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川

战争片大陆2020

主演:张译,吴京,李九霄,魏晨,邓超,欧豪,邱天,周思羽,刘显达,石昊正

导演:管虎,郭帆,路阳

播放地址

 剧照

金刚川 剧照 NO.1金刚川 剧照 NO.2金刚川 剧照 NO.3金刚川 剧照 NO.4金刚川 剧照 NO.5金刚川 剧照 NO.6金刚川 剧照 NO.13金刚川 剧照 NO.14金刚川 剧照 NO.15金刚川 剧照 NO.16金刚川 剧照 NO.17金刚川 剧照 NO.18金刚川 剧照 NO.19金刚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08 00:14

详细剧情

  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为在指定时间到达,向 金城前线投放更多战力,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武装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狂轰滥炸,以血肉 之躯一次次修补战火中的木桥。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在暗流涌动的金刚川上徐徐展开......

 长篇影评

 1 ) 时间紧任务重,完成度算不错了

8月中才开机,10月底就上映了,真的是中国效率了。

考虑到这个时间因素,能拍成这样真的算很厉害了。这制片难度实在太大了。

个人认为,导演还是在八佰的基础上,规避了一些坑,比如明显这部的服化造型比八佰更加细致,比如战士们的指甲里的泥,比如衣服的脏破,尤其是群演们的服化造型细致程度都上来了。

另外某些镜头也看得出来借鉴了一下1917,比如喀秋莎轰炸、张译穿过玉米地,光线忽明忽暗那段,和1917那段经典的非常类似。

张译的表演真的是太棒了。

然后最大的问题或者说遗憾吧,就是大家普遍吐槽的一个故事拍三遍这个问题。不是说多视角叙事不行,但是个人认为,多视角的魅力就在于,每个视角都会给观众新的信息,从而产生各种反转,产生观影的愉悦感。但是金刚川吧,是分了三个视角,倒是并没有重要的新的信息给出,更无反转可言,所以就会让观众觉得,这可真是一个事儿讲三遍啊。

多视角叙事毫无疑问在剧作上就是高难度的。这么短的时间,主创们选择这样一个方式,估计也是周期和所能支配的资源等各个方面综合考量的结果吧。

总之,这么短的时间,能完成度如此,也是很佩服了。

 2 ) 略显失望的片子

首先,在看到金刚川即将上映的时候,我是很高兴的,还记得大概是10月8号的时候,照例阅读知名军事公众号——军武大本营,推送的一篇文章“最惨烈一战‘铁在烧’,为什么中国军队是‘轻步兵之王’?”,讲述了抗美援朝后期铁原阻击战的故事,然后在文章底部嵌入了《金刚川》本月上映的的消息,导演都是知名大导,演员是实力、演技、人气俱存,题材是很喜欢的抗美援朝,所以这部电影没理由不看,当下就保存海报发了朋友圈——必刷!!结果还很幸运得中了观影团的提前点映,一切都很美好?

但是,最终的主角没能把这段话圆满完成,不知是我期待过高还是真就如此,整部电影在一些细节比如:演员的演技、多地方言的细节、BGM的选用等都可圈可点,毕竟是名导坐镇,下限还是有保证,但是整部电影的故事非常简单,就是:志愿军想过桥,美国人不想让你过桥,志愿军只有人,美国人只有飞机,然后双方围绕一座所谓被冠以“金城战役”关键点(志愿军过桥即中国胜,过不去则美国胜)展开‘激烈争夺’,飞机来了人就躲起来,飞机炸桥,走了后人再出来修桥。虽然最后扔的燃烧弹将桥带人都烧成灰烬着实令人震撼,以及随后的‘人桥’也确实起到催化情绪的作用,但个人觉得真的很有‘强说愁的感觉’。

志愿军的艰难困苦,付出的牺牲这是毋庸置疑的,但这部《金刚川》展现的着实不够,想着以一点带一面,但这个点太小,处理方式也不对,哪怕你像飞夺泸定桥那么拍呢,人与飞机的对抗在视觉表现上缺少了那么一点感染力,敌人越残酷,越强大,才能反衬出志愿军多伟大!

而且整部影片还将前面说的‘夺桥’那段情境分为三个视角展现:修桥人视角、美国飞行员视角、与飞机对抗的高射炮班视角,群演表演、现场道具安排不够细致(有好几段修桥的画面,群演对着一个地方敲空气,看的清清楚楚)。导致第一段味同嚼蜡,第二段让人满脸黑线(拜托,我是中国人来看抗美援朝的,这个美国飞行员为了完成任务不惜生命,悍不畏死,是串场了?让美国人的旁述来展现志愿军的伟大这么处理肯定不行啊,你好歹多出现几个人,)第三段才感觉像正片….吴京和张译都奉献了精彩的演出,支援军无我、牺牲也都表现了出来。

唉,真的期待很高,抗美援朝那么多著名案例,上甘岭、铁原阻击战、整连被冻死的士兵、一颗传来传去的苹果,随便拍拍都很好,不知道为啥,唉…

 3 ) 两星,简述扑街原因

更新一波被亲爱的豆友们轮骂之后的感想:

1.我就是中午吃个饭想写个短评,结果字数写超了就放长评里了,结果被豆瓣搞得手机滴滴响,打开一看,原来豆央已经决定了,让我来上热评。我很懵逼啊,我只是个短评狗啊,不怎么写长评啊,你们另喷高明好不好。

2.改星是不可能改星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改。不过我也很纳闷为什么豆友们都对别人打几颗星这么执着,咋了我这两颗星把电影评分拉低了三整分还是怎么回事?我就从不拿自己当回事啊,也请各位大大别拿我当回事行不行。

3.打星本来就是个很主观的东西,尊重每个人评几星的权利都是应该的。如果老盯着别人打星的人少一半,豆瓣的舆论环境至少会好上五十倍信不信?

以下是原文,一!字!不!改!

最多两星,其中一星给志愿军。 问题1:赶工引发致命伤—— 将故事切成三角度,但一来没能推动剧情,二来割裂了群像的厚重感。前两章节格外拉垮,只有第三章勉强立住了人物。非线性的出发点,是基于线性叙事讲不好这个故事,但本片明显感觉平铺直叙会更出挑,没有玩弄叙事诡计的必要。 问题2:创作思路陈旧取巧—— R级主旋律不应该成为常态,一是要照顾低龄观众,二是会让未来的创作者陷入思维定势,以为“战争残酷=断肢血浆”,进而忽视对人性阴暗面、战争遗留问题的深入挖掘。别以为血浆多就是更敢拍了,其实那才是退步的表现。 问题3:压根没搞清楚自己想表达什么—— 战争片分两种:一种是无关立场,团结人类共同体,歌颂和平的反战类;另一种是突出敌我矛盾,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政宣类。若想做前者,那就淡化意识形态;若想做后者,就没必要夹杂对敌方人性的思索。但主创总想故作理中客,在明知前者做不到的情况下,还非要挖掘美国大兵身上的牛仔精神,所以显得第二章节特别拧巴,硬是立了一个两边都不讨好的扭曲人物。

 4 ) 本来可以更好

《金刚川》上映的第一天就去看了,心情还是很激动的。对抗美援朝这场堪称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之战的战争,已经太久没有在主流文艺平台上亮相了,在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并且国内外局势波谲云诡的时间节点上映这么一部主旋律影片,我认为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一件事。片子的拍摄制作的时间很紧,但最后拿出来的成品基本上算是合格,电影的场面调度、特效、演员的表演等方面还是有可圈可点之处,然而,整片看下来却总觉得少了那么一口气,似乎本来可以更好的。

首先,片子争议最大的应该是采用了三个视角来表现同一事件的手法,这种拍摄手法其实也屡见不鲜,也涌现出不少经典之作,用在战争片中是否合适姑且不论,但本片中这种手发的应用却显得水平不高,有注水之嫌。同一个事指的是1953年7月12日下午到晚间,美军试图炸毁桥梁而志愿军保护、修复桥梁的事件,在影片的第一段就已经很完整的呈现了这一事件的全貌,第二、第三段又从不同的角度再现了统一事件,而且不知道是不是生怕观众看不懂,大量运用了重复镜头以及时间节点的提示,造成的结果就是观众积蓄起来的情绪不得不再来一遍、又来一遍,并且这三场戏重复的过程中,对事件的整体并没有任何新的信息出现,只是在细节的展示上侧重点不同,这就显得有些车轱辘话来回说的意思了,再加上相同画面一再重复出现,很容易让人出戏。同一个事说三遍(第一遍就可以了解全貌)和说三遍后才对同一个事有完整的认识,是不一样的。 其实,影片采用正序的表现手法,在正常的时间线里切换不同的视角,效果也不会差吧?如果实在要用这种“三一手法”,也不是不行,毕竟更有新意一些嘛,但拍摄每个角度时,能不能不要切换到其他角度的画面,比如拍摄渡江大部队时就不要出现江对面高炮班的画面(可以有远景,但只局限在江的这边看到的),拍摄高炮班的故事时,就不要再出现类似李九霄拿着望远镜往这边看的镜头了。而且,千万不要出现重复画面,重要的事情重复三遍:不要重复、不要重复、不要重复!

其次,影片的高潮,除了最后“人桥”的升华外,是放在第三段张译饰演的张飞排长和美军飞行员史密斯的个人对决上的,这一段也是整部影片中细节最丰富、表演最佳、也最煽情的段落,但看完这一段,却觉得颇有些游离在整场战斗之外。固然,所有的战斗分解下来,都会落到具体的每一个士兵身上,每一个战斗英雄都是我们崇拜的,但他们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他们个人,实际上是他们背后每一个勇敢的士兵,英雄主义崇高不假,但除了每一个士兵的勇敢,要想胜利,更多依靠的是正确的指挥和整个战斗集体的配合,片中在最后时刻放大张飞行为的做法,无疑更多表现的是个人英雄主义。相比之下,前有吴京、后有整个炮兵班的牺牲,似乎都沦为了张飞爆发的背景。这种做法最终效果如何,恐怕是见仁见智。

第三,在意识形态上面,本片似乎颇有不足。我个人也不喜欢动不动就把影视作品往意识形态上靠,但主旋律作品的一个主要的功能不就是意识形态的输出吗?这场战争的正义性在本片中除了片头片尾的旁白,正片当中根本没有体现,至于大到抗美援朝这场立国之战,小到这个修桥护桥的战斗,我们志愿军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本片没有能够很好的回答。观众看了本片,对最后胜利的原因会得出什么结论呢?勇敢无畏、不怕牺牲、钢铁般的意志?这个固然是对的,但影片也仅限于此了,它没有解答志愿军战士为什么会不怕牺牲,也没有解答仅仅不怕牺牲就一定能取得胜利吗这样更深层次的问题。对此,影片也许是回避,也许是解答不了。 我们为什么能打赢,靠的只是志愿军战士不怕死吗?不是的,绝不仅仅如此,因为光靠不怕死是无法保证取得胜利的,敌人也有牺牲精神,敌人也是一支百战之师,更何况,敌我力量的相差是如此的悬殊。我们能够取得胜利,靠的是全中国人民保家卫国意识的觉醒,靠的是志愿军全体指战员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他们知道,只有打退眼前的敌人,背后的祖国才能享受来之不易的和平;靠的是三湾改编后的党指挥枪,靠的是全国上下同欲者胜,靠的是我们打的是一场正义的战争。这,才是我们的战士具有钢铁般意志、大无畏精神的力量源泉,才是我们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而这些,影片中都没有体现,它只能干巴巴的告诉我们,因为“不怕死”。这其实不怪编剧导演,因为他们自己压根儿也没整明白。

最后,还有一些在逻辑上不甚合理的地方,比如影片最后短时间内就可以通过搭人桥方式通过,那为什么前期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修桥,显然真实的历史不是这样的;比如张译最后缺手缺脚,却能完成正常情况下半个班的战士才能完成的工作,并准准的打下敌人的飞机,颇有些神迹的意味。并且,实际上金城战役前夕,志愿军的弹药已经相对比较宽裕了,而在渡河这种关键战斗中,只剩两门高炮,并且弹药量如此窘迫,也有些人为制造戏剧冲突的意思;再比如李九霄饰演的小班长,在关键时刻却在情绪的带动下,脱离战斗岗位,在战场上没头苍蝇一样的胡乱行动;还比如最后敌人轰炸机大队飞到战场上空,却只表现出对志愿军精神的惊叹,然后因为“主力已经过河,再轰炸也没有意义”这样的结论,草草扔下几颗炸弹,虽然我也明白这里有象征性的意思在里面,不过看起来确实有一丝丝的违和。 以上这些都不一定合理,但在影片气氛的渲染下,观众可能很容易忽略这些,就不知道算不算是瑕疵了。

 5 ) 辛芹的桥

汉语词典里关于“桥”的解释是这样的:桥,汉语一级字,是一种用来跨越障碍的大型构造物。 所谓障碍,可以是空间上的,文化上的,心理上的,认知上的,所以“桥”这个构造,也就不仅仅用于过河这件简单的事情上。 《金刚川》所讲述的,就是这样一项目的非常明确的任务:过桥。但它的背后,又有着太多太多故事,盘根错节,仿佛是一座座有大有小的障碍,等着你跨过去。比如刘浩班长在奖章和生死之间的抉择,又比如奖章的看似荣光和背后的友情故事;比如谁站一号重要炮位:一个最易获得战功的炮位,却也是最容易暴露的炮位,谁又负责隐藏在高粱地等待讯号,默默打着配合,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暴露的战友牺牲;再比如一个冲一个怂,一个因为抽烟被降级的上级和一个唯唯诺诺视炮火如命的下级“守财奴”——守着他仅有的几十枚炮弹,能够在彼此没有一次顺畅沟通的情况下,却明白彼此的心思:战功,不在乎,牺牲,交给我。 一个又一个相互支撑相互缠绕的情节,组成了《金刚川》这部电影:用鲜血筑成新的长城。 作为生长在和平年代的普通人,我们几乎不可能有机会去身临其境体会课本上的历史。最身体力行的大概就是走进博物馆,看一看当年战争留下的痕迹。所以这次我带着准备被震撼的激动心情观影,却在最开始便入了戏——不是战争场面而是简单的一句旁白带着我走到了当年那些年轻人的身边。 “美国人的飞机就在头顶飞来飞去,多希望也能有飞机护着俺们。”就是开头的这一句简单的心声,奠定了这部电影的特殊之处:除了血浆横飞人肉搭桥的大场面,更多的是展现战场上的人性。 是啊,当年他们也仅仅是17、8岁的孩子,刚刚走出故乡的大山就钻进了异乡的高粱地,还没有好好看这个世界就要离开这个世界,谁会不想家呢? 然而战场实在是太大了,大到每个人的名字都可以被遗忘,大到每个人的故事都随着生命的终结而消逝,大到一段还未开始就结束了的相恋化作一个在高地一个在桥头的彼此凝望,和最后的一句话“前线见,刘浩同志。” 这也是《金刚川》唯一的女性角色:话务员“辛芹”的最后一句对白。 当辛芹举着话务机,望向刘浩所隐藏的高地时,我心中一梗,特别想对她大喊:有些话不要说出来啊,你知道吗那或许就会是你们的最后一句话了! 但她其实懂得的,那何尝不是一种告别?可是有些话不说,就真的来不及了,因为那的确是你们之间的最后一句话。 曾经那个傻憨耿直,一心想要过江为牺牲的战友拿一块奖章的刘浩班长,对辛芹的好感只能选择用“她连我的名字都不晓得,叫个锤子老乡”来抱怨。他在不远处偷偷地看着她抗击干扰,接收信号,和前线对话。每每望向她,或许是听到了她清脆焦急的声音,或许是因为轰炸来袭,想要提醒她趴下,但他视线里的辛芹,却从未趴下。当所有人隐蔽的时候,唯有她还挺着脊背,坚持发送着信号,呼叫前线,保持联络。她仿佛听不到周围炮火横飞轰鸣,耳朵里只有信号,心里只有一个念头:联络。 辛芹是刘浩在战场上一份的眷恋,一份寄托,或许他在等——等着战争结束,站在她面前好好摆一摆龙门阵,等着他拿到奖章后回头便看到她同样自豪的笑脸,等着她终于记得他的名字,喊他一句刘浩同志。 隐藏在高地的他终于等到了这几个字,“前线见,刘浩同志”。那是辛芹为他搭的桥,架在两人的心上,一座还未稳固摇摇欲坠的新桥,如今他终于如愿以偿地等到了,原来她记得他的名字!可他刚刚站在这座心桥的桥头,便等来了新一轮的轰炸,辛芹炸死在他眼前,他根本没有时间去抢救,甚至多看她一眼,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修桥!金刚川上那座桥! 刚刚和辛芹搭建起来的小桥断了,那座通往金城前线的大桥却不能断。刘浩扛起沉重的乔木,跨过血肉模糊的战友,奔向已经烧焦炸裂的桥头,辛芹的尸体还在那座桥上,他要搭桥,要让身后的战友们过桥,要让这场战争胜利,他只有,只会有这一个念头。 刘浩最终还是牺牲了,他站在桥头,被烧焦了,固定住了,保持着搭桥的姿势,离开了。他的眼睛始终望着金城前线,也是辛芹倒下的方向,一直望着,从未迟疑。 战争是残酷无情的,在绝望的尽头刘浩和辛芹还是留下了带着遗憾的希望,“前线见,刘浩同志。”,是一份只有彼此知道的眷恋,是一座通往彼此的桥。现在,我们知道了他们的故事,那座桥,就永远在。

 6 ) 张译与吴京的冰与火之歌

吴京在片中叫关磊,张译叫张飞,我想多少有点取关二爷和张翼德的意思。一开始给我感觉吴京是老兵油子,并且表现出几分傲慢,张译在他面前也有几分畏缩。第一篇,第二篇的时候都以为吴京是埋汰张译,直到第三篇炮兵篇时,才发现这两人其实是真爱,都想着法子让对方去隐蔽炮位,而自己去做炮灰,尤其是吴京在生命最后时刻对天空放出信号弹,引导张译攻击敌机时,瞬间领悟到两人的真情实感,随后泪流不止… 整体来说我觉得导演无疑把一个看着简单但电影叙述并不简单的故事,在很有限时间和空间里交代清楚了,尤其是对于人的刻画,很容易让观众产生共鸣。同时,全篇的画面,构图和特效,也让我很欣慰中国的电影工业确实在不断进步。 评分:8.2 可能有部分观众会觉得4遍叙述过于冗长,这点我也承认,因为你都知道了下个镜头会发生什么。但个人感觉这却恰到好处,其实每一段你都能有新的发现和解读,慢慢剖析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事与事之间的缘由,也是我享受影片的一个美好过程。 最后,还是要向我们国家最可爱的人们深深鞠上一躬,因为是你们的血肉之躯,才造就了如今的繁华和安定!致敬!

 短评

晚上带爸爸去看首映,老头儿说挺好,我其实看到了他中途偷偷抹眼泪 不知道是不是想到了我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的大伯。

9分钟前
  • 大金牙呀!
  • 推荐

不信神的工兵在金刚川上演魔法,信神的牛仔在苍穹目睹神迹。这桥是通往安宁的路,纵然断了手臂,也要把当阳桥喝断。纵然败走麦城,也要把荆州守好。因可敬的对手前往地狱是幸福的,却有人从此闻着焦味在人间犹如地狱。想不通木桥为何会复原,断桥为何能撤军,不知这个国家,用血肉筑起过多少前行的桥。

13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这个电影可能只拍了一天,从早拍到晚,因为机位多,硬是剪出了两个小时

18分钟前
  • Silentstorm
  • 还行

中国速度横行,终究还是踢到了艺术创作的铁板。不怪管虎和演员。

23分钟前
  • K
  • 较差

想学诺兰的《敦刻尔克》,但是很明显没有那个能力。

26分钟前
  • 傲天
  • 还行

3.5。比想象的好点儿,不过也不能说题材好,电影就自动是好电影了。美军视角对于我这种毫无军事常识的人来说还算管用,但就是英语配音太假了,好像是在GTA之类的游戏里听英语听力。看完很想爷爷,人类什么都可以克服,为什么还不能战胜癌症呢。

28分钟前
  • 甄子
  • 推荐

看完挺失望,像是小学生在做仿句练习,原文是谁应该不难看出吧。不过这个造句可是太失败了,看到第二视角之后都能猜出第三遍演啥,剧情完全没有任何推进!!可怕!!白瞎了几个好导演好演员……

33分钟前
  • 永恒
  • 较差

1、没有紧张、没有惨烈,剧情拖沓,可以砍掉一半时间;2、太多的镜头重复,为了让张译上位,至少10分钟垃圾时间给了他;3、感觉这是场没有组织的战斗,中美都那么几个人在玩;4、农村戏班子的水平。5、主旋律,给6分,无聊时凑合着看吧。

34分钟前
  • 哈哈哈
  • 还行

张译生动诠释“如何拯救电影”

39分钟前
  • 徐若风
  • 还行

张译是很不错,可是有必要一个故事讲三遍吗?

40分钟前
  • _风靡万千少女
  • 还行

张译值得一个影帝,我直说了,金鸡。

45分钟前
  • 糕若萸
  • 力荐

看之前有人说形式像敦刻尔克,看之后表示这玩意和敦刻尔克比简直就是登月碰瓷。

49分钟前
  • 水色深瞳
  • 很差

《八佰》讲赵子龙救存亡精忠护国,《金刚川》讲刘关张扬国威血战到底。主旋律电影和商业战争大片的优质结合品,借鉴《敦刻尔克》《复联》大概是电影人的无奈之举,但这最终结果满意,买账,致敬!

53分钟前
  • 壹安²
  • 推荐

#🍋观影# 管虎拍了一个讲不好的故事。人类历史上的所有战争,哪有输赢,哪有正义与邪恶,对于普通人来讲,只有生死,时刻准备牺牲。管虎把这点说清楚了,好评~至于前后抱大腿,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56分钟前
  • Shirleysays
  • 推荐

就一个主线反反复复的拍几遍,使整部电影离散得没了看下去的欲望,已经赤裸裸的在写诗歌了,其他的点是不是合理已经抛诸脑后,只不停的问,这些我都知道了,后面还有吗?结果后面啥也没有,与其看这个,不如看一部实事求是带解读的纪录片,要精彩得多,年度期待,失望扫兴!5分

1小时前
  • 九段
  • 还行

中途睡了个午觉醒来,发现啥也没错过。

1小时前
  • 应似飞鸿踏雪泥
  • 很差

《八佰》是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金刚川》是赵云后面的故事,连角色名字都明示了,张译叫张飞,吴京是关班长,「长坂坡前救赵云,吾辈张飞,莽撞人」,张译死前的这句唱词直接是把管虎的心里话都唱出来了。可不就是为了救《八佰》吗。单说质量,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离《八佰》差很远,重复镜头实在太多,看得人特别累,但是三种视角的形式,真的很聪明。张译那个视角是重点,演得太好了,美军的视角是亮点,这种时局里,把美军也处理的有血肉像个人,很好,很难得。#7分

1小时前
  • 3号厅检票小哥
  • 还行

即便從開拍到完成只有短短幾個月,已經算是奇蹟,但是終究還是先天不足的殘次品,哪怕對“中國人牛逼,美國人傻逼”這類情緒宣泄式主題容忍,《西游記後傳》般對素材的反復使用,全程用力過猛到只有悲憤的情緒表現,混亂的多重視角和一元的價值表達,都讓人失望。同樣是戰爭題材,同樣是多重視角,明明不是諾吹,也想發自內心地對拍出了《Dunkirk》的諾蘭說一句牛逼,他一個頂四個,不對,他一個比四個加起來強太多太多了!

1小时前
  • 一條魚佔滿了河
  • 较差

众所周知 张译 谁用谁爽 一直用一直爽👌

1小时前
  • 大力绵绵冰
  • 推荐

低配版《敦刻尔克》,有点超出预期,三个导演的风格合成一个,还真看不出那部分是谁拍的。最后说一句,张译是真的牛!!!

1小时前
  • 守望电影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