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条橙

科幻片英国1971

主演: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帕特里克·马基,迈克尔·贝茨,沃伦·克拉克,约翰·克莱夫,阿德琳妮·柯瑞,卡罗尔·杜瑞,Paul Farrell,克莱夫·弗朗西斯,Michael Gover,米里亚姆·卡琳,James Marcus,奥布里·莫里斯,戈弗雷·奎格利,Sheila Raynor,Madge Ryan,约翰·萨维登特,安东尼·夏普,菲利普·斯通,玛格丽特·提扎克,史蒂文·伯克夫,Michael Tarn,大卫·鲍罗斯,盖伊·布朗,Peter Burton,Vivienne Maya,Carol Drin

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

 剧照

发条橙 剧照 NO.1发条橙 剧照 NO.2发条橙 剧照 NO.3发条橙 剧照 NO.4发条橙 剧照 NO.5发条橙 剧照 NO.6发条橙 剧照 NO.13发条橙 剧照 NO.14发条橙 剧照 NO.15发条橙 剧照 NO.16发条橙 剧照 NO.17发条橙 剧照 NO.18发条橙 剧照 NO.19发条橙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2-24 08:16

详细剧情

  阿利斯(马尔科姆•麦克道尔)是一位无恶不作的少年,他的特殊喜好是边听贝多芬的交响曲边奸淫女性,某次他进入一所别墅抢劫一番后,打残了该别墅的主人——一名小说家,并用特殊喜好蹂躏了其妻子。后来因为杀了一名单身女子,阿利斯入狱并接受了特殊的人格治疗,出狱后,他对淫乐之事产生彻底的厌倦。  但当阿利斯回到家时,周围人群没改变对他的旧看法,在种种歧视的重压下,他跑到郊外一所别墅想喘口气,不想这所别墅正是他以前抢劫过的小说家的那所。而作为反政府组织首领的该小说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软禁了阿利斯。当这件事暴露小说家被捕时,其手下为了对抗政府,扬言要把阿利斯恢复原来的性情,完全不理一旁的阿利斯大叫“我完全好了”。

 长篇影评

 1 ) 再吮发条橙

  19世纪60年代,当行为治疗作为心理治疗领域的一个独立的治疗方法得以广泛推广和运用的时候,英国作家安东尼·伯吉斯以他特有的敏感将这个题材纳入到创作中。1962年,一部超现实主义作品《发条橙》横空出世。这部中篇小说距离现在已经很久了,但始终为许多文艺爱好者所津津乐道。不可否认这必须归功于是斯但利·库勃里克于1971年拍摄同名电影《发条橙》。

老伦敦人喜欢用“发条橙”(clockwork orange)来比喻怪异得无可复加的东西。而在《发条橙》中无论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亚历克斯,还是故事的情节本身,都如“发条橙一样怪”。

亚历克斯是个习惯随意挥霍自由的年轻人。他随心所欲的享受生活的乐趣,在小混混团伙中充当头头,他肆意的在任何人身上发泄自己的暴力,满足性的需求。最后却在一次作案中被同伙出卖,锒铛入狱。

 

在狱中,亚历克斯为了缩短刑期,自愿得接受了“罪恶改造疗法”的实验。经过一段时间的改造,亚历克斯成为了一个与暴力、性欲及一切在道德领域被谴责的行为绝缘的人。只要他动了这些“歪念头”,体内剧烈的抵抗反应就像孙悟空的紧箍咒是他动弹不得。在经过一系列的测试之后,狱方和科学家都非常满意试验的结果,同意让亚历克斯出狱,并且打算把这个方法推广到其他囚犯身上,以解决监狱空间紧缺的问题。

 

亚历克斯带着重新塑造的价值判断回到社会,却没有好下场。昔日被他伤害过的人疯狂的报复他,而他没有再用暴力保护自己的能力;他的家人已经习惯没有他的正常生活,没有接纳他的打算,而他也无法表达自己愤怒,最后甚至被他曾经伤害过的小说家软禁起来,他被迫从楼上的窗口纵身跳下以逃脱。政府的反对党拿这次“罪恶改造疗法”大做文章,令政府狼狈不堪,最后不得不替亚历克斯解除了原来的设置,使他又可以随心所欲的犯罪。在影片的最后,亚历克斯说了一句“我已经全好了”(I was cured all right),此中的深意让人思考。

 

这部影片中的“罪恶改造疗法”令我印象十分深刻。科学家让亚历克斯每天观看超量的“不道德”的影片,其中包括赤裸的暴力和血腥、强奸和大量的战争伤亡和法西斯镜头,同时为他注射产生生理上极度厌恶的针剂,由此产生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射。从原理上看来,这与后来在巴甫洛夫试验的理论上发展起来的行为疗法中的厌恶疗法(即通过与某种不愉快的刺激的结合,以消除要戒掉的行为)非常相似。在心理学的行为治疗中,对于一些反社会的行为(例如杀人、吸毒、盗窃)和酗酒、吸烟,认为它们往往是大脑高级神经过程的自觉的学习结果,对这类行为的治疗或矫正则主要采用类似于痛苦的惩罚疗法的厌恶疗法。


 

从结果看来,心理学家的实验基本上是成功的:亚历克斯无法再实施他的暴行,只要一有从事暴力等念头,亚历克斯的剧烈的生理反应让他对罪恶本身退却三尺。但是心理学家的设定的价值判断模式象一个无所不在的枷锁,是亚历克斯不再有自我选择的自由。他变成了一个“发条人”:上了发条以后,就必须有条不紊、精确的按照被设定的模式永无止境的走下去。

 

如此这般的行为疗法有着明显的缺陷,它以行为为中心,不谈论人格、自我、动机等一些内在的、不能直接观察的变量,而以能够以某种方式进行观察、测量的行为为中心。一切心理障碍都要以“不适应的行为"来描述,不假设这些行为背后还存在什么更根本的、更深层的原因。这决定了行为疗法的容易反复性。亚历克斯在出狱之后,他并非在根本的个人道德判断中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他想以暴力还击暴力,只是生理上的枷锁使他放弃了这种行为。

 

在这个问题上,70年代后行为治疗中出现了新的理论,即建立在认知心理学基础上的“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既重视行为本身,也关注内在认知过程在导致障碍和行为改变中的作用。它发展了原始的行为治疗理论,成为较为完善的治疗体系,远远超过精神分析疗法的科学性和实际治疗效果。当然这是后话了。

 

在电影《发条橙》中,行为疗法的成功与否并不是影片的要表达的精髓。而是迫使人们发问:如果心理学可以发展到如此程度,人作为一个完整个体,他拥有的自由意志的主体性何在?当一个人被科学剥夺了道德选择的能力以后,他到底会成为怎样一个存在?当一个人可以被机械建立一种动物性的条件反射时,他与实验动物有何区别?

 

这不可避免的涉及到心理学研究的伦理性原则:“在科学性与伦理性相矛盾时,应该先保证其伦理性,放弃研究或采用其他不违背伦理的方法。”这里的道德伦理指的是什么?指“道德选择的自由”是人类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最后一片应该被维护精神领地?现代科学的迅速发展,客观真理逐渐深入到人的精神领域中去,这使人们时刻担心着“高贵的人”最后沦落成一个彼此拷贝克隆的“发条橙”,而“高贵而孤独的心灵思考”沦落成整齐划一的道德模式的执行。这个尺度在哪里?

 

这个问题我们还无法解答。但是我们能通过《发条橙》感受到自己的倾向,就是拒绝成为政府和科学机构的实验品。《发条橙》在心理学上可以挖掘的还有很多,如亚历克斯对贝多芬古典音乐的的惊人迷恋(他认为音乐的神圣不可玷污性,进行强奸的时候有贝多芬的音乐相伴),“后现代社会”的“消费资本主义”(电视、音响产生的大量“符号”)对人们的产生的影响等等。国内对这不影片和原著介绍并不多,这并不能影响《发条橙》作为一部超现实主义的上乘之作,始终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一而再再而三的“再吮发条橙”(原著作者安东尼·伯吉斯语)。

 2 ) 发条橙与厌女

以下全部节选自我看的一篇文章,网址如下:Feminist Aesthetics: Epistemic Justice a... mygoddesscomplex.com

(对这个话题有兴趣或准备上来就杠的朋友建议先通读全文)

↑这是对Anthony Burgess的原作《发条橙》的评价:

性交易、厌女症在burgess的世界里司空见惯,女性的身体只是“在兄弟们之间传来传去的商品”。

↑还是对小说的评价:《发条橙》里没有真正的女性角色,那些说话的东西只是菲勒斯中心主义(阴茎中心主义)故事的催化剂。

↑对库布里克的电影《发条橙》的描述:电影中,那个住在古房子里的养猫女角色被改得比小说里的年轻,而且她的出场画面变成“怪异的瑜伽动作”、被阴茎和性装饰物环绕,这诱导观众认为这个受害者活该,她巴不得被人强奸。

↑还是这张图,大意是说库布里克以原著的暴力为自己的电影作辩护,但电影里有意设置了使女性更加色情化的成分:开头被团伙强奸的女人在小说里只有十岁,而且既没脱衣服,乳房也没发育。电影里的却有意换成了成熟女性,这更贴合大众脑袋里“性成熟的”“理想的”女性规范。然后就是猫女的年龄被削减,然后被安上色情意味,让观众感觉她本来就淫荡,如此一来她的死法就多少带点“死不足惜”。这些都是电影的安排,所以,库布里克的辩护并没有说服力。

↑电影中,对女性身体的物化被一层层糖衣炮弹所覆盖,让女人对之无视,甚至把它浪漫化,这伴随着对性暴力的幻想。

↑上上张图里说的就是,作为人的女性在这个故事里直接被省略的情况。这让女人保持沉默,不把自己的身体视为有价值的人,而只是当作审美的客体。

上述例子都涉及了女性身体,主要是为了推动男性叙事向前发展,但是小说《发条橙》并没有忽略强奸的破坏性这一事实。而库布里克他们的电影,却把这一点加工得性感化、浪漫化,然后消解这种破坏性。

以上是文章主要观点,这篇帖子的工作只是粗略的搬运和翻译。仅供大家讨论。

(本来这篇是发在话题里的,但话题没法分享到别的平台,就发在这里,看影评的朋友请见谅)

 3 ) 彻底的善与彻底的恶一样残忍

整部电影长达两个小时,其实我看到最后也并不能真正理解发条橙的含义。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以暴力和洗脑为特点,看的时候明显有种说不出的难受。很压抑。不过我想这部电影还能受到欢迎就是因为其描写了对人性的摧残的后果,阿里斯这个实验品最终证明是不人道的,通过这样治疗的罪犯最终肯定也会像阿里斯那样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简直是一种比谋杀更卑劣的罪行。人在未来的社会体制中,在科技高度发展的过程中,能否依旧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自己的行为?抑或是作为一个“发条橙”任人支配而没有自己的主张?或者说人在社会体制中如何保持自己的自由意志? "青春必须逝去,没错。而青春,不过是动物习性的演绎而已。不,与其说是动物习性,不如说是街头地摊售卖的小玩具,是铁皮制的洋娃娃,内装弹簧,外边有发条旋钮,吱吱吱扭紧,洋娃娃就走起来了,弟兄们哪。可它是直线行走的,走着走着就撞到东西了,这是不由自主的呀,年纪轻,就好比是这种小机器啊。" 绝对的善和绝对的恶都一样可怕。疯狂世界与人性妥协,如果我们因无知而要付出什么代价的话,那就是被世界抛弃和逼退,如果世界在这场战争中会失去什么的话,那就是真实和人性。

 4 ) 人类的未来应该怎么样

库布里克“未来三部曲”的主旨是“人类的未来应该何去何从?”,《奇爱博士》的答案是:在激情中毁灭;《2001太空漫游》的答案是:在德性中超越人类;《发条橙》的答案是:好好做一个人,人过去是怎样,将来也应该是怎样,不要妄想成为神,也不要甘于堕落成兽,自然地认识包含了人类的世界,就是自然对人类的定言命令。

那么,如何定义人类?无法定义,毕竟人类目前并不能以自然的角度认识人类,但可以对人类的性质进行假设:人类是一个由自由意志和道德律有机构成的理性存在者。因此下面所有针对影片的分析都是基于这个假设前提。

影片最先呈现的就是自由意志,当自由意志以意志活动表现出时,表象为遐想与音乐;当自由意志以能动作用表现出时,表象为性与暴力,而意志活动到能动作用之间的过渡点就是权力意志,比如影片中Alex阅读《圣经》时遐想自己是鞭打耶稣的罗马士兵,本质上就是对以宗教为代表的至上真理的推翻与重构,又或者是影片中伴随着古典音乐做爱、斗殴,此时古典音乐似乎不再曲高和寡,而是无比亲近,古典音乐失去了由时间铸成的威严高雅,其悠扬顿挫反而与做爱、斗殴时表现出的自由意志完全吻合,但自由意志只会在征服他人的一方身上体现,古典音乐的出现恰到好处地让观众把自己代入到征服他人的一方,让观众感受征服他人时的快感,而不会代入到被征服的一方进而表现出同情。尽管自由意志的视角给予了人很强烈的快感,但时间久了也会疲劳,没错,人也会对自由感到疲劳,有趣的是,人类此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与自由意志相对的道德律,而是去追求更深层次的自由,我不止要征服手无寸铁的平民,我还要征服我所在的流氓团队的其他成员,从征服曾经的征服者身上获得更强烈的快感。我在追求无尽的权力的同时,还要破坏其他人的自由意志。猫夫人,在一栋近乎与世隔绝的别墅里,那里不止充满了与性相关的艺术品,还充满了肌肤饥渴症患者的福音——猫,她身上似乎有着我从地下奶吧都无法感受到的自由意志,我的权力意志当然不答应,同样的,她的权力意志也不会答应我的权力意志,她不止要拒绝被我征服,还要征服我,不过最终我还是征服了她。虽然我征服了猫夫人,但并没有征服权力意志本身,最终我还是被我的团队成员和法律的权力意志给征服了,他们都是我曾经征服过的,但此时我的反抗失去了往日的威风,甚至显得有些可笑,我不得不面对现实,停止遐想、与自己喜欢的音乐不辞而别。

我到了一个被用来教化人的环境,但这里还是有权力意志:有同性恋想征服我的身体、狱友都在挑衅神父的威严。不过,除了权力意志,我在西服和狱警的征服下,似乎开始对道德律感到善,并且在神父的感召下,这种善越来越强烈。最终,我下定决心要成为一个完美的道德存在者,虽然神父认为所谓的“完美道德存在者”的制造是不道德的,但我这个决心毕竟是有道德意义的,因为动机是存在者意志的主观规定根据,但前提必须是道德律为存在者意志的客观规定根据,通过生理学来接近道德律是完全错误的,最重要的是,实验者制造“完美道德存在者”的动机的前提与道德律并没有丝毫关系。不过,即使漏洞百出,Alex到底成为了完美的道德存在者,但此时Alex并不像以前那样对道德律感到善,而是对与道德律相对的自由意志感到恶,他失去了原应该不断变化的价值评判标准,把道德律作为唯一价值评判标准,他脱离了生活、抛弃了人性,他不能做爱、不能施暴,甚至不能听音乐和遐想,他只剩下了耶稣式的受难,曾经的罗马士兵变成了被鞭打的耶稣,但即使有耶稣这么一个至善的存在,这个世界还是充满了权力意志,它以有形的施暴和无形的政治博弈都形式存在,这两种形式也可以说是一种:暴力是有形的政治,而政治是无形的暴力,因为它们的性质几乎都是个人爱好加权力斗争。作为一名作家,我爱好性地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反对极权主义,但我又因为交了几个要么体格健壮,要么有权有势的朋友而得到了征服曾经征服我的人的机会,只要能让我的权力意志在这个世界上昙花一现,即使我受到法律制裁我也心甘情愿。作为一名政客,我爱好性地想要控制所有人,让他们不再拥有强烈的权力意志,同时我也要假装自己就是道德律的具象化物,人们向来是对道德律感到善的,因此,打着道德律的旗号,我绝对可以征服自己的政敌,即使去刻意讨好一个曾经被我征服过的实验品我也在所不辞。

以上就是影片中人类的全部,总结来说就是权力意志强的人征服权力意志弱的人,很单调,但也确实就是全部。在看电影时,当画面上同时出现了权力意志有差距的两方后,观众更倾向于把自己代入到权力意志更强的一方去,而当画面上只有权力意志几乎没有的对象时,观众则从电影里出来,回到自己的道德律,来同情这个对象,我写这篇文章时也是这样,在写自由意志时更倾向于用第一视角,而在写受难时更倾向于第三视角。观众和写这篇文章的人的行为不也是权力意志的体现?人做的事很简单,但人的性质却很复杂,人总是不由自主地探寻形而上学,但所有想法的产生、理性的运用本质上只是复杂而又普通的生理反应,一旦切除与反应作用相关的器官或者形成一个条件反射,人的欲求能力就会改变,欲求能力即被欲求有现实性的对象,这个对象的欲望的原则先行于实践规则,如果科技发展到可以任意控制人的生理反应,如此一来整个社会就是掌权者权力意志的体现,这很明显是违背自然律的,与自然律的违背会使人类最终走向毁灭。

那么,库布里克是否对人类的表现绝望了?我认为是没有的,正是因为对人类抱有希望,所以才大胆且详细地指出人类的错误,这样人类在犯错时就不会误认为这是正确的进而继续错到底,相反,人类会因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恐惧、愧疚,因为恐惧、愧疚而产生本能上的反抗和抵制,反抗多了、抵制多了,自然就会远离错误,但不可能彻底终止错误,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的,不可能有完美的道德存在者,作为自由意志和道德律构成的矛盾体,人也不可能达到自由意志与道德律之间的平衡点,人类所需要做的,就是遵从自然:不要侵害他人的道德与自由、在自己的道德和自由遭到侵犯时要及时保护自己、合理控制自己的自由意志……遵从自然,就是爱这个包含了人类的世界,现实世界与《发条橙》所描绘的那个世界的唯一差距正是在于,《发条橙》里人类的活动是没有爱的,而现实世界里人类的活动是有爱的,毕竟现实中父母会疼爱孩子、仇人之间会有恻隐之心、作家会为了大众的幸福批评权力,最重要的是,现实世界有库布里克。

和尼采、康德、塔可夫斯基一样,库布里克已经去世多年,但人类还是要像先哲那样去批判、去反思,然后远离错误,同时要想办法去认识自然,用自然的方法来作为实践准则,这样人类才能互相尊重、人类才能在这个世界长久地生活下去。

 5 ) 从音乐及声画关系角度分析《发条橙》中的反乌托邦

一、模仿说基础及其缺陷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爱利亚学派创始人克塞诺芬尼就“模仿”表达过这样一个观点:人根据自己的样子来造神,假如牛、马和狮子有手,并且能够像人一样用手作画和雕像的话,它们就会按照自己的模样,马会画出和塑造马形的神像,狮子会画出狮子形的神像了。其后的德谟克利特则将社会的“人”加入了“自然”这一模仿对象中从而提出了著名的模仿论。他说:“在很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做禽兽的小学生的。”同时也提出了“模仿坏人而甚至不愿意模仿好人是很恶劣的”这一观点。电影《发条橙》基于这个理论并将之发挥到极致,讲述了一个强制性“改造”主人公阿历克斯外在行为的故事。
由于模仿说自身的缺陷性,它仅仅是从外在形式上在进行模仿而并非是从本质上改变,换言之,是一种压制本性的改造,故它仅停留在现象上而非本质。显然影片有一种强烈的反乌托邦气质,当然这也是现代主义艺术之所以被大众所接受的原因。
二、交响乐陈列
(一)贝多芬第九交响乐
影片中大量出现交响乐,多为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贝多芬交响曲共出现六次,其中第二乐章出现过两次。
第一次是开头不久,阿历克斯在家中播放磁带。当音乐响起时,镜头中是一幅贝多芬头像素描的窗帘,接着推近镜头同样接小景别镜头——墙壁的特写,雪白的墙上用简单线条画着一个分开双腿的裸体女人,前景是阿历克斯的宠物蛇,接着镜头向下摇,四个头戴花环、手掌有钉痕且造型酷似四小天鹅的耶稣雕塑入画,此时声画对位,导演根据音乐有节奏地切换特写镜头,分别是耶稣受难时的伤痕以及模仿小天鹅滑稽的肢体动作。首先从卧室的安排布景来看,阿历克斯本身就是一个对现代艺术很敏感的人,他敢于以戏谑的眼光来看待宗教,证明他并不是一个能够被束缚、被桎梏的人。接着,随着听音乐的入迷,阿历克斯产生了幻觉,他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吸血鬼,绞刑、爆炸等暴力的场景与他的脸随着音乐节奏不停切换,突出阿历克斯本身对于贝多芬音乐的热爱和对暴力血腥的崇尚,这场戏将阿历克斯的人物形象彻底地塑造了出来,也与后面阿历克斯接受治疗后再次听到这首曲子时痛苦的样子形成鲜明对比。第二次出现第二乐章是在阿历克斯被作家老头困在阁楼里时。阿历克斯听到音乐后从床上滚到地上的全景推近,痛苦地撞击地板并惨叫着“Turn it off”,接作家异常兴奋的表情特写,再拉至屋子内全景,老头抱着播放机坐在中间,他的两个朋友分别站在他两侧,三人的头部均呈上仰姿势,像是在沉思,恢宏的音乐继续播放着,搭配阿历克斯敲打地面和惨叫求饶的声音,整个画面非常具有戏剧性,与之前阿历克斯听到第二乐章时的状态形成巨大的反差,挚爱竟成为一种折磨,这种反常的反应居然是治疗后的结果,的确值得深思。
剩下的四次是第四乐章,即包含欢乐颂的部分。其中第一次是在奶吧中,女人清唱《欢乐颂》,歌声配着阿历克斯的独白:”我觉得像是一只大鸟飞进了奶吧,我感到我的头发都站了起来……因为我知道那是什么。”这段独白直观地描述了阿历克斯对于贝多芬的热爱和尊重,所以在他的朋友Dim嘘女人时阿历克斯狠狠地给了他一棍。第二次是在书店,阿历克斯邀请两个姑娘去他家进行狂欢。第三次是在阿历克斯参加鲁道维科治疗时,医生强制给他播放的关于纳粹集中营的片子,其中配乐便是第九交响曲中的第四乐章,也正是因此,阿历克斯的挚爱音乐变成了魔鬼的礼物。这里的第四乐章其实是经过改编的,旋律没变,只是演奏风格变了,这也是导演有意而为之,为了营造一种戏谑的气氛。最后一次是政府部长为保名誉而去看望自杀未遂的阿历克斯。阿历克斯的主观视角下部长的面部近景,背景漆黑一片,同时部长一袭黑西服,看起来就像是他已与黑暗融为一体。这样的镜头具有很强的隐喻效果,作为一开始赞成鲁道维科技术的领导人,在被舆论抨击之后一改往日态度来看望阿历克斯,并希望与之成为朋友,这种政客的虚伪作风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当他听到阿莱克斯肯定的回答后,恢弘的音乐渐起,此刻切全景,病房的门突然被打开,一群记者扛着相机冲进,这次是真正的未经修改过的第四乐章,音乐中还有人声合唱,就像是人们在为二人“友谊桥梁的搭建”欢呼,具有强烈的讽刺之感。接着是部长搂着阿历克斯合影的特写镜头,音乐渐缓,阿历克斯听着音乐再一次进入了自己的幻想——与女人做爱,这次的做爱非同寻常,是在群众的注视与欢呼声中进行,阿历克斯的独白响起:I was cured ,all right!所以最终阿历克斯经过这么多周折,真正被治愈后还是他原本作为一个正常人的样子,不得不令人怀疑这场“治疗”的荒唐。
(二)主题曲
电影的主题曲也在整个片子中出现四次。第一次在影片开头,阿历克斯的面部特写镜头拉至四人的全景,阿历克斯作为老大坐在中间,周围以裸体女人雕塑为桌,四人的打扮一样,手中的牛奶杯暗示了地点。阿历克斯右眼的假睫毛更是具有夸张风格,悠长的管弦乐和开头几声有节奏的鼓声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随着镜头慢慢拉至大景别,阿历克斯的独白响起。这是主题曲第一次出现,是主人公命运及身份变化的一种象征。第二次是阿历克斯和他的伙伴强奸作家妻子之后回到奶吧喝牛奶时,阿历克斯因为挚爱的音乐与Dim发生了争吵。此时阿历克斯领导人的身份已经开始遭到质疑,画面构图明显将阿历克斯放在画框右边角落里,显得很逼仄,而其他三人身后的空间绰绰有余。第三次在阿历克斯被改造后的汇报演出中,随着蓝头发的半裸女子的出现,音乐响起。随后女子走向阿历克斯,主观特写镜头中始终是女子丰满的乳房和平坦的腹部以及女子俯视的脸庞,但是凄凉的音乐已经暗示了阿历克斯不可能得到他想要的。第四次是阿历克斯身份的彻底颠覆。当两个警察从围攻他的老头们中解救出来时,一个急推镜头,他认出这两个警察竟然是Joe和Dim。镜头切到仰拍Dim脸部表情的时候,鼓声响起,又像是阿历克斯的丧钟,浑厚又带有悲伤气息的音乐再度响起,像是打败仗后的终曲。此时Dim之前一贯有的傻笑声也响起,形成一种时空的交错,现在Dim的说话声和之前Dim的笑声混在一起,表现了阿历克斯脑中的混乱,也突出了他命运的无奈。
(三)罗西尼交响乐
库布里克导演还在其他的三个打斗场面配了同一首交响乐,即罗西尼的《偷东西的喜鹊》。在影片第4分30秒,一幅古典壁画映入眼帘,同时《偷东西的喜鹊》响起,配有女人挣扎的惨叫,营造了一种悬念感。接着拉镜头,再摇下来,发现是个剧院。几个装扮嘻哈的小伙子正在撕扯一个年轻女人的衣服。滑稽的音乐和戏剧般的画面形成一种强烈的戏谑风格。随后阿历克斯一伙人的出现更是增强了这种色彩,滑稽可笑的音乐与两伙人打斗的场面组合毫无违和感,这样的声画对立恰恰体现了年轻人之间的打斗在别人眼里看来就像游戏一般。音乐的高潮部分在阿历克斯打人的近景时结束,这场打斗也告一段落,一伙人随即逃离剧场。第二次是在海军码头岸边。四人走在一起的全景,先是阿历克斯的独白,当音乐进入高潮时,阿历克斯也将手中的铁棍挥向身边的Joe及Dim,慢镜头的运用使得这一场冲突的每个细节都展示得十分清晰,音乐节奏与打斗场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第三次是阿历克斯与富家猫女的追逐打斗场面。猫女拿着收藏的工艺品追着阿历克斯打时,镜头由固定机位变为了运动机位。时而跟着猫女,时而跟着阿历克斯,时而又在两人中间旋转,制造出一种混乱的感觉,但是在《偷东西的喜鹊》搭配下,气氛并不紧张,反而变得十分幽默。根本不会令人联想到猫女死亡的结果。但是生活也往往如此,无法预料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世界的不可预知性被导演戏谑地表现了出来。这一场戏也成为阿历克斯放荡不羁生活的转折点,在滑稽的音乐声中,一个牛奶瓶的特写,加上玻璃瓶破碎的音效,倒地的阿历克斯成为警察的瓮中之鳖。
三、其他音乐
此外,库布里克在其他场景中音乐的使用也很耐人寻味。比如《威廉退尔》序曲的第一部分,很具有悲伤气息,在影片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在阿历克斯入狱后,一个监狱远景的俯拍,在与周围其他建筑物对比之下,监狱像是一个巨大的蜘蛛,趴在其他整齐的建筑物中。阿历克斯叙述监狱生活的独白也在大提琴与小提琴的合奏之下显得分外悲惨。第二次,在阿历克斯出狱回家后。其实画面内容已经暗示了阿历克斯在家中地位的改变。画面中的母亲穿红色裙子,红靴子,以及黄绿色的头发,父亲身着浅咖色西服,橙色衬衫,与背景色调很和谐,新房客也身着红色毛衣,和母亲属同一色系,这三个人的穿着很明显与家中的色调很和谐,再看阿历克斯,一身深蓝色的西服,在红色的墙纸映衬下显得格格不入。在他们谈话过程中,母亲将播放着轻松而欢快的音乐的收音机关掉了,并埋怨阿历克斯为何不提前通知他们。父亲面对阿历克斯也显得很局促不安。所以当阿历克斯明白自己已经被父母抛弃,万念俱灰坐在椅子上时,《威廉退尔》序曲又适时响起了。暗示此时阿历克斯的心情就像刚刚入狱时一样绝望。而《威廉退尔》序曲的第四部分,则被运用在一段很经典的性爱画面中。即阿历克斯与曾在书店邀请的两个女孩。导演将这一段速度加快,配上《威廉退尔》序曲,这一段声画对立的运用使得整场戏和游戏一样,也突出了阿历克斯那个年纪的年轻人随心所欲,无拘无束的特点。
同时,《威仪堂堂》第一和第四序曲也被运用在电影中。《威仪堂堂》序曲在英国被称为第二国歌,在片中被运用在部长来监狱挑选实验对象时。当部长大步流星地穿过监狱,走进阿历克斯的房间时,配上威仪堂堂的音乐,就像是部长正在进行一项庄严的仪式,明显的反讽。同样,在阿历克斯被选上参加鲁道维科实验时,音乐再次响起。典狱长将阿历克斯送往治疗中心的过程仿佛变成了“蜕变”之路,音乐的加入将整个实验赋予了庄严神圣的色彩,然而实际上它依旧是灭绝人性的毒药。
另外,<Overture to the sun>这首富有荒诞气息的音乐被添加在阿历克斯试验成功后的汇报演出中。画面语言也暗示了导演意图。全景下,辅助演出的男人与阿历克斯同被一束聚光灯照着,营造出两人的剪影效果,仔细观看可以发现,阿历克斯身后的背景有很多观众,而对面的男人身后却没有,暗示了最终还是阿历克斯更得人心,而这一场实验不过就是个闹剧。在阿历克斯被打倒后,主观视角看到的男人周身处在黑暗中,且在肩的两侧分别有一个银色的类似于眼睛的东西,暗示他这样的行为是被许多人注视着,也许也正被上帝注视着。小号间歇式的吹奏,基本属于一个音阶的旋律变幻,有节奏的鼓声,荒诞的音乐配荒诞的表演,目睹这种泯灭人性的场景,台下观众都无动于衷,导演将诸位科研人员以及领导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他们仅仅需要听话的机器人而已。
最后的一首歌是《雨中曲》,在电影中出现两次,第一次是阿历克斯和他的同伙闯入作家家中。此时并没有音乐的加入,只是阿历克斯的干声唱,他一边唱一边根据节奏打着作家夫妇,这段音响音乐化的处理将阿历克斯那种放荡不羁的无赖气质暴露无遗,也许正是因为喝了“加料奶”才使得这群孩子变本加厉,继而当着作家的面强奸了他的妻子。这种行为在任何人看来都是令人匪夷所思的,库布里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极致的坏人,这首歌也为他后面遭受的痛苦埋下了伏笔。第二次,阿历克斯在命运的驱使下再次来到作家的家中,在浴室哼唱的《雨中曲》成为他命运的第二个转折点。环形结构使整个故事有一种因果循环的感觉。
影片的反乌托邦气质很浓,并配以或严肃或滑稽的交响乐,影片的风格很不严肃,但是反映的主题却很值得人深思。曾看到过一个思想实验:莎莉的船是少数在这片海域中定期航行的船,这也是她总在仔细收听是否有人发出求救信号的原因。所以当她听说一场爆炸导致12人落海,没有救生艇时,她立即将船开往事故发生点。但是随后莎莉收到第二条信息,她丈夫的渔船正在下沉,他需要帮助。问题是莎莉如果救丈夫,就必须前往距离12名溺水者更远的水域。那么莎莉该如何抉择?多数伦理学家认为,道德要求平等尊重每个人。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并非如此。比如,我们会为了私心而去做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当然往往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这恰好就是人性,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是阿历克斯们,隐藏在我们深处的邪恶被表面的道德标准所束缚,因为现在有一个普遍的“标准”存在,我们的社会才井井有条,试想,假如某天标准被打破,世界会如何?
影片中大量使用的交响曲非但没有使得影片整体显得突兀,反而为影片营造出了不一样的效果。由此看来,音乐的使用并非总是需要循规蹈矩的,很多时候,按照很直观的感受来用,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6 ) 《发条橙》:人类失去选择自由之时便是不复存在之时

这是影视剧本精读课布置的一项作业,算是我写的第一篇长评,在几个朋友的指导下最终完成。内容会浅显一些,还请各位友邻多多提出宝贵意见,万分感谢! 用图片的形式是因为我也不知道内容哪里触碰到了不该触碰的,第一篇就变成这样,就很离谱和无语,请大家见谅啊啊🙏🙏🙏 永远爱斯坦利·库布里克!!!

 短评

在感官层面上,我只知道自己第一次,从一部电影里,享受到了施暴的快感。没有理由,没有结果,没有思考,没有其他。

6分钟前
  • Ocap
  • 推荐

第三遍看生理上的不适感减轻很多,在英国骚乱之后更能理解文明社会下隐藏着的危机原由,库布里克尽情展现在乌托邦神话下所能发生的丑陋一面,又转回手痛击倾向于将人符号化的国家机器,最终把世界交给暴力像永动机般循环的开放式结局,正义在人被剥削掉道德选择权后沦为了贝多芬第九交响一样的背景音乐

11分钟前
  • 袁牧
  • 力荐

暴力慢镜,性爱快镜,一个本我的坠毁。只有笨蛋才会去思考,聪明的人用的是灵感和上帝的旨意。这两个多小时完全是库神对时代性体制永无止境的诘问,个人选择如果被抑制,是否善恶的边界已经被抹去。

16分钟前
  • Obtson
  • 推荐

影片通过一个漫长而完满的暴力实验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们对待暴力与对待行为准则的态度不经意间便自相矛盾,既反对暴力又以暴制暴,西方社会一直追寻的人性在影片中却不复存在,这使影片给人一种飘渺洪荒的感觉,而对社会政治的深刻嘲讽以及人的生活信念的崩溃与迷茫也表达着一种深切的探索精神~

18分钟前
  • Lan~die
  • 力荐

我觉得惊讶的是传说中的经典居然真的让我觉得很经典

23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我愿意这么看这部片:前半部分看到男主角无恶不作观众恨死他了,后半部分看到他陷入无助受到非人道治疗,还没来得及感到大快人心就立刻又倒向了无限同情男主批判社会情绪中了,墙头草一样。观众就是在这样的观影情绪中被导演狠狠的抽了脸。

26分钟前
  • 🐷🐷
  • 推荐

“我完全康复了”

31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Stanley Kubrick竟然用《发条橙》解读贝多芬,开头至今令我心有余悸。

35分钟前
  • 眠去
  • 力荐

其实也说不出哪好 但早期作为一个伪文青我还是给了5星

40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最欢乐的乐章VS最邪恶的人性 虽是大师之作但3星不推荐 因为观影中确实感到不舒服

41分钟前
  • Cici | 站在门口那么久
  • 还行

没办法。。。谁让咱假装是文艺青年呢。。。很喜欢

42分钟前
  • lisa|离
  • 力荐

有些经典,是靠表现形式撼动了一个时代。但是,不同的年代对于震撼的标准是不同的。在我看来,所有要拿历史地位说事的经典,统统算不上是真正的经典。

43分钟前
  • 猪头妖怪
  • 还行

如果人甚至没有选择邪恶的权利,那还是人吗?

46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力荐

人性本恶,不要太凶残,也不能太软弱。社会体制本身就是反人性的,被利用的。

50分钟前
  • 飞天PP猪
  • 力荐

成功预言了杨永信的电击疗法。

51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库布里克真混蛋,但也真天才。

56分钟前
  • 逍遥兽
  • 还行

重看 库布里克真的是个非常真诚朴素的导演 不是直接演出来了么和神父的对话『善行必须是个人自由选择的结果才有意义 剥夺你的选择你就不是人了』那里 他的每部片子思路都很清晰 感染力不足/一头雾水是跳步造成的 改编成电视剧都会很出色 他才不可能装逼呢……

59分钟前
  • 柴斯卡
  • 还行

看的差点儿吐了~~~

1小时前
  • littletwo
  • 力荐

对于他的电影我一直都抱着没水平写影评就闭嘴的态度

1小时前
  • lukas
  • 力荐

经典的3p节奏..漂亮干净的画面

1小时前
  • 文泽尔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