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杀人犯2016

犯罪片波兰2016

主演:米洛斯拉夫·哈尼斯泽斯基,阿尔卡迪乌什·雅库比克,阿伽塔·库莱沙,马格达莱纳·珀拉斯佳,彼得·亚当奇克,卡洛琳娜·斯坦尼,托马斯·洛索,迈克尔·茹拉夫斯基,米哈尔·阿尼奥,康拉德·布盖,艾萨贝拉·达布鲁夫斯卡

导演:马切伊·佩普日察

播放地址

 剧照

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2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3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4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5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6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3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4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5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6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7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8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19我是杀人犯2016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11:26

详细剧情

灵感来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发生在波兰的真实事件。故事围绕一个年轻的警官被任命为调查组主管,追查一系列残暴杀害女性案件的凶手展开。

 长篇影评

 1 ) 围绕了中心点

这间犯罪博物馆的最后一件藏品,是一个精致脸模,主人是那12个女性连环凶案的杀手。每位游客经过,都会对这臭名昭著的杀人犯吐口唾沫,唯独他披挂着晋升的警衔,百味杂陈。他仿佛看见了镜子,镜中的自己也是亲手杀害无辜的刽子手。他明白以后的日日夜夜,这无辜的幽魂将带着他捏造的事实,缠绕他一生。
   并不是传统的犯罪悬疑片,导演抛开了侦破和寻找真凶的过程,而是转向让警察如何用伪证将一个无辜的陌生人送上绞刑架,是一部“制造杀人犯”,通过警察为了步步高升,慢慢的泯灭人性背弃良知,也是对官僚体制的讽刺。虽然片子还属于类型片,其实导演从主题诉求上已经有对类型电影的探索尝试了。
   风格冷峻,剪辑凌厉,关键几场戏的声音处理让人印象深刻。很成熟的作品,拿最佳导演奖实至名归。其实男主演得也不错,当然剧本也衬他。
   结束电影有些观众鼓掌,很喜欢波兰影片。冬季肃穆而活力的感觉。但是剧情漏洞有点蒙,被告人的性格难以理解,没有为自己辩解却又想为自己辩解,故作沉重和潇洒,难舍子女却无以辩白,并没有放弃希望却没有发声。这样被杀,成全了主角的杀人犯心理,有点牵强。

 2 ) 勇者与疯狗

村里接二连三的发生村民被野兽咬死的事故, 村长选出了勇者帮大家铲除野兽. 勇者带着帮手一起在山中苦苦寻觅, 非但没找到, 野兽伤人的事故却依然持续着.

过了一段时间, 疲惫不堪的勇者终于在一次事故现场的附近发现了一条野狗. 勇者寻思这野狗平时就在村口晃悠, 耷拉着尾巴, 村里人都说这是条疯狗, 平时并不靠近生怕它伤了人. 勇者十分高兴, 断定这疯狗就是罪魁祸首, 于是连忙捉回了村, 告诉大家不用再害怕了, 疯狗已被制服, 以后不会再有人受害了.

大家纷纷感谢勇者, 举办了大大小小的活动庆祝勇者平息了祸害, 送上各式各样的礼物, 村长还给勇者颁发了丰厚的奖励.

一时间, 勇者和他的帮手过上了优质的生活.

村民们不再惶惶不可终日.

疯狗一直被困在笼子里, 动惮不得.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 村里没再发生野兽伤人的事故, 大家愈加相信是疯狗害了人, 开始商量该如何处置.

可就在这时, 帮手发现了一个猎人因为失血过多死在了山上, 伤口上有野兽的牙印, 和他一同倒在血泊中的是一匹中弹的狼. 勇者对帮手说不要声张, 并告诉他如果这个时候说出是狼伤了人, 除了要为这新的人命担责, 大家还会对你心存怨恨, 甚至收回之前的奖励. 帮手听后欲言又止, 却终究什么也没能说出来.

最后, 勇者看着村民们把疯狗处死.

帮手离开了村子.

勇者依然被大家爱戴着.

疯狗到底有没有疯, 没人知道.

 3 ) 波兰版杀人回忆,连环夜归单身女子击杀案《我是杀人犯》 (2016)

我是杀人犯 Jestem Mordercą (2016)

前段时间看了两部波兰电影《沃伦》和《黑暗之家》,都非常震撼。这部又是我喜欢的连环杀人案题材,出来就马上看了。和同类的惊悚片区别很大,究竟谁是凶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将一个无辜之人变成凶手。看得和压抑,总是出戏,总想到呼格吉勒图和聂树斌。这部给8分。

上世纪70年代初,波兰的一座小城市,警察发现了一具被害的女尸。这已经是这一连环杀人案的第九名受害者了。 当警察查看被害的身份证明时,所有办案人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死者是波兰工人统一党第一书记的侄女。 迫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警方高层急于破案,于是抽调精明干练的中尉雅努什担任此案专案组的领导。 雅努什和老友庆祝职位的晋升,雅努什肩负重任亚历山大,而老友则认为这是出人头地平步青云的绝佳机会。

雅努什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办法希望尽快破案,不仅动用科研机构的计算机,进行数据比对,甚至向上级提出邀请英国专家对案件进行犯罪心理分析。72年的时代背景,当年波兰科技还挺先进的。 可是侦破不但毫无进展,凶手还是不断出击,又有两名无辜女性被害。 雅努什的上级不断向他施加压力,而他自己也感到焦头烂额,不知所措。 雅努什为了尽快破案,说服上级对此案批准了一百万的悬赏,不知道波兰的货币单位,剧情中说可以买房买车,估计是个不小的数字。可结果警局收到了成山的举报信,只不过是群众为了一百万碰碰运气,对案情毫无帮助。 恼羞成怒的雅努什命令警察假扮单身女子在街上游荡,同时布控大量警力希望可以诱捕凶手。 可就在当晚,在警察布控区域不到一百米的公园,又有一名女性遇害,被害人数上升到了十二人。

就在雅努什处于即将崩溃边缘之时,他灵光一现发现,公园在场人员名单和计算机数据分析后提取的名单中,有相互重叠的一个人,沃尔克。 深入调查之后,沃尔克嫌疑重大,可警方并没有发现直接证据,即使如此雅努什还是迫不及待的对沃尔克进行了抓捕。 沃尔克入狱拒不承认犯罪事实,而警方也没有得到任何直接证据。可自沃尔克的入狱之后,再没有夜归的单身女子遇害,这更加坚定了警方的信心。 与此同时,雅努什不仅受到了上级的褒奖,也成为万众敬仰的英雄,荣誉和利益扑面而来,雅努什大有一步登天之感。可沃尔克是真凶吗?谁才是真正的杀人犯?

这部的案情和时代背景跟奉俊昊的《杀人回忆》有很多相似之处,可电影的着力点却大相径庭,杀人回忆完全以案件侦破为剧情推进的线索,这部则不是。电影进行到三分之一处,沃尔克已经被抓。谁是杀人犯对于这部来说并不重要。警察需要一个凶手,人民需要一个凶手,政府需要一个凶手,体制需要一个凶手,那么就应该有一个凶手被绳之以法。

电影拍得非常克制,批判的色彩不浓。只是在尽量客观的还原那个时代波兰的社会现状,而这样的手法,比很多同类题材的韩国电影,声嘶力竭群情激昂要高明了许多。把思考的留白留给观众,是非对错有观众自己去判断,要深刻的多。

同时雅努什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常成功。此类电影我非常讨厌体制内人物的脸谱化,好像这种人天生就是祸国殃民的败类,他们职务只是他们的社会属性。而他们自然属性仍然是一个人,同一社会属性不同的人就该都是统一嘴脸,不用这么小儿科吧。这部里雅努什可以看做浓缩着所有时代特征的典型人物。自私,卑鄙,懦弱,趋炎附势缺点多多,而且很好认,这类人我们现在生活里每天都能遇到大把。可他也有责任感,他想破案;当他疑惑时,也有挣扎的痛苦;他为沃尔克在狱中做的一切,不完全是为了诱供。就算是十恶不赦的人渣,身上也可能有一丝柔软的人性,雅努什有,演员演出来了。结尾处他告诉沃尔克不会死时,他是真心的,他没有掏出法官的照片。可惜他把自己那点脆弱的良知太当回事了,他只不过是巨大的体制机器中一枚渺小的齿轮,机器轰轰作响不停向前,一枚齿轮决定不了前进的方向。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悲哀不止体现在沃尔克身上,也体现在雅努什身上,可能少点,弱点,可也是悲哀。

相似的案子我们有啊!比这部更有戏剧性,怎么还不拍电影,我等着看都着急了。

资源分享,娱乐资讯,深度评论关注微信公众号:lydysc2017

 4 ) 《我是杀人犯》:谁是真凶

(芷宁写于2017年9月6日)
 
      波兰影片《我是杀人犯(JestemMorderc)》的主海报设计颇具深意,也十分点题。嫌疑人和办案警察的面孔同时出现在海报中,以不规则的线条为割裂的分界线,由各自的半张脸拼成了一张有些扭曲又透着些诡异的面孔。整张海报被暗红色覆盖着,也以不规则的线条为分界线,形成深浅和亮度有别的色调,仿佛一种环境的笼罩。
       该片根据上世纪七十年代发生在波兰的真实事件改编,剧情虽涉及了连环杀手,却不似美式的惯用表达,波兰影人马切伊·佩普日察身兼编剧、导演、制片人数职,从而令他的创作意图尽可能得到准确有效忠实的表达,佩普日察的剧本设定很明确,他没有将影片的重点放在如何刑侦破案、如何探究犯罪心理方面,而是落在当一个错误的判断发生后,在各种因素的促使下,事件的发展呈现出一错再错局面的必然性,这其中牵扯出更多的问题——时代背景、体制特点、舆论环境及人性特征,可谓林林总总,又百味杂陈。
       影片的氛围营造得压抑阴郁,场景画面冷寂肃杀,剧情架构清晰简明,叙事推进有致有序,剪辑较有特色。剧情始于一位重要大人物的侄女被杀,一位年轻的警官被任命为凶案调查组主管,致力于查找这一系列残暴杀害女性案件的凶手。而大人物侄女的被害令这起本就谈之色变的系列案件的重要性和关注度上升到无以伦比的地步,其中的利害关系可想而知,主管案件警官的年纪构成、职场关系、家庭身份、居住环境等等,都为事件以后的发展埋下了有力的伏笔。
       影片或许该有几个隐含却直白的副片名,如“泡制杀人犯”或“制造杀人犯”。起先的探案过程十分焦灼,毫无进展,各种招数都已派上了用场,甚至在彼时罕有的计算机也被用在圈点嫌疑人活动范围方面,因冷战对立的原因,上级驳回了警官提议的向对此类案件有经验的英国寻求帮助的要求,悬赏举报自然也在这些招数范围内,且悬赏似乎带来了破案契机,然而却是携裹着各种唯利是图的目的的。
       影片对男主人公的塑造较为成功,演员米洛斯拉夫·哈尼斯泽斯基对角色的内心拿捏得当,他将主管警官在所面临的困境下及自身欲望的驱使下,所产生的心理畸变诠释得入情入理,英国诗人琼斯曾说:“罪恶的意念必然导致罪恶的行为。” 于是,人性的暗面被唤醒、被培植、被喂养,事件的性质已然变了,警官已从有抱负的苦苦缉凶者变为了惧于形势又步步陷入贪欲深渊的“造凶”者。影片也以一些细节表达出这种转变也并非全部来自于权力和体制的压力,内心的恐惧软弱、不断攀升的各种私欲和职业发展野心,甚至侥幸心理都令他走向了这一步。
       影片有很多场警官和嫌疑人的对手戏,有拷问,有诱供,佩普日察也让他们面对面地对视攀谈,有一次警官甚至带着圣诞节食物前来,而那些看似具有人情味的攀谈诱导,却带着罪恶肮脏的念头,于是,被长期关押拷问的嫌疑人神情恍惚,产生了自我怀疑——难道真的是我杀了那些女人?影片还有一个对视的设置颇有意味——多年后,已是少校身份的男主面容鬓发已显苍老,且已然发福,他带着参观人员进入专为表彰侦破连环杀人案而设立的展览馆,并亲自担任解说,当人们离开时,他和展览柜里嫌疑人那栩栩如生的头模有个对视定格……
       自看到影片海报起,有心的观众就已不由自主地去思虑——究竟谁是凶手?人?还是所处的时代环境?看罢影片,究竟谁是真凶,观众自有定论。莎士比亚曾说:“任何彰明昭著的罪恶,都可以在外表上装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样子。”不论侦破凶案展览馆,还是因此案而获益的人,在人前都是一副官方统稿的形象,然而以谎言维系的,终崩塌,片尾的字幕表示——波兰已于1990年拆除了这个臭名昭著的展览馆。
       就该片的完成度和所触及的深度而言,2017年上海电影节授予该片最佳导演奖,并非没有道理。
(杂志约稿)

 5 ) 如果我是

先说句题外话,怎么感觉这波兰人名跟俄罗斯高度相似呢啊?求助度娘后发现,同源斯拉夫民族哦,啧啧。言归正传,谈观感。用题为“如果我是”来通稿吧。1、男主。良心VS欲望,良心可能会胜出。但是,当良心VS体制时,那就只能完败了。2、男副(屈死鬼/嫌疑人)。当整个世界都认为我是罪犯,我自己也疑惑了。3、精神病人(比屈死鬼更接近嫌疑人)。这个世界太黑暗了,咱们(家小)一起上路吧。4、上司。什么真凶假凶我都不care,确保我的乌纱帽才是王道。5、大人物。我的人民需要安定祥和嘛,能否麻利一点结案。6、好基友。天呢,你竟然在不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啊,永别了我的友谊。7、前妻。道不同不相为谋,从此咱们自求多福吧。8、儿子。老妈走我也走,因为我还木有选择权。9、发廊妹。为了那张通行证,我拼了。不惜代价,包括色相。10、下属。我不认同你这样,但是,换了我,大约也如此这般。总之,喜欢这个片子。不动声色间,把人物一个个白描般展示给观者。于我等而言,无声处闻惊雷啊,啧啧。最大看点/亮点,就是男主和男副那似有万语千言的***眼神,尤其是片尾那个神对视,绝对是本片高光时刻无疑。给好评,9/10分。

 6 ) 我不是杀人犯

和日韩两版的《我是杀人犯》完全不同,指涉也深刻得多。 第一印象是阴郁的色调不多见。然后是镜头十分简洁。比如精神病杀妻,拿着铁棍切擦拭血迹,叙事太凌厉了。由此显得剧情有点拖沓,特别是色诱法官一段,于主线剧情毫无影响,只是凸显了男主的堕落,连情人都可以利用。许多近景,男主的眼神变化深入刻画他陷入深渊的历程,演得真棒。在男主堕落和男副蒙冤的背后,批判了当时波兰的政体。

 短评

#SIFF20#最佳导演。要不是在讽刺社会主义,就显得太平庸了。

6分钟前
  • kakakarl
  • 推荐

沾了题材的光,可是导演组织素材的能力实在太弱了。主线模糊不清,副线累赘不堪,不是仅靠反复摇摆就能刻画出人物的复杂性,也不是猛加配角就能体现人间百态。既无史料价值,也无批判价值。

8分钟前
  • 嘟嘟熊之父
  • 较差

#2017SIFF# 其实剧作真心不错(除了“真凶”自焚那段),男主的困境,软弱写得都很足,比较狠的地方是面对体制或者权力个人并不无辜也并不英雄(就这点比美国片好太多了),可惜配角都太……超验了,比如妻子搭档下属都好正直。剪辑和声音设计都很用心,搁今年一种关注里也是靠前的。

10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试想聂树斌和呼格吉勒图没有昭雪

11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并不是传统的犯罪悬疑片,导演抛开了侦破和寻找真凶的过程,而是转向让警察如何用伪证将一个无辜的陌生人送上绞刑架,是一部“制造杀人犯”,通过警察为了步步高升,慢慢的泯灭人性背弃良知,也是对官僚体制的讽刺。虽然片子还属于类型片,其实导演从主题诉求上已经有对类型电影的探索尝试了。

12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警方黑幕,可不只在波兰有。

16分钟前
  • pulpfiction
  • 力荐

#SIFF#意外见到了主创。属于比较成熟的作品,剪辑叙事都很流畅,两段主配乐印象深刻,男主表现也不错。

20分钟前
  • Stranger
  • 推荐

波兰首例电脑比对分析,嫌疑人心理画像,到头来不过罪与罚中圆场冤假错案;而歌舞升平的年代,文艺人士无不排队与领导握手,期盼领到一张彩电购物券

21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这间犯罪博物馆的最后一件藏品,是一个精致脸模,主人是那12个女性连环凶案的杀手。每位游客经过,都会对这臭名昭著的杀人犯吐口唾沫,唯独他披挂着晋升的警衔,百味杂陈。他仿佛看见了镜子,镜中的自己也是亲手杀害无辜的刽子手。他明白以后的日日夜夜,这无辜的幽魂将带着他捏造的事实,缠绕他一生。

26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1. 社会主义铁拳下,有多少冤死鬼。事实不重要,我要完成革命任务才重要。我们的夏树彬案,拍起来是不是能够拿奖无数啊。2. 买彩色电视机,需要票,才能购买,跟我国一样的。

27分钟前
  • Sabrina
  • 推荐

好啊…这样的剧本…可惜😔写不成

31分钟前
  • 身似
  • 力荐

太棒了的电影。本身讲的是连环杀人案 但导演却是用平行于案件的视觉 如高层如何办事、官员如何陷害好人等把政府黑透了。真实事件改编 那么好的题材我国也有聂树斌啊怎么就不敢拍呢?呵呵[微笑]最后那个镜头效果太强了 谁是凶手?谁是杀人犯?就是看着对方的那个啊。

36分钟前
  • 黄悦_
  • 推荐

细思极恐的政治隐喻片。最可怕的并非凶手杀人,而是权力杀人,体制杀人。

37分钟前
  • 承泽明
  • 推荐

波兰对于历史的追溯,在东欧各国之中,是相当有力,也是相当犀利的。这部源于真实案件的影片,很好地解剖着当时的社会与政治现实,也在剖析着人性。在恶的制度之下,人性是靠不住的,人性的善良终将湮灭于黑暗之中,而制度之恶会渗透于社会的每处肌理之中。

41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力荐

风格冷峻,剪辑凌厉,关键几场戏的声音处理让人印象深刻。很成熟的作品,拿最佳导演奖实至名归。其实男主演得也不错,当然剧本也衬他。

42分钟前
  • 小明
  • 推荐

名字配海报才是真意

45分钟前
  • Mumu
  • 推荐

一开始还在想,哇,好纯正的社会主义风味刑侦片,比那些动不动就拔枪互怼的资本主义玩意有意思多了……后来,这并不是什么刑侦片啊,人要面对自己其实是非常难的,最近老是想起这句话“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0分钟前
  • 桑丹司
  • 推荐

波兰社会主义时期的真事为原型。70年代初出了一个号称要杀30个妇女的连环杀手,在杀害12个时,警方逮捕了一个嫌疑犯。尽管证据不是很足,疑点颇多,从办案的直接负责人到警局负责人,都想尽一切办法让这嫌疑犯成为真正杀人犯。最后法官也被拖下水。影片想讲的是“我们”是杀人犯。

53分钟前
  • 陈哈
  • 推荐

叙事很成熟,剪辑也有特色。起码有电影的气节,这样的题材丝毫没有畏手畏脚。#第二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58分钟前
  • 华盛顿樱桃树
  • 推荐

前社会主义国家40年后拷问司法体制和人心叵测,不知道40年后的我们能看到聂树斌案的based on true story么?最后一个镜头那个对视太震撼了

1小时前
  • zhample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