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亚细亚往事

犯罪片土耳其,波黑2011

主演:穆罕默德·乌祖内尔,伊尔玛兹·艾多甘,塔勒·比尔瑟尔,艾哈迈德·蒙塔兹·塔伊兰,弗拉德.塔尼斯,厄康·吉赛尔,Erol Erarslan,Ugur Aslanoglu,Murat Kili?,Safak Karali,坎苏·德米利基,伊敏·托普拉克

导演:努里·比格·锡兰

播放地址

 剧照

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2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3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4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5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6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3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4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5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6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7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8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19小亚细亚往事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11:25

详细剧情

位于亚洲西南部的安纳托利亚,一个远离城镇的蛮荒山区,肃杀静谧。正是黄昏时分,自山路的另一头驶来三辆汽车,最终停靠在路边一处喷泉旁边。车上的人走下来,似乎在辨认着什么东西。原来不久前发生一起命案,嫌疑人将尸体掩埋在荒原的某个角落。被捕后,嫌疑人带着当地的警察、法医、来自主 城镇的检察官以及其他不同身份的人四处寻找藏尸地点。犯人依稀记得几个标志性物件,却无法确定哪里才是真正的藏尸地。这群人彻夜奔波在山谷中,无聊之时便随意聊天,诉说着心中的隐秘以及对现状的不满。漫漫长夜似无尽头……  本片荣获2011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2012年都柏林国际电影节影评人奖最佳导演奖、2011年亚太电影节最佳摄影、最佳导演和评委会大奖。

 长篇影评

 1 ) 那颗苹果

现在追评:反映普遍人性的片子,朴实却厚重。导演只拍下了真相的50%,另一半不可见的真相需要通过思考得到。困扰自己的问题,从与别人的对话中找到答案。大路向天边延展,颜色晦暗,车灯划一道明亮的线,近至眼前。有一搭没一搭地对话,却句句都在引出问题。

现在依然印象深刻的,是那颗自己从果树上落下,随着水流载浮载沉,最后搁浅的苹果。世人所能观察到的,往往就只是搁浅了的事实。时间流逝,大风吹过,真相不易寻觅,于是有了种种解读与猜测,你可以知晓它从哪条小溪漂流而下,但可能永远无法知晓它从哪棵果树上落下。透过这个长镜头,可以映射全片。

 2 ) 诗意的生活——《安纳托利亚往事》浅读

(本文创作于2012年)
     去年的欧洲电影算是比较风光了,像《艺术家》、《单车少年》等高光电影,还有几部电影的受关注度没那么高,不过质量却绝对不低。像匈牙利导演贝拉.塔尔的《都灵之马》,以及土耳其导演锡兰的这部《安纳托利亚往事》,都给人以惊喜。
      看题材,很多人可能会误以为这是一部悬疑片,但导演的用意显然不是给观众讲一个故事这么简单。起名叫《安纳托利亚往事》,足以彰显导演的野心,其散文式的剧作结构也提示了本片只是以悬疑为表象,导演要表达的,恐怕还是对小亚细亚半岛普罗大众生活状态的关注与探究。
       影片分为夜间与白天两大部分,两部分的色调有着明显差别。前半段的夜景拍摄中,导演利用大功率探照灯与滤镜,使镜头呈现出油画般的质感。无论检察官与医生在金黄色树叶下临风交谈,还是村长女儿出场时油灯下的惊鸿一瞥,都被刻画得绝美。从这一段来说,镜头画面是极富诗意的。而在后半段的白昼场景中,画面则变得冷峻,带有很强的生活感。
       相对于色调,s构图和大全景镜头始终贯穿于全片。当警车在廖旷的丘陵上沿着s型的坡路缓缓爬行,在大全景的镜头下化为一个个渺小的点,似乎随时可能隐没在天地中。一种苍凉感与无力感在此时,也顿时袭上观众心头。
      在配乐的运用上,锡兰也尽量做到了冷静节制。全片基本上采用自然声,只在天明一行人重新出发时点缀着一缕低吟浅唱。配乐的弱化,很大程度上保持了影片严肃的写实立场。这让我想起了罗马尼亚影片《四月三周两天》,同样将音乐的干预抛开,让影片以冷静客观的视角达到极致。锡兰的初衷也正是如此:理性展示,而非刻意煽情。
      锡兰在影片中以一件谋杀案为线索,拉扯出安纳托利亚地区的众生相。几个主要人物如检察官、警官和医生,次要人物如村长、解剖室大夫,每个人身上都投射了这个地区的问题。这些人的生存状态也正是该地区居民生活的缩影。导演以高屋建瓴的手法,平实有力的叙事,将思考的触角遍布全片,却又都蜻蜓点水,掠影浮光。或许是导演想表达的太多太沉重,两个半小时的片长无法恣意铺陈;也许导演根本就不想深掘,而是单纯做一种展示。片中大量信息的缺失也正好形成了留白的效果,暗合格式塔心理学的技巧,让观众自己反复咀嚼、推想、回味。
       电影到落幕都没能讲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我们得到的思考已经太多。大量隐喻镜头,只有细心的观众屏息静气才能发觉。疑犯凯南的恸哭、被害者妻子光洁的皮鞋与高高翘起的脚,都给人以遐想的空间。而导演着力刻画的几个人物:纠结于妻子自杀的检察官,困扰于儿子疾病的警官,沉湎于过去幸福时光的医生。这些各个职业、形形色色的人物,都因为这次际遇,成为导演讨论生与死、爱与恨的人生哲学的载体。
       电影中有一个意味深长的空镜头,树上的苹果落地,然后从山坡缓缓滚入小溪,又随着溪水向前漂动。安纳托利亚高原上的人们,也正如这苹果,在锡兰诗意的镜头下,被命运带向未知的远方,谁也无力改变。

 3 ) 安纳托利亚往事:潜藏的真相

有跌宕起伏的剧情,非也;有群星荟萃的阵容,非也;有动人心弦的配乐,非也;这样的形容想必会打消很多人看这部电影的念头和动力,但戛纳影展的评审团大奖可不是靠吹的,那还得靠实力说话,虽然这部电影难以满足大众化的观影需求,但却能提供精神上的升华,其中对于当地社会现状投入的关注和反思,还是具备了一定的现实意义,在行云流水般相当缓慢和沉闷的叙事节奏下,以客观冷静的态度透过一个独特的视角挖掘出了潜藏在现实庇护下的种种真相。

全片下来,流露出来的情境无比的压抑和沉重,还带有一种很浓郁的孤寂与忧伤,没有配乐的烘托,加上大量空旷深远的长镜头的运用,除去人物的对白,就像沉溺在一片死寂的荒野上,内心充满了难以抑制的绝望和无助,这在很多人看来,或许觉得是种天然的安眠药,是上下眼皮的粘合剂,但实际上可见导演的良苦用心,当这些营造的氛围与影片的情节相融合后,却有种非同一般的恰到好处,导演想要表达的主旨和对观众的情感诉求,透过对情境的要求得到了一定的辅助和表现。

影片的故事情节相当简单,讲得明了点可以一分为二,前半段是寻尸的过程,后半段是找尸的结果,表面看上去就是检察官、法医和警察一票人带着两名罪犯东奔西跑找寻尸体的藏匿之处,但实际上却隐含着更深层次的东西,一个是事件的真相,被残酷的现实所掩盖,另一个是情节的真相,潜藏在导演精心策划的故事下。这部电影极尽写实,仿佛把真实的生活按部就班到影像中,就像发生在眼前的身边,能塑造出这样的效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导演并没有加入自我觉得的论述,而是随着情节顺水推舟的发展,充当一个冷眼旁观的局外人,这样的姿态却顿生了影片出奇的贴近现实,成了一把更为打动人心的利器。

看到村长女儿时的痛哭流涕,承认死者的儿子是自己的亲身儿子,犯罪现场同伙的不打自招,被害人“起死回生”的传言,以及最后法医对事实的隐瞒,这些疑点给最后板上钉钉的结果提出了否定和质疑,凶手到底是谁?是儿子的亲爹?是同伙?还是死者的妻子?最终只有明确的答案,没有属实的真相,导演把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了观众去理解和推断。但就我个人而言,通过动情的眼泪,儿子向自个扔石子后,眼里所流露出来的那种惭愧而难掩悲伤的目光,对同伙言语上的阻止,都大大削弱了他是真凶的几率,从这些微妙的细节中可以看到隐藏在事件背后的是人们对于生活的无奈和妥协,或许儿子亲爹最后一意孤行的做法,是对自个无责任无担当的一种自我赎罪和惩罚。

醉翁之意不在酒,就像我之前写的还有情节的真相,作为一种契机和平台,借助这起事件的过程,潜藏在其后的是悲凉的社会环境酝酿在人们心中的酸涩和苦水,片中导演设计的几段对话很有意味,透过他们的抱怨和倾诉,加上一些细节的精心插入,仿佛道出了群众压抑许久的心声,两名警察诉说着养家糊口的艰难,以及面对动荡的社会工作身份的不易,检察官则对妻子的死亡真相自以为是或逃避式的误解和对社会现状的失望,法医则动情的注视着电脑里的女子照片,从他们的这些话语和行为中可以体会到对动乱不安和拥有高犯罪率社会的腐败环境的心灰意冷,对艰辛生活的无可奈何与心酸,对失去责任和羞耻感的悔悟,以及对美满幸福家庭的无限渴望。

片中有两处颇显心思的细节,一个是在漆黑的环境中众人看到村长女儿时的表情,她的出现仿佛在他们逐渐暗淡的内心点燃了一盏明灯,像是一种弥足珍贵的希望,击溃了他们伪装的坚强和内心的无望,触发了他们不断压抑的情绪,仿佛为影片也注入了一丝温情。另一个是本应纯净的苹果一路跌跌撞撞顺坡而下掉进水沟里,直到没有出路默默地等待腐蚀,非常具有象征性的一个细节,就像是将当地居民隐喻成苹果,水沟犹如恶劣的环境,只能被动的活着,任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虽说如此,但我们还是能看到人们为生活所做的努力和坚持,对自己缔造的伤害而懊悔和自责,但对于整个污浊不堪的大环境来说,犹如以卵击石,无法起到大的作用。

世界上隐藏着太多不为人知或漠不关心的真相,平苦穷困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惨不忍睹的生活面目,最终让国家走向衰败,让居民尝尽了人生的辛酸和苦难,通过这部电影,锡兰揭露出了生活在悲凉现实环境中人们看似循规蹈矩平平淡淡生活下痛苦难耐心力交瘁的灵魂,虽说不能改变什么,或许将来这段影像会像片名一样变为一段被人遗忘的往事,但至少这样优秀的佳作必会被列入电影的史册,成为一个见证现实的真相。影片在结局上的设置相当的微妙,脸上沾上血迹的法医透过窗户深沉凝重的注视着远去的母子,突然孩子跑了回来将踢来的球回踢给在嬉戏玩耍的一群孩子,似乎预示着在这个充斥着血腥和暴力的国度里,依然存有希望。

 4 ) Once upon a time about Lie

一个人在家,关灯泡茶。

趁热打铁,看完《三只猴子》,因为喜欢这种大气的大远景镜头,直接跳转过来。

好似与谋杀有关,但却又貌似无关。影片前半纠结于各种土耳其人名,一头雾水。

开场,识骨寻踪。几乎无外界灯光的土耳其小亚细亚地区,在ceylan的世界里,有一种狂野而旷野的空间感。突然想到在《樱桃的滋味》里面德黑兰同样豪迈的山路。

在我看来,这不是个悬疑片。没有人拾着绳索去探寻谋杀的真相,自杀活埋先奸后杀酒后时常,没有人在乎。

在大的框架背景下,还是讲,人的故事。

先说男人。医生是全片从头至尾出现的角色,穿针引线。似乎因为职业特点,置身事外般的冷静决绝。很少说,看在心里。洞穿秘密,也保守秘密。悲观主义者,看管生离死别,视生命为沧海一粟。平视,但不尊重。
“时间仍在流转,而我什么痕迹也不会留下,寒冷和黑暗缠住我疲惫的灵魂……”车灯粗犷的扫出去,枯草连天……

检察官。占领社会的上层,却无法掌控自己的下身。看似光鲜的生活却隐藏了不为人知的痛楚。酒后乱性,捉奸在床。原以为风平浪静,其实内藏暗涌。“一个人,会以自杀来惩罚他人吗?”不小心吐露出的“我妻子”其实是埋藏在心里多久的秘密……不愿示人的一面。

警长,被岁月磨平棱角但仍有血气还存有一丝人性的男人。妻管严,儿子多动症,20多年依然还是警长。岁月在他身上砍下了深深浅浅的痕迹。头一次他拒绝让医生给kenan香烟,因为他觉得他们诡计多端禽兽不如,而第二次他点了两支,一只是给触动了他神经的kenan,一支点给戒烟已久的自己。他的内心在颤动,父爱,是不分贵贱而会产生共鸣的。

这似乎是部男人的电影,女人的出现有种画龙点睛的意味。

先说那个纠结的女人的故事。三次出现,贯穿电影,起伏跌宕,最后翻了底牌,分毫不差。谁能讲别人的故事讲得如此意犹未尽?

村长的女儿领人眼前一亮,满场男人的电影终于不那么紧绷。那听可乐,
那风中飞舞的长发,似水柔情。

托普拉克女士的出现似乎更多的是在用表情诠释内心。最后一场,检察官丝毫不在乎她的眼泪,丝毫不感冒她的悲恸,自说自话只在意报告内容有没有完美。托普拉克女士的戏份不多,但是如果如同kenan所说,那么一个男人被杀,一个男人被抓,拉扯着一个幼童的她今后将何去何从?……

孩子不应该承受大人的罪过,但是所有似乎都压在他们的身上。那一颗石头,打中了是一个人的脸,却是三个人的心……

彻头彻尾,谎言贯穿了一切。生活,或许就包裹在谎言中。

 5 ) 关于谋杀的回忆

姜文曾说,锡兰作品的优点太过鲜明(工于摄影),他要像罗丹那样,把“完美的手”给砍掉。对《安纳托利亚往事》,杜琪峰说,锡兰是“花了太多的时间,讲了太少的事”。这导演看导演,果然是针尖对麦芒,简单直接。 对戛纳评委来说,秀木不惧风,但《安纳托利亚往事》仍是依然止步于评委会大奖,与2003年的《乌扎克》无异。而在我看来,很多人说《安纳托利亚往事》改变不小,可看来看去,画面里的人物情绪、擅长表现的气象变化、对时间剪辑的迷恋……它依然是再熟悉不过的锡兰。 一直到2008年的《三只猴子》为止,锡兰都偏重讲述人与人的关系。以自我为中心,周边发散开来。他没有主动介入现实主义题材,也没有选择太过强烈的人物矛盾和社会冲突,比方说谋杀犯罪。在《三只猴子》里,他第一次承担起通俗剧的压力,涉及了政治、法律、家庭等诸多方面。 面对《安纳托利亚往事》,他的大方向没有改变,只是略加调整。影片故事就一句话:一行人带着罪犯寻找抛尸地点。结果到头来,谋杀始末没讲清楚,案情的来龙去脉更被抛弃。一般观众最关心的东西,他全都放弃了,转而呈现看似庞杂的群像人物。再不然,是留一个背影。 现实生活中,每每有听闻及谋杀犯罪报道,不管耸人听闻还是离奇诡异,不管是否有切身关系还是纯粹瞎操心,一般人都会迫不及待,发表起见解。在发表意见的过程中,多数人觉得,他们已经在靠近真相,或者正在做出尝试努力。但事实上,哪有所谓的真相。即便重回到案发现场,那也不代表,这些人就离事实真相更近。 《安纳托利亚往事》的用意即在于此,当人们还在聚焦谋杀案件本身,电影镜头却突然失焦。即便是那位更有参照意义的医生角色,在关键情节上,他还是被导演放了空。除此之外,电影有大量留白,看似不相关的人物,他们开讲自己的那点事,零零碎碎,但又好像说明了什么。当然,在批判现实的色彩上,锡兰也没有韩片那样犀利。无论《杀人回忆》、《孩子们》还是《熔炉》,韩国的犯罪片大多在表达同样的观点:死者死矣,卷入其中的生者命运却被彻底改变了——无论是警察是凶手,是受害者还是旁观者。这一点实在叫人动容,也相当微妙。 锡兰作品的人物情感总是相当之克制,他们宁可把目光投向远方,替代并且延伸观众的视线,却也不会急于总结陈词,去让观众保持警醒。所以,《安纳托利亚往事》仍有惊雷闪电和苹果细流,这些冥冥中的自然规律和景象奇观,它们把土耳其的地域魅力无穷放大。车内的人争论不休,罪犯昏昏欲睡,这种情绪同样传达给了观众。如有神谕启示的光线,在夜晚里居然是迷人的金黄色泽。眼眶的泪、背身的阴影、说给观众听的台词、孩子的愤怒表情、饱含情感的注目和凝视……每到这些时候,我总是再度找到了迷恋锡兰作品的原因所在。他根本不是在跟人物交流,而是和人物置身的环境进行交流。 电影异常精确地把时间一分为二,夜与昼。在进行中的电影时间里,《安纳托利亚往事》始终在路上跑来转去,追寻谋杀案件。如果以这个时间作准,它好像并不是电影题目所指涉的“往事”。那锡兰为什么要以往事为题,抛出回忆、记忆之说?答案就在医生、警察、检察官、司机乃至是受害者亲属的身上。多年以后,谋杀成为了一段过去,然而记忆并没有被埋葬,它成了某个人口中的一则故事。谋杀也对很多人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影响和伤害,这种连环影响,有如安纳托利亚高原上的蜿蜒小路,延续不断。【名牌】

 6 ) 这电影是个奇迹——评锡兰的《小亚细亚往事》

《小亚细亚往事》获得了2011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今天有幸看到。看过以后,我不免啧啧赞叹。这种电影是个奇迹,无法归类,它似乎就是生活本身。它对人物精神层面的关注与对人的行为的严格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又使电影带点旧俄时代作家的温情。电影似乎十分冗长,对细节的追求到了繁琐的程度,但却仍有扣人心弦的魅力。
一群警察带着二个杀人嫌疑犯,在小亚细亚高原上寻找被害人尸体。这群警察包括法医,检察官、警长以及其他警察。故事是发生在24小时。一开始两辆警车在夜晚的安托利亚高原上奔弛,二道车灯照射在荒凉的旷野上。二个嫌疑犯一个高瘦,一个短胖,是堂兄弟关系。他们让高瘦的嫌疑犯指认现场,但停下来找了几次都没有找到尸体,最后愤怒的警长揍了高瘦的嫌疑犯。深夜了他们去附近的一个乡村吃饭休息,接待他们的是当地的村长。第二天嫌疑犯指认了尸体。然后警察把尸体带回警局,法医解剖尸体。
虽然是一个破案的故事,但导演好象对案件本身着墨并不多。而且案件本身扑朔迷离,观众可能都不太搞得清楚谁是杀人犯,杀人动机是什么,导演似乎有意留下众多可能性。但在这个破案的24小时中,在这群警察的聊天、互动中,展现出了非常多的信息。甚至一下子捕捉到土耳其真正的现实生活,其中的人们、他们的精神与心灵。法医似乎是个比较超脱的角色,他以冷静的态度观察着整个过程中各人的言行,他有种悲天悯人的温情。他似乎代表着土耳其现代教育的产物,代表着现代文明。检察长是个位高权重的角色,也接受过现代教育,严格执行着现代法律程式,但他与法医有点区别,法医是专业人士,而检察长是个权力人士。他们都代表着土耳其相对开明的精英阶层。检察长告别法医他妻子离奇的死亡,她也受过教育,当她知道老公出轨的事时,预言她将在生下孩子后死去,结果果然如此。法医告诉检察长,人是不可能想死就死的,她可能服用了药物导致心脏病发,是自杀。警长相比之下,是个比较粗鲁的,是一个基层官吏。他对上司有抱怨,但表面上还是尊敬他们,他的上司检察官显然对他的工作能力评价不高,不相信他能找到尸体,而他把找不到尸体的怒气发泄到嫌犯身上。他有一个需要长期服药的孩子,妻子催着他给孩子买药、早回家。司机也有一大堆关于同事怎么巴结上司,加班多拿加班费的抱怨。村长的话则显示着基层社会的治理方式,以及基层与权力精英的关系。
很多评论,都觉得通过这个寻找尸体的过程,展示土耳其社会的面目,这就够了,至于谁是杀人犯,并不是电影所关心的。但我认为,虽然电影没有给出谁是杀人犯的证据,可以凭观众自己解读,但也提供了很多相应的线索,如果离开了对案件真相的追问,整个故事就不再有悬念了,所以对这些真相的分析还是很重要的。
那么谁是杀人凶手呢?又杀人的动机是什么呢?
在电影中主要的嫌疑犯是瘦高个,但在发现尸体时,矮胖个却喃喃地说,是我杀了他。而瘦高个马上用眼神制止他,让他不要胡说。从外表来说瘦高个眼光凌利,是个聪明有意志力的人物,而矮胖个却是个怯懦的家伙。所以矮胖个讲的可能是真相。瘦高个是代矮胖者顶罪。
当停电的黑暗中,村长女儿拿着油灯出现时,在场的每个人都震惊于她的美。这里有两个细节,矮胖嫌犯似乎与村长女儿挺熟。矮胖嫌犯要可乐,村长女儿就给他可乐,其他人都是咖啡。而瘦高个幻觉到被害人正在那里喝着咖啡,而且然后像被勒住喉咙的痛苦模样。这两个细节表明凶杀案很可能发生在村长家。
尸体埋的地方离村长家不远,而离镇中心很远,而被害人开的汽车修理店是有镇中心的。为什么要埋尸体在这么远的地方?再加上,从村长家出来后嫌犯很快找到了理尸体处,而他们从镇上来时却找来找去找不到。这也似乎表明尸体是从村长家运出来的。
再有一个细节,当他们要去村长家时,司机反对,而据说他的老婆就是那个村上的。他为什么反对?是不是他其实是知道真相的?
在村长家警长审瘦高个时得到了一个犯罪的动机。就是瘦高个与被害者的老婆有染,被害者的儿子其实是瘦高个的儿子。而那一晚他喝醉了酒,说漏了嘴,把真相告诉了被害者,这是他杀人的动机。这个说法有部分应该是可信的。被害者的儿子向他扔石块时他伤心的样子,说明这真是他的儿子。而被害者的老婆在认领尸体时并没有悲伤,好象反而有种解脱感。
我有个猜测,矮胖的嫌犯与被害者都爱上了村长的女儿,由于争风吃醋矮胖者把被害人杀了。瘦高个可能以前没有见过村长女儿,所以他会震惊于她的美。他说喝醉酒说漏了嘴,也许只是使他杀人显得更真实一点。
这样的猜测还是有很多疑点无法解释。主要是对伊斯兰教中很多行为不太了解。但是我坚信应该有一个好的解释的。
2012.2.23

 短评

2021-9-20重看;暗夜灯光里飞舞的落叶,群鸟振翅的天空,细风掠过屋檐的婆娑,光线制造了某种近乎奇迹的象征——少女举灯出现在众人面前时,如神祇般激起这些拥有各自秘密的男人们的敬畏或怜惜,虽然这般超俗的美最终大抵也仍是消亡于荒凉乡村;声效依然迷人,溯风飞扬间枯叶旋舞,安纳托利亚高原如一块散佚于世外的审判之地——是谓寄情于景,醉翁之意在乎山水间。草蛇灰线一鳞半爪尽显东方美学神韵,大量留白处的隐秘细节书写着一个个难以言说的伤痛,视点扫视过群像,最后定格于医生,结尾大有余味;我们用眼睛看到的、用心灵感受到的主观感受不尽然真实,影片用摄像之眼叙述了另一种真实。

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塔可夫斯基粉丝的又一闷作。杜琪峰说它“用太长的时间讲太少的东西”,这倒不算是问题,每个导演的节奏感不一样而已。那么多的黑夜镜头是受了曼多萨的刺激?视听方面一如继往的精耕细作。只不过,这回的对白实在是多到有点刻意(过多讲述背景和各种故事),削弱了力量。

10分钟前
  • 云中
  • 还行

7/10。锡兰是一如既往的匠气,却是死气沉沉,少了点早期的灵性。150分钟的沉闷纪实,错综复杂的人物,旁观倾听的态度,在未高潮时嘎然而止,这是对生活的高度还原,也是需要观众在电影外寻找‘’真相‘’。‘’谋杀‘’并非重点,人物间大量对白缓缓铺设出土耳其现况全景图,这才是本片社会意义所在。

13分钟前
  • 火娃
  • 还行

醉翁之意不在酒,锡兰并不是想让观众为了寻找谋杀案的真相而去看这部电影,他只是用寻找真相这条线作为线索,串联起影片的一干人等,展现他们的言行举止,借此折射安纳托利亚高原上这群人人生的生命现实。摄影很美,剧情留白很多很辛苦观众,但大师风范出来了。

18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锡兰是在把古代神话(感性概念)与现代神话(冰冷医学),进行彼此渗透。他将一个无形的神秘世界可视化,使这个通过摄影机调度产生的艺术世界与一般现实意义上的人类的潜意识世界,进行勾连。并,节奏分明地借由那澄黄的车头灯,将影片带入一个宇宙空间片的质地,好像一叶漂泊在历史河流之上的舱舟。大赞!

19分钟前
  • 仁直
  • 推荐

寻尸之意不在尸,在乎言语之间。

22分钟前
  • 峰峰峰峰
  • 还行

太長,完全超出我可以忍受的極限

27分钟前
  • nihaoma
  • 较差

寻尸之一人一段往事,以一个案件作为主线,但目的却不在于此,而是由之辐射到每个人,通过他们不间断的对话引出每个人的一小段故事。留白就像叙事的填空题,需要观众脑补。按片长基本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黑夜一白天,更喜欢黑夜部分,因为光线更神奇,而白天则专注情节和情绪的力量,大把锡兰的长镜头

32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寻尸之意不在尸,随着故事的推进,支离破碎的对话中对于生存与信仰、死亡与愧疚、法律与科学的双重对应一一展开,然而所有这些又都处理得不动声色。黑夜戏尤为迷人,听一群老男人唠嗑之后,那个端着油灯的女子突然叫人眼前一亮。

33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片子就像人生本身,大量堆积的、貌似无意义的时刻里,少量如光灌顶的瞬间(如少女持灯出现的一幕)。谁说这是用太多时间讲太少的事?这明明是部非常【满溢】的作品。只不过那些伤痕、宽恕、惩罚…所有的故事,所有导演意图你明了的,都在讲述的留白之中,需要你跟随事件耐心走一遭,自己去揣度出来。

38分钟前
  • 匡轶歌
  • 力荐

一个好电影的镜头是不存在情绪的,它无关乎道德,也不存在情理,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记录这个故事,情绪由观众本身来决定。

41分钟前
  • 岛上的夏奈
  • 力荐

留白的力量很强大,似乎对白和动作都无法拼凑出所谓的真相,电影也没有明确的告诉你什么,残酷的事实在于画面和电影之外,需要观众去思考,去探寻。通过不同角色的对白和社会体制现状来探寻真相,让人无所适从也是很正常的,完全留白给观众,看来努里·比格·锡兰太信任自己的影迷了。★★★★

4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默认为开启三部曲模式……

48分钟前
  • 木卫二
  • 力荐

就像老人给你娓娓道来,从前,有这样一个故事,这样一群人。直到后半程才浮现出愈发鲜明的人物形象。需要安静欣赏的电影。米粒&熊仔侠原创字幕:http://www.shooter.cn/xml/sub/192/192580.xml

52分钟前
  • 米粒
  • 推荐

缩壳懦夫《母与子》的光效之夜,一车人寻驶在阿巴厮的伊朗高原小亚细亚,一只苹果从《随风而逝》里穿越而来,跌落在塔可夫斯基的脏水沟里滚啊滚

55分钟前
  • 丁一
  • 还行

好漫长的电影,一夜一日,案件只是麦格芬,警长、检察官、法医、凶手,以及村长、司机都各有各的问题,言谈之中带出的才是真正的故事,主角其实是这些人背后的女人们。法医放过了凶手(修改了验尸结果)。这种叙事方法太NB了。大全景,NB摄影。而锡兰的”听点“设置依然很独特。

56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说实话,我只看到了这导演的野心、努力和计算,就是没看到他的才华

1小时前
  • 何生生
  • 还行

前半段黑暗中的灯光显得如此具有力量感,却同时又照不透事件真相。片中所有人物都在阐述都在表达,不管是通过大量的对白或只是一个眼神,但却又很少深入他们的内心,所有这些可不知的碎片构建起了这个描绘安纳托利亚的故事,就像片尾被解剖的尸体,存在于画面之外却又似乎历历在目。

1小时前
  • TORO VAN DARKO
  • 推荐

抓不到导演的点。

1小时前
  • 文文周
  • 较差

黑夜寻尸的部分节奏感过于单一,在缺乏视觉激励的情况下很难吊人胃口;进入小村之后众人个性与隐秘的内心细节逐渐展开,越拍越有力道,越品越具回味。慢热好戏。

1小时前
  • 艾小柯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