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窗

动作片韩国2013

主演:崔胜铉,韩艺璃,金裕贞,赵成夏

导演:Hong-soo Park

 剧照

同窗 剧照 NO.1同窗 剧照 NO.2同窗 剧照 NO.3同窗 剧照 NO.4同窗 剧照 NO.5同窗 剧照 NO.6同窗 剧照 NO.13同窗 剧照 NO.14同窗 剧照 NO.15同窗 剧照 NO.16同窗 剧照 NO.17同窗 剧照 NO.18同窗 剧照 NO.19同窗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20 12:10

详细剧情

  李明勋(崔胜贤 饰)的父亲是一名南派间谍,因为受人陷害而死在了冤屈之中。身为他的子女,李明勋和妹妹惠仁(金裕贞 饰)遭到了当局的粗暴对待,被怀疑通敌的两人身陷囹圄之中,处境十分糟糕。  为了保护心爱的妹妹,善良正直的李明勋被迫接替了父亲的工作,成为冷酷无情的间谍,他接收了残酷而又艰苦的训练,之后乔装打扮成为高中生的模样潜入南韩,只为了刺杀名为北斗星的技术者。在学校里,李明勋结识了名为慧仁(韩艺璃 饰)的女孩,让李明勋没有想到的是,两人竟然渐渐坠入了爱河。可是,李明勋自知身份特殊,两人的感情亦不会有好的结果,不仅如此,他的存在甚至会给慧仁引来杀身之祸。

 长篇影评

 1 ) 关于本片的一点历史背景

1957年9月3日,一个由当时英国政府授命成立的委员会,历经3年的工作,发表了《同性恋犯罪和卖淫问题调查委员会报告(Report of the Departmental Committee on Homosexual Offences and Prostitution)》。出于传统,提及这份报告时常被冠上委员会会长的名字,史称《沃尔芬登报告(Wolfenden report)》。

《沃尔芬登报告》认为,道德应被分为公共道德和私人道德两类。法律,尤其是刑法,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是保护公民,使他们不受侵犯和伤害,即维护基本的公共道德。而在私人道德领域,无论道德与否,法律都不应该多加干涉。《沃尔芬登报告》可以说是为同志运动,甚至更宽泛的人权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其历史意义丝毫不逊于日后所发生的“石墙之乱”。

这么大牌的事件,追本溯源起来,最后可以找到本片主角的原型,Guy Burgess的身上。

二战时期,当时的苏联成功策反了五位英国籍的间谍。由于这五人都曾在剑桥大学就读,故称“剑桥五杰”,其中就包括Guy Burgess。由于这五个人都出生于英国,且都有非常良好的家庭背景,甚至可以进入英国政府核心部门工作,其价值和意义可想而知。也因此,当Guy Burgess和Donald Maclean于1951年身份暴露叛逃莫斯科时,震惊了英国朝野。而这一事件,可视作接下来所发生的,针对同性恋的“大清洗”行动的直接诱因。

Guy Burgess是公开的同性恋者,他的叛逃使当时的英国警察几乎将“同性恋”和“叛国”视为等同。随着“大清洗”的愈演愈烈,很多有身份有名望的人也被牵涉其中。例如被称为“英国剧坛三雄”之一的John Gielgud,就曾因“强制猥亵”的罪名而被捕。

1954年3月15日,Edward Montagu和Peter Wildeblood被起诉,罪名是猥亵了两名皇家空军。这次庭审持续了8天,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可谓“大清洗”的高潮。庭审期间,Peter Wildeblood公开承认自己是同性恋者。事后涉案被告均被判有罪,并入狱服刑。2007年英国Channel 4为纪念《沃尔芬登报告》发表50周年所拍摄的《A Very British Sex Scandal》,讲述的就是这个故事。

持续的“大清洗”引起了英国社会的道德恐慌,英国政府为了避免社会动荡,于1954年8月24日授命John Frederick Wolfenden组织一个委员会,对同性恋及卖淫等问题进行调查,这就是《沃尔芬登报告》的由来。

十年之后,一直到1967年7月27日《性犯罪法(Sexual Offences Act 1967)》获得通过,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同性恋非刑事化才得以实现。而同性“伴侣关系”合法化,更是要等到2004年才借由《公民关系法(Civil Partnership Act 2004)》获得承认。如果从《沃尔芬登报告》算起,这一历程整整经过了半个世纪之久。

 2 ) 莫欺年少可妄为

被《莫里斯》中的校园禁断吸引后,找到这部片真是太合适不过。
影片呈现的内容比我想的要更沉重,想到Jeremy Brett对于自己的伊顿生涯曾表示,自己是多么羡慕那些灵魂未被校园内的黑暗污染的人。虔诚动人的礼赞歌声,绿茵地上穿着板球服奔跑的年轻身影,阳光安静地洒在河岸和拱桥上,同学少年都不贱。然而贵族公校的光环背后时刻涌动着黑暗罪恶丑陋的欲望河流,从新生惯例性地受欺负,到几位校园精英的明争暗斗,伪善和高压,甚至军国主义的隐隐抬头。
Guy Bennete极度英俊,骄傲而不羁,具有近乎艺术家和诗人式的热情善感和强烈的反抗精神,敢爱敢恨,像一把火烧得不管不顾。凭靠着窗台远望那个身影说出过分甜蜜的情话,在月光下躺在地毯上陷于初恋的甜美和迷惘中,在小船里和小情人James相依的时候温柔的令人心醉,为了保护爱人承受巨大屈辱后第一次哭得那么脆弱。但是这一切就和他信仰共产主义的室友一样,为时代所不容,人群的暴力可怕得令人心惊,哪怕是再美好的东西,只要被界定为异类,就可以毫不犹豫地碾碎践踏。
最后白发苍苍的Guy,他还是他,当年在伊顿校园风华绝代的少年,明晃晃的骄傲刺目欲盲。可是当被问到想念什么的时候,他只是淡淡地说了句‘’板球’’,那是他年轻时并不热衷的运动,而把一切留给了内心。
本片的细节很饱满,故可以称得上是英国贵族男校的小百科。不足的是结束得略仓促(我看了删节版?),让人没有反应过来,也没有交代多少男主后来的事情。
*私心偏爱:服装选择(西装衬衣小背心不要太英伦),美丽的英音,黑色卷发和金发少年的CP(莫里斯也是这样这是什么定律),唱诗班。那么多私心都被满足真是不能再激动。

 3 ) 《I vow to thee, my country (我宣誓向祖国效忠)》歌词【双语对照】

三更半夜从土豆的中文字幕中扒出来的歌词~
土豆版没有英字,听了几遍才把another country听出来~
Another Country是梦想,是我们靠不近的远方~
看完剑桥风云就一直在想~
他们是否对Another Country矢志不渝~
流亡苏联是他们背弃英国后无奈的选择~

《I vow to thee, my country (我宣誓向祖国效忠)》
I vow to thee, my country我向您起誓,亲爱的祖国,
all earthly things above我愿在您面前献上世间的一切,
Entire and whole and perfect那是全然完美无缺,
the service of my love就是我对您奉献的爱:
The love that asks no question那份爱毋庸置疑,
the love that stands the test那份爱历经挑战,
That lays upon the altar the dearest and the best那是献于祭坛上最诚挚最美好的爱;
The love that never falters那份爱永不凋零,
the love that pays the price是诚愿献出一切的爱,
The love that makes undaunted the final sacrifice更是毫无畏惧献出生命的爱.

And there's another country话说那遥远的异国,
I''ve heard of long ago我早有耳闻,
Most dear to them that love her对爱其者是最亲爱的故土,
most great to them that know对知其者是最伟大的国家;
We may not count her armies精兵强将难以悉数,
we may not see her King却不见她的国王;
Her fortress is a faithful heart她的堡垒是忠诚之心,
her pride is suffering为她受苦是至高的荣耀;
And soul by soul and silently her shining bounds increase宁静中无数的忠魂构筑它的稳固,
And her ways are ways of gentleness and all her paths are peace谦和如她指引我们通往和平的彼岸.


另,Rupert Everett的出身轶事~摘自wiki~
Everett was born in Norfolk, England to Major Anthony Michael Everett (1921–2009), who worked in business and served in the British Army, and wife (m. 7 May 1955) Sara (née Maclean, b. 19 September 1934).[1] He was raised Roman Catholic.[2] Through his maternal grandparents, Vice Admiral Sir Hector Charles Donald Maclean and Opre Vyvyan, he is a descendant of the baronets Vyvyan of Trelowarren and the German Freiherren (Barons) von Schmiedern, as well as a great-nephew of Donald Duart Maclean, the Soviet double agent, and a great-grandson of the Liberal politician Sir Donald Maclean, who was leader of the parliamentary opposition in the years following the First World War.[3] He has a brother, Simon Anthony Cunningham Everett (born 1956).

现实生活中剑桥五杰中的Donald Maclean是他maternal grandparents,自己是个gay,出身男爵家庭,特权阶级,叛逆自我横行于世~
荧幕上他扮演了原型为剑桥五杰中的Guy Burgess(《Another Country》),和Kim Philby(《A Different Loyalty》)~

 4 ) 有爱的同窗

Rupert Everett 和Colin Firth的大荧幕处女作,青涩无比。光看这两位的初生形态就极有意思。不过《同窗之爱》的标题再加上两人共倚廊柱的海报太有误导性了,Colin Firth在电影里是个彻头彻尾的直男。他饰演的共产主义青年,并不完全理解同性恋的选择,模糊的用“这只是少年一时爱好,长大就会不一样了”的想法来使自己消化接受。但是他并不排斥打击同性恋的朋友,甚至能够违背自己共产主义理念,加入学校的上层阶级,去帮助朋友避免严酷学长的管理和迫害。对他人持有的宽容理解之爱,应该是同窗之爱所指的更深一层意思吧。

最近在读一些杂文,介绍了二十世纪中早期英国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家。Isherwood, Auden, Spender, Waugh都是在英国公学严酷的环境和等级制度下成长起来的,也都是同性恋身份。这部电影的原型,和他们同一时代。于是能够通过电影一窥他们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假想他们当时的心绪。

这两个原因,此片很值得一看。

 5 ) 发现的一点点点点Tommy和Guy的小细节

一、Tommy和Guy

我发现开头的同框相片是Tommy和Guy的合照,但是Guy年轻时处的哈考特·詹姆斯的相框却是摆着他一个人的独照。

然后是中间这个谈话,说明了什么?!Tommy以前是陪Guy见过家长的!!!

最后是结尾,从Guy事发开始(上楼)到结束(鞭打结束),都只有Tommy在场。这两个才是真爱,鉴定完毕,而且结尾没有交代哈考特·詹姆斯的去处,只交代了Tommy的死亡,Guy始终最关心的还是Tommy啊。

二、关于评论区说的忠诚和背叛

二刷后我简单说下我的看法,其实里面是有给出一个合理的政治结论的,我觉得说政治部分做得不好的人,应该没有二刷三刷。

我只谈每个人忠诚和背叛

(一)先说小角色

右边那个人,本来是准备离开学校的,二刷后我在这个场景里找出了原因,其实是因为Guy家境太好,Guy争夺位置的话,他拿不到。但是当Guy出事后,左边的人告诉他,Guy不会得到那个位置的,这个位置是你的,然后右边那个人就说那我肯定留下来。

同理左边这个黑衣服的人,一开始有求于Guy和Tommy,但是Guy和Tommy帮忙后,过河拆桥,究其原因,也许是因为受过气或怕有欠于人,但是过河拆桥就轻松多了,反而可以算是他给右边这个人好处,他是施恩者。

接着是这个人,他和Guy是有过关系的(从言语能简单推断),但是自杀事后马上抛出冷漠的态度,让Guy别惹事,其实这还行,算是自保。但是发展到后来,Guy故意让学院在军礼上出丑,损害了他们高层的脸面,这个时候他全面爆发,他的利益被完全触及了,他是凶Guy的,也是拿鞭子打的很过瘾的那个人。

同理,哈考特·詹姆斯也一样,虽然他是Guy处的对象,但是可以发现他对礼教也怕得要命,尤其是快结尾时,打棒球(?)时也没有搭理Guy,可以说是很理性判断利益的人了,甚至Guy因爱他出事,他也没有出面过一次。

其他人大体类似,先不谈,有空补。

(二)两个主角的改变

先说Tommy,从开头的大合唱就倔强不唱的人,可以说相当有原则,emmm但是到后面我们知道他改了一次原则,就是为Guy出头,那么这一次出头,和小角色的行为是不一样的,当然,首先他收获的是Guy的情,不过,最重要的是,他愿意因此损害自己的利益,这是最本质的不同。另外在面临Guy被打后,他又有一次改变自己的原则,那就是看不起同性的原则,他桌子上摆着这张女人的照片,正表面了他此时正在思考,甚至还质问Guy要如此坚持受罪,不肯故技重施,为什么要如此愚蠢地喜欢男人,两人对话后,我看到他颤抖的肩膀,我觉得他改变了自己的原则,而这一次同样是破坏自己的信仰。

然后是Guy,其实Guy从开头的大合唱就一直在看哈考特·詹姆斯,可以说他在爱情上是从没改变的人,尤其是结尾自己出事,他却没有故技重施,说要把上过床的人拎出来,因为这会使詹姆斯受连累,所以他为了爱情的利益,选择忠诚却损害了自己的利益。但是,他有没有改变心意的时候呢?有,他选择故意丢掉军礼荣誉,从而导致失去了高位的资格,他本来是追求高位的人,但是他这一次背叛了自己的想法,他的背叛是放弃自己现在的利益(高位的追求),为了另外的利益(Tommy任职)。另外还有一个细节是,他和Tommy第二次谈论板球的时候,对板球进行了无情的批评,但是结尾老了说,我唯一想念的是板球,这也可以看成一个背叛,而这一次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板球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是他的“利益”所在。

(三)小结

所以关于评论区谈的忠诚与背叛没有以小见大,私以为,影片阐述的很明白,也很小,很简单,人无非就是会因为利益而选择忠诚和背叛。就像结尾感人肺腑的歌词唱的,我们只献身于有利益的事。

结尾的一句歌词:her pride is suffering

它还进一步提出了区别,什么人容易背叛?那种损害别人利益来获取利益的人更容易背叛。

而什么人更容易长久地忠诚一件事或一个人?当然是那种愿意损害自己的利益来换取利益的人。

三、一些其他的展现

(一)小孩的梦话

里面有一个出场率很多次的小孩,实际上这个小孩不是没有用,二刷时,我发现了这段梦话,令人不寒而栗。

苏西。过来。去拿。坐好。真乖。
被迫害的小孩

在这个学校,新生是这样的地位,呼来喝去,无需思考,他被那些高年级学生呼来喝去,只有Guy好好待他,给钱他才让他帮忙。可是就一个Guy有什么用,更大的环境在污染他,从前面的五句梦话,他已经在梦里成为了新的施暴者。

(二)遮天管理

这个毛病到今天其实一直存在,我那个大学几个自杀的学生,一点消息没漏出去。不想多谈。

(三)母子对话

Guy的母亲说那个自杀的男孩是不快乐的(可能是想说同性恋是很难的),照应开头,年老的Guy说自己成功成为了happy的a few,算是一个安慰吧。

(四)关于政治的辩论

这场辩论看上去是反对Tommy的人占上风,但是结尾又表现对共产主义的向往,我觉得这个处理比较好,它没有妄下断论,而是提出了问题:到底共C主Y是不是全盘抛弃XX主y,对待XX主y的英雄过往又是怎样的态度,这两种态度到底应该有怎样的解决,爱g到底要怎样爱,什么是爱g?知乎我搜到了一个类似话题,据说是牛津大学的一个社会人士辩论赛,可供思考

人是否必须爱g? - 珵cici的回答 - 知乎 //www.zhihu.com/question/22185482/answer/25737203

(五)几段还没弄懂的对话,有时间再弄懂

A一个是几个学生在自杀事发第一次在一起的谈话

B婚宴的对话

C父亲的死那个故事

结语

这部片我觉得被低估了,确实第一刷,前文会感觉特别乱,因为没有背景介入,所以看到后面基本上只看见爱情,但是二刷后就会非常清晰,前文十几分钟其实很严谨,只要二刷会发现每一句话都没混乱。这是一部至少值得二刷的电影。


目前的组织比较仓促,有时间再修正和补充吧,顺便求Gay友,就是这么直接。

 6 ) 齐泽克评《另一个国家》

摘自 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修订版) 季广茂 译

第一部分

一 马克思如何发明了征兆?

9.“律令就是律令”

[...]

帕斯卡尔的“习俗”与索然无味的行为主义智慧(“你的实际行动决定你的信仰的内容”)区别开来的,是信仰前的信仰(belief before be‐lief)的悖论性身份:主体先是遵奉一种习俗,然后相信了什么,但又对此一无所知,因此,最终的皈依(final conversion)只是一种形式行为(forma lact),我们通过这种形式行为认识到,自己真的已经相信了什么。换言之,行为主义者对帕斯卡尔所谓“习俗”的解读所遗漏了的,是这样一个至关重要的事实:外在的习俗是物质支撑物,它总在支撑着主体的无意识。马雷克·卡尼沃斯卡(40)执导的电影《另一个国家》(Another Country)的主要成就,就是它以敏感和精致的方式,指出在皈依共产主义(conversion to Communism)的问题上,“相信了什么,但又对此一无所知”具有的不稳定身份。

《另一个国家》是一部由真人真事改编而成的电影,讲的是两个剑桥学生之间的关系的故事。一个学生是共产主义者贾德(Judd),其真实原型是约翰·康福德(John Cornford),他是剑桥左翼学生的偶像,1936年死于西班牙;另一个是家境殷实的同性恋者盖伊·贝内特(Guy Bennet),他后来成了苏俄间谍。他在其流亡地莫斯科向采访他的英国记者回忆整个故事。盖伊的真实原型当然是盖伊·伯吉斯(Guy Burgess)。这两个学生没有性关系,贾德是唯一对盖伊的魅力毫无感知的人(如盖伊所言,贾德是“贝内特规则的例外”):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贾德成了盖伊的移情认同点(point of his transferential identification)。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公立学校”的环境中:那里弥漫着爱国的空谈,充斥着普通学生对学生头领(“诸神”)的恐惧;但是,尽管充满恐惧,还存在着无拘无束、轻松自如的活动;有一个有趣的滑稽模仿的小圈子,它掩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世界。在那里,极其淫荡的快感大行其道。极度淫荡的快感首先表现为盘根错节的同性恋关系网络。因此真正的恐惧恰恰在于如此快感带来的沉重压力。职是之故,30年代的牛津和剑桥才为克格勃(KGB)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人才资源:不仅因为富家子弟在经济和社会危机期间过着优哉游哉的日子,并因此生出“犯罪情结”(guilt complex),而且因为这种令人窒息的快感气氛,以及如此快感气氛导致的沉重张力。只有通过弃绝这种快感(这也正是“极权主义”的吁求),才能化解上述沉重的张力。在德国,知道如何占这个吁求位置(place of this appeal)的,是希特勒;在英国,至少在精英学生中间,克格勃的猎头们最为精通此道。

这部电影值得一提的,是它描绘盖伊皈依苏联所采取的方式:其精密雅致是由下列事实证实的——它没有直接描绘盖伊皈依苏联的方式,而是展现其全部细节。这就是说,占据了电影的大部分内容的、对30年代的倒叙,在盖伊皈依后戛然而止,虽然盖伊对自己的皈依一无所知。这部电影极其精致地略去了形式性的皈依行为(formal act of conversion)。它在某种情形下中止了倒叙,该情形与下列情形极其类似:某人已经坠入情网,却对此一无所知,职是之故,他赋予自己的爱意以这样一种形式:对他所爱之人采取极端的狗智态度,并对所爱之人发起防御性的攻击。

仔细些看,这部电影的结局是什么?对这种令人窒息的快感的情形作出的反应有两种,而且两种反应截然相反:一方面,贾德放弃快感,公开承认自己是共产主义者,因为这个缘故,他不可能成为克格勃特工;另一方面,盖伊成了极端堕落的快乐主义者,不过他的游戏开始分崩离析。“诸神”以仪式性的殴打(ritual beating)令他蒙羞。他之所以遭到仪式性殴打,是因为他的仇人、一位爱国的求职者(career seeker)揭露,盖伊与一个年轻学生建立了同性恋关系。盖伊因此丧失了翌年晋升为“诸神”一员的机会。这时,盖伊意识到,要摆脱这种再也无法维持的情景,关键在于他对贾德的移情关系(transferential relationship)。有两个细节微妙地暗示了这一点。

首先,他责备贾德,说他没有从资产阶级偏见中解放出来。尽管盖伊满口平等和友爱,但他依然认为,“某些人因其做爱的方式不同而优于其他人”。简言之,他捕获的主体是已经对之移情的主体;他之所以移情,是因为他自身存在非一致性,存在匮乏。第二,他向天真的贾德展示了移情的机制。贾德认为,他相信共产主义是真理,这种信仰来自他对历史和马克思著作的深入研究。盖伊对此答道,“你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不是因为你理解了马克思;你理解了马克思,是因为你是一个共产主义者!”也就是说,贾德理解了马克思,是因为他预设马克思是某种知识的持有者,这种知识能使人获知历史的真相。这和基督教信徒是一样的:基督教信徒相信基督,不是因为神学论证令他口服心服,相反,他对神学论证心有灵犀,是因为他已经沐浴在信仰的慈悲之中。

初看上去,情形似乎是这样的,上述两个细节告诉我们,盖伊已经处于使自己摆脱对贾德的移情的边缘(他以自己的非一致性捕获了贾德,此外甚至揭示了移情的机制),但真实的情况依然与此截然相反:上述细节只能证明,“知者迷失”(those in the know are lost),即拉康所谓的“les non dupes errent”(41),是怎么回事。恰恰作为一个“知者”,盖伊跌进了移情的陷阱:只有在某种背景上,他对贾德的两次指责才有意义;这背景便是,他与贾德已经建立了移情性关系。这和接受精神分析的人如出一辙:精神分析师微不足道的弱点和失误,都足以令他欢乐开怀,这是因为移情已经在发挥作用。

就在盖伊皈依苏联之前,他发现自己处于某种状态之中。这种状态,这种极端紧张的状态,通过下列细节极佳地表现出来:先是贾德指责他,后是他对贾德这种指责作出回应。贾德指责盖伊,说他把事情搞得一团糟,要怪也只能怪他自己。如果他在行事时稍微谨慎一点,如果他能够遮掩他的同性恋行为,而不是不可一世、趾高气扬地到处炫耀,就不会出现讨厌的败露,不会使他走向毁灭。盖伊对此指责的回应是:“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还有什么比彻底的放浪形骸更能掩人耳目?”当然,这正是拉康给“具有特定的人性维度的欺诈”(deception in its specifically human dimension)所下的定义。根据这一定义,我们借助于真理来欺骗大对体:在一个人人都在寻找掩藏在面具下面的真实面孔的世界里,引导别人误入歧途的最佳方式,就是戴上真理的面具(wear the mask of truth)。但是,维持面具与真理的一致(coincidence of mask and truth),是不可能的:这种一致不仅无法使我们“与同伴直接接触”,而且使得情形不堪忍受;所有的交流都是不可能的,因为通过这一披露(disclosure),我们被完全孤立起来。成功交流的必要条件是,外表与外表隐藏的背面(hidden rear)保持最小的距离。

因此,唯一的出路是遁入对超验的“另一个国家”(共产主义)的信仰,即相信存在着“另一个国家”;遁入阴谋,即成为克格勃特工。这引入了面具与真实面孔的鸿沟。在倒叙的最后一场景中,贾德和盖伊一起横过校园。这时,盖伊已经成为信徒:他的命运已经注定,即使他对此一无所知也是如此。他的导语——“如果共产主义真的存在,那不是很奇妙的事情吗?”——揭示了他的信仰。当时,他还在把这种信仰转送、转移给别人。然后我们直接步入了几十年后的流亡地莫斯科,在那里,把又老又瘸的盖伊与其祖国联系起来的仅有的快感残余(leftover of enjoyment),是对板球的回忆。

 短评

此片的遗憾在于:colin叔那么粉嫩甜蜜傲娇嗲,居然没有给他配个好基友出来放闪光!

5分钟前
  • 黄青蕉
  • 推荐

我躺在你的怀里,小船摇啊摇。你留在我的心里,战火烧啊烧。

10分钟前
  • Ziggy
  • 还行

could be better, 性取向和政治兩頭都想粘,但腿還不夠長

11分钟前
  • 有未始有始也者
  • 还行

放荡子在男校争当舍监勇出头……摔,这片子太好走神了好吧!最后要吐槽一句,共C主义也不准你这样光明正大地搞基啊!考虑到1984这么古老的片子跟一众美男跟一众制服。勉强打个三星……

13分钟前
  • nikki
  • 还行

Guy美丽机敏,风流洒脱,看似招摇其实认真敏感。Guy跟Judd简直就是两个校园奇葩,光彩夺目。这是上个世纪三十年代的事情,电影是84年,我们在看的是接近一百年前的故事,可是内核还是那些,treason and loyalty以及如何认识自己,成为自己,以及实现自己。看了下介绍,演员本人就是相当的叛逆以及大胆,而且还成功的成为了自己。

17分钟前
  • Hildy at beach
  • 力荐

"Look, it doesn't come as any great revelation. It's more like admitting to yourself something you've always known. Owning up to yourself. It's a great relief in some ways. …Are you a communist because you read Karl Marx? No.You read Karl Marx because you are a communist.…Because in your heart of hearts,in spite of your talk of equality and fraternity,you still believe some people are better than others because of the way they make love."

22分钟前
  • 🌈🎨🧁🍭🎉🎡🎊
  • 力荐

年轻时的Rupert Everett美得不可方物啊,另外觉着英国真是个很gay的国度。

25分钟前
  • shu
  • 力荐

故事背景和人物和《A Very British Sex Scandal》以及《Cambridge Spies》应该是一样的,剑桥的苏联间谍。这部更侧重学生生活,真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看再多也理解不了。只是,RupertEverett在里面真是太惊艳了。

30分钟前
  • Shin
  • 力荐

so many beautiful boys in this movie...I love British gay movie...they're deep-thinking,delicate,calm and connecting with social movement……they're idylls that spread melancholy climate , very touching

31分钟前
  • 海棠一生
  • 力荐

著名的“剑桥五杰”的故事,英国历史上同志“大清洗”的诱因,《英伦性丑闻》的前编,《沃尔芬登报告》的引线。其实抛却那么多政治因素不看,这部电影不过是个爱情故事,Rupert Everett美得惊为天人,可惜跳上他的船的人,不是Colin Firth。巧妙的也在于,Rupert的生平,像极了他所饰演的Guy Bennett。

35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这就像一个充满阶级斗争的巨大牢笼,安宁、优美、衣食无忧却处处充满压抑和厚厚的墙壁。这种主题倒并不鲜见,也基本表现得体,抢眼的还是嫩得不像他自己的柯林菲尔斯和鲁伯特的对手戏。

37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还行

CF你个渣 人家表白这么明显 你还抱本马克思的基佬书装 装死你

42分钟前
  • 金色面包机
  • 推荐

强忍着2星的欲望多颗星给柯林叔。剧作混乱不堪,整体感全无,毫无重点。

46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唯美死了!!!年輕的Rupert Everett絕對秒殺啊!!!CF在裏面也很萌!!!很喜歡裏面涉及到的各種主題~~~非常棒的一部電影~

49分钟前
  • 亂室佳人
  • 力荐

拖到今天才看的片子,现在想想好像锅匠的前传,或者说锅匠是同窗的后续,对逝去青葱岁月的祭奠,但还是禁不住想大声喊粗来:供产主义不让搞基!供产主义不能救机油!再忍几年乃们就是名副其实的大腐之国了,哎。。。。。。

54分钟前
  • 懒羊羊的蛋糕
  • 推荐

《同窗之爱》,算是意译中的意译。更直白些,应是“同窗的同性之爱”,故事背景和《剑桥风云》是一回事,今年刚看过的“锅匠裁缝士兵间谍”也有点这个事的影子。贵族男校出身的同性恋外交官其实是苏联潜伏间谍,这题材英国人拍了又拍,永不厌倦。鲁伯特埃弗雷特俊俏的不可方物,直让人感叹造物主的神奇

57分钟前
  • 月亮背面
  • 还行

Colin同学告诉我们:资本主义是异性恋,共产主义是同性恋。啊~~~被戳中萌点 Orz 好想给5星。。。

1小时前
  • 萨嘎摩哆熊猫桑
  • 推荐

很清冷的感觉,英伦风十足。我把最后几分钟的音乐截了下来一遍遍单曲重放,那旋律直接就奏到心里去了。84年啊,距离现在已经足足25年了。眼中所看的,是25年前的画面。耳中所听的,是25年前的配乐。天啊,天啊。

1小时前
  • Moss大妖
  • 力荐

周末回顾了一遍锅匠和剑桥五杰,突然发现了这部电影。伊顿、板球、白衣、同性、政治、压抑的青春、压抑的情感、压抑的社会。有人说这是披着同性外衣的政治折射,而我感觉到的只有青春和自我认知。RE是被上帝亲吻过的浪荡子美得不可方物,以及我喜欢配乐和最后那句“我想念板球”。

1小时前
  • 英恩
  • 力荐

既无忠诚,何谓背叛。对GUY来说,苏联也不过是Another Country而已。意外的很靠谱的一部电影,不知为何片名会被翻译成同窗之爱。不过如果不是这个意图如此昭然若揭的译名,大概我也不会那么爽快的去找来看。。。(自我反省中……)Rupert真是360无死角美青年!!(完全没有

1小时前
  • ``☆群青豆☆``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