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大火之后

记录片罗马尼亚2019

主演:Razvan Lutac,Mirela Neag,Camelia Roiu,Catalin Tolontan,Tedy Ursuleanu,Vlad Voiculescu

导演:亚历山大·讷讷乌

播放地址

 剧照

一场大火之后 剧照 NO.1一场大火之后 剧照 NO.2一场大火之后 剧照 NO.3一场大火之后 剧照 NO.4一场大火之后 剧照 NO.5一场大火之后 剧照 NO.6一场大火之后 剧照 NO.13一场大火之后 剧照 NO.14一场大火之后 剧照 NO.15一场大火之后 剧照 NO.16一场大火之后 剧照 NO.17一场大火之后 剧照 NO.18一场大火之后 剧照 NO.19一场大火之后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36

详细剧情

  导演亚历山大·纳诺(Alexander Nanau)跟随罗马尼亚报纸Gazeta Sporturilor的一个精锐调查小组,试图揭露一起巨大的医疗欺诈行为,这些欺诈行为让大亨和政客致富,并导致无辜公民死亡。

 长篇影评

 1 ) View 视角 | 他们杀的不是细菌,而是人

集体

导演:亚历山大·讷讷乌 编剧:亚历山大·讷讷乌/Antoaneta Opris 主演:Razvan Lutac/Mirela Neag/Catalin Tolontan/Tedy Ursuleanu/Vlad Voiculescu 类型:纪录片 上映日期:2019-09-04(威尼斯电影节)/2020-01-28(罗马尼亚)


谁能想到,一场猝不及防的火灾将罗马利亚政府和医疗系统背后隐藏多年的烂疮曝露在青天白日之下。这道属于罗马尼亚的伤痕被来自罗马利亚的导演亚历山大·讷讷乌拍成了纪录片《集体》。《集体》在上映后立刻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许多观众自然地将这部纪录片背后的思考意义与深陷在后疫情时代的当下结合在一起。

图 | 2020年11月14日(当地时间),罗马尼亚皮亚特拉尼亚姆茨市一所新冠病人定点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发生火灾事故,共造成10人死亡。

导演亚历山大·纳纳乌认为,“医院腐败和随后政府集体掩盖的事件虽然发生在罗马利亚,但是这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性的故事,它有一种普世性,这在后疫情时代后更为重要。政治腐败在世界各地屡见不鲜,因此维护社会正义和新闻自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现在,正是把这部电影带给国际观众最恰当的时刻。”


揭开政治背后的毒瘤

时间回到2015年,罗马尼亚的一所夜店在摇滚乐队演唱过程中发生了火灾,27名年轻人当场死亡,180人受伤,在受伤的人中有37人随后在医院中过世。吊诡的是,这些在医院中死亡的人并非因大面积烧伤过世,绝大多数都是由于细菌感染。与此同时,政府却依旧在大肆宣扬着国家医疗系统的优越,声称能为伤者提供最好的服务,并不批准伤者赴国外治疗。

在政府完美的口号之下,一个又一个伤者在医院死去。很明显,政府在说谎,医疗系统也并不完美。体育公报的记者卡塔林·托隆坦携团队对此展开了私密的调查。调查结果令众人大跌眼镜,原来,来自荷西制药公司的消毒液已经覆盖了全国范围内的医院,但是这还不足以令人惊讶,真正可怕的是,这些消毒液全部都被稀释了十倍,也就是说,消毒液消毒杀菌的功能仅为原来的十分之一。这也就解释了火灾中的烧伤患者为何都死于细菌感染。

图 | 2015年10月30日(当地时间),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一家夜总会发生大火。

随着卡塔林·托隆坦团队日复一日的努力,这个用稀释消毒液垄断进全国范围内医疗系统进而令无数人死于细菌感染的幕后大毒瘤终于被找到了,他就是荷西制药的老板丹·康德拉。他用低廉的成本价加上对医疗系统领导大范围的贿赂实现垄断,赚了个盆满钵满。然而,正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丹·康德拉的“成功”离不开接受他贿赂与他达成合作的医疗体统里的领导们,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这些领导的身上几乎都带有着民主党派的印记。也就是说,杀死人们的不是细菌,不是消毒液,而是荷西制药的幕后资本家和备受人民信赖的政府,他们一同站在食物链顶端品尝着钱权盛宴。

图 | 2015年在夜店发生不幸的大多数是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的父母联合召开了一场新闻发布会申讨医疗机制的不完善。

就在卡塔林·托隆坦团队有望将与丹·康德拉达成贿赂交易的政府官员一一揭露出来之时,发生了戏剧般的逆转,丹·康德拉神秘地死去了,丹·康德拉和他背后的黑暗秘密一同归于毁灭之中。丹·康德拉的死亡无疑是犯罪高层对卡塔林·托隆坦的警告,他们站在黑暗处,永远不由得托隆坦窥探出他们的真面目。然而,卡塔林·托隆坦团队并没有就此放弃。他们甚至对拿出虚假报告的卫生部长提出质疑,从而逼迫后者辞职。

图 | 涉事死者的家人在向卡塔林提供一些检验报告。

这一过程中,卡塔林·托隆坦显然在一步步地刺破政府包装真相的虚假外壳,罗马利亚的民众在看到新闻后甚至举行示威,人们惊惶地看到最好的新闻调查竟然出于体育公报,一时之间民众的愤懑达到顶峰。然而,不免有人将民众的示威以及康德拉的死亡都归咎于卡塔林·托隆坦的头上,以新闻道德的名义去苛责他的真实爆料。显然,这些人无法面对卡塔林·托隆坦呈现出的血淋淋的真相,他们宁愿重回平静,但是,即使重回平静那也只是虚假的平静。托隆坦坚持认为,民众的沉默是对当局的纵容,如果保持沉默,我们就是共犯,我们需要去了解这背后的权力关系,因为它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归咎责任的迷障重重

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叙事视角逐渐转向了新上任的卫生部长弗拉德身上。作为独立在政治之外的技术官僚,弗拉德怀着满腔热血来处理医疗体系内的糟粕。然而,事情远非简单,等着他的是面对彻底腐败的医疗体系的无力。腐烂已经不止于稀释的消毒液,其实早已深深刻进了每一道医疗程序里。

图 | 新上任的卫生部长弗拉德,还是太年轻。

在层层深入后,弗拉德看到的是医疗体系的彻底腐烂,高层领导掌控大局根本不会被弗拉德这样的小卫生部长所影响。他们既是权力罪行的实施者又是事发后制定新政策的决策者,他们的权力渗透进医疗体系的每一个环节,医生服从于他们的同时又从他们手中捞得利益,在医生权力层之下的员工们则便只有听令的份。领导们在其中获得最大的利益,他们贪污的钱本来可以为罗马尼亚建立拥有真正完善医疗系统的医院。

图 | 《体育公报》的卡塔林·托隆坦虽然是一名体育新闻记者,但是作为记者这个特殊的职业,他要做的就是寻求真理和真相,并将此公诸于世。

与此同时,人们正在死亡,幼虫爬上烧伤病人的脸,弗拉德必须做出决定拯救人们。然而,对于巨大的体制溃烂,弗拉德只能尽自己所能做出一点点的改变,一点点不足以动摇整个体系的改变。面对紧迫的局势,弗拉德决定在下一轮选举之前登出紧急法案,要求医院主管不得在党派内担任职位。面对市长为了照顾国家形象的威逼,弗拉德则坚持不做政治工具,而是对民众实事求是地公布真相。


罪恶之下无辜的赎罪者

尽管有坚持正义和真相的卡塔林·托隆坦和弗拉德为民众看清真相,但是最终,没有人能掰倒权力者的手腕。在选举中,民主党胜出,弗拉德的卫生部长的职位也顺理成章地被民主党派的官员替换。卡塔林·托隆坦的团队则不停地受到威胁和诅咒。一切看似都依旧没有改变,“这个国家无法挽回了。”弗拉德的父亲哀声道。

图 | 选举结束后,弗拉德在回去的路上与父亲通了一个电话。可见父亲对他的举动表示了支持,并表明这个失败是因为这个国家“没救了”。

回到这部纪录片本身,整部纪录片在冷峻犀利地跟随着正义者揭露真相之外,还交杂着另外一条叙事线,集中于在火灾中被大面积烧伤并丧失了一只手的阿迪娜身上。导演在揭露腐败链条的过程中穿插进阿迪娜勇敢地面对伤痛并积极地投入康复进程的生活,她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坚强有尊严的生命所蕴含的珍贵意义,她既是肮脏交易者的灰色链条中的牺牲者又是一道在一片黑暗中真正闪光的生命。

图 | 在火灾中被大面积烧伤的女孩。她是幸运的,因为她活下来了。她是不幸的,因为细菌感染,她永远的失去了她的左手。

除此之外,影片没有忽视对受害者家属以及社会群众的群像刻画。在那些无关火灾事件的社会群众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与火灾牵连者的深刻联结。他们站在示威队伍里为受害者们发声,他们站在阿迪娜的伤痕照片前沉默深思,这足以能看出罗马尼亚民众的共情与反思能力是强大的。

图 | 阿迪娜照片展上,弗拉德给了她一个大大的拥抱。

另外,还有一些沉默的人。他们是受害者家属们。他们沉默地面对着亲人亡去的伤痛,这个深深伤害到罗马尼亚整个社会的巨大伤痕无情地渗透进他们每一个个体的伤痛之中,最终,我们看到的是,为罪恶者赎罪的竟是无辜的民众,魔鬼依旧在人间操控着一切,无人能改变这一局势。

*本文由cinewoo独家发布,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2 ) 集体的无意识依旧是民主革命最大的障碍!

比起政府的谎言,腐败,贪婪并且无能,我以为政府通过医疗腐败如此赤裸的屠杀百姓已经骇人听闻,但没想到在一群人如此努力探寻真相曝光政府的背后,却是民众面对真相与正义的冷漠,呼求平等、正义的永远是那极少数,但那冷漠的大多数依旧对此毫不关心,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国家,我觉得本身是一种大恐惧,然而,当代你无论生活在哪个国家,哪种体制内,我觉得群体的冷漠都不是极少数事件,就好比这段时间阿里女员工事件的背后,是整个公司体系的冷漠,这样的犯罪行为甚至是阿里文化的一部分,那在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实际上更多,我觉得人性是个深渊,在任何时代,你都不能太深入的去凝视它。 作品整体来说,可能前半部分的表达会更为出色,它的真实感和带入性会更强,中后部分开始,我觉得带有太强烈的主观意识并且叠加了部分可以更精简的表达,但是革命在某种意义上,它必然是激进并且主观的。

 3 ) 一个很好展示医疗改革的过程的纪录片

一场大火之后的救治,将罗马尼亚的医疗系统成为揭开整个国家贪腐的第一块遮羞布。作为一部纪录片,它呈现了整个医疗调查的全过程。从调查医院用的消毒剂被稀释了10倍开始,整个卫生部对于消毒剂的选用成为了第一个调查起点。医疗系统对于公款的“稀释”,这里有一个有趣的点,也就是言论自由与煽动暴力的界限,媒体一直在严格注意舆论的风口,防止其演变为社会的动乱和骚动,这也是经常在比例原则下衡量是否政府开始采取手段对于公众的干涉作为一个合理线的起点。此外,这部片对于司法程序与国家当局部门的尺度的把握,也贯穿于整个调查的过程中,包括检察官与卫生部对于消毒剂撤回问题的讨论,应该由司法程序而不是政府部门下令撤回不合格的消毒剂。我不能确定这到底是不是一部电影,倒是很像一部合格的社会事件政府调查步骤与媒体的质疑。这只有存在与言论自由和媒体自由的国家才能做到对于调查独立以及结果的论证和质疑。我记得之前上课老师说过,很多时候看这种片,更像是一种对于民主的意淫。在民主这个词已经变得有点戏谑的语境当下,更应该去理解这个词语包括的整个社会制度。这部片从一个方面展现出来人民与政府之间的关系。福山的书里曾经说过,民主到现在已经到了一个制度发展的尾声,现在更多是对西方民主制度内部对于民主制度的彻底执行和监督。结合疫情的背景,福山认为,即使是民主受到了一定的挑战,但并不代表对于西方民主政治的根本颠覆和怀疑,而恰恰是这种体系在自我完善和贯彻的过程。

 4 ) 我的生命主题是“对抗”

纪录片〈Colectiv〉有译为《集体》,也有直译为《克莱采夫》,它讲了罗马尼亚一个叫克莱采夫的夜店失火后,先因疏散通道的不合理导致伤亡严重,后又因伤者所住医院的消毒液被稀释,导致伤者接二连三地死去。没有代表权威的人来解释、负责这一切,有的人闭口不谈,有的人甚至莫名其妙地死去。

片中有从新闻、政治和艺术表达这几个方面出发去对抗、控诉,或说是拯救这一切的人,但往往他们得到的结果都是,没有结果。

看到片子最后,从维也纳来的卫生部长和父亲的对话,父亲告诉他,这个地方烂透了,三十年也没法让它好起来,而你有多少年可以在职。

是啊,把自己的时间全部投入在一个几乎不可能成功的事情上,最后尴尬退场,可能再过五十年你会被载入史册,但那也只是载入史册而已。

那这意味着我们什么都不做了么,当然不是,作为适应性非常强的人类,我们最终会劝服自己生活还是要继续,而生命主题是“对抗”的人,那他也一定会继续对抗。

 5 ) 被“稀释”的人性

病患被白色床单遮住脸,两个人挤在同一张床上......

2015年10月30日,罗马尼亚一家夜店内的音乐会上,摇滚乐队在舞台上嘶吼,微弱的火苗在人声鼎沸时窜起,当火灾蔓延开来时,人们惊叫着涌向出口,烈火加慌乱引起的踩踏,最终导致了27名年轻人当场死亡,180人受伤。

为何一场突发的火灾,却让罗马尼亚整个国家的医疗体系,甚至政治格局发生了变革?纪录片《科莱采夫》记录下了这一切。

影片从体育报调查记者、新任卫生部部长、灾后幸存人员的三方视角出发,抽丝剥茧地还原出了整个事件的脉络。

被“稀释”的人性

事件最开始的矛盾点是医院在知情的情况下,让患者待在有菌的环境里,并使用了稀释后的劣质消毒剂。该消毒剂由无良厂商通过贿赂手段提供,其中的活性成分含量极低,起不到任何的杀菌消毒作用,很多患者不是死于火灾,而是死于细菌感染的并发症。

其次,罗马尼亚政府也信誓旦旦称,将提供最好的医疗服务。

这一导火索,引燃了整个罗马尼亚的医疗系统,人们开始问责受贿的医疗管理层,和默许这一切发生的罗马尼亚政府。

一位良心不安的医生爆料出了最残酷的现实,落后的医疗系统,应付不了突发的灾难,病患被白色床单遮住脸,两个人挤在同一张床上,伤口经劣质的消毒水清理后,身体各处开始感染,甚至长出了蛆......

劣质消毒剂害死了数百位病患,但被稀释的不只有劣质消毒剂,还是医院的公款,也更是医疗体系管理层的“人性”。爆料的医生自愧道,很多罗马尼亚医生为了钱,已经不做“人”了,勾结手术室的上司,只为把病患送进手术室,收取更多钱......

荒谬的是,这一重大社会新闻的调查报道,全出自当地的一家体育日报。影片在记者举步维艰的采证、调查、对峙中前进,很冷酷地用旁观者视角记录了一切。

当真相慢慢还原,人们在街上高喊出记者姓名,向他表示致敬,这一幕着实感人。有良知和社会担当的记者是增稠剂,他们搅动了看似清澈的表象,让这个被“稀释”了的世界,不再那么寡淡。

拉起“无知之幕”

事情发生后,民众对于罗马尼亚政府的愤怒来自于早期的无动于衷,与后期的掩饰真相。罗马尼亚政府滥用了民众的信任,谎报医疗条件的同时,还宣称劣质消毒剂是有效的。(授权涉案医院的相关人员对消毒剂进行了“检查”。)

“当媒体向决策者妥协时,决策者便会滥用公民的信任。”调查记者在电视上愤愤然说道,他唤醒了盲目中的人,也向无能的权力者,发起了挑战。这是腐败与革新的斗争,也是是贪婪与公正的对决。

约翰·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有一个重要的理论:“无知之幕”,意思是人们要公正对待一件事,一个人时,先聚集在一块幕布下讨论,并约定好每个人在走向幕布后,都随机分配到社会中的各个身份,保证了讨论的绝对公正性。

影片的质地是坚硬的,但其内核却柔软无比,它避开了最煽情,最容易切入的伤口——展示幸存人员的遭遇、采访受难者家属。而像一把锐利的尖刀,猛地扎向最内核的部位,径直切向大动脉。

《科莱采夫》的记录拉扯下了罗马尼亚政府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它试图理性而冷酷地拉起一张“无知之幕”,给民众以更自由,更公正透明的讨论环境。

在整个事件的调查中,真相总是呼之欲出,却难以触碰。消毒剂供应商离奇死亡;被贿赂的医疗管理人员暂无下文;短暂上任的卫生部部长看似一道曙光,却无疾而终。或许残酷的真相永远隔着一层轻薄的羽衣,一切好像马上要揭开了,却又被人遮盖起来......

 6 ) 一场大火烧出了什么?

今年初在柏林电影节上,罗马尼亚导演拉杜·裘德的大尺度争议作品一举获得金熊奖,而在上个月落幕的奥斯卡上,同样有一部罗马电影风光无限,同时入围最佳国际电影和最佳纪录长片两个类别,尽管最后相继败北,但都无损罗马尼亚电影对影坛的强烈冲击力,这是继千禧年代克里斯蒂安·蒙吉引领的新浪潮运动之后,另一波罗马尼亚电影热潮的兴起。拉杜·裘德的《大写的印刷体》和《火车出站》以及去年圣丹斯获奖的《阿卡萨,我的家》都是近年来在国际上较为出众的罗马尼亚纪录片。这部《集体》更是去年最为瞩目的一部了,在奥斯卡颁奖季里收获颇丰,更出现在不少影评人和杂志的年度榜单上。

片名是罗马尼亚的一个酒吧,而纪录片讲述的是2015年发生在该酒吧里的一次火灾,最终夺去了27人的宝贵生命,其后37位烧伤患者因术后感染死去。这一场大火烧出了罗马尼亚医疗制度的落后与腐败,以及政府管理的混乱和不为人知的权钱交易。最终,这场医疗丑闻迫使当时的罗马尼亚政府下台,换上新一波的管理者,直至下一届大选为止。

▲体育记者

这部纪录片是从这桩医疗丑闻刚爆发没多久开始介入拍摄,先跟随着一位体育记者的视点去掀开当时卫生部长种种掩盖真相的谎言:在新闻发布会上提问质疑,搜集证据在报纸上发表报道。医院的烧伤科设备不足、人手欠缺、无法应对如此大量的病患,更可怕的是,记者发现消毒水被稀释的问题,再引出医院高层与药物公司内部存在贿赂收受的关系。

导演运用灵活快速的剪辑技术,在记者报道与政府发布会的画面里营造出扣人心弦的节奏效果,尤其是在药物公司老总刚接受警察调查不久,就被发现命丧于交通意外的一幕。这种堪比类型片的戏剧化情节令纪录片呈现出政治惊悚的氛围。类似的情节还有不知名人士在网络上泄露了一段烧伤病人身上长出疽虫的恶心短片,难免让人猜测医院背后的政治派别斗争,使得这桩医疗丑闻陷入白热化的程度。

▲新上任的卫生部长

纪录片的第二部分,观察视点由体育记者转向新上任的卫生部长,此时技术官僚政府已下台,换上一位坦诚开明的新部长,他主动邀请纪录片团队近身拍摄他与内部管理阶层开会的过程。从这段卫生部长的情节里,观众逐渐发现他所倡导的医疗改革存在极大难度,他一边向愤怒的群众公布事实真相,另一边与医院管理层的政治对手和官员斗争,发现管理层和整个医疗系统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弊端,难以彻底改变。最后,他在车上跟父亲通电话的一幕表明了他当初一腔热血从国外回到罗马尼亚投身改革的美好愿望彻底化为泡影,因为新上台的政府对他发起攻击。至于他之前提出的改革能否持续,观众看到这里相信应该心中有数。

前后两个记录视点的转变,令观众更全面了解这场医疗丑闻的真相,及其根本性的原因。这显然不只是发生在罗马尼亚的故事,从这件丑闻里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自己国家的医疗系统里的各种问题,以及政府在管理方法上的错失。导演透过这桩罗马尼亚的丑闻揭示出一种广泛存在的恶意现象:谎言、腐败、利益关系、官僚主义、对人民漠不关心,这些现象在不同意识形态和制度的社会和国家里具有共通性,这正是影片能带来强烈共鸣的原因。

▲失去手臂的女模特

然而,这并非一部旨在揭露黑暗而令人绝望的作品,导演在纪录片中悄然融入理想主义的抗争精神,除了体育记者揭露真相的英勇举动和新上任的卫生部长推动的医疗改革之外,那位在大火中失去一只手臂的女模特也值得敬佩,她在手术后克服困难,不断学习使用机械臂而顽强地生活。这些人物都在不断暗示,我们仍然要对未来抱有希望,哪怕曙光多么黯淡,只要不放弃,光明总会有到来的一天。

 短评

政治前线的紧迫匹敌The War Room,新闻现场的能量堪比Citizenfour,动情的瞬间又仿佛出自小说,没话痨访谈却脉络清晰细节饱满,只是这荒诞无理的现实注定不会是让人信服的虚构故事。体育日报逆行肩负起监督调查的社会重任,儒雅的新卫生部长难忍沮丧却也毫不屈服于总统的淫威。和Quo Vadis Aida一样,让人绝望到生不如死却还给你留一口重生的气。个人道德选择 vs 集体意志责任,这场关于罗马尼亚腐败的手术其实动在每个观者心上。享受精神物质丰饶的旁观者大多是穿上鞋就丢了种的人,等侠肝义胆的人不在了,天日也没了。 top 3 2020

8分钟前
  • Nightwing
  • 力荐

真人版聚焦,剪辑和拍摄都很精准(也很剧情片,但是并不非常煽动)。整体气质非常稳。最后老爸那一番话真的让人唏嘘。以及罗马尼亚真的和中国太像了。把蒙吉的片子和这个连起来看,毫无违和感。

13分钟前
  • Unbeliever
  • 推荐

聚焦于科莱采夫俱乐部火灾事故后续,通过新闻媒体的采访,对罗马尼亚整个卫生医疗体系的弊端与腐败,进行了深入挖掘,并进而对其政治运作提出质疑。在穷追猛打中,又透出了一种无力感。拍得很真实,反观当下,其实该国还未绝望,至少体制本身还得面对媒体的拷问。

16分钟前
  • 优游卒岁
  • 推荐

那场火灾某种意义上是罗马尼亚般的切尔诺贝利,一种系统性的崩坏让一切走向灾难。记者调查,呈现和揭露,新上任的卫生部长无奈,叹息和挣扎,到最后似乎很多事都无解。有些地方曾落入泥淖,就永不被阳光眷顾。

17分钟前
  • frozenmoon
  • 推荐

一次大规模火灾救护事故暴露国内医疗腐败:病人伤口上的蠕虫,被自杀的供应商,因“政治压力”通过的专家认证,不达标被稀释的消毒药品因“法律原因”和“国家利益”无法下架;一家体育媒体和一位新上任的归国技术官僚,里外揭发与对抗烂到骨子里的政商利益链条;官官相卫不受监管的政治集团草菅人命,却能掌控主流媒体轻易用民族情绪转移人民视线,一年后始作俑者依旧大比例当选,好像唯一记得当时悲剧的只剩受害家属……从《民主边缘》《菲律宾杀人执照》到本片,全球社会无论什么制度什么国家,如今基本都被极其类似的民粹情绪和威权腐败所裹挟,人类未来何去何从?

19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不许联想。纪录片版《不止不休》。

23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推荐

我觉得有些电影,比如本片,再去评价什么拍摄技巧好不好不光是多余,反而是可耻了。一场火灾带来的悲剧,背后牵扯出整个社会烂到根的腐败,行贿的医药公司,被自杀的CEO,追求真相的记者,无力与整个系统斗争的年轻政客,这是一个比小说更精彩的故事,但可怕的是它竟然是现实。人人腐败人人绝望的罗马尼亚社会,却没有多少年轻人去投票试图改变什么。恐怕这也不仅仅是罗马尼亚社会独有,起码人家还有大选呢。看完后对社会绝望极了

24分钟前
  • 五乔
  • 力荐

对两句话印象深刻,一个是记者说“当我们向决策者妥协时,决策者便会滥用公民的信任,这在世界各地都不新鲜”,一个是新卫生部长所在的党输掉大选后,他爸爸在电话里说的“怎么会这样?就像我们生活在另一个平行世界,网友只占少数”。两句话都可以在另一个大国这里找到印证。

28分钟前
  • zykmilan
  • 推荐

“如此生活三十年,大厦却还没能崩塌”。2019威尼斯展映→2020欧洲电影奖最佳纪录片+罗马尼亚申奥片。片名怎么能这么翻???正解【集体】才对,一是火灾酒吧就叫“集体”,二是影片里面罗国医疗系统和政府是集体腐败,这音译像什么话,何况音译还没翻对……影片叙事性很强,调查记者+社会正义题材,前半部不用改都可以拿去拍故事片了。后面转到卫生部长这边有点割裂(毕竟前期没法拍……),以及最后转到器官移植上也很奇怪。罗马尼亚新浪潮之后的纪录片浪潮,这部加上[Acasa My Home]妥妥可以定调了。医患关系这件事儿,可以一直追溯到[无医可靠],后面如[故障状况]这样的片子也有涉及。一个调查记者死绝了的国家,只能靠体育记者来寻找社会公正了……以及,医疗问题也能被民粹政党上纲上线政治化。罗国片子敏感,要点恐怕还是“禁止联想”吧……

29分钟前
  • 胤祥
  • 推荐

视角从前半部分发记者转换到后半部分的临时卫生部长有些生硬,而记者调查部分也不知道是不是限于素材原因拍得也比较简单。当然题材本身是没得说了,一帮政府官僚参杂党派利益来管理医疗系统能好才怪了。“地板高于天花板”的意思就是这么烂的一个医疗系统还能拍出这样的片,2020年在武汉拍片的人已经被消失了

33分钟前
  • 舌在足矣
  • 还行

3.5;一桩失火案作为引子,逐渐渗入到医疗系统的弊端与漏洞,直至切入政府部门的运作机制,朽烂到根——“这个国家三十年也别想恢复正常,已经没救了”,叫醒一个沉睡的人是徒劳的。

38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罗马尼亚----从89年后虽然实行民主共和制,可二三十年内当1权者就是不想使用民#主制的内核,使得从前腐败制度的惯性一直在持续~科莱采夫事件只是沧海一粟· HBO

39分钟前
  • temur
  • 推荐

这部罗马尼亚纪录片,竟然成为今年奥斯卡最佳纪录片及最佳国际影片的两个项目双提名,可知其质量和内容的分量了!从跟踪拍摄和编剪结构上讲,能做到这样高水平的视听叙述当然功力了得,但是观此片最大的收获还是其对“后社会主义时代”弊病的开掘带来的震撼及思索。豆瓣评论中赢祥的评论:《集体 - 一个内植,一个问题和它的回答》,值得观片后一读,他是北电的博士教师,专攻罗马尼亚及东欧国家电影研究。

41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前xx主义国家

43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

at least they have the freedom of press

47分钟前
  • Coralineee
  • 推荐

“当媒体对当局卑躬屈膝,当局就会虐待公民。”能从一个前卫生部长那么多镜头拍出来的纪录片让全世界看看腐败程度,证明还是有一点点救,就怕当官的不惧老百姓遭殃就怕记者曝光,美曰名为煽动国家内讧,从而限制新闻自由让老百姓有苦说不出。卫生部长的父亲那番话实在太给力了!

50分钟前
  • 💝Dorothy🫧
  • 力荐

伪纪录片,前半段记者视角,后半段卫生部长视角。讲了个非常绝望的故事,我记得年前看了另一部罗马尼亚电影也是花了很多篇幅描述政府腐败。自上到下的烂,一开始的部长讨论,让我大开眼界,可以这么自然并且确认、听起来也有理有据地推卸责任,好像是刻在基因的本能一样,完全没想着解决问题。最近黎巴嫩的爆炸我也觉得也是这种踢皮球的结果,还记得看到新闻报道说,一个月后还发现生命的迹象,我哭了,如果上层的领导也有这种共情能力就好了。就像阿城说的:在里面呆久了,也就越来越不像人了。

52分钟前
  • 推荐

罗马尼亚“公知”纪录片,从调查记者和新任卫生部长的角度揭露发生在医院里的系统性腐败。可是和大部分“公知”类纪录片一样,从单一立场出发的利己性叙述无法解释和还原全部社会现实。

55分钟前
  • m89
  • 还行

腐败和调查都没有能层层相扣地叙述清楚,而立场先行的拍摄方式更让观赏该片变得有些无聊无趣。当然题材不错。

56分钟前
  • Spy Liu🌈
  • 较差

前面体育媒体里的调查记者,穷追猛打,还挺燃。大哥很眼熟,想起了一些前同行,和自己。后来主要视点转到卫生部长,逐渐绝望。如果全市、全国的医生都不care救人,只想捞钱,这个社会会怎样?毁灭吧,赶紧的。一样又不一样。人家至少还能拍出这样的电影(怎么又是这句,可以做个豆列了

1小时前
  • 小是小非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