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唱

剧情片大陆1991

主演:刘仲元,许晴,黄磊,马羚

导演:陈凯歌

 剧照

边走边唱 剧照 NO.1边走边唱 剧照 NO.2边走边唱 剧照 NO.3边走边唱 剧照 NO.4边走边唱 剧照 NO.5边走边唱 剧照 NO.6边走边唱 剧照 NO.13边走边唱 剧照 NO.14边走边唱 剧照 NO.15边走边唱 剧照 NO.16边走边唱 剧照 NO.17边走边唱 剧照 NO.18边走边唱 剧照 NO.19边走边唱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46

详细剧情

  多年以前,在中国某个偏远的地方,一个盲童跟随师傅学琴,师傅告诉他有一道药方可以治愈他的双眼令他重见天日,而这道药方必须在他弹断一千根弦后方能从琴匣里取出来,否则就没有效用。盲童在师傅死后,弹断了一根又一根的琴弦,不顾人生其他。在岁月的磨砺下,小少年成了老琴师,并被村民们尊称为“神神”(刘仲元饰)。村内出现任何纠纷,大家总爱问神神排解。  神神有一个瞎眼徒弟石头(黄磊饰),他与村女兰秀(许晴饰)偷情被村民发现,遭到痛殴,兰秀因此愤然绝去。黄天不负苦心人,神神终于弹断了千根弦,只为师傅说那时方可得到药方、见到光明,然而事情却有着意想不到的结局。

 长篇影评

 1 ) 边走边唱,一技之长

中午吃饭看了段《边走边唱》是因为偶然翻到了黄老师的公号,听到了他的FM前段时间听看理想的时候,道长说到了史铁生的《命若琴弦》里面有一段故事特别打动我“弹琴的师徒俩人都是瞎子,老瞎子的师傅也是瞎子,临死前在琴身里放了一个药方,告诉他,弹断1000根琴弦,打开琴就能拿着里面的药方抓药,重见光明。老瞎子弹了60年,总算熬到了千根弦断,临了到了药铺,老板告诉他,药方里啥都没写,老瞎子捧着药方什么都明白了。回到家里,他让小瞎子把药方封好,小瞎子问不是弹断1000根就好了吗?我记错了,是1200根。老瞎子摸着琴说道。”《边走边唱》就是陈凯歌导演根据史铁生这本小说改编的中午看电影的时候我在想,人但凡有一技傍身,那即便有一天失去了“双眼”,也还能养活自己,讨人欢心,乃至受人尊敬而今晚我听到了一些更深刻的话题,让我发现原来越简单的事物往往蕴含着越复杂的信息,乃至你根本忽略了“它”的存在比如我们中很少有人思考自然界为何如此宇宙从何而来它是否会一直存在时间是否有朝一日会倒流人类的认识是否有一天会有终点物质的最小组成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能记住过去而不是将来为何存在宇宙浩渺宇宙,为何你会看到我这条朋友圈而这些问题,不是从我这里提出他们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已经被提出了只不过答案一直在被更新而这些更新的答案都成为了人类知识的宝藏这些宝藏在当下给予了我们与上流人群平等对话的权利这些宝藏在未来成为了人类继续探索未知科学的阶梯都是因为,每个人都抱着一些执着在苦练他的「一技之长」

 2 ) 陈凯歌的《边走边唱》和陈凯歌 (戴锦华)

    当人不以为然的时候,他的处境就是一片荒凉和没有希望。不以为然是一种丧失了精神动力的单纯的生物学生命状态。遗憾的是,很多人都不以为然。Oedipus不以为然的结果是杀父娶母,这并没有什么不好,因为他从此开始以为然。我们完全可以不关心他在刺瞎自己的双眼以后精神与肉体的历险,因为我们知道那一定是在一个以为然的头颅中进行的一场幸福与痛苦、激情与理智的持久战斗。然而并非每一个不以为然的人都有这么好的运气娶母为妻或双眼失明,从而是以为然起来。人们先天地不以为然,也先天地不在意自己的处境。

    师傅和徒弟先天失明,但不会先天地不以为然。师傅的师傅告诉师傅,对于失明,有一种治疗的仪式和祖传秘方,或许师傅的师傅曾经尝试过这种治疗方法,但动人的是,尽管他最终死于一片黑暗,他仍然将三弦琴连同希望一起传递给另一个处境与他相同的人。师傅没有任何犹豫,把老师傅的以为然的人生一起承传下来。陈凯歌在此片中向我们证明了,先天不幸的人们似乎更容易觉醒,而觉醒着的追求则将比不以为然的人们来得更为迫切,事实上,使人们觉醒或使人们易于觉醒都不必要一定使人失明或丧失其它生理功能,不必不幸。陈凯歌选择了史铁生的极端假设, 在《边走边唱》一开始就打中了我们的痛处,护着自己的伤口,我们隐约地从这个假设中觉察到陈凯歌当年内心火热的激情。

  

A. 师傅的师傅

    当我们看到他的时候,他已在一个宛如童话的世界中奄奄一息,只有一个终生执着追求的人才能够如此辉煌地离开现实。陈凯歌和我们一起目送他进入一个并不需要任何生理器官的神殿,等待老人的必将是永恒的光明和爱情。若真如此,有许多不以为然的人正需要您的启示,若有来世,则祝愿您不要忘记您前世的传统。实际上,他悄然弃世,平静得美丽,根本没有理会我们凡人的罗嗦。他决不流连人间美丽云彩,但也决不留下万古长青的诗文。多少人死亡,遗嘱太多,他的逝世,言语太少。此时,我们同陈凯歌一样无限惋惜地看着师傅的师傅像所有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人一样飘然而去。我们同师傅的师傅一样相信,师傅的师傅空守了一辈子的希望,一定会有许多认真的传人。

    B. 师傅

    也许一个不幸的人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更加准确地掌握不幸。但师傅,一个被命运所定义的失明人,却通过对这种定义的思考进而讨论所有人们的命运,从而与人们相互依赖,共同生存。当我们看到他的时候,他和他的徒弟远行归来,在河边的小酒店,用琴和歌换饭吃(我们注意到他没喝酒,师傅拒绝一切来自物质所诱发出来的快乐和解脱)。他填充人们的脑,人们填充他的胃。人们听到歌声欢歌鼓舞,他吃着食物无动于衷。这张平静的面孔正对着那位不取分文的美丽的老板娘。我们无从知道,在他长期的远游生涯中到底有多少老板娘不取分文只听歌声,但无疑此刻面对的是最美丽的一位。在他无数次的梦境中,就是这位老板娘给他的无限的对可以抚摸的真实的感受。

    也许这次远游太久,人们迫不及待地要听见歌声。假设师傅没有失明,在他被人们拉出酒店的时候一定会回头再看一眼。此时我们清楚地看到,一大群抬着一条即将入水的船的人们前面,昂首阔步地走着师傅和徒弟两位盲人,他们引吭高歌,激荡出人们内心的回声,协调着人们一致的步伐。双目失明是师傅和徒弟的命运,我们由盲人引路是我们的命运。《边走边唱》向我们揭示了我们的荒谬处境,师傅曾婉转地将失明解释为盲人的祖先是因为看见了不慎重从天上掉到地下来的天王的女儿的躯体而被天王弄瞎了眼睛,师傅那幸福而得意的神情令我们反省(恐怕还是不以为然为妙):我们是否也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就是因为没有艳福窥见玉女的胴体才变得不以为然的哩!我们不以为然地使用我们一双明亮的眼睛,流露的必然是散漫而虚弱的眼神。

    师傅领导人们大步向前,胸有成竹,步伐坚定,也正如他对光明的追求。但陈凯歌在最关键的时候却表现出一种最彻底的软弱。师傅用毕生的精力弹断了999根琴弦,他在年幼时,他的师傅临终前告诉他,若是亲手弹断1000根弦,就可以用藏在琴盒子里面的祖传秘方治好失明,几十年来,师傅将弹断琴弦视为一种神秘的仪式,毫无疑问,师傅一定会激动地而又有耐心地弹断最后一根弦,此时此刻陈凯歌却亵猥地让徒弟不以为然地说,这根弦是太阳晒断的,陈凯歌表现得比那个药房老板还不如,不以为然的神情在他那张故做苍桑的脸上淋漓尽致。然而师傅的光芒却足以让我们将陈凯歌忘记,他在因为把一张白纸当作祖传秘方去取药而遭到一位愚蠢的药房老板的嘲笑之后仍然按徒弟的要求买了一个蓝色的风筝,重新回到这个任何人任何物都客观地证明他毕生努力彻底失败的村庄,因为他知道,这里的人们仍然需要他的歌声,因为他知道,这里有他永不甘心的爱情。当他跨进栖身的庙门,告诉徒弟,买回了蓝色的风筝,徒弟惊喜地要去抚摸师傅的复明的双眼时,师傅在极度的痛苦中准确、敏捷而有力的阻挡中,我们分明看见师傅是一片光明。此时,师傅作为一个银幕上被创造出来的形象击倒了它的导演。坚韧的精神将战胜所有的不以为然的对手,甚至包括陈凯歌在内的,所有不以为然的人们。

    复明失败的师傅背着蓝色的风筝从药房首先回到酒店,此时不再平静,因为这之前他完全可以选择放下不以为然的人们,放下内心隐秘的爱情,要么远走他乡,要么归于尘土。感谢老板娘的酒,感谢大家宽容师傅一碗接一碗地豪饮有失风度,更感谢老板娘体贴地代替从不饮酒的师傅饮完最后一碗。然后,我们一起欣赏师傅埋藏多年的爱情会用什么样的诗句来表白,并同师傅一起沉湎于老板娘醉心的回答,最后与师傅一起紧紧握住老板娘的手。应该说还要向老板娘的丈夫即老板和导演陈凯歌致以忠诚的谢意,因为全片中,只有此刻,我们坐在下面,才同刚才所提及的所有人融为一个共同的灵魂。

    师傅死了,我们无法回忆他是怎样离去的,但总是记得师傅走在最前面,站在最高处,坐在最中间,他的后面、下面和四面,都是沸腾的人群,是一群偶尔因为仇恨和误解而发动战争但经常却是跟随迎望和围绕师傅的人们。影片中,只要有师傅出现,他们就是一张张深以为然的面孔,而在我们今天的现实中,这种面孔却越来越陌生。他们与我们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不知是他们远离我们,还是我们远离他们。我们看他们觉得他们有点固执,他们看我们可能会觉得我们有点不以为然的样子。

    

      C. 徒弟

    徒弟始终是一个令人怀疑的对象。当师傅为众人唱歌的时候,他似乎心事重重,完全没有参与的责任感,当然,在人们为他提供食物的时候也没有内疚。当他思考人生的时候,他的疑问是,为什么是我瞎呢?我们的疑问是,当师傅为了更多人不流血牺牲而冒着生命危险站在斗殴场的正中间的时候,他躲在避风的山头;当他在初尝爱情禁果,师傅严肃地批评的时候,他居然反问师傅:“你馋了吧?”;当师傅满怀痛苦复明失败回来以后,他完全忘记了他托付师傅买的蓝色的风筝;最后,当心上的人从崖边坠落的时候,他追过去又从悬崖边返回,安然无恙;最令人怀疑的是,当尊崇师傅众人分明是企望他继承师傅遗志,继续用琴与歌唤召不以为然的人们而抬着他前行的时候,他是否经得起这样的抬举?这位怨天尤人、玷污爱情的盲人徒弟,是否也会落入不以为然的尘俗,倘若如此,又如何能够真实地渡此人生?也许徒弟还年轻,所以,这些陈述该是对陈凯歌的怀疑。

  

    D. 陈凯歌(结语)

    在《边走边唱》里,我们看到陈凯歌的不以为然和严肃认真的两个方面。他的不以为然和严肃认真紧密地连接在一起。在最为认真严肃的时候,他却往往流露出一种更大的不以为然。在深沉的思考中不时流露出市民的奸笑----所谓“奸笑”就是在人们最需要严肃的时候所听到的一种笑声。

   陈凯歌的《边走边唱》出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顾影自怜的《命若琴弦》在陈凯歌这里发出了最大的光芒,使《边走边唱》成为这一期的绝唱。值得思考得是,他将此片献给了他亲爱的母亲。而母亲最担心的,一定是不以为然的孩子如何能够完成一个壮志凌云的人生。在此,不能不说,历经人生磨难并且成功创造了师傅这个光辉形象的陈凯歌,开始放慢了脚步,并在离巅峰还有一段距离的地方歇了下来。徒弟颤颤巍巍地坐上人们抬来的竹椅,哆哆嗦嗦的手摸索到隐藏在琴中的白纸药方,一脸成熟的不以为然的表情。他的手一扬,我们的心便同那张药方一起,在深山旷野中,随风飘荡。

 3 ) 千万不要让陈凯歌胡来

看得混混沌沌的。我的观感是,千万不要让陈凯歌胡来。
徐枫曾经说,陈凯歌是一个内心非常骄傲、非常自我的人,他拍出的东西永远比常人高出一等,要想让陈凯歌取得成功,一定不能让他拍他想拍的东西,反而是他不想拍的题材,你如果能说服他,他反而会拍得更好些。接《霸王别姬》的时候陈凯歌就犹豫,觉得李碧华的这部小说是通俗的爱情故事,结果很成功;他倒是喜欢《风月》,执意拍了,结果很糟糕。陈凯歌对流行的东西天生排斥,他的电影感觉实在很一般。
这部《边走边唱》沉闷得让人崩溃,幸亏里面有许晴,能让我坚持看完。这个22岁的姑娘漂亮得我都快哭了。毫无疑问,许晴是几十年来无人可比的中国第一美女。

 4 ) 别了,冉阿让——关于戴教授对这部电影的评论给我的一些想法

因为戴教授的这段评论:

我想起了当年看白昼流星篇时和我下铺据理力争(洗地)“刘昊然偷钱的桥段是引用了悲惨世界开头神父对冉阿让的救赎,是很有隐喻色彩的”,不由得起鸡皮疙瘩并很想把当时的自己创亖,我于是连夜把这部《边走边唱》看完,好说点什么。

●讲座的文字整理如下:

陈凯歌90年代的第一部作品《边走边唱》,改编自史铁生的《命若琴弦》,然后在这个故事当中,你付出一生,得到的是一张白纸。所有救赎和治愈的欲望是一个谎言性的承诺,这还不是我更关注的。我关注在这部电影当中两个主题,一个主题就是这部电影是史铁生所写作的一个关于陕北的盲歌手的故事。 但是如果大家看这部电影的话,大家可能会认同我的说法。电影刚一开始我就傻了哈,我当时坐在导演身边看这部电影,所以很难过哈,不能表达我的不满。 那么我说我傻掉了,是在影片当中出现的,无论是画面构图,还是线条色彩,还是布光还是造型,完全是一副罗马时代,或者叫基督教初期的这样一种西方绘画、西方历史想象的这样一种画面。我们看到的两个盲歌手不像是中国西北的流浪歌手,而像是两位使徒,两位朝圣路上的使徒。 而当盲歌手唱起歌的时候,大家看到那个海报上面那幅画像哈,老人站在高处弹起琴,希望平息下面村民的械斗的时候,他唱的是:“我们是个人。你们是个人,他们是个人啊, 人人啊人。”我当时就有一种,要昏倒的那种感觉。就是因为此处的人,和汉字的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没有任何关系,这是人道主义之人,这是现代主义之人,这是作为现代主义最重要发明的“人”:主体、个人自由意志、生命尊严等等等等。
那么我说这是我觉得非常有意思的就是,这样的一个80年代历史文化反思当中产生的故事变成电影的时候,它变成了一个我们无法辨识时间和空间当中的故事。
而另一个有趣的是,在这部电影当中,作为一个研究电影的人,我最不能接受的东西来自于故事的主角,是两个盲人。但是在整部电影当中,导演没有考虑到一种视觉艺术如何呈现和处理盲人,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盲人之所看。因为他对盲人使用对切镜头,他对盲人大量的使使用主观试点镜头,他根据盲人的试点进行场面调度,所以盲者之见本身成了预言的预言。
我们付出前现代的历史来试图启动这个现代的中国时间,其结果它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一种中国文化、现代中国文化当中非常深刻的、内在的、自我的无知。

——戴锦华《复得的和复失的——历史的文化和记忆》全篇://www.douban.com/note/833949238/

戴姐金句


时至今日我也懒得再把白昼流星篇看一遍了, 只能说, 我的感觉是对的, 阿瑟之父,他还是从前那个少年没有一丝丝改变...

老神神劝械斗那里,低低吟唱着“我们是人,你们是人...”最后声调越来越高昂,人们被他所感染,欢呼着把神神抬起来......这个情节按照现实逻辑来说是行不通的,但是如果换一种角度,你神圣化、宗教化这种行为,再反宗教化,那么情节就能圆回来。

短短的一首歌,就唤起了人们心中的理性精神(理性主义还有相应而来的主体性、自我意识等...戴老师的讲话确实是既深刻又浅显明晰。)他们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的人,而不是一个庞杂集体中的、无意识的一份子。老神神是在“叫魂”,叫每一个人闭塞的魂。

问题是这样的“叫魂”,其精神内核还是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理性主义现代性那一套。整个情节,可以说就是披了一层陕北风格皮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电影表现形式”。它跟我们古典哲学发展、古代思想史发展似乎没有任何关系。当然,要补充的一点是——19-20世纪以来的中国,也融入了以西方现代主义为主导的现代化进程当中。

就像白昼流星中刘昊然人性的觉醒是因为老人家对他如老教父对冉阿让般的救赎;刘昊然和陈飞宇真正意识到人生的目标和价值,只是因为发现“有流星可以在白天到来”这个传说真的可以实现,因此而相信了能实现传说的这个意志(或者说“力量、意识形态”,也就是隐晦在表达PRC)。这两次转折,通通做了宗教化、神圣化的处理。

那个学期我正在上西方文学课,脑子储存库里一下子灌进了太多西方文学作品和他们的价值观,顺着那条路走,看到这个片段的时候根本不觉得有什么,反而觉得确实是很文学化、很细腻的情节处理。因此还和提出“逻辑和人物动机上都说不通”这一观点的我下铺争论了很久。过了一年后我再回看这一段,顿时就意识到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了。

如今旧事重提,冉阿让的被救赎依然很好,

“它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在它代表着西方人文价值观系统在中国乡土风格文艺作品里批皮输出的现阶段,恰恰就是这个价值观系统被意识到并揭露出来的时期,”

甚至先前批皮输出的内容,也被一并挖了出来。


来说回影片本身。

整个片子像散文诗,碎片般的一个片段接着一个片段,彼此之间没有也没有什么情节上的联系。 20分左右的民歌不是陕北本土民歌,但是那个画面很好看,众人围在篝火旁,听师徒俩唱着古老的传说歌谣,村民们把老瞎子当神仙,围着他一圈又一圈地转的时候很有远古时祭祀的感觉。 而且影片是不是在模糊时间界限?我看了很久,从他们的衣着、所呈现的东西之中,我都看不出到底是上世纪的哪个年代。

许晴和黄磊的这段对话很有意思:

“你说,死了是不是就什么也看不见了?就像我们瞎子一样? 那我是不是已经死过了?” “不对,死了就是换个地方活着。换个好地方活着。我奶奶死的时候就笑了。”

看了一半,我意识到不能带有太强的批判和主观性去看,于是决定放下这些想法。

一些画面确实挺好看。 老神神县城里找人抓药,发现只是一张白纸,回来的时候街道耍杂的卖艺的、人的笑声、哭声、放鞭炮声...每一个声音都不能一一对应。 声音和画面出现了严重的错位割裂,这个视听处理感觉蛮好的,凯子有点东西。

鞭炮画面,但是没有鞭炮声

老神神答应给徒弟和兰秀带只风筝蝴蝶回来,不知道为什么,他背着那只蝴蝶让我感到悲伤。

整个影片镜头对于黄河沿岸民风和自然风光的拍摄,会有一点让我怀念当年在陕北上学的日子。

黄河和瀑布
黄河岸边的小船和纤夫

 5 ) 2020.04.26 《边走边唱》

观影完我才发现这是改编自史铁生的小说,片中有他那种对命运不公、又因为现实不得不妥协并顽强活着的元素,一切显得很自然,并不恶意卖弄。

电影里我看到了一丝禅意与神学,一老一小的弹琴艺人就像《春夏秋冬又一春》里的设定,主角老先生神神也有过现在小徒弟的困惑,小徒弟走过老先生的路后,又把这粒种子种在自己徒弟心中。形成思想的轮回。也许是小徒弟石头的演技差劲,当进度条滚到一半才发现他也是盲人(我一直以为他是正常人)。

有几点可聊的,关于神神,他像是一个看破红尘,一直自律的苦行僧。像是现实中的“圣雄甘地”,我也实在搞不懂一位弹琴的盲眼艺人怎么会成为村里人的精神寄托与信仰。被高举火把的村人包围,神神用他那精湛的琴艺与歌神,歌颂着神明与和平。(这段一不小心没拍好,真有开演唱会的嫌疑)可到了后面才发现,他也只是一个凡人,他听信自己师傅那弹断一千根琴弦就能治好眼睛的神仙秘方,他也渴望看山、看天、看人、看着事物吃东西。

关于爱情,正处懵懂的年纪,石头闯入爱情的迷宫中。在不多的闪回中,老先生也有一段属于自己的刻苦铭心的故事。

电影的最后,老师傅神神求药无果,在黄河边上的小酒馆哭得像个孩子。小酒馆就像普渡众生的驿站,老板娘与老板的言语解开了神神的心结,心灵多了一丝慰藉。可村民的打斗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在生命的尽头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活”着的希望,寄托给小徒弟。

 6 ) 问道于盲

电影真是太晦涩了,这样的电影犹如毒药,因为会让你想到无边的远。

电影的特色依旧是,深度反思,高度艺术,诗意哲理。这种高度自我的电影已经不是自决于群众了,简直是自决于国际评委,恐怕他们也很难完全欣赏明白,欣赏成本太大。自然这是一部很好的作品,画面极美,不同于普通电影画面的平面感,带有空间性,极多留白,和诸多无字的信息。许晴演的特别好,有一种野生的美和生动,又有自身的优美作底色,不致偏于粗糙。电影其实和原作已经没太有关系了,除了保留了故事的形状。其内核只简单说一点吧,导演习惯反思中国传统文化,个人看到的一种反思是,问道于盲。我们自古以来习惯把瞎子奉为神明,找瞎子算卦,拜庙里泥质木质的神佛。影片中的老瞎子即被乡民们称之为“神神”。他像活菩萨一样可以使人们趋于安宁和谐,消弭群架。并非他的琴声真的具有神性,而是人们在用他构建一种具有神性的仪式,所以当他死后人们就迫不及待的把之前都快被他们打死的小瞎子强迫性的架上太师椅抬起来奉为了新的“神神”。但瞎子又并非庙里的泥木神佛可随意供人假借使用,他们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着最简单的愿望,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睁眼看一下世界,哪怕只有一天。为此老瞎子放弃所有穷其一生弹断一千根弦只为复明。但那个药方是个谎言,只是一张白纸。但他对一千根弦的药方的执着信仰,又何尝不是他为自己树立的一尊神佛。如此,信仰形成了一种思辨。片中的小瞎子会问各种各样的光明世界的问题,也对师傅的药方充满怀疑直到最后丢弃,但他最后还是宿命般的走上了他师傅的道路,他比师傅幸运的是师傅只幻想过女人而他遇到过女人,不幸的是他没有师傅的药方可以作为信仰。(电影其它的解读不想说了。都是一己之见而已。)

 短评

画质不太好,影响电影质量,喜欢史铁生原著。

7分钟前
  • 一起吃地瓜
  • 推荐

还是命若琴弦的老题材,还是没有逃出陈氏电影的“酸”~

11分钟前
  • Over5
  • 还行

沉重深厚的意象和诗性的语言压倒了电影本身,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陈凯歌更像是一个不流于俗且孤芳自赏的文人。

12分钟前
  • 苏黎世的列车
  • 推荐

可看性来讲,肯定不好看,但还是看下去,因为想看看编导最后给你的答案是啥,这也算悬念的一种吧。第五代的寓言式电影到这一部基本就终结了吧,气象是挺开阔的,象征意味琢磨起来也有意思,没什么故事看起来很干巴也毋庸置疑,总的来说,陈凯歌的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基本在《孩子王》就到头了,别的都不行

15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还行

这部电影属于那种我喜欢的类型,但略微沉闷了。因为晦涩,所以解读空间很大,往小了解读是个人的人生观,往大了解读是民族文化的特性。Anyway,现在这种类型的电影真的好少,拍出来注定亏本,不能上也没市场。

19分钟前
  • Karo
  • 推荐

陈凯歌的"表现主义"?不喜欢两点:老瞎子的说书似乎是迎合国际口味,改成流行男声唱法,丢了传统韵味;剪辑突兀,在虚与实之间乱了节奏。喜欢两点:刘仲元的表演以及陈对原著故事新的挖掘和表现。

24分钟前
  • 大鱼
  • 推荐

剪辑毁片,死就是换个地方好好活着,属于史铁生的轮回,此片可与《黄土地》《孩子王》并称陈凯歌“天望三部曲”。

27分钟前
  • 黑狗成
  • 还行

改编自《命若琴弦》陈氏悲凉的雄壮,这片黄土地孕育了太多的故事。。

28分钟前
  • 拾间集
  • 推荐

才知道《命若琴弦》拍过电影,故事是我很喜欢的作品,黄磊老师好年轻啊。

29分钟前
  • 波波维奇
  • 推荐

“那也想看 能看见山 河 能让太阳照花了眼 打个响喷嚏 能看见魂灵似的 跟你说了一辈子话的人 吃个大枣 脆脆的 能带着颜色吃 像从头活一遍一样 值 可还有什么呢 就这些了 没别的了 盼的 可比这多多了”

31分钟前
  • 哪吒男
  • 还行

你可以说,人间所有的欲望都是那弹断一千根琴弦之后取出来的其实并不真正存在的药方,你可以说,任何欲望都只是虚设的目的,但果真是这样吗?老师傅的徒弟便是一个反例,他从来不相信这样的故事。尽管他也是瞎子,但他知道,他要的就在眼前,于是他不断伸手,他不必等待那第1000根琴弦断折。因为他知道,欲望就是欲望,无比真实,它不用虚设,而老师傅这样活一辈子,从没有正视过,追逐过,又真的算活过吗?但是,如果你又说,活着就是痛苦,我也不能反驳。其实像这样的自言自语啊,真够无聊的,到头来,我什么也不知道。生活诸多苦难,我好累。黄土满地,大风起兮,沙尘遮脸,突然间,我觉得我和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我照样是什么也看不见。同时,我感觉我失去了很多欲望,又或者说,我已经被沉重的欲望折断了。呵,原来我是那根断了的弦。

34分钟前
  • 电个爆炸头
  • 还行

人间不干净,所以神要封眼。延续了《黄土地》的生命主题与意象美学,一则宏大的社会寓言,用讲究造型仪式感的形式美包装,真相与谎言、神圣与世俗、先知与愚昧、信仰与磨难等二元碰撞出火花来。可阐释性丰富,都逃不过那浓浓的悲悯与苍凉。。

36分钟前
  • 明光暗影
  • 力荐

人生是一場無意義的過程,充滿了荒誕。我們都是瞎子,在現實中盲目地抱定某個理想色彩的幻夢,執著地去實現,結果發現,所有的努力都只是徒勞,生活充滿了無意義的喧囂與躁動,而終極指向則是死亡。从黃土地到孩子王再到這部,陳凱歌的電影都在關注與中國人的生存狀態,帶有深沉的反思與人文關懷。

38分钟前
  • 蘇小北
  • 推荐

陈凯歌选的剧本一直都非常凸显他个人的浪漫主义审美和人文情怀。这一部《边走边唱》延续了《孩子王》的纯粹与执着。盲人琴师运用技艺抚平战斗和仇恨,而一旦远离冲突又席卷而来,仿佛是想平行对应盲人师傅死前嘱咐徒弟一定要弹断一千根弦一样的循环。在结尾,石头拿出了师傅放在琴中的信纸,放入了兰秀的画,意味着新的人生展开,一条不同的路不同于师傅的选择出现了。而师傅在得知自己一生都在一张白纸的指令下有所期盼时,他还是明白了自己的先师为何要他弹断一千根弦了吧,那种无可奈何的无力感,依旧说的是黄土地上某一类人的结局。片中歌曲的选择和琴声运用的多少,感觉有些冲突。

41分钟前
  • LoudCrazyHeart
  • 还行

一次诗意的影像尝试,一则精致的寓言小品,像是在高原烈日的直射下浅埋于黄土之中的一枚残缺的瓷片,沧桑并着静谧。影片脱胎于史铁生的散文,还是能看出导演在影像转化上的卓越想象力的。现在的环境已经不具备再拍出这样的电影的条件了,无论对于陈凯歌还是对于市场需求都是如此。

42分钟前
  • 啃剧场
  • 推荐

陈凯歌依然不变的是隐喻性的电影语言,叙述了一个有关于盲人对世界的信念与执着。说是盲,却也不盲。神神师傅给他留下了希望,这个希望是一道光,让他好好活了一辈子,没有杂思,没有贪欲,活得纯粹而执着,纵然最后一张白纸,显得这一生不免愚笨。石头是神神的反面,他没有师傅留给他的信念,他充满着怀疑、焦虑,对命运的哀怨与不能成为常人的痛苦,最终他把那张白纸丢了,他将永远痛苦下去。显然,石头是流俗的。身而为人,许多人都有原罪,可是自我救赎的方子或许就是那一张白纸。人之所以高级,是因为人会思考,而人要比庸众更高级,他要有信仰。那张白纸是信仰,石头没有,因此,他只是个俗人,成为不了神神。满纸辛酸泪,陈凯歌导演不过是讲了希望二字。就如肖申克的救赎,希望是最美的,虽然有时候它是个谎言,可人类的文明不就是谎言缔造吗?

47分钟前
  • 小袁同学
  • 推荐

刘仲元演出了实在的沧桑,瞎眼弹琴,歌声悲苦,为了弹断那千根弦,耗尽一生,等来的不是一朝看见,而是一片空白,这便是戏,如戏的人生,总爱开着玩笑挖苦的人生,为何偏偏瞎的是他们,影片的取景洽和故事的深沉,瞿小松的曲陈凯歌的词,配合无间。

48分钟前
  • 醉梦·聊生
  • 推荐

整体格调和视听风格的把控很好,然而叙事上偏于务虚,带有神秘主义倾向,都是云里雾里的意向,想表达的思想太过隐晦,非常个人化。选角上值得一夸,黄磊和许晴在当时真似金童玉女。截止1991年,陈凯歌是唯一两次入围戛纳金棕榈提名的少壮派华人导演(此前只有李翰祥在60年代三次获提名),从而被选中执导《霸王别姬》,诗意的表达结合历史的厚重,都是时代的选择。

50分钟前
  • 十一伏特
  • 推荐

徐枫曾经说,陈凯歌是一个内心非常骄傲、非常自我的人,他拍出的东西永远比常人高出一等,要想让陈凯歌取得成功,一定不能让他拍他想拍的东西。说得太对头了!这么说来,其实徐枫的<霸王别姬>害了凯歌,让他在自我和商业中间摇摆不定,到现在都走不出这个怪圈。不想拍的片子观众爱看,想拍的片子观

55分钟前
  • 海绵
  • 还行

肯定要看见的那个世界,就是想看的那个?是又怎么着?不是又怎么着?怕不是?!那也想看!能看见山啊,河啊,能让太阳照花了眼,打个响喷嚏,能看见魂灵似的跟你说了一辈子话的人们,吃个大枣,脆脆的,能带着颜色吃,像从头活一遍一样。值!……"

58分钟前
  • 江来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