黑鹰坠落

科幻片美国2001

主演:乔什·哈奈特,伊万·麦克格雷格,汤姆·塞兹摩尔,金·寇兹,艾文·布莱纳,艾瑞克·巴纳,休·丹西,威廉·菲克纳,奥兰多·布鲁姆,汤姆·哈迪,詹森·艾萨克

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播放地址

 剧照

黑鹰坠落 剧照 NO.1黑鹰坠落 剧照 NO.2黑鹰坠落 剧照 NO.3黑鹰坠落 剧照 NO.4黑鹰坠落 剧照 NO.5黑鹰坠落 剧照 NO.6黑鹰坠落 剧照 NO.13黑鹰坠落 剧照 NO.14黑鹰坠落 剧照 NO.15黑鹰坠落 剧照 NO.16黑鹰坠落 剧照 NO.17黑鹰坠落 剧照 NO.18黑鹰坠落 剧照 NO.19黑鹰坠落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3 04:10

详细剧情

1992年,连年的部落战争令东非国家索马里山河破败,民不聊生,由此引发的大饥荒更造成三十万人死亡。掌控首都摩加迪休的独裁者默罕默德•法拉•艾迪德抢走国际组织的救援物资,此举引起世人公愤。丧心病狂的艾迪德向国际维和组织宣战,美国方面派出160名特种部队成员前往摩加迪休以推翻艾迪德政权。  这群满腔热血的战士信心十足,然而却因情报搜集不足而使战事陷入胶着状态。在一次追捕艾迪德政权两大高官的行动中,特种部队受到索马里民兵的顽强抵抗。双方在市中心展开激烈对峙,美军一架黑鹰直升机受到攻击坠落市区,机组人员危在旦夕。为了营救同伴,一小队特种部队士兵深入虎穴。在接下来的15小时里,他们经历了人间最难以想象的修罗场……

 长篇影评

 1 ) 一次失败的Raid......为逃出副本拼了!

打了5颗星是因为觉得画面真的很High,没有一些战争片的过分压抑,太过血腥,过多描写对轰/群轰场面,甚至过分追求真实以至于觉得看不下去。《黑鹰坠落》用了很多大镜头远镜头,整个画面透着一股子很过瘾的感觉。

至于情节,是否真实重现了当年的情形暂不作讨论,但看完后,觉得相当的似曾相识阿........让我想起了,当年还在玩wow的时候。

这支美国精英部队挑了公会里最NB的组合:有Tank——反恐先行部队,其中MT——Mahome(厄....我只记得他越狱里面的名字-_-!);治疗—医官;远程DPS——直升飞机;近战DPS——悍马车队。因为得知了索马里最终Boss有BUG打法——情报显示敌人的将军将会召集高层在某幢大楼里开大会,所以一群人浩浩荡荡组团去打新的未知FB,目标是直接把最终Boss拉出来做掉。什么药啊,备用装备阿,无所谓带不带了,反正Bug打法分分钟搞定.....当然,还不能让其他公会知道,因为该美国团要争取FD,续写FD历史。

按照当时的规则,一定要索马里对美国兵开枪,美国兵才可以还击。其实也就是说,索马里看美国兵是黄名字的,美国兵看索马里是蓝名字的,只有索马里主动攻击了,双方看对方的名字才会变成红色....对,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当时顿悟了wow这个pvp规则的出处,原来嘎深奥阿.....

Buff好,进FB —— 也就是敌方的民兵区,摆好阵形。Tank反恐部队先上,一定要拉住仇恨!近战DPS开始下直升飞机,准备输出,不料,一新手DPS没有练工程,用不了降落伞,直接从高处摔下,还没开始输出血就红了,这可不行,团长说了:千万不能死人!赶紧的,拉出去治疗,把血拉满。这边刚拉出去,那边一远程直升飞机DPS立马就OT了,Tank仇恨还没拉住,那直升机就没命的开机关枪,结果被JY怪一击火球直接击中,还爆击了,立马翻了....这下仇恨列表全乱了,整个团就看到DPS的血一大截一大截的掉,整个团都在那里喊++++++++血。治疗医官mana速度耗完不说,还面临OT的危机。在TS上的团长发愁了——完了,我们失去了先机。

画面切回受命把Boss拉出来的那组,情况也不乐观,不但路线没有操练过,FB里面的小怪更是多的数不清阿。这不,Boss还没拉出来,add小怪了,而且还越add越多。全团都是战斗状态,跑都跑不掉。团长下令:之前回城的那几队速度回来支援。那几队回来了,但是一进副本,进门就是怪,副本刚刚读取完,一看,大半截血已经被怪砍掉了,稍微卡一点的,还在loading呢,就挂了。牧师说:全都在战斗状态,救不了人啊,德鲁伊也说我战斗复活还在CD呢....

就这样,小怪越刷越多,一边刷一边link。团长慌了,立马让挂了的速度下线退组,他向巴基斯坦公会求救,组他们来FB支援。对方会长说:我们今天没有活动,大家都没上线,要召集起来集合需要很多时间,你们得等会儿。团长于是又下令,来支援的车队,速度不要支援了,赶紧把新的伤员再送回去。车队怒了:我们的炉石还在CD哪!!这样跑出FB不是找死嘛!没辙,硬着头皮冲出去,伤亡惨重.....

于是,1个小时的Raid眼看打了10个小时了,来支援的工会总算到了。掩护重伤团逃出了副本。团长相当郁闷,这下糗大了........

影片最后,一主角把了2口吃的,马上又想出发回前线。还跟战友说:“我一向单枪匹马,你别想跟着我一起去。”很明显,他是一个贼....厄潜行者-_-!他的起搏器CD好了,准备潜行回去再作尝试。

最后.....老大下令,大家把炉石绑回主城吧,我们放弃那个副本了,影片结束。

 2 ) 折翼之鹰

Black Hawk Down,有过许多的翻译名字,比较起来我最喜欢直接的“黑鹰坠落”,尽管这个名字可能有点不是很吉利,但Black Hawk Down,确实就是当时美军喊出的原话。

这部电影以1993年10月3日美军特种部队在索马里被伏击的那次事件为背景的,但电影剧本则是根据费城新闻报记者马克·鲍顿(mark bowden)的同名纪实文学《black hawk down : a story of modern war》改编而成,马克·鲍顿在该场战斗发生后几个月就遇险来到索马里,采访了许多目击者及参加战斗的索马里枪手,又在国内采访了许多参战的美军官兵,汇集双方视角及观点后写成该书。

故事的内容和背景不想多说,只要在网上打出“黑鹰计划”或者“黑鹰坠落”,一堆的军事网站可以查阅。当年我看完以后还把里面的武器装备都查了一遍,汗哪!

男生应该会喜欢看这部电影,里面的M727突击步枪,M134 Minigun,AH-6“小鸟”和UH-60“黑鹰”都不是一般的帅;女生,也可能会被骗去看的,毕竟Josh Hartnett难得的以粗狂形象出现,还有军服,女生都会对穿军装的身材好的帅哥感兴趣的。

当然,女生被骗后能不能坚持看完,那我就不敢保证了。如果你经历过《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的教育后再看,可能承受力会好些。

Ridley Scott的导演功力在《末路狂花》和《角斗士》里面已经让我见识过了,在这部电影里你可以看出他对现实主义实在是发挥得无懈可击(晕倒最近被某几个人害到很爱说这个词)。他是个拍电影的,出来的作品却让人认为是记录片,真不知道是高兴还是遗憾。从一次失败的的军事行动中,Ridley Scott宣扬的是9·11后“决不独自”的观念。可能说得有些大了,但确实黑鹰带出来的,演员给你的感觉,就是,我们在这里干什么?为什么会在这里?为什么没有人来帮助我们?

其实当初吸引我去看的很主要一个原因(哈哈,某人也是),是因为有Josh的演出。我很好奇这个在《O》和《Here On Earth》中是那么温文的大男孩会怎么诠释这种战争角色。或许有人说他在《珍珠港》里面已经演过一回军人了,但那个角色跟黑鹰比起来我简直觉得是爱情片多些。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本来就是“不怎么需要演技的战争片”,但真正用心看过的人,我是指注意力不老在那些武器装备上的,都会觉得里面的演员确实很用心的揣摩了当时参战士兵的心理。Josh没有让人失望,尽管那部直升机抢了他不少的风头,尽管整部电影更像是团体主角,他还是很好的把角色的困惑,迷茫表现得入木三分。黑鹰中的同胞爱精神表现得不比《雷霆救兵》差,但对于人性方面,我会投黑鹰一票。

很多评论说这部电影是难得的真实再现历史的,几乎可以取代记录片的;也有人说这部电影怎么都是砸渲染美国式英雄主义加对外干涉之类的。这些历史问题我是看完以后再去查的,各位在看之前可以不用去理会,别让这些废话影响你去看这部电影的心情。

 3 ) 纯粹转新闻——维和部队在索马里丑行暴露(1997年)

  1997年6月21日宣布,意大利政府已下定决心,将彻底调查意
大利维和人员在“索马里丑闻”中所进行的暴力行为,并坚决严
惩肇事者。
    “索马里丑闻”是6月由意大利的新闻周刊“全景”
(PANORAMA)最先披露的,它所登载的照片记述了意大利维和人员
于1993年在索马里执行维和任务时犯下的暴行,其中包括意维和
人员虐待索马里公民、强奸索马里妇女、枪杀索马里平民等事
件。
    起初,一位名叫米切利·帕特鲁诺的青年人向“全景”杂志
提供了一组意大利伞兵轮奸一名索马里妇女的照片。米切利26
岁,曾于1993年参与意大利维和部队在索马里的维和行动,当时
他是意大利精锐部队伞兵旅的一名成员。
    他对“全景”杂志说,一天晚上,他和大约10多名伞兵旅的
其他官兵清闲无事,便驾车到摩加迪沙的街上去溜达溜达。当他
们行进到一个由意大利维和士兵把守的代号为“魔鬼”的检查站
时,发现几名意大利卫兵正在调戏一名年轻的索马里妇女。在不
远处,还有两名索马里妇女瞪着惊愕的双眼看着这一切发生却无
能为力。受到骚扰的妇女虽然用尽全身的力量想逃到她的那两名
女伴身边,但无奈意大利士兵个个身强力壮,她根本就没有办法
摆脱。米切利说,那名索马里妇女由于营养不良,身体显得很虚
弱,但是几名意大利卫兵仍然紧缠她不放。伞兵旅的官兵看到这
一切,不仅没有上前阻止,反而也加入其中。他们把索马里妇女
绑到一辆装甲车上,然后就举着火把开始了罪恶的轮奸行动。
    除这起强暴事件外,意大利伞兵部队还对索马里公民进行了
虐待和枪杀。另一名伞兵提供的一幅照片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情:
伞兵旅的几名伞兵抓住一名索马里男青年,将他按倒在地,扒掉
他的裤子,然后对他的睾丸进行电击。拍摄者称,当时的情景惨
不忍睹,稍微有点儿同情心的人都不会继续下去的。他说,他第
一次发现自己的战友竟会如此心狠。
    意大利士兵在索马里的丑闻曝光后,遭到了意大利国内舆论
的强烈谴责,它也使人们对意大利维和部队的作用产生了怀疑。
一些意大利人甚至要求政府从国外撤出维和部队,免得“丢人现
眼”。
    当时意大利维和部队,其中包括那支曾在索马里执行维和任
务的王牌伞兵旅正在阿尔巴尼亚执行维和使命。为了平息国内国
际舆论的谴责,意大利政府组成了调查委员会和军事调查组,专
门调查“索马里丑闻”。几名嫌疑犯被逮捕,一名正在阿尔巴尼
亚参加维和行动的嫌疑犯也已被押解回国,准备接受调查。
    当然,意大利维和部队并不是唯一一支对索马里人实施暴行
的部队,加拿大和比利时的维和部队也被控进行了类似的暴力事
件。
    加拿大伞兵部队的一名士兵也拍下了自己的“兄弟”虐侍索
马里人的情景。虐待的意图显然是为了寻欢作乐,参加维和任务
的加拿大士兵可能觉得在索马里的生活寂寞无聊,缺乏娱乐性,
所以千方百计想找一点儿调剂品来增加生活的“情趣”。于是在
“集思广益”之后,他们决定利用索马里人的饥饿来做文章。
    他们瞅准了一个饥不择食的年仅16岁的索马里男孩,然后故
意把食物和饮用水放在可以随便拿到的地方,引他上钩。加拿大
士兵则躲在暗处,看这个男孩如何行动。恰如他们所料,男孩中
计,结果成了加拿大士兵的囊中之物。拍摄者说,当时几名士兵
用布将那个男孩的双眼蒙住,然后把他绑在一根树桩上。一名喝
得醉醺醺的加拿大士兵一边用棍子猛击那个男孩的阴部,一边得
意洋洋地哼着加拿大国歌。另一名士兵则用枪顶住那个男孩的头
部,不许他反抗。几个小时后,那个男孩就被活活地折磨死了,
在他坐着的地方流满了自己的鲜血。加拿大政府目前已宣布解散
了那支参与施暴的部队,并拘捕了其中的两名施暴者。
    比利时的维和伞兵似乎也有其折磨人的办法。他们抓住了一
位索马里男孩,将他五花大绑后吊到一根木头上,接着在地上燃
起一堆簧火,俨然把人当成野味烤了起来,尽管这个小男孩发出
声嘶力竭的惨叫,但比利时士兵就像没有听见一样,在他们的脸
上,漾满了得意的笑容……联合国成立至今已有50多个年头了,
但它向全球的热点地区派驻维和部队才不过10多年的历史。但
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面旗帜下,竟然也隐藏着如此罪恶
的勾当。
    很多西欧国家都对向热点地区派驻维和部队怀有浓厚的兴
趣,因为它可以帮助这些国家提高在国际上的威望。但是,“索
马里丑闻”却向这些国家敲响了警钟:你派出的维和人员是否具
备维和所需的素质?这个丑闻同时也向联合国敲响了警钟,什么
样的国家才有资格派驻维和部队?联合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监督
措施避免维和人员干出与维和使命不相称的事情。联合国安理会
和秘书长安南都责成有关方面对“索马里丑闻”进行彻底调查,
对有关肇事者严惩不怠,以维护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纯洁性。

 4 ) 什么样的电影会被我爱上?

不久前我做过这么一种表述:一部好电影就是让我看过之后不能呼吸的电影,是在银幕上看过之后从座位上站不起来的电影,是在屏幕上看的时候能够感觉到自己心跳的电影,是会让我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都沉浸其中不能自已的电影。

好的,关于这个欲罢不能的话题到此为止,来说《黑鹰坠落》。因为近来工作很忙,昨晚回去想看一部既有视效音效同时还有内容有内涵的电影来放松。然后纠结了半天是看《角斗士》还是看《黑鹰坠落》,后来因为《角斗士》这张D9内容太丰富而选了后者,今天发现原来是一个导演的作品,然后发现我之前还看过他的《天国王朝》,更早的时候,还看过《火柴男人》。总之,Ridley Scott一次又一次的让我爱得要死。

看过《黑鹰坠落》我最大的感慨是,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拍得还是太软了。注意我说这硬软的标准不是根据片子里流出了多少花花肠子或者撒了多少袋血浆。斯皮尔伯格的风格总是很温情的,就连库布里克那么绝望的《人工智能》经斯皮尔伯格改造后,就成了别样的一种感觉。斯科特和斯皮尔伯格俩人的区别,正好和配乐大师Hans Zimmer和John Williams风格的迥异相得益彰。Hans Zimmer的配乐实在是太赞了!

本片已经不是单纯的真实不真实的问题了,其实要说这片子肯定不真实,你想想要是把当年的战地记者的新闻素材整成一部纪录片,能有这样的效果吗?不可能呀。故事只是一个载体,重要的是导演想通过故事来说他自己想说的话。比起《拯救大兵瑞恩》的美国主旋律大旗的飘扬,本片要不和谐得多。导演既没有站在美国中心,也没有站在道德高位。这点着实难得。而且本片显示了导演非凡的场面调度能力和控制能力!

一开场Josh Hartnett、Ewan McGregor和Orlando Bloom三位帅哥就齐齐亮相,我本来还以为是三个男人一台戏呢。没想到奥兰多连发子弹都没打就负伤了。其实这出戏说到底只有一个主角就是乔什,而且乔什演得实在要赞,完全颠覆了我对他原有的认知。剩下的基本上就是群像了,在花絮里导演也说了,本来是在战争开始前要多铺垫一些,给很多角色一些诠释的,后来觉得这样拉得太长了就基本上都删去了。所以整个看下来我也没分清几个人,不过这样挺好。

花絮里还有一个另外的开头和结尾,都被导演给否定掉了。事实上,现在的开头和结尾确实更好。那个开头用的是艾略特的诗句“无知使我们靠近死亡”而不是柏拉图的“只有死者才能看到战争终结”。其他不同大家自己看碟去体会吧。

最后来个小结,Ridley Scott的掌控很赞!Hans Zimmer的配乐很赞!Josh Hartnett的表演很赞!斯科特的作品一定要看加长版或者完整版或者导演剪辑版!《天国王朝》最受伤了!
《角斗士》155 min / 171 min (extended version);
《黑鹰坠落》144 min / 152 min (extended version);
《天国王朝》145 min / 194 min (director's cut)。

 5 ) 谁不是英雄

    只有死者才能看到战争终结。影片用柏拉图的话作为注解,可是用超然的哲学的态度来讲述战争毕竟是困难的。如果有一丝悲悯和反思,那也是因为那阵亡的19个人而生的叹息。以讲述者的观点看,那是一场失败的战争,可是看一下1000多名索马里人对19名美国士兵,不难发现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失败者。难道黑皮肤的人就不是生命?难道一个个冲上又被枪械射倒的人不是生命?难道被漫画成粗野愚蠢的,独裁领导下的人就是残暴的该死的?
    这似乎又牵涉到战争的目的性,一个评价的标准为战争是不是正义的。当然大多数的时候义理是明辨的,但有时人会被财富和权力迷了眼睛,演变成野蛮疯狂的杀戮而不知道失了本性。人处于历史的洪流中,自己是难以分别正义和非正义的。就像我们习见的解放战争片中被吓屁滚尿流的敌人,或一片片倒下的敌人,其实只是似我们一样的人,只不过当时站错了地方。到现在,谁还会来说对错呢。更不用说战后双方竭力的扭曲,让人们对于记述的历史的真实性往往产生怀疑。所以要过很长时间,才能判定到底正义谁多一些是。
    战争的目的似乎不能完全主宰处于炮火中的人,那是一个人用正常思维无法理解的状态。好像他们唯一的目的是杀死威胁自己生命的敌人,懦夫也会勇往直前的吧。而对自己的人竭尽全力的拯救是责任,表现的却有些过头了,因为他们面对的仿佛是与他们无关的一个个理应倒下的人。战争中不管如何以文明的规则去作战,都免不了血腥的杀戮,结果就有点伪善的感觉。提醒和宣告必要吗?平民和妇孺对于他们真的是障碍吗?如果有,这样的规则也只是让一群背着枪的人散布到各地,并不自觉地用高人一等的态度要求对方接受一些观点。尊重生命的方式一定要用杀戮生命的方式实现?追求普世价值需要用站机和武器来说教和征服吗?
    所以它只是展现了“我们”的战争,展现了“我们”在战争中的勇敢和恐惧,“我们”在战争中混乱和教训,战争中“我们”的鲜血反应出的战争残酷,战争中“我们”的英雄人物。本质还是与处于咻咻的炮弹中而依然神情自若地指挥战斗同一个意思。可是对于战火中“贫困和愚昧”的另一方呢?是什么促使他们不断的涌来,只是为了消灭来解救他们自己的人,帮助他们的人吗?

 6 ) 谁都会说爱国

昨晚看了《黑鹰计划》

讲的是美军在索马里调解当地民族矛盾的故事。

在美军到敌人阵营中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巷战被引爆,美国大兵死伤多人,经过有训练的自救和有调度的营救,拖延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得以撤离全民皆兵的小镇。

采用的是一贯的美军视角。我们坐在沙发上,感受到的是美军的训练有素,正义强大,兄弟情深……美军每阵亡一个人,镜头的渲染都非常悲壮感人,引得我和beto在那里为他们的处境而揪心,对敌人的残酷咬牙切齿——我连抄枪扫射那些小镇暴徒的心都有了。

但看到后来,心里突然一惊,不知不觉自己已经被某种潜伏的价值观深深的俘获了。这种价值观预设了美军的正义性,提升了每个美国大兵的生命价值,同时无视或者说弱化了他们敌人的生命价值。

实际上,美国大兵确实强悍,以一当百,往往是一个大兵在临死前,可以带走难以计数的敌人当垫背的。我们对这个大兵的阵亡揪心不已,对那些前仆后继命如草芥的“暴徒”、“暴民”的死亡却毫无知觉。

这中间有什么差别呢?

也许只是摄像机架设的位置不同而已吧。

想想我们国家的革命战争片,摄像机就架在了我们的军队、人民这一边。前仆后继的那些身影顿时显得无比巨大,铁道游击战、地雷战那样的全民皆兵显得如此同仇敌忾、无比解气,那些装备精良的日本鬼子、国军士兵就变得那么的邪恶和猥琐。

同一种行为,视角的不同导致评价的截然不同。我们的堵枪眼、扛炸药包的英雄,在日本眼里也许是自杀式袭击、人肉炸药;我们手无寸铁的农民团结起来抵御外敌,也许就变成了暴民暴徒;别人抵制外族,那么他是民族主义,我们抵制外族,才是真的爱国……

真的,人与人的隔阂实在是太大了,更遑论民族与民族间的隔阂。

为什么我们都那么执着于从自己的视角去给别人给世界下定义下判断呢?平心静气的沟通是如此简单、有效的解决方案,但又是那么的难以企及。

我们更多是作为一个审判官,还是一个旁观者?我们更多的是去倾听,还是去述说?

尝试着暂时放弃立场,走到别人的镜头后面,这样会不会好一些?

 短评

电影成功告诉我们:任何正义或非正义的战争,带来的只有“残酷”!漂亮的剪辑,紧迫的音乐给了我们最真实的战争场面

10分钟前
  • 罗弘霉素
  • 力荐

16年之后(2017年)再看这部电影,更能体会到它的伟大——它开创的现代战争片电影美学,迄今没有人能够超越。

15分钟前
  • 张小北
  • 力荐

传说中的欧美男神群芳谱,AKA我的墙头是怎样在一部电影里连成万里长城的。

16分钟前
  • 黄青蕉
  • 力荐

枪战长的让人头皮发麻!美帝永远不会在战争片意淫自己把敌人踩在脚下,美军黑鹰+地面部队依然被非洲乡巴佬游击队打狼狈不堪!黑鹰坠落后,经典的电车问题,究竟是拯救被困人质还是不让自己人送死?战争中没有人是赢家,非洲蜀黍命就是贱,美帝军人的命就是高贵!人家死了1000人没拍电影!

19分钟前
  • Leon Winters W
  • 力荐

货真价实枪战片,40分钟铺垫过后整整一个半小时哒哒哒哒哒几乎没停过....最大的优点是拍得非常写实,把观众带进人间地狱修罗战场,缺点也很明显,没有哪个角色是让人印象深刻的,另外此次重温才发现卡司太强悍了:欧比旺、精灵王子、汤老湿、弑君者、马洪、卢修斯马尔福、艾瑞克巴纳...

23分钟前
  • 瓦力
  • 推荐

这是我看过的美国战争大片中最为经典的一部

26分钟前
  • HD
  • 力荐

看过最棒的战争片

29分钟前
  • |
  • 力荐

经典巷战

33分钟前
  • boks
  • 力荐

这片儿热闹得如同我们大年三十儿的晚上~

35分钟前
  • Over5
  • 还行

很讽刺的是,艾迪德的儿子成了一名美国的海军陆战队员。

39分钟前
  • Reno
  • 力荐

发现这种突击类枪战片的翻拍总有丧尸片的气质,不怕死而且打不完。真实又恐怖的战争,弹壳如雨点般飞落。

4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是想当作一个任务如何失败的案例来看的。。战斗场面够多,信息量还是不够全。。战争残酷狰狞自不必说,只是只有美方士兵单方面的人性化描画,至于那些发狂的索马里士兵却只是默默而生,默默而死,成不了一个相互沟通的契机。。背景音乐很不错

42分钟前
  • 暖鱼
  • 推荐

虽然长达2个半小时的片长,但能够记住的角色却几乎没有,甚至可以说,这片没有剧情……影片想高度还原一场战役的细节并非不好,但整部片子除了不断开枪开枪再开枪,却缺少对战争本身的思考,视野狭隘。同样是讲述小部队的命运,本片的制作理念和《从海底出击》几乎相反,而这也是我不喜欢本片的原因。

45分钟前
  • [己注销]
  • 还行

背景乐配的超级赞!!。。动作和阵容十分强大,但是这样的战争,感觉美国多管闲事害了自己。。经典台词:不是我们想去做英雄,只是时势造英雄。PS:华丽丽的hugh是医官(就是满脸是血那个,和josh一起抢救别人的医官),orlando刚出来就坠机,ewan猥琐的倒茶兵。汗颜。。

49分钟前
  • 大魔王
  • 推荐

这里没有《拯救大兵瑞恩》的煽情回忆,也没有《现代启示录》的痛苦反思,有的只是战争,真实而残酷的战争!

51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不愧是雷德利斯科特,技术和细节方面太优秀了,交叉剪辑很棒,从38分钟一直打到结尾,大规模巷战场面真实而残酷。高速慢镜、蓝绿布光和滤镜、雷导标志性的烟雾和长焦镜头等手段使影片更加凄美悲壮,属于有风格的现实主义。Hans Zimmer配乐依旧搭调。不过激烈战斗中的部分煽情对白略显刻意。(8.5/10)

5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只有死亡才能看到战争的结束..

57分钟前
  • 皮皮敦敦
  • 推荐

该片对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侵略索马里所造成约6,000至10,000人的死亡,其中2/3为妇女及儿童的伤亡一事闪躲不提

60分钟前
  • 瑾朵朵
  • 推荐

光是战争场面就长达2小时。如果说《光荣之路》是先知, 《现代启示录》是哲学反思,《大兵瑞恩》是煽情义,《全金属外壳》是人性质问,《拆弹部队》是纪实,那本片就着重于战争中的写实、残忍、暴烈、可怖、凄惨。场面调度和镜头运用都是大师级水准。8.5

1小时前
  • 巴喆
  • 力荐

在经过了短暂的铺垫后,电影就进入了令人窒息无停顿的高潮;其中做得最好的一点就是对战争细节的描绘了,在如此复杂的战术地形下,能让观众最大程度地了解整个局势且不犯迷糊,无论是剪辑还是斯科特的调度,都堪称完美;但对于那些所谓为了升华主题所刻意加入的段落和细节,着实多余了些。

1小时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