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情片韩国2003

主演:吴永洙,金基德,金永敏,徐在京,何丽珍

导演:金基德

 剧照

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1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2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3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4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5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6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13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14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15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16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17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18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19春夏秋冬又一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18 04:10

详细剧情

  春天,贪玩的童僧拿着石头,绑在鱼、青蛙和蛇身上,捉弄着小生灵们。老僧(吴永洙饰)发现后,用同样的手法惩罚他,告诫他不可胡来。  夏天,十七岁的少僧(徐在京饰)为久居深山的修行日子苦闷不已。有一天,一名患病少女(何丽珍饰)在母亲陪同下,来到寺庙拜佛求平安,并留下疗养。少年开 始忍受不住异性相吸所带来的诱惑……  秋天,青年(金永敏饰)在外面杀人后重返寺庙,请求谅解。老僧命其刻写心经,去掉罪孽,同时,追捕逃犯的警察也赶到寺庙……  冬天,服完刑期的中年男子(金基德饰)回到山中寺庙,重新开始修行苦练。一名妇女突然探访寺庙,并留下了一个男婴,希望能被收留。  之后,又一个春天到来。

 长篇影评

 1 ) 金基德之春夏秋冬又一春

       金基德是非常聪明的一个人,这种聪明绝对不是指他天生多么多么的对镜头敏感或者直接说他生而就是做导演的料。我指的是他更深层次的,他对人与人关系的思考上的,或许还有对社会与人性的冲突。乃至自己对更深层次的宗教以至于上升到哲学方面的思考上来。
    我对他最迷恋的一部戏是《春夏秋冬又一春》。其实吸引我的还是他思想中对“轮回”的认识而具体的表现出来。
    故事是直接展开的,老和尚与小和尚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片世外桃源中,看得出来,老和尚也是曾经有故事的人。但从未提及过发生了什么能让他六根清净的独居世俗之外。小和尚却是小,无忧无虑。与师傅服侍佛祖于孤灯之下。倒也是乐的快活。师傅不是多话的人,只是时常看着小和尚,默默不语。脸上尽是一片惋惜。直到又一次,小和尚独自玩耍的时候。给鱼、蛇、青蛙各自绑了一块石头,乐呵呵的看着他们拖着一块累赘蹒跚前行。脸上一副天真的笑脸。老和尚看见之后重重责罚了小和尚。但是为时已晚了。蛇与青蛙都已经被石头拖的累死了。小和尚拿着青蛙与蛇的尸体只是一个劲的哭。老和尚叹了口气,说道“你给他们绑的石头,未尝也不是你自己心灵的石头”。故事就在这句禅机中埋下了伏笔。
    日子看着一天天平平淡淡的接着度过了。小和尚长大,老和尚更老。但是平静总会被打破,该来的总会来。一位进庙还愿的都市女子最终吸引了小和尚,很轻而易举的他们发生了关系。一切对于都市女子来说或许只是人生中一次旅途的邂逅。但是对于小和尚来说,确实打开了另一个天地。从此他也不甘于寂寞了。想要从此逃离出去。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明镜台既然染了尘埃,就不再如以往般清澈透亮。终于有一天他走了出去,与其说是走更不如说是逃,逃离这个“世外桃源”。老和尚什么都知道,却只做不知道,不闻不问。只是叹息一声。也许一切的一切,早都有了预兆。报是终究要是还的。只是老和尚在佛前的时间更多了,仿佛除了佛,世间再无一切了。
    小和尚最终还是回来了,彼时的他已经不再是一名和尚,他杀了那位当初与他海誓山盟的女人。他觉得世间再大却仿佛没有了自己的容身之所,他回来了。老和尚什么也没说,望着小和尚,就像当初看着他用石头绑在那些小动物身上。一切其实都是报应,心灵的石头最终也拖垮了小和尚。
    于是,一切仿佛都顺理成章的。入狱,又出狱。彼时小和尚已过不惑之年。再次回到早已空置多年的庙里。老和尚早已坐化多年。他突然明白了老和尚当年的苦衷,老和尚对着佛祖默默诵经时候那种悲怆。于是,他仿佛化为了当年的老和尚。
    一切都仿佛轮回,深冬,一位女子将自己的孩子送来了庙里,什么也没说,老和尚接受了。他仿佛就一直在等这个孩子一样。
    故事最后的时候,小和尚独自玩耍,将一块小石头塞进了鱼、蛇、青蛙的嘴里,笑嘻嘻的看着他们在艰难的跑开了。脸上露出了纯真的笑容。而他的身后,老和尚默默的看着他做完了这一切,什么也没有说。思绪或已回到以前。
    佛教中有轮回的说法,所谓种业因得业果。金基德在本片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轮回的哲学,在本片最为显著。而在《收件人不详》中也有略微的穿插其中。但也只是一扫而过,《收件人不详》更着重讲的是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矛盾。这里不表,而在《悲梦》之中,金基德仿佛将自己的宗教哲学一股脑的甩了出来,内容渐渐的有些失控了,短短的一百分钟内要组织好讲完即使金基德也觉得力不从心了。越来越有点“形而上学”。不过其中很多元素是我很喜欢的,不过这部电影真的没懂,看到了一些小细节,觉得很有意思。整个故事却沉闷而乏味。
    还有一部电影,是《空房子》。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是“空灵”。很少的对白,甚至很少的情欲(情欲在金基德电影中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甚至有很多人将他的电影来当情色片来看),一切都美好的乌托邦似的。其实《春夏秋冬又一春》里也有这种空灵,但是更多的是表现在风景上。环境上美的真的就仿佛是一世外桃源。而《空房子.》的空灵却表现在了人与人之间,仿佛整个故事就是如此的富有灵气。美好而令人神往。男主主角之间不必太多话语,爱情也纯粹建立在柏拉图精神之上。
    提到金基德电影,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是“虐”,《收件人不详》中母亲最后吃掉儿子的尸体,《撒玛丽亚女孩》中那个年轻的女孩从高空微笑着一跃而下,《漂流欲室》中女人用鱼钩伸进自己阴道再狠狠的拽出而发出的刺人心脾的尖叫,足以使人不寒而栗了。鲁迅说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金基德或许也有这样的爱好。但是他更多的是将自己内心的恐惧展示出来。而他的“虐”更是很少的始终贯穿电影的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通过这样的“虐”来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或者是社会对人的压迫。以及自己对现实的不信任甚至是对人与人的失落完全的展现在电影中了。
    但是,我个人是不喜欢这种的虐的。并非不好,早起看了很多冯提尔的“虐”的电影喜欢的不得了,现在却提不起丝毫的兴趣了。而且总觉得看到了最后,仿佛陷入了一个死胡同,内容似曾相识,立意千篇一律,金基德在不停的重复自己,幸喜他也发现了,果断的放弃创作而毅然决然的用很长时间推出了《阿里郎》这部颠覆的电影。当然,这一切跟他的“虐”毫无关系,只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突破。一种破而后立。
    金基德之于韩国,我认为是拔尖的一拨导演之一了。他对人性的思考,深刻严肃而发人深省。不止适用于韩国,在吾等国民身上也能发现那种病态,方能防范于未然。

 2 ) 金基德、《春去春又来》及其意象表达

在《雏妓》之后的作品几乎已经全部看齐,而07年的《呼吸》还在翘首以待的时候,确实是长久未看金基德了,影视美学课给了我重温金基德的机会,而影片恰恰是他承前启后性质的《春去春又来》。
与大多数人一样,认识金基德从《漂流浴室》开始。这部被媒体无知地打着“情色”的旗号吸引观众的片子,让当时观影经历并不十分丰富的我看得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以至于整个晚上满脑子盘旋着片子里的场景,最后在黑暗中楞是流下了泪。看完片后,能够这样让观众身心难受的导演是不多的。可能对于普遍稀少台词的电影天生有好感吧,我先遇见了蔡明亮,然后就是金基德。
金基德出生于不幸的家庭,经历十分丰富曲折。最终学历是初中。虽然他毕业于农业大专,却因为学校为非正式学校,而未获得学历。有过5年的部队生活,转业后未找到过收入稳定的长期工作。30岁时,为了追寻自己的美术梦只身去了法国,在欧洲学习生活的2年时光使他的生活经历更为复杂充实。96年开始写剧本,当导演也只是心血来潮的想法,处女作《野兽之都》虽然已有了相当的暴力成分,但并非震撼之作。直到《鳄鱼》的出现,所谓“问题导演”的名号在他身上开始熠熠发光。
金基德的电影基本是对不幸苦难底层人物的描写,但在表达上显然超越了韩国的国度及民族,显露着无法轻易模仿的大胆与独特。每部片子的选景、素材与细节无不透露着他的美术功底,以及所展现的不同一般的人生观、价值观与自成一套的哲学理念,这些都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这位国际性的高产(每年一部半的速度,96年至今已有16部长片作品)又高质的韩国导演曾经的生活历程。

《春去春又来》看到第二遍才明白其实只有佛学的表象,其本质依旧是人生与命运的思考。“欲望”、“轮回”与“救赎”的主题本来便是老金的专用。幼年和尚用石头去绑鱼、蛙、蛇结果被老和尚用同样的方式绑住了自己,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对于“杀生”的惩罚,其实是老和尚在教小和尚学习如何去自我救赎;少年和尚与女施主发生了关系,也全在老和尚的预料之内,同时正是老和尚治好女施主重病的唯一有效的方法,这里也没有对与错的区别、没有佛教观念的束缚;小和尚为女子离开佛家仿佛更脱离了一般的佛教伦理。老金是要更深刻地探讨潜隐于人性内部的纠结与反复:柔弱与刚强,敦厚与暴戾,平和与偏执,善良与邪恶。在整体的叙事进程中偏离原有的“立地成佛”的故事原型,而更侧重以叙事变奏暗示人性较量的艰难与曲折。
与蔡明亮一样,“水”依旧是老金的主要使用意象。首先从场景的选择就可见一斑。一大片被群山包围的湖水,虽然与老金以往片子中蕴含无数能量的海水略有不同,但仍然有毫不逊色的震撼之感。场景的安排非常有意思,一间小寺庙一年四季漂浮在平静的水面上。“水”是欲念的象征,佛家讲求无欲无求,但老金的安排显然在暗示,欲念是人的本能,任何东西都无法关住它。年轻和尚喜欢进入水中游泳撒欢,在面对少女施主的时候也是用游泳的方式发泄体能和欲望,在与少女偷偷上山野合的途中,水涨没了道路,欲望喷薄而发。而历经世事的老和尚从来懂得控制好自己与水的距离,不会轻易逾越。
与“水”相仿,蛇从圣经里开始就成为了“欲望”的代名词。影片中也出现了多次。少年和尚最初也是在两蛇交尾的场面下萌发了最初的性意识。
另一个有意思的场景,就是庙宇里面的隔间无墙却有门。很容易理解,“门”是常规的通道,而越墙却不走门则是违反常理的行为。少年和尚“越墙”的行为也只因为经受不住少女的诱惑。
片中共有三次人物流泪的场景。壮年和尚杀妻后回来企图自杀、老和尚圆寂前、以及后来送婴儿的妇女在佛前。老金都用纸与布遮住了他们流泪的脸但能看清他们流下的泪水。泪是心中悲苦的流泻,而以老金的哲学,生命的悲苦来源自身的欲望,所以泪可以直接理解为欲望从身体的流出,此后便是解脱。
可以说,在这个片子里,老金的意象使用是最为丰富和复杂的,这可能造成了该片看上去玄之又玄的重要原因。他借鉴了佛家的学说套用在自己的理解之上,不得不说是十分高明的。片子最后的部分,中年和尚重负登上山顶修炼是种相当终极的自我救赎方式,全部由金基德亲自完成,他确实是位身体力行的电影者,极好地统一了电影的艺术性与社会活动性。
借用四季表达人生是非常妙的选择。将夏季与秋季作为人最动荡的时期,情色和暴力的因素全部注入在这两个集结。经历了世间普遍的爱恨情仇,在冬季冰封,孕育了下一个春季的重生。这次,“轮回”的主题变得十分明朗。而这种轮回并非只是在讲述一个人,一个季节便是一个人生阶段,每一次小和尚的出现其实也都可以看成是不同的人处在这一个阶段而已。

看惯了老金以前的片子,特别是我这种将《收件人不祥》和《空镜子》封为“神来之作”的影迷初看《春去春又来》是十分不习惯的。该片2003年上映,在此之前是以《漂流浴室》、《收件人不详》与《空镜子》为代表的极端狂暴虐心的作品,之后的作品仿佛明显的平和下来,尤以《空房间》为代表。所以说《春》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但他从来不会让人轻松地看片,对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深刻挖掘和艺术表达从来不会让人失望。

 3 ) 這一生的禪味

我認為它是我看過的最美的電影。水中的寺廟,蒼山環抱,仿佛一個清秀的隱逸者。我將願意在那裡度過一生,和菩薩輕抿的微笑,和透明的雨水,和山溝的小魚。
詩意和禪味並不一定要通過故事講述。安靜,虛空,四季流轉。如果沒有人到來,沒有人離開,我們的內心不被打擾驚動,這樣的美景又是否值得存在。

    春天,少年的淚水過分純淨,於是我生了並不存在的記憶,覺得自己也曾為無意的傷害放聲大哭。壓在小動物身上的小石頭曾是心上的傷,多年之後竟然又再懲罰自己以求寬恕。

    夏天,從憐愛開始,到羞澀的肌膚之親,到難以平抑的激情,多少美好的情欲在青山碧水之間,老人放任他去體驗塵世的幸福,卻無法勸阻他割捨綿綿恨意。

    難道你不明白世事無常?當老人平靜地說出,我感到自己才是一個真正的聆聽者。我願意更為柔軟地活下來,因為有一天我或者你都會突然感受到內心的不安,那些潛伏的情感能抵得住多少世事煙波?當他歸來,帶罪的刀來自于執意的愛,執意,就是太把一切看作永久。楓葉紅了,衰老的都衰老了,愛怎麼能還是原來的熱烈。

    後來,冬天了,湖面都結了冰,老人的倦眼無力地抬起,他把佛教的深義都化在一生之中,化在這個天真的青年心上。他砍下樹枝放在小舟上,慢慢燃燒自己,在澄澈的冰水中與人世告別。無需回憶和哭笑,這一生的修行已經很漫長了。
當他回來,看到被風吹破的窗紙,就知道了老人的訊息。用山石間的冰塊雕刻出佛像,把老人的舍利子放進額前。一個人獨對自己的過去是否仍有勇氣,如果曾篤定不移地修行,是否更不為所動。承受了得失才開始擔當起這禪味的悟。
那跌入冰下的女人蒙住臉的紫色頭巾像是哭泣的顏色,那無辜的孩子是否也將經受四季的冷暖悲喜。

    他在童年時就喜歡爬到山頂的大佛石像上望那小小的寺廟——在湖水中靜靜守候,山上的雲霧漸漸消弭。他離開了再回來,拖著物化的心上的石頭,再次遙望,就像回望自己的一生,在四季交替中回歸宿命。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chincai/
      welcome to my paper:单向意识

 4 ) 他真是个天才!

看了《春夏秋冬又一春》,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什么叫做内容大于形式,正如同看完了《英雄》,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形式大于内容。我想很多国产大片看完了这部电影都要自惭形秽,同样是拍电影,一个是过分仰仗形式,可惜挥金如土的奢侈场面和眼花缭乱的特技效果并没能让观众买账(拜托~学院派眼里的大众再浅薄也好,我们这点基本的鉴别能力还是有的)。
一个则是超脱于形式。金导根本不在乎形式有多么老掉牙:可以是最耳熟能详的开头形式“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和小和尚……”,也可以是小学生作文中泛滥使用的“四季”模式,可以只是两三个人物,可以只是在一个场景里面,可以是从头到尾极其吝啬的对白(当然,这是金导电影的普遍特点),这些都没有关系嘛,重要的是内容,是内容!!
他很从容,形式不过只是手中游刃有余的工具,但并非说形式不精彩,学美术背景出身的金导,我想没有人会忽略掉他电影中那些诗意唯美的画面。只是,故事内容太丰富了。两个多小时下来,我的脑子像是被上了发条一样不停转着,只觉得脑子都不够用了,影片结尾的那刻还觉得意犹未尽。只因为这短短两个小时,提炼出了一次生命的轮回。春夏秋冬,我们一同体会了小和尚的一生的心路历程。生命是繁盛的,可以表现的东西太多了,金导采用的却是化繁为简的方法,而且自始自终都清醒着抓着主干,只表现最人性最深层的东西,那些枝枝蔓蔓随之附丽,串起一幅奇特的景观。这部电影同样也是繁盛的。繁盛如四季。
春,为生命哭泣。小和尚年纪善小,不过是一个调皮的孩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畅游,欺负小动物,过着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像几乎每个人都会有的童年时光一样。但是,在这个万物生长的季节,必定要完成一次成长。这就是对于生命的敬畏。于是,春天快要结束的时候,小和尚看到死掉的小动物时,哭了。
夏,爱的欲望。开门见山,这四个字一语双关:一是的确小和尚开门见山,然后在山里看到两条在一起交配;二是说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在这个充满风情的季节,正是欲望蔓延的时候,两条蛇缠绕在一起的暗示意味再明显不过了。然后那个楚楚可怜的女子就出现了,象征着一种性的欲望。但是,我更愿意理解为一种爱的欲望。我们都有过那样懵懂的时候,像是鬼撞墙一样地喜欢上了某个人,为之执着与疯狂,想要见到他,和他在一起,随之而来的是占有的欲望,乱了心智,扰了生活,只在欲望的海洋里面沉浮不定。乱套了,但是那又能怎么办,连老和尚都说这是“人之常情”,这是每个人成长时期的必修课,人人都一样。
秋,等待救赎。小和尚走了,坠入凡尘,他为爱疯狂了,当他再次回到深山古庙的时候,已经是一个在逃杀人犯,风尘仆仆,眼神暴戾,全身上下充满了绝望与狂躁。要怎么样,要怎么样才能解脱呢?他到以前常去的水里拍打喊叫,他用纸张贴住自己的眼睛和鼻子让自己透不过气来,他把自己吊起来绳子绑得自己伤痕累累——种种自虐的方式,但都无济于事,最后还是在雕刻经文的过程当中渐渐平复下来。电影借此隐喻——唯有宗教能够救赎,这也是金基德电影里面的一贯主张。
冬,隆重过渡。转眼间,当门再次打开时,小和尚都已经人到中年了,我们无法确切知晓这些年他经历了什么,但他看上去已经熟透了。他重新归隐、强身健体、修身养性,曾经的不羁与暴戾荡然无存,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和老和尚当年一样的沧桑与从容。于是绕了一圈,回到了钟点。导演用了很长的篇幅表现了他往自己身上绑了一块大石头,然后一路艰辛地爬向山顶,期间不断切换过去那些被他绑上石头的小动物的镜头,仿佛是在为曾经犯下的错赎罪,也让人深切感受到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然后在冬天快要结束的时候,一个婴儿的出现,暗示着新的开始。
又一春,婴儿长大的时候,长得跟以前的小和尚一摸一样,并且,重复着同样的无忧无虑的时光和调皮捣蛋的行为。时光重现,又一春——又一次生命的轮回。
关于老和尚:老和尚在影片当中,永远像是一个静默的智者,淡看一切,从容不迫。我不相信谁天生就看破红尘,老和尚一定也经历过那些成长的伤痛,欲望的煎熬,世间的繁华与沧桑,说不定比小和尚的还要精彩。
关于自虐:金基德电影里中的人物有常常是属于心理弱势群体,在孤独绝望中用极端的方式来寻求解脱。金基德这样解释他在电影里面使用的暴力元素:“我更喜欢把它称为一种肢体语言。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一种身体上的表达而非单纯的消极暴力。我的人物所受到的伤害和被烙下的疮疤也是年轻人在他们还不能真正对外在的创伤做出回应的年龄段所经历过的。因为种种的失望让他们失去了信仰和对他人的信任,于是不再言语。他们转而寻求暴力。”当我看到小和尚回来之后把自己吊起来寻求解脱的时候,我会想起曾经自己在黑暗当中自己用小刀划自己的手臂——当精神上已经疼痛得无法忍耐时只好用肉体的疼痛来转移。关于这点,我不愿意多言。不懂的人说再多他也认为你是在无病呻吟,而懂得的人,自然会懂。
关于才气:金基德无疑是有才气的,尤其体现在那些奇思妙想的细节当中:春天小和尚把鱼、青蛙和蛇都绑上一块石头,小和尚在寻求解脱时那些另类的方式,铺满整个地面的经文,冬天一直包着头的神秘妇女,又一春时小和尚往鱼、青蛙和蛇里面放入石头……这些充满禅意的另类细节让我们不得不佩服金基德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游刃有余的表现力,仿佛个个都贴上了金式的标签——此家独占,无法模仿。尽管他的电影在世界上还备受争议,但是业内人世都已经不得不承认——他真是个天才!

 5 ) 《春夏秋冬又一春》中的象征和隐喻

刚刚看完了金基德的《春夏秋冬又一春》,本来想要用几句话来和大家谈谈感想,却发现实在是太难了。对于这样一部对白寥寥、晦涩唯美的影片,想要完整而准确的理解导演的原意实在是太难了。可能真像古人说的那样,每一个人心中有什么,他的眼中看到的就会是什么罢。如此,便应该把这个充满着隐喻和象征的故事交给每一位观者去自己进行评价。我姑且就来喃喃自语一下,让大家知道我在这部影片中看到了什么。
情节上,导演以春、夏、秋、冬、春这个自然的时间轮回为标志物,讲述了一个轮回的故事。
春天:一位老僧和一位孩童住在一处远离尘世的水上孤寺中,孩童由于好奇将石头绑到小鱼小蛇身上。老僧看到他的作为,依样画葫芦将石头绑到他身上,教育他要用同等的心情去看待身边的一切。当小孩背背着石头前去给小鱼小蛇揭开石头的时候,发现他已经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他对着小鱼小蛇的尸体痛哭。
夏天:孩童已经成长为年轻僧人。一天寺里来了养病的少女。青年僧人经不住诱惑,最终和少女偷吃了禁果。老僧发觉了两人的事情,而少女也已病愈,于是将少女送走。年轻僧人无法忍受失去爱人的痛苦,在夜里,身背孤寺中唯一一尊佛像,偷偷离开。
秋天:年轻僧人因为妻子出轨而成为一名杀妻犯。他无处可逃,回到了养育他的孤寺中。由于生活的苦难,他已经不是原来那副祥和的样子,他满脸乖戾,心中充满愤怒。老僧将其点化,命他在地上用心篆刻般若佛经,净化其暴戾之心。天亮后,杀妻犯安然地被警察带走。
冬天:出狱的杀人犯已是中年,他回到寺中,老僧已经圆寂。一晚,一女人带着一个婴儿来到寺中,在佛像面前痛哭,几天后的一个晚上,女人打算遗弃婴儿偷偷离开的时候,掉到了湖面上的冰洞中死去。中年僧人收养了这个婴儿。中年僧人终于证悟,他将旧佛像沉入湖中,身背石块,怀抱新佛像向山顶艰难的攀爬,当他到达山顶的时候,湖中孤寺甚至整个湖面在群山的映衬下显得微不足道……
又是一年春天:童僧做着与如出一辙的恶作剧,将石头塞入小鱼小蛇的口中……
在我看来,春、夏、秋、冬对应着佛教哲学中的成、住、坏、空四个阶段,由好奇、单纯、未体悟的“成”,到充满着本能和欲望(占有欲和爱欲)的“住”,再到由爱生恨、充满暴力与愤怒的“坏”最后归于观照生命本源、寂静空虚的“空”,而又一春,则应该是导演的一种演绎,反映了导演对于人类无法跳出宿命与本性的深深悲凉。
不知道导演是否信佛,是否想要向观众传达佛的教义,但是整部影片在我看来却到处都是佛偈,在那些晦涩含蓄的画面中,处处暗含禅机。在看似追求唯美的场景设计中,到处都存在隐喻和象征之物。在此,我简单谈一下我的理解。
首先就是门,门在影片中无疑是一种禁忌的象征,从湖中孤寺的没有围墙山门,到寺庙中相对而立也没有围墙的房门,门代表着一种禁忌和规范,虽然没有围墙,但是在影片中所有的人还是按照规矩出门进门、开门关门,直到年轻僧人偷情的时候,他才跃“墙”而过,不通过门而投向少女的怀抱。
坐落在湖水中的孤寺,则代表着每一个人的世界,孤寺孤单单的矗立在湖心,无法移动,静静的承受着四季的变换,与外界没有联系,想要走到湖边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那艘小船,偶然前来的都是因果与缘分。电影前期,孤寺代表着老和尚的世界,它与老和尚一样与世无争、遗世独立,心不动所以寺不动,不论四季变换、客来客走,孤寺始终默默观照着,而后来老僧圆寂后,整个寺庙在画面中就开始移动了。后期的孤寺则预示着中年僧人的世界,蒙头巾的女人和孤儿则是因果,而当中年僧人证悟后,他爬上大山,终于发现他的世界不过是一粒沙,从而体会到了对世界的终极关怀。
佛像则象征着对世界的理解和证悟,电影最开始,孤寺中只有一尊已经斑斓破损的佛像,老和尚细心的清扫着佛像,少年离开寺庙时将佛像带走,预示着他还没有真正理解,还在“有”的阶段,他想通过自己拥有佛像不忘记自己的过去和已知的道理,当他愤怒杀妻后,他又将佛像带回了寺庙,佛像也没有教会他忘记愤怒,而当他终于证悟后,他将旧佛像沉入湖中,他终于有了自己的“新佛”。
孤寺与岸边唯一的联系工具就是那艘破旧的小船,小船寓意着我们与外界联系的通道,老僧在见到警察押着自己从小养大的年轻人离开的时候,也不由起心动念,所以无论如何划,船都不能前进,只有老僧心中放开的时候,船才能继续前进。船也带来了与外界的因缘际会,无论是养病的少女、执法的警察的到来还是杀妻犯的回归,都是经过船来到水中孤寺的。
石头则是罪与救赎的双重象征,开始时幼僧将小鱼帮上石头,只是因为好奇好玩,而当老僧给他绑上石头的时候,他就在因为体验到“苦”而被救赎,他看到众生因为背负着不应背负的“石头”而死亡的时候,他终于体会到众生之苦,而痛哭。而当中年僧人证悟后,他终于明白烦恼即菩提,他身背大石、怀抱佛像向山顶攀爬,则预示着他最终将从罪与负担中得到救赎。
庙门前的石狮子,在少女刚来的时候,她坐在上面,年轻僧人告诉她不可以坐,而当两人偷尝禁果后,他则主动将石狮子移到合适位置让女孩休息,这可能就是佛教中所说的“分别心”吧。
在电影一开始,老和尚和童僧一起去采药,老和尚将小和尚采来的药扔掉,并告诉他所采的药有毒,小和尚问道“它们看起来是一样的啊”,老和尚告诉他“有毒的和没毒的仅仅相差一条白线”。这段看似无关紧要的情节,可能正是导演想要告诉我们的,爱与占有,佛像与佛意,罪与救赎,烦恼与菩提可能都是仅仅相差“一条白线”而已罢。
年轻僧人杀死自己妻子的凶器,也并不像表面看来的那样简单,当老僧命令青年人用那把依旧血迹斑斑的刀子,在门口的地板上刻写心经的时候,刀子已经不单单是杀人的凶器,同时也是年轻人寻找救赎和找回自我的工具。
年轻人用一晚上的世界所刻写的心经最终被老僧以及两个前来逮捕他的警察涂上了鲜艳的颜色,是否在传达我们并不孤单,大爱仍在的理念。
影片中出现了一些动物:鱼、青蛙、蛇、蚂蚱、一只鸡还有一只猫,这些动物的含义更加复杂。
其中蛇贯穿影片的始终,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可能最容易明白的蛇,蛇在佛教中的意义我没有仔细研究,但在基督教中蛇无疑是欲望和罪的象征,比如说像创世纪中那条引诱夏娃偷尝禁果的蛇。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蛇又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蛇同时也是治疗的象征,希腊神话中的医神阿伊斯古拉普斯的蛇杖就是代表。从这些角度去解读,我们可能会更明白一点影片中蛇的反复出现,一开始出现的蛇,是童僧去采药,师傅叮嘱他小心蛇的蛇,在我看来这时的蛇是欲望之蛇,由于孩童的赤子之心,他无法被“蛇”伤害,他随意的抓着蛇就可以将蛇扔远。后来出现的蛇是夏天年轻僧人在山门外看到交欢的蛇,这里的蛇是欲望和罪的蛇,它暗示着少年欲望的觉醒和原罪的出现。最后出现的蛇,则是老僧圆寂时出现的蛇,这条冬天也不冬眠的蛇,则代表着老僧的牵挂和治疗之蛇,中年僧人回归后,蛇代表着老僧继续陪伴着中年僧人。
鸡和猫在影片中的所处的位置非常特殊,它们共同之处是都被当成了工具,鸡被当成用来把载着偷欢两人的小船拉回来的钩子,猫则被当成书写心经的笔。它们都成了救赎年轻人的工具,这些看来比人低级的多的动物,却最终变成了拯救人的工具。是否在传达导演的某种万物有灵的信仰呢?
青蛙、鱼还有被损害的蛇,我不知道导演选择这些物种是否是任意的,但是我却很难忽略他们分属的不同类别,鱼是生活在水里的,青蛙是两栖的,蛇生活在陆地上。
蒙头巾的女人到底是谁?是年轻僧人所杀的妻子么?还是其他人?影片一直没有揭开谜底,她的死亡也非常蹊跷,导演在这个情节的设置上到底想要和我们传达什么意思,还是仅仅想要吸引我们的注意?
总的说来,这部几乎没有对白的影片充满了可以进行不同解读的谜题,每一个人都可以透过它来观照我们自己的内心。影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最后的佛像观照世界的画面以及最后一段的佛乐,也许证悟只能是在我们爬的足够高,发现自己的世界不过是广大天地的一隅后才能得到吧。
推荐大家观看~!

 6 ) 人性的石头

影评-人性的石头-金基得《春去冬来又一春》2007-09-12

    本学期的“影视欣赏与评论”快要上完了,于是到了“评论”的时候,欣赏了这么多部好片子,我对《冬去春来》这部充满了东方禅情佛意的影片印象尤为深刻。

    与其说是“禅情佛意”,不如说这部影片是对人性的思考和展现,在我看来,佛家“性恶”的思想在影片中贯穿始终,整部影片就是一个“原欲”的过程,“欲”从何来?导演金基德给了我们他的答案——人性本欲。

    从春天的和尚开始,导演就告诉我们,人生下来就是恶人,喜欢发挥我们生杀予夺、主宰万物的能力,但是我们意识不到,甚至我们都会把这一幕当成轻喜剧看待,发出我们爽朗的笑声,认为这个小孩只是淘气而已。但是佛家说,众生平等,我们不能以天下众生的主宰者自居。在这部影片中,小动物们有自己的象征义,小狗、公鸡、白猫、蛇和乌龟象征了五幕戏中人物境遇的变迁。而第一幕中的小鱼、青蛙、小蛇,在我看来象征了人自己,他们的包袱是石头,而人的包袱是人性,所以小和尚绑着石头上山,看到小动物们都死去了,痛哭起来,就一个小孩来说可能是他的反省,在我看来,却是痛哭自己背上了这块人性的石头。

    到夏天的和尚,一开篇就展示了他看到两条蛇的“缠”绵,果然如我所料,这一个篇章展示的是人性的“原欲”,按照弗罗伊德的理解,“原欲”就是人的基原欲望——“爱的本能”,是人类生命活动最原始的动力和终极原因。尽管弗罗伊德声称“爱的本能”是比“情欲”更广的生理机能,但是我觉得在他那里,两者没有多大的区别。影片设定的场景是在与世隔绝的群山中,一湖青水,一颗老树,一座人生庵。与世无争的和尚在这种环境下,是不是就隔绝了情欲呢?显然,导演不是这样认为,夏天的和尚在欲望和佛诫面前痛苦挣扎,最后,终于不堪人性的驱使,和求医的少女在山涧的巨石上,摇摆的小船里,甚至在佛像前犯下佛家大忌,人性彻底地胜利了,佛在此时只是一块可以用来垫屁股的石头,在和尚从门旁边绕过去跟少女享受鱼水之欢的时候,我不知道是该为人性的胜利拍手称快,还是该为被背叛的信仰而惋惜。如果说人性的胜利说明他挣脱了信仰的枷锁,但是被赤裸裸的情欲驱使不就使他陷入了另一个泥沼么?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他落入尘网,为尘事困扰的秋天。

    导演拍这部影片到底是为了劝世人从善、勿杀生、戒欲,还是为了让世人依从人性,顺其自然,等待能否得道?实际上在我看来,这两者不是对立的,只有经历了欲望和尘世的挣扎,才能最后感悟,完成一次人生的涅磐。释迦牟尼悟道前是王子,正因为看尽了世间的繁华,看清了人性本恶,才能在菩提树下悟得佛理。

    我觉得,人性完全是一个中立的东西,不能说它是善的还是恶的,它是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的本性,我们小时候都残害过小动物,我小时候就用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的方法弄死一些小虫子,那时候并不觉得残忍,我们的祖先在与其他动物和人类自己争夺领地、食物的过程中已经给我们遗传了一套穷兵黩武的基因。情欲,抛开其社会性来讲,也不过是人类繁衍后代的必要,其他种族没有像人类一样遮遮掩掩。人性,就象是我们身上与生俱来的石头,他使我们忠于人类,忠于自己。使我们成为有爱有恨的人。

    宗教对我以及大部分普通人,有作用的地方,在于宗教的哲学,并不在于它的清规戒律。从金基德以往的作品,我可以想象他不是佛教徒,他之所以拍这样一部片子,我想不是为了宣扬佛教思想,劝人从善戒欲,而是将人性坦诚地摆在观众面前,留待观众自己去思考。我想,一部电影能做到引人思考一些平时不会去想的问题,它对于社会的意义足矣。

    关于这部电影,还有很多可以讨论的话题,比如它的因果轮回思想,无墙之门的意义、金基德的内心世界、影片意境的营造、影片中东方神秘主义色彩……还有一些场景我还不太理解它的意义所在,总之这是一部值得细细思考的电影,在这篇短短的影评中不可能把我所想全部都写出来,就算是前面已经写出来的也可能有地方自相矛盾,有地方词不达意,但令我高兴的是我表达了我的想法,很感谢老师提供这样一些好电影给我们欣赏,提供这样一个机会让我们拿点时间出来写一些跟专业无关的东西。

 短评

又一春里,童僧直接把石块塞进小动物嘴里,从直接度和伤害度上说,都比往小动物身上绑石块更严重,而且他比前一个春里的童僧从作恶中获得了更大的乐趣——金基德强调了他的傻笑。此一细节足以揭示人类的无可救药和恶之走向。

5分钟前
  • 石头摇篮
  • 推荐

arte观赏之风景片,轮回,顿悟,都说有禅意,那是装的,个人不喜金基德,矫情。

7分钟前
  • 文泽尔
  • 还行

里面有佛教“轮回”的概念。是否也说明人类劣根性的从不改变:杀戮,欲望。拍的很美丽,像水墨画般幽静雅丽。

10分钟前
  • 2013
  • 推荐

固定的景和漂泊的人,爱欲情仇与四季交替,本不连贯的春夏秋冬,成为生命轮回的标志驿站。恪守良久的无形房墙在月夜下被轻易撞破,兽欲驱动中,符号门便沦为无用,所谓与世隔绝以独善其身,到头来还不是不堪一击的虚禅。历尽红尘方得归空,俗世是一趟弯路,却非走不可。→2018.7.24二刷。

12分钟前
  • Ocap
  • 力荐

春是生死的负重,夏是情欲的勃发,秋是因果的了断,冬是自我的修行。水上浮庙宇,人间化禅境。如果是我身处如此胜景,恐怕早就欲念全消了吧?金基德果然是个只执着于讲自己故事的怪咖。

1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金基德算是一个优秀的二流导演,模仿能力很强,原创能力偏弱。他最好的作品都有出处,《春夏秋冬又一春》模仿裴镛均的《达摩为何东渡》;《收件人不详》模仿今村昌平的《猪与军舰》;《空房间》模仿若松孝二的《无水之池》。

15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不能再好了!

16分钟前
  • boks
  • 力荐

概念先行的电影做到这部是极品了吧。这是美工决定影片风格的绝好例子。还是喜欢“夏”一段。至于“冬”一段,金基德确实疯了……

1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万物苍生没变,心变了;眼鼻口耳闭了,心没闭。你将你的佛放在哪?是随手可触的案台上,是遥不可及的远山上,还是你的心里?

19分钟前
  • 狷介有乌青
  • 力荐

每个人都会回到自己的起点……

20分钟前
  • 影志
  • 推荐

画面很好,精神却没有很好的领悟到~~

25分钟前
  • 战国客
  • 推荐

四星半 作为人类,我们可以轻易地把弱小于自己的小生灵玩弄于鼓掌之间,而让我们背负上命运之石的,又是什么?人之初,性本恶。在人的本性面前,佛只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旁观者。

29分钟前
  • 氟西汀
  • 推荐

这无疑是金先生最好的一部电影。生的轮回,代价竟然如此沉重。有人说,金基德就像一个执着的苦行僧,背负的东西太沉重。以至于走到顶点时,只剩下他一个人。老和尚自焚那一刹那瞬间升华一切。金基德最后自己上阵,在冰天雪地中拖着石磨前进,他到底是在拍电影,还是在拍他的人生?答案自在他心中。

33分钟前
  • 南笙
  • 力荐

金基德身体素质真好。

34分钟前
  • 男娼起义
  • 力荐

太難看了。好好說話。

38分钟前
  • W TENG
  • 较差

春之杀戒,夏之色戒,是因,秋之罪孽,是果。冬之修行,是救赎之道。又一春又是杀戒,是轮回。可见金基德还是个彻头彻尾的悲观主义者,难怪要疯。

42分钟前
  • 狄飞惊
  • 推荐

一个花和尚的轮回和救赎。

47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金基德代表作,目前看过的最有禅意的电影。关于轮回、人性之恶、因果、救赎、觉悟。不入世怎能出世,不经历怎能领悟,不遭苦难怎能修行解脱。摄影和音乐美得让人心碎。春夏秋冬,鸡猫狗树,鱼蛙蛇龟,苦集灭道,水上孤寺,地上心经,无墙之门,无形之法,蘸水练字,负石致远。(9.5/10)

51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春天里的罪恶和忏悔,夏天里的欲望与情爱,秋天中的生与灭,冬季里的重生与不屈,再到春的又一次延续,爱恨情仇、生离死别,人于世俗循环大约如此。8.2

55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木盛则春,火盛则夏,金盛则秋,水盛则冬,四季交替,冬去春来。运命之石、轮回、业报、修行、顿悟、救赎。你将你的佛放在哪?是随手可触的案台上,是遥不可及的远山上,还是你的心里?”

60分钟前
  • 砚小朵™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