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音乐故事:Yoshiki

记录片美国2023

主演:内详

导演:未知

播放地址

 剧照

更新时间:2023-07-24 12:47

详细剧情

我的音乐故事:Yoshiki

 长篇影评

 1 ) 《音乐的故事》第三集“The Age of Elegance And Sensibility”

音乐纪录片《音乐的故事》,由英国音乐家、指挥家霍华德·古道尔(Howard Goodall)讲解,这部纪录片共有六集。第三集“The Age of Elegance and sensibility”(优雅与感性的时代),主要讲述的是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的西方音乐。

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活跃着一批欧洲音乐巨匠,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曼、舒伯特、门德尔松和肖邦等作曲家,他们生活在社会剧烈动荡的时期,包括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还有拿破仑战争等等。而乱世中的音乐愈发的雄壮、喧嚣和猛烈,这些都使得这个时期的音乐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发展。

一、作曲家与听众之间的关系

18世纪之前作曲家们常用音乐来教化听众,而在18世纪中叶开始由于社会、政治、艺术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这一时期海顿、莫扎特等作曲家不再试图教化观众,而是精心呵护他们,这种宠溺观众的做法,彻底扭转了作曲家的社会地位。而这个过程始于海顿,由莫扎特发扬,最终传给贝多芬。甚至在贝多芬生活期间,作曲家们由门童转变成了贵客,音乐的功能和它的目标观众都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二、和弦的使用

和弦是所有旋律的基础,这时期作曲家将和弦由简单取代复杂。如在18世纪晚期的作曲家与先辈不同,他们认为可用的和弦太多,去掉很多和弦一样能创作,特别是让一组和弦接另一组和弦,他们把常用和弦减少到六个,反复使用的和弦则只剩三个,I-IV-V。霍华德·古道尔以格鲁克用《幸福精灵之舞》以及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为例,为我们讲述I-IV-V在这个时期音乐作品中是至关重要的。并且霍华德·古道尔强调I-IV-V三个和弦,在当今的摇滚乐中也是不可缺少的和弦进行,并以Status Quo“Rocking All Over The World”为例。

三、交响曲的发展

1、在德国曼海姆拥有一个极负盛名的管弦乐队,其中以德国作曲家斯塔米茨为代表,斯塔米茨的交响曲多采用四乐章的结构,奠定了交响曲四乐章的形式。

2、海顿是交响曲最重要的塑造者和发展者,他确立了交响曲四乐章的结构与性质,并且海顿注重精炼的交响曲结构,还吸收了比例与平衡的思想。他那些标志性的平稳乐句,在细节上各不相同,使得其作品营造出了一种对称美,而不是简单重复。之后莫扎特、贝多芬的交响曲其后霍华德·古道尔以海顿的《第八十八交响曲》为例,霍华德·古道尔还提到海顿拥有将乐段整个成篇的技术,其本人非常擅长于延伸短旋律,之后的莫扎特、贝多芬几乎照搬了他的技术。

3、莫扎特八岁时,就采用海顿的创作形式。

4、(1)贝多芬将交响曲发展至新的高度,贝多芬虽在《第三交响曲“英雄”》的第二乐章中将葬礼进行曲,但是霍华德·古道尔认为这部作品的伟大,与它的新颖与结构或编曲技巧无关,也不是技术突破,而是他的态度。莫扎特和海顿揭示人类情感的时候,他选择了温和有礼的形式,而它的伟大在于它不妥协的严肃性。

(2)贝多芬把他的个性融入了他的音乐,不仅如此,他将大自然赋予了人性,成为艺术家情感的隐喻。在音乐界这股潮流始于贝多芬,如他的《第六交响曲“田园”》成为教会人们如何用音乐描写自然,借以表达心境的典范。

(3)贝多芬认为交响曲不仅是音乐,更是解读世界的工具,贝多芬对年轻音乐家的号召,获得了空前的响应,音乐为人类的团结服务。他的《第九交响曲“合唱”》宣告交响乐从此达到史诗级别,它结尾的赞歌《欢乐颂》如今响彻寰宇。

四、作曲家

1、海顿:18世纪奥地利作曲家,他在交响曲这一体裁上有重要的贡献,他的音乐对莫扎特和贝多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莫扎特:18世纪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是天生的天才,他的创作能力空前绝后,旋律在他的脑海里姿意涌现;莫扎特固然是天才,但是他也要依赖于既成的创作诀窍,以及古典音乐中的一些公式。如他创作是旋律是以重要的和弦为中心,而这个和弦无论是当年还是现在,都始终比其他和弦重要,在任何时期都属于主要的调,其为每个调中的C大三和弦;在他职业生涯的最后十年里,莫扎特当了自由职业者,并且在他之后,自由职业和多面节成为了常态。

3、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信徒们认为他从头革新了音乐,实际上他与多数音乐家一样,处于他事业的初期,也是适应和迎合当时的音乐潮流。贝多芬在创作初期在一定程度上模仿了杜舍克以及海顿,在贝多芬中期时他创作了前辈们无法想象的音乐,其中突破框架的第一个重大标志是《第三交响曲“英雄”》(30:51);贝多芬中晚期的音乐作品变得严肃真挚,毫不掩饰他用艺术改变世界的目标,很难说他是否改变了世界,但他确实改变了整个音乐理念,这就是贝多芬真正的意义。

4、舒伯特:19世纪奥地利作曲家,他的音乐很大程度上受到贝多芬的影响。此外,舒伯特有意模仿高水平民歌的创作风格,易于记忆,抒情直白,而且风格相对固定。某种意义上,舒伯特发明了three-minute voice and piano song( 三分钟钢琴伴唱),这种形式至今非常很流行,如 Adele“Someone like you“ 就采用了这种形式。

5、门德尔松:19世纪德国作曲家,他常用音乐描述画面,如其作品《仲夏夜之梦》。此外门德尔松的音乐还可以表现戏剧、诗歌、绘画以及人物和地点,如序曲《赫布里群岛》。

6、肖邦:19世纪波兰作曲家,由于祖国波兰被俄罗斯帝国吞并,他不得不踏上流亡之路,肖把对故国的思念表现得细腻忧郁,贯穿于每一部钢琴独奏曲中。此外,肖邦的音乐,肖邦的音乐中有眼花缭乱的技巧,以及丰富而有层次的和声,这些都使得他成为浪漫主义早期重要的作曲家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19世纪之前男性作曲家占据主要地位,而19世纪后女性作曲家在这一时期地位得到提升,如门德尔松的姐姐-范妮,以及克拉拉等女性作曲家。

综上所述,18世纪到19世纪初是西方音乐史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作曲家和作品,以及这一时期社会的变革、音乐生活的变化,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之后音乐的发展。而本集记录篇都有所提及,所以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

 2 ) 《音乐的故事》观后感

音乐系列纪录片《音乐的故事(Story of music)》共分为六集,由英国音乐史学家、作曲家家霍华德·古道尔(Howard Goodall)主持,讲述了西方音乐发展的六个重要时代。第一集《发现时代(The Age Of Discovery)》,其内容囊括了音乐从诞生之初到巴洛克时期歌剧的诞生,重点讲述了在此期间音乐的一系列重大发现,通过主持人生动幽默的讲解,追溯音乐从无到有的非凡旅程。

节目的开始以Lady Gaga弦乐版的《poker face》作为背景音乐,令人耳目一新,主持人霍华德·古道尔的讲解没有花哨的音乐术语,也不贴误导人的标签,内容轻松、容易理解。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音乐,它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音乐的发展是持续的历程,包含了无数的发现、创造与突破,引人深思。

记录片中一些发现,引起了我的兴趣和思考。例如,公元32000年的法国肖维岩山洞中的壁画,画下这些壁画的人可能曾把歌声作为救命的导航系统,就像蝙蝠利用回声定位一样。这使我不得不发出疑问,那些旧石器时代的原始居民,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进入到了这些洞穴?还有他们为什么要煞费苦心的进入这些深邃而且包含着许多危险的洞穴来创造这样一些壁画,他们创造这些壁画的目的是什么?接着古哨、古笛的发现引起了我的猜测,音乐在旧石器时代的仪式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而壁画上出现的巨型动物如野牛、长毛象、驯鹿等,都是他们的狩猎对象,也许洞穴壁画的描绘是为当时的一种具有图腾和巫术崇拜仪式而做的,这些壁画的记录是一种神秘的巫术礼仪即图腾活动的遗存物。

三和弦堪称整个西方音乐的支柱,为了更好的讲述三和弦的发展,纪录片播放了由三和弦构成的欧美金曲《Morning Has Broken》,使前后时期进行过渡和衔接,并给观者带来听觉上的感受。和弦混合的效果就像化学反应,当15世纪的音乐家们发现当几组三和弦混合时,会对彼此产生显著的影响。如C大调和e小调的主和弦中,有两个相同的音符;e小调和G大调的主和弦中,也有两个相同的音符,将这种联系紧密的三和弦混合在一起时,会产生一种和谐平静的感受,就像混合光谱中相接近的颜色,纪录片使用三种相近色彩进行混合,带来的化学反应给大家视觉上的冲击,这种奇妙的感觉令人印象深刻。

据纪录片介绍,公元1450年,由约翰内斯·古腾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这使我联想到我国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古腾堡的活字印刷术较毕昇晚了约400年,不同于宋朝毕昇所使用的泥字,古腾堡选择了更加耐用的铅字。为了制作字模,古腾堡发明了人工铸塑仪。将刻有字母的铜板从下方插入,再从上部注入铅水,等待冷却成型,取出毛坯,再稍加打磨即可得到需要的字模。古腾堡的这一发明,使得乐谱开始流传,并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思想的传播,若思坎·德普雷是当时最有名的作曲家,他是历史上第一个赋予歌词无上地位的作曲家,他认为配词的方式要为发掘和表达歌词的含义服务,纪录片以其作品经文歌《Miserere Mei》为例,讲述了若思坎的雇主费拉拉的好友萨伏那洛拉的故事,歌词其实是萨伏那洛拉被捕入狱后,在监狱中写下的一段祷词,若思坎采用了一些新的技术,使这首经文歌与之前的歌曲相比有了革命性的变化。这一部分的详细介绍使大家更好地去理解作曲家创作的启发、源流,也使我明白,音乐不只是作品本身,更是观念、思想与技术。

在这部纪录片中,讲解人霍华德·古道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音乐的发展串联起来,在这之中还蕴含了与音乐相关的其它知识,以及丰富的音频资料,有时还会穿插一些场景的还原,吸引观众的同时使内容充实起来,也使得受众不仅仅局限于音乐专业方面的人,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机会。对我本身来说,这部纪录片让教科书上死板的音乐史实活了起来,使我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感受到西方发现时代音乐的独特魅力。

 3 ) 音乐的故事

如果你是一名音乐爱好者,并对音乐创造发展的过程存在好奇之心,那么《音乐的故事》--发现时代(The age of discovery)这部纪录片是你追溯音乐从无到有的旅程的最好选择,讲解人是音乐家霍德华·戈达尔。这部纪录片的特点在于,既不用花哨的专业性的术语,也不贴误导人的标签,所讲述的内容可以被任何没有音乐基础的观众轻松接受,但也蕴含了稳固的音乐知识根基。

在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新鲜又准确的音乐知识。大家一定不知道,对于人类的祖先,音乐曾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这在公元前32000年法国肖维岩洞壁画中可以找到足迹。画下那些壁画的人,可能曾经把歌声作为救命的导航系统,就像蝙蝠利用回声定位一样,协助他们在洞穴迷宫中找到方向。该片便从此时为起点,以历史时间为脉络讲述了音乐发展的过程。片中依次介绍了早期较为先进的铜管乐器卢尔号、格里高利圣咏、奥尔加农、和声和记谱法的发明与发展、世俗音乐、三度和声以及歌剧的诞生。知识的摄入往往会给人乏味的体验,但在这部纪录片中,讲解人却完全避免了这样的情况。如在讲授格里高利圣咏到奥尔加农的发展过程中,每次发展都带有音频的导入,使听众逐渐感受到由单声旋律到多声部音乐的饱满。在讲述记谱法的发展时,戈达尔用巧克力豆代表音符,既生动又详细地演示了记谱的过程。片中多次与现代流行音乐结合,引用现代流行歌,在引起听众兴趣的同时,还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

影片不谈流派,不谈概念,从音乐本身出发,非常不错的串联起了整个音乐的发展脉络,虽然只有58分钟,却涵盖着丰富的音乐信息。如果你喜欢西方古典音乐史,那你一定会从这部影片中探寻出更有趣的音乐知识。如果你对音乐史一知半解,那么看了这部影片,你会对西方音乐史有一个新的定义且由此爱上这门有趣的学问。

 4 ) 音乐的故事第二集 创造时代

《音乐的故事》第二集——创造时代讲述的是公元1650年到1750年,音乐的发明与创造。这个时代见证了纯器乐的逐步崛起和管弦乐团的起源,音乐从小众娱乐走向大众盛事。创造时代里最为奇特的一点是科学的进步,这总能迅速应用于音乐的试验与革新。此阶段有着一系列突破性发现,例如和弦的规律,可供使用的和弦以及演奏和弦的乐器全部到位了,就像凑齐了一台精妙仪器的零件。这与钟表业飞速发展有这巨大的关系。创造时代的人们痴迷于齿轮和轮子间的互动,运动与重力以及对时间本身的理解,因此这一时期的音乐仿佛可以听到钟表指针的滴答声以及完美校准的齿轮在转动。

在这100年里,音乐经历了一次重大升级,依纪录片里讲述的,包括小提琴的崛起,现代管弦乐团的起源,交响曲的演变,协奏曲出现等,片中还强调了巴赫、亨德尔等优秀作曲家以及他们的音乐作品,其中巴赫的贡献更加突出。另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讲解人提到钢琴的部分内容。据片中描述1700年发明了钢琴这种乐器,有了强弱音的对比,但片中并未对钢琴的前身——古钢琴进行介绍。这一时代讲述公元1650年到1750年的音乐事迹,因此只讲述钢琴的发声原理以及发明家是理所当然的。但笔者建议,讲解人应在上个纪录片中讲述一下16世纪产生的古钢琴,这样可以与此部影片中的钢琴内容衔接起来,也能让听众更好的感受钢琴这个伟大乐器的发明,也不容易使两者相互混淆。

与上部记录片的风格相同,讲解人依旧运用了古典乐与流行乐相结合的叙述手段。在影片开头,讲解人就引用Somewhere Only We Know(2004)这首深入人心的曲子进行说明,这首歌登上过英国金榜Top 3,是笔者至今仍旧非常喜欢的一首歌曲,从开头便引起了听众的听觉和视觉兴趣,这样讲解音乐知识的方式可以持续运用下去。

 5 ) 《音乐的故事》第三集

《音乐的故事》第三集《优雅与性感时代(The Age Of Elegance and Sensibility)》讲述了18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的一群性格鲜明的音乐巨匠: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舒曼、门德尔松和肖邦。这些音乐家们生活的时代背景动荡不安、战争频发,如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拿破仑战争等,但在19世纪之前的音乐中,并没有反映出这混乱的社会背景,这是由于,这一时期的社会、政治和艺术都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曾经巴赫、亨德尔音乐中信奉的宗教与道德被推翻,海顿和莫扎特等音乐家致力于发掘受观众喜爱的音乐,不再试图教化观众,从而扭转了作曲家的社会地位,这一举动始于海顿,被他的好友莫扎特发扬,而最后一棒则交于贝多芬的手中,也是在贝多芬时期,作曲家由门童变为贵宾,海顿所谓的“大众风格”获得了巨大成功。 海顿、莫扎特、舒伯特等一些作曲家他们的音乐推崇“享乐主义”,一些原本很黑暗、龌龊的现实经他们创造之后,变得迷人、感性,他们的音乐内容包罗万象,极少出现让人不安和紧张的成分,但这也使音乐没有了思想深度,也不能反映出音乐诞生的时代背景,纪录片中以海顿《第99交响曲》为例,风格欢快明亮,对比当时皇后被送上断头台这一事件,效果显著,引人深思。据纪录片介绍,这一时期的音乐风格大多是无忧无虑的,而和弦是旋律的基础,因此当时所使用的和弦较之前的更为简单,可用的和弦减少到六个,反复使用一、四、五级和弦,这种一直到50年后,贝多芬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并且在摇滚乐中,三个主要和弦的地位依旧不可撼动。 除了喜欢简单的和弦,这个时期的作曲家还和建筑师一样,追求简洁的形式和结构。象征主义与对称美是海顿和莫扎特创作的重要原则,找寻完美的乐曲结构是他们创作的重中之重,这对交响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交响曲由曼海姆乐派的约翰·施塔米茨奠定基础,经海顿完善形式,莫扎特作为海顿的学生,八岁第一次创作交响曲时完全采用了海顿的创作形式,但其喷发式的旋律创作是谁也不能比的。 贝多芬的介绍相较于其它作曲家,在纪录片中占的比重较大,同时也刷新了我对这位天才音乐家的认识。首先,根据主持人Howard Goodall的讲解,贝多芬不是一位作曲家,而是三位,最初的贝多芬是莫扎特的克隆,有着钢琴家的天分,然后又变成“海顿二世”,最终由于耳聋使他与世隔绝,创作出使人震惊、沉醉的传世佳作。这一说法很好的概括了贝多芬一生的音乐历程。其次,虽然贝多芬在世人的眼中总是特立独行的,但在其音乐事业的初期,也是迎合和适应音乐潮流的,纪录片中将一位捷克作曲家扬·杜舍克(Jan Dussek)和贝多芬的一首奏鸣曲进行比较,不难听出贝多芬的这首奏鸣曲中有着强烈的杜舍克音乐风格,差不多在《悲怆》问世七年后,贝多芬不再模仿杜舍克、贝多芬和海顿,开始创作前辈们无法想象的音乐,如1804年的《英雄交响曲》,由于当时的人们长期受固并习惯于海顿的音乐模式,因此对于贝多芬这种嘈杂、急切换调的音乐不大能接受。这首作品后,贝多芬逐渐转换了音乐风格,重塑了音乐的目标,使音乐从上流社会的餐后娱乐变成文明人类内心的一部分,并取决于作曲家的内心,不仅音乐融入了作曲家的个性,大自然也一样。贝多芬将大自然赋予人性,成为艺术家情感的隐喻,如他1808年的作品《第六交响曲—田园》,这首交响曲也成为后世用音乐描写自然的典范。

 6 ) 《音乐的故事》第四集“The Age of Tragedy”

音乐纪录片《音乐的故事》,由英国音乐家、指挥家霍华德·古道尔(Howard Goodall)讲解,这部纪录片共有六集。第四集“The Age of Tragedy”(悲剧时代)主要是围绕着19世纪盛行的“悲剧”题材,讲述19世纪欧洲各国作曲家的音乐创作。

一、法国作曲家

1. 柏辽兹:(1)19世纪下半叶的作曲家,迷恋悲剧性爱情、命运这类题材,他们肆意宣泄情感,让观众们兴奋到精疲力竭,头晕目眩。并且在1850年到1900年间的音乐作品的主题常与死亡或命运有关,如果要给这股死亡和命运热潮找个起点,那就是1829年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

(2)柏辽兹是一位迷茫又才华横溢,且精神不稳定的法国作曲家,有点像贝多芬、拜伦勋爵的结合体。他的作品《幻想交响曲》的灵感来自《浮士德》的诗剧,这个诗剧讲述的是一位炼金术师,把灵魂卖给了魔鬼,换取知识和世俗享乐。并且其后19世纪的许多作曲家们都被《浮士德》所吸引,就像飞蛾扑火。

二、意大利作曲家

1.威尔第:(1)19世纪意大利歌剧中也盛行“悲剧”题材,但是意大利歌剧里的悲剧,并不源于魔鬼的交易而是来自人类的恶行,特指男人。凌驾意大利歌剧的伟人是威尔第,威尔第一直保持着高水平,从1842年的首部大作《纳布科》,到长达51年之后的作品《法尔斯塔夫》。他在漫长辉煌的职业生涯里创作了28部歌剧,威尔第成功地将复杂情感和情节用悦耳又易学的意大利歌曲表现出来,散场时普通观众甚至可以哼出歌剧里的旋律。

(2)之后威尔第也开始沉迷于“死亡命运”主题,在这个热门题材里,威尔第又加入了性元素。例如1853年首演的《茶花女》,它讲述了交际花的悲剧爱情故事,全剧高潮是肺结核导致的悲剧死亡。此外,《茶花女》浅显直白,动听又有戏剧性。

值得一提的是,威尔第为意大利歌剧创造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并将事业传给了后人。如作曲家马斯卡尼和普契尼等作曲家。

三、匈牙利作曲家

1. 李斯特:是开拓者,实验家,领跑人。他出生在现今奥地利的匈牙利人,当年他是所有音乐家的标杆(如柴科夫斯基、瓦格纳),并且李斯特几乎统治了1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界。

当时为了充分表现死亡和命运的主题,音乐需要一场强力改造,而李斯特用和声创造出令人不安的情绪和那些浮夸的乐段,让寻找刺激的观众们既激动又恐惧。在19世纪,正是李斯特重新校准了音乐的力量,所以在此我们了解下他的各种创新。

(1)李斯特的一号发明“魔鬼拥有最好的旋律”

李斯特的作品《死之舞》引发了惊悚的、万圣节式音乐的热潮,《死之舞》满是黑暗,深沉,突兀的和弦与琴弦摩擦声。这股热潮延续至今,李斯特的快节奏恐怖音乐风格,还启发了当年圣桑的《骷髅之舞》以及格里格的《侏儒进行曲》。而且还影响到了现代的电影配乐人,例如音乐鬼才丹尼.叶夫曼,在蒂姆.波顿导演的《蝙蝠侠》电影中,那些惊人的动作场面之下,涌动着叶夫曼的李斯特式惊悚配乐。

(2)李斯特的二号发明“集会狂欢”

李斯特是一位惊人的钢琴家,他几乎一只手或者说双手,迫使钢琴制造商用铁质结构取代了木质结构。因为木质结构会在他的大力锤击下散架,李斯特将钢琴变成了音效的聚会,让观众目眩。如李斯特的作品《大加洛普舞曲》,在二十年后成为奥芬巴赫的代表作《康康舞曲》的模板。

(3)李斯特的三号发明“第一印象”

李斯特创造了一种明亮闪耀的风格,让声乐音响与印象派绘画的颜色一样彼此融合,仿佛风格模糊有灵动的莫奈。1874年巴黎举办了首届印象派展览,就在三年后,李斯特创作了钢琴曲《喷泉》。李斯特的钢琴曲,对年轻一代法国作曲家产生了巨大影响,特别是法国作曲家德彪西。

(4)李斯特的四号发明“交响诗”

李斯特发明了交响诗这一体裁,并写下13首乐曲赋予它创造性的开始。李斯特发明交响诗的意图,是缩减贝多芬笔下完善的四章节交响乐,把它们浓缩成更短的乐章。以表现“非音乐类”的艺术,通过这种方式,李斯特逐渐摆脱了“抽象音乐”的思想,这种思想主张让听众听40分钟的纯音乐,好比一场字谜游戏或者脑经急转弯。而李斯特的交响诗只聚焦于一幅画面,一名角色或一种印象,并以此编写旋律。

此外,李斯特对交响乐的莫大贡献,就在于让它的重点从纯音乐转为描绘某种具体事物,例如他的交响诗《匈奴之战》。

(5)李斯特的五号发明“惊悚音列”

在1857年的《浮士德交响曲》中,有一个独特的小节,现在听起来并没有什么革命性,但它点燃了长长的导火线,预示着整个西方音乐基础的崩塌。这部作品开篇主题旋律的那12个音可能不是那么悦耳,但它使用了西式音乐里的12个音符,并且没有重复。68年后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提出了一种音乐创作的新模式,只使用音阶中的12个音,且不做重复,而这种做法称为“十二音体系”。它几乎导致了我们熟知的音乐文明走向崩塌,而李斯特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在交响曲里做了这样的试验。

(6)李斯特的六号发明“我命由我”

1848年欧洲爆发了一系列革命,其中许多都是由语言和文化相同的民族发动的,而定都维也纳的奥匈帝国是众矢之的。李斯特的故乡匈牙利也在1848年爆发了起义,但随即被镇压。之后李斯特创作了钢琴组曲《匈牙利狂想曲》,表明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7)李斯特的七号发明“瓦格纳”

受李斯特影响最大的作曲家,是他的女婿瓦格纳。巨人瓦格纳是19世纪晚期音乐不可回避的存在,甚至对近代西方文明也是如此,因为瓦格纳的风格十分特别,他的野心无比宏伟,他作为德国国家形象代言影响极为广泛。此外,瓦格纳从李斯特那里借用的东西实在太多,也许可以作一个惊人的结论,在表达和风格方面,瓦格纳没有新发明,没有新技术,更没有艺术飞跃。瓦格纳不朽作品中的任何一处,几乎都是步李斯特后尘。

四、德国作曲家

1、瓦格纳:

(1)和声:瓦格纳是19世纪德国作曲家,他被誉为音乐的创新者,但它其实没怎么创新,以和声为例。旧观念认为瓦格纳拆解了和声,改变了和弦的使用。然而这种做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瓦格纳拆解的方式之一,是拆开普通的三和弦。而三和弦是和声的基本要素,他会选择C小调和弦这样的简单和弦,然后压缩它。他也会选择C大调和弦这样的简单和弦,然后拉伸它。这两种技术分别称为减和弦与增和弦。增和弦对和弦本身会产生奇怪的影响,让它们变得不稳定,造成一种紧张,焦虑和不确定感。瓦格纳在他的歌剧中大量使用这两种技巧,以渲染痛苦和悲愤,或作为不详的征兆。如在《尼伯龙根的指环》第一部分,就常用愤怒的减和弦,来表现指环力量的危险。

(2)和弦:瓦格纳也许会认为自己发明了增减和弦,但在此之前李斯特就大量使用了,在李斯特的《浮士德交响曲》中,李斯特完全用增减和弦创作旋律,构成令人难受的开场主题。紧接着又用一系列减和弦,凸出极度的痛苦。之后再当我们谈论增减和弦,不能忽视瓦格纳最有名的“特里斯坦”和弦,这个和弦来源自瓦格纳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它被赋予了强烈的神秘感,受人敬畏。不过说到底,它的真实身份就是减七和弦。

(3)整体艺术观:《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是一部彻底的杰作,它饱含渴望的主题,无论是否创新,都奠定了它的崇高地位。就像12年前威尔第的《茶花女》一样,这部歌剧讲述宿命之爱、死亡与命运,不过瓦格纳有意选择了一种重建歌剧的方式,完全无视超过200多年由意大利人建立的传统。在意大利传统歌剧中,歌曲有明确分类,称作咏叹调。而瓦格纳摒弃了这种分类,代之以源源不断的音乐洪流,他把各种元素糅合成一整体,这种形式又被称为“整体艺术观”。

(4)主导动机:瓦格纳的雄心是开创一种未来的艺术形式,把所有的艺术融汇在一起,并用音乐的超凡力量引领它们。要达到这个目标他需要一组工具,和一套系统,方法之一就是利用一段旋律、节奏或者和声,来指代一个角色、地点、想法或者一件东西。再利用这些片段,或者说细胞,构筑起整个音乐网,这种技法被称为“主导动机”。

(5)贡献:最后,瓦格纳要把一切艺术纳入他为人类命运构想的音乐蓝图,瓦格纳试图构想出一种“未来艺术”,包含所有艺术形式,以人类爱情、死亡和命运为主题。但真正的未来艺术,并不是他心中的版本,就在瓦格纳死后,电影技术实现了突破,尽管不算顺利,但它才是未来的艺术。瓦格纳对音乐的重要贡献,是他在之后30年里所有重要作曲家,特别是德国以外的作曲家,都不愿意模仿他,而是找到某种替代品来彻底否认他,之后20世纪无调性音乐开始到来。

总而言之,本集纪录片围绕着“悲剧”主题进行展开,并且还涉及到19世纪重要的作曲家,如柏辽兹、威尔第、李斯特和瓦格纳等作曲家。除了讲述音乐外,霍华德·古道尔还谈到19世纪的社会文化、政治等因素,而这些因素便于我们更加了解19世纪的音乐。

 短评

音乐,好难。。

3分钟前
  • 可以证明
  • 力荐

Howard Goodall的思路很清晰,有讲乐理有讲时代政治,措辞和运用的比喻都很贴切,相当不错的普及,而且不失幽默感。

4分钟前
  • 埃尔贝瑞苏
  • 力荐

这人家得学一年的西方音乐史

6分钟前
  • 悲情胡三万
  • 力荐

信息密度高,一集看下来都有点消化不良。每隔两年应该重新复习一遍

8分钟前
  • 请勿打扰
  • 力荐

Howard Goodall也太全能了,弹琴唱歌样样能来,脚本也写得很好,种草了好多没接触过的音乐类型(但是一说乐理我就犯困啊啊啊)。《布兰诗歌》的创作背景竟然还跟纳粹有关,虽然一说出来也变得很合理了……

9分钟前
  • Go East
  • 力荐

各种艺术的共通点是什么?乐由心生,人变了,音乐才会变

10分钟前
  • 下河迷人羊果朗
  • 推荐

比起过去的世代,我们更容易识别巴赫的要求。我们只要按下“播放”键,就能出现无数的风格、声音与听觉色彩,那些回音和声响仿佛透过一扇开启的窗户迎面扑来。我们就好像拥有千百种游戏的孩童一样。终于,我们抵达了一个目的地,在那里没有人会告诉你应该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音乐——只有一个令人雀跃的简单规则:“播放”(play)。

15分钟前
  • 悠然下午茶
  • 力荐

2020-12-4 拖了很久才看完,反正即使有字幕也看不太懂那么多乐理知识了

17分钟前
  • xixi嘻嘻
  • 力荐

一鼓作气啃完了

20分钟前
  • 小林竹道
  • 力荐

主持人较为偏重李斯特、瓦格纳~本Bach迷有点不爽~当然,他还是相当开放、包容,不会搞鄙视链那套。这片有个特点,每个阶段的音乐,比如巴洛克、古典主义时期……会配以相应时期的绘画作品,不仅能更好理解那个时代音乐、绘画的整体艺术风格,也能帮助记忆,比如看到绘画会联想到对应时代的音乐,反之亦然。后面对现代流行音乐,尤其是美国黑人音乐的分析,提到了华工的影响,是多种文化交流后的产物,蛮有意思。以前看的,补记,忘了不少。当然,这种纪录片不可能只看一遍,没事拿出来温习。

23分钟前
  • nani❗💛💙
  • 力荐

几乎超越了市面上的音乐史著作,不从风格和流派角度梳理音乐思潮,而是紧扣音乐本身,抓住那些为音乐史贡献了新因素的作曲家,并考究这些新因素中真正的原创成分和因袭关系,不发空谈,不谈主义,非常耐看。

27分钟前
  • 小田切梨
  • 力荐

牛逼

30分钟前
  • 眺尾花花
  • 力荐

开场曲Poker Face。(1)发现篇:纯四五、大小三。(2)创造篇:和声进行,重力效应。(3)优雅与感性篇:一四五和弦,红白蓝三色。(4)悲剧篇:博斯《人间乐园》。(5)反叛篇:蓝色狂想曲,交响情人梦。(6)流行篇:披头士,极简风。

31分钟前
  • 希声
  • 力荐

前面就挨个膜拜古典大师,兜兜转转到最后一集,我还是不得不对着虫大喊出一句:fuck it!pop music rules the world!!!!💥

36分钟前
  • 力荐

自学过几本乐理以后,总是对其中的各种和弦以及各种变来变去的头大,所以一直想了解音乐的历史,买了几本厚厚的音乐史书,倒也没有合适的心情读下去,今天刚好看完这个音乐的故事,也算是简单的梳理了一下音乐的出现、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以及各种音乐技巧、标准、风格等等融合交叉,稍微平复了我之前的很多困惑,又可以开开心心的玩音乐了。。但愿我的原创歌曲早点出来----慢慢来吧

41分钟前
  • 恰若初见
  • 力荐

第一二集涉及古乐,虽然基本都是些入门级的作品和作曲家,但是从另外一个层面看还算不错

42分钟前
  • classical.lm
  • 还行

「沿袭」和「回溯」的游戏。

45分钟前
  • rockyao1986
  • 推荐

讲解很专业又不失幽默感 音乐小白也能跟上

49分钟前
  • 豆芽
  • 推荐

力薦!對古典樂小白來説,樂理知識的講述非常直觀清晰,大叔對諸位音樂大師的吐槽也相當精準到位,哈哈哈哈哈~

52分钟前
  • 力荐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QNuUaKJvEpoP4OTYb2NQ8lihO--M1J99

54分钟前
  • Février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