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之子

科幻片美国2006

主演:克里夫·欧文,朱丽安·摩尔,迈克尔·凯恩,克莱尔-霍普·阿什蒂,查理·汉纳姆,帕姆·费里斯,切瓦特·埃加福

导演:阿方索·卡隆

播放地址

 剧照

人类之子 剧照 NO.1人类之子 剧照 NO.2人类之子 剧照 NO.3人类之子 剧照 NO.4人类之子 剧照 NO.5人类之子 剧照 NO.6人类之子 剧照 NO.13人类之子 剧照 NO.14人类之子 剧照 NO.15人类之子 剧照 NO.16人类之子 剧照 NO.17人类之子 剧照 NO.18人类之子 剧照 NO.19人类之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12:28

详细剧情

  20年后的人类社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灭顶之险——所有的人类都丧失了生育能力,而东欧和非洲国家已经四分五裂,人口向英国等富裕国家大量迁移。  然而在英国境内,人们正陷入一片混乱和恐慌中。人人都为世界末日的到来而焦躁狂暴。非洲女孩肯(克莱尔-霍普•阿什提 Claire-Ho pe Ashitey饰)非法移民到这个国家,但令人振奋的是她腹中竟然怀有孩子。为了保住人类唯一的血脉,警察蒂奥(克里夫•欧文 Clive Owen 饰)和前妻朱丽(朱丽安•摩尔 Julianne Moore 饰)决定不惜一切代价将肯安全离境,但枪林弹雨却使他们举步维艰。  在逃亡中,婴儿出生在了一个难民营里。刀枪当前,保住人类最后的希望,成为蒂奥心中唯一的信念。

 长篇影评

 1 ) 好莱坞电影中的生殖未来主义

在电影《人类之子》的世界里,地球上的女性已经停止孕育生命将近20年。在世界人口逐年下降,末日的脚步悄然逼近之际,许多小国家已经礼崩乐坏,大量难民不断涌入其他大国。世界经济、科技、文化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就在全人类陷入一种极度虚无和绝望的环境下,男主角蒂奥意外碰到一位怀孕的少女,故事由此拉开序幕。在阿方索卡隆导演令人叹为观止的长镜头调动、极度精炼的叙事技巧和情节设计下,观众们目睹了人类面对“世界末日”时自我人生追求的绝望和放弃,还有全体人类对于新生命的狂热。

电影看似是在一个反乌托邦社会下,男主角蒂奥孤军奋战反抗腐朽统治阶级,为了人类命运而自我牺牲的英雄故事。但是,当我们抛开电影中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时,不难发现,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一个曾经失败的父亲,通过拯救另一个孩子来完成自己作为父亲的使命和弥补过去心中的遗憾。其本质并不是一部科幻片,而是个人成长的故事片。如果将人物的成长线单独抽离出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基本与大多数好莱坞商业片的模式是吻合的。公式的套用诚然只是一种手段。如果创作者改得好,那就是《海边的曼彻斯特》(创作者把自己的观念——“不原谅自己对孩子的过错”植根在主人公身上),做得一般那就是凯文·史派西的《九条命》(父亲意外变成一只猫从而慢慢了解自己的女儿,学会做一个好父亲)。

阿方索卡隆绝非一般导演,此前成功的商业片拍摄经验已经让他懂得如何将主流价值观无缝衔接进一个看似特立独行的故事里。电影中男主角蒂奥的人物设定是曾经拥有过一个孩子和一段美好婚姻的男人,可在孩子的意外离世和与妻子离婚后,他成为了一个行尸走肉般的工作机器。在电影的第一个场景中,当咖啡厅里所有的中年人和老年人都屏息凝神地盯着电视,看着关于全球最年轻的那个人去世的新闻,只有蒂奥冷静地买完咖啡就挤出了人群,他对于人类的未来已经不报任何期望。蒂奥对于当下社会现象的冷淡态度其实是和荧幕外的观众建立了首次情感连接。因为对于大多数第一次看这部电影的观众来说,我们很难直接进入电影设定的大环境去体会到影片里绝大多数民众的状态与情绪,以及对于这个新闻发生时的心痛。蒂奥作为电影的主角,同样抱着一种纯粹的看客心态,于是他与观众们便建起了一层情感共鸣的铺垫,这种铺垫在后续的故事发展中将更容易调动起观众的情绪和共鸣。

在蒂奥遇到前妻和怀孕少女后,影片以护送该少女登上一艘希望号大游轮为主线缓慢展开。而在前妻遇难和得知前妻的党羽对即将出生的孩子另有所图之后,蒂奥决定带着少女离开。此时,导演已经成功地将蒂奥、怀孕少女还有观众三者绑在一起。在影片叙述张力不断拉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向观众传递了一个观念——“孩子就是未来”

这个观念看似朴实无华,却也正是小白想要讨论的重点。因为这个观念不单单只存在于电影中,更是渗透进全球主流文化的方方面面。从“孩子的笑容是最纯真可爱的”到“只有生孩子才能使人生完整”。关于孩子与未来的各种政治术语正以许多不同的形式不断地在人类社会中被重复表达。Lee Edelman在2004年出版的书籍“No Future: Queer Theory and the Death Drive”里的文章“The Future Is Kid Stuff”提出了一个观点——Reproductive Futurism

注意:"生殖未来主义"为小白个人翻译,本书目前没有中文译本。

reproductive futurism: terms that impose an ideological limit on political discourse as such, preserving in the process the absolute privilege of heteronormativity by rendering unthinkable, by casting outside the political domain, the possibility of a queer resistance to this organizing principle of communal relations.

生殖未来主义是指那些在意识形态上对政治话语体系施加限制的词语。这些术语指代着那些不可想象的内涵,并在政治领域之外表达这些酷儿群体对传统群体关系组织原则的反抗,通过这些来维系异性恋正统主义的绝对优先。(友人方炜宁翻译)

(此文暂不讨论关于酷儿群体在生殖未来主义环境下的境遇)

简而言之,生殖未来主义是一种将人口延续作为最根本目标的政治术语,其主要表现在控制生殖欲望的呈现和生殖的权利选择,还有对孩子形象的重新包装和宣扬。在人口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国家把“孩子”与“未来”筑起一种紧密的关系。这样便可以生产出源源不断的劳动力,从而保持一个国家的稳定繁荣。Lee Edelman指出,生殖未来主义目前作为一种全球主导性的、公认的政治视野,已经侵入人类社会生活和政治思想的每个细微末节。

孩子作为一个国家未来的主要劳动力和创造力,比起已经稳固了甚至工作能力可能出现衰退的中老年劳动力,其潜藏的发展可能性是无限的。因此,一个国家不但需要有促进公民生育的政策,还要有保障孩子健康成长的法律(如青少年保护法)。在部分国家开始出现人口老龄化和人口负增长的21世纪,提倡和鼓励生育并没有什么问题。但就像这几年矫枉过正的女权主义衍生成田园女权,生殖未来主义也开始暴露其本身的霸道与不公(如美国今年开始实施的反堕胎法,正是生殖未来主义的一种过度表现)。

英国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提到了人类有让自己基因不断遗传下去的欲望。而人类这种繁衍后代的最原始欲求,无可厚非成为生殖未来主义能播撒于全球文明土壤的原因。为了让这株"蒲公英"飘得更远,文化的传播作用就像狂风般助其蔓延。

正如上文所说,生殖未来主义在文化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表现就在于整个社会都在塑造一种“孩子是最纯真”的形象。无论是广告海报上天真婴儿和可爱小女孩的笑容,还是席卷全球的大众主流文化,整个人类社会都在营造孩子是未来唯一希望的潜意识。疼爱孩子的母亲是伟大的,有完整家庭和稳定工作的男人是成功的,就连在政治上,某些政要甚至会利用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来维护起公众形象。而作为世界电影工业中心的好莱坞,自然也在不断地给民众灌输这个潜意识。在好莱坞主流电影中,孩子的形象往往是天真、善良、无公害的。在某些电影中孩子甚至充当着让反派改邪归正的重要作用(如2004年的《撞车》),或直接为了孩子而做出自我牺牲(如2016年的《釜山行》)。换言之,孩子作为一个政治术语,成为生殖未来主义在好莱坞主流电影中最好的代言人。

回到《人类之子》这部电影,最高潮的戏份莫过于当蒂奥抱着孩子穿过难民和军队时,刚刚还在彼此火拼的反叛军和政府军都停下枪火,呆呆地看着正在哭泣的婴儿,世界瞬间安静了,只剩孩子的哭声在空中飘荡。民众安静且神圣地注视着一个襁褓婴儿的场景是导演对神化孩子符号的象征。在这种极端的社会环境之下,人类社会唯一的婴儿自然而然被幻化成人类最后的希望。最后,当蒂奥把少女和婴儿一起送上小船,看到了那艘传说中叫做希望号的大船,才慢慢低下头死去。那一刻他完成了对于这个新生儿的献祭牺牲和生命的延续,同时也完成了导演为生殖未来主义的政治表达。或许导演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这一表达,但这恰恰才是最不寒而栗的地方。

虽然基因是自私的,但是理查德·道金斯在书中也提出:因为在所有动物中,只有人类受到文化的影响,所以人类可以做到不屈服基因的支配和影响。如果我们将生育看成是一种人类可以自由选择的权利(即生育权),而不是人类生存的本能和目的,那么,对于一些想要选择放弃行使这一权利的人,生殖未来主义无疑是一种令人感到压迫的力量。

苏格拉底说过:"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愿各位都有自己真正想过的人生。

==========================================================================

这几年已经不怎么写影评了,特别是在当了编剧之后。反倒是从去年开始,开始尝试做自己的独立影评播客。慢慢发现,比起冷冰冰的文字,用语音来表达观点的形式反而能让观点更具有温度和个人特色。

做这个播客的目的也十分简单纯粹,不为盈利,用爱发电,单纯希望通过这个播客来认识更多喜欢电影,喜欢创作的朋友。

特别是在我们无法做自己喜欢的电影作品的日子里,一起聊聊电影,或许就是对平淡生活最大的慰藉。

Anyway,这是一个“从创作者角度聊电影”的播客,每一期结尾我们都会一起大开脑洞,魔改电影故事。无论是对电影,或者对创作感兴趣的朋友们,都可以关注一下。

——2022.2.26

公众号二维码

小宇宙二维码

 2 ) 人类之殇

朱熹说格物致知,此片最堪格。我很奇怪,像这样优秀令我不吐不快不荐不爽的片子为什么没多少人力荐,和国内所谓另一个千人千面的文雀相比,立见云泥之别。我不是什么长镜头或者蒙太奇的专家,相比技术上的东西,我更关心片子立竿可见的效果和醍醐灌顶的感悟。该片无论从大局还是到细节,都一一可表,可堪深思。

立意上闪光,可能是我们最漠不关心却是对整个人类来说最为重要的所谓与生俱来的能力--繁殖能力被莫名带走,这就足够令人深思。这是神的意志还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惩罚,刚开局那段冷幽默新闻便令人回味无穷。回顾这个片子中,已给与重重的暗示。宗教徒的扪心自问,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灰暗的天空,垃圾飞舞的街道和污染重重的河流。

背景上清晰,那种末日感通过环球混乱的大背景通过新闻转播一一呈现,通过非法移民不断涌入英格兰这个孤岛的混乱局面的小背景一一呈现,通过主人公个人迷茫和抉择中一一呈现。至于教派冲突,政府和所谓起义,阴谋和遁世,都可以找到归宿。

主配角丰满,无论是蒂奥还是朱莉甚至是密立安,他们的生平故事讲得清清楚楚。蒂奥,一个曾经的理想主义青年,现在的活在乱世中的迷茫中年;朱莉,一个坚持到底的无政府主义者,为梦想而牺牲在阴谋中的女性;kee,有些隐喻,请记住她的台词,“我自己也不清楚到底谁是孩子的父亲”,一位可怜的非法移民妓女,人类的未来就在她身上,该可笑还是该害臊。其他的,密立安,大麻老头,老头老婆,法西斯狗,甚至后来在难民营收留他们的那个眼镜老头。或者通过台词或者透过照片,能讲的太多。

效果上出色,它是一个科幻片,新型的显示器和电视表明了这一点;但它又如此接近生活,并不久远的未来没有太多的进步,不是所有的未来都是灯红酒绿活色生香。看看朱莉被杀那段,子弹和飞车撞击是如此真实;看看难民营暴动那段,那些巷战和坦克车的处理。

细节上详尽,从每一个标语到人物的穿着,从地铁的防护窗到摆放的相框,都留着令人信服,让人唏嘘的故事。

每一个britpop的爱好者,本片中拥有radiohead,pink,Lennon等等的ost你绝对不能错过。

密密麻麻凌乱的说了啥,好像也没说啥,这样的片子,应该由你自己去发现些啥。

 3 ) 让我们谈谈长镜头之外的东西

看完这部电影,激动地到豆瓣上去找同好,结果发现大多数人在关注的只是里面的长镜头,我觉得这种现象本身就值得思考,确实,长镜头需要非常高的技术,长镜头的使用本身就是影片摄影水平的最好证明,但是一部电影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技术还是内涵呢?换句话说,我们是用心看电影呢,还是用米尺丈量电影,用秒表掐算电影?大多数时候电影是通过主观感受传达信息,这就是为什么电影是艺术而不是科学,既然如此,请先放下看国产大片的习惯,无视下长镜头,无视下纯技术问题和视觉效果,关注电影的故事本身和导演讲述故事的方式。

其实《Children of Men》不能算是一部科幻电影,如果把故事的时间背景放到现在,对故事也没有什么影响,放在20年后,除了小说故事的原因,其次可能就是这种时间距离反而能够塑造一种真实感,把现在没有发生的事情向后推,告诉大家这可能在将来发生,这种寓言的警示和震撼效果必定更好。

从整部影片来看,这确实是一部引人入胜而且没有太明显瑕疵的电影,场景塑造非常真实非常成功。伦敦萧条的街头和难民营中的破败惨淡相互呼应,而树林中避难的小屋则像世外桃源般清静而美好。影片的场景利用了我们现实生活中常见的事物,把它们砸坏、变旧、撒上灰土,造成了出奇真实的乱世,成功地告诉了我们绝望两字在视觉上应该如何书写。

本片的故事是关于“生”,但是最后观众会发现,“生”者身边的所有人都“死”了,这是一种强烈的讽刺。当影片中第一次让人心痛的死亡发生,我们会为Julian——这位主角的前妻——感到哀痛异常,当你深究这种哀伤的缘由,你会发现除了Julianne Moore那张贤妻良母极为讨好观众的脸之外,我们还因为她是母亲而哀伤,我们还为她与男主角Theo之间明显还存在的感情哀伤,在我们心里永远都期盼着一个人性丰满、善良而值得信赖的人在我们身边,与我们一起冒险,可是,就在这么电光火石之间,她被杀死了。而再看下去,你会发现死亡的角色越来越多,到最后除了婴儿和她的母亲,一个也没留下,我想观众们都有权力对这种杀人如麻的结局问一句:为什么?我觉得原因其实简单,既然这是个寓言,那么它越有力量越好,奇迹哪里是那么容易发生的,它需要生命来换取。况且,死也许是一种升华,在这部描述末日希望的电影中,要把希望全都归于一个不会说话的婴儿身上,明显单薄,但是如果在绝望中依然有一群人怀着希望,坚守着人性,那么电影就脱离了一个神神叨叨的救世主故事,而变成了真实感人的,刻画人类最极端状态下的“善”的颂歌,这种“善”和更多的人的“恶”,这种人性和更多人的兽性,对比激烈,碰撞出末世中的人类群像。影片在最高潮的时候,其实把人类的未来,放到了绝望与希望的战争天平上,在所有的士兵都放下了武器,目送着婴儿离去的时候,难民营内出奇的安静,美丽的事物,对未来的憧憬又一次唤醒了人们心中最珍贵的感情,而在婴儿的哭声中,这种安详被枪声和爆炸声打破了,就像它们打破世界上所有的美好事物,士兵们又举起了枪开始射击。我认为在这一段,导演在告诉我们,唤醒大多数人不难,难的,是让他们不会再次沉沦于暴力与兽性之中。

这部电影作为2006年为数不多的挤进IMDB TOP250 的佳作之一,优秀的地方在哪里呢?也许是因为,其独特的拍摄方式既给了观众临场感,又适时的产生间离效果,把观众在现实和电影世界中送进来又赶出去,震撼之余又不忘思考。也许是因为,最终故事是关于希望、牺牲和获救,这是观众们非常喜欢的一种题材,而编剧(原著没看过)一刀切地几乎让所有人死去,更加使得影片血淋淋地感人。最大的一种可能,则是因为影片传递的思想非常顺畅地到达了观众心里,这思想中有反政府主义,有关于特殊时期民权与稳定关系的探讨,还有恐怖主义,有宗教的启示,有军队和警察的高压统治,还有独善其身的英国孤立主义,它似乎包括了人类社会现存的大多数问题。这些散布在影片各处的思想和信息,汇聚在一起,就成了让观众们印象深刻的末世寓言。影片海报上写道,没有孩子,就没有未来,就没有希望,孩子是有了,但是影片表达了那么多的问题,那么多的思想,让人不尽怀疑,有了孩子,真的就有希望了吗?

20年后的一个孩子救不了我们所有人,要想不被战斗机炸飞,就要自己动手,现在动手,别等着偷渡到英国被关进难民营,到那个时候就晚了。

我猜导演真正想说的是这句话。


  欢迎光临我的BLOG:
    闲话小记:http://spencersnote.blogspot.com/
    电影与书籍:http://spencersong.blogspot.com/

 4 ) 说不定不久就会发生

看着电影,很多情节好像都在梦中出现过,淋漓的鲜血,愤怒的人群,麻木的面孔,冰冷的武器。

本人是学生物出身的,曾经做过一种植物突变体,这种突变体的精子活性很低,不能使卵子受精,突变体长到最后所有的果实都是干瘪的,没有一粒种子。
现在想来,其实人类也很脆弱,一个突变可能就会造成断子绝孙。而再看看现在的环境,污染、放射、化学诱变、转基因食品,每一种身边的东西都有可能造成基因不可抑制的突变,虽然造物主很有先见之明的给了DNA修复的能力,但现在如此恶劣的环境因素再加上无形的压力,总感觉电影中的画面就会出现在不远的将来。

 5 ) 拉跨的伪科幻故事

贡献了史诗级的工业长镜头,非常牛逼非常酷,但是抛开一切讲故事的技巧,回到故事本身,这电影讲的故事很垮,甚至到男主前妻被射杀的长镜头结束后仍旧不能引起我的任何兴趣。 第一个任务情节是前妻要男主办通关文牒,准备偷渡,任务目的是什么、危机感、神秘感都完全没有透露出来,我只觉得她们吵闹。车上男主跟前妻玩起以前的游戏,夹杂了一堆跟故事毫不相关的信息躁点,除了分散观众注意力以外毫无作用,一头雾水地被一帮人劫车之后还是一头雾水。

故事格局高开低走,被绝育的人类在最后一个婴儿出现前打成一团是为什么?资源不够了?经济下滑了?农业减产了?屁都没交代清楚就剩打了。 不管拍摄手法多牛逼,终究是要服务于故事本身,而这电影剧本讲的故事就不行,包装再豪华也于事无补,还不如老老实实用传统手法加旁白加闪回,起码还能把事讲清楚。

题材挺感兴趣的,但是内容真的很让人失望,透着一股美式反乌托邦老调的味,美国电影对科幻社会的构想总是小人物反极权反乌托邦要自由。v字仇杀队刚出还能让人眼前一亮,但是距离冷战结束这么多年过去了,人们比起走上街,更应该思考的难道不是revo第二天之后你们要干什么吗?revo对生活的真正改变在哪呢?

同样的【使女的故事】【饥饿游戏】都是一一样的虚假白左集合造反打怪反极权的套路,借科幻输出一堆单一的宗教政治观点,而背景的社会格局成因经不起一点点推敲,也不理性探讨社会的可能走向和成因。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也很简单,依靠把历史上不可能再重演的前现代复古拿出来,使人们只会感叹现在好,从而彻底掩盖当代自由世俗的问题——标准的意识形态操作

我大致翻了一下叫好的评论,无一不是在讲镜头语言多牛逼,隐喻多牛逼,这全部是技巧上的事,内容呢??关于一部电影真正的血脉——故事,居然没有一个好评肯仔细谈谈这一点,nobody cares.

这个故事所展现出的极端情况下,政治、社会形态的变化,真的符合客观规律吗??哪怕只有一点点?“做什么?为什么做?怎么做?”这三个问题,这部电影自始至终,一个都没答好。

看似批判独裁,虚假民主,霸权,实则小骂帮大忙,用演员,导演,奖项的文化资本背景垄断释经权,为好莱坞和背后的传媒,舆论,意识形态霸权提供最有力的帮助。

真正的科幻——有科学有幻想,搞一个全然幻想的乌托邦,表演木偶戏,还要大声说这是科幻,为什么不说是魔幻、玄幻,或者干脆大方承认是政治片?每次灾难片、科幻片类目下看到这种片子,都要暗暗感叹人生又浪费了几小时

 6 ) 非典型失败

想着怎么2006年的威尼斯之后,阿方索·卡隆的这部科幻大作只在去年的技术奖项里有所斩获,看过DVD之后才明白,这绝对是一部非典型的失败之作。两部分主要原因,剧本本身的不能令人信服的科幻理论,和阿方索·卡隆竭尽全力耗费巨资营造的末世却在镜头下显得如此虚弱无力并且没有新意,不是我的偏见,但是拉丁裔的导演的确在一些鲜艳色彩狂妄镜头下的影片里更有创造力(看过《你的妈妈也一样》和《爱在歇斯底里时》就会明白我为什么这么说),而如此沉重灰暗的末世,本该属于库布里克或者拉斯·冯·提尔。可惜了的是我的伦敦背景和精彩的配乐,Beatles,Rolling Stone,The Kills,Radiohead等等有浓郁的英格兰色彩的选曲。

失败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P.D.James的原著小说如果设定在2027年人类就已经丧失生育能力了的话,我还真的要谢天谢地,在当前世界人口早已经突破60亿第三世界还在抓紧时间拼命制造生命以抵抗死亡的时候,这个理论不啻为一个笑话,虽然科幻是科学幻想,但是如果要真的警示世人,一定需要让人感到迫切的威胁,但是我所感到的威胁正是这个故事的反方向,所以一开始就无法让人全心投入。

其次在1984式的社会和走向死亡的人类末世上,看科幻片的人都已经见识了太多了,而阿方索·卡隆的这个末世,真的是没有一点惊喜,我宁可回头去看《十二只猴子》或者《Brazil》去,仔细体会你会发现,阿方索并不真的能够感受灰暗,所以他创造的世界是别人创造过的灰暗,而不是自己心里的灰暗。说到灰暗末世,我就突然想到了拉斯·冯·提尔的《欧洲三部曲》,那其中的阴暗,有种让人无法呼吸的魔力,当然,丹麦导演的抬高艺术摒弃商业的做法和阿方索·卡隆的作品不具有可比性。

再有是情节的混乱不堪,有些地方阿方索故意安排让观众自己遐想,但是屏幕前的感觉却是味同嚼蜡,在逃亡的主线上的情节发展高潮十分的凌乱,让人的情绪呈现一条不规则的曲线,十分难受,过分纠结在绝望末世的营造上,反而放弃了情节发展的严谨而使得观众对电影更加的感觉格格不入。这也是为什么同样在选择正义英雄保护人类未来希望的逃亡大戏里,大家肯定更愿意看《终结者》一样。

唯一还能说点什么的大概只有演员了,当然Clive Owen这个伪英雄实在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我从他一出场就知道他最后肯定是完成任务满意的死去了。Julianne Moore JJ很出色,戏分不多的几个镜头却让这个强势的冷美人角色鲜活无比。最让人感到欣慰的是Michael Caine所塑造的这个带着嬉皮士作风的退休政府官员,他细心的照顾老年痴呆的妻子,让每个客人体验他草莓味的香烟,并在最后对妻子说过我爱你之后选择了牺牲自己保全人类的希望,Caine爷爷和他的伦敦腔让这个角色刻入人心,不得不说爷爷真的是个老戏骨,是这电影里我最大的惊喜。

如果说《人类之子》结局的那只小船借用诺亚方舟的传说,暗示人类获救的命运的话(那个傻乎乎的叫“Tomorrow”的船名,让我彻底失望了),我倒更加希望真的像圣经一样,让洪水冲刷去人类一切的罪恶,当然别忘记了,本来船上的人只有诺亚一家,其他的位置是留给其他生物的,地球如果只靠人类,剩下的只有一片废墟。

 短评

末世之殇,充满了对宗教与世事的隐喻和反讽,连续不断的高难度长镜头几乎让人喘不过气,教科书级别已经不足以形容了。

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最终既没有深挖也没有流俗,见好就收的结局让整部片子止步于不好不坏、见仁见智的呈现层面上。其中绝对难忘的必须是迷影以来看过最变态、最牛逼、最震撼、最密集的长镜头,在此加持下,也成为我心目中最具美感的末世写实电影。设定非凡,炫技有余。

9分钟前
  • Ocap
  • 推荐

走出大楼的那段忍不住就要流泪了!繁衍生息!长镜头!原声带!Ruby Tuesday!难民里头还有中国人的说……

10分钟前
  • 私享史
  • 力荐

好看,末世寓言中的佼佼者

15分钟前
  • 九尾黑猫
  • 推荐

每一个孩子出生时都带来信息说,神对人类并未灰心失望

17分钟前
  • The 星星
  • 推荐

完全是一部把镜头拉长了的饥饿游戏3,信息量之少与其不分伯仲。徒有其表的长镜头,片子拍的很纪实,又有无法抹去的设计感。人物的功能性太强,缺少态度,连诉求都像是片尾主人公穿越的那场大雾,令人一头雾水。

20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阿方索·卡隆代表作,威尼斯技术大奖。1.细节精湛,表演也堪称完美,残败黑暗的末世氛围直击人心。2.卢贝兹基的斯坦尼康与导演神级调度:26~30,1h23~30m的车内与巷战长镜。3.开放式结局:浓雾中的"圣母与夏娃",明日号巨轮。4.每件事都是在信念与机运间的奇妙争战。5.飞猪,假肢大卫,格尔尼卡。(8.5/10)

2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人文感情和技术力量的完美结合。

28分钟前
  • D I D A
  • 推荐

截至目前卡隆观感最佳,属于那种每个环节都得巨厉害且要做到几乎毫无纰漏才能拍得出来的电影。技术上的强大弥补了故事的羸弱(但纵使如此也已经远远超越了绝大多数灾难片和科幻片所能达到的范畴)。车内追击戏放在任何一部动作片中都能够独领风骚,巷战一场戏与任何一部战争片放一块儿也足以一骑绝尘。

32分钟前
  • 柯里昂
  • 力荐

非常真实的科幻片

35分钟前
  • 老阿飞—故园
  • 推荐

惊为天人。大部分的投资都放在了看不见的地方,比如背景演员,暗淡但是充满层次感的美术设计,让世界活了起来。每场戏都是充满张力的。把政治问题放在背景里,反而比放在聚光灯下更能引起人的思考。前景和背景之间的微妙关系看着真是太爽了

39分钟前
  • 爱幻想的小孩
  • 力荐

我恐怕一辈子都不会忘掉那些个长镜头了,电影因为大量的手持摄影和长镜头显得像伪纪录片,在这个大背景下导演并没有忽视关于人性和社会的点墨,很多配角都令人难忘,阿方索卡隆真心是个天才!五星好电影!

43分钟前
  • 掉线
  • 力荐

跟《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对照来看。不过在这里,没有前因后果,只有现在,让你思索。没有未来的世界还值得我们继续吗。

44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技术上的胜利,情节上的扯淡!

46分钟前
  • 艾小柯
  • 较差

情节一般,摄影真牛!

48分钟前
  • 战国客
  • 还行

齐泽克在《暴力》第一章分析道:英国变成一个自由派共产主义村庄,享乐主义纵容加上新式社会隔离和建基于恐怖感的控制,是今天社会的写照。当西方文明走向The last man,过一个长寿、充满物质和文化财富的一生的时候,这与第三世界为某种崇高事业牺牲自己之间发生断裂。本质是两种虚无主义。

51分钟前
  • Eco
  • 推荐

No children. No future. No hope. 没拿到奥斯卡“最佳摄影”实乃遗憾!

52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有生以来所见过的场面调度最无敌 最科幻 最血淋淋 最扫荡人心 最叹为观止 最牛逼至极的几个长镜头全拢聚在了一块儿……狠!

53分钟前
  • 科林
  • 力荐

诸多世界末日的电影,各有各的原因,不生孩子是最扯蛋的一个。

57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我觉得是我看过最厉害的长镜头……膜拜!

59分钟前
  • 偏时差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