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绝代艳后 剧照 NO.1绝代艳后 剧照 NO.2绝代艳后 剧照 NO.3绝代艳后 剧照 NO.4绝代艳后 剧照 NO.5绝代艳后 剧照 NO.6绝代艳后 剧照 NO.13绝代艳后 剧照 NO.14绝代艳后 剧照 NO.15绝代艳后 剧照 NO.16绝代艳后 剧照 NO.17绝代艳后 剧照 NO.18绝代艳后 剧照 NO.19绝代艳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02:49

详细剧情

  .

 长篇影评

 1 ) 王后和导演都是永远的女孩(以及人民的远香近臭之心)

  因为最近在看法国大革命的史料,就顺便看了下这部电影。此片基本依据历史改编,没什么太多凌空发挥的东西,但得分并不高,在有一段时间还恶评如潮,说它空洞华丽,言之无物。看了后觉得是不太好,但也没那么差。看得出是水平不错的人的普通之作。我一直觉得邓斯特非常显老,也不好看——其实她有着小男孩一样的身材和脸,都能这么显老,也真是不容易。在这个片子里,她穿了那么多美丽的华服,铺了那么厚的粉,还是非常显老和不好看。按照中国老派梨园的说法,我真觉得邓斯特老师不是个祖师爷赏饭的脸,但她还是很努力,挣着她的勤快钱,也不坏。

  今天的人对玛丽安东瓦内特和她的丈夫已经比较宽容了。百度百科上说,1993年法国庆祝革命200周年的庆典上,法国总统密特朗给路易十六的盖棺定论是:“路易十六是个好人,把他处死是件悲剧,但也是不可避免的。” 和电影里的差别不大,路易十六是一个温和,善良,文雅,又懦弱的老好人,喜欢倒腾锁和五金,大概算是那个时代的理工宅。若身份是平民,此人会是一个大家都喜欢,风评不错的好朋友。他不是暴君,只是不会统治国家,但作为皇帝,他又没有辞职的选择,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乱倒腾下去。

  每次看到路易十六的事迹,我总要想起金庸在《袁崇焕评传》里说的中国那些同样奇葩的亡国之君:有人喜欢写诗,有人喜欢画画,有人喜欢做木工,就是投错了胎当了皇帝。金庸认为这一切都是帝制时代的悲剧:国家应该由能力突出,道德高尚的人统治,如果不是,人民有权换掉他。但在明朝,“中国人并不知道这个道理,也没有这个能力”,这个道理要足足几百年后才由孙中山说出来。所有人包括皇帝本人,都是帝制时代的牺牲品。转到法国,人还不坏的路易十六和他其实也没那么糟糕的老婆玛丽安东瓦内特,在革命中被悲剧地处死了,但这个看上去很残暴的革命做到了一件事:就是终于生出了一个道理,就是前面说的“国家应该由能力突出,道德高尚的人统治,如果不是,人民有权换掉他。”如果后来的人还不懂这个道理,所有悲剧性死亡的人都白死了。

  扯远了,回到玛丽本人。玛丽和她丈夫一样,人品上也并没有什么太糟糕的地方,被人诟病的一切,基本核心原因都是:王后是个永远的女孩。这个人一辈子没脱离自己的少女心,天真直率,没有政治头脑,不肯受委屈,只会用买买买赌赌赌这些还属于感官刺激的东西来减压,兼之从小娇惯故不知柴米贵,烧起钱来就收不了手。作为洛可可女神,她把周围的一切都装点得轻盈,可爱,浮华,完全没有一丝沉重,其实正是她心中蓄积着巨大的压力的反映。但除了逃避,她对这巨大的压力没有一点办法。玛丽就像她自己钟爱的粉红,薄荷绿一样,浅薄,无辜,再努力也挣扎不出什么深度厚度。在时代背景的黑色里,又显得那么扎眼和可恨。

  我估计导演被玛丽的悲剧打动,也是因为她是个永远的女孩。这个片子情节支离破碎,节奏也不好。导演没花多少经历来描述大时代背景,但其实也不是非得要描述,不过一般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选择让大时代背景在前面的人生主线后面若隐若现,鬼影憧憧。导演连这个都没做,时代背景交代得很生硬,跟念书似的,大量的镜头给了鞋子,点心,舞会,和玛丽沉溺其间的快乐。性和恋爱,甚至都没有让她这么快乐——这是何等的十四岁少女心啊。捏包包同学说:“索菲亚科波拉的电影都这个节奏,故事性不强,拖拖拉拉摩挲自己那颗少女心。”基本就是这个意思。

  片子节奏不好但气氛还成,我个人最喜欢的神来之笔是用摇滚乐配古典情节。一来很好地反映了主角内心的激荡,二来还模糊了时空。作为一枚出身上流社会,还混过时尚圈的二世祖IT GIRL,导演非常了解上流社会的teenager们在青春期对一切糜烂生活icon的向往,古今中外上层人的糜烂生活就那么几样:华服,美食,豪赌,乱性,八卦,宫斗。在用摇滚乐给一场古典舞会配BGM那段,竟毫无违和感,恍惚间还以为是现代人的某个古装趴,这群迷醉的古人和今天纽约上东区的贵胄们没有任何不同。这里大概是我觉得本片最帅的地方了。

  最后说下人民的远香近臭心理。正如前面所说,不像当时的人们都想把玛丽和路易碎尸万段,今天的人对这对夫妇的评价已经比较宽容了,能够理解他们不可选择的苦难和不幸。比如这部片就直接是把玛丽当一个悲剧人物讲的,《凡尔赛玫瑰》也是如此,今天大部分作品都是如此了。这种变化一来当然是因为社会进步,大家评价历史人物更加人性化,二来更大的原因····怕还是远香近臭。玛丽和路易毕竟活在200多年前,你不可尝到当时的人的痛苦,自然不会被这种痛苦蒙蔽了客观理性。但今人未必就能得到一样待遇,玛丽和路易一生的悲剧都是来证明“国家应该由能力突出,道德高尚的人统治,如果不是,人民有权换掉他”,那如果一个人自知能力并不突出,道德也并不高尚,不适合统治国家,未免祸害,干脆辞职让别人干,这不是很符合科学发展观,很好的事情咩。但80年前辞去国王位子的爱德华八世至今常年被诟病是没有担当。其实这个软弱的,擅长谈恋爱,但无法精明处理两国关系婆媳关系的花花公子,真要逼他必须坐在那个重要位子上,只怕会造成另一个路易十六式的悲剧。但因为二战还近,恐惧和悲愤还在,所以大部分情况下,他还是一个不怎么讨人喜欢的胆小鬼形象(除了那些“爱美人不爱江山为爱放弃一切的伟大爱情”的鸡汤文里)。玛丽若晚生200年,在今天应该还是个不受人待见的败家娘们,少人同情。

 2 ) 靡烂于摇滚乐中的芭比娃娃--《绝代艳后》

《迷失东京》片头那个异常性感的粉色屁股,给我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以至于至今再回忆那部电影,也仍是想起那个粉色的屁股,而不是比尔墨非的那张面无表情的脸。
《绝代艳后》作为好莱坞新一代才女索菲亚•科拨拉继《迷失东京》之后的又一力作,参加了今年的戛纳,不过这次在戛纳,迎接她的却不是掌声而是批评。
电影看完,觉得《绝代艳后》在法国被埋没于批判声中也是很正常的,让外国人拍自己国家的事总是不让人信服的,在自己的国家也常能听见此种声音。而且这个与法国大革命紧密相关的王妃玛利亚的电影,却极少的涉及了政治,更多的陷入了个人小情小调之中。这也是为许多批评家所不能接受的,最终,这个电影,戛纳铩羽。
受尽批评并不代表这个电影一无是处,第一眼看到电影海报,就已经把我深深吸引了,粉嫩的皮肤,媚笑的眼,精美的服饰,都预示着这部电影在视觉上将是极其享受的,加上导演出于女性的独特眼光,在对美的鉴赏和细节上的把握上,是男性导演怎么也学不到的,。
果然,这部电影在视觉上堪称精致,在本片中,有一种颜色是格外显眼的,那就是粉色,又想起了《迷失东京》里的粉色屁股,也许是科拨拉本人对粉色的极度偏爱,本片中粉色仍是很重要的颜色,玛利亚的服装和很多饰品上都突出了粉色,配合克里斯滕•邓斯特圆润粉嫩的脸,总是让我想起风靡导演家乡的玩具――芭比娃娃。
每个孩子都会细心装扮自己的芭比娃娃,为她穿上各种漂亮的衣服,带上各种可爱的饰品。玛利亚在导演科拨拉手里也同样是细心呵护的,各种精美的长裙,数不清的鞋子,夸张艳美的发型,还有那绣着各种花的真丝扇子。在导演的呵护下,玛利亚显得可爱且美艳。
在镜头上,更是精致到了一镜一画的地步,任意截取个镜头,都宛若一幅洛可可风格的欧洲宫廷画。由于是在凡尔赛宫实地取景,这座富丽、奢华以及用一切美好的形容词都无法言说其美的著名的欧洲宫殿,始终散发着一种瑰丽的奢靡味道。在服装上,完美再现了18世纪欧洲宫廷的奢华风格,钟式裙、紧身胸衣、高跟鞋、卷云状花纹边饰、扇子、镶有荷叶边的衣服。一切的一切,都带来一种奢美的视觉享受
导演科拨拉说自己的这个电影只是想讲一个女人的故事,与政治无关。于是,顺着导演的思路,屏弃政治,你会发现这的确是个女性味道十足的电影,在表现奢华上,很多人都会想起法国贵族的象征――法国大餐,这一身份与地位的象征,普通老百姓是吃不起的。不过导演却在影片中基本没有描写王妃玛利亚如何去享受那法国大餐,而用了另外一种食物――蛋糕,蛋糕是影片中异常重要的一种道具,电影的第一个镜头就是玛利亚用手指蘸着蛋糕,笑对观众。之后的各种场合,无论是结婚,生日,小公主出生,还是各种奢华的聚会,总是少不了蛋糕,大到车里推的几层,小到盘中的小小一块。不愧是女性导演出的片子,的确有女人独特的眼界。女人对蛋糕的迷恋正像男人对烟酒一样,有种天生的爱,一个个精致香甜的蛋糕,讲述着一个女人梦想中的奢华世界,是玛利亚的,更是科拨拉本人的。
电影的配乐更是一绝,影片开始的第一首音乐便是七八十年代英国著名后朋乐队Gang of Four的《Natural's Not In It》。行进中的吉他里,玛利亚着一身粉色华服,手蘸蛋糕像屏幕媚笑,其诡异气质一度让我以为这是一部恶搞电影,之后的Aphex Twin、The Radio Dept。甚至连著名摇滚乐队The Cure也有歌曲献上。终于,当一群身着18世纪服装的的法国贵族在豪华的凡尔塞宫里,于吉他和鼓点中翩翩起舞的时候,这将是怎样一幅诡异的场面。
这种完全不搭的配乐,想来也是为不少批评家所诟病的,隐约的超现实风格,倒像是直指当代的名利场或上层社会了,凡尔塞宫更像是纽约的某处时尚酒吧,一群上层人士在嗑过摇头丸之后,在狂躁的音乐里挥霍着自己。时光变幻,靡烂依然。
单纯的玛利亚更像是时代的产物,也只是随时代走而已,她本身是决定不了什么的,导演也是以一种同情的态度来重新阐述这个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妖后的,她14岁就加入了这个悠久的波旁王朝,单纯的孩子哪能应付得了如此繁杂的礼仪和彼此的勾心斗角,加上那个只爱钻研开锁的丈夫路易十六。从玛利亚自身,其实一直是孤独和可怜的,疯狂和奢华只是为了排遣寂寞。当一个人安静的思念菲尔逊公爵的时候,才会发现原来她是如此的孤独。
用墙上的油画变换交待情节还是有些想法的,几幅油画之后,我们了解时间正在飞快的前进,还知道了他那个早夭的孩子。不过。从电影本身,由于导演过于纠缠在服装、道具及布景等方面,故事却讲得甬长拖沓了,情节过于平淡,毫无高潮转折。过于平淡的剧情也是这部电影无法获得好评的原因之一。
最终,这是一场优秀的巴黎时装展,这是小女生至爱的蛋糕盛宴,这是一场奢华的视觉盛宴,唯独,这不是一部优秀的电影。
PS:趣处三个:1、玛利亚的哥哥为缓解路易十六和玛利亚的冷漠关系时说:“你喜欢研究锁,但是你不把钥匙放进锁里又怎能开锁呢?”多重指代,开锁首先有性暗示,同时路易十六在法国历史上是个著名的锁匠,他能做出各种精妙的锁,甚至堪称艺术品,但沉迷锁艺的同时,却也冷落了自己的妻子玛利亚。
    2、玛利亚的奢华引起了法国群众的愤怒,群众怒吼没有面包吃,玛利亚说:为什么不给他们吃蛋糕呢。 跟西晋惠帝司马衷的那个关于肉糜的笑话相类似,不知道科波拉是否有借鉴过肉糜这个典故。
   3、影片唯一跟政治相关的地方就是法国出兵帮助美国打独立战争,为此法国加重税收,也加剧了国内矛盾,想想导演国籍,实在是有趣。

 3 ) 玛丽皇后的博客——sofia coppola的Marie Antoinette

这部片子搁在那许久没看,原因是网上恶评如潮。
昨晚终于看了,想看看索菲亚到底能让我失望到什么地步。
结果...我喜欢!!
 
大多数人对这部片子的批评是,浮光掠影,琐碎空洞。没错,整部片子如同玛丽皇后的博客,记录的都是生活琐事,一点点喜,一点点愁,到底是无关痛痒的。宴会上是应该穿湖蓝色缎子高跟鞋,还是明黄色缀象牙雕的那一款?粉红色的衣衫,袖口是要镶上玫瑰,还是不镶比较好?一个小皇后一天中最重要的事情难道不应该是这些吗?巴黎人民是吃面包还是吃蛋糕,根本与她的生活无关,也不在她的经验范围内。
 
观众们希望看到的是那一个被送上断头台的皇后,是那个身陷历史洪流的女人。显然索菲亚不准备这么做,历史背景被极度淡化,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都被远远隔开在屏风的另一面,屏风的里面是人间的繁华富贵梦。有一些像开元天宝年间,如果不是渔阳鼙鼓动地来,霓裳羽衣曲也不会惊破。这部《玛丽皇后》脱离了宏大的叙述,历史评价,无比主观的展现了一个女人的生活,虽然这个女人是法国皇后。通宵达旦的玩乐后去水边看日出,清新的晨露混合着宿醉的酒精气息。在沉闷的牌局上想念情人,于是中途溜出来,抑制不住心中的甜蜜,在华丽的宫殿走廊上碎碎的跑起来。偷偷去巴黎参加化妆舞会,赶回凡尔赛的路上,天色微明,把胳膊伸出马车抚摸晨风。我相信玛丽皇后上断头台的前夜会想起的不过就是这些微小闪光的片段,而不是那些所谓的重大历史事件。其实人人都一样,仿佛普鲁斯特笔下的,垂垂哀老之际,我们会想起的不过是轻蘸红茶的玛德琳小甜饼。
 
索菲亚甚至淡化了时空感。片中的场景服饰是严格遵循华丽甜腻的洛可可风格,但是配乐却是摇滚风。Bow wow wow,the radio dept等乐队的歌曲极好的烘托了片中的享乐与沉溺。
抄一段: “苏菲亚柯波拉在编写剧本时就从1980年代的「新浪漫乐派」(Neo—Romanticism)的歌曲中寻找灵感,因为,「新浪漫乐派」本身就是深受18世纪的奢华风潮所影响的乐派,这个乐派风行之时碰巧与传统摇滚乐的无趣感跟庞克音乐的愤怒情绪之间形成一个强烈的对立感,这个乐派强调的是魅力、奢华的时尚风与快乐主义的趣味。”
索菲亚选音乐一向有一手。《迷失东京》中老男人与年轻女人在街头亲吻告别后,坐车驶过东京街头,望着窗外繁华夸张的街景,这时the jesus and mary chain的just like honey的音乐响起。我一时仲怔,那颗老心脏不禁抖了一下...
 
片子拍的异常娇艳。那种纸醉金迷,因为是在帝国末日大厦将倾的前夜;如同一朵花开到极致,知道接下来只有凋谢,所以绝望的美艳着。
 
这部片子在玛丽皇后与路易十六逃离凡尔赛宫之际戛然而止,省略了最刺激的结尾。
玛丽凝视黄昏中的宫廷花园。
路易十六问:你很喜欢菩提大道对吗?
玛丽说:我在向它道别。
 
一切如蜻蜓点水,然后路过。

 4 ) 悲剧中的悲剧

   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事实是,Sofia根据茨威格的《Marie Antoinette》改编成了这部电影。

    茨威格的作品,是传记文学的精品。他通过细致入微的文件考证,探讨了Marie Anoinette的内心与人生悲剧。Marie的悲剧在于,她未曾担负起与自身地位的责任。她漂亮、简单、活泼、待人真诚,但是任性、轻率、无法集中。她的性格,看上去大多是优点,至少无伤大雅。然而,人生的客观残酷在于,身处那样的时代与地位,她的错误是致命的,不可原谅的。

    茨威格描述的重点,在影片中都有体现,但没有贯穿,也没有被表达清楚。可以一点点的列出来看:

    1. 与杜巴莉夫人的对抗。以Marie的简单,她未必对杜巴莉夫人本人有多大的恶感。只是她出身高贵,身边的贵妇也对她有所影响,造成她对出身低贱的杜巴莉夫人高傲到沉默。换是一个有头脑的人,会清醒地看出对方是公公的宠姬,何必执著于这些平白给一位国王难堪。Marie的任性与轻率,从这件事情上有清晰的体现,这些也正是送掉她性命的根源。

    2. 丈夫的生理障碍。茨威格用了很长的篇幅,考证路易十六所遇到的问题。其实只是个小手术,颇费周章地用了几年时间解决,甚至最后是后来贵为德皇的弗雷德里克亲自劝说。但这对Marie确实很有影响,如果她能更早的生育,进入母亲和家庭的角色,那么很可能会简短她的青春期般的玩耍。在这几年中,她不断地混迹于年轻贵族中,派遣她的无聊,始终无法专心地了解自身的责任,更无法成熟起来。

    3. 玩乐与挥霍。Marie是洛可可艺术的女神,从洛可可,就可以知道她的最爱都是什么。精致粉嫩,可爱俏皮,轻松之极,没有一丝丝压力,更没有所谓的严肃和思考。他的丈夫,如果不是国王,一定是个大好人,被众人喜爱。但和她一样,这两个极其平庸的人很不幸地成为了法国的国王与王后。就连Marie的哥哥,都表示了对她的担忧,甚至一语成谶:“革命一旦来到来会非常残酷。”这位赤字夫人,多年来的批阅只有潦草的一行字:“请支付。”她甚至不知道自己挥霍了多少钱。她扮演过无数次的农妇,但是她一生中,未必见过一个真正的农妇。最后她面对审判,关于自己挥霍过度,也不得不表示,超出她的预期(她快乐任性的时候,真的有过预期与思考么?)以至于到了著名的“项链事件”,虽然她彻头彻尾是个受害者,但全法国都在反对她咒骂她。她直到这种时候,才如梦方醒。遗憾的是,一切都太晚了。

    4. 与费森的感情。Marie的一生是失败的。她不缺乏智力,但却将大半生都任由自己做个傻瓜。当她在后半生经历磨难的时候,她终于冷静下来,开始学习和判断。这些东西并非她不能学会,只是她从不曾去发掘。我一直认为,费森是上天送给她的最好的礼物。她从费森身上体会到了真正的感情,在她最悲惨的时光中,费森始终陪伴了她,给予了全部的爱与忠诚。茨威格用许多考证证明了此二人的关系。我觉得是很有必要的,也是丰富这位王后人生悲剧的重要内容。

    我几乎是在写书评了。不厌其烦地道明这些,无非是解释Sofia为什么描绘了那么多看似奇怪又不连贯的情节。Sofia完全没有连接好这些关键点,也没有把这些内容真正转化为视觉情节。所以会造成很多观众觉得冗长无味,不明就里。

    Sofia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这部电影过度缺乏批判性。Marie的悲剧是极有代表性的:一个人的品性未必有大的问题,但是一旦不能承担应负的责任时,就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Life is pretty tough. 不能因为Marie活泼可爱,本意善良,就能够原谅她所犯的错误。历史就不曾原谅,将她送上了断头台。

    此外,我对Sofia将Marie的母亲,玛丽 泰蕾丝的塑造成一位身着黑衣、满口说教的老太太极其不满。大概Sofia觉得她把女儿嫁出,是一场政治交易吧。可一国之君,难道不该对国家的内政外交负有责任么?这种选择难道是靠感情就可以解决的么?她对于女儿的教诲,从信件就可以看出绝不是空谈与说教。她甚至苦口婆心地在每个细节上,对自己任性的小女儿沟通与批评。只是一切都付诸东流。

    最后说说影片的原声音乐吧。我能理解Sofia使用摇滚音乐的想法,也是个很好的创意。因为摇滚是很能宣泄情绪的音乐。只是与情节上出的问题一模一样,每个场景的音乐都是孤立的。单个音乐和场景都是契合的,但每出情节的音乐,整体上都无法连贯,所以整张原声音乐,始终不能成为一个流畅的体系。

    说了这么多,不再继续了,Sofia在演员、摄影、音乐、服装上都努力了很多,但整体而言,只能说是失败之作。我将评论的题目叫做悲剧中的悲剧,意思是说,她尽力描绘Marie的人生悲剧,结果却是另一场悲剧。

 5 ) 玫瑰之吻

这是 一部美到分分钟都可以截图的电影

讲述路易十五十六期,法国大革命前贵族们奢华迷乱的生活。 奥地利公主玛丽14岁时,在一场政治婚姻中,从奥地利公主变成法国的太子妃,王子对玛丽非常的纵容,婚后,玛丽热衷于舞会 时装 庆宴和修饰花园,一直过着极其奢华的生活,直到最后法国大革命爆发。

本文主要分析一下画面美的原因,以电影截图为例,仅供参考

(这里将静止画面与动态镜头一起讲,主要讲些常用手法,暂时忽略两者许多差别)

1.首先光与视觉中心是必须的

◆因为有光,我们的眼睛才能看见,而光有自然光人工光,冷光暖光 主光副光 逆光顶光 根据需要来使用,有光就有影,找到光与影的虚实对比明暗对比。

◆人的视觉中心只有一个就像圆心 靶心只有一个,所以我们的摄影 镜头 画面 里面只能有一个视觉中心,所以构图的时候一定要有取舍,太多东西只会让眼睛不知道看哪里(就是为了扰乱人的视觉除外),而这个视觉中心一定是画面中一个特别的物体,,而这个视觉中心是由构图者引导出来的。

下面这张剧照明显是人工光暖色调,属于X形构图,视觉中心(也就是画面两对角线中心)是主角玛丽的笑脸,,其他人的脸都比较暗来衬托最明亮的玛丽,离得越远的脸越暗,每个人间有远近关系,高低错落,最前面的烛光与玛丽身后打开的门营造出可延伸空间。

2.有对比有层次

◆大小对比,明暗对比,鲜灰对比,疏密对比,远近对比,虚实对比,强弱对比,注意强弱对比的层次。

对比在故事中塑造人物,突出人物 推动情节也构成画面美

下面这张玛丽位于画面中轴线上,周围的暗对比出玛丽王后美丽的身材轮廓

下面这张多人画面属于V形构图,粉衣女主角位于V的中心上,树干位于画面中轴线上,阳光洒到草地上刚好照出人们的侧脸,粉红色裙子与绿草地, 盘子里的绿蔬菜与红果子为对比色,黑衣的人们又衬托出粉衣的亮丽,远处的马 小孩让画面生动,营造可延伸空间。

下面这张是很明显的鲜灰对比,灰色对比出红衣的男子,红色也象征战争中的血。

3.视觉的引导

线,圆形,S形,V形, X形,C形,△形,╲ɔ形,///形,↗↑↖形,黄金分割,对称。

色彩, 比如万绿丛中一点红,黑暗中有一线微弱的光,一片灰色中有一点鲜艳之色

线与色彩除了构图 在故事中有隐喻与象征,烘托环境的作用。

下面这张为圆形构图,圆形位于黄金线上(可以理解为井字格中心4个点围成的方形 然后方形的任一边直线算是黄金分割线),人们围成一个圈,近处灰色的人群对比出白色部分的主角。

下面这张为S形,人物的头部,臀,前面腿的膝盖顶,脚 连起来就是S形美丽曲线,蓝色蝴蝶结与粉色是绝配色。

下面这张又是红绿对比,近处白桌子两边的人 和 黑衣男旁后蓝帽子蓝外套的女子构成一个△形

下面这张暖色调画面女主角头部的倾斜线 帘子的倾斜线 构成 /// 形构图。

下面这张为很明显的对称式构图,女主的蓝衣和她后面的橙色灯光为对比色,场景的灰对比出女主的亮丽。(三组对比色,红绿 蓝橙 紫黄,一般情况对比色是不可缺少的,所谓万绿丛中一点红)

4.视觉的角度与节奏 (这里主要针对视频)

◆角度主要有平视 俯视 仰视 ,景别有 近景(人物头颈肩) 中景(出现人物上半身),远景(介绍环境,多用于开头或者结束) 全景(最远的镜头) 特写(细节),

找出这个事物最好的角度,

人物最好不要完全正面,与画面形成角度较好

视觉角度是为故事情节和角色本身服务的,反应人物的内心世界,推动情节发展。

◆影片里每一个镜头有快慢有远近有节奏,每一个镜头都是有用的就像小说里每一个非主角人物每一个情节每一句话也都是有用的,越是看似随意的简单的越是费精力想出来的。

关于食物的特写镜头

5.画面镜头的背后是我们的眼睛

◆每一个好的镜头画面背后都有一个善于发现美捕捉美的眼睛。

捕捉人物表情的微妙变化(反应人物内心世界)捕捉人物某个动作的细节(反应人物的性格特征),捕捉某个不起眼的场景画面(推动情节发展)

◆这就需要 多观察,多思考,多练习,多尝试,发现生活中的美,抓拍一些精彩瞬间,捕捉别人不怎么在意的却触动你的画面,同样的事物我要怎样拍怎样构图显得我逼格高且非常适合讲好这个故事。

影片结束时路易十六离开凡尔赛的微笑。

6.风格

先有好构图,在考虑后面添加细节修饰,关键是得有自己画面的风格,新颖。当然影片的叙事风格也是很重要的,最重要的还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人物服务,人性是全世界共通的。

从大的方向看

比如古装(古典的)影视剧画面构图多对称式,画面整体色调偏暖黄色 银灰色 或冷或艳,东方的影视剧画面多意境美如水墨画般(其实本宝宝不太喜欢那种太过浓艳的古装剧,华丽和浓艳是两回事),西方影视剧画面多雕塑美如油画般,这就和地理 文化相关了。

下面三张来自《刺客聂隐娘》 印度《帝国双璧》 《绝代艳后》

下面4张为路易十六与王后早餐图,都是对称式构图,但每次就餐的意义都不同

从导演角度看

◇比如李安善于从西方角度描绘东方文化,

《少年派》中海的场景,展现天地之大,人太渺小,浪漫唯美,故事中有许多宗教隐喻。

《色戒》中的这场戏也让我印象深刻,钻戒的光芒映衬出易先生脸上在她看来温柔怜惜的神情,王佳芝以为易先生是真的爱她,一下子就沦陷了,然后放走了他。易先生真会撩。。

影片中的钻戒代表感情,通过眼神 语言 戴戒指的动作等平淡含蓄的细节描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比如徐克的武侠电影大家也挺喜欢吧,他的风格是奇险 诡异,他的武侠片总是快意恩仇,主角多为正义智慧的化身,人物个性鲜明,情节性较强,张弛有度,动作戏灰常棒,他在艺术与商业的平衡上掌握的很好。

《狄仁杰系列》就画面和镜头来看也是帧帧都是画,较为真实的还原了大唐盛世,气势恢宏,特效镜头比较多,动作戏也很精彩,冲击力感染力都灰常强。值得一提的是徐克的手绘分镜头很牛逼。

下面两张来自《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比如侯孝贤善用长镜头营造意境美在加上画外音营造真实性(纪录片多用长镜头,蒙太奇主要表现冲突节奏较快)。

《刺客聂隐娘》,剧情不谈,影片里大量空镜头(留白)长镜头 营造出山水诗意美 描绘出一段极具东方美的唐传奇,如 影片开头的天空,枯树中的古建筑剪影 流水声,鸦声引出片名,影片中还有些镜头是隔着纱帘的,营造一种如梦似幻感与朦胧美, 该片的配乐也是棒棒的。

每位优秀的导演 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美学,所谓风格就是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同样的内容表达手法可以有万千种。

感叹一句当导演真不容易,为你们点赞。

另外影片里黑白画面与彩色画面的配合也是可以的,主要为表现一段剧情或者一个人物。

找到艺术与商业的平衡,没有艺术或者没有商业是万万不能的,带着镣铐跳舞。

光,视觉中心,层次与对比,视觉引导线与色彩,角度与节奏,风格 等

这些不过是为了让画面看起来舒服,产生美感以及联想,

好的构图可以让静止的画面产生动感,让电影讲好故事打动观众。

好的构图离不开观察 模仿 学习 不断练习,分享交流 ,人人都可以是摄影师 画家 艺术家,无论图片镜头还是文字音乐不过是我们表达的一种方式

找到自己喜欢的擅长的视觉语言就像写作得有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文风,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谁的。

所谓好的画面 其实就是让人看着舒服,可以打动人心 且有独一无二有风格。

关于动画电影,除了电影该有的基本要素,画面配乐的风格比其他类型电影风格要 更加更加更加的 个人强烈大胆,需要大量大量大量的想象力

最后

关于电影《绝代艳后》

路易十六不是暴君,玛丽王后并无过错,他们的才干在别处却无奈生在帝王家,上一辈留下的问题无法解决,加上专制制度的局限性,注定要走上断头台,成为人民眼中残暴君主必死的象征,而革命本身又意味着流血,牺牲和复辟。 很明显,专制制度有他的局限性 所以终会消亡,而所谓人民的裁决并不代表公正,人心是容易改变的,好的制度是引人向善的,让人摆脱愚昧走向自由的,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政治哲学特别烧脑,顺便推荐几本书《旧制度与大革命》《君主论》《利维坦》《社会契约论》《公正》。

 6 ) 和奢华,只有空心吻

和奢华,只有空心吻
于是

那一段蒙太奇啊……鲜艳,快速,更替,层层叠叠的裙,高背尖头粗跟的鞋,特写的胭脂,特写的红唇……是电影里最热烈、最忘我的时尚美物堆砌,用以表达,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的快乐和奢华。

盛装浓艳的玛丽满足于新发型、新时髦装扮时,给了同伴一个热烈的空心吻。据说,那也是如今纽约派对上最时髦的礼仪,取代了亲热的贴面礼,带着足份自娱自乐的沉迷醉意。

只因她,巴黎才留下了艺术瑰宝小特里亚农宫。但世人会一边欣赏美景、一边驳斥:快乐是虚伪的,奢华是负面的,只因她是一国之后。再哲理一点的人会说,快乐和奢华同样短暂,过眼云烟。在快乐的问题上,哲理几乎就是消极主义。而鲜明撕裂她的快乐和奢华的,是决定让她死的国民。

索菲亚•科波拉的电影没有企图展现她的死,据说,她在上断头台前换上一身豪华的红色,史无前例;不小心踩到了刽子手的脚,还因此跟刽子手说了声抱歉,也是史无前例。

这个女孩14岁远嫁法国宫廷,电影中这样写:从怀中的小狗、亲密的女伴、连同整套衣衫,全都要被抛弃,为的是让她符合法国宫廷的标准。19岁,一朝醒来,穿着睡衣,突然成了法国王后。38岁,风华正茂、儿女美好、和夫君终能浅浅相爱深深依赖的时候,被愤怒的人民处刑。镜头中的玛丽王后没有惊惶失措,甚至没有顾及生命危险。夜里独自打量着愤怒的暴民,只希望和家人不要分开。

多少是让人觉得心寒的:她毕竟是个懂得太少的女人,除了奢侈生活本身,她甚至毫不世故,毫不懂得自保、动用心计。在她很小的时候,天象占卜师对她忠告:永远不要庆祝自己的生日。她听取这则劝诫,但依然改写不了短暂盛华的命运。事实上,自从她诞生在奥地利皇宫,她就没有所谓的“自己”。算命师也许看破了天机,只是以此含蓄地安慰她。但直到这个漂亮女人香消玉殒之后几百年,人们还在怪罪她。

宫廷金壁辉煌、奢美虚无,丈夫木讷内向,对打猎的兴趣高过云雨,眼睛还没睁开,宫女们早已林立侍备,从换衣服到洗澡都无需自己伸手,连身体都是皇宫体系的了。娇小的皇后曾有过的惊喜、娇羞、好奇、无聊、燥闷、委屈……这就是在奢华天平另一段的沉重,既然她的快乐是丈夫给不了的,也没有任何正经事情需要她操心,她如果还能寄声色于美艳华服,还能因为一个耸立半米的新发型雀跃不已,那她又有什么过错呢?

玛丽•安托瓦内特穷奢极侈,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这些东西需要花多少钱,从小到大,她从奥地利王宫辗转到法国宫廷,没有人试图告诉她,何谓人间疾苦。这个单纯的女人被禁锢于皇宫一生,豪华堂皇的礼仪、容貌只是受到的唯一教育内容,也是唯一可以由她肆意使用的本能。
曾有历史学家跳出来辩解说,她或许根本没有说过那句名言:“国民若是没有面包吃,为什么不吃蛋糕呢?”对于奢侈,历来只有奢侈者有自我辩解、自我欣赏的福份。我们只是试图推想:如果她不这样做,何以打发无聊之极的宫廷生活?又如何满足她母后在分别时的叮嘱:要让法国人民说奥地利送去了一个天使?

奢华永远只能是一层精装的外壳。身为王后的隐忍,是必须强忍住眼泪、疾走到角落里、哭泣,是必须坚持让人瞌睡的仪式和演出。我尤其记得那个镜头——她既无爱情,又无孩子的时候——孤零零站在夕阳下的堂皇阳台上,瘦小得像条影子,仿佛没有翅膀的天使,困在人造的天堂。

奢华究竟是什么罪过?很多时候男人不清楚女人为什么为了漂亮衣服、鞋子、头发欣喜若狂废寝忘食,那只是因为他们给不了同样等级、同样份量、同样持久的快乐。明白这个道理的男人就会轻而易举地奉上金钱,让漂亮的奢侈品代替自己去取悦女人,以便忘记对自己、对生活的苛责。

有了孩子的女王才真的快乐起来,应验着王后不过是一介女子的简单现实。皇家田园或许才是真的遗世独立,她特令吩咐的简洁衣衫是为了能够亲近泥土和动物,慵懒地听一曲轻柔的古琴曲,小公主娇嫩的小手抚摸柔软的羊羔,邀请皇族姐妹品尝田园自造的奶酪和牛奶……并在那里,爱上一个英武的将军。但历史不会记载一个女人如此惬意的时分,更不会因她有过这样努力的尝试而减轻对她奢华的打压。据说,1999年12月26日的一场大风摧毁了小特里亚农宫的不少珍贵树木,其中包括一株1771年栽种的鹅掌楸,据说,那棵树比更多人类聆听到玛丽王后单纯的笑声。

这故事的意义其实鲜明无比:女人需要被缠住,以便获得生命的满足感,可以是繁华声色、可以是无瑕孩童、也可是乡村田园;当然也可以是连年加班,但贵为王后,无班可加,但惨为法国王后,还要被民众追杀。
也听说有人对这部电影相当反感,认为索菲亚•科波拉只会用摇滚乐搭配奢华物、而不管玛丽•安托瓦内特在历史上受到的恶评,我觉得这未免有点胡搅蛮缠,历史究竟能不能给一个政权背后的女人以公道,本来就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毋宁将此声声色色看成是一个现今女子对另一个女子的想象,跨越几百年的女人也有同等之处:那便是我们对奢华的臣服、对快乐的索取。

 短评

空有皮囊。

6分钟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较差

法国大革命算个鸟,它只终结了一个女人的幸福生活耳.

11分钟前
  • Bigteeth
  • 还行

作为演员,我想Kirsten Dunst一定很开心她曾饰演过「Marie Antoinette」这部片拍得她有多美,使得她吸血鬼般的眼神和冶艳的唇角能被铭记,谁要管历史与恶评,里面的华服与高跟鞋,红唇与头饰,窗帘与地毯,都是18世纪的宫廷之美。如果觉得这部片乏味,完全是因为你不懂上述与电影组合而成的蒙太奇

14分钟前
  • A-sun*
  • 推荐

这部电影适合挂在墙上的画框里循环播放。

18分钟前
  • .
  • 推荐

美国高中女生的皇后幻想

22分钟前
  • 还行

邓斯特演活了前半部的羞涩可爱,却演不出后半部的迷乱暴殄。

24分钟前
  • 蒜 | BOY A 🌈
  • 推荐

女主气质不够法国。一看就是美国妞。

26分钟前
  • 唇红齿白章北海
  • 还行

视觉优秀,原声太扯,故事一般,哈哈

27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人民饿的时候可以吃蛋糕...这部片子用Dustin O'Halloran的音乐实在是太好了

31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还行

科波拉的目标受众再明确不过了,都是拍给非常具体的一类女人看的(她自己就是那类人)。比起讲好一个故事,她更想传递自己脑中的视野和情绪;这件任性事也只有居于科波拉之位才做得到。I find Antoinette's silk, lace and feathers inspiring.

36分钟前
  • nosidda
  • 力荐

怎么说来着?什么华丽的旗袍上面爬满了虱子?

38分钟前
  • 劳永逸
  • 较差

拿17XX年的故事怀70年代的旧。

40分钟前
  • 17950
  • 力荐

注意看,她的鞋子中出现了all star

44分钟前
  • Miss Lucky
  • 还行

这片并没有多不堪,多浮华空洞,尤其是在读了大仲马的《断头艳后》之后,我反而理解了索菲亚的拍摄手法上的“轻”,那个年代就是个浮华空洞的年代,KK就是书中所描写的那个少女,不谙世事,只懂享乐,当她懂得如何做一个王后时,她却必须要面对断头台了。

47分钟前
  • 眠去
  • 推荐

为了衣服去看了...导演真的抓不住整个片的重点吧...不过这电影只要有衣服就够了

50分钟前
  • 猛汉世雄
  • 还行

事实上我并不喜欢这个主演,但并不妨碍我看完索菲亚这一版本的玛丽皇后。在电影里最美好的片段,莫过是诞下第一位小公主之后,她穿着洁净的白衫在田园里与女儿奔跑。这也是玛丽皇后,最美好的时候。

53分钟前
  • 结球
  • 还行

本身是想练法语来着...可光顾着看衣服了

57分钟前
  • Charlie
  • 还行

不去谈剧情。画面色彩实在是漂亮,服装华丽丽,音乐很好听。其实也就够了。

60分钟前
  • 果酱☮
  • 推荐

据说每一个镜头都是对眼睛的爱抚。

1小时前
  • 昏金暗玉
  • 还行

如此奢华的服饰布景都无法阻挡电影的乏味,人物安排混乱不明,画面堆砌空洞无聊,Dunst的表演无半点法国风情,整部电影真是一场彻头彻尾的灾难!

1小时前
  • 艾小柯
  • 较差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