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北京

记录片大陆1990

主演:张慈 / 牟森 / 高波 / 张夏平 / 牟森

导演:吴文光

播放地址

 剧照

流浪北京 剧照 NO.1流浪北京 剧照 NO.2流浪北京 剧照 NO.3流浪北京 剧照 NO.4流浪北京 剧照 NO.5流浪北京 剧照 NO.6流浪北京 剧照 NO.13流浪北京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3-07-24 02:50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這裡有預告與製作特輯

 2 ) 美好的坚持

       街上人来人往,下班高峰的来临。堵车,人声鼎沸,计程车,十字街口,赶去哪里?镜头里是一群疲于行走而麻木的脸孔,城市的灰尘太大,抹灰了黄昏的脸。

    片子的几个镜头在劳动者的脸庞上停留,有的微笑,有的质疑,也有的闪耀。真实的纪录片,没有胭脂俗粉的遮盖,真实的让人在手中摩挲的粗糙,一点点渗入进神经。

    人活着为生活还是为过生活?坚持的目的在什么?成为上班奴隶,老板奴隶,下班奴隶。什么是我们的,可以带走的,可以留到明天不要过期的?防腐剂?

    这片子有点熟悉,有点暗哑。通过从几个地下乐队成员的交谈里,获悉他们眼中对自己做着的这件事情。人到底习惯了一种模式,像是乐队女主唱说的那样,成为上班族,朝九晚五一个稳定工作和收入,交个男友然后结婚,生活围绕着家室和工作,碌碌一生。所谓追求,不过是攀比你的工资可以买一套怎样的商品房,化妆品。你说,人的生活怎么就过得这么卑贱了。然后说他们的生活,只有接到了工作,或者唱片能卖了才有钱。我想他们唯一幸运的是,他们的父母的支持。这就很开明了。你想想要是你女儿儿子,成天不做工捣鼓点乐器啥,只出不进,几个人能受得了?就像是在火边玩耍,你觉得是你在烤火,谁知道又不是火在玩你?可是如果能够坚持下去,谁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也许是一个希冀。

    有一个镜头跟进到他们进入各种各样不同的演唱会所,这里包括茶座,餐厅等等,有演艺助兴的地方,台上是唱烂了的主流音乐。中国似乎就只有这样的音乐了,你说多元化,不同的类型有没有人听。有。不多。且不精。像是J走进的音像店可是什么都淘不到,闭塞。城市的闭塞,思想的闭塞,层面的闭塞。

    看完整部片子,脑袋有些白。

    如果我的生命只有40岁那么已经过去了一半。我的那一半都干什么去了?学习,学习什么?本领。什么本领?养活自己的本领。人需要学习本领养活自己么?养活自己去干什么?继续养活自己?不断的吃喝维持生命,然后去干什么?赚更多的钱以此为乐?或者这不是我该想的问题,我生活品质还不在那程度上。或者我庸俗了,因为在创作的时候还能收获来快乐。只是偏激狭小了我的想法,我被思想斩下一只手,又把一只脚一并伸了过去。多可惜。不劳而获和天道酬勤,对立而统一。但也许,你不劳而获是因为有那资本,但也许,天道酬勤你还依然两袖清风。

    你爱你的坚持么?如果你爱。

 3 ) I am an outsider

I am an outsider
Outside of everything
Everything you know
It disturbs me so

Everybody tried to push me
Push me around
Everybody tried to put me
Try to put me down

All messed up, hey everyone
I've already had all my fun
More troubles are gonna come
I've already had all my fun
                      --Ramones<outsider>
3年前的片子,想看了3年的片子
前些天跟一个年轻帮的姐姐说我还没看过
她说不是吧小寨随便都能买到这片子的盗版DVD了
然后借给了我

可真是个好事
如果某一天随便一天音像店都可以买到盗版的地下亚文化的媒介资料,那么这必然是一个文化繁荣的社会
扯远了】.【

这封面真的太好看了,边远和宿宿
就像The Libertines同名的那张
即便世界末日,我们还在一起
片子里在清河浪荡的边远搂着宿宿前行,毫不避讳地在摄影机面前亲吻
然后边远说每天的生活,只想Drink,Sing,Fuck
I am lazy&wasting
那时的JOYSIDE的状态从一个镜头就可以反映
在饭桌上,边远喝了口啤酒,唱了句God save the queen,然后没心地傻笑。
后来在屋里他拿出了Jim Morrison的此地无人生还,说在中国,没人能活着得到解脱
这是句真诚的悲伤话
他幻想这是1977的伦敦,这是70S CBGB的纽约可是这根本不是
时代不是,空间不是
这是充满物质贫瘠与精神信仰的中国,北京,对某些群体来说

沙子的访谈是做得最好的,不是一种以苦中作乐来反映现实,而是理性地诉说
I am an outsider,I don't involve in this society.刘东红说
但是Joey ramone快30年前都唱了
Everything you know
It disturbs me so
这只是个空想
如果做音乐能赚来足够的钱维持生计改善生活
如果做音乐能让你的想法为人接受改变其态度
哦耶,那可真酷
哦耶,那可真是个幻想

时间过了3年了,太多东西都改变了
Joyside欧洲巡演了,年轻帮壮大了,边远被太多人视为了偶像甚至神化
挂盒解散了,王悦跟泼妇帮的生活总与川久保玲,各种艺术展联系在一起
新裤子又拍了独立电影,有了漂亮的MV大熊猫,每年参加无数的音乐节
北京心新声出来了一代又一代,鲨鱼刺猬嘎调粉笔线晕车的车
全国各地的音乐节办了一届又一届,早都不是迷笛那个乌托邦的时代
信乐团的阿信都说木玛是我偶像了
可是偶像又鸡巴是个什么玩意,尤其是在中国的摇滚偶像。
做个局外人,重塑在这点上我是最欣赏的,生活方式态度音乐。

 4 ) 莫评。。

哥们儿看我在看《北京浪花》,问我这是几几年的北京,我说04年。他很不解,说都要奥运了,怎么还这样。。
对于像这位哥们儿的想法好多人都应该有吧,他们看惯了电视新闻、青春偶像剧里的现代化大都市,以为就没有了穷人,没了郊区的落后。。纽约不是也有贫民窟么。。北京怎么了?我们生活的周遭就是这样,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看见有人评论说是外国人总是揭露中国的疮疤,什么以高高在上的角度审视中国。我并不这么认为,事实就是这样的,国外也就是这样的。。有时候感觉人们被媒体都洗脑了,竟忘了自己身边是一个什么样子。。生活不是招贴画,不是城市招商广告,我们的生活就是柴米油盐,我们的生活就是要攒着旧塑料瓶等着城郊的收废品的大娘来卖个好价钱。。

看了几篇影评,看来都很专业,思考貌似很深。。作为一直以来一颗红心向北京的孩子,我只是来写我的观后感的。。
对于受访音乐人英语接受采访,我不感觉有什么别扭,用英文表达他们一些简单的想法没有什么不妥。当表明他们复杂的想法时,他们不还是转回汉语来解释嘛。。当我看到他们的父母都会简单的对话,发现原来他们都一定程度上受到家庭的文化熏陶。(不得自叹没人熏我,还好有个相对宽松的成长空间。。)看到庞宽老爸问导演“Do you speak Chinese”时,笑坏我。。庞大爷还挺可爱。。老刘妈妈更可爱。。

对于Tiananmen,这一直以来是北京人喜欢给外地人讲的话题,那年那点事,现在人人都能很冷静地看待,干嘛非要掖着藏着的。。初中毕业那年暑假,旅行团里就我和老妈、算导游仨人,导游在广场上津津乐道地给我们讲着他那“儿时的记忆”。。

Shopping Mall 啊,城郊啊,酒吧啊,朝阳公园的老年人啊,这正是发展中国家所面对的矛盾与冲突。。

话说中国摇滚贫穷的现状,我不敢妄加评论。但我敢肯定20岁出头就没有家里的经济支持,而且没有固定的收入的年轻人过得很拮据,何况还要有乐器损耗的开资,等等娱乐的消费,谁也阔绰不起来啊。。但真正热爱音乐、热爱摇滚的人谁在乎这万恶的钱呢?

不过我很理解,干嘛出专辑以后,卖的怎么就那么贵啊?成本有那么高么。。搞音乐不就是为了与大家分享你们的情绪与思想么。。对于地下专辑十几块钱一张,我肯定买,不下载。。(那种主流专辑我可劲儿下载。。)

对于中国摇滚,请大家还是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吧。。她还年轻,她所处的环境很恶劣。。而且,对音乐的喜好,完全是很个人的事,自己不喜欢,而且视角达不到专业的角度,就不要妄加批判某些音乐或者与谁谁谁的比较,中国摇滚还需要我们的支持。。谁不是从幼稚过来的。。

 5 ) 用纪录片讲述小众文化——以《北京浪花》和《朋克不死》的内部文本分析为例

纪录片,格里尔逊曾将其定义为“对现实进行创造性处理的影片”。

蔡之国认为,纪录片是结合美学、社会学,真实地记录和表现人、事、物的历史或者社会现实存在状态的一种影视艺术形式[1]。由此可见,纪录片可以被认为是制作者凭借拍摄、剪辑等技巧,向观众叙述故事或者展现事件的传播过程,它既起到保留文献的价值,又含有一定宣传教化的意义。

那么对于少数人欣赏爱好的小圈子文化小众文化而言,纪录片的讲述不仅能够以绘声绘色、声画并茂的形式对其包含的人事物进行留影纪念,而且有助于消除大众对于小众文化的距离感和偏见,有助于“圈内人”了解自己的偶像和同行们的境遇与观点,也吸引了不少“圈外人”挖掘小众文化秉持的独特理念。

图片来自www.redocn.com

一、小众文化与摇滚和朋克

小众文化,顾名思义,其范围小具有内部聚合的向心性甚至是排外性、受众范围小、并且是与大众文化区隔开来标榜自我的有个性的精神世界。宁秀丽等指出小众文化是社会阶层内部的一些人群基于某种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或品性而聚合成小圈子文化[2]。

小众文化的代表现象绕不开独立音乐,尤其是摇滚和由简单摇滚发展而来的朋克乐。在20世纪下半叶伴随国际政治风云突变变化莫测,摇滚势力粉墨登场大声疾呼,“他们对发生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的各种重大事件作出快速的、强烈的反应,四射出炽热的政治热力和道德光彩,洋溢着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感”[3]。而由最原始的摇滚乐,一个简单悦耳的主旋律和三个和弦组成的朋克乐,则以奇装异服标榜自我,更是特立独行离经叛道,他们认为世界已经荒唐透顶,生活如一场可笑的游戏,人与人之间处于隔绝、对立的状况,只能以奇装异服与发狂的音乐和荒唐的举动来对待它,只有归于隔绝的部落才可以找到精神的归宿[4]。

图片来自微博@陰沼京

2007年上映的两部纪录片《北京浪花》和《朋克不死》,分别展示了摇滚和朋克乐两种小众文化的情况。前者是由两名德国导演George Lindt与Susanne Messmer从2004年起历时两年拍摄的描述北京地下摇滚乐生存现状的纪录电影;后者是由美国硬核爱好者Susan Dynner执导,以近三十年来朋克摇滚乐发展为背景,真实再现PUNK摇滚乐队演出的场景。本文选取二者,从内部文本分析的角度研究纪录片记载和讲述小众文化的方式。

二、拍摄对象与题材

商业性纪录片需要遵循三个原则:对故事性的追求、含有新奇的内容,以及符合主流价值观[5]。《北京浪花》与《朋克不死》两部片子都不属于商业片,在拍摄对象与题材层面既少有故事化的叙述,也没有平面和脸谱化的人物性格表现。

《北京浪花》如同一个短期的日记,记录下了Joyside,还有新裤子、挂在盒子上、沙子以及 T9(现杭盖乐队)这五个中国独立摇滚乐队在21世纪初的发展现状以及主要成员们的剪影。拍摄者仿佛跟着Joyside主唱边远等人边走边逛北京城边聊天,从郊区村庄漫步到胡同小巷,从酒吧漫步到商城,从经济收入聊到乐队组建,从人生规划聊到社会风气。《朋克不死》更是没有剧情的性质在内,它将朋克音乐的起源、发展、波折与未来大致梳理,并在短短一个半小时的时长内呈现了Ramones、The Damned、Anti-Flag、Green Day、My Chemical Romance、NOFX、Social Distortion,Stiff Little Fingers和Sum 41等著名PUNK摇滚乐队。

《北京浪花》

《朋克不死》

摇滚和朋克文化实属新奇,但是作为小众文化的激进派,不论是片中人物们对于大众流行文化的鄙弃与争论,还是他们所展现的相悖于社会规范的生活方式,都是与商业性质格格不入的。比如Joyside乐队主唱边远给出的“努力工作是没有用的”的言论,以及挂在盒子上的女性成员表示“其他人可能会选择结婚生孩子,我们就不一定了”等等。

但互联网时代,小众文化是否一定要以非商业的独立纪录片的形式被记载下来呢?笔者对此表示怀疑。由于这两部片子都处于2007年,那时候的媒介环境不如今日便利快捷,广告等商业的植入也不如当下无孔不入。唐文和总结《中国有嘻哈》成功将小众文化推向大众化的经验,指出以我国的人口基数来看,即使曾经再小众的圈层都不会太小,反而可看作是精准的切口,甚至可以说综艺节目内容越单一,传播就越精准[6]。以流媒体平台netflix为例,他们制作的纪录片可谓包罗万象,从记录明星发展历程的题材如Taylor Swift: Miss Americana和BLACKPINK:Light Up The Sky,到讲解嘻哈历史的Hip-Hop Evolution,以及挖掘人类濒死体验深度调查纪录片Surviving Death等等,他们展现出了分众化多元化同时依靠知名平台的商业化的发展路径。

三、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是电视纪录片各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外在秩序的统一,也是创作者根据生活规律和主观体验感受,用各种手段有序地安排内容,并使之成为严密、有机整体的行为过程[1]。

《北京浪花》和《朋克不死》的叙事结构上就体现出明显的不同。由于朋克诞生于70年代中期,相比于其他音乐形式以及其母体摇滚乐,朋克可谓处于青壮年发展期而历史较为短暂,不能脉络清晰地梳理出发展阶段,且短期内爆发出了多如繁星的乐队组织,所以《朋克不死》一片选择将大量的乐队采访和现场表演素材按照章节主题分门别类整合串联,大致呈现了朋克乐的兴起、发展、低迷、复兴与推广等阶段。而每个章节都用不同的朋克歌曲歌词作为序言,歌词又是与接下来的内容保持关联的,发挥了起兴与呼应的作用。比如第一部分开头援引stiff little fingers的歌词“我行走在他们的世界边缘,不理无知者的批判……”,而后就展开朋克登上历史舞台的石破天惊,大众主流对他们叛逆激烈的形式与内容感到震惊和畏惧的介绍;最后一章节先是展示了CLASH乐队的歌词“我很久前梦见一支叛军……看到篝火,战歌声中我在火焰中降生……”,其后就展示了从俄罗斯到冰岛再到印尼等等世界各地朋克乐队的表演与自我介绍合集,这反映了朋克如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它的反叛抗争精神日益壮大并不断引发更多人的共鸣。

图片来自微博@陰沼京

而《北京浪花》则是以跟随采访这五个乐队作为线索,其中又侧重于对joyside乐队的跟踪记录。开头即带领观众同joyside成员们到北京一个装修不错的饭店里聚一场别开生面的餐,成员们“杀马特”风格蓬蓬松松花里胡哨的发型、与众不同的穿搭、以及毛毛躁躁很随意的小动作与其他桌的气氛、穿着整齐划一的服务员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记录包含joyside在内的五个乐队他们的起居生活、经济状况、与父母等亲戚的关系后,结尾又是回归到joyside的现场表演,他们声嘶力竭挥洒豆大的汗珠,仿佛前面呈现的经济窘迫以及鲜为人知的境遇又被挥之脑后,伴随激情滂湃的摇滚音乐而来的是如同现场红彤彤灯光一样的对音乐的热爱和一腔热血。

四、镜头表现与人的揭示

文化是人类创作的,小众文化的核心也聚焦于人,不论是该文化圈层的内部拥趸渴望了解小众文化精神领袖的风貌,还是不了解这一文化的其他观众们好奇这些人的思想和精神,都呼唤纪录片着眼于人的揭示。

《北京浪花》和《朋克不死》都大量使用了特写镜头,给观看者带来了近距离观察的心理感受。对于特写镜头,让·爱泼斯坦提出它的出现使得“演出与观众之间不存在任何隔阂了,人们不是在看生活,而是在深入生活。”[7]王聪聪更为生动地指出特写镜头使我们开始“以洞幽烛微的情怀关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而又常常忽略的事物和现象。”[8]

比如对joyside乐队主场边远关于他们住宿条件的采访,画面放大到只装得下他轮廓鲜明的国字脸,他笑嘻嘻地说自己喜欢住在北五环之外的清河,即便环境像猪窝一样破败但是房租便宜,没钱交房租了就找朋友借。他一边真挚地凝视着采访者等待发问,又是不是略带羞涩地笑出声来,不像大多数人面临生活困境的垂头丧气,他用嗤嗤笑声以及摇头晃脑表达出豁达不在意,而在此其中我们也不难看到一丝丝不为世俗所解的孤独落寞。

《北京浪花》

《北京浪花》

又如《朋克不死》中对SUBHUMANS主唱Dick的个人采访开始于他一边开车一边对副驾驶位的拍摄者叙述的侧面特写镜头,Dick笑侃自己与谢顶作斗争并回忆年少时候对乡村摇滚的嘲讽、感慨历史的变迁与潮流的重演,他会不断朝向画面这边回顾并且流露出微笑,可见朋克音乐人的礼节与幽默而并非高冷的形象;来到Dick他家里面后,镜头还放大对准了书桌和绘画等家具,展现出热爱生活爱好广泛的氛围。特写表情的展示、同期声与跟拍的运用、大量仰拍的使用,都表现出这两个片子中的人物丰富人情味。

除特写以外,由于这两个纪录片含有大量采访内容,因此中近景的使用也十分丰富。在《北京浪花》里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joyside几个成员坐成一排,当边远说出他们去坐公交车的时候,路人乘客宁愿站着也不要坐在他们身边,嫌脏的事情的时候,他与其他几个成员紧紧凑在一起仿佛各自给予支持与慰藉,而还有个胖胖的吉他手憨笑着,是不好意思也是嘲笑这个与他们格格不入的世界,而他们身后的背景则是与超前的音乐意识大相径庭的一个腐烂的出租屋。另外还有新裤子乐队的彭磊带着我们步入他的秘密基地,一处各式各样的玩具堆砌得琳琅满目的小屋,,这是他的玩具店,他回顾镜头跟我们说道想永远做一个儿童,可见对音乐的锲而不舍赤子之心正如童心烂漫一般纯真而质朴。在《朋克不死》里一位梳着莫西干头、画着浓烈黑眼线和超纤细眉毛的女孩坐在沙发上介绍他们朋克团体的相亲相爱、欢乐生活,身后是普通的家庭装修,这反映出了无论是谁每个人都渴望有家庭内心的归属,他们的叛逆是对冷漠亲情的反抗、是报团取暖各自依靠的真情。

五、纪录片的真善美

《新亚美利加百科全书》指出:“人类的天性可以分作认识、行为和情感,或是理智、意志和感受三种功能,与这三种功能相对应的是真善美的观念。”作为一种价值存在,真体现了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9]。有点评认为号称毫无虚构成分的《北京浪花》,其实是彻头彻尾的外国人对中国的古早刻板印象,又傲慢又猎奇,其中夹杂在地下摇滚之间的是破破烂烂的街景、贫苦的平民百姓、看不到未来的生活。而笔者并不这么认为,片中其实呈现了不少现代化城市繁荣的面貌的,如高端明亮的商场、霓虹灯闪烁的酒吧街等等,以及宁静祥和的日常生活诸如片尾部分跟随T9乐队前往西贝饭店观赏精湛的面点制作、公园里看练武术和休息消遣的市民们等等。之所以要突出他们所在住房的破败简陋,一是客观真实地反映出21世纪初中国摇滚乐还没有那么强大兴盛,二是通过崇高的音乐梦想和局促的物质现实之对比,更加强调了摇滚精神的纯粹、不为世俗所摆布干涉。而《朋克不死》则融乐队成员们的口述采访与现场表演影响为一体,通过身临其境的演唱会、热血沸腾的粉丝呐喊、各路朋克势力对自己文化的定义和对商业化的争议来向观众尽可能全面、真实地展示什么是朋克文化。

《朋克不死》

美是理性之美,主要体现为外形上的井然有序以及组织性[10]。但截然不同的是现代派艺术也发展出了许多反传统反秩序的审美流派,如达达主义和波普主义艺术家们反传统、反艺术、反审美、反权威,乃至反对一切既存的价值观念、社会法则和秩序,这体现了知识分子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质疑,及对战争给人类造成的巨大灾难在文化上做出的一次极端个人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的颠覆和反抗[11]。摇滚与朋克文化的生命力正来源于反叛性、破坏性和冲突性,在这一点的表现上《北京浪花》与《朋克不死》运用大量的蒙太奇剪辑拼接,给人造成一种打破时间发展线的冲突和混乱感。《北京浪花》末尾部分从浪漫酒吧里柔顺长发的男歌手唱着舒缓的情歌镜头,一下切换到joyside乐队演出成员们光着膀子奋力挥动架子鼓鼓槌、伴随摇滚摇晃着蓬乱的头发。《朋克不死》在让乐队们讲述自己曾经到处巡演的艰辛不易、风餐露宿的时候,甚至蹦出来黑白漫画卡通还原如住在破败旅馆、睡车底以防压坏了车内的乐器等轶事。这些都在无序感的冲突对立中制造出独具一格的讲故事方式,渲染了摇滚与朋克文化气质的内核。“反审美仍然是一种审美,反艺术仍是一种艺术。”[3]

《北京浪花》

《北京浪花》

美和善是统一的,他们都离不开目的性[9]。求善,就是通过对理念的宣扬达到道德教化和思想传播之目的[10]。《北京浪花》记录了边远他们物质条件贫乏却依旧身着粉色桃心衬衫大摇大摆走在路上的态度,“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朋克不死》在最后升华到音乐制作对政治军事事件、全球化、地球污染等人类命运共同体关注的大事小事的反映与通过音乐展开观点表达,两部纪录片都展示出了小众音乐对独立思考、反对追随大众潮流的思想内核,这正是高消费主义和信息媒体急剧膨胀的时代人们缺乏的品质。

《北京浪花》影片最后露出joyside乐队在2004年10月发行的专辑上配套的文案:“这里没有你们想要找的fashion,我们只爱你们的钞票!”对商业和物欲横流社会可谓极尽反讽。《朋克不死》末尾则混剪了男女老少不同朋克爱好者的镜头,并反问“看谁能笑到最后?”敢于反叛的文化永远是年轻的,他们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而紧跟小众文化展开记录,不仅保存了他们的璀璨,通过良好的制作和呈现也更会收获越来越多理解者和受众。

图片来自微博@陰沼京

参考文献

[1] 蔡之国.论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8,15(06).

[2] 宁秀丽,孟祥雷.当代小众文化现象研究[J].中国市场. 2013,(40).

[3] 姚文放.从摇滚乐的文化特质看青年文化[J].社会科学. 1999,(02).

[4] 晓田.朋克[J].欧洲. 1993,(03).

[5] 阎立峰.海外商业性纪录片的原则与实践——以两部“歌舞伎町”作品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3,35(07).

[6] 唐文和.自制小众文化网综的大众化探索——以《中国有嘻哈》为例[J].出版广角. 2017,(20).

[7] 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年11月版,第19页.

[8] 王聪聪.影视镜头语言表现人物内心意绪的方式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5.

[9] 徐恒醇.设计美学概论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

[10] 阎立峰.电视文本的美、善、真[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9,(03).

[11] 裴临风. 反叛、超越与认同——达达、波普、新波普艺术评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04,(02).

 6 ) 无能的力量

虽然我从来就不待见joyside,虽然我也特烦外国人拍中国的记录片老问咱们6.2+2的事(用一种好奇无知天真的姿态想了解所谓的真相),虽然这的确是拍给外国人看的中国摇滚纪录片。。。但真实的冲击把那些个东西都冲散了,我看到了真实,贫穷,自以为是,无能的(我并不是在贬低中国摇滚,相反我很爱他)中国摇滚。那种感觉和我看完《后革命的时代》,甚至是更早的《流浪北京》的那种感觉接近。

中国人为什么不好好说中文?我觉得操着一口并不流利的带有京片口音的英语看上去有那么点可笑,但英语除了是lingua fraca,他更代表了一种语言上的民主。和英语有关的联想是——美国,英国乃至欧洲,老外,自由。。。我相信如果我们真拿中文写词,那如今的中国摇滚更加的什么也无法表达。至少在这个社会语境下,用英语骂一句fuck off比中文的我操你妈要来的自如的多。但恐怕真正的外国人听到了会觉得很奇异独特吧,这也是这个纪录片的拍摄者不远万里来到北京,记录下这些新时代的摇滚青年的原因?

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农村——北京的气场,能让人感到严肃,担忧,压抑,却又必须异口同声的民主。这让那些个摇滚青年也更加的忧郁,悲伤,绝望,因为他们没钱,即使是在今天,我相信他们也靠不了音乐赚钱,依然贫穷,一贫如洗,并且坚持着自己的观点,别人都只是一群庸庸碌碌的傻逼,而和摇滚沾边儿的人就立马不俗了,牛逼了,男孩儿可以为了理想骨瘦如柴,女孩儿可以为了那个骨瘦如柴的男孩儿守护着他们神圣的爱情。新裤子和挂盒算是里边经济不太寒碜的,尤其是新裤子,近几年可以说混的还不错,彭磊拍片开店,其余人各有正职,大家都不光靠music吃饭,也活的自得其乐(也仅仅是看上去的),没有那么严肃,没有特别因为贫穷而变得清高不已情不自禁的自我垂怜自己,他们的音乐带着伤感,但那是不可避免的。所有的音乐都是这样,短暂的华美所带来伤感。

但其他各位的境遇就差远了,我特别讨厌用孩子来形容那么大的青年,但我也不知道该称他们为什么。每个搞音乐的摇滚青年,自尊心都如此强烈,即使他们拥有谦卑,那也是为了装逼。内心的得瑟和目空一切,清楚的写在他们的脸上,这样的任性和自以为是只有孩子才配,可他们在生理上已不是少年,心理上依然如青春期的孩子一般躁动。一切生活的错误都只是为了自我的浪漫主义情怀。中国摇滚乐舍我其谁,我不入其门谁入其门,贫穷的音乐人总是喜欢带着殉道般的摇滚精神去解决自己的生活,他们苦苦的挣扎着,但我相信他们有中自虐的快慰。这就是现当代的中国摇滚青年。一种无私的自我奉献的精神。无视权威,敌视政府,却又压抑的跟个好学生一样,彬彬有礼,看上去虚弱疲惫。那眼神中折射着令人心碎的委屈光芒。

无论如何,这部纪录片所反映的很多场景我们司空见惯。天安门,北京马路,大商场,郊区的无知农民,底层的用恐惧而迷茫的眼神看着摄像机的民众。我讨厌外国人用如此直接的手法来描绘出我们天天无视的身边世界,我讨厌他们用如此直白的手法去对比中国的“入流”和“不入流”,中国的“富有”和“贫穷”。可也正因为他们旁观者的单纯思维,让我不得不去面对中国社会的现实。

无能有时候也是一种力量。当我们每个人都说自己软绵绵的没有力气,当我们用尽力气表达出自己所想表达的东西之后,却依然软绵绵的,就好像卯足了劲去打棉花。
他们如王者一般的漠视着下面的人群。有人疯癫,有人无视,也有在这两群人中间犹豫的扭动身体东张西望的。哦摇滚的中国依然显得那么不合时宜格格不入奇奇怪怪让人有一种想发笑却又激动的想哭的冲动。。。

我就是那个东张西望却一直跟着节拍摇摆手臂的人。我做不到彻底的崇拜因为他们不值得我去崇拜而我又为他们的癫狂和投入所感动的浑身战栗。

最后joyside那个我不待见的主唱唱完后一屁股坐到了地上,这个被自己的音乐忽然击垮的男孩就这样让我流泪了。

这就是无能的力量。

 短评

朵朵浪花,都是奇葩。

6分钟前
  • 芦哲峰
  • 较差

边远真丑。他女朋友更丑

11分钟前
  • y
  • 较差

还是不错的,素材组织得很好。

13分钟前
  • mongolialong
  • 推荐

除了真实没有其他技术性可言

17分钟前
  • 帖拉索伊朵
  • 推荐

边远真丑 沈静真逗 老刘的娘真好 庞宽他爹真帅 原来的杭盖也真可爱 就是老几位这英语实在是。。。。

20分钟前
  • 马外外,
  • 还行

我讨厌这个外国人

25分钟前
  • 渔夫之宝
  • 推荐

真实,虽然角度很普通(老外嘛),也有点猎奇,但是最起码它是真实的

26分钟前
  • RD
  • 推荐

他们居然在说英语!太奇怪了太奇怪了太奇怪了

28分钟前
  • 饕餮狐狸 可你别怕啊我比你更傻
  • 较差

更多是以摇滚乐为引子,展现了那个时候的北京。像边远这种,穷困潦倒的音乐人为了音乐梦想在北京死磕的故事,只能发生在那个时段。我们有多久没有听过类似这样的故事了?树村、圆明园画家村,每个讲摇滚乐、民谣、当代艺术的书或者电影都要说到这个主题,导致那段时期已经被神化了,神化的原因是之后再也没有出现第二个那段时期。现在没有正在经历这些的穷酸音乐人吗?他们都在哪呢?你看向这些年的新乐队,他们身上并没有这种故事。这个社会在走向精致,音乐也在走向精致,人们不再愿意怀抱苦难,于是那些灰头土脸的岁月,就成了往日才有的荣光。

30分钟前
  • 精神少女王绥👧
  • 力荐

从纪录片的角度来看一般,摄影还行。内容倒有一定价值,庞宽也太年轻了,他爸说话声音和他一模一样。

33分钟前
  • 蓝色奇多
  • 还行

很真实。

34分钟前
  • fatso
  • 推荐

剧情介绍的文字描述与片子本身完全相反。第一,据说历时两年,但是他们到底拍了多少素材,有多少时间真正和乐队生活在一起。第二,据说深入了生活,但是我在片中只看到大段支离破碎的采访和零星的生活片段,这叫哪门子深入。第三,强调没有加工和虚构,客气的说,导演的刻意经营再明显不过了,别以为喜欢摇滚的年轻人看点爆料就够了,不要来这儿拿所谓的纪录片唬人。

38分钟前
  • 大傅
  • 很差

像回了趟北京

42分钟前
  • 桃子
  • 推荐

看的我很郁闷

45分钟前
  • 不会武功的女侠
  • 力荐

其实讲述的是蛮浅的东西,但我收获了片子之外的一些感受.

49分钟前
  • Kurt Curtis
  • 推荐

中国

54分钟前
  • Sad Lucy
  • 力荐

大家都在吐槽边远的丑和哥几个的散装英文 但我还是想打五星拉拉分 挺牛逼的 新裤子走起来了 joyside重组了 片子里的老北京挺生活化的 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 这帮年轻人反叛 颓废 在阴暗的酒吧爆发出能量 比我们现在的生活真实多了

57分钟前
  • R
  • 力荐

选的乐队是刻意的么,既不代表中国摇滚的最高水准,又清高得要命

1小时前
  • Ziggy
  • 还行

他们都是年轻人,他们的看法有点偏激,他们的日子纯混且猥琐,我已经有些不能理解and苟同了,我操因为我老了!。。。。。。

1小时前
  • 婚礼歌手
  • 推荐

假惺惺的作秀式中国摇滚和打着爱摇滚乐的旗号做梦都想和摇滚乐手上床的姑娘 无奈

1小时前
  • 酸奶阿姨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