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

剧情片美国2018

主演:托尔比约恩·哈尔、安德斯·丹尼尔森·李、OlaG.Furuseth、Jon?igarden、拉尔斯·阿兰兹-汉森

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

播放地址

 剧照

7月22日 剧照 NO.17月22日 剧照 NO.27月22日 剧照 NO.37月22日 剧照 NO.47月22日 剧照 NO.57月22日 剧照 NO.67月22日 剧照 NO.137月22日 剧照 NO.147月22日 剧照 NO.157月22日 剧照 NO.167月22日 剧照 NO.177月22日 剧照 NO.187月22日 剧照 NO.197月22日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5 00:10

详细剧情

 长篇影评

 1 ) 西方人的民主到底是怎样

按照惯例,先给这部片子打个分,我觉得和豆瓣评分差不多,也是给7.5。然后,这是我的第一篇影评,不同于之前的短评,这篇的篇幅肯定是要长的,我想也是因为有更多的话要说。然后序言第三点就是,这是第一部我中断了三四次的电影,因为我觉得连续看下去,都有种想要砸电脑的冲动了。文归正传,我想对于这部电影,真的是有很多想说的:

一、西方社会现今难民潮

难民潮是现阶段整个西方社会所面对的首要重大社会问题,越来越多的难民越过欧亚边境线不断进入欧洲境内,这给欧洲原住民带来了很多生存空间的挤压,也带来了很多严重的社会问题,使得整个欧洲社会的阶层和文化在急剧撕裂。这也是欧洲社会目前越来越多的针对难民的袭击事件,以及难民们在欧洲造成武力袭击及恐怖事件的根本所在。

难民,字面意义就是受难而逃离故土的人民。没有人是想逃离故土,背井离乡的,更何况是一个国家成千上万的普通人。而难民要远离故土无非就是因为环境导致无法生存而需要前往其他地方。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战争,不管是因为种类也好,宗教也好,政治也好,总是有一种原因挑起了这些国家的内战、外战、各种战,而导致战争发生的元凶,就是各个西方国家。挑起战争,造成难民潮,而难民无家可归,最终只能前往这些西方国家,这是一个循环,也印证了中国最传统的一句话——因果报应。

西方打的旗号是希望这些国家的人民能够得到民主、文明,但正是这些西方国家的口号,让这些国家的人民得不到生存下去的空间,只能背井离乡去其他地方成为和其他地方人民格格不入的难民。从这种意义上说,这些西方国家是不是造成难民潮,甚至本国各种社会事件以及社会撕裂的罪魁祸首??!

西方政治讲究的利益均衡,你方唱罢我登场,谁都不希望对方永远在位不下台,那么在你任期内,我搞点事情出来就是再自然而然的事了。只不过,可能他们自己也没想到,搞出的如今西方社会的难民潮如此汹涌澎拜,大有一浪高过一浪,淹没这个西方的趋势。看他们如何收拾这些烂摊子吧!!

二、西方国家的民主到底是怎样

挪威,一个高福利的北欧国家,也是这部电影原型发生地。作为摇滚乐极端金属发源地及重镇,历来总是有很多耸人听闻的事情发生。这大概和北欧的维京文化传承有关吧。同样,这也是一个极端讲究民主,讲究人权的国家,在这起事件中,凶手杀了77个人,而最终在现实中只获刑21年,并且明年开始还可以享受周末(捂脸......),在狱中还有三室一厅、PS游戏机及各种健身设施、电视网络等...这他妈是坐牢?这不是去度假的吗?

按照挪威人的这种法律体制,如果挪威被灭国,那凶手也应该只需要承担21年的刑责,而且过不了几年就会等同释放......挪威人真是狠,不仅对受害人狠,更是对自己狠,就算自己被灭国,也不需要侵略方付出什么代价,毕竟人家的法律就是这么规定的。而且,脑洞大开的想一想,哪个受害人家属真的把这个凶手给宰了,那他所付出的代价肯定不大,而且万一被确诊为精神病,还可以根本不用坐牢。我想,这个凶手如果真的在现实中开始享受周末了,那不排除真有受害人家属会采取这个手段了,我觉得这种概率不会低的。

西方国家的民主,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说了。民主,字面意义就是人民当家做主。但是西方国家的人民真的当家做主了吗?他们讲的话,政府会听吗?他们的诉求,政府会采纳吗?他们连这种最基本的杀人偿命的要求都得不到满足,我真不知道还有什么可以得到满足。“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天经地义”,这个我觉得应该是所有法律立法的最根本的道理,感觉在西方根本是完全另一个完全相反的释义,真不知道西方国家的民主到底要如何体现。

虽然东西方在民主这个事情上有各种差异,但是基本都没有啥民主,但东方起码社会稳定,不会有这种恶性事件发生,起码高压统治还是有他的好处。而西方民主,虽然每个人有做各种事情的权力,但是从挪威的角度来看,这些人做了的事情,根本不用自己全力承担,这个社会会帮你化解。就好像一个小孩子做错了事,总会有家长出来擦屁股。但是那些受害人又该怎么办?连最起码的杀了他出口气都做不到,那那些受害人所遭受的痛苦又该怎么补偿??社会反省?调查原因?做了这些事情又有什么用?会让受害人所受的伤害不存在?一个人,一个正常人,一个有正常人性的人,在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一定是希望报仇雪恨的,连这种最起码的诉求都满足不了的社会民主真的有用??

不要谈什么以德报怨,有仇当场就应该报了,还报什么怨。所以,对于那种用眼泪来原谅伤害自己的凶手的人,我真的不知道他们内心是怎么想的:有人杀害了你的亲人,你不报仇,还要原谅凶手,希望用自己的行为感化这个凶手!!!脑子瓦特了!!!感化这个凶手有什么意义?让这个世界多一个人而已?那你如何对你死去的亲人交代?真心想不明白这些人都是什么想法。

感觉写得乱七八糟的,但是感觉就是有很多东西想说,但是总觉得这写了一点,那写了一点,好像什么都没说清楚。这部电影就不分析了,类似纪录片吧,也没啥结构啊、节奏啊、演技啊、什么的好说,关键还是通过这个电影看一些西方国家的社会问题吧。所以,我觉得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好,每个地方也有每个地方的不好,不要因为什么事情就把一个地方说得一文不值,但我还是觉得西方社会连个快意恩仇的事情都做不到,我想这种社会真是不去也罢。

 2 ) 即便我们不是愿意改造恶人的社会,也不要变成害怕改造受害者的社会(8.5/10)

受害者男主维亚的重建过程其实呈现的很清楚:如果和林奕含笔下的房思琪相比,那么在病床上的状态可以看做一种混乱,如同林奕含生前问的那三个问题,实质上因为陷入了自己的逻辑怪圈而问出不可能有答案的问题,所以可以视为男主在问“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呢”。而在女孩慰问男主那场戏中女孩的一句“俺也一样”点醒了他,让他逐渐重拾起受害前的“领导”型人格,从对自己身心极差状态的绝望感(这时问题成了“我要恢复但我暂时看不到路”,至少不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模式),到试图走上身心恢复的“路”(学走路其次、关心弟弟和母亲的处境才是重点),这时才到真正开始面对恶魔的时候,即使一开始不免恐惧,但这样健康的心理状态和已经完全恢复的领导型人格才有能力与曾侵入自己身体震慑自己灵魂的恶魔抗衡。

不管怎样,受害者选择自杀一定不是一条对的路,本片中把男主拯救出害死林奕含的不健康心理模式的直接导火索,就是对女孩的男性保护欲,当然这也源于极度健康的家庭环境就是了。我们有义务为受害者和其周遭指出一条救赎之路,尽管可能对所谓的女权意识形态有冒犯,那也比纯粹只是基于“正确”立场的同情要强太多。“林奕含与阿廖沙”话题中有一篇用哲学回答林奕含三问题的文章,写的非常棒,最后在他的结语中提到林奕含的一句“我无力也无意改变社会”,而作者对此的回答是:“人也许需要一点社会责任才能活下去”。有些女权或许就会开始认为这是避重就轻,“不去惩罚恶人倒在这对受害者指指点点”,我觉得这种言论只是占了正确的理,但不见得起得了正确的作用。

 3 ) 纪录片的精神回顾过去,剧情片的思维表达永不屈服

保罗·格林格拉斯在《谍影重重5》后回归真实事件改编电影,反映2011年7月22日挪威枪击事件的《7月22日》在事件发生七年之后威尼斯电影节上映,让观众透过电影缅怀事件的同时,更为电影节奉献了观感极佳的一场放映。

英国导演保罗·格林格拉斯最为人熟知的无疑是缔造了《谍影重重》这一经典系列,纪录片的精神、剧情片的推进,《谍影重重》成为了谍战动作经典。当这种风格遇上真实事件会有怎样的火花?导演之前的《血色星期天》、《93航班》、《菲利普船长》都体现了特色的镜头语言与故事性,到了《7月22日》,依然是手持摄影机带来的纪实风格,依然是凌厉的剪辑,不同的是,影片聚焦的不再是事件本身。事件发生过程快速呈现,干净利落,大量篇幅在于事件余波,受害者、施暴者、审判参与者还有无处不在的普通群众都在影片文本上有所表现。

《谍影重重》,保罗·格林格拉斯,2002

影片侧重的应该是受害者角度,并且着重构建了受害人之一Viljar的康复过程,手臂残疾、腿部受伤、右眼失明这些伤痛让他的身体犹如废墟,从办不到到坚持来法庭指正,撑起这份信念从影像表现的内容来看,更多的是年轻人的愤怒与热血。Viljar说,应该感谢一只眼睛看不见,这样作证的时候就看不到凶手的样子。Viljar充满愤怒也表现得相对克制得体。细数受害人重获信心的路径,家人的支持、同是受害人的温暖还有来自社会的关怀,集体感染个人,最终开启人类固有的内在驱动,事件与人物真正绑定在一起。

将镜头对准灾难后人物生理心理重建过程是最近流行的表现方式,但着重个人比较容易陷入个人戏剧化泥沼,影响个人与事件的内在张力,去年的《坚强》就是典型例子。《7月22日》的人物重建在多方面的关怀下并没有与事件分裂,使之呈现出非个人救赎、而是悲剧笼罩下人文关怀的胜利。

与胜利相对的是施暴者的终将失败,而这种失败是人性自由与爱的反面,以暴制暴没有胜利者,很庆幸保罗格林格拉斯没有像法提赫·阿金在《凭空而来》处理的那样,将移民的怒火利用人类纯洁的情感越烧越旺,《7月22日》最后Viljar的远望,留白效应的字幕都表达了渐媳的怒火和灾难后的平静,生活还要继续,just move on。

Viljar(右)

最后字幕交代,罪犯Breivik被判处监禁还未出狱,但实际上Breivik的狱中时间在挪威法律语境下并不是终身制,挪威现行的刑法典是1902年5月22日第10号令《一般公民刑法典》以及随后的一些补充,法典第二章中即规定:普通刑罚的种类仅包括“监禁、拘留、社区服务和罚金”,第17条还规定“特别规定的情形下,不得超过21年”。所以Breivik真正的服刑时间只有21年,只有21年刑满后仍旧对社会构成威胁,刑期才会延长,习惯了犯罪受到惩罚的我们对如此轻描淡写的惩戒感到十分不解,但实际上这是挪威乃至欧洲对罪犯的态度的具体表现。

改造已经被定为重罪的罪犯,是挪威乃至整个欧洲刑法的核心所在,BBC就曾经称这一观念为欧洲最先进的理念之一,他们坚信,即便是罪犯也应保障其基本人权,刑罚的意义在于让罪犯学会理智控制自己的犯罪意图,成为“好”人,最终与社会接轨。

所以感情上远离欧洲的我们并不能接受以改造为导向的结果,就像那个施暴者,自始自终都保持着冷静,直到审判,脸上时不时挂着微笑,让人怀疑究竟是谁最终获得了慰藉。

Breivik(右)与辩护律师

Breivik的角色从一开始就是从容的,装枪、做准备的过程沉稳老练;警察出现时立刻认罪,指定律师辩护,讨论辩护逻辑,向政府提要求,导演塑造了一个行为有素、兼具谋略的犯罪形象,力求客观,避免人物扁平化。这样正反人物情绪丰富,既避免沦为主旋律说教也增加了戏剧张力。

事实上,真正的Breivik确实是这样一个有思维模式的罪犯,就在牢狱生活3年后,他收到了来自奥斯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收到通知书之前,他坚持尝试了3次。尽管在奥斯陆大学获得学士学位需要选择导师指导,Breivik正在服刑,很难获得学士学位,但在挪威以理智改造为核心的法律背景下,这样的救赎可以说取得了法律维度下所希望的效果。

正如枪击案结束后,挪威首相延斯·斯托尔滕贝格所说:“我们的回答是更加民主,更加开放,更加富有人性,但再也不会那么天真。”

时任挪威首相斯托尔滕贝格

《7月22日》对比其他同类型影片出色的地方不仅仅在于一个人物增加的戏剧张力,前面提到的手持摄影机的晃动和精准的剪辑营造的真实感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在当下电影文本、调度形式多数服从事件的创作困局中,导演真正做到了用形式突破模式的束缚,在观者思维里,导演力求的真实感更像是一种诉求,镜头在控诉、剪辑在控诉、少而精的配乐也在控诉,影片的每个细胞似乎都调动着人们的感情,我们可以很轻易地深陷其中。

《7月22日》剧照

影片将最后的疯狂设置在法庭上,这也是多条人物线汇集的地方,法庭戏导演如果没有很深的功力,趋于平庸是司空见惯的,更何况影片将这段戏码放在了压轴处。但就在影片最后近三分之一的地方,之前紧张、纪实感与情绪的释放得到了有效统一,Viljar一段话结束,我们时而可以得到Breivik的反应,可以看到同为受害者女孩的表情,也可以在视线内发现玻璃墙外普通群众的关心。剪辑精准快速,恰到好处。

这段剪辑的本质思维其实和《敦刻尔克》剪辑思维有点类似,压缩人物表现时间,形成不断转换的画面感,形式上并不复杂的话语对峙利用有节奏的时间间隔形成压迫感。所以,成熟的调度和原本文本上的高潮让这段法庭戏没有像《凭空而来》里表现的那样简单乏力,影片的紧张纪实从开始保持到了结尾。

《凭空而来》,法提赫·阿金,2017

保罗·格林格拉斯曾经表示,促使他拍摄本片的原因是如今欧洲右翼势力依然极度活跃,人们需要被警示,选择挪威的恐怖袭击一方面是真实事件的轰动力量,更重要的,在已经废除死刑的地方,高度文明化的世界面对恐怖主义,政府人民如何应对,导演选择用他特有的方式和欧洲传承的人文精神,呈现着他的影像,供人们思考。

❤个人公众号,关于一个纯影迷的自白❤

 4 ) 北欧拍空袭反思对人的伤害基本不涉及政治

前30分钟恐袭本身,后两小时的恐怖分子审判和幸存者康复。挪威这样的北欧发达国家在情感与理智层面跟我们的不同太多了,他们大多话少,他们经常说I don't know,没有心灵鸡汤,当Viljar经历PTSD时父亲开解的话也仅是一句“我不知道以后该怎么做,我只希望当时是我代替你”,泪目。反人类的恐怖分子虽然残暴,但依然有人权并不受到虐待,甚至可以真正地被辩护(这是我们的法制体系下很难被理解的)。最后三段话,受害者在公开庭审中以同理心“你是孤独地一个人”欲打动恐怖分子这段不喜欢,笃信某种教义的偏执人格不可能被打动。受害者家庭原谅首相的情节可能略超现实,不过看得出首相不是个官,一副没服务好的歉疚感。律师不和罪犯握手的戏非常好,我可能在人群中分辨不出你这样的人,但我的孩子,我孩子的孩子会一直打败你们。这部2018年的影片讲的是2011年发生在挪威的因反对穆斯林移民而进行的针对青少年的无差别屠杀,快10年过去了,这个世界依然没有好,哀伤

 5 ) 《7月22日》:用挪威屠杀事件为例,探讨恐袭的原因和后果

恐袭、枪杀题材在今年的多伦多电影节不可忽视,《孟买酒店》(Hotel Mumbai)之后又看到了发生在挪威的真实枪杀事件电影《7月22日》,由我最愛的保罗·格林格拉斯自编自导,不仅还原了残酷的现场,更是探讨了这起事件背后暴露出的更多问题,及人们是如何勇敢面对和处理伤痛的。

影片根据挪威真实屠杀事件改编。2011年7月22日,极右翼恐怖分子Anders Behring Breivik在奥斯陆市中心政府办公大楼前及郊区于特岛上的工党夏令营里分别以爆破、枪击杀死共77人。

如果《孟买酒店》从头到尾还原了整个事件的全过程,俨然变成了一部残忍的恐怖片,那么这部《7月22日》则更多侧重讲述事后影响和后续发展上。这样的处理方式相对容易被观众所接受,也能更全面地展示事件前因后果,更加丰富、全面,也具有了更多人性化的内容。但短短十分钟的恐袭现场依然只能展示得十分真实,就像他指导的《United 93》一样,会让人有亲临现场的感受,惊吓程度也不亚于《孟买酒店》

导演在片中着重关注了袭击幸存者、挪威的政治领袖及枪手三个部分,三条线并行展示事件的后续。而凶手与律师讲出的内容可能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因为我们都希望知道究竟是什么造成他们屠杀无辜人们。大部分恐袭的枪手都被击毙或自杀,而这部里的却自己投降,还毫不掩饰地说出一切目的,与政府谈判,算是非常典型又值得推敲的案例。

导演对整个审判过程展示得很仔细,特别关注了一个受伤青年的康复和出庭作证,目的就是让大家看到恐袭对这些年轻人的影响,及借助这位受害者的嘴,讲出他希望表达的内容:这样的事件不会打败我们,不会改变我们,你的目的无法得逞。特别是伤者是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励,而枪手却是孤立无援的。这番话确实也戳中要害,是比子弹更加有力的回击,也是影片中升华的部分。

导演在首映上表示,促成他拍摄本片的原因是,目前很多类似的右翼分子依然活跃,如果不做出行动,十年内类似的恐袭还会在发生。讽刺的是,这些右翼分子这样做就是因为911之后,他们开始对外来的难民,其他种族和教派产生抵触、排外情绪,打着保护自己国家和人民安慰的旗号,做出的却是与恐怖分子一样的事。暴力屠杀永远的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多伦多观影)

 6 ) 惨烈的死亡 无言的痛苦 到底是谁的错-《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

影片真实还原了在2011年7月22日那天,挪威极端分子布雷维克在政府办公大楼前引爆一颗巨大威力的汽车炸弹,然后赶往奥斯陆以西40公里的于特岛,冷静而又疯狂的枪杀了69名夏令营的学生,造成77人死亡,300多人受伤的可怕灾难。只是政见不同,于是罪犯制造了“挪威 7·22 爆炸枪击案”,罪犯的意思就是说,“我代表圣殿骑士团反对国家目前的移民政策,采取暴力手段达到我需要的效果,我从事的事业非常崇高”。面对这种情况,相信任何国家都非常棘手,所以挪威这种国家发生的这种事情,我个人认为,无解。也许只有关塔那摩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吧。

电影一开始就是罪犯布雷维克有条不紊的在家中制造了一颗威力巨大的汽车炸弹 ,同时仔细、冷静的准备了枪支弹药,不慌不忙的把炸弹车停在了政府办公楼的楼下,在警卫人员还没来得及反应的时候,一声巨响,造成8人死亡,办公楼大面积损毁,爆炸后又伪装成警察有条不紊的赶往奥斯陆西北40多公里的于特岛,骗取岛上老师的信任,冲入岛上正在夏令营活动的青年人群,冷酷的追杀参加活动的人群。 现场一片惨叫和哀鸣,死亡的大多数是14岁到18岁的青少年,学生威亚带着弟弟躲入海滩岸边及时的通过家人报警,躲过一劫,而凶手布雷维克一看到警方赶到立即极为配合的放下武器投降了,这种人也只能对孩子下手了,怂包。

惨案发生后,布雷维克竟然可以为自己指定律师,而且盖尔律师还不能推卸责任必须为他辩护,那些幸存的身心受到重创孩子们只能默默疗伤在家舔伤口,全程面带微笑没有一点内疚之心的凶手布雷维克,却可以以行凶时别人的骨头渣子蹦伤了手要求伤口的治疗,甚至在法庭上行纳粹礼,宣讲自己的政治态度。这时律师盖尔的律师团竟然打算为凶手申请精神鉴定,让布雷维克逃脱法律的惩罚,不然无法解释凶手的疯狂举动,无法给受到伤害国民交代,看到这里发现只有凶手的权利得到最彻底的保障。

这时受到重伤的青年威亚和他的家庭却陷入了无尽的悲伤之中,虽然在医院的全力抢救下挣脱了死亡的魔爪,在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帮助下,慢慢学会了重新控制自己的身体,装上了义眼,学会了走路,生活似乎又缓慢地回到了自己的轨道,但是自己知道心灵的创伤很长时间都不可能恢复,还没有走出痛苦的泥潭。

在法庭上布雷维克为了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竟然放弃了精神鉴定,强烈要求在法庭上慷概激昂的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他自认为自己是右翼的领导者,是精神上的胜利,但事实上并不被政见党派的带头人认同,也不为律师和他自己的母亲认同,原因就是右翼党派也是想通过正常的手段获得政权,不会选择这种极端的暴力表达政治态度,更不会通过夺走别人的生命而实现。

受害者的亲属和凶手的律师团无法相互妥协,布雷维克又与政府谈判较劲,审判进入漫长的拉锯战,这时受伤青年威亚终于走出创伤阴影,身体在自己的努力下也慢慢的康复了,同意出庭作证,通过法庭的陈述让大家看到恐袭对年轻人的影响,说出所有受害者无法表达的内容,那就是:这样的事件不会打败我们,不会改变我们,你的目的无法得逞。我有家人朋友的支持和鼓励,而你却是孤立无援的,什么都没有。杀人诛心,也使影片表达的思想得到升华。

影片结束时布雷维克表示如果有机会他会再来一次,而律师盖尔说你永远没有机会了,并且没有选择与他握手告别,转身扬长而去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这些极端分子可能没有意识到,他们的排外,说着保护自己国家和人民,而做的事却和恐怖分子一样。最终只能在监狱里孤独死去。

 短评

冷静克制,完成度非常高,为追溯事件找到了最精准的切入点:仅干练叙述恐袭,把绝对重心放在事件后的余波震荡。一条线讲庭审,一条线讲灾后重建,两条线会合后碰撞出惊人的力量,让电影有了深刻的立意。第三条线事故调查,又引入反思,导演相当厉害了。

4分钟前
  • LORENZO 洛伦佐
  • 推荐

D+/ 不乏动人之处,但实在是没有看到更进一层具有超越这一对立结构的政治性。当他们从废墟中重新站立起来的时候,真正深入解决问题的缝隙也被缝合/壅塞了。本质上可能还是一部充满对秩序的想象性虚构的好莱坞电影,提供一个解决的途径还不如《凭空而来》那样切断所有可能。也应该回去给《爱国者日》降一星。

7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还行

挪威2011年暴力杀戮77位青少年真实恐怖事件之艺术再现,专业制作到位,电影精彩引人。更重要的是它使我具体地了解和体会了现今北欧社会法治文明之令人赞叹的高度。面对如此灭绝人性的恐怖暴行,挪威受害人及家属、律师、首相及整个社会仍能如此理性、克制,坚持法治文明地处理这场灾难,实在是为我们做出了人类应该达到的高度。那个十恶不赦的杀手的极端右翼思想和行为也确是今天真正存在的现实,联想近年来的欧洲难民潮,对待难民问题的争论,各地恐怖主义活动之泛滥,以及昨天即12月1日,巴黎刚刚发生的“黄背心”骚乱,近期德国总理默克尔将无奈退出政坛,等等,就可知道在当今世界,要坚持像电影中表现的那样,以和平、协商而非暴力、革命手段去解决问题,是多么的难啊!电影让你更深入、清楚地认识和了解今日之世界,创作者们的付出值得!

9分钟前
  • 谢飞导演
  • 推荐

3.5;从电影层面来讲,从开场就抛出的杀戮切入,随后就政府、律师、维亚一家三条线分头叙述事件进展,镜头冷静利落,以维亚正视直面杀戮者告终,完成其个人心路的艰难跋涉;但若结合政治环境及事实真相,则显得语焉不详、隔靴搔痒,欧洲难民潮引发的局势动荡已然成为大患,绝非最后几句高调就能和稀泥,右翼势力与恐怖分子的界限亦不能混为一谈。

14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还行

前三十分钟完全控制不住的流眼泪和颤抖,坐都坐不住,只好躺着看完,快要哭瞎了。即使客观来说priminister那条线讲的不好,没头没尾,但是还是五星。看了很多review,大多数人不喜欢的原因大概是因为后半段实在太冷静,完全的underwhelming。说老实话如果片子拍成大段大段的讲遇难者家属的绝望和愤怒,然后prosecution伸张正义,确实看完会很爽,但是也感觉啊这件事就过去了。但是现在看完就真的觉得是无力。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混乱和不可理喻。所以明天会更好吗?导演恐怕自己也不能确定。虽然他借Viljar的testimony说生活是会前进的,还有爱,还有家人,还有希望。但是与之并存的同时也是黑暗和疯狂。我们能做的就是beat them。

18分钟前
  • 咸鱼
  • 力荐

以比较克制的手法完成,张弛有度,对于还原这个惨剧,可圈可点。尤其本片把最大的篇幅放在灾后,对政治、法律、种族方面着墨,影片的纬度得到升华。难民留置问题,是欧洲如今普遍最为棘手的烫手山芋,进退两难,至今没有一个国家能游刃有余面面俱到去妥善处理。凶手用如此反人类的极端方式展示自己的观点,肯定是为法律和普世价值所唾弃,但是,全球的“绿”化,不容小觑。★★★☆

20分钟前
  • 老珂
  • 推荐

秉承了导演一向冷峻风格,施暴者,受害人、受害人、家属、媒体、政府都表现出极为理性的克制。对于恐怖袭击的背景和成因浅尝辄止,只是借众人之口冷静而坚定的说出了高级白左的“挪威梦”,暴力解决不了问题,我有亲友的爱我有未来,你一个人住在三间房的套间牢房里打ps游戏去吧,无爱的可怜虫。想到这个屠杀了77个人的恶魔,有可能比我还早就拿到了《荒野大镖客2》,就深刻的体会到什么叫你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只不过生活在和平的国家。

24分钟前
  • 发条饺子
  • 还行

励志导向总归意思不大

26分钟前
  • LOOK
  • 还行

7/10。前一小时是完美的一小时,干净利落。后面对受害者男孩的那条线没多大感觉,可能注意点都在杀手和律师那。律师的原则,凶手母亲的拒绝,细小处人性的展现。不试图煽泪就值得许多人学习。

29分钟前
  • 乍暖
  • 还行

只看了前半段了解下事件经过,后面审判和伤者复健没什么信息量,平平淡淡的,就节省时间不看了

33分钟前
  • 水脉
  • 还行

3.5 剧本的切入角度和导演的情绪掌控都太精准了,配乐丝毫不影响手持镜头呈现的纪实感,大量抓马戏也控制得恰到好处,用生还者的重生去对抗恐怖主义。不能说有多出色,但把这个敏感题材处理得小心翼翼面面俱到且完成得不能更好了。相比之下柏林那部真是low穿地心。

37分钟前
  • 陀螺凡达可
  • 推荐

绿草地一贯的手持摄影,很稳定;罪犯很冷静很稳定;受害人及家属很冷静很稳定;警察律师法官也很冷静很稳定;挪威政府也很冷静很稳定。只是,这是站在精英视角的平等、博爱、宽容,能不能站在犯罪的角度拍一部,一个青年经历了什么,在思考什么,才发起了无差别恐袭?3.5星。

42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推荐

这一趟能通过大银幕遇到该片也算无憾了,真是把其他观影体验在感官、情感、思辨等多方面甩好几星,唯一小遗憾是,觉得用挪威语的话会更好,想必是考虑netflix的用户不得不做的选择。刚看完影片还有些保留(主要是担心审判部分的真实性),直到新闻发布会上保罗.格林格拉斯说到,有了电影想法后,他最先看的是大量证词,再后来manifesto也读过,包括生存者互助会的活动也深入参与,感觉就想电影中多线视角呈现,他应该是对逝者和生还者,关联的挪威人,以及袭击者都很负责的,大家都是one of us。作为多元城市中以异乡人身份生活的一员来说,很感谢这样冷静地呈现问题同时不失希望的电影和电影人,好希望拿下金狮!!

47分钟前
  • 阿哲系
  • 力荐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极其冷静克制,波澜不惊地就把这么一个惨绝人寰的故事讲完了。从头到尾不试图催泪,这才是高贵之处。开头的恐怖袭击,干净利落,直面暴力,毫不拖泥带水,近乎残酷的程度。恐怖袭击过后,接下来的一系列问题才是影片重点。剧本明智地选择了四个角度:国家层面的首相如何应对,发起恐怖袭击的极右分子有何诉求,为恐怖分子辩护的律师如何彰显法治,以及经历恐怖袭击的受害者如何重新面对生活。四个角度,稳准狠,稍有凌乱,但依旧精确有效,把新纳粹、种族主义、极右分子这个放在当下越发显得敏感的话题处理得很好。

48分钟前
  • 余小岛
  • 推荐

相比于《凭空而来》公义无法伸张,导演最终选择以暴制暴方式回击新纳粹,事实上仇恨逻辑不仅没有减轻,甚至被强化;绿草地筛选改编真实重心则放到了一个健康社会和体制是如何从创伤性恐怖事件中自我修复、自我重建过程。即使这种“修复”过程不免会有些陈词滥调(他也应该和有机会做的更有力),但绿草地之所以是当代最值得尊敬政治电影导演,恰恰在于他在创作上所具备这种从普通人出发“健全性”。

52分钟前
  • Peter Cat
  • 推荐

前半段拍得自如冷静,怎么到了庭审反而崩盘

54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较差

母亲的失职和认知错误是造成安德斯反社会人格重要一环。挪威真是个高度文明的国家,律师和法律太“人性”。如果在我朝,这样的人肯定死刑无疑,没有辩护的余地。恐怖事件对死伤者的创痛是永久的。挪威太适合犯罪了吧,死亡87人(百度数据),伤亡上百,最高21年刑期,7年后可以外出度周末,14年可以假释,入狱住套房,吃饭看报纸跑步机健身打电脑游戏不耽误,还能上大学学政治,然后每周300人民币的津贴。。。安德斯(演员和凶犯同名)演的很好

57分钟前
  • 瑶瑶
  • 推荐

非常震撼。讲的是一个真正的文明世界,人们是如何面对极端暴力所带来的巨大伤害的,暴力想要的,想要达成的,其实是腐蚀人的信仰和理智,而文明的肉体伤痕累累、内心极度悲痛,信念却毫不动摇,律师最后的几句话太有力量了

60分钟前
  • 老晃
  • 推荐

四星半。可将本片与去年毕格罗的《底特律》对着看,同样是来自于真实事件,同样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绿草革新了以往电影(《血腥星期天》、《93航班》)雷厉风行短小精悍的特色(144分钟的片长应该也破了以往作品的记录),甚至可将本片看作是对上述作品的一次重拍,对恐袭过程极度简化,而用大段笔墨呈现事件的后续,并有意把重点放在了受害者一方,尽管类似做法的电影并不少(反面例子则是去年大卫·戈登·格林的《坚强》),而对施暴者的刻画也让观众更客观地审视事件本身。绿草也许永远无法成为斯皮尔伯格或奥利佛·斯通那样自由游走于商业和艺术之间、以票房和奖项留名青史的导演,但某种意义上他们又都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对时事政治的充分敏感、对历史事件的冷静掌控,这是如今年轻一代导演暂时所不具备的,也是《7月22日》们该被记住的原因。

1小时前
  • 柯里昂
  • 推荐

北欧毕竟是高度文明,身在美国都感慨当事人各方的高度civilization,这在美国是不可能的

1小时前
  • anonymous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