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时代

记录片中国大陆2023

主演:内详

导演:欧大明,冯又蒙,陈傲,周晓萌,赵青

 剧照

更新时间:2024-04-11 04:36

详细剧情

一档商业观察节目。在中国的经济与社会领域中,梳理出五大全民高度关注的、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大命题,由顶级商业观察者李翔,带着个人的好奇与公众的疑问,进入这些命题一看究竟,透过客观理性的商业视角,观察当下生活之变。

 长篇影评

 1 ) 《激流时代》值得一看

最近在看纪录片《激流时代》,主持人是李翔,以前主持过挺有名的《李翔知识内参》,这位社恐又心思细腻的知名财经作家,在《十三邀》团队的帮衬下,亲临各种名场面,解密了近三年正在发生的五大经济学事件,每集一个小时,每集都像独立的视频特稿,用对谈事件核心人物的方式讲透了真相,不像部分短视频头部作者,只用3分钟给你说圆一个故事,我就会很喜欢,也建议你安利给身边喜欢看经济学的朋友。

《激流时代》分五集,调研了五个主题,分别是:

1·直播带货浪潮

2·中国云南咖啡突围赛

3·新消费的胜败与得失

4·上海安福路的魔力

5·穿越经济周期

像第一个主题直播带货。

李翔从辰亦儒的生日会直播+汪东城助播展开,给大家展示了一块手机屏幕背后,其实是线头交错的几百平米大型直播间,有着大量看不见的工作人员,分别在负责流程运转,气氛担当,物料配送,流量调度,货品上架,数据分析等等活儿,完全是在当一场综艺来做的,人员配置和刺激程度胜过了一般电视台。

然后又切到了极其丰富的电影视角,去打量直播生态。

譬如:村长直播开蚌取珍珠,提到步入这一行是因为找淘系小姑娘取经了财富密码。街头草根红人明明设备简陋数据一般,但是心态积极向上。头部mcn遥望的老板演示管理手段+畅谈逻辑,语言锋利的为什么他行,而有些人不行。贾乃亮从演员转职主播的心路历程和选品状态,诠释了努力抓住机遇的作用。中部博主谈崛起路径时,处处展露的害怕空闲,等等,都是用蒙太奇的方式去拼凑的。

李翔用这种方式来解读直播,能让观众在每一个横截面都有感悟。

而且是属于自己悟到的明确感悟,李翔作为对谈者,没有给予给出很明确的结语。

我看弹幕有人说,李翔有几句提问好像有点小白,但实际上,一些看似浅白的问句,能够勾起访谈者最直观最全面的论述,是一种很棒的访谈技巧,避免给大家提供主持人的主观思考,而是呈现行业专家千锤百炼过的经验。

而且第二集的节奏,跟第一集是不太一样的。

咖啡在中国是一个新兴产业,云南因为日照与气候很适合种咖啡,形成了全球大市场上一个新兴品种,然而我们人工工资那么高,导致云南必须走精品路线,要抛弃低劣水平的品种,那么主导咖啡农民换代咖啡树种,就成了村支书的使命,这一路上有顺势而为的富商,也有舍不得换树种的贫农,和旁观这一切的咖啡采购商。

每一分钱的投入都是压力,李翔的这次访谈,就解开了整个咖啡市场之谜,为什么我们喝的咖啡有几块钱到几十块钱的,什么是国际认可的高级咖啡,咖啡的成本和利润又是怎样的,为什么中国云南咖啡难做,但一定要做,等等,以一个压力传导链的方式展开了叙事。

这个节奏非常经典,也会让你顿悟,为什么有的星巴克叫甄选,而且里面哪些豆子并不像标价的那样值钱。

后面几集就不太想剧透了,真是那种聪明人该看的纪录片,涉及到了买、喝、吃、玩、生存这五大体系中某一样本的纯粹思考,横向展开,就成了人生五课。

 2 ) 第一集,不止于直播

第一集虽然讲的是直播,前面类似花絮的问题探讨几乎适用于所有内容生产行业。 *比如剖析一个领域的四个层面: 想探讨什么问题? 个体命运—底层主播有没有明天; 行业状况—中部主播崛起能带来什么改变; 深度规则—头部主播能否被复刻; 商业文明—电商伴生的信任重建能为中国人带来什么。 以怎样的路径开展观察? 纵向观察路径:底部主播(怎么样才能做)——中部主播(怎么样才能做好)——头部主播(怎么样才能登顶); 横向观察路径:观察样本不限于主播,而是围绕主播上下游的行业全生态。 *比如在面临观众对直播产业不感兴趣的现实背景下,如何抽离出某一种人性或更世俗的东西方便大家理解,正所谓讲产业其实还是讲的是时代的故事。 *比如商业报道中,严谨更重要还是自己的见解观点更重要?“凡是特别好看的,一定省略了很多丰富性和复杂性。一条线才会好看,具有冲突感”

 3 ) 没有锚点的激流时代

开章明义,《激流时代》卷首语是:沙漠里不长虚弱的草,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

偏偏让我想起《寻路中国》,何伟写的全是无名之辈。

何伟写的是2007年以前的中国,距今16年,这十来年间是无名之辈们鹊起的翻身时代,也是没有锚点的时代。没有锚点,无人在意无名之辈。

第一集,是让我惶惶又被席卷的一集:直播。

辰亦儒在镜头面前精准地流泪,汪东城则配合地表示出兄弟情,一切节奏精准仿佛连锁餐饮。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在棚内观看综艺录制的经历:观众们被关在棚里,需要导演一遍遍煽动气氛鼓掌,对台上的艺人表现出宛如新生的热情。

有什么差别呢?

直播间里的艺人表演更精湛罢了。

收尾的是女主播小熊在双十一直播结束后的真空状态,这个年轻的女孩为了赶时间只吃自热米饭、不需要社交、在嘈杂的直播间里永远保持专注——至少看起来比有点大舌头的李翔专注,直播战绩是6900万,很不错,但她说:还差100万。

当金钱变成数字,一切衡量就失去了具象的意义,是大屏幕上滚动的数字。那是谁的心脏?数以亿计的网民对直播之神供奉的跳动。

贾乃亮的脸看起来熟悉又陌生。那一张应该出现在八点档家庭剧的脸,此刻被混淆,以亮哥的身份带货。他从容器变成喇叭,以物易物。他说的没错,演员不能常接名导演的戏,但在这方寸之间,他是No.1的亮哥。

似乎很难用对错形容直播带货的逻辑,只是这激流之间,总让人感觉无处安放自己。

从2007到2023,中间这16年,欧逸文又写了一本《野心时代》,关注的是镀金时代的故事。如果说在欧逸文的书里我们还能找到一些做梦的主角,今时今日,好像无处定位了。遥望是一架巨型机器,吞吐主播,大屏幕是吞金计时,速度快如闪电。这须臾之间,我不知道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

GDP吗?

第三集,关于长沙。这一集拍得很巧妙,用了四个章节:乱搞乱有钱、小店思维、通盘无妙手、勤行,概括了长沙四类新消费品牌的故事。

被第一集冲到不知去哪儿之后,我在这里稍微找到了落脚点。

不得不承认,湖南人就是肯干,不管是蛮干还是复制,都能给你走出一条通路来。这集的主题应该是野蛮生长,一些在长沙落地生根的品牌凭着本能长到足够大,大到终于触摸到商业巨头们搭好的天花板。

就像文宾去湖畔大学,他听到老师说的是千亿美元的产业,文和友像撞上能量罩的小动物,应声倒地。

这当然是商业世界里本来就存在的残酷,但我喜欢这集的人性。

文宾只上到初中就出来做生意,乱拳打死老师傅,自己修在坡子街的住宅都是逼仄的,完全非新贵的那种体面。小麦跟运营合伙人要就光敏灯牌争论到不可开交,因为她认为门店是细胞,需要店长像店主一样让它充分焕发活力。

至于柠季的CEO,通篇商业黑话,我想李翔的笑已经说明了一切。

关于超级文和友的成功和坍塌,我在不同的商业媒体里看过叙述,都没有这个纪录片里他们几个围着刻字小龙虾的那一幕深刻:如果需要学习,那他们就去学习,但目前他们面临的问题是需要daybyday的成熟系统,但这帮人永远喜欢新鲜。最难的事是要他们对抗自己本性。

商业因他们念旧的人性起,又因他们人性钳制,这真是太有趣了。

李翔对这种变异做了解释:很多崛起的公司一开始都是异类,直到他们成长为巨头,制定了新的标准。只是在中国,这个成长速度好像被极大的压缩了。于是,激流之下,焉有完卵?

两年前我们还在热炒新消费概念,但今天已经很少有人再提了。长沙的品牌一轮接一轮,这只是个缩影。

最后瞅了一眼宇宙中心这集,虽然是商业记录,但有《爱情神话》里不疾不徐的味道,不愧是上海。

作为这组纪录片的一部分,我似乎得到一种答案:激流当下,能盛放自己的好像只有「附近」,「附近」与我们相连的咖啡馆们。它是那么小,又那么顽固的生长在街区里,成为我们对抗流速的证明。

它可以是咖啡馆,也可以是沙县小吃,不被激流冲垮的,不是大坝,是被日渐摩挲到圆润的鹅卵石。

八九年前刚入行的时候,我读《寻路中国》,印象最深的是何伟开一辆车就直接上路,后备箱里放可乐,一直往西往山海关开,是为公路文学。相比生活在本土的中国人的钝感,他的外宾视角让他更脚踏实地地把握着这片土地上的一切,比如从我们熟悉的现实里抽离出一种黑色幽默:

352题 如果别的驾驶员停车向你问路,你应该:
A) 不告诉对方。
B) 耐心细致地予以回答。
C) 给他指一条错误的道路。

比如他发现农民们不得不说假话;

“我们看见过世界银行的官员们坐车前来视察工作,但我们没法同他们说话。县里面的领导不让我们说啊。其实,我也不知道‘世界银行’是什么东西。我只知道它跟投钱有关。他们坐着轿车来这里,我们很想把他们的车子拦下来,但车子从来没有停留过。他们只给我们讲一些口号:保护耕地,退耕还林。”

那个时候的中国,正处于转型期,有人觉得何伟写出了这个国家在超速行驶上的断裂感,写出了我们熟视无睹的中国,那种超速令我们感到酸楚。

然而可怖的是,如果当年我们还能用超速来形容我们内心的断裂感,今天面对很多事,《寻路中国》的速度都成了相对的慢。

何伟在书里说,“新发现差不多每天都有。其中最重要的发现,就是中国人普遍具有这种感觉:一切都在快速地变化着,没有几个人敢自夸自己的知识够用,人们随时都会面临新的情况,需要去琢磨透彻。”

一切正如本片片名《激流时代》,那是一种四面八方来的湍流,令人心灵失去归属,终于悬浮于虚空之上。

第一集里有一个镜头,是制作组在白板上列下一些问题,女导演说:大部分观众其实对于直播是不感兴趣的,他们需要从里面抽离出一种人性或者欲望,本质上讲的还是时代的故事。

然后,李翔又回答了受访者提出的关于商业报道好看还是严谨重要的问题,他说当然是严谨,因为只有线性的东西才好看,但真实往往是复杂的。

50分钟的纪录片,五集不到5个小时,《激流时代》很好看,但它所呈现的也仅仅是另一种线性。它所带给我们的应该是一种思考,一种像万青歌里那样唱到的撞击:

再生泥河 就投身激流冲水坝

可听到雷声滚滚

可感到怒潮来临

我们每个人,都身处激流之中。

 4 ) 3.10观《激流时代》

目前看完了前四集,每集时长并不多,但已经足够你去了解为什么主创团队会选择这几个主题。本以为自己最感兴趣的是“直播浪潮”与“咖啡之围”,这些东西目前离我们最近,每日触之所及百花齐放。不过后两集看完我发现文和友在广深地区的水土不服还挺有意思的,这种大型的体验综合体和商场的零售聚集业态的差别很大,而想维持当初走出成功路径的独特性的方式唯有坚持住这种独特。我目前生活的三线沿江小城也有一个类似文和友的本地综合体品牌,相对比较成功的原因我想也是其做到了最主要两点:一是它能融合本地居民的大众定义,根据本地的城市记忆打造出专属品牌,使消费者都能在此获得一种认同感,产生相同的情绪价值。二是它也把本地的特色菜品融合保留的非常恰当,做好了品控监督。所以它最后既提升了自己的品牌价值逐渐成为了新的打卡地标,也能靠菜品留住回头客,使得改日君再来。第四集“宇宙中心”我也很喜欢,主持人提到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于生》能很好的概括安福路——即城市发展的重点在于人的流动、人的活力。更严谨一点来说是强调社区的流动和重要性。许多光鲜亮丽的大城市已经抛弃了城市街道的基本功能,而与其一起被抛弃的必然是城市的自由。安福路的遛狗群和街头驿站式的小据点我看就很好,是很令人羡慕的。街道、社区能让人更多地走出去,关心附近的人与事。虽然这条路的大热也与时代浪潮推动有关,但它是接近于理想的。

 5 ) 疫情放开后的复盘纪录片

整部纪录片分四集

一快一静一新一老

把近些年的商业新生态诠释得特别到位

1、对遥望科技的谢总印象很深刻,他的商业格局正在知行合一,李翔老师对谢总开会的发火总结为“上升期CEO现象”哈哈哈哈,对谢总的办公室评价为到处都是广告位(笑死哈哈)期待谢总商业板块实现成功!

激流时代策划方案

2、作为浅咖啡爱好者,对于云南咖啡,云南瑰夏确实走出来了,全过大部分的精品咖啡小店也在推,包括星巴克臻选也有,但对比国外阿拉比卡豆,任何产品都需要时间沉淀品质和影响力,因为工作关系知道国家前两年有在补贴云南咖啡产业,是件任重道远的事,国外的咖啡早就是期货的代名词,所有的问题都是稳定品质的基础(在深圳喝过自称云南瑰夏的不同档次的风味,有被笑道)

3、最喜欢的就是文斌了,他有股劲又很有智慧,我好像看到因那句“在座三位的性格都不是做麦当劳的料”在心里翻的白眼,哈哈哈哈哈文总是可以自我迭代的人,感性buff叠那么高,在繁厚的理性基础上学习优化,超级文和友未来可期。这集里不同认知和心智的人体现得最为淋漓尽致!还有文总随口说的那句“乱搞乱发财”哈哈哈又不小心充分地总结了自己

4、全国都在模仿安福路的成功,但只有安福路自己知道这里的魅力是在于社区文化本身,网红是风,像风像雨又像雾!(希望我60岁也能如此优雅洋气,而不是20多岁穿个拖鞋到处跑)

安福路房价

区别于许知远的传统书生气,李翔老师身上的现代书生气,更有开放姿态呀,不像记者挖掘嘉宾,他更像一个看官,许老师很多时候像个作者哈哈

 6 ) 《激流时代》——当旁观者徐徐入局

最近,腾讯视频新上线了一档商业观察纪录片《激流时代》。据说是由《十三邀》的主创团队制作出品。节目的Slogan——“沙漠里不长虚荣的草,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透出与《十三邀》一脉相承的文化精英气息。

担任主持人的是商业作家李翔。5集节目,聚焦当下最热门的直播浪潮、咖啡之围、新消费品牌、安福路“宇宙中心”和经济周期等现象与话题,制作团队试图通过观察与访谈,重估价值,获取答案。影像里呈现的,可以形容为热气升腾,也可以概括为光怪陆离,但无论是哪种角度,都无法否认:这正是一个“激流时代”。

面对直播带货主播、云南的咖啡种植者、新兴消费品牌创始人、安福路上的居民与店主,李翔展现的不是咄咄逼人的审视或诘问,而是略微带些社恐的、似乎是努力在尝试融入对方语境的学习者姿态。

印象尤为深刻的是第一集“直播浪潮”,由演艺明星转型为头部带货主播的贾乃亮,接连拿出几款梳子、杯子之类的“福利品”让李翔猜价格。饶是在得到APP上开设过《李翔商业内参》系列课程、出版过《详谈》系列商业访谈书籍的李翔,仍然是每样都猜错——他都猜贵了。早已成为头部主播的贾乃亮对直播间里的这一套已非常老练,一分钱包邮级别的套路激不起他表露更多的情绪或表情。得知答案后,李翔露出了尴尬的微笑——看着知识分子在价格伎俩前的露怯或者说落败,真是有点不落忍。

可能李翔和制作团队也深知,这档节目的创作者与访谈者,与当下最活跃的入局者们,不管是认知还是气质必然会存在着差异,观点的碰撞和氛围的违和是难免的。这倒可以触发节目效果,也能促动人们去讨论——毕竟,激流时代里,每个人都是亲历者。

在第一集节目的最后,李翔引用了德鲁克的话为自己在这档节目中的角色做了一个定位:

旁观者。

德鲁克被誉为现代管理大师,著有多部商业经典著作。他还写过一本自传,开头记录了自己在经历了一场热闹异常的大型派对后感到自己并不属于那一群人。在14岁生日前的一个星期,他发现自己成为了一个旁观者。“更享受抽离的视角,来观察人类的行为”。这本自传就叫《旁观者》,英文原名可能更浪漫一些——《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

旁观者。似乎也是这档节目的宣言,是节目Slogan 的简化版定位。

身为商业记者,李翔之前是在文字的舒适区里表达,如今尝试通过每集将近一个小时的视频表达,在短视频流行的年代,这么做需要耐心,也需要有足够的自信。但,观察、理解、总结,是知识分子的惯常状态。不过是换了个载体——这又何尝不是一种入局?

在知识付费刚刚兴起时,李翔其实已躬身入局,从生产访谈产品到生产课程产品,已经完成了一波从旁观者到入局者的转变。入局者未必迷,旁观者无所谓清。

就像节目的这句Slogan——“沙漠里不长虚荣的草,大海里没有无名之辈”—— 似乎说了些什么深刻的道理,但又让人无法在短时间内参透。带着意犹未尽,展开思想的神游——想清楚了,就下场入局,不想投身于此,还继续享受旁观者的抽离。

在《激流时代》后几集节目中,李翔面对访谈对象,似乎找到了更为放松的表达方式。在第四集“宇宙中心”中,李翔在开了30年夫妻店的理发店里洗头,与电影《爱情神话》主角“老白”的原型在安福路上散步,在咖啡馆门口喝酒,也与轮胎店老板一同举杯。

德鲁克说,希望自己的《旁观者》能呈现社会的图像,捕捉并传达一代人难以想象的那种精髓、韵味与感觉。

的确,浪奔浪涌,总会激发人们的灵感,想要竭力捕捉并留存时代的图景。就像《激流时代》,旁观者们在动用他们的感官和头脑,试着为大众讲述激流时代里正在发生什么。

而大众,只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开通网络,即可享受物流的便利,体验消费的创新,链接世界各个角落,甚至颠覆原先的自己——激流时代里,谁还不在其中呢?

 短评

第一集和第三集的文和友部分好,其他那几集是啥啊?

4分钟前
  • 鼻腔不干燥了
  • 还行

比起同平台文邹邹的那位,同样是腼腆大叔却不油腻,蓬松的头发、有点斗鸡的大眼甚至很“撕漫男”。说话也不绕弯弯,没有刻意的沉思,做作的表达,不输出观点只做事实的观察和呈现者,极度舒适。

5分钟前
  • 阿莫多瓦•虫
  • 推荐

李翔说话的咬字和发音真得很难受,让我坚持下去的可能就是死磕赖声川和丁乃竺cp吧。所谓商业观察还真是观察,就是把一些商业现象用略显混乱的镜头略显粗糙地拼接在一起,看起来比流量时代还浮躁。更气人的是提出了问题,答案被一段段似是而非的对话隔绝到忘了是啥问题,尴尬不?李翔就特别像商业文学家,选的几个命题我都还是蛮感兴趣的,只是在他笔下任何商场沉浮到最后都是人性和情感,虽说可以是“爽剧”,这种大命题肯定也不会错,但显得没有意义。

10分钟前
  • 麦田里的彼得潘
  • 较差

看完电商这集感触颇深:1、数字时代,流量为王,新兴行业的商业模式将更多的趋向于跨界组合;2、新的商业模式一直在不断快速洗牌,如片中陈述的,基本上每个新的行业的到来,头部玩家都会易主,无论是google还是facebook;3、商业模式更迭的激流同样冲击传统行业,需要企业家不断保持第二增长曲线的创新意识。这个纪录片太好了,感谢推荐!

14分钟前
  • A-Mian
  • 力荐

第一集:遥望CEO谢如栋,从平台的思考问题方式,他可以大大方方地把自己的商业模式分享出来,这个事情全中国没几个人能做成。第三集:文和友文宾他整个人,整个团队以及做的事的统一性,做一个开发者的野心,体验品牌,先锋文化。茶颜小店思维,个性东西和大公司成体系的管理。柠季蓝图式的布局,经验丰富。顶上头火锅和价位段,火锅降级,螺蛳粉升级。门店的布局和直播时间点外卖第五集:万通冯仑,少做决策,做深做精孟京辉,有影响力的小众文化奥迪,对产品本身的极致追求不变,燃油变电

15分钟前
  • 小姚的吉姆餐厅
  • 力荐

最爱第三集。让我有冲动订机票,花时间再好好逛一逛长沙这个城市。佩服那些年轻创业者们的魄力和思维,有好有坏,有攻有守。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实属不易不易。希望时代能够成就这些有才华的创业者

17分钟前
  • Gong Shore
  • 推荐

与妻在家同看

21分钟前
  • 涵虚
  • 推荐

蛮跟潮流的纪录片了 这个制作周期挺快的

22分钟前
  • 五顆星球長
  • 推荐

前几集关于风口,关于行业发展逻辑,最后一集关于如何对抗这些逻辑。好看是好看的,就是主咖的“台词能力”听着太让人难受了。

24分钟前
  • 金色鲤鱼
  • 推荐

腾讯最近做的纪录片真的很不错,不过这个主持功力不如许知远

26分钟前
  • sangwanlam7
  • 推荐

一些还蛮有趣的商业观察,但不够系统和细致。

29分钟前
  • 红豆小姐
  • 推荐

还以为能说出点什么工作伦理的话题,实际和大部分内容一样,看着深度就行了,具体怎么样也无所谓,就当个新鲜事看看吧

31分钟前
  • 阿卓
  • 推荐

记录的部分值得看,观点的部分没必要,包装差。

36分钟前
  • 稻草骑士
  • 还行

看了第一集,超出预期。片头说“太多观点,太少事实”。比较喜欢,以观察者的视角,与不同人群对谈,来接近我们时代独有的现象。不灌输价值,留給观众自己思考。这种真诚的风格,还挺舒服的。继续关注

40分钟前
  • cynthia
  • 推荐

第一集直播意外的好看,也许有志于做直播带货的人都该看看,看看这些头部、腰部、底部主播们的日常状态,亢奋与焦虑,喧嚣与沉寂,笑与泪,得与失。当然,镜头前能展现的也只是冰山一角。。李翔说他要像德鲁克那样做一个「旁观者」。这个时代能做一个旁观者,太奢侈了,谁不在洪流之中。而且能被洪流裹挟向前的也只是一小小小部分人,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像被塞进了滚筒洗衣机,摔打、冲泡、淘洗,原地打转

41分钟前
  • mummer
  • 推荐

节目视角还挺好的,紧追当代潮流,第一集讲直播,从科技公司到主播,试图用全观去阐释这个行业的现状,思考它的未来。只是,主持人似乎不够自信或者过分谦卑,对节目的引导力减弱。

43分钟前
  • 大笑姐
  • 还行

好乱啊 长视频拍得跟短视频拼盘一样 编导团队并没有把每一集梳理出一个逻辑和中心主题来。

44分钟前
  • 呼啦呼啦洪
  • 还行

好看,热火朝天的时代,不论成败,重要的是不要停下来。第三集,印象深刻,文和友和茶颜悦色的故事,简直应该全拍成电影。希望能有第二季。

45分钟前
  • 宋小卡
  • 力荐

李翔的「激流时代」看完了,很有启发。但把它归类为搞钱纪录片倒也不必,更多可能是点醒你为什么搞不到钱、为什么搞到钱的不是你…等,从而让人激流勇退🫢

49分钟前
  • 安小安
  • 推荐

商业版《十三邀》,把直播做成综艺,然后把用户当傻子

52分钟前
  • 飞天小女警
  • 还行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