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勺子

动作片大陆2015

主演:陈建斌,蒋勤勤,王学兵,金世佳

导演:陈建斌

播放地址

 剧照

一个勺子 剧照 NO.1一个勺子 剧照 NO.2一个勺子 剧照 NO.3一个勺子 剧照 NO.4一个勺子 剧照 NO.5一个勺子 剧照 NO.6一个勺子 剧照 NO.13一个勺子 剧照 NO.14一个勺子 剧照 NO.15一个勺子 剧照 NO.16一个勺子 剧照 NO.17一个勺子 剧照 NO.18一个勺子 剧照 NO.19一个勺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08 20:16

详细剧情

农民拉条子(陈建斌饰)在镇上遇到一个讨饭的傻子(金世佳饰),傻子跟着他回了家。拉条子贴了寻人启示,不久有人认领了傻子。紧接着又有自称傻子的家人陆续出现,说拉条子把傻子卖了。麻烦接踵而至,拉条子自知上当受骗却有口难言,他想不明白,好事怎么就成了坏事?他开始以一位农民最淳朴的办法想自证清白。而为了寻找傻子,他成了另一个到处缠着别人的傻子……\r\n影片根据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改编,陈建斌自编自导自演的处女作。

 长篇影评

 1 ) 厨房离不开勺子,生活少不了傻子。

看之前对此片没有任何了解,倒是这奇怪新颖的名字一直吸引着我。“勺子”,喝汤用吗?围绕“勺子”又能发生些什么故事呢?一直以为是一部纯搞笑商业片。显然,我想错了。

拉条子捡到一个傻子,不对,应该是拉条子【被迫】捡到一个傻子,然后一系列【麻烦】和【无奈】便开始了。

透过这部电影的剧情,我看到的却是中国一部分普通老百姓的心酸。

普通人可以行善吗?

小学就知道“人之初,性本善”。即使是如今的社会,“善人”依旧很多。每天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着富人们是如何行善,某某某成立基金会,某某某捐了多少钱,某某某又做了多少事。哦,还有某某某基金会如何贪污?他们是“大”善人,因为他们有钱啊,他们是站在食物链顶端的成功人士,他们享受着老百姓的艳羡和注视,他们的慈善行为被老百姓歌功颂德。这不,今天一新闻头条,浙江一有钱人每天购买上万吨大闸蟹放生吗。瞧,这慈善多厉害,螃蟹也跟着受益了。

这就奇怪了,怎么新闻报道的行善行为都是资产上千万的有钱人啊?穷人或者普通老百姓就不做善事了吗?
其实不然,“善良的普通人”也不少。“善良的普通人”上新闻的也不少。但怎么就变味了呢。

某某某大学生扶起摔倒的老人反被讹;
某某某老人数十年捡垃圾卖钱资助孤儿反被孤儿殴打;
苏州年轻夫妻合演“双簧” 路人行善却被骗;
女孩行善被骗8千块自杀身亡 留下绝笔书消失后发现身亡;

类似上面的新闻一抓一大把,关注的人多吗?我就不禁思考了:普通人可以行善吗?“善”如果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品性,那么普通人要怎样在保证自己权益的情况下更好的行善?既然是影评,那也得联系到电影。比如电影主人公拉条子,他是普通人,他在行善,姑且不说“等价交换”,可是他得到的是什么?
别到最后,“行善”成了有钱人的专利。

.............................................................................................................................................

本片名叫《一个勺子》,勺子就是傻子,但整部电影的傻子真的只有金世佳所饰演的这一个吗?不尽然吧。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而言,拉条子是傻子,村长是傻子,派出所民警是傻子,包括生活中的你我他,都不可避免的成为“傻子”。

有人说这是穷人的自我证明?呵,如何证明,凭你是【穷人】这一点,此题就注定无解。

【没钱没势的穷人力所不能及的去行善 更是傻子中的傻子】
【没钱没势的穷人力所不能及的去行善 更是傻子中的傻子】
【没钱没势的穷人力所不能及的去行善 更是傻子中的傻子】

怪谁,怪你是【穷人】
上天饶过了谁,饶不过【穷人】
生活美满了谁,美满不了【穷人】

国家政策帮助了谁?希望有一天能【真正】帮助到【穷人】

.............................................................................................................................................

陈建斌,《一个勺子》作为他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电影,显然是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披着喜剧的外衣讲述了底层百姓的心酸悲剧故事。他不是导演自己空有满腔热血而肆无忌惮的说着空口大话,强行给你灌输自己的观念,而是讲故事给你听,自行体会自行理解个中滋味。每个看过电影的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理解,而以上,就是我所体会到的。

一个勺子?不,是一群勺子。

厨房离不了勺子,生活少不了傻子。

 2 ) 我是一个傻子吗?你呢?

傻子为什么要赖上拉条子呢?因为拉条子也是个“傻子”,不然,他怎么会给一个傻子吃的住的,还狠不下心赶他走?
    
    从“招领启事”到“寻人启事”,好多聪明人围着一个傻子转,但那么多聪明人也没有回答出拉条子的问题“为啥他们都要一个傻子,为啥他们要为了一个傻子来骗我?”到底为啥呢?因为“人生就是这样”,他们都太聪明了。

    大头哥比这波聪明人更高一筹,他是精明人,可他遇上了拉条子这个“傻子”,那么精明的人,骗到手的五万块,竟然还是被这个“傻子”要回去了,他太倒霉了。

    金枝子也和她老公一样“傻”,以为嫁个老实人就好了。可当他们被骗、有家不敢回、回家怕开灯,还被拉条子打屁股时才明白“都说你是个老实人,嫁给你不受罪,这还不受罪?人好有啥子用,人好净受欺负,人好都没得好报的。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做不得好人啊!”

    唉,说这么多也不知道我到底要说啥?想起电影里两个点:

    一个是傻子在他家安住下来后帮拉条子搓绳子,镜头从拉条子手上顺着绳子一直移到傻子手上,好像他们两个从此就被这根绳牵到了一块。结果,晚上傻子就被别人(骗子)领走了,连那件毛皮大衣都没来得及穿。

    另一个是结尾处,拉条子戴上了傻子没带走的的那顶遮阳帽,被一群小孩追赶嘲笑着,就如以前他们嘲笑那个赖上他的傻子一样。那一刻,他是不是真的以为自己成了傻子?而我,也有点看傻了。

    现实里,我是一个傻子吗?你呢?

    但有一点我还是明白的,就算再有一部《甄嬛传》,陈建斌也不要去演什么皇帝了,他做个导演挺好的。

 3 ) 善良的勺子(傻子)

   “勺子”和西北方言“傻子”同音。在甘肃方言里,“傻子”就念成“勺子”。也和该片的英文名《AFool》(一个傻子)契合。

   当我们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我们会念一句“世界上还是还是好人多”。可是当我们在网上看到一个被扶的老人说是好人撞倒得她时,我们又会叹一句“好人难做啊!”

  当主人公拉条子善良的收留“勺子”后,麻烦接踵而至,致使家庭一步步陷入困境,他们被荒诞残酷的现实捉弄,成为别人眼里的“勺子”,老婆金枝子多次喊出,“人善被人欺”!当我们善良的扮演一个好人的同时,现实的残酷已经把我们打入“勺子”的行列,这会不会让好人在下一次做好人时考虑一下这个好人该不该做呢?

  这部电影以淳朴的善良和奸诈的残酷做对比,反应了现实的无奈,勺子=傻子?但是善良的勺子又是不可缺少的,戏疯子陈建斌携手美女妻子蒋勤勤将自己的导演处女作奉献的太完美,他拼尽全力证明了自己,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们在跟自己的人生、自己的价值观和整个世界作斗争”!

 4 ) 世界上只有两种人,骗子和傻子

首发于微信公众号:movie432,文末有二维码噢~

记得一年前,金马奖刚公布入围名单,很多人第一次看到《一个勺子》这个片名。然而,网上却几乎搜不到它的蛛丝马迹。它像个谜一样。 一年过去,又一届金马都要颁奖了,这部《一个勺子》终于要上映了——依然带着谜团,比如王学兵。 我对陈建斌的大致印象,一半是《人山人海》的民工,还有《甄嬛传》的雍正。演员转型当导演,观众并不陌生,徐峥赵薇邓超陈思成……赢得吆喝,也赚了彩头。 但陈建斌执导的《一个勺子》好像不太一样,它没有让我联想起那些快销一时的商业片,而是跳到了黑色荒诞,带有粗砺感,氛围凋敝的独立电影画面,比如同在去年金马的《锤子镰刀都休息》。 《一个勺子》讲方言,并且方言没有被用来进行抽剥调侃。它还保留了西北当地的生活方式,加上人物衣着服饰,路边的炒货店和临时搭建的舞台,电影并不避讳那些穷山恶水,黄土狂沙。这种艺术追求和处理手法,也令《一个勺子》呈现了当下中国电影最最缺乏的真实和质感。也有些人说,影片令他们想到了第五代和上世纪90年代的电影。但我更想说,电影并不存在“适应于哪个时代”的说法。只要有闪光亮处,它可以逾越时代。

被傻子缠着的拉条子,拉条子缠住了大头哥……电影讲的,就一“谁是傻子”的问题。导演不惜在最后穷追猛打,一番追问,接连诃难。相信只要不是傻子,谁都能看懂《一个勺子》要讲好人没好报,最后抛出来个开放结局:这一切又是为什么。 如果看过《亲爱的》等片子,对《一个勺子》要讲的骗人把戏,显然不会陌生。但电影有过半时间,讲的是拉条子的紧缠不放,他要钱,找村长,跑公安局,追大头哥,像个疲于奔命的傻子。当他到处想要个说法时,别人都告诉他,这种事没有说法。 这个老实纯朴的放羊人(农民)角色,不免也会让人想到今年入围金马奖的《塔洛》。傻子在前半段鬼魅般的追随,又有如《闯入者》。要说《一个勺子》特别到独辟蹊径,那也真没有。那些不断重复的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拉条子打傻子的剪切,后视镜里拉条子追大头哥和那辆猛禽,把关可视门铃的传话女人,精神导师三哥意味深长的“人生就是这样”,还有那些直挺挺硬生生诈唬的骗子,一拨戴口罩,一拨戴头盔,正经得有些犯规。

拉条子一次次跑上土垣,一次次往返于农村和城镇之间。除了有个儿子在监狱里头,《一个勺子》并没有透露更多的过往人物。正如勺子本身是傻子的方言称呼,拉条子也是主人公的绰号。这部电影的人物,他们并不以真实姓名示人,正如傻子身份信息的各种不详。复印店里,《一个勺子》已经故意混淆了拉条子和傻子,更不必说后来羊圈里发的噩梦。至于拉条子,他也一度借傻子来撒气发泄。

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是从百姓大舞台开始。在舞台的背后,拉条子和傻子相遇了。这部西北乡土的黑色喜剧,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隐喻和抽象处理的人生舞台。在结尾,遮阳帽下的主观视角,拉条子变成了傻子,迎向了欢天喜地的表演人群,砸雪块的小坏蛋。 《麻将》里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人,骗子和傻子。骗子不以真面目示人,傻子有时候真傻,有时候假傻。《一个勺子》的看头不在傻子,不在变成傻子的拉条子,而是那些装傻、难得糊涂的聪明人。你大可说,他们统统也是骗子。 由于不断强化着好与坏的矛盾冲突,电影不免就有走火的地方,比如村长找上门来,站那一口气把台词说完了。后半段,拉条子近乎强迫的反复追问,也让人觉得,电影太害怕观众看不懂了。意图表现上,放的东西太多,却没有往回收,不知道“悄悄”。就像一个舞台上的戏剧演员,突然跑到电影镜头里,总有用力、过火与说教之嫌。如果不是因时制宜,因人而异,过度放大的优点,它也容易变成缺陷。 最后,应该是王学兵了。他演得挺好。如果不留神,你可能认不出是他。他像雪村,像土豹子,唯独不像王学兵。或许有人要感慨,这是重新认识。但真说产生重新认识的,其实还是陈建斌。如果他还继续当导演拍电影,我依然会期待。

刊发于《南方都市报》

截图扫码,关注:MOViE木卫(movie432)

 5 ) 《一个勺子》:演员陈建斌的自画像

     2014年台湾金马奖最佳影片《一个勺子》在2015年台湾金马奖颁奖前夕公映了。这形成了一个自带隐喻的轮回,这事儿要怪就只能怪王学兵。不过塞翁失马,由于不得不对电影中王学兵的镜头进行回避,所以影片有王学兵参与的情节,我们看到的大多数是他的后脑勺,还有那个照着陈建斌渐行渐远的汽车倒后镜,这是电影里最有趣的镜头。当然,导演陈建斌肯定不会觉得有趣。

    另一个塞翁失马的地方是,由于影片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所以我买票的时候发现,居然场场爆满,对于一个文艺片,这绝对是个不小的成就。看来全城的文艺青年倾巢出动了,特征之一就是独自来看电影的人特别多(比如我)。不是说文艺青年都是单身狗,而是说独自看电影的行为意味着观众没把看这部电影当做社交活动。

    了解这部电影和它的台前幕后,我的感受是,无论是戏里戏外陈建斌貌似都在诠释同一个角色:一个勺子。
    
    对陈建斌刮目相看
    
    最早知道陈建斌这个演员源自于一部电视剧,他和朱媛媛主演的《我亲爱的祖国》。这是部主旋律电视剧,讲的是新中国成立前后,一批海外学子如何求学以及如何冲破阻挠回国的故事,原型自然就是钱学森那批科学家了。电视剧拍得很正,陈建斌和朱媛媛的表演也有些做作。然后他又接演了《乔家大院》,算是红了。说实话,这两部戏的格调我都不是很欣赏。因为长得太过苦大仇深,所以不能像他的老乡李亚鹏、王学兵那样,走小鲜肉的路线早早走红。当然这是我的印象。

    后来我跟一位很崇拜陈建斌的文艺青年交流,才知道陈建斌走红慢不仅是颜值问题,他的性格也挺成问题,和他的长相一样,比较凝重。简单地讲陈建斌是个对艺术有追求的人,当然你问哪个明星他们都不会说对艺术没追求,但从行为上你能够判断哪些演员更加爱惜羽毛。据说陈建斌从电影学院毕业之后,并没有学别人那样当北漂,而是服从分配回到了新疆老家的话剧团。拿着几百块钱的工资,演着乏人问津的戏剧。即便混成这样了,他还能拒绝自己不喜欢的戏。后来陈建斌又返回母校读研,算是又回到了主流圈子里。而出演电视剧,是因为他已经揭不开锅了。

    那位文艺青年崇拜陈建斌,是因为他参演了孟京辉的戏剧。孟京辉在先锋戏剧圈的地位就不必说了。不过对于我这种庸俗的电视剧迷来说,对陈建斌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一位电视剧演员上面,后来那个面无表情的雍正皇帝加深了我的这一认识。而这一看法到去年的金马奖被扭转了。

    在金马奖上,陈建斌不仅凭借《一个勺子》获得了最佳影片和最佳男主角,同时还凭借钮承泽导演的《军中乐园》获得了最佳男配角,可谓大获全胜。因为电影《一个勺子》当时无缘得见,所以我先看了《军中乐园》,他在里面扮演一个驻守金门的国民党军官,和陈意涵扮演的失足妇女阿娇上演了一场虐恋。这次表演极具爆发力,令人刮目相看。
    
    文艺青年本色
    
    在去年的金马奖领奖台上,陈建斌念了一句诗,据说是来自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安德烈·布勒东,据说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的舞台说明书里有这句话。“超现实主义”、“荒诞派”,这些大词儿一出,基本上就把陈建斌的个人喜好和艺术追求给框定住了。

    演而优则导,这是很多演员的追求,不过能导出什么样的电影大不相同。徐峥选择了喜剧,赵薇选择了怀旧,徐静蕾选择了小清新,这都是兼顾商业与个人喜好的选择。因为有商业考量,艺术上的成就有限。当然也不排除能力的问题,所以当徐峥想在《港囧》里表达点个人感受的时候,就让影片变得有些违和。这里面姜文是个例外,他开始拍片的那个时候,电影市场很不景气,导演反而能够不必顾虑票房,尽情地表达自己。展露才华的姜文获得了更大的创作自由度,这让他到如今的市场中也有任性的本钱。这是现在打算做导演的演员所不具备的优势。

    陈建斌的选择拍摄的是一部注定和高票房无缘的文艺片。他的这种选择,在这个连那些大导演都把持不住的商业海洋里显得很珍贵。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对自己毕生所学的东西的一点交代,既然从事了一行,总要留点有意义的作品。有个我很喜欢的作家叫李海鹏,如今是一本时尚杂志的主编,之前是一家著名报纸的记者,而在这两个身份之间,他抛开一切隐居起来创作了一部小说,因为这才是他一定要做的事,和这相比,其他得失不值一提。

    在陈建斌的选择中,我多少能感受到这种需求。而由王学兵吸毒事件给影片上映带来的困境,又给陈建斌的选择增添了一抹悲壮:“发生了很多变化之后,使我思考了很多问题,我觉得如果一件事情,仅仅只给了你正面的影响,也许在你生命中留下的印象没有那么深刻,就是因为后来发生了许多事情,我觉得在大家看来不是很好的事情,很多坎坷,让这部电影对我的意义就变得非常重大,因为我从挫折中学到的东西,远远超过了我在成功中学到的东西,我觉得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不只是我,而是我们剧组的每一个人,都会咀嚼这个痛苦,都会咀嚼这个坎坷,我觉得对我们后边再做一部戏,会有很大很大的帮助。”
    
    一个勺子的故事
    
    恕我偷懒,把官方的剧情简介复制一下:影片讲述了陈建斌饰演的农民拉条子在镇上遇到一个讨饭的傻子(西北方言里称为“勺子”),傻子跟着他回了家。拉条子贴了寻人启事,不久有人认领了傻子。紧接着又有自称傻子的家人陆续出现,说拉条子把傻子卖了。麻烦接踵而至,拉条子自知上当受骗却有口难言。他想不明白,好事怎么就成了坏事?他开始以一位农民最淳朴的办法想自证清白。而为了寻找傻子,他成了另一个到处缠着别人的傻子。

    很难给拉条子这个角色归类。说他老实,他花钱走后门给自己的儿子减刑;说他善良,他受了委屈拿傻子和老婆撒气;说他圆滑世故,他又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最终也没有抛弃傻子;说他愚蠢,他又执着地去思考,想寻求一个答案。可能小说作者胡学文的评价更为准确:“我写的人物多是卑微的,没有社会地位。我觉得,如果他们身上连这种执拗的劲头也没有,那么他们在这个世界上便很难生存,执拗是他们在这个世界生存和生活的惟一武器,这正是我欣赏的。” 卑微和执拗,这是拉条子的本色。

    拉条子就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角色。代表体制的女警和村主任对他的遭遇漠不关心,代表社会的大头哥和小卖部老板则无时无刻不想榨取他,而周遭人都视作烫手山芋的傻子,却成了骗子讹诈他的工具。拉条子没爆发,也没顺从,他困惑,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想要一个傻子:“如果傻子是一只羊,倒是可以换钱,现在一头羊贵得让人不敢相信。如果傻子是一条狗,可以吊死吃肉,狗肉大补,有条件的谁不想补?听说吃狗肉须提前一周预订。如果傻子是个女人,也有些许用处,哪个村子没几个光棍鳏夫?如果傻子是一棵枯树,可以劈开烧火。如果傻子是一根绳子,可以拉套。如果傻子是一把扫帚,可以扫院。如果傻子是一个酒瓶,可以当废品卖掉。如果傻子是什么药材,可以治病。如果傻子是一只麻雀,也能给城里人烤了吃。如果傻子是一坨粪,也可以沤肥哩。”

    拉条子纠缠每一个人,试图找到答案,但没有人有答案,他们只能回答“生活就是这样”。对大多数人而言,生活就是这样,适应或者离开,思考为什么是自寻烦恼。甚至人们不相信拉条子真的是在思考哲学问题,他们觉得他别有用心。帕斯卡说,人是有思想芦苇。当拉条子产生疑问的时候,他就有了灵魂。

    悲哀的是,拉条子懂得了思考,却没能力找到答案。找到答案谈何容易,大天才维特根斯坦也痛恨自己只是半个天才(还让不让别人活了),他说他的才能只够他开始思考,却不足以找到答案。就像一个提着灯笼探寻漆黑楼道的人,走到半路灯灭了,四周一片黑暗,让人茫然不知所措。尽管二者的困惑有天壤之别,但有一点是一致的,伟大如维特根斯坦和卑微如拉条子,都想审视一下这个世界。然而在不打算困惑的人眼里,拉条子就变成了一个不懂事的“勺子”,而在他自己眼里,这世界变得荒诞起来。
    
    电影映照现实
    
    多年来,陈建斌一直尝试着写剧本,然而他并没有找到一个好的故事题材,直到他偶然在《人民文学》读到了中篇小说《奔跑的月光》。这部小说我看了,严格地讲,只是一部挺优秀的作品,并不出众。但很显然它打动了陈建斌:“我选择把这部小说改编成电影的原因,是因为我喜欢它的结构。就是说,你认为有一个傻子,他跟着你,你想摆脱他,但你就是摆脱不了,我们可以把这个傻子想象成你身上的一部分东西,就是当你到了三四十岁的时候,常会觉得自己身上有些东西真的很傻,这些东西(让你)吃了很多苦头,但是你甩不掉这些东西,因为人要战胜自己是很难的。假设终于有一天你战胜了你自己,甩掉了身上那部分你认为傻的东西,难道这就是好的吗?你终将变成谁,那个人还是不是你?这是第一个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你曾经认为你身上不好的、傻的那一部分,是不是全无价值?还是里面包含了一些价值,只是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变成了别人眼中过时的、落伍的东西,别人说来说去之后,你也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你才决定把他扔掉?这些才是我最看重这部小说的原因。”

    回顾陈建斌的演艺生涯,你就能明白他青睐这部小说的原因,他也试图对自己身上与社会格格不入的部分寻找答案。是承认“生活就是这样”,还是质疑“为什么这么多人想要一个傻子”,最终陈建斌找到了这个载体。都说每一部处女作都是导演对自己过往青春的交代。有的表现得很明显,比如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赵薇的《致青春》。《一个勺子》看上去不那么明显,但正如前面所说,影片的主题是陈建斌想给自己的成长经历找个答案。而细节上,影片对小说最大的改动就是把背景移到了陈建斌更加熟悉的西北,这让他表达起来更加自如。男女主角拉条子和金枝子,就是西北版的“志明与春娇”。而拉条子这个角色,就是陈建斌的自画像,也只有他演绎起来最为得心应手。同样如鱼得水的王学兵也给出了自己最好的表演,但很遗憾,他自己把自己给毁了。
    
    一部悲剧电影
    
    客观地讲,作为一部导演处女作,影片有些用力过猛,缺乏那么一点克制。比如那个开放式的结尾,红色的镜头让人想起姜文的《鬼子来了》。不过陈建斌对于开放式结尾很满意,或者说他也实在没有一个能给电影收官的答案:“当人们需要帮助时候,伸出援手难道不应该是天经地义的吗?最可怕的事情,就是我们对内心中的东西,产生了怀疑。我不能给出答案,我只是一个导演,我只能提出问题。当我们有这样一个疑问的时候,我们的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但我也没有答案,谁会有这个答案呢?”

    这部影片最大的价值就是,它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困惑,一种悲哀的东西,这是中国电影里不多的。中国电影多的是苦情,而不是悲剧。学者周濂在探讨中国电影、尤其是冯小刚电影的时候谈到:“中国之所以没有悲剧,是因为站在伦理生活的视域里,所有的屈辱、苦难和不幸要么来自一地鸡毛的伦常纠葛,要么来自晴天霹雳的无常命运,前者的道理说不清楚,后者的道理没处可说,于是乎中国式好人对于‘为什么’的追问最后只能化约为认命。这样一种自我阉割的处理方式导致中国式的‘好人电影’传达的无非是些逆来顺受、小富即安、没事偷着乐的小农理想和劫后余生的幸存者心理。”

    而在陈建斌这部处女作中,我们看到了悲剧的东西在里面,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村上春树说:“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是的,无论高墙多么正确和鸡蛋多么错误,我也还是站在鸡蛋一边。”对于文艺创作者来说,选择站在哪一边的前提是有选择权。也就是说当作者既可以站在高墙一边,又可以站到鸡蛋一边的时候,选择鸡蛋才是可贵的。作为成功的演员,陈建斌显然是有这个选择权的,而他仍然选择追寻内心,拍摄一部不迎合、不讨好、颇具黑色意味的文艺片,这就不能不让人想到那个烂大街的词儿——情怀。何况,这部电影完成得很不错。对了,忘了说他在金马奖上念的那句布勒东的诗歌:“我已找到爱你的秘诀,永远作为第一次。我把这句话,送给艺术和生活。”

 6 ) 老皮袄包裹的小剧场话剧

(原载于《南都周刊》,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一个勺子》是近年国产电影的异数,不管从影像风格上还是表达内容上,你都无法对这部影片有一个准确定位。它有着独立电影不加抛光的生猛,却一点没忘调动起类型电影的技法;它让你看完电影有话想说,但又逼着你往深一步琢磨不沉溺于流俗的话题。它绝不是双眼紧盯观众钱包的院线大路货,可又生怕你没看明白,掏心掏肺地对着你声嘶力竭。

影片开场直接入题——当一个普通农民莫名被一个傻子死缠烂打地尾行,会发生什么事?这段戏拍得很有欺骗性:无配乐,大段抖动强烈的长镜和生活化场景,镜头间的剪切点也似乎很随意,怎么看都像是又一部独立电影大师的实验作品。但不同于艺术片常见的叙事碎片化或者干脆去叙事,这段戏的故事又很明确,甚至连类型片中让观众热热身适应黑暗环境的时间都不给,像个绑匪似的硬把你架上车。等你慢慢回味过来时,故事的第一幕已经快结束了。陈建斌为了让观众感同身受主角拉条子的无奈,甚至直接上来一个远景定机位长镜头,逼着观众目睹跟踪与被跟踪的两人慢腾腾地出画入画。这种煎熬的体验,可比什么5D影院要来得真切多了。

如果再多来几段这种风格的戏,保不齐傻子还没送走,观众就先走光了。好在陈建斌收敛了,硬砸出了开场,后面的故事反倒可以静下心娓娓道来。拉条子赶不走傻子,又怕傻子出事,只能一边养着他一边找他家人。此时,故事的另外一条线带出来了:拉条子托城里的人精大头哥给坐牢的儿子减刑,刑没减成钱砸进去了,拉条子想把钱要回来。这条副线不仅跟主线形成了两组追和被追关系的对照,而且在风格化上耍了小聪明。王学兵演的大头哥基本只有侧后方的镜头,他与拉条子的对话也全部都是在车上完成,不管是删了戏还是开始就这么打算,反正几组上车下车的重复对照下来,嘲讽的意味倒比老老实实正面对话更强烈了。从这部戏之前反复调档的波折来看,也算是因祸得福吧。

好不容易,大头哥带来了傻子的“家人”,拉条子送走了傻子,却又连续来了好几拨人找拉条子要傻子,拉条子为应付他们的敲诈而疲于奔命。这时大家都看明白了,这是有人借傻子设骗局讹他,可偏偏他自己执迷不悟。忙活了半天,观众和拉条子都明白了:在这个人人精明利己的世上,拉条子才是这个勺子(傻子)。故事讲到这份上,开场预设的写实风已经被大量快速剪切、虚实结合的交叉蒙太奇以及意味深长的主观镜头给打破了。原本以为看到的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大西北原生态,看到最后发现是披着张陈年老皮袄的小剧场话剧。

其实,陈建斌想表达的主题绝不是类似《盲山》《天狗》这样依托于现实的强烈批判,而是试图将人性从具体的社会环境中更加抽离出来,来讲述一个有社会实验性质的寓言,其实更类似卡尔维诺的《黑羊》。实在不是他的预想,荒诞才是真的目的。单看戏的话,这个目标毫无疑问已经达成:拉条子就像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天真汉,背负着极端的个性,又被推进到极端的情境中,他恍若一面镜子,把周围人精得冒烟的复杂心态照了个透。而在每一幕的节点,又时不时让一个角色以莎剧丑角的姿态登台,拿一句跟西北农村极度违和的“这就是人生”作为区隔,真是活学活用,把舞台元素耍了个透。

在最后的高潮中,最傻的拉条子一番执着的追问无意中把最精明的大头哥给蒙了,大头哥竟然主动把吞下去的钱吐了出来。最傻和最精明的两人无形中易了位置,荒诞和讽刺在这一场戏被推到顶点。

然而,这个故事能立得住,做出抽离感是很要紧的,因为哪怕故事按现实逻辑有再多的不合理,只要能进入其自身场域,逻辑自洽就没有问题。在这个关口,开场铺垫的自然主义风格就会出来捣乱了,每当你为后面的跳脱而入戏时,前面的影像却总在提醒你“这似乎是写实的”。一旦你被这冒头的打岔勾走,在主题的理解上就始终会被诸如“傻子为什么要跟着他走”、“带走傻子的到底是不是他家人”这些琐屑纠缠。最要命的是,一旦现实逻辑介入了这极端情境,连最后大头哥还钱这幕高潮的合理性都会遭到很大质疑。这方面,其实可以借鉴荷兰导演亚历斯•冯•华麦丹的作品,同样是高度荒诞与寓言化的故事,尽可能把背景模糊,不要让观众琢磨“为什么”、“怎么会”,而是直截了当地把故事摆在面前,愿者上钩,爱咋咋地。

不过,处女作就能交出这份成绩,而且又切切实实地说了个颇有意味的主题,陈建斌的导演事业还是颇为可期。这部在内容上抽离、影像却偏写实的割裂之作,等到陈建斌的导演风格成熟后再回头看,或许就像是让蔡尚君翻拍了《放大》,请王兵重导了《鬼子来了》一样,诸种文本嵌套后反倒更有趣味。

 短评

生命充满凶险,那些执拗善良的人们,他们没有更深的算计,而人心是一匹疯狂的烈马,怎么会是这一波傻气的乡下人能驾驭的呢?电影真实又残酷,好人没好报, 幽默与讽刺并存的大戏,这个社会从来不会按照德行的高下分配利益,“好人”才是大众眼里真正的“勺子。

6分钟前
  • 睡在巴西旁边
  • 推荐

大头哥笑死我了。可怜片尾字幕都没他的名字。

8分钟前
  • 卢十四
  • 推荐

同是学院派,中戏人和北电人拍片风格区分大。前者注重舞台形式感,后者注重镜头整体感。前者是显,角色注重起范,视野广。后者是隐,角色与镜头融为一体,小格局尤甚。本片略显造作,好人在魔幻乡村,陷入暧昧的道德困境,直指人性诡谲。鬼畜风入梦,结尾红帽子当半滤镜,仅有的惊喜。

10分钟前
  • shininglove
  • 还行

从一开始知道这个题材,就觉得有意思。陈建斌的导演处女作拍的是一个很乡土,带着黑色幽默与讽刺的寓言故事。傻子与骗子,有了骗子也才有了傻子,其中的讽刺意味也就不言而喻了。作为处女作导演,无论选材和形式都不错,虽然有些细节会刻意。但仍是个不同的院线片。三星半

1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千百年过去了,在中国依然是“好人无用论”,究竟谁是那个勺子呢?王学兵被剪得只剩背影反而有加分,村姑我愣没认出是蒋勤勤。中国应该有更多这样的方言电影~~~

14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從舞台上視角到最後被小孩丟東西的傻子POV。臉譜角色與實景,非寫實性與寫實性的結合。以導演處女作來說不壞,表演都不錯,但「好人無好報、傻人無傻福」的寓言式主題太簡單,戲劇資源也太薄弱,剪到一小時左右應該挺好。表述方式的冗贅與直白,雖不乏應運而生的荒謬,卻不見得是好招。

16分钟前
  • HurryShit
  • 较差

怎么说呢,对这种编排的刻意的荒诞感,已经无感了。鬼使神差地,中国观众的电影观念已经不能同日而语,本片延续着上世纪的画风,一个大写的“我是学院里出来的”“解读我”~

19分钟前
  • 变形的文科生
  • 还行

总体不错,原来一个勺子是指一个傻子,这个片名比较另类

20分钟前
  • 弋痕夕
  • 推荐

当善良被欺压被讹诈,当善良被说成傻子;当奸诈被提倡被赞美,当奸诈被当成处世准则;善良的依旧善良着,同时也希望社会是善良的

24分钟前
  • 听风阁
  • 推荐

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点是,除了剧情声,好像没有画外音,没有非得利用配乐去渲染什么情绪的姿态值得广大中国导演学习。

27分钟前
  • 恶魔的步调
  • 还行

两段语录:世界上只有两种人,骗子和傻子。观众绝非傻子,因为大家都在拼命地活着。被傻子缠着的拉条子,拉条子缠住了大头哥……围绕“到底谁是勺子”的台词,太啰嗦了点。它没有让我想起那些中国演员转行拍摄的片子,而是想到了粗糙、凋敝又荒诞的独立影像。

31分钟前
  • 木卫二
  • 还行

作為一部處女作,我認為非常精緻。對白具寓意。劇中人物看似巧,卻都傻。互相拖累,相互糾纏。乍看之下真正的傻子反而是得利最多之人。有點黑色寓言的小品,說不定會是本屆金馬獎黑馬

36分钟前
  • wayfarers
  • 推荐

金馬展看到現在最有力、最喜歡的影片。故事荒謬而搞笑,卻層層剝開推向某些尖刻的現實、人生的殘忍。陳建斌第一次自編自導自演,功力非凡。以前小覷他了。推薦~

40分钟前
  • 張子易
  • 力荐

从失物招领到寻人启事,一部寓言性的荒诞小品。重复场景多次出现,神曲运用效果十足。但变成“勺子”后的自我疑问部分,台词还是过于直白。王学兵的角色眼前一亮,期待能早日上映!

45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推荐

通过喜剧的表现手法来衬托出悲剧,作为初为导演的陈建斌,显然这是给观众的一个惊喜。勺子,就是傻子。此片的傻子难道就仅指金世佳所饰演的傻子吗?其实不然,每个人都是傻子吧。一个勺子=一群傻子。很不错的电影。

46分钟前
  • 铁马冰河皆是你
  • 力荐

庆幸可以看到这部电影 夫妻档的演技飚的很开心 作为电影处女作绝对满分好评

49分钟前
  • 咖喱乌冬
  • 推荐

“人好被人欺”、“谁把别人当傻子,谁就是最大的傻子” 黑色幽默贯穿全片,在荒诞和冰冷的西北土地上,爆发最原始的生命力。生活辛酸,一笑而过,“人生就是这样”。陈建斌、蒋勤勤演技狂飙,为公映版王学兵几乎没露正脸扼腕。亮点:后视镜里飘出来的“粉红的回忆”和“忐忑”、金世佳白花花的裸体…

54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骗子太多,勺子不够用。人心之险恶,细思极恐。

57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戏疯子陈建斌携手美女老婆共同打开导演之路,还有王学兵的助阵,可谓是默契十足才能表达的如此完美

60分钟前
  • 笑挽冷风
  • 力荐

怎么说呢,一看就知道是中戏的人拍的电影。

1小时前
  • 皮革业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