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情片其它1953

主演:哈里特·安德森,拉斯·埃克伯格,达格玛·艾伯森

导演:英格玛·伯格曼

播放地址

 剧照

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2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3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4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5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6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3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4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5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6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7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8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19不良少女莫妮卡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2 04:58

详细剧情

  因无法忍受家人所带来的压力,少女莫妮卡(哈里特·安德森 Harriet Andersson 饰)决定离家出走,她找到了与自己情投意合的男孩哈里(Lars Ekborg 饰),希望能够与他一同生活。莫妮卡的到来让哈里欣喜若狂,在丢掉了工作后,两人驾着小艇,度过了一段悠游自 在的快乐时光。  可是,逐渐拮据的经济让两个年轻人意识到这种生活并非长久之计,与此同时,莫妮卡的怀孕也给两人之间的关系带来了质的改变。莫妮卡和哈里结婚了,哈里外出工作,莫妮卡生下了一个可爱的女儿。然而,孩子的到来并没有让莫妮卡感到快乐,反而让她感到了束缚和不自由,而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工作中,莫妮卡和曾经的情人旧情复燃,一个本来美满和睦的家庭开始分崩离析。

 长篇影评

 1 ) 过把瘾就死



  影片的开始如同《狂人彼埃罗》的前半部分,张扬不羁,19岁的哈列和17岁的莫妮卡相遇相知相爱,然后两人分别抛弃家庭和工作,驾着一艘小艇离开凡世在海岸线游荡,他们每天唱歌跳舞晒太阳看书做饭偷食物做爱,生活对于他们而言是沉重而不想提起的。

 

 这时的镜头是唯美的,没有更多的对白没有更多的人物,他们只要简单的世界,只要两个人的 无忧无虑。浪从两边分开,赤身裸体的莫妮卡远远的回过头,如同天使回眸一瞥。

 

 其实,这样的生活如同一个梦,他们都知道终归要醒的。哈列希望可以回去好好学习以后找个好工作给莫妮卡更好的生活,而莫妮卡尽管一直不肯回去,但她也给这样的生活找了一个最后期限,那就是把夏天过完。无论如何,她要让这个夏天变成自己最自由的回忆。

 

 现实终归还是来了,莫妮卡怀孕了,两人离开小艇,重新回到这个世界。他们结婚,然后孩子诞生。结婚始终一道分水岭,因为婚姻前后的生活开始了截然不同的转变,尤其是还有个孩子。哈列不断在外面工作来养家,而个性洒脱的莫妮卡面对整天哭个不停的孩子和沉重的家庭负担而渐渐情绪失控,他们开始争吵,开始指责对方,但是,他们依旧相爱。

 

 不满沉闷生活的莫妮卡去找过去的混混朋友,开始背着哈列鬼混,但即便这个时候,她依旧爱着哈列,当混混用烟挑逗她的鼻子时,她突然回过头,愣愣看着摄象机的镜头,一动不动,渐渐她周围一切都暗淡下去了,只有她,只有她的眼睛,只有她眼睛里面慢慢溢出的泪。尽管她现在做的是对不起哈列的事情,但是她怎么会不爱哈列,则么会忘记那个夏天,那片海。

 

 最终出差回来的哈列看到了这一幕,他跌跌撞撞冲出房间,靠着汽车,颤颤微微的点燃一根烟。镜头同样对准了他的眼睛,绝望,绝望。当那个男人离开后,他冲进去,他们再次开始争吵,再次质问对方,莫妮卡试图用性维持已经支离破碎的关系,但是哈列拒绝了她。莫妮卡只是安静的换好衣服,然后离开,再也没回来。

 

 哈列则抱着他们的孩子,静静走在空旷的街道上,第一次他裹着风衣的背影,变的衰老和孤独。
 
 六年后,特吕弗在他的成名作《四百击》里面向《夏日的莫尼卡》致敬: 安托万和他的小伙伴偷偷溜进了电影院,看到一半就逃了出来,然后顺手牵羊把莫妮卡的海报撕了下来据为己有。这时候电影正进行到一小时零一分五十三秒。

 

 影片拍摄的时候,伯格曼与主演海蕾耶正在相恋,而当海蕾耶回头注视摄象机镜头的时候,也许监视器后面的伯格曼也没有想到她会凝望的如此用心,她仿佛也在这个故事里面看到了他们的最后。而伯格曼也承受不了这样的凝望,他也许听不到海蕾耶在心中无数遍默默的哭喊着:伯格曼、伯格曼、伯格曼、伯格曼……

 

 2 ) 记

第二次看吧,觉得是挺普通的片。
可能我完全不懂电影。
20160614



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3 ) 年纪轻轻的,该买个绿色的

伯格曼的早期电影,拍的时候就三十来岁。时间比较线性,包括一些情节和音乐都还挺直接的,例如他们流浪后开船回到城市里,对城市仰拍描绘地很压抑,音乐也低沉紧张。对白也挺直抒胸臆,感觉有些文学改编痕迹。

莫尼卡绝对的纯真,出游的旅程莫妮卡表现出生命力,海滩脱光洗澡是经典。但也最终也导致与家庭和社会的矛盾悲剧,也是个人人格和文明社会的不可磨合的矛盾吧。

女主真可爱,要知道之前我只看过她演的<呼喊和低语>,那是三十年后的她了,扮演一个将死之人。电影放映前有个采访伯格曼的短片,说剧本打算写一男一女,两个人工作都挺不怎么样,那就拍吧。而且导演也说拍摄时候对哈里特安德森产生了肤浅的爱,电影里也有他爱的痕迹。

在今天看来莫妮卡一部分碧池的人格(不工作,嫌弃老公赚的少,没钱看电影买大衣)和如今田园女权还真是很相似。

电影节的第二场电影。从男主喜当爹,问工友“我得买个花啊,买个啥颜色康乃馨好呢?”工友有经验地说:“年纪轻轻的,应该买个绿的!”

然后观影体验就有点崩坏了,观众笑死了,当然他们肯定知道结局了,我也因此被剧透了。还有男主看到自己刚出生的女儿,莫妮卡有点懊悔地说“有没有不开心?因为她当不了哈里二世了。”大家又笑。还有后面莫妮卡说“你一点都不关心我,一心只知道沉迷学习。”学习这个梗被笑了很多次,完全可以截图当表情包用。

 4 ) 爱情死在回头的路上

这是我第一次看伯格曼的片子,而他本人又以高产著称,所以就很难从整体上去谈伯格曼的影像风格,只能是围绕这一部说几句。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普通而又非典型的爱情悲剧,故事本身没有多少值得苍凉、忧伤、哀悼的地方,它足够浪漫却没有古典主义式的烘托。面对“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样一个母题,伯格曼使用了常见的套路,即将影片分为两个部分:爱情的理想和美好和婚姻的琐碎与残酷。但伯格曼并没有陷入先是两相对比,从而引发观众唏嘘的窠臼。他轻描淡写地将两者之间的急转直下全然呈现,大幅度取消了婚姻消磨、谋杀爱情的纠结与痛苦,但这丝毫不影响一个悲剧结局的形成。为什么?因为悲剧早就注定,在夏日激情中展现出的双方性格的暗隙,已经形成一条重要的情节线,自然也不再需要复调式地大唱悲歌,流于滥情。 莫妮卡无疑是一个典型,我们的身边不乏像莫妮卡一样的少女,你爱她、同情她、嫌弃她,但她一直都是那么鲜活。她个性叛逆却又重度依赖;她对生活、对爱情充满了幻想,却又恐惧、推卸承担生活的责任;她的爱纯洁健康、热情似火,而她本人又难以控制欲望。她不满家庭的管教、社会的猥亵,与爱人泛舟远游,在远离尘嚣的自然中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夏天。当她向着海风侧躺在渔船船头时,她是美的;当她在夕阳下与爱人依偎共舞时,她是美的;当她一尘不染、自然热烈地奔向海浪时,她是美的。她期望永远活在那些永恒的美的瞬间,忘记一切。她的脑子里没有将来、没有白头偕老,只有摆脱时空的情欲与甜蜜。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当莫妮卡的旧情人泄愤烧掉二人行李的时候,哈利的反应是登时怒不可遏,与情敌扭打成一团。而莫妮卡没有尖叫大喊,也没有去拉架,而是急急忙忙地去扑灭船上的火焰。从这里足以看出,她早已把那艘小船当作是自己滞留在夏天,享受爱情的归宿。她爱上的是爱,而不是某个人。

但夏天终将会结束,自然会结束,现实会结束,心灵上也会结束。哈利几次提出要回去找一份工作,让莫妮卡和孩子能有一个稳定且幸福的生活。莫妮卡自己的态度很是暧昧,她总是抱怨爱人照顾不了自己,还得自己出去偷肉吃;但当哈利给她美好生活的承诺时,她又不想回头投入婚姻,融入现实。所以当小船重新驶回风光如画的小城时,夏日里的莫妮卡就已经死了,尽管夏天还没有过去。两人最后的分道扬镳,既不是因为为了生计打拼造成的聚少离多;也不是因为两人年龄太小无法照料孩子,更不是因为贫穷这一残酷现状的逼迫。这完完全全是性格的悲剧,命运的无常。娜拉出走后会怎样,是一个难解的、复杂的问题。子君和涓生做出了一种回答,哈利和莫妮卡做出了另外一种回答。

影片的结尾很是令人惊叹,也说明了伯格曼日后能够成为大师绝非浪得虚名。没有大喊大叫,没有相互折磨,生活一如既往。只是在搬家的喧闹和争吵声中,哈利还会透过镜子回想起美丽的莫妮卡。而莫妮卡会不会也是这样呢?不得而知。这种充满现代主义手法的处理方式,在影片所处的五十年代早期很是罕见。也难怪伯格曼的电影会影响新浪潮整整一代人的兴起。

 5 ) 随手记(北影节修复版)

《不良少女莫妮卡》修复版片头加了一段伯格曼晚年坐在电影院里回忆这部电影的访谈,他谈到当年是承受了多大压力才拍成这部电影、上映后又遭受了很多骂声;他在一家讽刺剧院里看到哈里特·安德森的表演,觉得她身上充满“难以抗拒的魅力”。安德森同意出演莫妮卡后,伯格曼羞笑着说:“我们相爱了,以一种很肤浅的形式。”最后伯格曼朝放映室打了个响指说,好啦我们开始看电影吧。【加上这段感觉很好啊】

一个直男导演有没有爱上女主角,通过电影真的能看出来。《不良少女莫妮卡》里的安德森不算传统意义上的美女,但实在是太有魅力了,露着结实的大腿在海边奔跑,一头披散头发被浪花打湿,健康的肌肤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笑起来格外好看。当然,还有影史上第一次对观众毫不羞涩的长久凝视,单纯,自然,性感,风韵十足。

至于情节,莫妮卡绝对是作女的鼻祖了……

 6 ) 被指责的是无辜的

 第一次见到这部电影的封面,黑白的。天因为过于澈蓝,而完全黑了下去。一个女孩子,站在天空之下,插着腰,头向后看。开襟的毛衣扣解开至胸前,裸露出肩膀和半个乳房。头发和裙子,因逆风而飘扬起来。明晰的五官和紧闭的双唇,完全是任性和倔强的姿态,站在逆风中,像一面飘扬的旗帜。宣告着自由和解放。


看了电影,才知道又是一部凄凉的故事。所有的自由,都是有代价的。
邻居家的孩子站在阁楼上唱着:“肮脏的莫尼卡,肮脏的莫尼卡……”
堆满袜子和内衣的饭桌;母亲在狭隘的小屋正中洗衣;神经质的父亲喝醉酒后的打骂;常常摔坏东西的弟弟。

十七岁的莫尼卡生活在一群杂乱之中,她怎么会优雅,怎么会安静而甜美的说话。

我在长大之后才觉得每一个女孩子的成长都实属不易。每一个女孩子的成长都要经受多少的辱没与损毁,时光、内心的风暴、他人。


这样一个生活在底层的女孩子,永远学不会说话,也学不会优雅的姿态。她稚嫩的嘴唇从小便学会了粗俗的言语,好动的肢体穿肮脏的衣服。她恼怒。她肉嘟嘟的脸向父母生气、向蔬菜店里调戏她的男人生气、向自己生气。她幼小的身体里生长着蓬勃的欲望。她是完全不甘为一个世俗的女子,身体里自有一种鲜活的气色。


在咖啡馆里向人借火而与哈里相识,她叼着烟,斜着头,打量眼前的这个年轻人。直接的约会,两人徜徉在冷冷的河堤上。她并不在意、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她的爱情。她只是想摆脱现在的生活。在长期的忍受之后,她想背叛她的家庭。


他们唱着歌,开着游艇,吹着初夏里还有点冰冷的风,远行。影片中大量在海上漂荡的镜头,远处的山和树林,波光泛泛的海面,阳光,和夏日里微荡的风。

    莫尼卡光着身子,嘴里嘟囔着歌,蹦蹦跳跳的去寻找石中积水的地方洗澡。粗粗的小腿,一荡一荡的赘肉和乳房。她没有顾及的奔跑,没有任何矫柔造作,于那个有诸多规则诸多约束的世界。
    后来的事情,开始让人变得悲伤。莫尼卡在怀孕之后与哈里结婚。而她甚至还是个小孩,她嫌弃自己的女儿给她带来的诸多烦扰。她不能忍受哈里终日为了生活而不在她身边,不能忍受两人要为交房租而烦忧。她想要看电影,也想要漂亮的大衣。她甚至不想为自己的孩子换尿布。
    她用交房租的钱去买漂亮的衣服,去咖啡馆和旧情人约会。哈利疲惫地下班回家,看到莫尼卡与别人正在自己的床上,他痛苦的躲了起来。
    再见莫尼卡,两人激烈的争吵。这争吵带着深深的悲伤,他抱住莫尼卡,两个人开始亲吻。莫尼卡哭着说,她不想过这样的生活,而且她在慢慢变丑。
    我在十七八岁的时候反复背诵的句子是“每块墓碑上都涂抹着青春”,是pk14的歌词“如此年轻,内心是潮湿的,如此年轻,内心是空虚的”,是北岛的《回答》里不断反复的:“我不相信” 是《通俗歌曲》上标语“生命不止,战斗不息”是“忠诚如狗,贫穷如刀”,是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是凯鲁亚克《达摩流浪者》的最后一句话“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那时的我们听何勇,张楚和窦唯,看凯鲁亚克和金斯堡,读科本的绝笔信,格瓦拉的日记,唱着死亡,徒劳,欺骗,蔑视积极与健康。相信一切的希望,光亮和力量都隐藏在黑暗之中。
    我现在回想十七八岁,愤怒并非毫无来由。外在没有痛苦,便开始在内心寻找痛苦。
    或许每个人在十七八岁的时候都是自尊和反叛,敏感与懒惰同生的。
    毫不避讳,尽管如此。我仍对莫尼卡抱有同情,因为苦难,她渴望爱护;因为苦难,她对物质有诸多追求。她担心自己变丑,她没有钱,哈里忙于奔波也终日不在她身边。
    影片中淡化了情节而大量出现两人在夏日海上行船,岩石上唱歌,温情的对视等镜头。曾经的种种美好仍如烙印般清晰。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问题,有的解决了,有的更严重。什么事都还来不及想明白,一切就匆匆结束了。

                      

 短评

勉强及格。短短96分钟,却容纳了一对恋人勾搭成奸(误)、孤岛蜜月(这段拍的让我想起三岛由纪夫的《潮骚》)、奉子成婚、一拍两散的完整过程,但即便这样还是觉得有拖戏的感觉,这是一出本性难移加阶级局限造成的爱情悲剧,如果说博格曼每部片子都是在讲“某某不存在”的话,这部的主题可归结为“爱情童话不存在”。全片还是有些亮点,一是时年21岁的安德森全裸出镜,身材饱满可观,而且演出了角色单纯的放荡、热情、不计后果。二是博格曼对细节的把握老实厉害,那些水果店的布局,那些明暗交错互相吞噬的云的空镜,那些戏剧化但又不着痕迹的布光(火车上那场戏虽然是棚拍但是光的移动照顾的真好),再加上一入镜就活在状态里的演员们,博格曼在这一阶段已是第一流的调度者。另外忽然想起来,博格曼的观感和黑泽明还挺近似的,两人对于明暗的把握颇相似

4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用现在的眼光看,就是脑残女的故事,而且根本不觉得莫妮卡可以称之为“少女”,比起“不良”,我更觉得她是懒惰

9分钟前
  • 意义不明
  • 还行

极好,清澈、性感、活泼,宜动宜静,出海、岛上一段外景太美,最容易懂,最清新的伯格曼,青春片之一种。恋爱时他们是美丽少女,英俊青年,发情的诱人酮体,不顾一切燃烧。饥饿时他们是失去理智的动物,结婚后他们是一无所有的无产阶级,如果能一辈子生活在孤岛上,变成野人,也许他们能终生幸福。

1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力荐

讲的就是:爱上一匹野马,可我没有草原。又是这种疯狂模式的情爱关系,只是疯狂过后终究只会更冷却。避世的态度有点儿反社会反文明的意思,但是一切还是回归屈服于柴米油盐的世俗生活。

13分钟前
  • 帕拉
  • 推荐

[和莫妮卡一起的夏天]又并非是纯粹的现实主义,它是被伯格曼以道德引领者的身份道德化、寓言化最终高于现实主义的电影文本。借由这场悲剧伯格曼来指导观众不要再重蹈片中人的覆辙。迷信运气,耽于梦想,终将迎来自己的悲剧。不少镜头让人想起其后作。

16分钟前
  • Derridager
  • 推荐

清澈,干净,纯粹又天真,直逼法国新浪潮电影。船湾的二人世界,让我想起周邦彦的诗境:“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安德森献出了影史第一次与观众凝视的表演,视线挪移至银幕外,光与阴影包围着脸庞与双眼,伯格曼影像大师。自然生长的莫妮卡,她要的是灵动的爱情,而不是束缚的雀巢。

18分钟前
  • 应许
  • 力荐

现实生活中,莫妮卡这样泼辣蛮横、好吃懒做、骄奢淫逸、不顾一切及时行乐的女生,往往真的会遇到一个敦厚老实、上进、负责的男人爱她爱得死去活来,一心甘为裙下臣。我也不明白这是为什么。

20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还行

1.一出离轨者的叛逆逃亡,后启新浪潮,亦为楚浮[四百击]片中片。2.可惜,浪漫与自由终将被现实击破,而开头影院段落,莫妮卡泪流满面,哈里哈欠连连,恰是二人殊途的缩影。3.伯格曼气息:家庭的崩解母题,大特写—莫妮卡凝视观众,首尾镜面反照及哈里的梦回与凝望。4.偷牛排段落张力十足。(8.0/10)

23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推荐

现在来欣赏[莫妮卡],大概必须从历史主义的角度出发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早期伯格曼的影响非常明显,现在这一套已不太管用,加之影片本身格局过小,夏天最美的地方自然是之后对夏天的怀念,这样显而易见的主题让它的影响力只能局限于当时。然而本片的确昭示了伯格曼的未来,进入后半段,我们忽然意识到片子夏天前-夏天-夏天后的三段结构是多么精致,一个著名的镜头亦在彰显着伯格曼对于人物心理层面的关注。大特写里的莫妮卡挑衅地看向观众,表明出她对我们的意见毫不在乎。

27分钟前
  • brennteiskalt
  • 还行

伯格曼早期作品少了几分宗教仪式隐喻,而是极其新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甚至有当时尚未开始的法国新浪潮雏形。自开场起并在影片中大量使用大量远景空镜头使奠定了浪漫的自然之美基调。却是浪漫外壳下包裹的世俗批判与对爱情的绝望,当孩子呱呱坠地时仿佛感情的丧钟,婚姻后面便是爱情的坟墓

32分钟前
  • 墓岛GRAVELAND
  • 推荐

剧本、镜头、表演俱佳,古典时期的伯格曼,满是经典的范式。具有电影感的导演。

37分钟前
  • 把噗
  • 力荐

安德森的表演自由而又野性,这样天真无邪的面孔,让人难以同“犹在镜中”精神崩溃女人以及“呼喊和细语”中垂死的病人相联系,就连伯格曼都称其为“影史上少见的奇才”,全片最令人震撼的表演当属Monica与陌生男子约会,她的视线从对方身上移开,直直盯着镜头许久,这让我想起在伯格曼后期作品丽夫·乌尔曼有大量如此直视摄影机的镜头,但伯格曼给予最高评价的却是安德森的表演,他赞道:“那一刻,电影史上才首次出现毫不羞怯地与观众直接接触的表演形式。”

38分钟前
  • 37°2
  • 推荐

爱情对于莫妮卡来说只不过是逃避现实的快艇,当这艘快艇驶向婚姻回到现实时,不良少女的选择自然是再次逃避。

43分钟前
  • qckf2001
  • 推荐

最为精彩一笔是当莫尼卡和她男友哈列在私奔的途中遭遇多次打击以后,她这样问自己:“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有好运气,而有的人却永远没有。”这句拷问道出了人类心理存在着的一个独特之处,那就是总是确信自己会交好运,而正是这种心理把人和其它动物区别开来。其实并不是不良少女,只是比较执着自己的梦想

47分钟前
  • UrthónaD'Mors
  • 推荐

从镜中出发回到镜中,与莫妮卡的夏天,在小岛的自由放肆,也呈现了出走后将如何…从展望那个夏天到实现的经历到无奈的回望,很人生,也很电影…奔跑和凝视的镜头让人看得出神,话说这部里的对话有点儿意大利,一惊一乍的喜感:“你在这里生根发芽了吗?” 伯格曼很喜欢拍赖床的小姑娘吗哈哈,霓虹招牌跳切那段记得后来戈达尔也用过

52分钟前
  • 吴邪
  • 推荐

[2019年10月伯格曼√] 据说是伯格曼成功打入美国市场的作品……结构异常严谨,充满了剧作和视听上的呼应和对比,表演精彩,对阶级的描述略刻板印象,不过对原生家庭给人造成的影响这个剧作法用得还是很精确的。莫妮卡这么个令人又爱又恨的女主角还是挺新鲜的,第二幕俩人浪迹天涯的段落拍得实在是好,风景用得到位,也跟第一幕第三幕形成极端强烈的对比。第三幕里伯格曼式的,表现焦灼和撕扯且又无法分开的“爱是相互折磨”的中近景关系镜头已经成型了。同时还有两处非常精彩的,特写镜头中人物造型光转换成舞台光的用法(男女主角各一个)。

55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对少女感到生气,但转念一想毕竟她才18岁。两次男女主角的面部特写是高光时刻。想到那些年轻的、相爱的时光总是一去不复返 就很难过了。(伯格曼本人亲自做片前导赏了

60分钟前
  • 你虎哥
  • 推荐

她随性,泼辣,叛逆,愤世嫉俗,她就是莫妮卡,是米兰·昆德拉笔下的“轻”。她将最美的酮体献给镜头,也被镜头记录下最狼狈的模样。开出小镇的船又无奈地开了回去,自由带来的不是欢愉而是更大的困窘。“为什么有人那么幸运,有人却总是倒霉?”莫妮卡久久地望着镜头,却看不到梦想的世界。

1小时前
  • 康报虹
  • 推荐

不过时,很伟大。伯格曼拍出了野性不羁的少女,拍出了热恋中的两情缱绻、耳鬓厮磨,也拍出了“娜拉走后”的窘迫以及从未有过的自由夏天。还拍出了“一地鸡毛”“贫贱夫妻百事哀”。莫妮卡是不良少女吗?世俗中也许算吧,可她也曾为了电影泪目,我觉得她纯洁的一刻胜过很多人肮脏的一生。

1小时前
  • 津五渡
  • 力荐

初识伯格曼。用一个极其工整的剧本讲述叛逆的少年恋情,形式与内容本身就存有一种张力。剪接形式基本上是动接动,相当经济的方式,小场景里事件接踵而至,戏剧发生完之后立刻转场,既让人心领神会,又让人应接不暇,伯格曼仿佛在这种按部就班的戏剧规定性之中找到了现代性的萌芽。神奇的是这种动接动,在两人私奔上岛之后变得相当自然,那些声色光景解放了形式的观感,同时也预示了一种限制:只有在这里他们才感觉自由。伯格曼既古典又现代,就像最后那三个酒吧里的老人重新出场一样,是在用人物为整个影片下判词,让这个叛逆故事变成了某种醒世寓言。莫妮卡被视作是启导新浪潮一代的银幕少女,这不是巧合,片中现代性的部分被这群影迷给“析出”了,那个直视镜头本该只是提示剧情的hook,却变成了现代性的标志,在特吕弗和戈达尔那里一再重现。

1小时前
  • Dear Cosmo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