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情片大陆2018

主演:蔡宇,饶子君,土旦巴桑,次仁顿珠,李祥龙

导演:饶子君

播放地址

 剧照

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2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3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4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5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6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3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4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5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6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7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8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19藏北秘岭-重返无人区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6 12:10

详细剧情

在遥远西藏的北方,有一片被称为羌塘的神奇土地。雄伟的昆仑山和冈底斯山如同两条巨大的手臂,紧紧怀抱着这片60万平方公里的无人区。羌塘不仅是中国最大的无人区,也是中国最大、世界第二的自然保护区。\n在无人区腹地耸立着巨大的普若岗日冰原,普若岗日冰原海拔高度在6000米至6800米之间,面积422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中低纬度冰川,1999年首次被中美科学家联合考查时发现并被确认为世界上除南极、北极之外的第三大冰川。\n制片人老蔡,曾经进入过羌塘无人区,计划带队首次完成人类电影组对普若岗日冰川主峰拍摄。21岁的女导演子君决心追寻父辈的足迹,加入队伍。车队在前往冰原主峰的过程中危机四伏、危险不断,但都没能阻止这群普通中国人的脚步。\n在狼群的注视下,这一行人终于抵达了冰川东南侧的主峰脚下。海拔六千米的冰舌上,导演子君终于说出了自己耿耿于怀的往事,制片人老蔡同样情绪崩溃——在他的心中,同样有着抱憾的过往,和对这片古老土地的深远情怀。\n每个人都有自己心底的无人区,都有一些难以启齿又无法解决的伤痛,无论是否执着于无人区和山野,每个人都应该给自己一个机会,一个与自己和解、与过往和解、与他人和解的机会。

 长篇影评

 1 ) 导演是来过家家的吗?

作为一个连续四年入藏,单人单车几乎跑完藏区全境,转过冈仁波齐,徒步过珠峰冰川的普通人,我想我有那么一点点资格来吐槽下。

第一,就如我标题所说,你们整个剧组是来过家家的吗?开头的贵哥在拉萨就肺水肿了,你们居然还把人拉到双湖,还想深入羌塘?拉萨才3700米就已经不行了,居然还把人往上拉?连最基本的高原常识都没有?你们的装备我就不评价了,穿冰爪那段是认真的吗?初学者就想登6000米的雪山?

第二,风景好不是因为摄影好,只是因为风景好。普通游客拿手机也可以拍出绝美的风景,你们这么好的器材就拍出这个效果,只能说白瞎了。还不如老老实实就沿途记录,从拉萨,到念青唐古拉,到纳木错,到色林错,到双湖,到普若岗日,不要加入那么多娇柔叫作的旁白,自我感动的对话,整部影片还算可看的。

第三,你们一直在絮絮叨叨说自己的旅途多危险多辛苦,真的辛苦危险么?我不觉得。几十台车,后勤医疗保障齐全,浩浩荡荡的队伍,这个叫辛苦危险啊?当大家没去过藏区吗?那我单车穿越羌塘,每天顶着头痛开十个小时以上的车,晚上裹睡袋睡车里,自己把车从泥塘里搞出来算什么呢?当然,和杨柳松他们比,我这真不算什么,就旅游而已,那导演你们呢?不过是一个豪华旅游团而已。去藏区特别是无人区本来就是有生命危险的,对每个人都公平,你们的待遇普通驴友想都不用想。

第四,我只能说现在国内的电影太好挣钱了,如果说这水平就能上院线,那给我五分之一的经费,我能拍的比你们好看。

 2 ) 大型自我感动灾难现场

他们能走出几千公里,登上海拔数千米的高原,但心里还是只有自己的故事,还是在用城市的“文明”眼光去感受这片秘境,可惜了。另,发动了这么多人力物力冒险去拍摄顶峰,一架无人机撞毁就拍不成了?实在不知道说点啥好…真是心疼给你们卖命的向导,哪知道自己带的团队拍的是这玩意。感觉全片就是正片拍摄失败,花絮剪了个片子,可以类比生孩子生出了一个胎盘。配乐引导性太强,星空镜头反复出现,及21岁的女导演只是一个噱头,没有驾驭全片的能力。优点是风光美,两星给风光,一星给向导。

 3 ) 没有敬畏,所以失败。

像这样片子,观众最想看的无非是羌塘无人区到底是怎样的美景,千千万万人可能一生都没有机会去到的地方会是个什么样子。我们想看美景,想看正常人如何在无人区这般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完成穿越,途中又会面临什么困难。好家伙看到最后发现整部片子都在卖一个叫做情怀的东西。补充,观众可能对你的个人故事,为什么要去无人区真真儿不是很感兴趣。

非常可惜,一行人浩浩荡荡十几台车,40多人,该有的设备都应该一应俱全,最后就拍成这样,观众想要的一个都得不到满足也只能恼怒。片中也说了,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能来到这个地方,踏上这片土地。

说是准备工作好几年,可片中肉眼可见的不专业。装备就不说了,相较下来比骑单车带帐篷穿越的人富足多了。关键是队员的身体素质。他们在高海拔地区4000以上生活经验如何,爬过5000以上的雪山吗,临行前有专业的体能训练吗。严格要求每一位队员都要有比常人更强的身体素质和一定的户外经验。这才是对队员的生命负责。

因为轻视了无人区的环境,所以失败。

因为轻视,则无敬畏,在这样的地方还没有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所以注定失败。

 4 ) 严格来说算不上电影 只能是一部水平低下的户外探险纪录片

1.开篇的介绍导演绕子君 21岁 惊讶了一下 但是后面除了呼吸综合症和救援关掉对讲机的冰洞拍摄者 在车上的镜头 乏善可陈 制片菜胖子倒是导演的感觉

2.去无人区 不带卫星电话 让藏族兄弟 单车送肺水肿的走 只能说心大 淘宝租赁一天50 买一台海事卫星电话4000

3.平均海拔5000 最后冲顶海拔6300左右 无人区 随队队医有没有? 双队医有没有? 队里有没有第一应急反应的人员,最起码点滴注射 高反药物有木有? 讲真这个海拔 做好准备还真没很大的问题。

参考一下 单人单自行车的徒步的大侠

4.无人区危险来自于 发生危险 救援需要很长时间 平均海拔5000 没有冰裂隙 没有 滑坠 没有食物不足 没有淡水不足 西藏登山协作 5人 其中至少一人有8000 经验 纪录片 后面拍成这样 为了 描写难度为了煽情 其实真没有这么难 看你们在帐篷里敢于喝高 就明白了!

不要用高海拔和无人区绑架难度

 5 ) 又一部糟蹋西藏的电影,你们几个回家哭好不好?

有些电影用曲折感人的剧情

来打动观众...

有些用紧张的氛围、惊悚的节奏

来吸引观众...

还有些则用深邃的哲学思想

来俘获观众...

但还有一类电影却异于这些:

“出色”的导演烹饪出一道另类菜肴,品尝后发现是一盘二次发酵的臭豆腐,他们的初衷其实很简单~恶心观众,以激发出人们强烈的吐槽欲望,从而发泄生活压抑的苦闷。

很多人确实乐此不疲。

昨晚看的这部电影明显做到了这一点,并且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准。我甚至几度想从座位上站起来,指着大屏幕嚷嚷:

“受!不!了!了!”

虽然声带抑制住了冲动,但嘴上飙脏话的动作却一直贯穿全片,这可能是仅存的爽点了。

这部自称“全球首部西藏羌塘无人区记录电影”~《藏北秘岭-从返无人区》,可以说是一部关于无人区的逐梦演艺圈。

闲着没事在西藏参加些户外运动的我,作为影迷,当初发现这部电影时,单看片名就有极大的杀伤力。

今年夏天本想徒步去电影中的普惹岗日冰川,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逞。

之前几乎看遍了能找到的,国内外关于户外探险类型的所有电影。但对于国产片,基本上感情表达顺序应该是这样的:期待、疑虑、尴尬、愤怒、无奈

再看看豆瓣简介,这部影片导演是一个21岁的女孩儿。

这位“青年才俊”可能是已故的登山家父亲给了她与制片人自信,让一个刚毕业或在读的大学生,去拍一部关于人与自然题材的影片。

很显然从阅历的角度上分析,已符合了烂片的基本要素。

导演也许是被金主爸爸选中,仅仅是要交一份奢华的作业。

其中的规则大家心知肚明。

吃发酵粉长大的制片人老菜

这幅油腻相实在有点对不起自己的姓氏(请原谅我用词过于激进,但我花钱看你电影,拍成这幅臭屁样,骂两句应该不过分吧?)。

看似雷厉风行,自矜其勇的他被藏族司机生怼了两句便现回了原形。

不知是不是和剪辑师有什么瓜葛,这花絮也往正片里剪。

但听说这部影片居然进了戛纳、蒙特利尔电影节,还拿了加拿大华语电影的最佳剪辑奖。加上一个添油加醋的无良公众号渲染(现在想想,必是收了人家黑钱)。

最终我的判断力被削弱,还是被骗去一张票钱。

影片一开头,照例是在拉萨的各种气派的航拍镜头。

因为经常在拉萨居住,看到这些熟悉的场景配上宏伟的配乐还是有些感动。

只是镜头转向有些不自然,一顿一顿的,航拍器该上油了?

一段教条式的开场白后,拍摄团队对着镜头站成两排,身前放着一张条案(古代窄长的桌子),原来是开机仪式兼壮行会。

那阵势就差桌子上再摆个大猪头,最后砸酒罐了。

出发后又是一组组航拍车队行进的镜头。足有二十多部越野车在荒野的土路上行驶。

刚走进影院的朋友可能以为是变形金刚又要惩恶扬善了,那派头简直就是一部大投资的豪片,错!当影片唯一一架航拍器坠毁时,你会为摄制组有限的经费而感到怜悯。

刚出拉萨,画面不知为何在羌塘、青藏线、双湖县城来回徘徊,到底是常规线性叙事还是多线性叙事,导演估计现在也没弄明白。

终于到达双湖县城,一位五六十岁身体臃肿的摄像出现了肺水肿状况,被紧急送回了拉萨,并下了病危通知书。

此时全队人屁夹了...

还没到无人区就要先挂一个...

滑稽的是之前在拉萨时,这位摄像已经出现过肺水肿,医生郑重警告过不要再去海拔高的地区了。

团队开始互相指责,制片人怨摄像组长,摄像组长赖其他摄像。

what?!

难道这摄像大哥用了障眼法?

制片人、导演、组长愣是

没看见这么大个活人跟着来了?

不得不感叹,导演和制片为了票房也是拼了。

导演自诩这是部纪录片。什么时候一部自驾旅行拍摄花絮也进入了纪录片的范畴?还看出了点快手主播的手段。这大概体现了我们电影行业的宽宏的包容性

剪辑师把整部电影“能看的”风景片段都剪在几分钟的预告片里,一点不浪费,剩下的都是花絮

一组摄像进入冰川拍夜景...

规定时间没有出来...

对讲机失联...

整个团队进去找人(奇怪的是导演当时在营地等待救援,现在导演这碗饭真是什么人端起来就能吃两口)。最后原因竟是担心对讲机影响录音效果~关上了

但是在冰川里究竟拍了些什么东西?到影片结束也没有交代

是忘了取镜头盖吗?

途中遇野牦牛,怒向摄像车冲刺时,女导急中生智:“停在这,别动!

最终~duang!

营地遭遇狼群骚扰,摄制组惊慌失措,“快回帐篷!

也不知道用的什么帐篷

防弹不?

一位小哥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求,天真的问:“这是狼是狗?

摄制组一路上有酒有肉,历尽艰辛终到达普惹岗日主峰的营地。

晚上后勤组组长语重心长的找到制片人:“咱们回去吧,我们后勤的同志实在太冷了,说什么也熬不住了......他们说你再不撤出去,就烧帐篷逼你出去。”

后勤组的“专业”知识及“敬业”态度,让我不得不怀疑这是老菜在拉萨哪个工地雇的四川包工队儿

难道羌塘冬季的风力、温度在开机前都不了解吗?

与之前制片人老菜对于肺水肿摄像的豪言壮语,“我只对你的生命负责,不对你的梦想负责!”形成了鲜明对比。看来对他人生命负责的前提是不影响到自己的梦想。

一队人穿上了专业的登山设备,但在爬升了目测一百米海拔的位置停了下来,冲着对讲机向导演大喊:

“风!太!大!了!”

“实!在!上!不!去!了!

待风停云静之日,准备再次登顶拍摄,这次启用了航拍器,高度还没飞到前一天登山队到达的海拔,便马失前蹄,坠毁在冰川上

妄想着首次完成人类电影组对普若岗日冰川主峰拍摄的老菜,久久的凝望着飞机残骸,默默留下两行泪水:

“完了...”

老菜的梦想戛然而止,不过女导演的作业还能交。

影片最后,女导演和老菜在车里抱头痛哭,倾吐衷肠。

女导演触景生情,怀念已故的父亲。

而老菜则是为了自己的梦想错过了母亲的手术,自责不已。

从情绪表达的夸张程度看,晚上俩人的还乡酒喝了不少。

这张“亲情牌”矫情的让人鸡皮疙瘩泛滥。而抒的这些情和题材本身能建立起多大的关系?

好像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娶了八十多的老太太,怎么看都别扭。

制作团队并没有表现出一颗对自然、对生灵的敬畏和悲悯之心,也没有对电影这份事业报以尊重。

导演只想交一份作业

制片人只想完成一项记录

他们只想要一个结果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过程早已失去了纯粹与享受

他们无法从这件事中

挖掘出超脱世俗的东西

因为他们根本不热爱

我想这可能就是这部千疮百孔电影的臭原体吧。

 6 ) 我只看到了老总蔡总使唤人以及全程子君打酱油(估计后期剪辑出了力)的感觉, 最后8人登山时,老板蔡总和子君导演一点装备不用背的啊,把其他几人当什么

蔡总蔡总叫的真亲切啊, 欺负两位藏民向导的真诚, 最后8人登山时,老板蔡总和子君导演一点装备不用背的啊,把其他几人当什么, 中间那么多退出的,我估计不仅仅身体问题, 即可能是对领队的鄙视,还有中间喝醉那一段, 摆什么高姿态,其实有钱作为制片人安排计划命令其他人无可厚非, 但是这两位基本上除了最后登山走了两步, 前期就坐车里看啊,其他人一群牲口似的用, 有段吃饭的情节,别人都大锅饭, 蔡总直接一个小炤啊,还用塑料袋包着,不止是否塑料袋乱扔了。

 短评

8.20北京首映及见面会。从纪录片体裁的电影语言来说有点问题,那种感觉就像这个团队要拍的是一部像BBC那种没有主创出镜的类似地球那样的片子,而本片是作为拉长的花絮和拍摄实录,所以始终会心存疑虑正片什么样,直到后来才发觉这就是正片,这或许就是这位95后导演在把控电影语言上的生涩之处。尽管如此,此行的曲折、历遍的艰险,主角们闪烁着理想主义光环、挑战不可能的人文精神,导演与已故父亲通过此行完成心灵上的修通、无人区巍然雄奇的风光、未知闪烁的猎奇,都天然有着独特的魅力,使得粗糙而惊心动魄的影像背后的确散发出一种动人的力量,虽然最后他们没有达成目标,但至少更近了一步,就像人类对自然的探究,其实永远没有最终的尽头。祝若还有机会重返秘岭,早日如愿,而且平安归来

5分钟前
  • 洛梦蝶
  • 还行

片子没有刻意煽情或是赋予什么高尚深远的意义,就是认真客观的讲述了这样一群人为了各自不同的念想完成或是未完成这段可能一生只有一次的旅程,感觉很真实,我左右的妹子在观影过程中都不时长吁短叹的,为他们感到遗憾或辛苦。本来以为片子后面会带上20分钟的纯风光MV,么想到就是纯叙述过程,略有点失望。

10分钟前
  • 极楽
  • 还行

1.我走过你来时的路,只为变成你那时的模样;2.中年危机的另一个代名词,便是乡愁;3.探险纪录片的外壳,亲情片的内涵;4.剪辑大赞。

15分钟前
  • 名侦探柯西
  • 推荐

各方面的新手痕迹都很重,基本没能拍出这段过程的电影魅力来。主题也比较失焦,父女情、登山梦、乡愁等,看似讲了很多却都没有重心,结构整个都是垮塌的,在实拍中隐隐显出一丝假。对普若岗日这样的地方,谈征服太可耻太野心,仅仅踏足,也请别失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3星鼓励分,剧组确实不容易。

20分钟前
  • 唐托的鸟食
  • 还行

作为电影真是差到了极点,而且我到最后也不明白大动干戈拍一部这样的电影意义到底在哪里;不过路线很牛逼倒是真的。如果拍片和剪辑的质量再高一些,作为班夫电影节上一部叫做“我们是如何在12月环普若岗日冰原整一周拍摄并且在最高峰上尝试放无人机(and failed)”的十五分钟短片或许比较合适,除此之外都是非常糟糕的观影体验。最后很想上8264查查导演的爸爸是谁,好像是个很厉害的登山者。

25分钟前
  • 全都是风
  • 还行

1、确实是一部花絮、正片混剪在一起的纪录片。影片的主体并非无人区的风光,而是整个冒险之旅。2、藏北秘岭或羌塘无人区的地貌、风光并未如想象中那么壮美、震撼,影像带给我的更多是气候、环境极端恶劣的观感。3、制片人的存在感是明显大于导演的,这是一部制片人主导主控的纪录片。4、几个印象深刻的段落:饶子君见故人思忘父的情绪失控、关师傅突发肺水肿后的单车之旅、止步6000米后饶子君与父亲的“相遇”、跨年“庆祝”的激动与失态、剧组回到拉萨后老蔡说48人全部安全归来。5、饶子君之父饶剑锋是这趟冒险的灵魂引领者。我曾在一场观影活动中见过他,很直爽的一条汉子。他离开这个世界已经五年,我仍记得他的面容,可想而知,他的女儿五年来经历了何其漫长与艰难的告别。

29分钟前
  • Clyde
  • 还行

一部集体深入羌塘无人区的纪实电影 线性叙事 看完感觉大自然的考验反而没有人类之间的矛盾与低迷来的更惊心动魄 从四十多人到八个人 十多辆车到三辆车 坚持与执着让制片人蔡宇和导演子君通过挑战自我最终完成了拍摄 羌塘的风景展示确实很壮观 也非常佩服这群向死而生的人

34分钟前
  • 叶落深秋
  • 推荐

GTS 五星风景,但拍得还不够火候。

38分钟前
  • Crazy Ivan
  • 还行

好吧,原以为是一部牛逼的风光片,其实是一部探险纪实类纪录片,剪辑得很生涩粗糙,故事的情感也不够饱满……不过这些是原因的,因为在穿越羌塘无人区过程中真正摄制组的人几乎全撤退了,多半的素材是藏族向导和后勤保障拍的……最后能把羌塘最核心区域用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也算是一个里程碑!曾经登过五千多米的我能深刻体会到在举步艰难的环境里还要拍摄是多么的困难!虽然成片不咋地,还是为他们的行为点赞吧!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宏伟的影像资料!

42分钟前
  • 袜子破了
  • 还行

又一部自我感动的家庭视频。公主与肥圆保镖以追思为名义亲临皇土考察,不惜一切代价为金主爸爸完成一份“首部”作业,哪怕牺牲几个夏尔巴人也在所不惜。自己和公主作为主创,镜头一定要多。 公主不是来下嫁,一定要有上等人的碾压性气势。 有人用生命捡垃圾,有人用别人的生命创造…自己的荣誉

43分钟前
  • 浆糊骗子
  • 较差

看了预告片,这种自我感动的纪录片适合上央视,再加上“首次”这种词更适合了。

45分钟前
  • 杨三疯
  • 较差

那么大群人浩浩荡荡进入西北无人区却拍成这样也真是无力吐槽。像之前的《冈波仁齐》以纯路人的角度来审视这种文化就是很好的例子 你却非得在纪录片里加入本应煽情出来却淡如水的追寻父亲足迹的戏码(不管是不是真的)就显得蹩脚又尴尬。后半段的略带抒情的风光片镜头又和纪录片三个字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无论多严峻 你写实总归是好的 因为对于羌塘这个地方之于纪录片中我们想看的更多是【什么样】而不是【怎么拍得好】。总体下来有点失望。唯一优点大概就是这群人的勇气吧。

48分钟前
  • 黄悦_
  • 较差

蒙特利尔世界电影节的中国单元获奖作品,朴素而真诚的冒险。羌塘真美,梦想真美。

51分钟前
  • 天亮天黑
  • 推荐

电影主创们自我感动到稀里哗啦的,电影成品呈现的样貌也是稀里哗啦的。

5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很差

说真的,他们所做的这一切,就是为了拍个无人机镜头?

58分钟前
  • 阿柏的奇迹
  • 还行

吃了很多苦,遭了很多罪,羌塘无人区第一次向人们留下影像,很难得。作为一个95后出生的女孩导演勇气可嘉,自然风光画面也不错。但作为一部电影,逻辑和层次上略显羸弱。好的题材,有钱有资源,却没把控好,有点可惜。三星鼓励一下吧。

59分钟前
  • 少侠霸霸
  • 还行

我应该是最早看到这部电影的一批观众了。问了导演为什么这部片子偏向叙述,而不是风光纪录,她说这部片子一开始没有预设,没有目标,只有素材,这是在调整之后最通畅人物表达最丰富的一版。观影之后,我自己的看法,作为纪录片是合格的,虽然风光稍少,但人物的举动也算是一种风光吧。里面剪辑略显刻意,也是为了理出一条通畅的故事线,为了票房和观众考量也无可厚非。拿BBC来对比,就对导演要求太过了。然后处女作自动加一分。最大的问题,就是配乐太过冗杂,部分地方喧宾夺主,因为没有预设,所以镜头语言不能很好的吻合人物情绪,也没有对他有烘托。考虑到这是第一次去羌塘无人区,以及导演的回答,我还是偏向好评。四星吧。

1小时前
  • 葡萄皮儿好好吃
  • 推荐

拍了啥?随队记录混剪风光,正片流产了放了一场大型片花,跟大学登山队摄影组的差距只在设备上。一次野心很大的冒险,但无论从户外精神或者纪录片角度看都太业余了,既无有效信息量,也无有价值的艺术表达。作为私人纪念还可以,外人来看就自恋满满催人昏睡了吧。

1小时前
  • 小鬼Bono
  • 很差

如果只有一个理由必须看这部电影就是,我们可能这辈子都去不了,一定要珍惜这次可以在大银幕欣赏的机会。你很难想象一个95小姑娘去了羌塘无人区拍了这么个纪录片。从开篇就开始起鸡皮疙瘩一直到结束,特别喜欢那句话,当你可以自由的选择多了时,你反而不知道该怎么选择了。有时候做很多事可能就是需要一时的勇气,与自己和解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断进行自我对话。最后太同意导演说的那些话,去了趟西藏什么都代表不了,近几年太过于神话藏族人民的信仰了,你去了趟西藏,好像灵魂就真的被洗礼了?

1小时前
  • 白日梦蓝
  • 力荐

整个片子,除了巴桑单车送皮卡司机往返东温河那段外,其他不值一提。包括这个导演为了纪念自己父亲搞的这个,也包括制片人的母亲癌症什么的,我觉得完全无关紧要。风景是真好!

1小时前
  • 申由己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