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日哲学家

剧情片美国,印度尼西亚2013

主演:詹姆斯·达西,苏菲·洛,达里尔·沙巴拉,弗雷迪·史卓玛,瑞斯·维克菲尔德,邦妮·怀特,雅各布·雅迪斯,乔治·布莱顿,菲利帕·库特哈德,凯蒂·芬德莱,娜塔莎·戈特,泰瑟·哈桑,香奈儿·比安卡·何,达流士·胡马云,辛塔·劳拉·基尔

导演:约翰·赫德斯

播放地址

 剧照

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2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3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4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5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6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3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4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5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6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7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8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19末日哲学家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5 05:29

详细剧情

毕业前的最后一堂哲学课,20名学生被逼参与思想实验。他们由班房跳进核辐射浩劫现场,若未能在防空洞争一席位,器官将瞬即被辐射尘贯穿,痛苦致死。然而,防空洞内的氧气及食物只够10人存活一年。   哲学生以抽签决定身份和技能。为延续人类命脉,他们需运用哲学逻辑,公开咨询并举手投票,选出10位最有价值的人物住进防空洞。聪明人比好人有资格留低?工程师的价值比诗人重要?一票延续一命,要牺牲谁去成就社会?

 长篇影评

 1 ) “小概率事件”的逆袭

正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世间难题,唯逻辑可解”。
第一个场景,由于女主角是个见不得别人死的人,因此她说不想再见到神秘人,于是神秘人死了,最终他们都走不出来。错了,因为女主角的见不得别人死,她又怎么会忍心排除神秘人在外而死,她明明知道受到辐射会死,而且神秘人杀人是为了留出10个位置,他已经没有杀人的必要了,为什么剩下的9个人要置神秘人于死地?归结到底,第一个场景的失败,不是理性和逻辑的失败,而是感性和喜恶的失败。
第二个场景,由怀孕事件和一女多男所引起的悲剧。首先,男女之间假如没有所谓的爱,是否就一定不会怀孕?我敢肯定不是。假如是环境因素的影响造成的不能怀孕,完全可以出来再怀孕呀。因此,在神秘人提出“一女多男”方案时,剩余的9个人应该用逻辑进行反驳,而非像漂亮mm那样,纯粹从个人喜恶出发进行抵触。再者,神秘人的存在本来是基于逻辑的,他的目的是生存和繁衍,为何在受到攻击临死/受伤时,选择同归于尽?因此,第二个场景的失败,同样败在了感性和个人喜恶,而非逻辑。
第三个场景,基于逻辑化身的神秘人首先被排除在外,这就决定了这次的选择是基于感性和个人喜恶的。女主角只对前面9个人进行正面评判,就选了前面9个人,却没对后面几个人进行评判。那个愿意将自己的位置让出的男子也是为了短暂的快感。接着,存在的10个人开始了一年的纵欲,任意的生活。出来后,居然说10个人由于不懂得生存之道,因此提出不畏生死和活在当下的大道理聊以自慰。试问,连什么都不懂的原始人都活过来了,更何况说有智商超200的现代人存在的情况下,还生存不下来?说不畏生死,却在面对不会爆炸的炸弹,选择急促结束生命。这是何道理?因此,第三个场景的失败,败在导演的意淫。
好吧,喷了这么多,说说这部电影的亮点吧。那就是电影开始时的唯美对视。这部片,其实可以拍成一部爱情片的,但是在第三个场景再次出现男女对视+对白时,以及最后居然出现所谓的师生恋时,所有唯美都毁于一旦,这部片注定只能拍成一部垃圾片。
最后,重归正途。什么是哲学?你有答案吗?

 2 ) 末日哲学家

 一开始,本以为这是一部关于哲学的电影,因为片名实在是太直白了;看了简介,又以为这是一部关于末世的灾难片,只是以哲学为主线;看到男猪女猪都在课室的时候,又以为这是一部一群人一块探讨哲学的电影。直到结尾,才知道这是老师打破醋瓶为了让情敌难堪而不惜拉上全班同学做道具的一种幼稚行为,我可以说这是一个坑吗?

   电影打着一个高大上的名号去阐述了一场三角师生恋(姑且算三角吧),是一个很大胆的行为。因为他们自己也知道,能把观众骗去看,但肯定也会引来吐槽。不过本片聪明的地方是,用的是以哲学为主线。既是哲学,便是以逻辑为基础,而这种逻辑又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套路,所以一些对于哲学认识不深的观众,想吐槽又无法找到吐槽点。对哲学了解的观众,也知道本片就是个坑,也懒得去跟你较真。

 3 ) 标题“最后的枪声”。第一次写影评 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看了这部电影,又看了别人的影评,有些感想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可能写的比较乱,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希望勿喷!谢谢。
    先斗个包袱,最后的枪声的含义,大家看到枪声响过以后,老师并没有死,那是什么死去了呢,我个人认为是之前故事中老师的极端思想消亡了。最后一个镜头给了女主,为什么?我认为影片是想表达一种交流,因为老师的错误思想终结。
    故事一开始讲了三种假设,这三种假设支撑了整部电影的框架;
    第一个故事是如果时间无限,猴子终有一天可以打出一部哈姆雷特,这个假设我之前就见过,我觉得这种假设不成立,因为即使是猴子,它也是一种生物,只要是生物他就有产生习惯的必然(或者可以说他有学习的能力,就是人工智能没有的能力),他的任何一种打字习惯都可能导致打出哈姆雷特的这种小概率事件变得没有可能实现,除非设定一种程序,让键盘上每个按键出现的概率都是一样的,这样我们甚至能算出产生哈姆雷特的概率是多少。
   第二个假设是铁轨上1:5的假设,是关于生命的价值的假设,同时关于道德,这个故事几乎没有道德底线,让人难以选择,而且在后面三个场景的这种道德选择贯穿始终,调动铁轨的角色就是那个老师,有意思的是这种这个假设让我想到了中国的一个故事,就是老婆和老妈同时跳水里,你先救谁?后来又用一种演变,就是如果你手里有一块石头,你先砸谁?我记得在网上看到过一个答案,是既然他们愿意往水里跳,谁他妈救人我砸谁,这个回答给了我们一个结果,制造这种假设有多招人恨,电影里情节的发展异曲同工,几乎所有人都希望那个老师死,哈哈。
   第三个假设,你身边朋友能够为了救你而不顾自身安危么?(其实是有的,你的父母!)不过这个假设的意思也是关乎道德底线的,它说明了在你不深刻了解你的朋友前,是一个朋友都没有的,如果你认真了,你就会陷入选择障碍,觉得无法正确选择朋友,我认为这个假设和电影情节的明显联系就是第一个场景到第二个场景,当学生们扮演的角色增加了更多的属性后,选择谁进入避难所变得明显与之前不同了,我们发现有些可以承担人类延续责任的人变得不再合适!在这个转变中,所有人也包括观众,估计都会进入选择障碍,可惜电影的时间有限,如果在多几次选择,人物在多一些属性(尤其是一些不为人知的隐藏属性,呵呵)估计电影里的二十一个人慢慢都会变得不再具备进入避难所的条件,这应该是电影想要表达的意思。
   下面主要讲一下末日危机中三个场景想要表达的观点吧,首先三个场景代表的是无限多的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开始,第二个场景应该代表无限深入人性(也就是人物属性无限丰满)后的选择,第三个场景应该代表最终的选择,最后的选择应该不是随便选的,我相信电影没有办法让第二个场景无限重复,所以第三个场景应该是无限重复之后的哈姆雷特。
    第一个场景,电影的代入感还是比较强的,如果一开始让我选择,我也基本会和电影里的投票结果一样,而且也会认为诗人是最没用的,呵呵,我也是!工程师,议员,农民,木匠,科学家,这些继承人类先进文明的人活下来肯定更有利于末日后的重建,但是这样就存在一个严重的道德问题,就是第二个假设,于是愤怒的学生选择了用“石头”砸死了老师,结束了第一个故事。其实这个故事还需要延伸一下,就是弱势群体存在的意义,弱势群体在面临生死存亡的选择是就只有被动的选择死亡么?历史无数次告诉我们,是!!这个结果很残忍,哈哈,但并没有白死,这种事件会导致未结盟的权利集团内部出现严重的分化,而这种分化导致的对抗极有可能引起更大的损失(其实我想说百分之百会导致更大的损失),电影也是这么拍的,同样处在权利集团的学生一同谋杀了老师。
    第二个故事让学生扮演的角色人物更加丰满,情节中很明显的使学生们出现了选择障碍,值得注意的是有可能携带病毒的医生,还记得第三个假设吧,她被所有人抛弃了,哈哈,我觉得如果人物继续丰满下去,21个人没有一个人有资格进入避难所,这应该是电影编剧的目的,就是无线循环下去没有一个人有资格进入避难所。我记得在西方有这样一种观念,就是人知初,性本恶,没有人是无罪的,每个人都有罪,都有邪恶的一面,只是不被他人知晓。如果这个前提成立,那么人物无限丰满下去,早晚要暴露出每一个人的阴暗面(或者说是导致10人权利集团灭亡的条件每一个人都有),最终导致没人有资格进入避难所。在这个故事中老师扮演的角色仍然是那个可以调动铁轨的人,这个场景发生的事还是在老师的控制下进行,学生是躺在铁轨上的人,而老师选择的主要依据仍然是能够继承人类文明的人,看到这我不由考虑到底什么是人类文明,哈哈。人类文明难道就是先进的科技,工业社会,完善的律法?这个我要后面再讲。在第二个场景提出了一个尖锐问题,就是繁衍后代,这也是末日浩劫后最严峻的问题,电影里描述了受孕概率很低的一种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老师提出要求大家和每一个异性交配,提高受孕可能。试想一下连狗交配都要看母狗愿不愿意,人类怎么可以堕落到这种程度,呵呵!!当然有人不愿意,于是有一个女的站了出来,导致故事终结。这个情节反应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其实前面很多地方也有反应,但这里比较突出明显,而且导演在故意引导观众选择他认为正确的观点(我也认为是正确的),就是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冲突时,哪一个更重要,我想电影的选择很明显,个人利益大于集体利益(即使导致集体灭亡),这是在西方国家现在很强调的观点,这就是西方国家说的人权,如果你想想看,中国的教育还是完全相反的,该有多没人权,呵呵!
    第三个场景就是无限循环后最后一个场景了,在第三幕所有人都不具备进入避难所继承人类文明的条件,我个人认为第三个场景是通过无线循环后反思得到的结果,电影里直接通过女主剥夺了老师选择权利集团的权利,建立了一种新的选择模型,电影里没有明说,我认为即是权利集团不能进入避难所(女主其实并没有打算进入避难所),先由全民公决选择权利集团(通过前两个场景,观众已经基本能够人知谁是属于权利集团的),由权利集团(这时由女主争取,其实女主就是权力集团的代言人)选择进入避难所的人。当然这个模型在现实情况下仍然有可能被权利掌控者利用,还有很多值得考虑的问题,还存在很多瑕疵,但是这是我目前看这部电影告诉我的初步结论,这个结论其实还有很多值得深究的地方(比如现实中法律的制定程序等等),本人才疏学浅。咱们直接讨论下一个问题,第三个故事选择进入避难所的人物几乎与之前两个场景完全相反,这些非权利集团角色(就是弱势群体)能够承担人类延续的重任么?电影里演的结果是他们主动选择了灭亡,但是大家可能没有留意,最后的这个九个人,他们其实继承了人类最优秀的品质“团结”。还记得他们九个人一起挡子弹的那一幕吧,我觉得团结是人类在末日之后能够继续延续最宝贵的品质(虽然他们最后按下了炸弹,这点编剧编的感觉不太好,连续三次都把老师给弄死了,他对于强权者就这么痛恨么,如果那个老师在避难的时候就死了,估计人类文明还是有希望延续下去的)。最后我想说一个问题,人类文明延续还需要什么?电影在最后一个场景里尽量美化这九个人在避难所里的生活,显得那么从容惬意,同时又有点那么不上进,还吸毒,好像就一定要灭亡似的,我想说人类在原始社会不就是吃喝拉撒,采果子打兔子这些基本技能么,对了,还有一个技能就是玩耍,哈哈,古人都是这么走过来了,所以要延续人类文明,我觉得他们九个(少点,至少100个以上才能避免基因重复度过高)掌握的技能足够了,不会的让后代在慢慢研究吧!
    花絮:
    1、九个人挡子弹救人,为什么还要按炸弹同归于尽?我认为不是不想活了,而是为了对抗强权一切尽可抛!
    2、第三幕他们从避难所出来以后还有很多树,俗话说有水就有鱼,有树就有果,搞不好还有肉,所以他们九个出来以后完全有可能活下来。
    3、第一幕弱势群体被枪杀了,不知道你们注意了没有后来的两幕,弱势群体都是跑掉了,而且第三幕逃掉的人还没死(虽然被意淫死了几个男的),其实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这种程度搞不好就是因为弱势群体的逃跑,人类学家不是说人类的祖先是非洲人么?那我们和欧洲人不都是逃跑的弱势群体,你在看看非洲的权利集团现在混的也不咋地,还有最近的美国人,其实早些时候都是欧洲的弱势群体(相对弱势啦,至少不是权利集团的,你看美国独立战争就能看出来)去美国淘金的。
    4、我的结论是“弱势群体是人类文明的基石”。但不代表我同意人类文明是人民创造的这句话!这句话忽悠的成分大于它真实的成分。
    5、电影里面好多gay啊!我赞成同性恋(至少绝大多数同性恋都是弱势群体,需要得到保护)可以进入避难所。理由么,这是一部关于权利的电影,如果我有权利选择,我要做一个真正的人民公仆,不是多数人,也不是少数人,而是每一个人!
    6、记得第三幕老师的枪被偷了么?这告诉我们民主社会权利不能靠枪说话,记得女主给老师的枪里没子弹吧,这告诉我们赋予别人权利的时候同时要限制他的权利,不然你会死的很难看,记得男主拿了老师藏起来的枪么,这告诉我们权利需要监督,如果你监督了,说不定能有意外的收货,呵呵,我可不是反动,大家别喷我!!
    7、瞎子的世界,独眼就是国王,告诉我们在供需社会,道德的底线其实是很低的(如果没人强迫,估计那六个女人都会爱上她们的国王的),呵呵!!!其实道德没有必要标榜的过高,过高的道德其实是有权利在作祟!!
    8、电影里一直强调逻辑,其实逻辑一直不怎么好,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10人的给养如果他们少运动,像印度人那样做做瑜伽,估计多住几个人也没问题。
    9、我估计没有人能看到这吧!如果你看到这就给个赞吧,我要32个!!嘿嘿!!不给也没关系,别喷我,我也要谢谢你能看到这!

 4 ) 痴狂教授营救记

心仪的聪慧女生,竟然选择了资质平庸的男生。哲学教授恼羞成怒,认为男生借助家境才赢过自己。于是他设计生存游戏,重设自己和男生的背景,让女生再次选择。如果依然被拒,他就自杀了结情伤。

这是一部讨论哲学的电影?别闹了,电影只是在展示哲学教授在失恋时如何以死相逼。这个游戏自始至终就只有一个问题——如果重来,你会选择我么?

为了确保获得答案,教授干扰试验,让女主及其男友抽到指定身份,以便这个问题在不同题设之下分别被回答。

【第一次模拟】

女主男友被设定为普通人,教授被设定为神秘角色,女主选择了男友并认为教授是威胁。但是,第一次试验出现了意外状况。教授因草率杀害诗人,被女主串通众人在其进入避难所前杀害。

教授未能得到答案。

【第二次模拟】

教授进一步修改了题设,女主男友被设定为同性恋,教授因唯一掌握逃生密码被设定为必选角色。结果,女主依然选择男友,只在男友出轨时,勉强选择教授作为报复。教授选择同归于尽。

经过两轮实验,教授认定女主对他已无好感(她将神秘身份解读为威胁),不再爱他(只当他是报复爱人的工具)。如果所有实验到此结束,教授会按原计划饮弹自尽。但剧情出现转折,女主男友揭穿教授设置的实验干扰,女主随即明白教授意图,并打算拯救教授。

【第三次模拟】

保留了之前的题设不变,但女主获得了选择权。她从人性角度重新选择入避难所人员,得出了全新的答案:人终有一死,宁可在爱中有尊严地结束一切,也不要在功利心中寻死觅活。

女主拯救教授的意图并不隐晦,最明显的就是留下了诗人。诗人这个角色在前两次模拟都被教授不由分说无情地枪决,代表的是“自我憎恶”。留诗人就是救教授。

三次模拟结束后,女主特意留下开导教授:我并非因为你是你,而爱他。所以,你不必伤害自己。

如果重来,你会选择我么?——不会,但我喜欢你,也希望你爱自己。

教授释然,获救。

 5 ) 顶着哲学帽子的巨烂爱情片

为了哲学两个字,看完了,在第三个结局,愤怒了,你这叫什么鬼哲学片?!爱情片都没这么烂的!
先说bug:
1、那个长着雀斑的女主角是哪个导演的情妇,你妹的你要捧这货红,也给她点能发挥的戏份吧?首先就是居然塑造成个悲天悯人的角色,实验课上,一开始就说”最好的学生“,你妹的你凭什么是最好?!
选人?你妹的选谁你都举手!处理问题?你妹的从来没有过理性思维!你妹的瞎子都看出来,3岁小孩的逻辑思维都比你正常,你不是被老师天天日,这种2货智商怎么可能A+?!你妹的从头到尾你那句话显得聪明了?!
2、第一个第二个结局都可以接受,一是因为未知,二是因为报复,人性的卑劣,第三个是什么狗屁?享乐主义?那你妹的大家都进去酒池肉林一下,然后都挂掉不就完了,繁衍你妹的后代啊?!
3、最后那个自己意淫的2货,什么瞎子的国度里,独眼就是国王,把别人都编死的逻辑,居然就成立了?正常的逻辑,别人不会把你做了自己当独眼啊,凭毛你的逻辑能成立啊?!明显就是一女人眼中的男人,一看别人的评论,居然确实是个女导演,你妹的难怪!
这种烂片居然还有人在那装比,豆瓣真是一堆装比的货色,除了几个沾边的哲学名词,这里面的思想,跟存在主义有一毛钱关系?跟虚无主义有一毛钱关系?跟享乐主义有一毛钱关系?跟人本主义有一毛钱关系?跟柏拉图有一毛钱关系?跟罗素有一毛钱关系?跟赫拉克利特有一毛钱关系?跟康德有一毛钱关系?
你可以拍狗血电影,但别你妹的侮辱哲学!浪费一个多小时,居然看了个2货白痴潜规则,那老师更贱,那么年轻能当上教授的,有这么白痴的吗?还两个人结局互吹聪明,这烂片的剧本编辑智商超过80我就吞粪自尽!

 6 ) 大家需要一个哲学专业的解读吗

把哲学的玩意改成电影的确有很大难度,不是每一部都能像《黑客帝国》做得那么适当。
这部电影还是让大家涨了知识,个人特别喜欢“哲学之于现实,就像手淫之于性爱”的说法。当然大家会看到,在这部电影中,何种意义上这句话是成立的,在何种意义上这句话是被批判的。
在做这个思想实验之前,课堂上的小伙伴们就做了几个哲学史上比较有名的例子,比如功利主义的选择利益最大化(在火车轨道上),女主角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很明确的运思意向——这种题目是有问题的,因为无论做任何选择,在现实意义上都是谋杀。但是大家会很快看到,之后的两场哲学实验也更多是建立在“功利主义”的意义上,当然这是一条线索,但我们先要谈一些更为重要的。

1、这种思想实验本身的运思方式是认识论式的,如果熟悉哲学的豆友们会看到,所谓认识论式的方式就是把一切题目作为思想对对象纳入思维中。这是这部电影的整体背景:一群在思维的人-一条意图按照知性规划出来的路线。
   进一步来说,如果说是按照认识论的方式运思,那么首先要求的就是一个事物能够尽可能的成为清晰明白的对象。但不知道大家对于这个思想实验会不会觉得奇怪,作为一个正常人,我们会说,那么倒霉地拿到看上去无用的职业和背景的人难道就没有未来了吗?(有用和无用其实是被解释的,我之后会进一步说明),比如一个调酒师就不可能通过自学农艺而成为农夫吗?这种假设本身是不符合知性的运思方式的,知性首先就是让一个东西成为一个已经完成了的对象进行限制,因为只有在这种限制中,我们才可能获得清晰明白的事物的界限,而如果我们把“人是自由的”这种命题放置在认识论(纯粹理性)中,那么我们的任何认识论思维都不可能展开,因为我们可以说,因为“人是自由的”“一切都是可能的”,那么我们就无从获得任何有具体规定的事物。
   可以说这是思想实验的基本运思架构,这也是“哲学之于现实,就像手淫之于性爱”的首要解释,因为现实从来的是更加丰富的,知性逻辑的力量并没有那么大。

   2、知性-逻辑的运思方式本身是有界限的,这种限制本身不仅仅是说它的前提:诸如要把对象作为已然完成了的存在者打量。而且可以说的是它的界限就是“人之生存”。
    可能大家现在还并不清楚我为什么这么说。在第二个思想实验中,由于其中有一个女学生出于一个情感需求而反对教师采取繁殖配对的方案,而险遭老师的驱逐(射杀),不知道大家是否想过,如果说按照知性-逻辑的运思方式,当下最好的方案确实是繁殖配对,那么是什么迫使人不能接受这个方案呢?作为一个正常人很明显地都清楚,我们的情绪受不了,但这种情绪是单纯的“冲动”吗?不是的,这种情绪是受到“解释”的,那个女学生当时给出的解释是,“我无法和我不认同的人做爱”,这种解释迎合着他的情绪,毋宁说在这种解释中,她是自由的——这种自由不仅仅是认识上的选择项,毋宁说是她的生存姿态的绽出。
    我们或许可以说,在自由宽松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当然可以自由发挥自己的精神,寻求自己的想要的生活,但是当条件犹如思想实验那般苛刻的时候,我们是否就要放弃我们的生存姿态(精神)呢?——这个问题我认为才首次切中了某些现实的东西(迎合我们当下的一些现实的东西),但我首先考虑的还不是这个问题。
   
3、我想问的是:所谓严苛的思想实验条件真的是绝对的吗?在什么意义上绝对?在第二个思想实验中,老师就占到道德制高点(这个点是由于苛刻的条件被无奈设立出来的)射杀女学生,但是这个道德制高点的设立同样是建立在一种对当下条件的解释上的。这个解释其实一开始就受到了老师的引导——或者说就是他的生存方式的绽出。诗人是不可以生存的,因为他并没有任何生产力,同样远离一切基本生产的多余者以及今后国家建设的人也是应该排除掉的(有点《理想国》的味道了),这种筹划在我们看来当然是可取的,但是首先我们总会觉得“缺了一点什么”,而在这种筹划中我们会把“缺少的”这些解释为:软弱的人情味、道德的情感主义、意气用事,这种解释直接就把我们认为“缺了一点什么”,的东西硬生生地切割掉了,因为这些东西在如此苛刻的条件下不是“绣花枕头”一般的玩意么?
   但是事情并不是如此,我们来看,这个老师的引导(筹划)本身不仅仅是对每个人的职业、定位乃是他们对当下团体的有用度的设定——这些毋宁说都是这样一个东西的解释派生出来的:人之生存是如何的。人之生存首先只有被解释为身体的保存,种族的保存(这简直是近代的玩意:斯宾诺莎:自我保存)人在世生存就是一切都是从保存自我的身体出来的,这种解释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一开始为了必要的营养就必须吃和喝,那么我们就需要相应的粮食,而为了身体的持续,我们又需要房屋,医疗等东西来维持,而这一切活动都是人在操作,人是有理智的,如若谁出现了争斗矛盾,那么就需要有调解的人:律师,而整个团体的活动也需要有计划的分配,因为就需要有政治家筹划全局,当然如果想柏拉图一样还考虑到战争,那么我们就需要有士兵这个职业了。
   这一切的逻辑前提就是这样一个“现实”:人是自我保存的动物,我们要以最大的可能性来保存自我,我们不能把自我交托出去给诸如诗人所宣传的那些口号(在自我保存主义者那么,诗人当然就是意识形态的传播者而已),不能交托给牧师之类人物,因为信仰如此不可靠(这部电影还没有这个职业,可能是太想靠近柏拉图了)。
   好,如若我们依照这个逻辑,我们就可以把以上这些事实串起来了:为什么背景是一个哲学的思想实验,因为如若说人被解释为“自我保存的动物”的话,认识论的方式就是最可靠的,因为这个运思方式提供出来一个人制造出来的对象(绝对清晰的对象,笛卡尔、康德),人能够绝对的把握;为什么老师要射杀女学生,因为她的原则已经不是“自我保存”。
  
 4、老师的这种生存姿态,用海德格尔的话说,只是在世的基本样态之一,当然这种姿态由来已久,用尼采的话,从苏格拉底那个混蛋那里就开始了,他的两个恶灵在柏拉图的书中,一个恶灵在色诺芬的书中,这种姿态也是一个“权力意志”,而对于海德格尔来说也就是现代技术。
      但是这部电影的重点:可能也是后现代的重要:人的生存究竟如何。我想说的是,并不是说我们去更换另外一种生存,而是说,人的生存本身就是自由的。最后一个由女主角操作的思想实验可能并不出乎人意料,来了一个炮灰大逆袭,而“逆袭”本身在这里意味着什么呢?仅仅意味着,哦,我可以换一种生存姿态。当然这是对的。
    但是就我看来,女主角一开始,或许说她作为最优秀的哲学学生其实是看到这点的,就是在现实中,人是自由的,人可以凭着自己的决断,甚至一种毫无根据的决断来见证自身的自由——老师作出“自我保存”的筹划本身也是种决断,而选择和诗人生活在一切,和爱的人共度余生也基于决断;在决断面前,人之自由绽露了出来,而善恶也才有此生成——如果说“自我保存”成为一种意志,那么当然违背最优化方案的人就应该排除。但是,如果我只想优美地过完这一生呢?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把这部电影的位格拔高了,哈哈,或许这部电影和很多动漫一样,比如《心理测量者》都是在问:人更好的生存方式是什么。但是我却是看到最后女主角的那个抉择却是是在守护抉择。因为任何决断本身就意味着守护了决断。
  5 “哲学之于现实,就像手淫之于性爱”,哲学的无力可能长久以来是因为他还是一场实验。
6、最后既然说是哲学还是要说说相关的哲学家思想:柏拉图、密尔、斯宾诺莎、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尼采、加缪、萨特、海德格尔(?还是不要加这位大牛~~~他太麻烦了)。

 短评

形式很独特创新的一部电影,很惊艳,喜欢这种特别构思的电影。

2分钟前
  • liudae
  • 力荐

有趣,但是虎头蛇尾。三个思想实验非常值得一试,可惜结局太渣。

6分钟前
  • 国王KING
  • 还行

来来来西西老师带你们玩桌游…哲♂学嘛就是谁比谁的脑洞大没有逻辑只要理(yì)想(yín)。开始想法还不错也不算太闷,越来越不科学越来越狗血…受不了女主装女神以至于看到后面快进…西西这片里倒是又帅回去了,凭什么要虐他啊,这群小崽子怎么可能在繁殖的争夺战中抢得过西西老师!啊呸!

10分钟前
  • 脑子白腔荡骨鹅
  • 还行

这是我今天做过的最浪费时间的事。

11分钟前
  • 仲雪春山
  • 较差

导演idea其实很不错看得出很努力想要表达出深意但就是太刻意了吧反而显得有点做作。。。浪费了好演员男主演是个很有韵味的人。女主演明明丑得要死却硬装出一副女神样恶心到我想吐。。。配角们亮点很多。

14分钟前
  • Elwing~飞鸟~
  • 还行

感觉老师和女主都有点变态……

15分钟前
  • 薇啸
  • 还行

呼,又该说什么,选择死亡。。。

17分钟前
  • Locher
  • 力荐

2014.03.21 有点虎头蛇虎 但至少没那么早 我们学校的确有个国关的老师是这样上课的!!

19分钟前
  • 叫我マグロ
  • 还行

一点都不哲学维特根斯坦和柏拉图一定要哭死了

22分钟前
  • 雪球君
  • 较差

格局有点小,最后编不下去了

26分钟前
  • 青年哪吒
  • 还行

核战后,21名求生者通过上网品味进行甄别,自高到低选择10位有价值的人安置到避难所。有人说:“我经常刷豆瓣。”然后就被一枪爆头了······

27分钟前
  • 柏林苍穹下
  • 还行

有名無實。只是提出了幾個哲學的例子就是專家?哲學是引人思考,而不是提出既定答案。這部片的邏輯是不合格的,奈何尚有一點創意....有興趣認識哲學大世界的,倒不如多讀幾本書

30分钟前
  • Dorothy
  • 较差

其实蛮有意思的 yy无极限啊 文艺青年就他妈知道及时行乐 没有艰苦奋斗哪来的条件你喝红葡萄酒听歌剧

33分钟前
  • 琧婯
  • 推荐

WTF侮辱哲学了

37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较差

生存还是生活?是个问题。

39分钟前
  • 还行

嘛,看似很哲学看似很装逼的片子其实不就是纸上谈兵脑中幻想吗,哪里哲学了那里有逻辑性了一边看一边求早早结束。ps浮屠塔是不是在真景拍摄的啊,虽然震撼但是陪着cg感觉很奇怪场面看起来都亦真亦假的感觉

42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苏亚笛尼维要被气活了吧,拿哲学逻辑来娱乐,我没在这片里找到一毛钱理性,全是情感与冲突。虽然制作很精良演员很养眼实验很好玩,但女主和老师的苟且关系与演技以及男主的丑貌实在太讨厌。过程如此情绪化道理如何真知都没用。

45分钟前
  • Elvina
  • 还行

导演见多识广,集天下之大糟粕。50年后应该会成为B级片经典,被塔伦蒂诺的养子挖出来翻拍,更名Philosophers Unsatisfied, 而后步入殿堂。

46分钟前
  • Lies and lies
  • 较差

末日哲学家,卖身换A+

51分钟前
  • 阿德直邮代购
  • 力荐

创意非常棒的小片,但也止步于此了。一开始的哲学逻辑和视觉效果也很吸引人,但第一场末日求生之后,你就要无法忍受这些哲学家们思维逻辑的自命不凡和浪漫主义了。这样的剧本倒是没什么问题,它只是没有能让人兴奋的东西,毕竟这一切只是纸上谈兵,最后的结局“深奥”到我懂懒得去看懂了。★★

55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