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回忆

悬疑片韩国2003

主演:宋康昊,金相庆,金雷夏,宋在浩,边希峰,高瑞熙,柳泰浩,朴努植,朴海日,全美善,徐永嬅,崔钟律,刘承睦,申贤宗,李在应,郑仁仙,吴龙,朴真宇,朴泰京,沈成宝

导演:奉俊昊

播放地址

 剧照

杀人回忆 剧照 NO.1杀人回忆 剧照 NO.2杀人回忆 剧照 NO.3杀人回忆 剧照 NO.4杀人回忆 剧照 NO.5杀人回忆 剧照 NO.6杀人回忆 剧照 NO.13杀人回忆 剧照 NO.14杀人回忆 剧照 NO.15杀人回忆 剧照 NO.16杀人回忆 剧照 NO.17杀人回忆 剧照 NO.18杀人回忆 剧照 NO.19杀人回忆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4 04:10

详细剧情

1986年,韩国京畿道华城郡,热得发昏的夏天,在田野边发现一具女尸,早已发臭。小镇警察朴探员(宋康昊饰)和汉城来的苏探员(金相庆饰)接手案件,唯一可证实的是这具女尸生前被强奸过。线索的严重缺乏让毫无经验的朴探员和搭档曹探员(金罗河饰)只凭粗暴逼供和第六感推断,几次将犯罪 嫌疑人屈打成招。而苏探员客观冷静,据理分析,几次排除嫌疑,警察内部为了证明与推翻矛盾不断,然而无辜女子还是接二连三被残忍杀害,他们只好达成共识一起合作。此时,一个极其符合作案特征的小青年(朴海日饰)成为最大嫌疑人,警方神经绷紧地锁定住他,同时DNA检测报告也被送往美国,然而案件并未在此处停止。

 长篇影评

 1 ) 五年之后重看杀人回忆

首先围绕电影,谈谈谁是凶手?
韩国这起未破的系列杀人案,究竟真相和证据如何、是否有朴兴奎这么个类似的嫌疑人,我们现在不得而知(希望哪位豆友有这方面知识和途径可以获悉),能讨论的仅仅是依靠影片给出的线索。
正因如此,影片在排除了傻子白光昊、手淫者乔秉淳后,嫌疑最大、着墨也最多的就是退役青年朴兴奎了,可即便这条线索,也让导演在最后一起案件中排除了嫌疑,不是靠精子DNA鉴定,而是朴兴奎的衣服。请注意,徐警官在车内监视朴兴奎时,朴在乘上公交车时是灰色的工装上衣和黑色裤子,而随后雨中处理被害少女的凶手是黑色上衣和灰色裤子,这里有两个疑问:第一、是否还是原来那套,仅是影片中雨夜光线问题导致出现色差?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次日徐警官从朴家中揪出朴时,朴仍然是上公交车时那套黑上衣和灰裤子,经过雨夜作案回家仍穿着湿衣裤睡觉,不可能。第二、有没有可能是朴脱离监控后赶紧回家换上新的衣服、穿上雨衣再出来作案,作完案后再回家换上原来那套?这也不符合逻辑。因为凶手并不知道有观众在看,完全没有必要多此一举,何况朴怎么会知道徐在关键时刻发不了车不能继续跟踪。
很多网友批判韩国当时对美国DNA鉴定技术的迷信,但我理解,影片这一处理正是导演对这种尊崇的反思和否定,正是导演对这一结果的不愿或不敢全盘接受,所以特地设计了衣服变化这一细节以说明根本就不是朴在作案。换句话说,在导演和其所代表的韩国人看来,当时的DNA鉴定也只是参考消息,而非破案关键。
这样的处理在刑事侦查来看,也是合理的。首先,1986年当时DNA技术鉴定的权威性是否充分确实值得商榷。我在最近一次听李昌钰授课时,李提及美国警方已发现不止一起DNA鉴定的失误,现在在清查不少已前靠DNA认定凶手的定案。其次,从证据学上排除合理怀疑的角度来讲,警方在一名死者衣服上发现的一滴精液,还应调查死者生前有无与任何男子发生过性关系,如果不能排除这一可能性,也就不能将该精液就定为必然是嫌疑人所留,所以法医所言“那会是相当有利的证据”还算谨慎,只能说到如此了,徐警官在雨中看着公文时的绝望和在绝望中举枪,更多的是失去最后一根救命稻草的心理表现,而非一贯理性的行为。
至于网上各种观点里,说刑房内修锅炉的中年人、说学校后山上哭泣的女子、光昊店里吃火锅的学生,都是没有什么依据的胡乱猜测。当然,为什么女子能逃脱凶手的魔掌没死,我没看明白,哪位豆友告诉我一下。
此外,白光昊的话是不是线索?光昊应该是个目击者,这里且不论其限制行为能力人的状况是否有作证能力,至少是本案一个非常要紧的突破口。光昊对于朴兴奎那张脸没有正视,而是转头喃喃起自己小时被扔进火堆的场面,影片这样的处理感觉有点意义。应该是个与把小时光昊烧伤的事件有关联的人。对于光昊避而不谈的问题,是否是一种选择性遗忘,电影给的线索不够,我无从评断。
曾经我也想过:如果朴兴奎不是凶手,为什么他不能回答警官电台的最后一首歌曲是什么?为什么会在脱离监视两小时内没有回家?我设想了两种可能:一、反感警察,所以不愿配合。但这要结合其经历、交际范围和生活习惯等来分析,影片除了些只言片语,好像没有交代更多的线索,我记得他在受审时说“小孩都知道你们严刑拷打嫌疑人”,还有在雨中被胖警官捏着对视双眼时骂了句“杂种”,略略看出其心理倾向。二、警察的审讯是否有诱供或骗供的嫌疑?比如明明没有这一情节,编出主持人读过名字等假象来促使嫌疑人自我心理防线崩溃,要知道这样的方式在侦查实务中并不鲜见,换着是之前的徐警官也许不会采用这种方式审讯,但此刻他已经和胖警官有了思路的互换,自己也快要疯了。
五年之后重看这本电影,仍然让我嗟叹不已。电影并未有志于探讨证据的效力等等,所以观众们也大可不必执着于此,如今再看,不禁想起我国几十年来的刑侦现状,尽管在不断进步,但有些地方或者深层次里还是那么相像:每逢领导人(包括别国的)驾临,警察和军队就五步一哨十步一岗地去维持秩序;每逢大案发生,警方一边对着媒体做着高压姿态一边对着所谓的嫌疑人刑讯逼供,如果不是被害人重回人间,赵作海这样的冤案何时能翻身?还有多少赵作海期待着翻身?我不知道,也不敢想。想多了,回想起《杀人回忆》,想起乔勇古那标志性的飞踹和被截肢的残局,一如这个社会。
真心真心地希望,我们的民主与法制进步的快一些,再快一些。
如果说,宋康昊最后带着一丝惊愕、一丝茫然和一丝愤怒的眼神,是在望镜头彼端的杀人凶手的话,我想说,他代表的不仅是他自己,那眼神里除了无奈的警方,还有无辜的被害人,因为他站立的地方,就在她们第一个被害的地方。

 2 ) 后现代主义杰作!

     
       电影中的情节远比我的梗概更错综复杂而精彩刺激。我总觉得它不是一部单纯的娱乐片,而是一部相当严肃的电影,它探讨的不止是一桩震撼了一代韩国人的凶残案件,而是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在电影中我看到一系列深刻的正反对立。
      从角色设定来看,胖警官朴某和瘦警官徐某两人就是一对鲜明的对立项。肥和瘦已经是外形上的一种对立,而两人的办案手段和接人待物方式更是截然相反:胖警察只念过高中,高三还念了4年,办事很粗暴。初次见徐警官时还误认为他是强奸犯,不分青红皂白把徐警官暴打了一顿。他在限期破案的压力下认定烤肉店老板的白痴儿子是凶手,为了定罪,不惜伪造现场的鞋印,还让热爱暴力的曹警官对那白痴孩子拳打脚踢,后来还把他带到山上,威胁要把他埋了。更荒唐的是,在案情陷入困境的时候,他还听从老婆的枕头话,去拜访了一个神婆,买了几道神符。(这一细节不完全是虚构的,据说韩国警方在调查此案时,还听从了风水先生的意见,将警局大门调向 “吉位”,以求改运快速抓获凶手,但是结果表明屁用没有。)在案件里,他基于案发现场提出的唯一推理就是:现场犯人在进行强奸犯罪时居然没有留下ym,那么他一定是没有ym可留,凶手一定是白虎!于是他不分日夜整天泡在澡堂,泡得皮肤开裂,试图侦查出一个白虎男人。有个镜头是他泡在池子里忽然两眼放光,他发现了这样的人!结果那人走近,却是个小屁孩。在朴警官身上,这样的黑色幽默随处可见,反而冲淡了这个人性格中的野蛮和蒙昧,让人觉得憨直可爱。这是一个塑造得相当成功的人物。
      而作为他的对立面的徐警官则相对脸谱化了一些。他是大学本科毕业生,在汉城这样的大城市工作,相信科学的力量,认为数据不会说谎。他坚持己见,懒得和肥警官这样的人和稀泥。他出现后很快通过天气预报的数据和遇害者的规律成功预言了凶手的犯罪模式,最后也抓到了疑凶,但是在关键时刻,他一向信仰的科学却背叛了他——科学证明疑凶不是凶手,这时徐警官已经陷入疯狂,美国来的鉴定报告被他丢在一旁,被呼啸而过的火车碾得粉碎,已经脱罪的疑凶想离开,徐警官居然掏出手枪要动用私刑将他正法!这具有反讽意味的一幕给予科学一个响亮的耳光。
      如上所述,蒙昧和科学的鲜明冲突和对立推动着整部电影的戏剧发展,除此之外,电影里还存在着另外一些不那么显眼的对立项。这部电影号称是当时韩国电影中使用了最多外景的。我们留意片中那些广袤的空间,麦田,菜畦,韩式小木屋,烤肉店,卫生站,沼泽地……电影塑造了一系列贫困而传统的韩国乡村的形象,但是在影片尾声中出现了一个异质的场景——10多年后,已经成为推销商的肥警官朴某的家。他的家是典型富足的中产阶级的家庭场景,木椅子,餐桌,一家人围在餐桌吃早饭。
     这顿早餐的内容也颇堪玩味,摆满了果汁、面包、牛奶等西式食品,这顿西式早餐和此前电影中出现的食物也构成了一组对立项。这部电影有许多在吃饭的场景,角色设定里,那个白痴孩子的父亲就是餐厅老板。镜头不止一次地给于那些铁板上的韩式烤肉做特写;另外其中一个遇害者在家中等待丈夫回家吃饭的场景中,特写镜头展示了热气腾腾的米饭、泡菜、全鱼等极具民族特色的韩式晚餐。
     此前电影中的绝大部分吃饭场景,角色们都是按韩国传统席地而坐,镜头在高处俯拍。而在尾声的早餐场景中,胖警官一家,他们像广告里表现的完美的现代家庭一样,有个阳光充足的餐厅,一家人坐着木椅,围在餐桌上享用一顿以面包牛奶为主的早餐。同时电影作者选取了一个异常独特的角度来拍摄。镜头被藏到画面左方的低处仰拍。这个逼仄的角度就像一只窥视的眼——片尾时间已经不多了,不可能展开广阔的社会画卷。电影作者只能选择这样一个可以表意的独特镜头来表现对韩国现代社会,一个已经西化了的社会的“管窥”。
       至此我们可以稍微总结一下片中的一些对立项。
直觉——科学
神符——数据
暴力执法——文明执法
传统——现代
东方——西方
贫困——富足
烤肉——果汁牛奶
      其实电影里还有一个隐藏着的对立项:专制和民主。如果按时间来分,电影可以分为两段,在尾声中,已成商人的胖警官吃早饭的场景被用字幕标明是在2003年,所以尾声部分可以自成一段,而此前的故事都发生在80年代末。这样的划分对韩国以外的观众来说都没有意义,而对韩国观众来说却有一个潜台词:2003年的场景是韩国的“后民主时代”。片中,胖瘦警官为强奸案忙得焦头烂额的时候,正是韩国民主化进程如火如荼的时候。80年代末以前,韩国一直处在军事威权政府的统治之下。50年代我们为朝鲜拼掉了上百万人的生命,换来一个偏安北隅的世袭政权,但是南方建立起来的李承晚政权也不是什么好货,李承晚开启了政治独裁,镇压民主的统治模式,其后继者莫不遵循,但是韩国大学生有骨气,一直没有放弃过抗争,暴动此起彼伏,以80年光州运动最为激烈。而到了1988年,也就是连环强奸案最猖獗的时候,正是韩国举办奥运会的关键时刻,统治者为了展示和谐的国内形象,不得不对汹涌的学生运动妥协,但是闸门一打开,民主进程便不可逆转,韩国最终在90年代建立了相对完善的民主代议制政府。
《杀人回忆》中对学生抗争的历史画卷也有所表现,比如拦截总统座驾,上街示威等等。其中那位喜欢踹人的矮警察曹某就执行过殴打暴动学生的任务。这人的结局十分耐人寻味——他在一次殴打无辜学生时,被铁钉扎中右脚,得了破伤风,最后要将整个右脚截肢。在他被截肢以后的下一个镜头便是朋友胖警官看着他留在警局的那双皮靴,右边的靴子上还套着一个布袋——从前曹警官喜欢用套着布袋的右脚踹人,免得给受害人留下外伤。报应不爽的是,他被截掉的恰好是他最擅用的右腿。当年我对这个残酷的细节非常不理解,现在想明白了。这是一个隐喻:电影里过去那些韩国警察的暴力执法其实是专制制度下的必然产物,80年代末的民主化改革逐渐铲除了韩国的专制政权,其派生出来的暴力执法也就无根可依——电影里形象地表现为:曹警官那只罪恶的右腿被截掉,从此再也不能对民众拳脚相加了。电影并没有直接表现民运的进程和成功,但是坐着影院里的韩国观众会明白,经历了黑暗的80年代影像后,进入鲜黄明亮的2003年场景的意义——民主已经建立,人民富足,社会安定,这时昔日的胖警官已经变成了一个经营绿色家电的事业有成的中产者。这便是影片一直作为背景的对立项:专制——民主。
      那么,这一系列的对立项到底说明了了什么问题呢?在我看来,这些深刻的对立表现了这部电影的野心。它不只是一部像唐山大地震那样试图通过一个民族的伤痕来煽情的电影,它既表现了东方专制传统下的野蛮蒙昧,却也表现了对以民主理性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性的不信任。电影前半部分是表现对专制蒙昧的批判,电影中有一细节:徐警官已经通过科学推理推测出凶手会在雨夜到电台点一首叫做《悲伤情歌》的怨曲,然后外出杀人。当晚电台又响起这首曲子,而窗外也下起了夜雨,检察官马上打电话到军队,请求紧急驻军。但军队却回复说他们的人员全被派到外地镇压学生示威了,没有人手管这边。徐警官他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罪恶发生——很多被害者本不用死,但是专制政府正忙着维持其反动统治,忘记了保护自己的公民。但是从后半段徐警官急于破案陷入疯狂开始,影片转而对现代性的展开了批判。片中那个嫌疑最大的疑凶无疑就是真正的罪犯,尽管电影作者没有予以明确的交代,但是事后导演承认,片中犯案场景的罪犯就是由最后的疑凶扮演的。这个被严密的逻辑推理揪出来的疑犯却被来自美国——现代精神的代表国家——的一纸公文否定了。值得注意的是,在真实事件中,的确也有将疑凶样本和现场精液样本进行DNA对照检验的排查。但是,当时送交检验的国家是日本,而不是美国。电影作者这一改动实在耐人寻味。美国一直被认为是按照法国启蒙精神立国的现代国家,崇尚理性,推行实证科学,是民主强大文明的西方现代主义的代表。电影中,胖瘦两警官在一次争吵中也提到了美国这个意象——胖警官对瘦警官说:“你怎么不到美国去,美国FBI讲科学。但是你知道为什么美国要讲科学吗?美国大!我们韩国呢?小的就跟我的jb一样!讲毛科学啊?!”这人讲的话颇有道理,也是为东方专制传统辩护的人惯用的论调:这世上,有些地方,有些人民,天生就不适合实行民主,“西化就是美国化”!。
      但是后来韩国终究是走上了美国化的道路,他们在获得了民主和富强的同时,也见识了现代化的阴暗面,从民主化后第一个民选总统金泳三开始,到金大中,到卢武铉,每个人都爆过黑金贪污的丑闻,卢武铉还被流言逼得从猫头鹰崖上纵身跳了下去。而在银幕之内,那一份“美国检验报告”则形象将现代科学的虚幻和不可信表现得淋漓尽致。
以肥警官为代表的蒙昧野蛮自然是为现代人所唾弃的,然而徐警官代表的科学民主却也靠不住,至此,人类真正陷入了绝对的孤立无援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一部表达后现代主义思维的杰作。

 很多人很仇视韩国,我也一样。但是不得不承认,韩国有很多好电影。《杀人回忆》就是一部相当精彩的韩国电影。电影内容并非凭空编造,而是直接取材于1986~1991年间发生的耸人听闻的连环奸杀案。在长达5年的作案周期里,凶手断续杀害了10个女人,用的手法都一样:制服受害人后,将她们的内裤塞入她们口中,将她们的手脚用胸罩带子或者丝袜捆实,最后用她们的手提包带子将她们勒死。尤为残忍的是,凶手会以奇特的方式折磨受害人——被害人阴道中往往被塞满一些奇怪的东西,其中一个受害人被塞满桃子的碎块(包括尖锐坚硬的桃核),而一个遇害的中学生被塞满了她随身携带的圆珠笔和汤勺。10多宗谋杀案里,受害人最高年龄有70岁,最小的是十多岁的中学生,只有一位幸存者。为破此案,韩国曾动用了30万警力投入调查,排查了3000多名嫌疑人,但是直到现在,凶手仍然逍遥法外。凶手作案之猖狂,反侦察能力之强,实在是匪夷所思。《杀人回忆》在2003年上映,而截至2006年,1991年最后发生的案件也已经过了最后追诉期限,理论上,哪怕现在擒获了凶手,也已经无法将其定罪。
       尽管案情摄人心魄,电影却颇为明智地选取了警察探案的角度去表现这一事件。故事讲的是在韩国汉城附近一个小地方,发生了连环奸杀案,主要负责此案的是信奉直觉破案,屈打成招的肥警察朴某以及热爱暴力,专门执行拷问审讯的矮警察曹某,可想而知,这两个窝囊的恶警将事情搞的一团糟,很多人被无辜牵连,而罪案还是不断发生。于是汉城警方派来了一位瘦警官徐某,他与前两人大为不同,相信科学搜查,重视证据,他的口头禅是:数字是不会撒谎的。这人来了以后,案情有了巨大转机,几番周折后,终于擒获了疑凶。片中所有证据都指向这个白皙英俊的疑凶,警察们要做的就是将此人的样本和现场尸体上发现的精液送到美国检验,然后等待结果,满以为这样就可以将其绳之于法。出乎意料的是,从美国来的结论却表明疑凶的样本和现场证据不吻合——科学告诉我们,这个极有嫌疑的人居然不是凶手。

 3 ) 回忆的驱魔,奉俊昊与阿兰摩尔..

回忆的驱魔 从处女作《绑架门口狗》(2000)到《杀人回忆》(2003)中间对于奉俊昊的导演生涯是决定性的三年,他实现了从一位耽于幻想的艺术片导演到有着成熟世界观和创作理念的商业片导演的转变。1994年他从韩国电影研究院毕业的短片作品《支离破碎》名噪一时,接到了大他六岁的朴赞郁前辈的仰慕电话。接下来的五年,奉俊昊却一事无成、长期失业,还因结婚生子面临着巨大的生活压力。首部长片《绑架门口狗》几经磨难终于上映,片中不善人际交往而无晋升机会的大学讲师几乎就是奉俊昊本人的写照,当时的他对忠武路的商业电影制作体系感到无所适从。奉俊昊回忆当时首映的情形,结束打出字幕而影院灯亮起之前,他就逃离了座位。《门口狗》票房惨败,也没有引起评论界的关注。奉俊昊问自己,究竟为何要拍摄这样一部影片?他犯了新人导演通常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为自己而拍电影而不是观众想看的电影。这时,奉俊昊想到了自己从童年起最喜欢看的一类电影,那就是悬疑犯罪片。 为什么不呢?奉俊昊回忆起儿时一家人围坐在电视前收看警匪剧《搜查班长》的情形。1978年,9岁的他在大邱的影院里观看《音乐之声》,和别的孩子不同,他对这部风景优美的歌舞片最深刻的印象来自片尾躲避纳粹追踪的惊险戏码。在《门口狗》失败之后,奉俊昊开始为构思一部犯罪片寻找素材,他自然而然地想到了80年代轰动韩国上下的京畿道华城郡连环奸杀案。这是韩国现代史上第一桩连环杀人案,凶手手段残忍,不留一点人性,作案人至今未破。奉俊昊走访了当时的受害者、发生地的居民以及负责案件的警官,查阅了大量的警方记录和报纸,积累起足够三十集电视片分量的素材。然而从中理出一条剧本的线索并不容易,幸运的是他得到了同样改编自这一案件的舞台剧《来看我》(金光林编剧)的神助攻。这部剧将焦点集中在了三位主要嫌疑人身上,并想出通过广播播音找到线索的点子,这些都被沿用到了奉俊昊的剧本中。然而电影中的时代氛围却是舞台剧中并未触及的。 奉俊昊还查阅了大量外国关于连环杀手的书籍,其中一本令他有茅塞顿开之感,这就是由英国漫画家阿兰·摩尔创作,讲述19世纪末伦敦“开膛手杰克”案件的《来自地狱》。一直到今天,奉俊昊都经常在采访中提起摩尔的名字。《来自地狱》从皇室阴谋论的角度解读开膛手杰克,把当时维多利亚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与案件联系起来,通过呈现整个时代的风貌来考证凶手的身份和动机。在漫画的每一页下面,摩尔都留下了大量考据和理论的注脚。结尾处,开膛手杰克道出了那句名言,“这仅仅是开始,不管好坏,二十世纪马上就要降生了。我接生了它”。阿兰·摩尔的整体论历史观——认为时代的潮流是不可抗拒的,而个人不过是顺应潮流,这种将个体的罪恶转化时代的罪恶,注重故事的社会隐喻性的创作手法给了当时奉俊昊直接的灵感。 回首80年代,奉俊昊嗅到的是宵禁的日子街道上死寂的味道。研究资料时,他注意到华城最后一位女学生的死亡日期是11月15日,“在我们那代人的生活中,每个月15号是军事演习的日子,家家户户和公共场所全都一片黑灯瞎火。我一想到那个女孩就是在这样一片黑暗中死去,心中就充满了愤怒。”《杀人回忆》的故事重点并不在凶手身上,他只是一个“麦格芬”。杀死女孩的不是凶手,也不是像小丑一样办事效率低下,所到之处鸡飞狗跳的乡村警察,而是时代的黑暗。奉俊昊通过《杀人回忆》所做的是揭开韩国人集体记忆的疮疤,进行的一次精神分析意味的驱魔行动。 影片的结尾转到2003年,宋康昊的角色放弃了警察的行当转而从商,搬进了首尔的公寓过上小康生活。然而路过当初那一片稻田时,他忍不住俯下身来朝着当初发现受害者的石板下观望。从1986到2003年,韩国发生了经济腾飞社会巨变,一代人对于军事独裁时期民主运动的流血记忆被掩埋和冲刷得无影无踪,然而在人们的心中仍然有一件闹鬼的房屋。正如同片中最终承认案件无解的斗满(宋康昊饰)那句“我不知道”充满了挫败无力感,个体除了被历史的滚滚车轮席卷前行之外别无选择。当《杀人回忆》这样一部电影披着类型片的外衣出现时,韩国观众猝不及防被它的丰富隐喻所击中了,它不仅最终没能抓住凶手,甚至从头到尾都是对于混乱、错误和挫败感的不断重复,然而重要的是那段历史如同那些死去的女孩——被后人“提及”了。在《杀人回忆》的结尾,这种揭疮疤的行为有了一丝弗洛伊德学说解救与升华的意味。甚至当年投身学运并遭受过牢狱之灾的热血青年奉俊昊,也对片中的勇固(金罗河饰)失去的右腿——曾经用来践踏嫌疑人和示威民众的右腿展示了同情,历史和它的民众得到了忧郁的和解。 奉俊昊的影片中混杂了表现主义的夸张情绪表达与写实主义的镜头风格,深受萨姆·佩金帕、约翰·弗里金德以及约翰·卡朋特这些七八十年代好莱坞类型片大师的影响,同时他影片又有一股韩国气质令人无法忽视。《杀人回忆》那段著名的犯罪现场的长镜头中,进入画面的人物不停地滑到的滑稽形象,与警察们弱智可笑的查案手段相得益彰,令人忍俊不禁。到了后来的《汉江怪物》,法国《电影手册》特地给这种主人公总是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的喜剧效果起了个名字叫做“piksari的艺术”(piksari韩文意为“破音”)。 关注底层和社会残破面的世界观可以是后天形成的,这与奉俊昊大学时期参与民主运动的经历密不可分,然而他将现实和概念转换为构图语言的能力却是天然的。成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后来成了首尔一所艺术设计院的院长,母亲是韩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意识流文学大家朴泰远的女儿(朴泰远在韩国战争后去了平壤而与韩国的家人失去了联系)。年少的奉俊昊与书本为友(他曾经熟读父亲书房里的20卷韩文版大英百科全书),并且很早展示出了绘画的天赋。观看电视上的外国电影,他总是将片中被剪掉的暴力色情场面在脑中演绎出来。当时的韩美军电视台会播放大量没有韩文字幕的英文电影,奉俊昊同样如痴如醉,虽然他纯粹是在看画面,情节靠脑补。在准备电影中关键场景时,奉俊昊事先会在大脑中精确地设计,并能绘出令人惊叹的分镜草图,拍摄时很少做出修改。他也总是将关于希区柯克镜头创作的书籍带在身边,琢磨着如何能将一个普通的过渡场景也变得充满戏剧性。 在《杀人回忆》最后描述嫌疑人“长相很普通”的女学生,斗满反复强调自己能够通过和嫌疑人对视来判断凶手,这些情节都是一些精心设计的双关和对主题的呼应,而地下室、水沟和隧道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又有些神秘的意象,成了奉俊昊影片中反复出现的元素,并被赋予了隐喻的价值。尽管没有像父亲、哥哥姐姐那样走上艺术设计的道路,但奉俊昊他在影片所做的将零碎影像素材以创造性的方式组织起来,从而达到一种“言此意彼”的讽喻效果,同样是一种高超的设计艺术。 结语 《杀人回忆》让奉俊昊作为故事讲述者的能力获得了极大的肯定,时至今日它依然被韩国媒体公认为是本国影史佳片之首。这部影片的成功对于奉俊昊本人的心理也是一次驱魔,由此他终于摆脱了出道时期的自我怀疑(他甚至怀疑自己没有能力写出一部长片剧本,或者一辈子只能当约翰·卡萨维茨那样的独立电影导演),并且在作者风格和大众心理、商业手段之间找到了最佳的平衡点,而之后他在《怪物》和《雪国列车》等作品中对类型片的探索更加大胆,对商业的追求也更加坚定。(原载《大众电影》)

 4 ) 有关凶手的疑点

睡了一觉起来,突然发现两个疑点豁然开朗。
首先关于阴毛,现场没有阴毛,是因为他并没有实施强奸。
所以第二,DNA不符,也是出于同样道理。
他参军时的照片,让我感觉他是一个同志(拿枪的人竟然手那么光滑),他不喜欢女性。所以才会在她们的阴道中塞入杂物。
而且据“目击者”的口述,他描绘了杀人的经过,但并没有“强奸”的发生。
如果懂韩语的朋友,倒不妨听一听《悲伤情书》这首歌的歌词。这是一首男声演唱的歌曲,个中情愫,不知有何讲究。

以上是个人观点。接着说两句,奉俊昊在电影中是给出凶手答案的,无论是手部特写,还是专业的打结手法(退伍军人),或者说杀人不眨眼,只是没有证据。他想说的是,科学就是真相吗?

 5 ) Memories of Our Stupidity

对一个演员说,“你演傻子演得真好”,不管语气多么缱绻柔婉,听的人也很难觉得是种夸赞罢。而展开韩国电影这十来年黄金时代的一本大书,看到《色即是空》里的学生们你忍不住笑,《傻瓜》里的车太贤你忍不住哭,《马拉松》里的曹承佑你忍不住感动,《光脚的基丰》里的申贤俊你忍不住敬仰,你终会忍不住衷心感叹,韩国人演傻子的确有不凡的功力。

《杀人回忆》里的傻子,诗意地栖居在一片梵高笔下的金色稻田,他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他又是什么都知道的人。如果有人愿意对他付出耐心,挖掘只有他看到的那个雨夜的秘密,也许这部影片将在15分钟内结束。可惜韩国80年代的广阔稻田容不下他这一个傻子,男人们拿他取乐,女人对他不屑一顾,警察甚至想用他的命为他们自己的无能买单。傻子死了,人们想知道的秘密也从此永远成谜。

现实中的这件连环杀人案,是牵动了30万警力和3000个犯罪嫌疑人的韩国第一大案,也是第一悬案,韩国政府甚至试图修改法律来延长诉讼期限,以延续对罪犯的搜寻。导演没有选择用充满恐慌和鲜血的口吻来复述这个故事,更没有把它套进好莱坞或者东宝的惊悚悬疑,他选择了让傻子头顶灰色调的天空,执拗地暗示回忆和神秘的色彩。于是,哪怕后面的故事再荒唐错乱,影片也能不管不顾地在这片天地里发散出它独得其趣的怀旧之情。

朴探员不是傻子,是警局里的红人,这个小乡村里最年轻力壮的警察。然而,朴探员也不是个聪明人。他只有初中文化,他断案靠的是令人绝倒的想象力和来自外太空的灵感微光。一个智力平平的人总会把自己解决不了的包袱扔给另一个更傻的人,这样的人如果正好又缺乏情商,又被委以重任,掌握了生杀大权,他就会是另一个杀手。杀手杀人,要顺天时,借地利,穿林冒雨,东守西伏,染一身仆仆风尘,未必有所斩获,末了还要销踪灭迹;朴探员杀人,只需几句诳语,一番恶言,几套拳脚,一篇报告,而且不用自己动刀。孔子说,上士杀人用笔端,中士杀人用语言,下士杀人用石盘。朴探员笔端和语言并用,谈笑间便可杀一人,做他这样的杀手,比那个黑暗中的连环杀手自是远为省心省力。

大学生苏探员来到这里,不带半点首都人的骄气,却带来了难得的一腔认真和正义感。然而,一个颠倒的社会,自然是将原本就是傻子的人的行为进一步地升级与恶化,而聪明的人被弥漫的傻子逻辑所排斥,聪明的行为也很难得到施展。或许他们比傻子付出多几倍的努力,结果却和傻子一样,在这样的环境下努力,是不是也是傻子的行为呢?不能破案的焦躁闷烧着苏探员的心,让他,最理智的化身,也险些做了个杀人者。

一个容不下傻子的国家,肯定不是一个好国家。一个容不下傻子的国家,会把正常的国民变成傻子。80年代的韩国处在黎明前最深的黑暗。本该维持治安的警察被独裁政府调去弹压此起彼伏的学生运动,宁静的乡村时常有凄厉的警报划破长空,孤独的女孩们走在美丽的田间路上,没人为她们的生命献上祈祷,只有她们的父母在冰凉的坟冢上放上花环。颠倒的社会,用暴力和政府进行交流的人民,用暴力和人民来交换意见的政府,把暴力转化到任何一个普通的第三者身上,都是最简单不过的事。独裁下的社会,人民如风中芦苇朝不保夕,即使圣洁的心性也会做出变态的丑行,最懦弱者也会亮出最狰狞的拳头。在军政府眼中,哪一个普通人不是蝼蚁一样的傻子?哪一个平凡人不可杀?傻子的命在探员们眼里一钱不值,而示威者的命在军政府眼中又价值几何?所以,杀手究竟是谁,在这部影片里已经并不重要了,发生的一切在不断提醒我们,回忆是双向的,当杀手回忆着自己杀人往事的同时,警察们也在回忆自己曾是“杀手”的荒唐岁月。

多年以后,物是人非,朴探员这次倒是傻得尽心尽力,终于把老相好娶做枕边人,有了一个温暖家庭。人人都在杀人的岁月,一去不返。导演并没有把这句话明白托出,而现代敞亮的图景,重新变暖的色调,已经完成了表达。当岩代太郎的音乐响起,钢琴的敲击懒沓而幽沉,十多年风雨之后的探员重访故地,已是一颗古井不波之心。颓坐在田埂上,小女孩一番无心的话语,本应有些怅然的;而回首处稻浪翻波,苍空无言,倏然间青年时代颠颠倒倒的百感在心间乱云飞渡,一张钴蓝与金黄拼缀的白卷,明知再用心力亦不能写下任何结果,只好把一切放低在这时空里留作回忆,留作一部有始无终的青春残酷物语。

鹆彼飞隼,载飞载扬。心之忧矣,不可弭忘。时间给回忆洗去了懊恼与惶惑,加上一点点忧伤和内疚的色彩,这样的心情,教人不复忆起当初的忐忑,而只能以一眼的茫然相对。原来,那是无关努力,无关真相,无关结果,一段我们都保留着一页的——杀人回忆。

 6 ) 阳光满溢的那天

1.
当初只看影片名字和内容简介就归为烧杀抢掠的类型片,下完没时间观看便Delete掉。想来实在太对不起这部电影。

《杀人回忆》,《看电影》杂志列出的100部最好韩国电影排名第一。对于类似Top排名,不乏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伪精品。庆幸的是,《杀人回忆》对得起网络上如出一辙的好评,虽然零缺点的美誉还是略显夸张。

结尾再回到10多年后的金黄色稻田,还是湛蓝的晴空,还是那条水沟。朴探员和小女孩对话后,镜头对着他顿有所悟却茫然的脸。

黑幕。音乐。阴晴幻化的天空。

2.
此刻翻涌在观众心间的又不仅仅是愤闷那么简单,显然导演奉俊昊不会只是想重现或者描述当年轰动一时的悬案。所以,《杀人回忆》安排了一个模糊不清却耐人寻味的结局:一些人在琢磨凶手到底会是谁,一些人还沉浸在压抑无助中,还有一些人多少看出凶手其实一直被导演有意遮掩着。

奉俊昊本意也并非指出谁是凶手,更不会为了制造结局打自己一记耳光。《杀人回忆》是依据一起真实的连环杀人命案改编,而且至今依然是遗留多年的悬案。生活的真实得到了还原,而影片又受限于真实本身。

错综复杂的巧合意外,警方一再错失侦察线索;动荡不安的社会时局,影片前后承载着无言的伤痛。
                                                 
如果现实社会真如电影一样每每都能历经险阻、最后一刻侦破悬案,估计铤而走险的罪犯得要销声匿迹。试想如果影片最后揭示凶手,来个大快人心,那《杀人回忆》仅是一部模仿好莱坞惊悚犯罪片比较到位的电影。而因为充足的社会现实和信息元素,例如80年代动荡的韩国时局以及真实案件的受关注程度,《杀人回忆》最终摆脱惊悚类型片的束缚并且上升到国民集体记忆层次,足够资格被列在韩国电影百佳榜首。

                                                              3.
并不是每一部电影都要在最后揭晓答案,即使你百般追问、寻思闪回也不得其解。正如《杀人回忆》没有把更多细节投入在高智商罪犯如何与几个警察较量上,因为罪犯的作案手段早早就被说是完美无暇了。故事进展是如此从容不迫,甚至最后几次警察们都能预见命案发生,但是造化弄人,凶手始终逍遥法外。
                
无助的疼痛,真实的无力。
                
个体命运的悲剧和动荡不安的时局完整结合在一起,《杀人回忆》更像是沉重的阴影。在冰冷的雨夜,每个人能亲眼目睹悲剧的发生,又伸手不可触及。当最后所有矛头都指向一个人时,希望又瞬间破灭,沮丧之至,连苏探员都几近崩溃。
                 
百感交集并非如同走进电影院多达500多万人次韩国观众的触动,毕竟一个民族的群体回忆不是轻易可以融入替代。游行示威、空袭演戏,与时代紧密联系的名词符号,到处可以闻见的乡土气息。一切都像是冥冥中注定,在影片里可以清楚听到无奈的叹息,感受着压抑直至最后愤怒的爆发。
     
                                                               4.
韩国80年代农田的景色风貌,骚动不安的县城近郊,一切历历在目。
晴空,大朵浮云。
                 
象征着丰收与希望的金黄色稻田竟然掩藏着惊人的罪恶,甚至惊讶于如此温暖的开场竟然直接过渡到了触目惊心的凶杀现场,突然得令人反胃。
影片最揪心的一幕是朴探员的妻子和年轻女学生在夜色里的小道上擦肩而过。罪犯的视线一直在两个无辜柔弱的女人间来回游走,显然他也在权衡对谁下手更合适。
                
可,可这是多么残酷的事实。
                                                           
终于,他选好了猎物,迅速跟上。……,当勺子、小刀、圆珠笔一样样被翻出来,轻放在地上,手电光下慌恐又绝望的眼神,让人心碎……。
    
5.
影片首尾呈现发黄的暖色调,前后呼应,其他部分色调灰冷凝重。游离在剧情之外的配乐也非常之少,相当符合情境。这种配乐和色调造成了阴冷压抑的氛围,尤其是夜幕下附近的田间小道以及离凶杀现场不远的工厂,都有种令人发寒的阴深恐怖。
       
人不可貌相,这句话用在宋康昊身上实在再合适不过。这位长着一张韩国大叔脸的中年男子并没有因为形象限制难以发挥,影片中他的真实表演简直就是一个生活在上世纪80年代韩国县城的小探员,没有任何做作姿态。尤其是和苏探员不打不相识那段,话音未落、飞身踹人的印象实在太深刻了,他和金相庆两人都可以用敬业来形容。
                       
对比于2005年《外出》里照顾形象、难以入戏的裴勇俊,联系及宋康昊在《JSA》、《我要复仇》里的精湛演技,发现媒体喜欢搬用“如火纯青般的演技”并非吹嘘唬人。不过2003年的青龙奖,他依然没有得到最佳男演员,因为他的对手是演技更为彪悍疯狂的崔岷植(《老男孩》)。但实力相当,无论谁胜出都是可以接受。
   
6.
而熬过前面二三十分钟,案情发展让人欲罢不能。奉俊昊在商业和艺术上表现出了莫大野心,两者之间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协调。影片既能划分到惊悚侦探片吸引观众获取票房,又能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穿透时空的厚重感令人回味再三。《杀人回忆》没有类型片里警匪的针锋相对、斗勇斗志却依然有着清晰合理的脉络主线和跌宕起伏的内心波动。
    
影片除紧凑的剧情推进之外有着为数不少的黑色幽默,尤其是朴探员和曹探员屈打成招的逼供作风还有第六感推断,既粗暴可笑又被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探员们的尽心尽力(曹探员还失去了一条腿)并没有换来案件的最后告破,作为合作伙伴的朴探员和苏探员也经历了互相对照的心路。朴探员最后阻止了苏探员趋于崩溃的报复举动,而这和伊始两人作风完全相反。
                                              
依然有不少忠实的观众们反复观碟,寻找谁是凶手,乐此不疲,影片里的蛛丝马迹都不想错过。而一部分人则思索为什么案情的突破口非要寄托在大洋彼岸的DNA化验上,探员们究竟错过了什么又得到什么。当然以导演的本意来说,他也不知道答案,真实的悬案依然没有破解。罪犯被隐藏在了小镇附近形形色色的普通人中,虽然这会让热衷于侦探悬疑片的观众失望不少。
    
                                                                7.
依然湛蓝的晴空,还有那条水沟。
                                                   
当年稻田附近是骇人的恐慌,时空混乱的记忆。不过和开头一无所知、只会学舌的小男孩不同,可爱的小女孩对这位中年大叔的举动相当好奇。她告诉他不久前也有个人和他一样在那找什么东西,朴探员马上意识到是罪犯多年后重返现场。
                                                                                 
朴探员问:他长什么模样?
                                              
小女孩:没什么特别的。
                                                  
朴探员问:不特别?
                                                      
小女孩:普普通通呐。
                                                              
镜头对着朴探员顿有所悟却茫然的脸,主题音乐结尾响起时,惆怅之外更多是意犹未尽。
   
http://moviel.allmov.com

2005.12

 短评

在一个法制混乱的年代里,任何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成为罪犯和恶魔。

4分钟前
  • 米拉之落
  • 推荐

那种抓不到、还被调戏的无力感

8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真实事件玩了全世界,电影玩了你,总觉得离真相很近了,而真相却是没有真相。★★★★★

11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力荐

偏向于多人效仿作案,凶手不止一个。最后女学生是小白脸杀的可能性很大!言行逼供了三个人,只有小白脸最态度反抗、眼神一直有特写是充满恨意的,因为他并没有杀人还要被诬陷。出来后在酒馆喝酒,女学生从窗前走过也对他指点议论,让他觉得自己的名声已经彻底毁了洗不清了。所以最后警察媳妇和女学生同时出现他选了女学生。还有下手之前扶着树干的细嫩的手的特写。可能真的是出于报复——既然你们都觉得我是凶手那我就真杀个给你们看看。DNA对不上是因为之前那个真不是他杀的。还有开头第一个案件发生后男主抓了很多个“嫌疑犯”,这里有个细节,几乎每个人都是面目可憎凶神恶煞的。因为男主潜意识认为杀人犯就应该长成这样的气质和模样。然而结尾小女孩说凶手“就是个普通人啊”是个记不住长相过目就忘的路人。每个平平无奇的人背地里都可能是凶手。

15分钟前
  • 乖乖隆地洞
  • 推荐

当整个警察局为扣押的是否是嫌犯而陷入一片争吵,那首每次杀人前都会被点播的情歌轻柔的响起,原来外面又开始下雨了——那一刻真是惊悚到无形。

18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配乐用绝了~现实中不了了之的案子实在太多,可电影中几乎很少看到。

23分钟前
  • 恶之花
  • 力荐

又看了一遍,想当年第一次看这片时,我还恍惚觉得案子都没破就结束,什么玩意儿?!可多年过去,每一次重看,都更坚定地确定它的完美。一个没有找到凶手的故事,编导把它拍得悬疑跌宕而富有深意,看似普通实则卓尔不群,作为热爱电影的人,从这片里会深感电影的魅力

24分钟前
  • #烧光光#
  • 力荐

想到真凶可能会若无其事坐在电影院里面,与电影最后一个镜头里宋康昊含泪的双眼四目相对就觉得好惊悚

25分钟前
  • 南笙
  • 推荐

尽了一切努力的人们,除了忍受过程中的一切痛苦,还必须忍受“事情可能是没有答案”的这一事实。

27分钟前
  • 囧之女神daisy
  • 推荐

刚看了这部传说中的神作,为电影极富层次感和寓意的摄影,超强的故事张力和节奏所痴迷,没有结局的故事或许不适合很多人,但电影的故事就是告诉你,如何在自己最熟悉的环境中迷失。。。

32分钟前
  • 乌鸦火堂
  • 推荐

这片给我的阴影才是史无前例好么?5年前大学拉片课上看的,看完了已经半夜12点,我走回寝室腿都抖的站不起来,一年中再也没吃过桃子。奉俊昊和宋康昊联手,真不是闹着玩的,经典至极。

35分钟前
  • 伍德与夏洛蒂
  • 力荐

总之一句话,一部让人窒息却欲罢不能的作品,喜欢所有演员的表演,韩国电影的颠峰之作。★★★★★

39分钟前
  • Q。
  • 力荐

还好柯南最后没出来

40分钟前
  • RIVERSDIARY
  • 推荐

一部很普通的电影。

45分钟前
  • 我爱阳光
  • 还行

凶手不是某个人,而是那个社会。

46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拍得非常好,是不是传说里的评价太好了,我竟然有点小失望,一直到片尾也没满足。

49分钟前
  • 苏比
  • 推荐

这并非一个寻求真相的故事,而是关于真到底相如何被整没了……

53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力荐

嗨凶手,你也在看这部片吗?送给你的,杀人回忆

58分钟前
  • 狮子人
  • 力荐

生锈的铁钉斩断穿军靴的腿,切块的桃子夺取穿红裙的命。沾泥土的符咒能够显现犯人的轮廓,巫师般的法眼能够看穿恶人的真容。电台里的歌是靡靡的安魂曲,夜幕中的雨是淅沥的生死符,捉不到的凶手是人性的传染病,无休止的警报是时代的创可贴。拥有一双能够看穿犯人特殊的眼,却看不穿普通,普通最致命。

1小时前
  • 西楼尘
  • 推荐

不单只是杀人案,韩国在那个时代的回忆也都融在其中,化成了一幅背景

1小时前
  • 战国客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