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火车2

剧情片英国2017

主演:伊万·麦克格雷格,约翰尼·李·米勒,罗伯特·卡莱尔,艾文·布莱纳,雪莉·亨德森,安杰拉·奈迪亚科娃,史蒂文·罗伯特森,戈登·肯尼迪,西蒙·韦尔,詹姆斯·科兹莫,梁佩诗,阿塔·雅谷伯,埃文·威尔什,凯莉·麦克唐纳,艾琳·尼古拉斯,凯文·麦克基德,艾米·曼森,波林·林奇,特丽莎·达斯科娃

导演:丹尼·博伊尔

 剧照

猜火车2 剧照 NO.1猜火车2 剧照 NO.2猜火车2 剧照 NO.3猜火车2 剧照 NO.4猜火车2 剧照 NO.5猜火车2 剧照 NO.6猜火车2 剧照 NO.13猜火车2 剧照 NO.14猜火车2 剧照 NO.15猜火车2 剧照 NO.16猜火车2 剧照 NO.17猜火车2 剧照 NO.18猜火车2 剧照 NO.19猜火车2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5-11 20:10

详细剧情

  一晃眼二十年过去。远赴他乡的雷登(伊万·麦克格雷格 Ewan McGregor 饰)再度踏上了爱丁堡的故土。哪知道刚一回来,就撞上了走投无路陷入绝望之中的屎霸(艾文·布莱纳 Ewen Bremner 饰)试图自杀,原来,屎霸不仅婚姻失败还再度染上了毒瘾。在雷登的鼓励下,屎霸决定用书写来治愈内心的伤痕。  之后,雷登找到了曾经的挚友病孩(约翰·李·米勒 Jonny Lee Miller 饰),病孩因为曾经的龃龉痛揍了雷登,之后,一个复仇的计划在他心中慢慢成型。在病孩的邀请下,雷登决定和病孩合伙开一家妓院,之后,擅长设计的屎霸亦加入了进来。那边厢,锒铛入狱的贝格比(罗伯特·卡莱尔 Robert Carlyle 饰)越狱成功,在了解了当年事件的真相后,他亦决定找到雷顿向他寻仇。

 长篇影评

 1 ) Loser还乡

虽然明知是套路,有些镜头和情节也确实带着“老黄瓜刷绿漆”的尴尬,但土豆挨完拳出来,正走到那条街上,二十年前的马克从远处跑来,那一刻不被戳中是不可能的。毕竟当年守着这张碟,抽了那么多烟,喝了那么多酒,看了那么多遍伊万的道友脸。那时所有的电影杂志,现在早已404的那些BBS,像传道一样到处贴着“选择生活”的那段台词,仿佛很多人都在打算任性一把:即使选了不去选择,又能怎么样?

实际根本没有选择。且不说父母、学校、单位、老板这些永远不会由着你随便挑的东西,不到10年,一个智能手机和一个房价就把所有人都选择了。多少曾经踌躇满志想办杂志的人,现在都得去写公号。在有些城市,想缩短一公里的通勤距离,就得多花几十万。这才是很多抑郁症的真正来源:除了接着活还是赶紧死,能完全自己说了算的事情从来就不多。

对马克来说也是如此。作为一个骨子里的爱丁堡老炮,Iggy Pop和Lou Reed生的娃,投奔中产生活是会遭报应的——果然,离婚、失业、净身出户、心脏病。再往下,不出意外就是躺在养老院的床上等着Game Over。他离开时曾说“只往前看,直到死的那天”,然而20年后还是回了这次头。因为前面除了据说能用30年的支架,什么都看不到了。这会儿方知道他原先瞧不上的那些东西,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到手的。

混到这一步,人也没啥底气再去鄙视故乡和老友了,反而觉得那才是唯一靠得住的大后方:起码还有个哥们儿能跟你成天窝在沙发上看片,聊那些没人感兴趣的陈年往事;被你卷了一万六,打一架也就拉倒了;身边的马子也可以让你不花钱撬一撬;甚至还可以用自身更惨的处境给你补点血。说到创业,他们才不在乎是开手游公司还是开洗头房,在“正常社会”里完全不敢提的歪门邪道,统统照单全收,还真的付诸实施了。

有什么办法呢?连模仿银行签名都成了被时代淘汰的技能,这还怎么玩?开头土豆总是“迟到一小时”的段子,暗示着他们已经“跟不上趟”的现状和结局。特别是在这个诞生了著名“阶层固化样本”《人生七年》的国家里,有些事早已注定。例如20年前的黛安,晚上跟这些坏小子夜店打炮,白天照样穿着校服做乖乖女。那才是另一个阶层安全的挥霍青春的方式。现在她果然做了律师,想再跟她说句话,就得掏钱了。

当年就是她让马克去伦敦当了房产中介,第一次尝试穿西装的生活。那一次其实是被他们搞砸的——一票通缉犯皮条客鱼贯而入,在他的公寓里连吃带造,还企图卖掉他的护照。因此后来他卷掉他们的钱,并不觉得怎么愧疚。一个机会引起的背叛,每个人都心怀鬼胎,谁也不比谁清白多少。

而他只是个必然会冒那种险的人。把敢于体验自毁的勇气,用在了虎口拔牙上。事隔20年,仍然会在被追杀的间隙神经质地大笑,仿佛趴在车顶上挨刀比嗑药更爽。这样的人无论走了多远,穿上西服过了多少年,终有一天还是会回到那个小房间里跟着《Lust for life》自嗨。这才是他自己——没有毒品,没有选择,依然改变不了的模样。

接下来呢?继续烂在尼特族的坑里当然也不光彩,所以导演让土豆动笔开写,走典型的文青套路:即使我一事无成一无所有,至少还有个故事,尽管这改变不了任何Loser的事实。反正旧也怀完了,好多事也想明白了,别的要求就不提了吧。

 2 ) 你来选择生活,还是生活来选择你

混蛋都已经老了,但是生活还是那样的无情,挥霍了青春,不怕,还有过不去的中年危机。 当马克的脸模糊了又清晰;当酒吧里的戴安变成华丽写字楼里的律师,还拿着你付不起的账单;当喧闹的酒吧变得冷清;当卖掉的电视变成大屏液晶;当妈妈的位置只留下影子;当年轻有力的心脏加上了支架……something changed, but something did not. 混蛋还是混蛋,生活还是操蛋,只不过用一种更花哨的方式。 当看一的时候,多少次希望马克可以浪子回头,仿佛也一度看到了希望,但是马克却用终极之恶——背叛——结束了自己青春的故事。当2开始,一度以为马克真的走上了正规,但是发现,流氓依旧还在。当看到20年后,兄弟聚首还是做着当年小偷小摸的勾当,还是吸着醉生梦死但是更高级的毒品,还是泡着同一个马子……所以是你选择了这样的生活,还是生活造就了这样的你。 谁的青春没有点颓废,谁的中年会没有危机呢,生活一如既往的无情和冷漠,而我们,是要一如既往的堕落吗,每个人的生活中都会找到这种极端的影子。抱歉在电影中看不到太多与自己相似的场景,但是茫然和偶尔一晃而过的想要放弃却是比较熟悉。 但也许,life fucked you, you should fuck it back 也是一种态度呢。

 3 ) 猜火车2

十年前,看完《猜火车》的我坐在电脑前幻想自己乏味的生活与他们重叠的可能,一帮苏格兰垃圾青年堕落的边缘生活在我的记忆里散发着明媚与活力,选择生活,选择苏格兰地区最烂的厕所,选择进入一个马桶的内心世界。事实上生活并没有给与我们选择的权利,你唯一能够选择的就是不去选择,选择逃避,选择海洛因,选择把自己的人生逼进角落里,看着一切向前飞逝。 鲁迅曾写道“娜拉走后怎样?” “不是堕落,就是回来” 是啊,reton离开会怎样,出来混的债总归要还,每人分到4000英镑又会怎样,在其他人看来,reton最大的恶是剥夺了他们重新开启新生活的幻想,而不得不在爱丁堡不断重复自己的criminal life . 像土豆悬挂在墙上的旧照片一样对过去进行了一次飞速的清点:1996-2016,克隆羊多利出生,香港回归,克林顿连任,微软发布windows xp, 本拉登被击毙,伍迪艾伦还在拍片,安东尼奥尼与伯格曼在同一天去世,中国全面实行二胎政策,苏格兰公投脱英,英国公投脱欧,特朗普上台,全球资本主义危机,原教旨恐怖主义,女权话语甚嚣尘上,共享经济,互联网plus,房地产,virtual reality。中产阶级消费浪潮吞噬了难民以外的所有人,我们再也见不到苏克兰旷野天际线下的身影,the worst toilet in Scotland也会在新的城市建设中被夷为平地。20年前,在影片结尾,reton微笑着向我走来,选择了拥抱这个不断加速的世界。20年后,reton满脸疲态回到爱丁堡,这个变得沉闷阴郁静止的精神故乡,生活就是通过一扇扇的门,你站在门外面踌躇犹豫畏怯,但是不打开这一扇门,就永远无法进入下一扇门,每一扇门的房间都像是一个薛定谔的盒子,你的下一刻人生在里面生死未卜,犹如在跑步机上中断的正常生活,列车驶入异轨,当reton在精美装潢的酒店里复刻那段关于“选择”的箴言,这个即将“年过半百的老人”说出的不再是关于选择而是关于愤怒与承受。丹尼鲍伊尔无计可施,《猜火车》中符号,仪式做作地重复着,他让所有的人停留在原地,对着那辆迷幻列车无奈的回望。 最后的最后,你选择在一间房间里停下,注视着这辆列车抵达终点。

 4 ) 猜火车2|难道所有人都应该被这个世界逼得温顺贤良?

“我知道你会那么做,为什么不呢?”

对呀!为什么不!

反正谁都没法活着离开这个俗气的世界。

当猖狂、愚蠢的青春过去,生活都埋葬在汽车、CD播放机、电动开罐器、牙医保险还有该死的三件式西服里。但那是最狗屁的傻逼结局,不掩饰堕落的人永远无法在漫长的岁月里忍住本性不犯混。从胚子里坏出来的人,除非回炉重塑,否则再多次从头再来也没用。

有生之年居然还能看到这部被誉为“20年里最好的青春片”——《猜火车》的续集。毕竟这部电影在很多影迷心里长期占据着青春电影一把手的重要地位。

只是20年后,混蛋们都变老了,老得都不再跳舞、不再狂笑不止甚至硬不起来了。岁月的折磨让最无所谓的混蛋也变得斤斤计较,于是导演让他们计较了一整部电影。

马克在做完“最后一件坏事”之后,并没有过上被社会认可的生活,除了看上去更平凡以外。20年之后身体里的金属支架和妻子的抛弃把他再次打入过去的生活里。但这20年的岁月可没有把他变得更善良,20十年前他还会为自己的背叛找该死而无用的借口,20年后从撩朋友的女人到滚床单一气呵成,毫无心理压力。

时间无法改变一个人的本性,就像土豆永远是个瘾君子,虽然在本片里有了一个好的结局,但结局不是死亡。本性是生活最无奈的东西,就像赌徒,没钱的时候信誓旦旦的说自己再也不赌了,但你给他点钱试试,本性的欲望从来都是直接而炽烈。

20年前在故事里遭遇背叛的人,20年后依旧没有得到原谅,只是不再有意义。该贱的人还是贱,该怂的人还是怂,每个人都还残留的一点惰性是我唯一的欣慰的地方,因为导演总在给我一种要把基佬掰直的感觉,就好像这些人接下来就剩下等死一样。

比起第一部里的彻底叛逆,第二部显得很弱、很劣势,这群人不再说“我们就是垃圾,垃圾不需要新鲜空气而是意识到垃圾也要想办法活着。如果说第一部是年轻的狂欢,那第二部就是中年的挣扎,也许男人最有故事的两个阶段就是年少轻狂、和中年危机吧!

电影让每个人都再闹腾了一次,然后给出了一个祥和的结尾,最终都回归到了家庭、社会里。这是那帮聚众吸毒、娱乐至死的年轻人眼里最Low的老法。最后马克进入自己的房间,终于再次响起了熟悉的音乐,他脱掉外套开始跳舞,这是唯一一个除了回忆之外,让我感受到这部电影是《猜火车》的镜头,最后马克也消失在无限的隧道里伴随着歌声和人生。

影片最后给了一个浪子回头总有人在身后的结局,这不够真实和残酷,《猜火车》不应该和治愈搭边毕竟这是为数不多的、坦诚张狂、肆意叛逆、没有道德枷锁的青春片,是这个道义肆行的社会给年轻人们留出来释放自我的狭小地带。

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因为我的一己之私。我并不想看到最后所有的人都被这个世界逼得温顺贤良。

《猜火车2》说到底就是一个后续,没有什么精彩的故事,人物性格没有完全继承,也没什么发展,所以人设稍微有点尴尬导致剧情发展也有点僵,整个影片看上去也没什么张力,虽然他们还是满口脏话。对于看过第一部的人来说,这些都不是问题,凭借公寓里吸毒那场戏,能看到这几个人再次聚在一起就值得狂欢。不过要是想保留对《猜火车1》结尾玄妙感的人,个人建议还是不要看的好。

年轻的时候吸毒其实是在和这个社会抗争,像英雄一样扛着大旗对天叫嚣“我不管你是怎么样,我只管我自己开心”。

中年时吸毒才是为了逃避,逃避失败而无能的自己,因为开始在意这个世界。

 5 ) Choose Life

选择生活

选择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希望某地、某人会在乎

选择仰望旧爱,希望一切能够重来

选择旁观历史重演

选择你的未来

选择真人秀电视、荡妇羞辱、色情复仇

选择临时工合同,花两小时去上班


选择同样的东西给你的孩子,用某人厨房里造出的不明毒品打一针,只会带来更糟、更窒息的疼痛

然后……深呼吸

你是个瘾君子,就做个瘾君子好了

只是请对别的东西上瘾

选择你爱的

选择你的未来

选择生活

 6 ) 中国式猜火车

离开南京先锋书店的时候天色已经有些暗了,打车到李志经营的欧拉live house,却发现那里锁着门,欧拉周围是紫金山荒凉的现代建筑群与偌大的停车场,杂草丛生的工地中央有三两个人在放风筝。

这里连一家像样的酒吧也没有,我们只能乘地铁离开。

晚上回到旅馆,我点了一整只孜然炸鸡,吃着吃着就看完了《猜火车2》,深夜无比寂静,一晃就过了二十年。

1.长大成人

如果在中国大陆找一部96年的《猜火车》式的电影,那么它可能是特别温柔的95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也可能是格外锋利的97年的《长大成人》——一部真正属于八、九十年代地下摇滚的理想主义电影。

《长大成人》戏里戏外都弥漫着乍现的绚烂以及长久的疼痛空虚,处处彰显着朋克与迷幻。

女主演朱洁还没等到影片公映就因过量吸毒而死。男主演朱洪茂是早年摇滚界的名角儿,他是郑钧首张专辑《赤裸裸》的吉他手,还与郑钧共同编曲,结果十年时间他迅速消声觅迹,人世蒸发,生死不明。

影片的主人公希望寻找某种力量,代表正义、代表未来、代表绝对的正确与高尚,但在这个过程中却经历了偶像崩塌、恶棍横行、信仰被践踏、秩序被摧毁。

没有方向感,也就没有定位;没有归属感,也就没有安全。不知所措,被情绪蛊惑,这就是成长中极端黑暗的一面。

《猜火车》和《长大成人》中的主角最后都选择打破成长带来的这种卑劣循环,只不过《长大成人》来的更暴力更夸张,镜片结尾,他将仇人的双眼刺穿,留给观众一片血红镜头。

2.昨天的贾宏声

朱洪茂只出演过两部电影,除了《长大成人》外,另一部是关于贾宏声的传记电影《昨天》。

其实我很早就想写贾宏声,每当夏天走在北京的柏油马路上,望着远处高层公寓阳台,就会想起他,但始终不知道该如何动笔。

他深受第六代导演的热爱,他是娄烨《苏州河》、王小帅《极度寒冷》和张扬《昨天》的男主角,他也曾是周迅最迷恋的人,他是中戏的天才。同时,他的B面则被吸毒、孤僻、躁狂、人格分裂和坠楼自杀等潦草的文字写满。

毕竟他身上有太多光芒与阴郁,迷惘与洞悉,他本可以安安分分的做个偶像,但却把自己关在北京公寓的小黑屋中。诸多的矛盾集中在他的躯壳里,最终爆裂开,炸成粉末。

王小帅找他在《极度深寒》中饰演通过行为艺术自杀的青年艺术家齐雷,齐雷的原型是自缢身亡的中戏88级学生齐立。很多年后人们再提起这部电影时,总会喃喃的说,贾宏声简直就是另一个齐立。

我看的第一部孟京辉的话剧不是流传甚广的《恋爱的犀牛》,而是不太出名的《思凡》,后来我偶然读到史航写的《名剧的儿女们》才知道,原来《思凡》最初是齐立策划的作品,后来才交由孟京辉来导演,最终演变成了今天国家话剧院的经典保留节目,内心不由的一颤。

贾宏声作为那个时代中戏最闪耀的标记,史航在《名剧的儿女们》中也自然讲到了他。

现在回想起来,他是八十年代那一拨人中最接近《嚎叫》的人(“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挨着饿歇斯底里浑身赤裸,拖着自己走过黎明时分的黑人街巷……”),不是因为他有多帅,而是因为他是唯一一个在持久付出代价的人,为了自己相信的音乐,相信的生活方式——就像许鞍华的影片《千言万语》中那些信仰左翼思想而默默陨灭的身影。

via《名剧的儿女们》

2010年7月5日下午6时,贾宏声跳楼自杀。

3.热天正午,最是空虚

《门徒》说人们是因为空虚而吸毒,那到底是毒品可怕还是空虚更可怕?

从空虚的角度来说,黄觉与贾宏声,这两个人太TM像了。

除此以外,他们的出道的第一部戏都是在李少红导演的电影中担任主演,都与周迅有着非比寻常的关系,都曾将自己琐碎的时光挥霍在北京的高层公寓中,都对摇滚和电子音乐疯狂的迷恋,也都有着特殊的浪子气质。

但黄觉没有贾宏声那么极端和敏感,他在每个维度上都比贾宏声弱那么一点点。于是黄觉颓废着,度过了炙烤着自己二十几岁的荒诞,却误打误撞成为了著名人民艺术家。

南京先锋书店在五台山下,绿荫环绕之中,端午节书店门口最醒目的架子上摆着理想国的非虚构类文学丛书的第四本——《正午4:我的黎明骊歌》。

这本书的副标题取自书内的文章《黄觉:我的黎明骊歌》,是黄觉口述的关于自己出名前人生中最茫然的几年光景,作者是叶三。《正午4》里的首篇文章也是叶三写的,是关于南京另一个当代文艺标志的,题目是《李志:如果没有人看着我》。

那个年代有一部电影叫《猜火车》,所有的文艺青年就把自己的生活往那种形式上去套。如果回头再选的话,我觉得,青春必须得这么过吧。不这么过的话不亏得慌? 该青春的时候青春,该中产的时候就中产,我觉得最好的安排就是这样的。
到现在,我也会想念过去那段生活,至少它是我人生中最喜欢的一个阶段。我会想念里面好的部分,就像一个酒鬼肯定会想念酒精。但是我知道那种生活,酒精会让我灭亡。

via《黄觉:我的黎明骊歌》

颓废在黄觉内心,变成一种与压抑对抗的武器,当你走出颓废,再回头看它时,竟然有种积极的感觉。没能摧毁你的,终究会让你变得更完美。

而《我的黎明骊歌》本是“垮掉派”之父金斯堡吸毒后写下的《嚎叫》之外的另一首诗。

我二十几岁的青春
在市场待价而沽
在办公室里昏厥
在打字机上痛哭

via《我的黎明骊歌》

不过相较于《正午4》,我更喜欢《正午3》。《正午3》中写了老狼、徐浩峰、周云蓬、直播女孩、四平艺人(贾宏声正是诞生于四平艺人之中)和机核网等等,这些都是我最感兴趣的人或人群。

5月初,买了两本周云蓬的书,一本是散文集《绿皮火车》,一本是诗集《夜听起来寂静》。5月底,参加了机核网7周年的线下聚会——核聚变7th。

4.热爱聚合又离散的鸟群

现在的年轻人其实不像八、九十年代那样需要毒品来麻痹自己,毒品不再时髦,我们有互联网,有社交网络和在线购物平台。

在各种网红餐饮店前排着长长的队伍,喜茶、丧茶或宇治抹茶,然后再挑一家健身馆减肥增肌,将生活变成无数张手机里的照片,吃牛油果和小龙虾,挑选IKEA、ZARA和MUJI,过着宁滥勿缺的生活,我们称之为富足。

但无论做了什么,盲目的孤独者,内心总会充满不安和偏执。

比如机核网的核聚变7th将人们聚拢起来,一样的表情,一样的感知,意味着枯燥,但也意味着亚文化同类。大多数时候人们不害怕枯燥,宁愿毫无意义的热闹与漫谈,也不愿精神丰富的独处。

任何科学、文化和制度的变革,本质上都是对人——作为劳动者、消费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等身份的重新聚合和离散,以新的需求和目的将人反复归类,一步步从旧有组织中诞生出新的组织。互联网也一样,它改变了人们的分类方式,也将人们重新分类。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一个他妈的大电视。选择洗衣机,汽车,激光唱机,电动开罐机。选择健康,低胆固醇,低糖。选择固定利率房贷。选择起点,选择朋友,选择运动服和皮箱。选择一套他妈的三件套西装……选择DIY,在星期天早上,他妈的搞不清自己是谁。选择在沙发上看无聊透顶的节目,往口里塞垃圾食物。选择腐朽至死,只剩下由你精子造出取代你的自私小鬼。选择你的未来,你的生活。但我干嘛要这么做?你选择什么,我选择不选择。

via《猜火车》

你以为是你在选择生活,选择人生?不不不,更多时候,是你按部就班的被选择。

5.猜火车

我在先锋书店翻到一本儿《通过仪式抵抗:战后英国青年亚文化》,书中收录了保罗•威利斯写的《吸毒的文化意义》。

实际上,毒品的重要性不在于它们直接产生的心理效应(physical effects),而在于它们提供了一种途径,帮助吸食者去穿越一个在“正统的”社会正对面矗立的、极具象征的屏障(symbolic barrier)。

via《吸毒的文化意义》

《猜火车2》的第一幕是个过分直白的隐喻,中年雷登从健身房跑步机上滑倒,被狠狠地甩向了身后,撞在巨大的玻璃立柱上。

这个世界从未变得友善,即便你妥协了,讲和了,改邪归正了,嬉皮化身雅痞了,但生活还是充满了问题与坎坷,你还是会一不留神把尾椎摔的粉碎,跌出中产阶级行列。

正统社会从未真心实意的接纳每个人,除非你有足够的资本来换一张限时入场券,然而大部分人连它的大门在哪里都不知道。

当你的身体机已经跟不上年轻人了,你的消费欲也越来越低,甚至卖给你毒品的毒虫都比你要小十几岁时,你才明白,你还没有成熟,就快要老了。衰老的感觉就是与年轻时相比,连反抗的气力都丧失殆尽,你只能回到那间花掉自己和父辈毕生积蓄换来的房子里,漫无目的的,度过余下半生。

那时,你可能会回忆起年少的某些片段,阳光温柔灿烂,你也风华正茂,一个选择摆在面前,有些诱人,却十足的危险。但最终你退缩了,让它从自己手中流走。

真正的颓废,是放任自己走向大众的喧嚣和庸常。

我的公众号【诚实生活】

 短评

年三十首映,自个跑去爱丁堡看,算是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庆祝了出门在外的第一个新年。老爹说与人为善,广交朋友。我也把交友奉为人生目标之一,但偶尔情形不济,难免落单,觉着孤独。老爹说那就学西方人单打独斗。总之孤独是永恒的主题。堪称苏格兰国民电影,秉持风格的同时与时俱进,有所革新。

5分钟前
  • 夢殊
  • 推荐

我不是猜火车的忠实观众,所以其中的怀旧不大看得出来。但个人以为比第一部好,有好几个片段很打动人,有了家庭,保护兄弟,fuck up了一切,离婚,没有孩子,但最后会跟父亲拥抱了,会认真的说I love her,就像片尾倒塌的一栋栋高楼一样,不可避免的看着青春过了二十年。

10分钟前
  • 世界已夷为碎片
  • 推荐

再也没有像戴安那么美的女孩儿等在club,再也没有母亲等你回家,城市变大了,厕所变干净了,住的楼变高了,但是你还是喜欢那些老照片,还是喜欢那些老朋友,还是喜欢那个老桥洞下面的那个坏笑,还是喜欢听着Iggy pop独个儿跳舞,即使她二十年前就吐槽说Iggy pop已经过时了呀。

14分钟前
  • 推荐

好看,续集能做到这么棒。大叔们好帅,二十年后还是一堆废柴。想念爱丁堡,最明显的商业化就是把爱丁堡拍的那么美阳光普照,其实我想念的还是它第一部里面充满drug气息的它。

17分钟前
  • 大轩
  • 力荐

总有点想做得很年轻,但难免有些落伍的感觉,毕竟大家已不再年轻。那些花哨反而有点傻,但是某些瞬间还是好一阵感动,回想起上一次看这片,应该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吧。

20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午夜的柏林世界首映,场面热烈,看完却莫名失落。还是那几个废人,还是充斥的F-word,然而就像意气风发却开始勃起障碍的那位一样,中年危机到底是来了。架打着打着便罢,仇恨着恨着就没,想张罗点生计也困境重重,连bgm都躁不起来了。日子终究得过,只有那些瞬间闪过的旧影像,不时仍叫人热泪盈眶。

22分钟前
  • 谋杀游戏机
  • 推荐

在电影院看爽得不行!二十年前看过猜火车的人应该会泪目吧,spud站在路边看到回忆的时候,熟悉的房间,熟悉的口音,后来连tommy都有个镜头。喜欢摄影和蒙太奇,喜欢年轻的那些画面,喜欢笑点和音乐,喜欢演员。

23分钟前
  • 一碗云吞
  • 力荐

灿烂的少年都应该在27岁前死去

26分钟前
  • 苏娃
  • 还行

Nostalgia / 除夕夜走出影院偷抹掉眼泪然后继续踏入choose life的循环中 / 前作对自己的影响有多深,大概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在独居的时候养喵 /爱Spud

29分钟前
  • 木上立
  • 推荐

二十年前毒品还是潮流,二十年后Danny Boyle找到了一种替代毒品,把它像迷幻剂般的再次缓缓推进观众的血管——它叫做“后青春生活”。千变万化的配乐真是绝了,看到了时间的回眸。迷幻炫技的老流氓日记,最后一个镜头我给💯

33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所以谁说好看的男孩子过几十年一定会变成大腹秃顶油腻的中年男人,看看伊万和JLM,他们变成了好看的中年男孩子。

34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百分之九十九的情怀+百分之一的剧情+百分之一万的伊万麦克格雷格

36分钟前
  • 你大立
  • 力荐

Choose life, choose facebook, twitter and instagram and hope that someone, somewhere cares.Choose looking up old flames, wishing.... you'd done it aYou're an addict, so be addicted, just be addicted to something else..Choose the ones you love.Choose your future.Choose life

41分钟前
  • ×__×
  • 力荐

在爱丁堡看这部电影的感觉很奇妙 仿佛在下一个街口转角就会与他们撞个满怀

44分钟前
  • 豆豆豆沙包
  • 推荐

基本就是靠怀旧自high吧,整个片子故事已经是其次了,观众的热情都在一个又一个熟悉的梗。但其实仔细想想毒品元素比第一部少多了,四十岁的人很难再像二十年前那么疯狂了。非常幸运在柏林电影节看的,因为听不出来苏格兰口音的时候还能看德语字幕蒙一下。

45分钟前
  • 兔安叽
  • 还行

"You're the traveller of your own youth"

49分钟前
  • 张维托
  • 力荐

恰到好处的nostalgia 1的一些片段巧妙地穿插在影片里 笑点很多 看完又迷之感动 还是熟悉的味道 作为一部续集可以称得上是诚意满满了 #chooselife 就是苏格兰口音实在太考验听力了

52分钟前
  • pulp
  • 力荐

摄影依旧很花哨,剪辑依旧很快,配乐依旧很摇滚,花花绿绿的色彩,大量不规则的构图,但一切就是躁动不起来。如今导演的影像风格没有当年的震撼,反而还让人觉得他江郎才尽了。这一部的意义就是回忆杀,20年可以让所有喜欢这部电影的人怀旧一番,聊聊情怀和改变,俩小时的故事就是上一部的尾声。

56分钟前
  • 亵渎电影
  • 还行

When we were young, something bad happened. It is over.

60分钟前
  • 村口王大炮
  • 力荐

太好看!Boyle真是太会讲故事,大家真是太会演。中年危机能拍成这样真的很精彩。

1小时前
  • D K U N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