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罗德与莫德

犯罪片美国1971

主演:巴德·库特

导演:哈尔·阿什贝

播放地址

 剧照

哈罗德与莫德 剧照 NO.1哈罗德与莫德 剧照 NO.2哈罗德与莫德 剧照 NO.3哈罗德与莫德 剧照 NO.4哈罗德与莫德 剧照 NO.5哈罗德与莫德 剧照 NO.6哈罗德与莫德 剧照 NO.13哈罗德与莫德 剧照 NO.14哈罗德与莫德 剧照 NO.15哈罗德与莫德 剧照 NO.16哈罗德与莫德 剧照 NO.17哈罗德与莫德 剧照 NO.18哈罗德与莫德 剧照 NO.19哈罗德与莫德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14:54

详细剧情

20岁的上流社会男孩哈洛(BudCort巴德•库特饰)对死亡异常迷恋,喜欢伪装自杀吓唬母亲,热衷参加葬礼,甚至购买了一辆灵车。母亲习以为常,却也不堪忍受,因此催促哈洛早日成家,成熟起来。在他人的葬礼上,哈洛认识了79岁的穆德(RuthGordon露丝•高登饰),一个与他有着相同爱好的老妇人,从此走入慕德奇妙多彩的世界。\r\n开朗搞怪的慕德使阴郁的哈洛逐渐开朗,并最终向她展开心扉。哈洛的死亡游戏接连吓跑多个应征女孩,忍无可忍的母亲决定让他参军,他和慕德却设计摆脱了兵役困扰。两个忘年交的朋友越走越近……

 长篇影评

 1 ) 那个迷恋死亡的少年,爱上了比他大60岁的老人

电影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能通过视觉的感官体验,给人展示天马行空和奇思怪想。

比如怪诞的故事剧情、另类的人物洁癖、神奇的物种超能力,甚至一些不知所云的意象画面……只要导演敢想,就能创造出令人瞠目结舌的作品。

《哈洛与慕德》的故事题材就足够让我眼前一亮,它在讨论人的死亡,但却并没有过于沉闷的哲学性阐述,而是从哈洛和慕德两个忘年之交的怪诞癖好入手,去诠释一种对死亡的认知。

哈洛和慕德都是怪癖的人,年龄差距相差快60岁的他们有着共同迷恋着一件事:死亡。

哈洛是个上流社会的富家弟子,生活宽裕,但却沉默寡言,每天思考的是如何尝到死亡的滋味。

日本新感觉派作家川端康成说过:“死亡是极致的美丽,死亡等于拒绝一切理解。生并非死的对立面,死潜伏于生之中。”

哈洛是死亡的拥戴者,他享受死亡过程中带给他的美好,他也用死亡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态度。

人生仅此一次的死亡,和无数次死亡的尝试,那就是他的愿望。

哈洛伪装过至少十五次自杀的场景,包括上吊、割脉、溺亡、吞枪……每一次都乐在其中,而他的母亲早以习以为常了对他的自杀行为熟视无睹。

母亲为了让哈洛能摆脱怪癖,也为他安排了好多次相亲,但哈洛都通过特殊的接待方式吓走了相亲对象:一次自焚,一次剁手,一次切腹……

哈洛对死亡的渴望日渐沉迷,他甚至还给自己买了一辆灵车,开着它参加陌生人的葬礼。

在一次葬礼中,他遇到了马上要80岁的慕德,慕德和哈洛一样有着对死亡迷恋的怪癖。两个人在好几次葬礼中相遇后,渐渐相识,并且相知。

遇到了兴趣相投的人,哈洛变得开朗爱笑了,他们频繁的开始接触对方的生活。

慕德是个奇怪的老太婆,她除了对死亡迷恋,还喜欢通过嗅觉触觉来寻找快感:她自制了一个气体收集器,可以时不时地“吸”上两口各异的气体;她制作了一个木头的东西,去抚摸它寻找性欲的快感。

而这个年近80的疯癫老妇人慕德,其实是曾经在纳粹集中营里死里逃生的犹太人,经历过死亡的她,对社会的一切都是蔑视的态度。偷车、违章、拘捕……一切社会中的条条框框她都嗤之以鼻。

也许是因为有着共同的死亡迷恋癖好,也许是上流社会的规矩对哈洛的束缚,哈洛竟然着魔似的爱上了慕德。

虽然说真爱无关年龄和种族,但20岁的哈洛和80岁的慕德相爱,并且还滚了床单,着实让我颠覆了三观。

这可能也是只有电影能够拍出来的故事了。

都说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可能一个患有罕见的怪癖和喜好的“怪人”,遇到一个相同喜好的另一个,从心理和生理上都会产生着迷和依恋。

讲述人怪癖的电影很多,比如《指甲刀狂魔》里吃指甲刀为生的怪癖,《狼狈》里整容上瘾的怪癖,《汉尼拔》里的食人怪癖,《故事中的故事》里的养跳蚤怪癖,《洛基恐怖秀》异装癖……电影里的故事真的让人耳目一新,不明觉厉。

但话说回来,《哈洛与慕德》真的属于另类电影里最小清新的了,电影里有着美好的相恋画面,有着搞怪有趣的情节设定,还有特别好听的背景音乐。

可能单单电影里那几首歌曲就足够让你喜欢上这部电影。

《哈洛与慕德》的结束有点悲情,年迈的慕德终究没熬过80岁。

在她生日那天,哈洛安排了香槟和鲜花,但慕德说她要走了,她吞食了足量的安眠药,她想在最美好的时刻死去。

这次是真的死去,结束了她对死亡的渴望和迷恋。

而哈洛呢,他目睹着最心爱的慕德死去后,也开始对生命有了重新的认识,对死亡也开始敬畏。

可能接来下的日子,他不再迷恋死亡了,而是学会珍惜生命,学会享受生活,乐观开朗,积极向上。

这一切都是慕德教会他的,那个曾经和他放纵、叛逆的暮年老人。

 2 ) 《哈洛与慕德》迟到的灵魂伴侣

无论写什么,我动起笔来,总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思绪迫入便秘的羊肠小道。也会不自觉地板起脸,任严肃的细胞传递至指尖,把心情中活跃、幽默、无需认真的欢快打捞出来,从我的喋喋不休中滤出,最后写出有悖于我最初“无知且快乐”的死文。如果说娱乐至死,也算符合。

当然,我也问自己,写完后,可以扔进回收站,但我又不愿删除,从头再写也不见得可以领悟所谓的“前车之鉴”。或许,我珍视的还是那些呆板模糊自恋的思想触觉,所低吟的无论有无道理,既然且生且灭,我又异常留恋,不如刻个碑,做个纪念。

而我的这番絮叨,是特别为电影《哈洛与慕德》所述的。仿若耸肩摊开双手表示没辙,这电影令我思绪万千,语无伦次。我那一刻在想,怪诞与幽默是这部电影致命的魅力,这一刻却觉得这部电影时刻流露出召唤爱与自由的严肃面孔,它才是生命力。

那么,让我用老少恋(18岁与79岁)的看点先把读者扣留在这儿。继而告诉你它的与众不同,关键之处也在这与众不同上,爱情什么的不过是配菜,真正的主菜还是展现60年代末至70年初美国的社会剪影,你不会不感兴趣,因为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将照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当下的生活。

在此进入有关电影《哈洛与慕德》的话题。我要打乱了秩序来说,循着等待80岁新生的慕德的思维,从死亡说到爱情,再说向自由。吟诵着尘归尘,土归土,落叶归根,孤树归林的诗歌;去寻找诗人歌手Cat Stevens演唱的自由世界——if you want to sing out ,sing out .and if you want to be free ,be free 。。。在同路的旅途中,遇到生死契阔的灵魂伴侣,一起朝前走。直到用或长或短的生命领悟出自由与爱的真谛——抛掉一切羁绊快乐的身外之物,让自由载着躯体飞翔。

而这样神圣的精神跋涉恰是这部电影的主旋律。这种信仰,贯穿全片。慕德用80年的生命守护它,并等来了被灵魂召唤来的信徒——哈洛。她借用“爱情”告诉了哈洛:哈洛爱慕德,慕德也爱哈洛,他们此生唯一的爱恋,不仅是可见的物质的生理欲望,更是可永恒不灭的精神生命,如此,便要超脱生与死的俗世,如此,便要打破物与欲的桎梏。

这在影片的结尾表达再直白不过了,慕德扔掉刻有“爱情宣言”的钱币,她把那拥有“爱之具象”的实物抛弃了,因为哈洛的爱将永存在慕德的心里,并不为一枚钱币的存在与否而生或灭。说远一点,这也是现代国人衍生无限烦恼与忧愁的所在,我们把爱刻在了实物上,所以那些爱都是明码标价的,自然,得与失已不再珍贵,却充满着占有的欲望与失去的愤懑,何谈幸福快乐。

谈什么,想了解真相,便要探究时代背影。要提及这部电影的拍摄时代,六七十年代可是美国历史中一段相当复杂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一种恐慌迷茫萧条的状态中,人们反对越战,要求社会变革,减少环境污染,呼喊逆城市化,价值观混乱,人心慌乱而迷茫等等。作为具有战前导演特质的哈尔.阿什比,他的内心诉求,抑或是同时代大多数人的渴望,几乎在《哈洛与慕德》的故事中淋漓尽致地袒露了。

他的两个主角都担负着他赋予的存在的使命,慕德,即将迎来八十岁生日,是个反战、反对城市化的无政府主义者,独居,无依无靠。哈洛十八岁,富家公子哥,是彻头彻尾的迷茫的一代,用各种各样假装自杀的方式吓唬母亲以此找到活着死去的存在感。所以,二人的相遇很值得玩味。他们一个积极,一个消极,但都热衷于同样的“爱好”。参加陌生人的葬礼,感受死亡的气息。喜欢看工人用打桩机拆毁建筑物,从毁灭中麻醉社会狼藉的悲凉。他们一同把生存于城市钢筋水泥中的小树,放回到大森林,寻求回归大地,回归自然的自由。用“爱情”把一老一少捆绑在一起,不如说他们是自由女神拣选的使者,像传递接力棒一样,他们被爱交织在了一起,由少的续接上老的遗志,延续了自由精神的长度。

或许有人说,慕德的自由是无政府主义的“为所欲为”的自由,而我不这么认为。这里的自由不该是及时享乐的自由,慕德或许没有哲学家的口才,把她的生活理念做成套娃,但在我看来,她是睿智的普通人的代表。而且也有人解读电影旨在讽刺安逸于现状的精神状态,或许电影过于干净的画面给了看客一丝细微的暗示,但放置当时的大环境,不满与彷徨应该是主调。当对政府改变社会丑陋面貌的能力失去了信心与希望时,慕德选择了以身作则的“对抗”,让自己活得充实快乐,影响身边的人获得活下去的勇气,不能否认,是慕德的精神拯救了哈洛的迷茫,而哈洛是那个时期少年、年轻人的代表,他们是国家的希望。

给予慕德如此高评价,虽是我的一厢情愿,但影片确实在塑造她生动悦心的性格特征时调动了丰富的想象力,给了她足够多的亮点。她“疯狂”驾车透露出的不羁与自由也成为了全剧一条有形的线索,那种弯弯绕绕疾驰的画面,也对应了导演哈尔.阿什比的镜头里貌似零散的连续不断的切割画面,突显了他独有的剪辑技术,这时是70年代初,现在看来都是令人刮目相待的。

而回到故事的风格上,有人定义为喜剧,或许称之为社会讽刺剧更为形象。黑色幽默的招牌便是讽刺,这也是《哈洛与慕德》这部电影的令人开怀的笑点。显然,一切秩序与常规都使人碍眼时,反常规反秩序便正好能营造十分巧妙的喜剧意境。慕德随意偷车,是反秩序的,哈洛用灵车做代步的车子,是反常规的,但我们把这样的场景放置脑海中,却能产生令人玩味的震撼效果。所谓的普通人,其实也是黑色幽默的素材,哈洛的叔叔,那位在战场上失去左手臂的好战的将军;夸夸其谈照本宣科的心理医生;为逝者超度的,却心怀歧视的道貌岸然的牧师;他们在慕德与哈洛的眼里,都成了伤痕累累的疾患社会的一部分。

这自然不是绝对的,多少有点“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味道。总之,归因的话,这都是一种痛斥人生价值观物化的表达,慕德影响哈洛寻求自我精神解放,不再迷茫的解药,便是放弃一切“身外之物”,认识自身的独一价值。正如阿瑟.米勒的传记作家比格斯比描述阿瑟.米勒所言:“他明白了一切都可能逝去,生活就是如履薄冰。我们以为脚下的支撑很牢固,但它却可能突然破裂。”如是,这便是寄托生存希望于物质欲望的悲哀。而我之所以引用比格斯比的话,是我自认为慕德用80年感受到的颠沛流离与欣欣向荣或许正是阿瑟米勒所感悟到的,在当时,这位天才剧作家同样是反对越战,鄙视美国不正视历史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的。不管怎样美国已经向前走去了,而且走得很远了。而这样使人彷徨的心境,有些人恐怕在此刻也能体会到。历史是一面镜子,他人是一面镜子,这些都不是空话。

又说了一大堆可说可不说的废话。最后解释我的标题“迟到的灵魂伴侣”。我们还是说回到爱情吧,感性地说,很为慕德与哈洛难过,多么希望慕德晚出生半个世纪,抑或哈洛早出生半个世纪,他们是名副其实的灵魂伴侣,令人艳羡。两个人相爱,年龄的确不是问题,可是无法相守到老,却是不能回避的遗憾。幸运的我们渴望拥有一份彼此相亲相爱的姻缘,可是很多的情侣结合到一起,却也有最终劳燕分飞的,那大概是一场错误的缘迷蒙了两个人的双眼。总之,你若拥有了一份难得的爱情,你们灵魂相知相惜,那么真心恭喜你,这样的爱情世间最美!





 3 ) 哈罗德与莫德


在你一次次夸张地模仿
死亡的基本动作
一定不会看见死亡
潜行的清晰脚印

黄昏的海边你把车
停在高高的悬崖上面
你说,她死了
八十岁和着你的十八岁

接下来的那些琴声
和着垂钓黄昏的人
早已埋在了地下
还有她不曾青春的容颜

从此不再有人恸哭
也许仅仅剩下一只鸟
你总该懂得些什么了
好似从未有过的秘密

 4 ) 哈洛与慕德

很有意思的一部电影,虽然看的是无字幕版,但是剧情非常有趣,忘年恋也基本上是电影剧情很少触及的一个类型,况且是少男老女的题材,不过本片有两点非常讨巧,一是男主人公的各种恶作剧,其次就是女主的阳光和乐观的人生感悟。
作为那反抗年代的一个表征,如果仅仅把此片看作一部奇异的爱情故事那就太浪费了,去年还看过一部Vanishing Point也是类似的作品。甚至在今天看来都异常激烈以致无法理解的外衣包裹下,这些创作由内而外地彻底颠覆了所谓正统,成为1968年后这个现代世界的一个注脚。

 5 ) 死亡是不是跟爱一样,都是诞生的先决条件。

再一次重现我熟悉的杜拉斯和雅恩的爱情经历,不过这一次更加彻底与决绝。18岁的哈罗德和80岁的莫德相遇在墓地。
实在抱歉,我一直找不到一种更好的叙述方式来讲述这部影片,于是只能如此平淡无奇的开头。
世间的任何一例爱情在他人都是平淡,哪怕当事人觉得早已水深火热不可自拔。

在观看这部影片之前,恐怕很多人会以为这又是一种变态的情感,18岁的孩子和80岁老人的忘年恋。
18岁的哈罗德像一个迟暮的老人,厌倦一切,一心沉湎于死亡的快感中,无时无刻都在演绎死亡,在这个过程中逃避自己的母亲,以及母亲给他介绍的女朋友们。他参加葬礼,只是因为喜欢死亡的气息。
他的身上,已经没有了生的勇气和力气。他假自杀,并乐此不疲。哈罗德悬而未决的生命遭遇到了莫德,必定是一场最快速的飞行。
电影故事的戏剧性注定了80岁的老人莫德必定是一个很HIGH的人,影片中的老人,超越年龄感的身体素质与优良的精神面貌让人惊愕。她也喜欢参加葬礼,但是目的却在于提醒自己生之快乐。她的脸上永远写满了
少女般憧憬。当然只是建立在她近距离经历过死亡(曾为纳粹集中营幸存者)所了解到的生的困难及珍贵。



当年的杜拉斯和雅恩,始于雅恩对杜拉斯的崇拜。他熟读她的每一个作品,知道怎么样说话才会让她觉得开心。就算他是一个同性恋,也不再去看任何一个漂亮的男侍应一眼了。
而哈罗德和莫德,则是出于另一种感情的依赖。并不是每一个老少恋,都是恋XX(xx代指一切可以替代的长辈)情节,这部影片中,哈罗德并没有把莫德当作自己母亲或者祖母或者任何一个女性角色的化身。
他爱的是她的精神抖擞,她所特有的年迈的青春。
影片在讲述他们之间的恋爱过程时,和任何一对情侣一般,是互相的不确定开始,终于真心的爱恋。如果仅仅是讲这一些,那这部影片就只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而已。没有任何的人文关怀价值。事实上,在整部影片
莫德扮演了哈罗德灵魂导师的作用。这个倒是在很多影片中有所表现,女性作为精神拯救的一方出现在男性身边,积极的劝慰其振作起来。
哈罗德沉迷在毁灭的快感中,喜欢废墟的破败,而莫德喜欢看绿色植株在温室里面,多么美好,可以看到他们出生,成长,开花,结果。哈罗德拒绝一切外界,和母亲的关系疏离陌生,而莫德自然的融入这个社会自由自在。哈罗德喜欢灵车,喜欢灵车的颜色,而莫德喜欢高而且简单的向日葵。



“即使在你生命中最坏的时刻,你都可以看到诸如海鸥这样自由的美丽象征。”

这是一个18岁年龄的老人,和一个80岁年龄的孩子所发生的故事。

这个诞生。是说的重生。自我的重生。
《泰坦尼克》之所以让所有人热泪盈眶,就在于杰克死去的一刻,若丝并没有一同殉情。她勇敢的活下去了,在爱人的死亡面前,她继续爱着,获得了重生。这是勇敢者的事迹,有几个人敢于在爱人消失后还能孤单活下去。我想。或许我做不到。很多人都做不到。在这一个瞬间,我倒是更加宁愿我先死去。比他先死去。在时间的名义之下,死比爱容易百倍。
影片的结尾,是莫德在80岁生日的当天,自己吃下了安眠药要结束自己的生命。哈罗德在知晓莫德死去后,一个人开着车狂奔在黄沙飞舞的路上,一个远景,看到他的车席卷一阵风沙冲下悬崖,海浪拍打黑色的礁石。从观影习惯来讲,观众们大都以为哈罗德也自杀身亡。可是镜头在这时慢慢推近,上摇,在一个长长的心理停顿之后,依然一个远景,可以模糊看到一个人影站立在悬崖边上,慢慢拉近镜头,瘦弱的哈默德怀抱莫德给他的琴看着脚下的大海,然后边弹着歌不成调的曲子跳着走掉了。

有人说,这是个悲剧结为,不过处理尚有瑕疵。不知道他说的这个悲剧是指莫德的死去还是哈罗德的孤单一人。
我却认为这是一个相当温情的结尾,哈罗德在真爱死去的时候,感知到了真正生存的意义。他要勇敢的活下去,哪怕是一个人。影片结束在他一个人的背影上,这样一个疯狂的爱人死去后,他们之间隐忍美好的爱情才刚刚步入正题。

这样的一个结尾,让一个简单的爱情,变成了一个讲述生命的故事。死亡与爱。重生与自我意识的苏醒。生命的稀疏平常与弥足珍贵。真挚的热爱一切。
这样的一个结尾,让我如此感动。

最后。用一句我喜欢的词结束——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爱就爱吧,哪管爱比死更冷。

 6 ) 爱无边界

   我想对很多人来说这部1971年由美国派拉蒙公司出品的电影绝对是陌生的,片名也不很吸引人,但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从未感受到的力量。偶尔在一本关于电影的书上知道这部片子,然后就很想能够找来看,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一个人坐在电脑前看完了它,悲伤之外更多的是温暖是感动。感动于一个十八岁少年与一个八十岁老太婆之间的真挚爱情,感动于生命在绚烂时所焕发出的光彩。
    Harold是一个生活在富有家庭的小小少年,可是他却一点也不喜欢自己生活的这个世界,他唯一有兴趣的就是死亡。从中学时代开始Harold就不止一次地尝试了各种各样的自杀方式,爆炸、上吊、溺水、自焚;手枪、匕首、长刀;一次比一次逼真,一次比一次恐怖。他的脸上没有表情,苍白忧郁,眼睛里是绝望的寒光,尽管他才十八岁,但从他身上散发的气味恐怕比垂暮的老人还有腐朽。他的母亲从最初感到崩溃到后来完全习以为常,这个可怜的母亲一点也不明白自己的儿子到底想要什么。Maude就完全不一样了,她是一个即将年满八十岁的贫穷老太太,但她的活力却让人觉得她还是一个充满激情和活力的青春美少女。她随意地偷车,在高速路上奔驰,她高声地唱歌,纵情地舞蹈,她说她希望自己是一株向日葵,她热爱所有的生命。Harold和Maude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他们都喜欢参加葬礼,他们也是在葬礼上相识的。只是他们一个是因为厌倦生命,一个是因为热爱生。就是这样两个人走到了一起,并且产生了一段不可思议的爱恋。Maude的活力将Harold带入了另外一个世界,那里花香鸟语,那里浪漫温情。于是少年开始爱了,他要和这个可爱的女人永远在一起,他要娶她,毫不犹豫。少年把他的决定告诉他的母亲,她的母亲错愕得几乎要疯掉,自己的儿子竟然要娶一个即将腐烂的身体。影片的最后,是最为华美的也最为悲伤的。在Maude八十岁生日那天也就是二人结婚的当天,Maude告诉Harold,自己已经服药了,午夜之后就要离开,她要在生命最为绚烂的时候幸福地投奔死神。因为她曾经说过,她要在最美好的时候死去。可少年无法接受,他尽全力挽救这个他已经挚爱的生命,但是医生没能留住女人的生命,两个相爱的人永远的分离了。少年擦干眼泪驾着自己心爱的葬礼车,飞奔在远离城市的道路上,,他将车驶进了大海,那个厌弃生命的从前他要亲手埋葬掉。最后我们看到少年拿着女人送给他的琴,一路弹奏着,一路歌唱着,走向远方……
    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年如何会爱上一个就要走进坟墓的老女人?这个问题估计很多人都会问。但当你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你一定不会再有疑问,因为爱无边界。



    

 短评

他送她一枚刻了字的硬幣作禮物:「我愛妳。」她說:「我也愛你。」然後隨手把它丟進海裡去:「這樣我就永遠都知道它在哪裡。」

8分钟前
  • 何倩彤
  • 推荐

装逼电影,,装啊装,,一点都不酷那些伎俩,,就猜小清新会喜欢,,果真一看评论,,安妮宝贝推荐,,我的妈呀,,喜欢的人一定也很喜欢《天使艾米丽》吧??

9分钟前
  • 放把火烧了
  • 较差

Hal Ashby / Cat Stevens / Ruth Gordon / 小Bud Cort 你們合夥殺了我吧,把我叫醒了就爲告訴我永遠這麽沉睡下去??

14分钟前
  • Connie
  • 力荐

这种电影,怪胎,自毁倾向,比死还让人心碎的结局,以及那些音乐,我给十颗星~

15分钟前
  • junepig
  • 力荐

I wish I could believe in this type of relationship, if it is called relationship.

16分钟前
  • picnic
  • 很差

刚看时觉得太做作,后来发现还挺可爱的~太不像一个美国电影,很伦敦。赞剪辑、摄影、造型、家居(东方艺术的融入)!喜欢慕徳家里的阴道装置。BTW,海鸥可不是什么高贵的鸟类。哼!

18分钟前
  • 桃子
  • 推荐

太喜欢了,一对忘年交、祖孙恋真打动人,多愁善感、文艺神秘、情绪化的嬉皮风气,60、70年代老电影胶片质感,朦胧诗意清澈明快,和《毕业生》《爱情故事》《两小无猜》《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我们不能白头到老》等一样值得反复观摩。

2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叛逆嬉皮导演哈尔阿什比,加新好莱坞御用古怪少年Bud Cort,这部片真是“诡异小清新”的鼻祖啊,迷恋死亡和自杀的少年,“爱上”了神经又天真的阿婆... 不过本片当年票房惨败,原因竟然电影里自己说了,“这种少年操了他祖母的设定实在让人想吐啊”。。。

25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70年代最好的电影之一 属于70年代电影那股特有的味道 如此不靠谱的故事在影像中展现的是如此的优雅流畅自然。古典美轮美奂的cult电影。

28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力荐

好酷的娭毑!世界因怪咖而米粒!中心思想:if u want to sing out,sing out;if u want to be free,be free;如果你还不够怪咖,那估计是因为你不够诚实。ps:这就是传说中性格、性格、性格型恋爱的典范。pps:【男:Maude,do u pray?女:No,i communicate。男:With god?女:With life!】

30分钟前
  • 22
  • 力荐

75岁高龄古灵精怪小丫头手把手教你什么是诱惑 忘年恋的根本其实就是人老心不老 慕德虽然外表与harold不搭 但穿得花花绿绿 住火车皮房子 家里摆满了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 以及为艺术献身顺带诱惑了男主 不经意间将禁忌与反差萌点拉满 嬉皮男主手到擒来 但看得实在太愉悦了 墓地打喷嚏 偷车戏和百无禁忌更让人觉得 年老反而有更多自由 只要不被那个肉身所限制 思维解放了 想过什么样的生活都是可以的,这也是慕德教给harold的 特别正能量 结尾的吐槽也笑喷了 以及cat stevens不错

32分钟前
  • 巧比
  • 力荐

論cult,無出其右者

33分钟前
  • 即将注销
  • 力荐

这简直就是俩sb。尤其是那老太太。

36分钟前
  • 一条大花臂
  • 还行

货真价实的邪典电影, 如果你对邪典电影理解正确的话。 除了影片对亚文化的关注, 它其实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喜剧片, 全场我爆笑了十余次, 几个恨铁不成钢的叔叔对哈罗德的劝解让我大笑了一分钟之久。

41分钟前
  • eastcosta
  • 力荐

老太太和小青年的爱情。最好的畸形恋电影还是马勒的《好奇心》,一看完类似的题材总会回想下这部。

44分钟前
  • 希尼莫
  • 还行

本月最喜爱电影,实在太太太好笑了。老少间奇特有趣的相濡以沫啊,一起拥吻死亡的感觉一定很美。原声超赞,像看到一群60年代的鸽子飞过。

49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力荐

哎整个六七十年代就是被你们这帮矫情的嬉皮搞坏的。

53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迷恋自杀和死亡的古怪少年,与喜欢收集的有趣老奶奶,产生了一段微妙的不可言说感情。与其说是忘年之交,不如说是两个游离在主流社会价值规范之外的灵魂的意外相遇。记得之前看过一部韩国电影,讲述的是一个老态龙钟步入晚年的男人和一个十几岁的少女的畸恋,怎么换了性别大家都说变态了呢?【哔哩哔哩】

57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意外的“乾淨”,“廚師”Hal Ashby燉的一鍋另類雞湯,實則入口順滑不油膩,WesAnderson和Jaco van Dormael應該都有偷師。我在新的短篇合集中也預備講一個將死兩人之間的故事,現在看來,這部電影說完了所有我想說的。

60分钟前
  • 夏予川
  • 力荐

8.5/10 H&M用一种近乎怪诞的黑色幽默以及一种近于任性的业余精神(willful amateurism)展现了独属于60年代的对自由精神的向往与充满乐观精神的希望——恰如片中一首配乐唱道的——"if you want to sing out, sing out; if you want to be free, be free..."。影片探讨了一个最根本意义的come out of closet的问题:面对每个人的人生与命运,是妥协还是抗争(conformity or not);而影片探讨这一沉重且严肃问题的方式是轻松的,甚或于是有些轻佻的——或许可以将这种风格选择视为某种沉重太满后的溢出。在观影至一半时仍然会以为H&M仅仅是忘年之交的关系;待到后半段才意识到原来本片是一部关于忘年恋的电影。

1小时前
  • dasperעִבְרִית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