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郎2011

记录片韩国2011

主演:金基德

导演:金基德

播放地址

 剧照

阿里郎2011 剧照 NO.1阿里郎2011 剧照 NO.2阿里郎2011 剧照 NO.3阿里郎2011 剧照 NO.4阿里郎2011 剧照 NO.5阿里郎2011 剧照 NO.6阿里郎2011 剧照 NO.13阿里郎2011 剧照 NO.14阿里郎2011 剧照 NO.15阿里郎2011 剧照 NO.16阿里郎2011 剧照 NO.17阿里郎2011 剧照 NO.18阿里郎2011 剧照 NO.19阿里郎2011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02:47

详细剧情

  由于女演员在片场发生了危机性命的意外,亦由于一直教导的学生投靠了他人的麾下,导演金基德长久以来对于电影的执念发生了动摇,年逾五十的他发现原本高产的自己竟然再也没有了拍电影的热情与冲动。于是,失意的导演选择过起了离群索居的生活,在物质条件极为简陋的高山之上开始了自我质疑和质问的心灵旅程,他用摄像机拍下了这一段困顿生活中的自问自答,经过剪辑,于是有了这部电影。  拍电影究竟是为了什么?将那些饱受争议的画面和意向放置在电影里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即使是金基德,也给不出标准的答案。唯一能够确定的,是他已将电影融入了生命,情到深处人孤独,在《阿里郎》的歌声里,除了电影本身之外,一切都显得不再那么重要……

 长篇影评

 1 ) 一个单纯的金基德

比起春夏秋冬又一春里那个光着膀子在冰上练功的金基德,现在的金基德老了许多,不免有些心痛。事故,让他突然对生死有了新的看法,伙伴的背叛,让他似乎对人情世故更是看不清,理更乱,大概这也正是他这三年颓废的根本原因吧。在利益天大的当下电影产业里想要寻求一片绿洲,恐怕比登天还难。
他养猫,给它喂食,而猫在禅宗里有着纯洁的含义。猫在雪地里踩出的脚印,是不是也影射出另一个金基德呢?
听说他曾经在教堂工作了五年,然后到法国又进修了美术。这里墙上出现的画,应该都是本人的创作吧。近乎残忍的手法,和他创作的影片一样。
我好奇的是,三次枪响,他到底把谁干掉了?是三个内心深处的他嘛?那把枪和收件人不明影片一开始的那把玩具枪有关联嘛?多了个千手观音的logo,他想说明什么?
一样离不开水,动物道具的金基德电影,无论是情色片纪录片或者象他自己说的剧情片。其实,我更愿意把드라마翻译成连续剧。比电影更长的人生,比剧本更复杂的现实。恐怕一个单纯的金基德是很难生存在这样的现实中的。到底如何选择,他真的忘记怎么拍电影了嘛,或者只是艺术家的清高,人际交往恐惧似乎是很多艺术家的通病。不认为他真的忘记怎么拍电影或者拍不出电影,只是找不到拍电影的意义所在。令人畏惧的死亡,无论以前他诠释得多么完美,那都只是电影,等到降临在自己身上,恐怕很难就这么跳过吧,特别是一个单纯的,有信仰的人。
金基德的电影曾经是极端的,单纯的,犯了滔天大罪也是能够受到佛祖原谅的,可是,现在的金基德,似乎跳进了自己魔咒。就像他自己说的,心中的杂念,而原话是----恶魔。
再等一等吧,观众,还是愿意看到他的电影,哪怕不再那么单纯,而又有什么可以做到永远单纯呢。

 2 ) 再见金基德

       时隔几年,他外形变化带给人的震撼,绝对比手头的任何一部大作都要强烈。(上一次遭遇这种无语,是见到王祖贤在海外的发福街拍)最直接的判断:这是 火云邪神吧——稀疏的头发花白里泛黄,扎个抓髻,一副道长打扮。并非得道升仙,反是在泥地里跌跤,欲海沉浮的破落相。

    点开他在戛纳演唱的若干版阿里郎。意料之外,他的嗓音比较尖细,和平日里下的辣手很难联系到一起。答新浪记者问里有一句:虽然我的影片并没有在你们的国家上映,但我仍要感谢你们看我的影片......放下手中的刀子,老家伙笑起来仍是很和煦的。

   《阿里郎》海报上有两只泥脚的特写。下地干活的人都知道,泥巴裹住部分一旦开裂,那罅隙里的肉,是特别娇嫩脆弱的。

 3 ) 金基德新片《阿裏郎》,真誠講述殘酷艱難自我心路



      入圍第64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一種關註”單元的影片《阿裏郎》,於法國當地時間5月13日下午5點首映。韓國導演金基德出席首映。由於該片是金基德自2008年患社交恐懼癥離群索居後的第一部作品,加之金基德三年後首次亮相顯得非常蒼老,引發極大媒體關註。影片無具體故事,編劇、導演、演員、後期制作、主題曲演唱,全部由金基德一人完成,加之大量的自問自答和獨白,整部影片猶如金基德的一次自我獨家專訪。與其說這是一部電影,不如說這是金基德對這三年來個人生活和心路歷程的一次總結,用mark2將自己的內心和身體毫無保留,不加任何修飾地呈現在觀眾面前,極端殘酷卻因為真誠和坦白而異常動人。

     如果說金基德早期的片子往往著重展現社會與人生的殘酷,那麽從《冬去春來》之後的電影則越來越帶有濃重的遁世意味,因此也被很多觀眾覺得他的電影有越來越悶,越來越難以看懂的趨勢,即便是後來的電影越來越受到各大電影節獎項的青睞。影片放映前,金基德上臺簡單地講述了創作這部影片的初衷,他說自己在13年的十年裏拍攝了15部電影,也獲得了很多電影節和觀眾的認可,但是現在他希望用這樣一部電影來重新審視自己的創作,他希望給自己一個機會去重新看待電影,以及思索自己要什麽樣的電影。



    影片片長1小時40分鐘,講述金基德患社交恐懼癥後隱居在一個山間木屋的生活,令人驚奇的是,從編劇、導演、演員、剪輯、音效、攝像、主題曲演唱全部都由金基德一人搞定。除他之外,在影片中出現的惟一“活體”就是他養的一只流浪貓。金基德在片中不斷以人格分裂般的方式進行表演:他一會兒扮演對自己拷問的人,一會兒扮演回答這些拷問的自己,一會兒又變成剪輯這些畫面時發出嘲弄笑聲的金基德。在這些自問自答中,金基德對自己自2008年來離群索居生活的原因進行了反省,他提到《悲夢》拍攝時女演員發生意外、遭遇助理導演背叛、電影節受寵卻國內票房慘敗帶來的自我懷疑、韓國社會的問題等等。在表述中不時飲酒、痛哭、自嘲,以及大段的粗口咒罵和高聲歌唱。除了自問自答外,片中還有大量的金基德隱居期間的生活細節描寫,包括自己制作咖啡機、用雪水洗臉、如何制作食物、甚至於每天早上起來大便等等。影片的最後,金基德自己制作了手槍,帶著手槍開車前往市區,在不同地點扣動扳機,仿佛象征將過去的自己一一殺死。片中大量的問答、自白和生活細節描寫,讓這部電影顯得像一次金基德自己對自己做出的獨家專訪。金基德將自己抑郁三年來的一肚子苦水倒給觀眾,觀眾從中能夠感受到導演本人極度孤獨的內心。

 影片最感人的部分來自己後半段的剖白,“那些我能經參加過的電影節們,我非常想念你們,是你們讓我被這麽多觀眾熟悉,如果不是你們發掘了我,金基德只是一個在韓國國內票房失敗的導演。”金基德將自己的影片《冬去春來》在影片中播放,在他扮演的和尚負重前行的一段時,畫外的他已經哭得撕心裂肺。
 

     《阿裏郎》原是韓國傳統民謠,講述悲傷的愛情故事,但後來演變成表達韓民族悲傷和民族感召力的精神符號。金基德選擇《阿裏郎》作為主題曲和片名,有他自己的深意。金基德曾以《空房間》、《撒瑪利亞的女孩》、《漂流欲室》等片揚名國際電影節,獲得歐洲三大電影節戛納、威尼斯、柏林的多次青睞,獲得過威尼斯和柏林電影節的最佳導演獎。與國際聲譽相比,金基德在韓國國內十分不受待見,票房慘敗、惡評不少,一度讓金基德發誓影片不再在韓國本土發行。加之2008年之前,因為發生女演員拍攝意外、導演助理盜用劇本等等事情,讓金基德更加心灰意冷,並產生了再也拍不了電影的恐懼,之後他稱患社交恐懼癥而上山隱居,拒絕與外界發生關系。《阿裏郎》就是他闊別電影三年後的作品。在影片的後半部他一再提及國際電影節對自己的支持:“如果這些電影節沒有發現我,我就只是一個票房慘敗的導演而已。”因為以上種種原因,金基德的此次亮相顯得格外受關註。他在影片放映前走上舞臺,一身深灰衣褲,頭發花白,挽成發髻,他說:“在過去十多年裏我拍了15部電影,也獲得了很多電影節和觀眾的認可,但是現在我希望用這樣一部電影來重新審視自己的創作,給自己一個機會去重新看待電影,以及重新思考自己到底要拍什麽樣的電影。”
 
 


  金基德的此次亮相充滿新聞性,獲得了極大關註。影片入圍“一種關註”單元,並非主競賽單元,但媒體首映場卻座無虛席,就連影院的二樓走道上,都坐滿了記者。影片的開場和結尾,均有長時間的掌聲,仿佛是觀眾對金基德個人的鼓勵。影片放映結束,當追光燈打向觀眾席中的他的時候,現場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他只是用微笑來回饋觀眾的熱情。

 4 ) 感谢你的问题让我敞开心扉 影子

“如果我在国外得奖,我就使国家增光,人们会想,是什么增加了国家的威望呢。但如果你仔细看我的电影,会发现有些层面是在让国家难堪。”
“不论什么电影,我都会想:是事实吗”
“···有人叫它纪录片,但我觉得是剧情片”
“我经常思考如何令影片更戏剧化,也许我哭了就会把情感戏剧化,或者胡闹一下”
“···这是事实吗,这样演出,还是电影吗”
“···你(金基德)让那些人演黑社会,你就那么想拍坏人?你想干这个社会吗,你以为我不知道,你用电影自慰。畜生 坏角色,那是最简单的,最简单的!蠢货,懒家伙!你知道拍坏人更简单是吧?你只知道发泄心中的怨恨!···我错了吗,你现在就是个混蛋的作为。别替你的恶人们辩解了,这只能证明你的邪恶。···举枪乱射,这谁都能干。蠢货!”
“我明白了,爱、恨、轻蔑、失去和理解,这些都是人类情感需要经历的。即使这样,短期内还是不断忘记这些,我们需要时间去处理痛苦和仇恨。”
“幸福?比如赢得跑赛或中大奖,获得高的职位,或者荣誉奖项,这些都是孩子的游戏。”
“感谢你的问题让我敞开心扉,金基德的影子,感谢你给金基德提的这些问题。”
“我想拍部电影,如果他们说无聊,我不会在乎,我也不在乎他们说谁变样了。”
——金基德

 5 ) 杀死那个叫金基德的人

——《阿里郎》
 
文/祖乙
 
近年韩国影视剧席卷我朝,韩流时不时乱刮一气,像瘟疫般肆意蔓延。我稀罕的不是他们几乎一个模子复刻的整容帅哥靓女,而是其中的异数:导演金基德。
 
从1996年的导演处女作《鳄鱼藏尸日记》开始,到2008年的《悲梦》,金基德12年间共创作了15部电影。拍摄《悲梦》期间,女演员出意外,导致他质疑电影的意义,旋即两位自己培养起来的助理导演又离他而去,他说背叛的感觉忍不住怀疑人生。当他出现在漫天大雪飞纷的山坳里,吃着粗粝的食物,泡面、撒盐烤鱼,搬柴烧火,蓬头垢面龟缩进帐篷,像野生动物一样。木门内外,赤足疾走。脚后跟老茧皴裂带伤。那雪,白亮刺眼。他在拍纪录片,不,他坚持认为这是剧情片。关于他自己,对准MARK2相机镜头:诘问、谩骂、控诉、哭泣、歌唱,抑或沉默,絮絮叨叨没完没了。这个看似猥琐丑陋的中老年男人,原本是高产的导演,在淡出观众视线止步不前的三年中,沉浸在自我疯癫的深渊,绝望的自我救赎。他需要《阿里郎》来打消观众和市场对他的质疑。“我之前一直在睡觉,是戛纳让我醒来。”他说。
 
看完《阿里郎》不禁令我感叹:人生真是一场孤独的苦旅,每个人都有那些到死不活的时间,独自沉沦挣扎,只是各有各的方式。金基德用了他擅长的手法:拍电影。全片糟心到没有一丝欢愉,看他一直吐槽,开始的数分钟里,仿若一坨巨大的屎从天落下砸在你的头上一般闹心,嬉笑怒骂的疯子,愤怒渐渐豁然了许多。就像他此前的所有电影中人物角色一样,没有光鲜的外表,只是普通人,病人。咕咕嘟嘟地煮咖啡,望着鱼头灯发愣,有社会障碍边缘人的典型病灶。
 
想他曾经在影片中有关性的大胆呈现以及人格缺陷下暴力和心理扭曲还有生命轮回的隐喻,和他在《阿里郎》里呈现的这个生活邋遢颓废,龌龊挫败的模样别无二至,都是神叨叨的苦大仇深德行。他把人性最丑恶和现实的一面揭露无遗,就好像在溃烂腐臭的伤口上持续撕裂。他和高度发达的韩国繁华无关,华丽始终不是金基德的基调,他的精神诉求,本就是疼痛致命无可救药的那部分。这一切的一切,都和他的成长有关。
 
作为从未受过专业电影教育的导演,凭借《撒玛利亚女孩》和《空房间》斩获2004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和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不仅为韩国电影争了光,更使自己跻身世界知名导演行列;他本人也深知自己从出道开始,每部作品饱受争议,也改变不了这一事实。内心的创痛若空房间的尘,越积越厚,他还未认真享受过荣誉的喜悦,马不停蹄的为了证明自己,只会一次又一次落回曾在工厂和机器打交道街边流浪艺人的悲伤中,他的孤独脆弱即是锋刃,只能刺向自己。这一吞噬来得剧烈,他没有多余的时间留给自己逃离或是愈合。
 
片中闪过满墙的奖杯和电影海报,他看着《春去春又回》里的自己,光着膀子拉磨盘时拥被痛哭,他反复吟唱悲情的阿里郎,那面搁满瓶瓶罐罐的破窗,他在杂乱混沌的窝棚自制手枪,枪声掠过,城市,荒野,再是城市,他想结束可怖的一切又渴望重生,他对电影的热望和执念重新升起……
 
这世上有这么一撮人,极端封闭或是专注开阔,在获得掌声的同时注定承受更多痛楚。有的飞蛾扑火,有的凤凰涅槃,剩下的无声无息走过人间。金基德的厉害,就在于真实残酷勇敢地杀死了自己,他让《阿里郎》涅槃了金基德。

 6 ) 影像日记

打动我的细节很多,比如木屋中一整排的奖杯,除了有名的狮子和熊,还有一堆不知名电影节颁发的牛鬼蛇神,让金基德拍个没完没了~

一个典型的导演/演员对待奖杯的故事是这样的:我不知道它们被扔在哪儿了,或者它们是我的孩子的玩具,之类。表现了艺术家淡泊名利,好汉不提当年勇的情操

相反,在一个没有任何现代化设备的小木屋,金导还不忘把他的奖杯带过去摆着,其实挺矫情的

这让我想起《野生金基德》里的一件小事,如果以后有人拍他的传记片,这件小事最适合放在开头:话说小金娃带着十块钱去小卖部,买小浣熊干脆面。一路上他都很焦虑,因为干脆面只有一块五,这意味着人家必须给他找钱,买袋面都要麻烦人家,让人家付出找钱的劳动,小金娃觉得很不好意思……

不可思议是吧?无法理解是吧?这件事就跟卡波特花钱让别人表扬自己一样,定义了金基德这个人:极度自卑,又非常在乎别人的看法。也就不奇怪他为何要在小屋木摆满奖杯,这让他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否则他真会自杀的~

一个让别人找钱都觉得愧疚的人,差一点在拍戏的时候害死女演员,他的痛苦会有多大,也就不言而喻了

也许之前有人觉得金导是那种愤世嫉俗又很酷的人,他一点都不酷,他最脆弱了

在电影之外,[阿里郎]更有趣,因为它回归了摄影机的本质,就是个记录活动影像的东西,一开始就是这么用的,后来搞出蒙太奇,视觉奇观什么的,只是另一种用法而已

所以,[阿里郎]不但是部好电影,还是可以推广的应用,如果你愿意的话,大可以把要说的东西录下来,有个摄像头就够了。做成影像日记,发在脸书上——这才叫真的脸书呢,以前都看不到脸的~

现在我们更习惯用文字,文字跟活动影像比哪个更合适,这可以发展为无休止的讨论

有电影梦的人呢,拍完之后,再去IMDB添加个条目,就算是圆梦了

 短评

这是一个心理疾病患者自我疗伤影像实录。自问自答,自恋,自怨自艾以及自我吐槽。中间很多人退场,剩下的观众都坚持到了最后。很小众的片,起码要对金基德这几年的事有个了解,包括与张勋的事。否则看起来会很迷糊。除非对他非常感兴趣的人,否则意义不大。

4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自省不忘自拍,自虐实为自恋。一些人的掌声和另一些人的眼泪以及豆瓣的分数都可以作证,你秀得很成功。

9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倒垃圾。拖拉机。

11分钟前
  • 杨维米尔。
  • 推荐

人在审视人生时,是个全知的导演;而在活出此人生时,却是个入戏太深的演员。其实,那个看着《春夏秋冬又一春》的画面而痛哭的,才是一个完全敞开、不受欺惑的金基德,可惜他自己偏偏不知道。

13分钟前
  • 金刚大笑
  • 还行

剪辑一级棒。金基德就是这么狠,创意永远一流(这次是私电影/一个人的电影/(伪)纪录片/多人物身体(multi-body character)等等),但是往往用力过猛。本片不是创作焦虑,而是抑郁症的自我治疗,但是就这还不忘自恋。什么时候金基德有点节制就好了!

17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金基德的【碎碎念】…… PS:看来金基德的车工【做枪】也很在行啊……

22分钟前
  • 沙漠中的西蒙
  • 还行

SIFF第四部:私影像+行动电影。自恋、自辩、自嘲、自残。以及略带自愈系的结局,非常符合各种独立影展气质。

23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4.5,小丑表演的经久不衰是有理由的。金基德当然只是个庸才,他所有的作品都坚决地假定观众不具备最基本的知识分子自觉性,全身心在他的低级趣味中被愚弄,因此常说他的作品是真正意义的文盲电影。指望从一部他记录个人的作品中得到自省,只能说对这位导演还缺乏认识。但这部电影的魅力就在于,观看一个愚人如何自作聪明的实现”恍若真诚“的伪饰,从而在一层表象虚假的外部体现出一种更广阔的,真正属于这位文盲导演的真实,供观众充分地将他把玩。就此意义,金基德不自觉地完成了一部优秀作品的创作,以一场自我愚弄实现了创作的升华。这也是电影的伟大之处(猴子——打字机——普鲁斯特·,我们永远不能期望文学出现误打误撞((截至目前能够实现对创作全然自觉的韩国导演应该仍然只有一位。

27分钟前
  • Ada的B计划
  • 推荐

黑与白是同一个颜色

31分钟前
  • 妖灵妖
  • 力荐

金基德的电影看多了,以为导演是个闷蛋极度失语。看了《阿里郎》发现其实是个话唠,没事的时候总是喜欢躲在荒凉的地方,胼手胝足苦行僧一样怀疑人生,把自己分解成ABC几个角色,一边叨逼叨一边聆听,一边困惑一边解释;对着摄像机自说自话也是导演的自我修养,希望下山后的新片铅华洗净有惊喜。

35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SIFF# 6. 粗砺、勇敢、直面自我的电影。

40分钟前
  • btr
  • 力荐

我们也时常手足无措,时常觉得无用武之地,时常觉得小宇宙无法爆发,可我们没有勇气去山上住三年,去过不洗澡、不洗衣服,露天拉屎,用雪煮面的生活。曾经的辉煌在意外和背叛面前如此脆弱,他只是想拍一部电影而已。他说电影最重要的是真实,神马灯光音效都是小浮云。这是一部心魔的自白书。

44分钟前
  • 推荐

金基德比他的电影还要更纯情。是的,他并不太好,不强大,且永不恰当,湖中的庙宇也从未被抵达。但他嚎叫时我哀鸣,他放声哭时我不止流泪,他拿起枪,我也有凛然的决意。孤独的人永远孤独,又疯又丑,内心软弱。

46分钟前
  • bloom
  • 力荐

可以理解他的困苦和困惑,但不赞赏这种傲娇的态度,让我觉得一年后的金狮奖像是一场预谋,作为艺术家还是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比较好。

49分钟前
  • 饿霸地煮
  • 推荐

人生就是施虐、受虐和自虐,目测还是自虐更美一些。

50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那年夏天,還不知電影到底為何物的我看了《空房間》,對於這部幾乎沒有對白的電影,我竟然無比喜歡。然後,我看了《漂流慾室》,感動得不能再感動,我迫不及待地把這部電影推薦給了一個朋友,她說覺得好變態。於是,我便知道並非所有人都與你有著同樣的想法。這是我認識自己的第一步。謝謝你,金基德。

55分钟前
  • l.m.
  • 力荐

对三大节的参赛经历如数家珍,金基德果然已经到了杀死自己的地步(如同北野武)。以前把电影人物封闭在容器里,这回轮到他自己了。不管怎么说,即便连续骂了三部片子,看到他老泪纵横地唱着《阿里郎》,依然觉得心酸,韩国电影圈里的野生动物。

57分钟前
  • 木卫二
  • 推荐

一位真正的电影艺术家,我2007年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他。深深地认同他的纯粹、自恋、纠结、单纯、真诚、文艺·····

59分钟前
  • 边城浪子
  • 力荐

《阿里郎》放映结束后,面对足足有十分钟的掌声,这位得过几乎所有电影节奖的韩国人像个孩子一样手足无措。几年不见的金基德,再出现的时候突然变成了一个老人,他拍了一个最絮叨的电影,告诉人他为什么不拍电影,他在一个小木屋避世三年,他着向自己提问,他想杀了自己。电影和他都让人担心

60分钟前
  • 猪头小队长
  • 推荐

金哥又出山了

1小时前
  • MOMO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