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斯先生

恐怖片美国2013

主演:乔恩·福斯特,莎拉·琼斯,马克·斯达格

导演:Karl Mueller

播放地址

 剧照

琼斯先生 剧照 NO.1琼斯先生 剧照 NO.2琼斯先生 剧照 NO.3琼斯先生 剧照 NO.4琼斯先生 剧照 NO.5琼斯先生 剧照 NO.6琼斯先生 剧照 NO.13琼斯先生 剧照 NO.14琼斯先生 剧照 NO.15琼斯先生 剧照 NO.16琼斯先生 剧照 NO.17琼斯先生 剧照 NO.18琼斯先生 剧照 NO.19琼斯先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11:44

详细剧情

A young couple moves to the woods and soon finds their nightmares and reality colliding.

 长篇影评

 1 ) 所以粮食最后被谁吃了?

粮食出口与苏联国际信誉有关系,一般提到集体化通常都会讲到在大规模饥荒的同时,苏联还在出口粮食。

但是,按照雷因斯的说法,出口是根据饥荒之前签订的合同进行的,而在意识到1932年将又是一个歉收年的时候,苏共中央实际已经1.大幅度下调了本年度粮食征购定额“1932年5月6日,根据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的决议,粮食征购的定额被削减了30%。”2.联系外国,要求取消之前签订的粮食出口合同,但是遭到拒绝,并被威胁如果苏联不履行合同将扣押苏联资产并永久拒绝向苏联提供贷款。

以下摘自《斯大林传:命运与战略》:旱灾、歉收、错误的统计方法和虚假的统计数字,所有这些都起了各自的作用。但造成饥荒的还有一个不能告知民众的情况。苏联政府必须做一个残酷的选择:要么放弃已签署的出口粮食的外贸合同,要么放弃帮助挨饿的人们。克里姆林宫尝试过第一种可能,但遇到了他国的不理解。例如,1931年底,大不列颠驻苏联大使馆商务参赞相当充分地阐述了本国政府的观点:“不履行自己的义务必将导致严重的后果。我国不仅会拒绝今后提供贷款,而且所有苏联今后的出口,所有驶入国外港口的苏联船只,所有苏联的境外财产都可能被没收以抵偿债务。承认财政没有支付能力将使所有与五年计划有关的愿望的实现受到威胁,甚至可能危及政府本身的存在”持有同样立场的还有德国。1932年初,德国总理布吕宁在柏林对英国外交官说:“如果苏联以任何方法不予支付账目,那么对其贷款将永久取消。”

 2 ) 向敢于说出真相的记者致敬!

谁会想到80多年前,一位英国记者的亲身实践会给当下的我们带来意外的共鸣感。这位英勇的吹哨人是第一个向西方社会揭露乌克兰大饥荒的记者,他无情地戳穿了前苏联政府极力掩盖下的共产主义乌托邦神话,从而露出斯大林极权主义的真面目,更启发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创作出经典的《动物农庄》。这位寂寂无名的记者及其鲜为人知的经历成为这部人物传记片的焦点。波兰女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Agnieszka Holland)擅长拍摄犹太人故事,而作为经历过“布拉格之春”的知识分子,她拍摄的苏联题材作品也是一针见血而带有尖锐的批判意识。影片中男主角摆脱官员监视,偷乘上铁皮火车深入乌克兰集体农场的经历惊心动魄,残酷的饥荒刻画令人惨不忍睹,足以给观众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历史课。

这个具有惊悚意味的政治题材令我联想到前几年好莱坞颁奖季的《模仿游戏》,然而,这个记者本身并没有太多闪光点,没有复杂曲折的身世背景,也没有惊天动地的爱情故事。他只是一个涉世未深而无惧权威的典型青年,他追求事实真相的行为具有鲜明的启示意义,所以他在乌克兰农场的见闻是影片最有份量、最具震撼的一幕。相比之下,这个主角的塑造手法跟好莱坞的方式相差无几,似曾相识的情节套路接踵而来,这也许是导演霍兰近年来拍摄太多美剧所致。现在看的是两个小时的重剪版,据说去年在柏林放的版本长达2个半小时,政治惊悚片的节奏感全无踪影。这个剧本没办法深入挖掘主角的内心矛盾冲突,因此无法像马力克的《隐秘的生活》那样带来令人反思的时刻,两部影片的主人公都有面对极权威胁的遭遇。导演霍兰或许意识到人物刻画的单向性,于是利用作家奥威尔撰写《动物农庄》作为切入点在影片开头引出叙事,并在结尾处再度呼应。这算是一个亮点,不过这个情节明显不是叙事重点,影片也没有花去太多笔墨详述主角如何给予奥威尔写作灵感,只安排了一场两人在咖啡馆初相识的情节。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记者这个令人敬佩的职业,他们对于真相的追求高于一切,他们为说出真相而付出不少代价,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只是在我们当下的时代,这样的记者越来越少了。希望社会上有更多愿意说出真相的人,不论是记者,还是医生或者普通人,这种精神会引领着国家和社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 ) Quote from Mr. Jones

"The truth is too strange to tell another way."

"I was not born for an age like this. I am."

"The world is being invaded by monsters, but I suppose you don't want to hear about that."

"The future is at stake, so please read carefully, between the lines."

"The Nazis now have an excuse to end all opposition. War begins in the minds of men. The next great war, gentlemen, has already begun."

"Look, there are cycles of history just like there are cycles of nature."

"The creatures outside looked from pig to man, and from man to pig, and from pig to man again; but already, it was impossible to say, which was which."

 4 ) 琼斯先生的遭遇

发生在1932-1933年的乌克兰大饥荒,其肇因是斯大林为了快速推进苏联的工业化,在农村推行激进的农业集体化,乌克兰是全苏联最重要的粮仓,该政策旨在控制乌克兰农村全部资源包括农民、土地、粮食和资金等,源源不断的为苏联输送血液,使其完全为城市工业化服务,在乌克兰开展的强制征粮导致农民手里的粮食锐减,引起了大规模的饥荒,最终致使500万人死亡(有说为300-350万,也有说为700万、1000万甚至更多,具体数字存在争议),死因主要为饿死、因反抗而被处决,以及伴随饥荒而来的传染病。一些欧美学者认为,这次大饥荒其实是斯大林有意策划的种族大清洗,该说法在学界存在争议。

在《琼斯先生》这部电影中,你一定会为三个孩子靠吃他们哥哥的尸体裹腹而感到震惊,电影只是择其一二来表现,真实的历史,这种悲惨和残酷要更为深重和普遍。

加雷斯.琼斯是一名来自威尔士的年轻记者,在曾任英国首相的劳合.乔治手下做过助理,他于1933年来到莫斯科,发现苏联并不像西方媒体报道的那么美好,并得知乌克兰正处在饥荒之中。当时所有在苏联的西方记者的活动范围都被限制在莫斯科,并被严密监视,于是他设法潜入乌克兰,震惊的发现,这儿简直是人间地狱。尤其是乌克兰饿殍遍野、刨尸而烹的悲惨景象和莫斯科的富足繁华形成了夸张的对比,然而更让他预想不到的是,他不但被当作间谍遭到苏联的追杀,脱困之后,他的报道竟然在西方世界也遭到封杀和抵制。

究其原因,无非如下两点:第一、当时西方正遭受经济危机的冲击而陷入大萧条之中,而苏联正欲快速推进全面工业化却苦于基础薄弱,于是双方一拍即合,大量过剩的产能和资本输入苏联,双方进入合作“蜜月期”,英、美等国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当然不会允许在媒体上曝苏联的黑料。第二,当时西方很多知识分子对苏联怀有一种天真的好感,如果了解发生在50年代法国思想界的萨特和加缪的决裂这段往事,就可知当时思想界的情况。在电影中,最具讽刺意味的是《纽约时报》驻莫斯科记者杜兰蒂由于连续报道苏联五年计划的成就,而获得普利策奖。杜兰蒂不可能不知道乌克兰正在发生什么,这种选择性的报道和对真相的无视,让坚守新闻自由职业操守、坚持报道真相的琼斯感到不解、失望和愤怒,他责问杜兰蒂:“你拿了斯大林多少钱?”

杜兰蒂所做的,是自觉维护国家利益,还是只是利用机会为自己谋求名利而置职业操守和良知于不顾?当然,对于身在莫斯科的记者来说,如果坚持报道真相,等待他们的,或许就是牢狱之灾,甚至杀身之祸。

1935年,加雷斯.琼斯在中国热河考察时,被绑匪杀害,年仅30岁。他的死,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苏联人幕后主使,未确证。

琼斯是第一个向西方公开报道乌克兰大饥荒的记者,他用生命捍卫了新闻自由,也捍卫了平等、自由的普世价值。他的遭遇,深究起来,是平等和自由的丧失,以及普世价值和国家利益(政治)之间的冲突造成的,这也是由该片引发的最引人深思之处。

《琼斯先生》用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农场》串起情节,书中有句著名的话:“所有动物生而平等……但某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加平等 。” 这正是假平等之名而行损害平等之实的奥秘之一。每个现代人都应该读读《动物农场》,以及《1984》。

 5 ) 真·孤勇者,站在光里的是个大骗子确实不是英雄

电影包装在一个小说家的《动物农场》的故事里。琼斯先生是一个对真相有着巨大执着的英国记者,即使他所发表的很多内容都并不受到欢迎和追捧。1933年,他想了解真实的苏联现状,只身前往莫斯科,在听闻同伴离世和见到传说中的杜兰蒂的生活,他决定独自去母亲曾在的乡下一探究竟。他见证了饥饿并决定在回到英国后报道出来,但来自苏联政府和杜兰蒂的阻挠和污蔑使他备受煎熬……

这是一部传记电影,琼斯和他的报道以及他最后所受到的迫害都是真实的,杜兰蒂的普利特奖和虚假报道也都是真的。琼斯30岁死于“抢劫”而杜兰蒂坐拥奖项活到76岁的现实在电影的最后出现,像是一声警钟一直敲,把电影的余韵拉的无限长。

我超爱这部电影。

作为电影它的视听绝佳!不管是那些特写,光影,还是调度都符合普通观众对电影的审美。其中我最爱的是琼斯几次离开的背影,一腔热血的奔赴战场的样子特别深刻;对于爱情的描绘也都是很美的,虽然是个无比短暂的爱情。

一些背影
短暂爱情

另外就是颜色的对比:所有鲜活的城市都能看到鲜活的颜色,而遭受饥荒的火车和乡村仿佛是黑白的,连橘子的颜色都显得特别出挑,这个设计增强了剧情的对比。

配乐在我这也是满分,场景变换配合的交响乐在紧张中又增加了一些悬疑的气氛,使整个电影的气氛都得以烘托起来,使人印象深刻!

这部电影所讨论的话题是沉重的,涉及历史政治甚至战争等等,很多人关注真相关注斗争,但我更想关注和表达的是透过这些事件所呈现的是一个新闻人对真相的执着和他的一腔孤勇。他愿用他的好奇支撑他去经历真正的饥荒,去真实的报道,去挑战一个国家一个政府,揭开所谓的真相。虽然《孤勇者》这歌都唱烂了,但歌词中所描绘的人大概也就是琼斯先生这样了。

那个站在光里的不是他,他是以最卑微的梦,致那黑夜中的呜咽与怒吼的孤胆英雄。

他没有长寿,没有得奖,他是揭开事实的一缕清风。

愿世上能少牺牲一些这样的勇士。

 6 ) 向您致敬 琼斯先生

十几年前,我奶奶还在世的时候,家里请了一个保姆,叫杨妈,安徽天长人。有次闲聊时谈到从前,她说小时候全家都饿死了,只剩她和姐姐,天黑了,姐妹俩只能在外面墙边坐着,因为家里躺着死人,她们害怕,不敢进屋,但也没有力气走远,后来一直等到有大人来把她们领走,才活了下来。
这种故事我听过很多,但这个事例是发生在我认识的人身上,发生在离我家五十公里外的农村里,发生在四十几年前,所以印象更深刻。
六十岁的杨妈在回忆童年的时候,情绪稳定,语调自然,没有流露出什么悲伤、恐惧和愤慨。她使用的那个词也和大多数人至今依然使用的一样:三年自然灾害。
今天突然又想到这个事,是因为刚刚看完一部电影《MR. JONES》,想要议论些什么,又发现无话可说。
三十年代的苏联,六十年代的中国,九十年代的朝鲜,过去发生的,现在也会发生,未来呢,我觉得还能发生。
只是有人永远选择看不到。

 短评

这部电影不评论了,因为好的作品会不言自明 ⭐️⭐️⭐️⭐️⭐️

6分钟前
  • Q
  • 力荐

乌克兰的累累白骨,对这个民族来讲是一个灾难,对某父来讲是一个统计数字,对鼓吹USSR的欧美左壬来讲,则是一个“子虚乌有”的骗局。主角揭露了这个骗局,为此遭到了伊曾经同侪们的抛弃,AKA皇帝的新衣和左壬对苏的迷恋,在二战后变得更加鲜亮,真正终结这两者的,反倒是麦卡锡和赫鲁晓夫了

11分钟前
  • Fal Conde
  • 推荐

情节编的非常可疑,体验了欧美政府与媒体对华这次疫情的操作后,信它们一成都有问号

15分钟前
  • 捉҉依҉茵
  • 还行

I feel so related... 霍兰的美剧底子挺适合这个故事的(虽然还是略有点太美剧),融合了film noir风格(noir好像在波兰近来很流行?),效果比两年前的那部好太多;在这里,Communism绝望,Captalism自私,爱情的火星从理想与信仰中燃气终灭于难以跨越的距离/鸿沟,最后是一个hopeless的结局,多么contemporary... 感觉导演的solution有点是,现在能想到的好事就是让更多人看到更多信息,有个能更全面思考的机会

16分钟前
  • 力荐

在这个时刻,我觉得应该给满分。

18分钟前
  • tintin
  • 力荐

我看到的第一部直接表现1932-33年前苏联乌克兰大饥荒史实的历史电影,导演是和我们同时代的48年出生的波兰女导演,她的作品一直关注历史现实。仅从这两点,我就该给影片高分! 历史真相不能忘记,更不应埋没。 该片描写的第一个在西方世界揭露大饥荒的英国记者琼斯先生,揭示真相后,不仅得罪了苏联,在西方世界政客中也不被认同,被社会讥讽为“疯子”,之后他在中国热河采访时,年仅30岁就遇刺身亡,猜测是前苏联特工干的,但无定论。由于史料限制,影片对主人公开掘得并不深入,是作品的不足之处。

1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关于新闻自由、被历史掩盖的真相和《动物庄园》背后的故事,又一段似曾相识的苏联黑历史。琼斯先生在乌克兰的那段游历如同地狱写生,为说真话而付出生命的人永垂不朽。

2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莫斯科衣不蔽体,用鸦片躺进上帝怀抱。斯大林诺饿殍遍地,靠树皮躲进共产温床。西方经济萧条,资本盘剥民众。东方一片繁荣,权力蚕食人民。饿狼尚不吃人,饥民彼此啖养。谎言编织出普利策奖杯,真话却在威尔士被孩童投石。耳边响起婴儿的啼哭,胃里装满孩子的人肉,这里是动物的农场,还是人间的炼狱。

25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电影前半段节奏掌握的很好,后半段直接垮了。深入乌克兰,在前线探查饥荒真相的部分应该用更大的篇幅和更有冲击力的画面来表现,这个片子什么都没有拍出来。像这种片子拍成这个样子只能说浪费了好题材,这种程度的传记片也不知道是怎么进的竞赛单元。电影内容还不如电影海报好看呢,谁设计的海报应该加个鸡腿。

28分钟前
  • 抱抱
  • 还行

看得出阿格涅丝卡·霍兰拍政治惊悚片已经轻车熟路,最近几部摄影也都挺别具一格的,当然部分桥段还是拍得太电视电影。

33分钟前
  • 柯里昂
  • 还行

特意在俄乌翻脸的日子看了这部电影,唉,有这样的历史,还指望乌克兰能和俄罗斯真正愉快玩耍吗?

36分钟前
  • 麻绳
  • 还行

开头有些慢热,但进入乌克兰之后对饥荒的展现触目惊心,以及归来后被一众pinko同行的诋毁阻挠(#FAKENEWS NYTimes点名)也不禁让人浮想联翩。这片的主题其实并不在Holodomor本身,题眼依然是记者对真相不惜一切的追求。从头至尾用奥威尔《动物农场》来串联做的并不是太好,为数不多的几段配乐大赞

39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推荐

69th Berlinale 相当期待,也就难免失望。对男主角那种聪明超群又“天然瞎”的人设,是观看这部电影的障碍。这么好的一个人物原型,有点可惜。

44分钟前
  • 無邊無際
  • 还行

真人传记片,记录了英国传奇记者Gareth Jones潜入乌克兰并第一个向西方曝出乌克兰大饥荒的经历。电影前半段稍闷,到乌克兰之后那段惊心动魄:在火车上几瓣橘子遭饥民疯抢,被村里三个孤儿款待,结果被告知吃的是他们哥哥的肉,到处饿殍遍野...而这一切的真相是斯大林欲通过农业集中化达到对乌克兰种族清洗的目的。那个年代的记者真是值得敬佩,通讯落后,单枪匹马,一个人的“看见”揭穿整个苏维埃的谎言。而真实历史其实比电影拍的还要残忍,现实中的琼斯在30岁生日晚被苏联人刺杀了。影片插入了很多叠画画面和默片素材,再加上全片墨蓝偏暗的色调,复古味浓。

47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还行

#69th Berlinale# 主竞赛。目测有奖。阿格涅什卡·霍兰又一部苦大仇深揭露苏联黑历史的影片,影片非常迷人的复杂之处——真相与利益的纠缠,也恰好指向今天的“后真相”时代,琼斯的悲剧就在于说出了“不合时宜”的“真相”——二战前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使得英美政府必须与苏联达成某种利益交换。奥威尔现身并且撰写《动物农场》的过程成了影片的一个结构。虽然片子在前三分之一比较像美剧,不过从琼斯先生摆脱监视混进闷罐车厢开始,到一整段乌克兰集体农庄调查,拍得真是荡气回肠。这大概又是一部内地大银幕无缘得见的电影。因为:“动物们是平等的,不过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

48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纽约时报们,你们不会赢!

51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推荐

外来视角下的乌克兰大饥荒,重点是讨论英美媒体人的操守和良心。苏联对乌克兰的滔天罪行,几百万条命的血海深仇,还需要乌克兰人自己来讲述,让外界理解他们对莫斯科政权抵触之必要,融合之不可能。(乔治奥威尔和《动物农场》疯狂输出弹幕…

56分钟前
  • 肖浑
  • 还行

詹诺在我心目中已经是半个俄国人了。

57分钟前
  • 脱氧核糖十三
  • 还行

报假新闻的人得普利策奖了,报真新闻的人被污蔑和暗杀了……

58分钟前
  • Z叁0
  • 力荐

以此片纪念无数在斯大林统治下死于乌克兰大饥荒的人

1小时前
  • 郑允昶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