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情片美国2009

主演:迪米特利·马丁,艾美达·斯丹顿,亨利·古德曼,列维·施瑞博尔,丹·福勒,尤金·列维,杰弗里·迪恩·摩根,乔纳森·格罗夫,麦米·古默,埃米尔·赫斯基,爱德华·希伯特,凯文·张伯伦,王李,安索拉·凯特斯玛蒂迪斯,克拉克·米德尔顿,贝蒂·亨里策,桑德拉·詹姆斯,克里斯蒂娜·科克,盖尔·马汀诺,亚当·勒费弗,安迪·普罗斯基,加伯里艾尔·圣迪,史蒂芬·坤肯,亚当·佩里,凯文·苏斯曼,皮帕·皮尔特里,斯盖拉·阿斯丁,丹尼尔·艾瑞克·高德,路易莎·克劳瑟,尼克·泰勒,凯瑟琳·沃特斯顿,杰里米萨默斯,达伦·佩蒂,波利斯·

导演:李安

播放地址

 剧照

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照 NO.1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照 NO.2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照 NO.3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照 NO.4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照 NO.5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照 NO.6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照 NO.13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照 NO.14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照 NO.15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照 NO.16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照 NO.17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照 NO.18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照 NO.19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5 05:30

详细剧情

60年代末的美国,伴随着战争的残酷与遥远以至似乎不可相信的登月壮举,年轻人们寻找着自身与世界的呼应。在纽约州白湖临近的小镇上,犹太青年艾略特(Demetri Martin 饰)为了照顾吝啬的母亲,放弃纽约的设计师工作回家帮忙打理汽车旅馆的生意,为了改善举步维艰的经营,艾略特借自己当地商会会长的便利,筹备举办例行的音乐节活动。与此同时,第一次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由于原定举办地当地政府的反对宣告停滞,艾略特抓住这次机会,邀请主办方迁址自己家乡,当地居民对嬉皮士观众们可能造成的危害忧心忡忡,艾略特在发布会上放弃收取门票的宣言更让各地音乐爱好者蜂拥而至,观众人数达几十万之众,让举办地成为了陷入狂欢的独立共和国。随着音乐节的进行,艾略特一家的问题亦得到了缓解……

 长篇影评

 1 ) 李安的色彩

李安27年电影生涯里的第11个长篇。

在电影院里看李安的制造伍德斯托克,看的是早上十一点十分的早场,整个Gaumont看这个片子的大厅里只有加上我在内的三个人。买票的时候,看到了和我在一个大厅里的另外两个人,他们是一对情侣,他们在选择看昆丁的无良杂种还是选择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他们选择了李安,男的对女的说,看昆丁的片子会不会闷啊?所以他们和我走进了一个大厅。

1969年那时候的美国是怎样的色彩?可以看出在这个电影里,李安想说很多的东西,关于家庭,越战,自由,音乐,反叛,年青一代,犹太人,同性恋。。。也许每一个人参加这个音乐节,都会有每个人不同的印象,每个人会有每个人不同的形容,像瞎子摸象,每个人都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部分。佩服李安的勇气和跨越,他可以在东西方任何的题材上面游刃有余的发挥。这次选择是69年的美国,40年后一位中国导演看1969年的美国,他带给我们的更多是轻松。

电影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小人物,像海角一样,当然Elliot的扮演者DemetriMartin他也非常有60年代美国人那时的气质,但是那些小人物,特别是Elliot的父母亲给我留下最深的印象。喜欢Elliot的母亲Sonia Teichberg由Imelda Staunton扮演,她一出场就让我立刻想起Duane Hanson的雕刻,他在1969的超市购物着或者称主妇与购物车的雕像里面,就带给我们69年美国平民主妇的印象,到Elliot的母亲这种印象更加加深了,这个母亲的脾气,性格,可爱,可恨的地方,被塑造的惟妙惟肖。当然还有同样精彩的Elliot的父亲Jake Teichberg由Henry Goodman扮演。

影片的摄影也是可圈可点,是由法国摄影师Eric Gautier,他之前也是和很多的法国导演合作,Alain Resnais (Les herbes folles 2009, Coeurs, 2006), Arnaud Desplechin (Un conte de Noel, 2008), Olivier Assayas (L’heure d'été 2008, Paris je t’aime, 2006) 等等,这个影片的色彩是我很喜欢的,不会过于艳丽,不会过于平淡,总之是恰到好处。

还有两个印象深刻的长镜头,所有人去音乐节的路上,和音乐节回来的路上,让我第一时间想起戈达尔的周末。李安带给我们,他所选择的1969的美国,他的色彩,那么40年后,(想到2009年的张北音乐节),我们依旧在路上,依旧追求音乐,自由,真实,我们将有怎样的色彩?

 2 ) 我们爱自由,我们在路上

       一位北欧的航海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航海是必要的,生命是次要的。”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李安的《制造伍德斯托克》。
    过程,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并不是着重描写音乐节上的见闻,所以很多认为这是一部有关那次著名音乐节的电影的人,看完后都非常失落。影片的评价也因此参差不齐。
    而李安正是抓住了举办这次音乐节的人们各种各样的心理,非常细腻地把一个完美的过程展现了出来。有时候结尾不是那么的重要,而恰恰是过程,才是我们应该认真享受的。就跟人生一样,最后再怎么样都得一样地死去,回首望去,让自己不后悔,让自己高兴的,都是那些在路上发生的事情,无论是好是坏。
    那一代的青年爱自由,向往着美好梦想。他们反战,他们反权威,他们爱好和平,她们向往爱,她们是女权主义者。这一切在现在看来是那么的单纯,那么的不可复制,因为思想与青春的结盟是强大的。他们抛开了一切束缚,来到伍德斯托克,享受爱、自由与音乐。
    我们在路上,本身就是种自由。
    就像凯鲁亚克那本《在路上》里写的一样,生活不会不断地复制,主人公们永远都在路上,结识新朋友,开着车全国到处跑,没有目的的活着,虽然这些使内容读起来很费劲,但正是这种后现代风格,体现了当时乃至现在很多人崇拜的精神——爱自由,在路上。
    李安在电影中想表达的或许就是这种享受过程的思考。没有通往自由的列车,自由是靠自己争取过来的。埃利奥特和家人朋友克服种种困难,制造着音乐节,最后如此的成功,难怪影片的最后他站在那里不停地说:“真美,真美。”难道不应该么?
    什么叫人生?难道只是一个干巴巴的结尾么?不,不是。人生是一个过程,从我们出生那天起就已经在路上了。我们在路上认识各种各样的人,发生千奇百怪的事情。为什么会回忆,为什么有故事可讲,那是因为大多数人的人生不是被设计好的,我们并没有因为知道前方道路充满荆棘就放弃前进,而是抱着不知道的态度面对它,这才是平凡的人生。
    所以说李安的这部作品很像是一部公路片,一部包含了许许多多真正美好事物的公路片。它反映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人们的生活,其实这才是关键的,人们总强调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多么多么伟大,但若是没有整个大时代背景,那种特有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它的伟大体现不出来。
    制造伍德斯托克的过程不光有和平,有音乐,有女权,有反战,最关键的,还有爱。音乐节结束后的一天早上,埃利奥特和父亲告别,他问父亲:“这么多年你是怎么忍受妈妈的?”老父亲停顿了一会儿干脆地回答:“我爱她。”

 3 ) 李安个人的轻喜剧

这不是李安第一次将镜头伸向西方私属精神领地,十几年前那部《理智与情感》则是李安首次触碰具有英国传统文化象征的简•奥斯丁作品。所幸地是,电影并未因着导演出生东方而失却光泽,反而因细腻的阐述,大放异彩。然而这一次,幸运之神没有眷顾李安。一个骨子里浸润着中华文化的华人导演,举起导筒解剖独属于西方私属精神领域的伍德斯托克精神,本来就是一件极其冒险的事。西方影评人在看完这部有关“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电影之后,用极其严苛的字眼抨击李安避重就轻,将众所瞩目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淡化成一个犹太男孩成长的注脚;将原本可以拍得激情四溢的“精神图腾”弱化为李安擅长的“家庭与成长”的母题。李安选择以自己的方式去拍电影,本来无可厚非,但错就错在他选择了上世纪西方最具标杆意义的乌托邦事件。1969年夏发生在那个偏僻农场的事,对于整个西方来说,意义非凡。那不仅仅是一场规模盛大的音乐节,更是一代人追求自由理想、反叛精神的集中宣泄。“伍德斯托克”早已升华成西方世界的图腾,一个乌托邦神话。
因此,想从李安影像中重温四十年前震慑人心的“伍德斯托克精神”的观众注定要失望而归,这部电影以极个人化的叙述角度讲述犹太男孩埃里奥特如何筹办音乐节的前后过程,李安关心的仍然是其擅长表现的“家庭关系与个人成长”。他不厌其烦地描述筹办音乐节的细枝末节,一如既往地温柔细腻,犹如春风拂面。于是观众可以从画面中看到跟音乐节纪录片类似的“男女裸体同浴”、“朝圣路上蜿蜒几千里的大部队”、“放浪形骸的嬉皮士”、“全然无禁忌的性爱”、“越战老兵”……唯独没有感应到音乐和自由、乌托邦梦想以及垮掉一代的精神内核。有人将李安轻描淡写归结为,中年人回首年轻时代的风淡云清。也许李安对阐述“伍德斯托克精神”并不感兴趣,还是那句老话“无论李安拍什么,他都在拍一部自己的电影”。这部电影亦是。男主人公埃里奥特投射了导演自己的影子。那个无论从外型还是举止、穿着都给人温顺印象的犹太男孩,与放浪形骸的嬉皮士青年相去甚远。恰恰与李安外表温文尔雅、实则内心狂野的形象神似。这部电影拍得极其放松,从诙谐生动的配角形象(顽固刻薄的守财奴妈妈、恪守尽职的异装癖),到撩拨人心的“泥浆滑翔”,家庭矛盾导致的冲突转折,众人筹备音乐节的轻快节奏,还有戏剧团嬉闹自由的裸奔。正如李安自己所说:“之前拍的电影一部比一部沉重,正好借这部放松一下”。他用这么轻快地方式来解构一场历史事件。在诙谐轻快的描写中,个体、家庭与历史大背景融为了一体。李安理解中的嬉皮士精神完全无关激情、朝圣的严肃,这就是李安对1969年的个人解读。
全片高潮无疑是埃利奥特与同伴嗑药后产生的幻觉,流光溢彩的画面极其挑战视觉,在埃利奥特的眼中,色彩与画面渐渐流动起来,产生难以言表的美感和幻觉。如此大胆惊人的视觉想象,为观影者提供了难得的视觉体验。埃利奥特站在山坡上俯瞰音乐节全景,人山人山的农场山坡顿时犹如波浪起伏,音乐节中心霎时升腾起媲美浩瀚银河的璀璨星光,如梦似幻,优美绝伦。此情此景,美到心脏难以承受的程度,埃利奥特激动得泪流满面。恐怕这便是李安心目中音乐节最摄人心魂的美丽图景——乌托邦梦幻的画面。梦醒过后,依然要面对现实。这是经历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人的不幸。美国当年参与过这场音乐节的人跟主人公一样,回家也要面临离家成长。3天关于爱、和平与摇滚乐的音乐节堪称无法复制的奇迹。伍德斯托克到底是什么,一百个人心目中有一百个答案。1969年的夏天,一去不复返。

 4 ) 捡了音乐,丢了电影

对于习惯了安导《喜宴》、《推手》和《饮食男女》此类中国风俗理念的观众而言,安导的《伍德斯托克》多少让人有点难以下咽入喉。
    
可是,不管你愿不愿意,安导还是把这部电影摆到了台面上来。

而且还凭着这部电影角逐戛纳,至于结果如何,那是后话,这里不再提起。反正个人觉得,戛纳和安导是互不来电的。所以,安导大奖拿了不少(俨然一得奖专业户),可是,戛纳的那帮评委就是不给安导面子

“话说,2008年的一天,安导来到旧金山,遇到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创始人艾略特•蒂波,当时年逾70的蒂波正在宣传他的个人传记——《制造伍德斯托克:一个关于骚乱和音乐人生的真实故事》。蒂波马上拉住安导,向他喃喃介绍起自己往日的光辉岁月“1969年••••••”,安导当时马上拿出老黄历,掐指一算,2009年刚好是伍德斯托克音乐节40周年,于是当下拍板,买下版权!”
                                          ——摘自405期《看电影》

于是,我们就在2009年的一天,和安导的《伍德斯托克》不期而遇了。

有些电影是需要看细节,在细节里揣摩故事;有些电影是忽视细节的,人们看重的是故事的整体和框架结构。而安导的《制造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无疑属于后者。

缓慢的故事情节叙述和波澜不惊的剧情节奏,依旧走的是慢熟型的故事叙事手法。

可是,我们不禁要问:安导,你拍出来的电影到底是要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故事?
想了解“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我们可以上百度、上谷歌,没必要花费Money去电影院捧你的场,可是你至少要拿出点新意和创意吧。
可是,看看你的“音乐节”吧,有音乐,但只是外衣,有人性,但太过深刻。

你可知道,如今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早已成为了美国的一种精神和象征:1969年
三天,成了永恒。
三天,40万美国青年云集伍德斯托克
三天,“要作爱,不作战”的反战革命口号响彻整个会场

可是,我的安导啊,你的外衣披的很好,可是,音乐在伍德斯托克里面是一种精神,但到了你的电影里面却变了味道,音乐有了,很少,人性刻画的太多,音乐,很浅薄,人性太深刻。
于是,这电影,看着多少有点头重脚轻,给人迷离恍惚的感觉,该不是抽了大麻吧?

 5 ) Woodstock什么的最讨厌了

      六十、七十年代,美国有嬉皮士,中国有红卫兵。美国有Bob Dylan,中国有MAOISM。美国有凯鲁亚克、艾伦·金斯堡、Woodstock音乐节,中国有样板戏、满火车的青年、人潮涌动的地安门广场……想来二战以后出生的美国人和中国人的命运是有着极大的不同的,一边是自由,一边也是自由,只是中国人的自由与思考、探索等全不相干。
    李安拍《制造伍德斯托克》,没有从正面展现音乐节的场景,却选择了一个家庭的变化作为叙事的主体——似乎有点避实就虚。但既然是“TAKE”,那是个动词,便少不了将“人”作为影片的核心了,况且那还是李安大叔所擅长的。伍德斯托克好比是中国的WG,是那个年代人们所做的一场梦,不管梦里的诸般景象是否撼人心魄,也总算是在世界上留下了一笔。
    主人公埃利奥特生于一个普通的犹太人家庭,有一个吝啬鬼的母亲和一个无所作为的父亲。在伍德斯托克“被制造”以前,他们的生活平淡如水,埃利奥特一点也不嬉皮,白湖那个地方是个只有牧场和农民的地儿,年轻人,他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在伍德斯托克被制造以后,他看到了“宇宙的中心”,所以打点行装,将要远行。
    摇滚乐当然不是这个世界的一切,但是这个世界的一切就是摇滚乐。数十万人的激情在某个时刻被点燃,你认为有什么是不可能的?那不是大把大把的钞票所带来的,不是迷幻药所带来的,嬉皮们听的根本不是摇滚,是他们自己发出的声音。
    埃利奥特的母亲存了二十年的私房钱,在她躺在那些钞票上,我倒觉得她像是个很传统的中国人了,一个一辈子存钱,却过着单调日子的老妇人。唯一的那次疯狂是在雨中跳舞,老夫妇两个携着儿子的手,那一幕实在令人难忘。我就这样被触动了,于是心下思忖着什么时候自己的父母也可以那样,他们和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从来都不苟言笑,总是过着精打细算的日子。
    中国没有伍德斯托克,但有着大大小小的音乐节,迷笛草莓摩登天空,西湖热波活力岛,在那些地方,青年人也是充满了热情,也是奇装异服,不同的是,在疯狂以后,一切都像没有发生过。该工作的工作,该抱怨的还是抱怨。
    其实这个电影应该是关于家庭的,我想再多的话也抵不过父亲的那句“我爱她”吧。再平常的生活,没有心是过不下去的。而至于伍德斯托克什么的,如果没有心,那么在激情之后也只能剩得满地狼籍,着实让人不爽。
    ( 只几句话而已,哪里就要审核了呢? )
 

 6 ) 1969,音乐、和平与爱

    ■ 文艺补白

    最新文艺片推荐

    《制造伍德斯托克》

    导演:李安

    主演:迪米特利·马丁

相比《断背山》的人人叫好和《色|戒》的西方不亮东方亮,《制造伍德斯托克》(TakingWoodstock)在戛纳和北美放映后,李安遭遇了毁誉参半的评价。真的是好坏两极截然分明,比号称“生涯大失败”的《绿巨人》(Hulk)还要惨。

叫好的认为他以埃利奥特(Elliot)的家庭为轴心,不停地转动圆盘,把周围的人全部裹挟了进去。李安用自己的方式去拍摄筹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的过程,最后回到了个人成长和家庭真相的母题上,一出原汁原味的李安轻喜剧。对这部分人来说,伍德斯托克是个无法重现的盛会。要想回味重温,只需翻出纪录片《伍德斯托克音乐节1969》(Woodstock)再看一遍就行。

对另一部分人来说,正因为伍德斯托克过去四十周年,这处精神圣地不仅特殊而且太过重要。他们无法接受李安的不痛不痒,从头到尾只给出一个音乐会的画面不说,而且居然还是在嗑药后的迷幻中出现的。对他们来说,整部影片缺乏锋利尖锐的地方,看起来就像人走一空的会场,留下了满地的垃圾跟烂泥。

对我个人来说,伍德斯托克更多存在于被引述的言语文字中,它见证了一个最好跟最坏的时代,好似乌托邦。埃利奥特这个角色就像李安一样谦逊温和,他太过安静,无论打电话、跟人打交道乃至同志间的热吻,从表情上基本看不出他有反叛和激进的气息——— 这恰恰是那个时代年轻人特有的面貌。然而这并不表示主人公横空出世,没有根底可谈。他用一系列选择决定,促成了伍德斯托克的顺利召开,家庭生活也因而渐趋正常。

《制造伍德斯托克》有很传统的地方,李安反复采用了多帧画面来推进叙事,影像分割后可以同时交代平行发展的事件,节奏快、时间短、信息量大。还有模仿老式摄像机的拍摄风格,制造细碎的复古气息,这些都是好莱坞老电影里常用的手段。如果强调观影感受,影片也有细腻之处,埃利奥特和父亲在湖边看一堆人裸泳,感受到难以言表的欢乐;一阵风吹过,音乐会开始——— 这是典型的移情作用,非常贴切。埃利奥特在车内吃迷幻药,色彩斑斓,五光十色,人也跟着飞翔。紫色的银河系边缘涌起波浪,明亮的中心绽放出绚丽的光芒,埃利奥特兴奋得泪流满面。对不曾亲眼目睹过现场的人来说,这不失为一处大胆想象,实乃无以伦比的美丽。搞笑的地方,那个脱裤谷仓剧团、易装癖保镖还有加入欢乐阵营的警察,在属于音乐与和平的伍德斯托克,大家都轻而易举被周围人感染,收获乐趣奉献出爱。

回忆是美妙也是残酷的,伍德斯托克之后,药剂暴力丑闻不断,摇滚乐走入低谷,要做爱不要战争的年轻人也跟着变老。伍德斯托克只属于上世纪60时代,但总有一些东西是可以不死的。这里只有一个答案,没有解释。【南方都市报 http://gcontent.nddaily.com/2/a2/2a27b8144ac02f67/Blog/dc6/cb1830.html

    李安捕捉了伍德斯托克音乐节准备过程中的随性、欢乐和怪异。———Owen Gleiberman(《娱乐周刊》)

 短评

1老一辈的控制欲才是最强烈的伤害 2三天三夜以嗑药滥交的狂欢,抵不上老叔叔一句“因为我爱她”更能代表和平与爱 3自我并不在于逼格,而在勇气与突破,这个电影与音乐节其实无关 4抽雪茄的是我,旁边的是我的挚爱,直到他中了狙击手的子弹 5结尾甚妙啊

5分钟前
  • 柴斯卡
  • 力荐

终于看到了 实话就是 很失望

6分钟前
  • 乌鸦君
  • 还行

Peace & beautiful. 车厢里那段迷幻的描写太美了,让人不得不沉醉。“欢迎来到宇宙的中心”

9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Hippie:自由、反战、博爱。。。对于李安,我不知道还要说什么了:一路轻松诙谐却精确把握其精神,看似随意却没放过那些数不胜数的无价的细节,纪录片式的琐碎真实的镜头,最精华的段子却落在迷幻的那个夜晚、也是音乐节的高潮,手法太妙。除此之外,他居然还烙下自己的印记:家庭和成长的主题。

13分钟前
  • 螃蟹
  • 推荐

taking這個詞用得真是准確。3天對他們來說太短了,2個小時對我們來說也太短了,你以為什麼都沒發生,它就要結束了。

16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年轻人总是先抛弃世界,然后再打点行囊,找回世界。伍德斯托克情结,欣赏,但不向往。

21分钟前
  • 光年‖影视歌三栖民工
  • 推荐

在车里嗑药的那一段,能不能再长一点?

25分钟前
  • jetty
  • 推荐

那是一个疯狂的年代,从此以后不会再有了

28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推荐

这个夏天白湖镇仿佛经历了一场性高潮,从前戏的鸟语花香到高潮的山呼海啸,以及事后的落寞寂寥。而一个男孩也在音乐节中告别童贞,实现成长的蜕变。上一次去纽约,这一次则要以自由名义征服世界。在分屏的镜头中,人们拥抱热吻无惧冷雨浇漓;在宇宙的中心,伍德斯托克是一股热浪,席卷一代迷惘的少年。

33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这是不是表现全球60年代最为温吞的一部电影?李安习惯性的家庭视角、好学生视角在这个题材下显得疲软,除了那幕迷幻大地的特效,几场本该带劲儿的戏都有些过于克制。那时的青春不止是和父母的温情决裂,也不止是用分隔画面来堆砌的药物和裸体,而是冒险,是解放,是那个狂欢过后策马而来的浪人。

34分钟前
  • 57
  • 还行

感觉李安再次代入了主角过了双性恋的瘾,分屏显示让你的眼睛看不过来,有纪录片直观展示这里只是呈现更加在场参与的感觉,他一直尝试不同类型的影片很库布里克。并不是热爱而是制造的过程,初次看就大银幕确实虚幻,音乐节结束一片狼藉影片结束回归现实,一场梦一段历史。资料馆。

35分钟前
  • seabisuit
  • 推荐

最爱瞬间:人海波动,中心处的舞台发出万道光芒,整个世界都在漂浮,深深迷醉。

38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评分:B 【2009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围 我觉得人生应该有这么一段恣意妄为的存在状态。去流浪。去嗑药。去做爱。去相信陌生人。

41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谁又不是曾今以为,摇滚乐改变人生

45分钟前
  • zeze
  • 还行

沉浸在极其美好的情绪中,并伴着强吻男主Demetri Martin 的冲动,high了近两个小时!如果张北气候可以湿润一些,当时我们也能有泥巴玩儿了!……

50分钟前
  • Orchid
  • 推荐

无论你是怎样的静稳,你心中都有那么一点小狂野;无论你是怎样的狂野,你心中都有那么一点小静稳。这是属于你的,不可或缺,不可多得的小礼物。

55分钟前
  • 中年哪吒
  • 推荐

牛逼,泪流满面。。。

58分钟前
  • 苏勇
  • 力荐

我有多想去到伍德斯托克……我看得好开心啊,一直嘎嘎地乐。每一个毫不做作的小动作准确又自然的那么销魂~我爱安叔,他好勇敢好豪迈好销魂!我爱他我爱他这个电影真的很好看!

60分钟前
  • 原来是西门大嫂
  • 力荐

《色,戒》之后的李安需要一个可以减轻压力的避风港,伍德斯托克就是这样一个乌托邦天堂。李安对中西文化的认知高度可能没有任何中国导演可以达达到了。布莱恩.德.帕尔玛式的银幕分割&半纪录片手法,嗑迷幻药那段太给力了。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李安越来越滋润了,这回都基本上放弃叙事了。开头十分钟特别是前三分半钟一定要抓住。"I'm the only one here, out of hundreds and hundreds and 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people, who's having breakfast with his parents!"

1小时前
  • 私享史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