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消失的妻子

悬疑片内地2017

主演:郭鹏,朱蔻,王慧,李溯,温心

导演:韩帅

 剧照

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1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2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3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4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5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6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13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14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15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16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17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18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19消失的妻子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11-30 20:16

详细剧情

  当红明星方凌峰风流出轨,被身为导演的妻子王薇发现。王薇利用拍戏之便,请来了方凌峰的地下恋人吴漫参加自己导演的新片的试镜,在监视器后指导着两人,迫使他们在众目睽睽之下演出生活里的不忠。\r  方凌峰无法忍受王薇在戏里戏外的双重控制,在与妻子的争吵中酿成车祸,王薇不幸身亡,尸体烧焦,面目不清。\r  一个月后,方凌峰在制片方的压力下接演妻子未完成的“遗作”,女主角正是昔日的出轨情人吴漫,方凌峰感到心神不宁难以入戏,故意提出了修改剧本的要求。\r  编剧新手李佳半路杀出,剧情在她手中急转直下,仿佛再现着方凌峰与王薇从前的婚姻生活。方凌峰看后紧张无比,突然觉得消失的妻子一直没死,反而正在背后操控着这个故事的发展。\r  过去与现在,电影与现实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而剧组的最后一镜即将开拍......

 长篇影评

 1 ) 我没有结过婚你不要吓我

这是一则关于婚姻的现代寓言。关于婚姻,这个故事中的表象仍是亘古不变的围城和坟墓的困局,激情到日常,幻想到破灭,相爱到冷漠到怨恨到相杀。新媒体引导下的公众舆论为这则故事披上了现代性的外衣,但对于长期浸淫在美国文化中的观众而言,公众群体无意识和易被操纵的本性也早就不是什么新鲜内容。

*

太阳底下并无新事,而这部电影却如此引人入胜地把这些平凡的主题勾兑得别有滋味,有声有色让人欲罢不能。故事成功塑造了一对非正常的夫妻尼克和艾米,为人艳羡的金玉良缘天作之合。同作为事业有成的文化工作者,二人皆属聪明机敏,博闻强识,品味不凡之人。如此高度契合的婚姻却偏偏在两个聪明人的经营下不断走向破灭,直至妻子导演了一出惊世骇俗的失踪戏码。除此之外,故事的另一个新意则是第三者力量的引入,同著名的辛普森杀妻案类似,媒体和公众作为看客和自诩的裁决者一边摇旗呐喊一边推波助澜,他们的介入把婚姻生活从私人领域内抽离出来,置于公众舆论的审判台上。将私人情感和大众的道德判断糅杂在一起,在故事的立意层面构建起纵深,也让简单而老套的故事设定交叉出新的复杂度。

讲故事的方法同样重要,对于本片可能更加重要。这样一部长度约150分钟的电影,却丝毫不觉拖沓,整个过程充满惊喜而畅快淋漓。得益于吉莉安弗林的原著和剧本,大卫芬奇的运筹帷幄,这一趟两个半小时的过山车遍历险境,令人时而百思不解,时而会心一笑,时而拍案叫绝。仅仅通过轻轻拨动剧情的木偶线,无需诡吊的配乐和故弄玄虚的气氛渲染便将悬疑推至极致,足见编导功力之深。

整个故事的结构十分精巧。做一个无聊的解剖的话,叙事在横向上分为两条线索,分别以尼克和艾米为中心人物平行展开。而纵向上则是按时间序列,以艾米的计谋揭露为中心点分为前后两段,其中前一段可以视为事件的悬疑篇,后一段则算是事件的解决篇(小学生柯南既视感= =)。

前后这两个段落中叙事其实又各不相同,在悬疑篇中,艾米失踪后尼克的生活和侦破进展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明线,而伴随艾米日记中的倾诉这一暗线,我们得以从回溯的角度一窥二人的婚后生活。明面上,案发现场疑点重重,线索层出不穷,尼克的生活浮出水面——婚外情,吃软饭,貌似无辜的他却包裹在谎言之中;而暗地里,艾米鬼魅般的叙述则将婚后生活的不幸与浮现的线索一一对应,冷漠,家暴,字字血泪。尼克和艾米的两条主线如同磁带的AB面,一明一暗,一顺续一倒叙,一实一虚,构筑了镜花水月般的婚姻迷宫。

当艾米的日记被找到,所有线索都浮出水面并指向一处时,早就被邻居和媒体记者们穷追猛打的尼克已经千夫所指百口莫辩。而电影则在明示尼克的茫然不解的同时,借助女警官之口,让开了上帝视角的观众意识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比起侦探小说式的推理来鸣冤昭雪,这则故事在此却突然神来之笔直接将艾米的所有计谋整盘托出,其此时已改头换面避人耳目,只待目睹背叛自己的丈夫受到惩罚,这果然是一场精心设计的骗局。至此撕破迷雾,女主角艾米终于从幕后走上台前,让故事继续朝着未知的方向进行下去。

上半段故事是静态的解谜,诸多线索逐渐收拢,与之相比,下半段的故事骤然增加了具有无限可能的开放特性,男女主角的命运成了最大的谜团。男女主角各自的境遇则作为两条叙事上的明线齐头并进。焦头烂额的尼克开始试图反击,谋求资深辩护律师帮助,寻访妻子的“受害者”们,最终将自己的命运的赌注押在了电视访谈上。而艾米的隐居生活亦遭遇重大打击,聪明反被聪明误,自身甚高的犯罪头脑偏偏栽倒在两个老江湖的鸳鸯大盗手上,而不得已转而投奔曾痴情追求她的富家子弟。此时,尼克在电视上播出的“忏悔录”成为了扭转二人明运的契机。

从艾米目不转睛地凝视着荧屏另一端那个爱过恨过的男人的时刻开始,结局便已经写好。于是富二代成为又一个艾米的牺牲品,艾米再度出现在刚刚保释的尼克面前。至此,两条线索终于汇成一股,死去的婚姻再度复生,以一种符合我们期待却不符合我们理想的扭曲形态。

“她到底在想什么?”影片首尾衔接,形成了一个无法逃脱的环形。两个人的生活由分离到汇合,再次分离,各起波澜,而又最终再次会合。整个故事的立意与结构精妙绝伦,立体而不散乱,内容和层次之间的关联更是有一种叙事的美感。

*

但结尾不意味着结束。对于公众而言,这起轰动全国的失踪案无疑只是一场一波三折皆大欢喜的美国往事,万众瞩目的美国甜心死里逃生,变态绑匪死有余辜,出轨丈夫重新做人,一段即将崩塌的婚姻重新被挽救。公众和媒体们不会相信也不会去试图想象自身只是受人摆布利用的棋子,也不会反思自己的武断,认知失调机制会让他们更加坚定地认为无论如何丈夫就是有错只是我们宽恕了他而已。

极少数人:尼克,尼克的姐姐,律师,女警官,艾米的前男友,当然还有艾米自己,他们知道事实,却不能或不愿去还原真相。尼克可能是其中最为痛苦的一人,在艾米的威胁之下,最终还是决定要和这个曾经想要置其于死地但又为了回到他身边而动手杀人的女人在众目睽睽之下维持这段婚姻,养育孩子。

于是我们不解且愤怒,正义没有伸张,Bitch还是那个Bitch,更为惊悚的是,Bitch告诉尼克:这就是婚姻。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不禁愕然,要不是离门远的话我拔腿就跑,然后直接去离家最近的影碟店预定DVD等回家的时候放给亲戚们:看,这就是我单身的理由。

但我终究没有走,谁特么会信一个女魔头的话。可我们还是会去思考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除去疯癫的因素,为什么两个如此默契的人会走到这一步,毕竟他们之间的契合是我一直在寻求的东西,即使某位名人说过在虚拟作品中寻求真实那一定是脑子有问题。

尼克至始至终都被老婆玩弄于鼓掌,换句话说,似乎就是大多数已婚男士的代表,区别在于程度。也和很多男人一样,相识之初浪漫贴心信誓旦旦,婚后冷淡懒散浑浑噩噩,在现实生活的打磨下激情不在,甚至开始寻求婚外的慰藉。

艾米要比尼克要耀眼的多,和尼克一样也是一位小有成就的文化工作者,但同时是父母所创作的畅销全国系列童书《了不起的艾米》的原型,周身贴满了金光闪闪的标签:哈佛高才生,聪明风趣,美丽,超凡脱俗。在遇到风度翩翩谈吐不凡的尼克之后,艾米为其吸引而与之步入婚姻。

两个聪明人,相似的背景知识结构,用流行语来讲即是具有同样的频段和波长(频段波长二者属等价表述,因频率乘以波长等于光速= =)。在结婚关系中,总是要有主导者和控制者,聪明人在一起更是要争个高低。很显然,尼克输了。失去了掌控能力外加现实的不如意使其更快地变成一个自己曾许诺不会成为的人。

艾米是受害者,亦是加害者。她聪明至极,聪明到不屑于理会“宁信世上有鬼不信男人一张嘴”的古谚。她问尼克会不会像其他人一样甜言蜜语哄骗她,尼克情真意切地表示不会,有理由相信热恋中的人在此时的确是真情实意(在此问题犹豫的人都孤独终老于是灭绝了)。于是她认为尼克将一直恪守诺言,一直让婚姻保持新鲜感,把寻宝游戏一直玩下去。至于婚姻破灭什么的,她没有想过,毕竟他们都是聪明人,是灵魂伴侣呐。共同扶持并不在她的字典里,她要的是设想中充满乐趣永不褪色的完美婚姻。

于是当问题出现,当她的婚姻像俗人们的婚姻一样开始倾覆时,一切的问题都转到了尼克头上,这个男人才是罪魁祸首,是背叛了这段婚姻,背弃承诺之人,甚至还贪图自己的钱财。这就是对灵魂的谋杀,于是必须受到惩罚,比如死刑。

而当尼克在电视上伪装出自己的忏悔后,艾米这个疯女人居然又像小女孩一样相信了他。她当然没有信,但只是想要,哪怕是装出来的,至少看起来是完美的婚姻。为了这个她不惜杀人,用自己的头脑制造另一个骗局,然后回到这个怨恨畏惧自己的男人身边,威逼他将这场婚姻继续下去。

那个辩护律师说的一点没错,“你们俩是我见过最疯狂的人”。除了艾米,另一个疯了的人就是尼克。即便被折磨的奄奄一息,即便重新认识了生命中最熟悉的陌生人,他还是选择留下,被控制。我猜,这不仅仅因为艾米的恐吓,什么身败名裂,什么父子分隔,这些都不是问题,他完全可以打出手里的牌,借机逆转,最不济不过鱼死网破。两个人自由恋爱走到一起一定是骨子里有些东西在互相吸引的,这些东西包括危险与不安。对于尼克,除了自己仍旧完整的家庭,对于自己错误的些许反省,恐怕也仍有着同样疯狂的因子在血液中需要有另一个同类来压制。

他们剩下的生活,可能仍是被勉强称作婚姻的东西,是小说家们绞尽脑汁把矛盾推到极限时的衍生物。但这才不是我们日常对于婚姻的概念,除了共同生活,柴米油盐,哪怕偶尔的分歧,以及十之八九的不遂人意,但总归是要一齐前进一齐努力一齐互相理解的一段过程。允许我再掉一次书袋,根据多伦多大学今年的一项研究(发表于《实验社会心理学》),相比那些不断成长并克服问题的情侣而言,那些感觉相互之间完美契合的“灵魂伴侣”们更容易分手。毕竟不同的人,总归是有分歧的,这些分歧造成的不快对于这些人更为致命——这意味着不再完美。引用实验人员的一句总结:这(伴侣关系/婚姻)就是一段旅程,你对现在感觉更好,在未来做的就更好。

*

说了一堆被前人们从诗经开始一直到当下的流行歌曲中吐槽过不计其数次的废话,似乎勉强感到婚姻没有那么可怕以及艾米确凿无疑就是疯子无误。最后的话留给这场闹剧中最不堪的人——警察和FBI(公众和媒体已经被社会学家吐槽够多了),哪怕只要按照艾米的胡编乱造顺藤摸瓜追查下去,很容易就会发现她的谎言,尤其对于搭上性命泡妞裸死床上的富二代巴尼(没注意片中的名字),这起莫须有的绑架总会有各种漏洞(和观众的上帝视角无关)。除了明哲保身的女警官,其他警察乃至FBI居然也都放弃了职业素养,竟然仓促结案,编剧你是对FBI有什么偏见么......

 2 ) 让你怕,却不让你死

近日看到一条引人发噱的微博,几则夫妻对话,讲的明明是同一件事,两人的重点却完全不同。其中印象最深的一则,丈夫告诉妻子他工作受伤,小婷把他送到急诊室,目前情况挺严重,可能要截肢!妻子却脱口而出:“小婷是谁啊?”乍看实在好笑,虽然有些夸张,但这也说明了女人是直觉先行的动物,而男人往往着眼于事实,因而对于女人的反应总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绪。 没办法,男女就是大大不同。热恋时,对方说什么都好,在一起久了,步入婚姻之后,一切就慢慢不一样了。男人开始觉得女人无理取闹,不过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却老是动辄得咎,最后已经不是让不让步的问题,而是心理压力的问题。男人想逃,女人就紧追;女人越靠近,男人就离越远。于是,各种恶性循环,导致最终关系破裂。说好要牵手一辈子,最后却连一刻都不想再触碰。原本最亲密的感情,却慢慢成为最想逃离的束缚,许多走不下去的婚姻皆是如此。 电影《控制》﹙Gone Girl﹚,那对貌合神离的夫妻就是其中之一。妻子在结婚五周年当日失踪,原本就感情不穆的丈夫错愕之余,只能硬着头皮想办法找出妻子。没想到在搜索的过程中,丈夫竟从被害者家属渐渐变成涉有重嫌的罪犯。然而,悬疑电影的定律通常是:看起来越像凶手的,往往不是凶手。 【男人永远不知道女人在乎的是什么】 尼克﹙班艾佛列克饰﹚与爱咪﹙罗莎蒙帕克﹚原本是一对恩爱夫妻,回溯两人相恋的时光,和所有心有灵犀一拍即合的爱情一样美好,彷佛天造地设的佳偶,水到渠成后,自然步入婚姻。然而,婚姻生活却不如预期,从彼此相爱到渐行渐远,从无话不谈到话不投机半句多,慢慢地,佳偶变怨偶。这似乎是常见的婚姻状况,有些人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有些人却无法视而不见。不能忍耐,就必须做点什么。 人会改变,爱情也会,但婚姻不许改变。或者应该说,越真实,越幻灭。我们爱的经常是想象中的对方,对方爱的也是想象中的你。而婚姻,就是一个从美好想象走到真实状态的残酷过程。有些人经过磨合,更了解对方;但有些人磨合不了,只怨对方不了解自己。爱一旦生怨,过去的爱,也就真的成为过去。想要维持婚姻的不变,两人就得做出改变,偏偏自我认知中,需要改变的,往往不是自己。 事实上,相恋不等于真正了解,结婚也不等于永结同心。最初相恋时的心有灵犀当然不容否认,但那仅是爱情的一部分,随着时间过去,更多相处细节在对方心里的撞击,才是爱能否继续的关键。电影中,爱咪写的一本日记,成为犀利冷酷的视角,隐藏在真真假假的背后,是经年累月下对丈夫日益深刻的怨恨。而状况外的丈夫,打死都不会知道妻子真实的想法,就好比两人同在迷宫之中,妻子都已经走到最核心之处,丈夫却始终徘徊在入口。曾经再怎么心有灵犀,也抵不过往后日日夜夜的无心。 已经没有爱的夫妻,大不了就是离婚。然而,比没有爱更糟的是爱变成了恨,当恨成为爱的支点,两人的牵扯就不仅是表面所见那么简单。偏偏恨往往比爱更持久。爱,能让人心甘情愿改变自己;恨,则是想尽办法改变别人。男女之间的战争往往源于:男人永远不知道女人在乎的是什么?而骄傲聪明的女人也绝不会善罢干休! 【“真相”是经过控制的结果】 这虽然是一个家庭的失踪事件,但透过群众的聚集与媒体的煽动,它摇身一变成为轰动全国的社会案件。明明事不关己,但每个人都能说出一套自己的看法,眼中所见再加上一点想象与媒体评论,“真相”眼看就要呼之欲出。事实上,没有人在乎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却能对别人的生死大事轻易就大放厥词。人言可畏,正是因为你明知道他们是错的,但所有人却把错全指向你。就好比你被关在疯人院,你拚命地说自己没疯,别人却更肯定你是疯子。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尼克明知会被修理仍硬着头皮参加一个热门的访谈节目。媒体最擅长操控人心,但只要你能操控它,一面倒的结果就可能彻底反转。人们想看的不是真相,而是一场精采的“表演秀”,谁有更好的表演能力,谁就能反败为胜。所以,“真相”往往不是真相,而是经过精心控制的结果。 【如影随形的颤栗,最是恐怖】 大卫芬奇的电影,从不让人失望!本片改编自吉莉安弗林﹙Gillian Flynn﹚的同名小说。没看过小说,直接看电影的效果更惊悚!一开始,步调缓慢冷静,随着剧情抽丝拨茧,观影的我们不知不觉变成了不明所以的丈夫尼克。妻子﹙敌人﹚明明消失了,却彷佛如影随形的鬼魅,冷不防就挨上一拳!比死更恐怖的是,时时被死亡阴影笼罩,却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死?就好像有人把手放在你的脖子上,不出力,也不把手移开。 台湾将片名译为《控制》,个人觉得相当精准!这世上没有真正的完美,就像人与人之间难有全然的了解。自以为了解对方,想控制对方的一切,拥有的也不过是想象中的完美,真实依然是越离越远的心。 了解人性与掌控人心确实是最厉害的报复!但控制不是爱,恐惧也不是爱。如果不在乎有没有爱,只想活在自欺欺人的世界,当然,那是你的选择!

 3 ) 说说我打两星的原因

看到好多给五星四星的,以及’冷峻’、’深刻’的评价。说说我为啥打两星。首先必须说明,无论大家怎么喷,两星是看完’全片’之后的诚实感受。之所以强调全片,是因为电影的开头是很棒的,4星甚至5星的确不过分。实际上,个人认为前1/3都很好,一直到揭穿整个失踪事件是妻子的预谋,都没有什么大的问题,而且悬念感很足。但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人物设定走偏了,电影失控了。
导演把妻子的角色设定成一个不折不扣的psycho——你知道这时候观众我有多失望吗。当主角变成疯子以后,所有黑婚姻,黑中产,黑中年危机,黑parenting和大众媒体等主题的深度一下子锐减。就像审问一个谋杀犯,如果他/她是故意杀人,那么背后就有很多原因值得深挖,然而一旦发现该犯人是精神失常,他/她杀人时只是在发病,性质和趣味性就完全不同了。而这部片子的2/3都是讲她如何发疯这件事,拍得再细再耸人听闻,也不过是一种基于“看精神病人如何创造性地发疯”的猎奇,并无多少深度或者批判性可言。女主psycho的基调定在那里,她再怎么疯狂、离奇,都显得“不足为奇”,不能/或者说几乎很难将其归结于7年婚姻盘根错节层层叠叠积累下来的问题的总爆发。
导演的第二个失误是没有对该爆发交待哪怕一个说得过去的、导致她爆发的原因。因为退一步讲,假如故事中断或后半部分,一定要把女主设计成psycho,那么铺叙部分就该加强对这段婚姻的窒息性的叙事。深刻而又不露痕迹地描绘,婚姻是怎样提供了,把她从常青藤高材生一步一步逼成psycho的“可能性”的情节。但是,也许是为了保持悬疑性,也许是为了突出揭露她其实是psycho的那一刻的强烈反差,铺叙部分对这个“可能性”着墨甚少,只能看出她的父母有控制欲,经济危机加剧了心理扭曲,夫妻之间缺乏沟通。以上三点,每一点都可以往细了拍,但是这部影片的情节却是蜻蜓点水式的总结,什么都提到了,可什么都只是浅浅地一笔,所以对于她的病变,观众无法同情——因为找不到原因。
来说个我眼中的最大败笔:抢钱的情节。情节由因果串连,因果构成了整个叙事。女主钱被抢的情节,是她联系巴尼叔叔的’因’,而且是唯一的原因——这说明,她联系巴尼叔叔纯属意外,她本来没有打算联系他——换句话说,巴尼叔叔的死,与女主的计划,以及她在电影里面忙活了大半天的事,没有一点关系。因此,叙述巴尼叔叔之死的全部情节,以及围绕此情节的悬疑部分(比如女主利用他对她的迷恋控制了他很多年的暗示),对女主的个性成因帮助不大,是进一步描写她疯狂的状态。最根本的,她这个人是怎样一步步走到现在的原因,还是没有看到。而巴尼叔叔之死几乎占据了电影的整个后三分之一。
个人认为,芬奇是个善于制造悬疑的高手,这从影片开头涌动的张力可以看出。芬奇真的很会撒网。但这部片子对角色设定的失误,对情节成分失去重点的把控,不仅让悬疑打了折扣(如前所述,由于缺乏对于女主心理变化过程的叙事,悬疑变成猎奇和惊悚),也让主题显得莫名其妙。网破了,不知道导演想强调什么,想黑哪一部分,一会儿是婚姻,一会儿是中年危机,一会儿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冷漠教育,结尾部分似乎又在黑大众传媒与公众舆论之间的吊诡关系。
剧中那段至关重要的、造成了电影中一切结果的原因的婚姻(以及婚外情),还真没看出什么特殊或者特别残酷之处,更没有通过此片看出“婚姻的真相”——说有真相的同学拨冗也让咱开开眼?最真切的感受是,小本运气不好娶了一个高智商的疯子。。。。。。

补充:其实女主到底是怎么变成这样的真的很令人好奇,可以拍成一部电影。从小家境优越,从高中起就懂得运用美貌控制男性,并且一控制就是十多二十年,控制的男性不止一个,并且高知。栽赃一名男性(致其数年不敢翻案),杀死一名男性,最后跟本来预备栽赃的男性“按照自己的意愿”复了合。要我说,她跟小本那点事应该电影开头十几分钟就讲完,倒叙,重点拍恶女前传。。。。

 4 ) Creepy phycho bitch met the twisted society——首发抢个先

太困了随便说几句吧。
纽约电影节开场电影,人生也算赶了一次全球第一。

内容可以总结为creepy phycho bitch met the twisted society.... 两个半小时的片子,大概从半个小时之后就开始进入高潮,然后每一次在你觉着高潮将尽的时候就会情节斗转冲向下一个高潮,你以为自己已经看到了结尾,其实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暗射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到最后已经分不清谁最变态以及到底是谁的问题了,变态到看全片的时候心里一直在重复“Holy shit...."...活在自己世界里无drama不欢的女主角,活在支配里实际上也确实处于道德劣势的男主,活在对女神的YY里终于得到的时候却是被利用甚至被一刀封喉的男配……甚至所有配角,所有不知情的旁人,所有涉及到的亲属和外遇……每一个人物都是彻底的悲剧,是生活的祭品。

剧本和导演的功力还是很到位的,两个半小时略长但也没有失去耐性。镜头干净利落,我觉得剪辑最有趣的地方是片子里几次出现了恐怖电影中常见的暗示镜头,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发生,白白揪心半天,而真正最直接的血腥镜头,却出现在压根没有铺垫和心理准备的一瞬间,精准给力。

男女主演技都一流,男主角够崩溃女主角够变态,一颦一笑都恰好到位。还有今年在美剧、电影、百老汇和托尼奖四大阵营红到紫熟的NPH,出镜不多而惊(can)艳(lie),痛快淋漓地死在高潮里也算“死得其所”了= =

跟之前的片子比起来,这一部没有那么贯穿始终的暴力感,也没有那么赤裸裸的直接的冷色调阴郁,反而逻辑更好一点(虽然有些点似乎不是完美无瑕),故事性也更强。但是沉重感一点也不输于任何一部,是更生活化的悲痛和消极,让每一处变态都有理有据,每一个Go crazy都合情合理,温存和仇恨相爱相杀,演员无奈观众更无奈。很多似乎戏剧化的夸张和疯狂其实只是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绪和桥段放大到极致的效果,边看边后背发凉,虐你毫不犹豫。

 5 ) 病蔷薇

《消失的爱人》是一部很酷的电影,不仅仅因为AMY如魔女嘉莉一般浑身鲜血,以胜利者的姿态浴火重生,完成了又一次新的假人格塑造;比这更奇妙的是,AMY这个角色激发出了观众心中的恶。我必须得承认,在观赏电影的过程中,不止一次地在心中为这个心理扭曲的碧池摇旗呐喊。直到她最后一次给自己的丈夫下了套,余生都要捆绑在一起,并告诉他:即使相互折磨,相互伤害,但那就是婚姻啊。此时此刻,屏幕前的绝望主妇们,心中的恶已经满得快要溢出来了。负能量在结尾字幕浮现处释放。

还是萨拉沃特斯说得好:男人的变质顶多是从天堂到凡间的程度,女人的恶是直接从天堂到地狱,这无疑还是男女大脑构造不同的问题。懒惰消极的丈夫值得被惩罚,但即使被作弄至死,他仍然是不会试图也没有能力去理解心思纤细,敏感到变态程度的妻子的心。AMY渴望的婚姻是每天有花样有游戏,NICK的婚姻是吃喝拉撒,尽可能去应付妻子的期望。

年中时有部日本电影叫《白雪公主杀人事件》,《消失的爱人》在各种话题和解谜套路上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媒体舆论不遗余力的过度介入渲染,见风使舵;对普通大众孱弱的独立思考能力的嘲讽;以及窥探人类皮囊之下深深的恶意,情感关系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看不见摸不着却微妙存在的敌意。所以这起自导自演的案子还可以有一个别名叫《白雪公主被杀事件》。


电影还未过半的时候,AMY伪造案发现场嫁祸丈夫,自己却逍遥法外的真相已经告知观众。如果说前半段是连TVB的刑侦剧都能拍得出来的水平,那后半段以AMY视角展开的失踪之旅才是故事的真正开始。这也导致整部电影的意图不是在跟你讨论家庭伦理或者唏嘘七年之痒,虽然通过人物的台词道出了不少夫妻相处中残酷与虚伪的一面。但故事的核心也就是题眼只有标题人物——GONE GIRL,也就是AMY。整部电影就是一篇心理扭曲少女的精神病理解剖书。

报复,落难,杀人,复活,华丽回归,常春藤盟校出身的聪明姑娘在一系列高智商无底线,害人又害己的犯罪手段,没有太过烧脑的地方,真正有趣的是她本身:被父母榨取剽窃童年,嫉妒着父母虚构出的那个童书中的同名女孩。电影开场时的童书推介酒会上,NICK看着一张张漫画板,把画里的完美女孩amazing Amy与自己的爱人混淆在了一起。

你什么时候养过小狗?
那是“她”的小狗,这能使她深入读者的心。我小时候就被淘汰出了田径队,但是“她”是个运动健将一直练到了大学。

作为童书的原型人物,她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今天我们为书中的AMY举行了一个虚拟的婚礼,您本人是否也真的结婚了呢?
欧,“她”始终在生活上领先我一步。

即便是在女儿失踪后的第一次新闻招待会上,父母双亲依旧是端着童书作者的架子,做着体面又不乏煽情的演讲:
神奇的AMY伴随着数以万计的美国孩子一起成长,我们需要大家的帮助,帮助我们找到她。
在父母心中,女儿的第一属性首先是她的社会角色:聪慧完美的卡通书主角AMY。显而易见,这顶帽子扣在AMY头上并不舒服。在结婚五周年纪念的寻宝游戏中,她留下这么一条线索:想象一下我是个坏女孩,我早该得到惩罚。


在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下,AMY的控制欲越发强大,她使他变得更加聪明,更加机敏,激励他提升到与她相当的层次,她锻造了自己梦想中的男人;并且有这个自信,她的男人这辈子最棒的时候,正是努力成为她希望样子的时候。她卸掉精致的妆容,舍弃柔顺发亮的金发,撕掉皮囊成为一个凸着肚腩的平庸中年妇女,有一刹那AMY是真的想割舍这段令她丧失尊严与金钱的婚姻,顺便割舍那个通情达理,温婉贤淑的自己。如果就那样结束生命电影就没那么精彩了,了不起的毒妇最终还是选择苟延残喘地选择活了下来,那并不是因为爱,而是她容不得自己在大功告成之前居然阴沟里翻船,就像她最后被丈夫抵在墙上时说的:我不会半途而废,我就是这样的贱人。她必须要赢。

AMY任性得就像是一个从未长大过的小孩。恐怕从父母把对她的爱分摊给另一个虚拟AMY的时候起,她的内心就没长大过。做出来的事情很恐怖,但她就像小女孩在撒娇一样求关注,以一种恐怖的形式在撒娇。日本人管这叫黑化病娇。撒娇的女人最好命,撒娇的女人最危险。

她是最好的女孩,也是最坏的女孩。她精心地为每一次结婚纪念准备寻宝游戏,纸婚的时候送了丈夫笔记本,让他继续写作事业;花朵婚的时候带丈夫到后庭去看野花。她淘气起来也可以从“被强奸”段位毕业,直达“杀人犯”的里程碑。在她的自供中,我们知道她在案发的早上争分夺秒地制造假血泊,写假日记:一开始的确是真实的,但后来呢?我就可以随便杜撰了。所以镜头里回忆部分的争执推搡,到底有几分是真实的我们也不得而知。或许NICK并没有那么粗鲁,他唯一的糟糕或许仅仅像他在女警官面前面前表现得那样:不清楚妻子的血型,不知道她到底有没有朋友。这些懒散的微小表现是足够一个女人内心死上几回的。

我倒不认为AMY杀了可怜的痴情贵公子DESI,回到NICK身边完全是因为信了他的电视表白,念及往日情怀。另一部分的AMY习惯性地爱享用游戏欲与破坏欲,当DESI身披拯救者光环把AMY带到湖边别墅,并演示牢不可破的监控装置时,就注定了悲剧。AMY的一惊一乍,并非因为她的柔弱恐惧,而是这个游戏根本不是她想玩儿的,被他人置于控制之下显然是她的逆鳞;一旦陷入被动,空虚中,就企图要让自己闪闪发亮。DESI这个可怜得替死鬼太平庸,根本无法企及敏感霸道,内心扭曲的AMY的游戏领域。

AMY惊人的狡猾背后是一个复杂的灵魂:自卑又傲慢、霸道又隐忍、自弃还复坚强、冷血又饱含深情。这是一个精彩迷人的角色,我爱那个金发碧眼说话拿腔拿调的cool girl,也爱那个浑身鲜血的crazy gril,她从来都不是gone girl,她的走是为了回来。看完电影之后脑子里还满是AMY侧躺在床上似笑非笑的脸。女演员罗莎曼德·派克贡献了我观影史上见过最血腥震撼的表演,值得赢下一尊金球奖。而男主角本阿弗莱克的表现相形见绌,不过这正符合他的角色:善良平凡,没有大坏特坏,却是个绝对的弱者。

 6 ) 冷峻的魅力

这年头影评写的都和剧情梗概似的,大部分笔墨都在分析故事,这固然没什么不好。但Gone Girl会是一部让你有冲动写真正“影评”的电影,因为从电影制作的角度来讲,各个方面都耀眼到不能让人忽视。

选角和表演

有很多导演表示过,“Directing is 80 percent casting.” 意思是制作一部电影(或舞台剧)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选角。我以前一直不信,觉得那摄影啊音乐啊什么的都不算吗,看了本片才知道厉害,最后回味的都是人物。

不可否认小本依然有点面瘫,但是就是很合适Nick这个软弱呆瓜的工薪阶级花花公子。人家长的就是很帅啊,在人群点蜡烛祈福那场戏里台下有个女的轻声说”He is so hot”的时候一点违和感都没有,在加上小本为了《蝙蝠侠大战超人》变壮了不少,养眼指数瞬间爆表(拿gummy bear砸脸卖萌什么的,你够了)。这种独特气质让后面人们恨他(出轨的花心大萝卜),和人们喜欢他(真诚认错的大帅哥)的两个情节自然很多,更加强了社会批判性,因为这到底是个看脸的社会,随便听点故事,再来一张好脸,民众就自娱自乐去了(我完全没有在影射柯震东什么的)。某种意义上小本的面瘫也成就了Nick这个角色,因为这让他“默哀”妻子的失踪显得很假,他说真话的时候亦是如此,更强调了婚姻里每个人的虚伪性,当真是人戏合一,可谓是利用面瘫的最高境界。小本你欠芬奇叔太多了,顺便吐槽你的短脖子。

演Amy的Rosamund也为本片献出了不能忽视的表演。演员自己就是牛津文学系的高材生,符合Amy的高等教育背景。网上有人批判这位英国女演员高冷的气质体现不出原著里Amy的美国甜心那一面,我倒觉得没什么。她身上那种独特的恬静的气质以及稍微爷们点的嗓音让她看起来很有力量和自信,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管她做的事有多么扭曲。这种气质也给后面她做两面三刀绿茶婊的行为增添不少可看性,因为前后对比很强烈,同时又深不可测,令人心寒。让我觉得不管计划中途有多少变数,她总能找到对策(潜台词:不要上哈佛,不然出来就这样) 。不过她发音上有所有英国演员的通病,他们在说美音的时候声音会变轻。参照《豪斯医生》里的Hugh Laurie。我听过他用自己英音接受的各种采访,声音很实,但是在《豪斯》里说美音的时候声音变虚了一点,就好像唱歌用假声一样。本片女主也不例外,声音变的飘渺,时间久了真有点枯燥,但是又有独特的韵味,感觉像一个魂魄在你耳边细语一样,使旁白令人不安。到底是恨的不够深,您当初要是真能下定决心自杀,Nick也真的不一定有活路,她的自负成就了自己最后也毁了自己。

网上有人吐槽Desi那一幕完全是没必要的噱头,因为书里面根本没有这样暴力色情加血腥。然后主创人员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据说在监狱里如果想要干掉一个人,往往都会在操场,因为剧烈运动后心跳加速,这时候伤到主要血管,挂掉只是几秒钟的事,等叫人来早就晚了。Amy深知这个道理,因此这个戏剧处理很符合她psychopath的性格。我听了之后脊背发凉。这个情节改编也算是为人物服务的。

其他角色都选的很好,Neil的千年备胎,Tyler Perry的淡定律师,Margo这个真性情姐姐,Amy的强控制欲母亲,胸大无脑的小三,客观公正的警探,夸张虚伪的真人秀主持...... 没有人刻意去抢戏 (如《美国骗局》里的Jennifer Lawrence),都是各司其职,为故事服务。

摄影和音乐

靠情节取胜的电影,你很少会重复看。你往往来回看的都是摄影音乐等其他方面也比较耐看的电影。本片摄影师和配曲家都是和芬奇多次合作的人,把芬奇这位阴冷大师的独特风范表现的淋漓尽致。预告片里女主沉入水中那个镜头我直接就醉了,开头结尾的那个头发和面部特写我也是跪了,这种独特美学风格真的是深的我心,不过这也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就喜欢于妈的大红大绿古装片,都是不同偏好而已。这种简洁,精确,冷峻的摄影在大银幕上有着独特的光芒,是在任何电脑屏幕iPad手机上代替不了的体验。现在移动产品和网络抢占了很多票房,也减少很多观众去影院的动力。只是电影不仅仅是看情节那么简单,有些质感是只能去影院才能感受到的。

芬奇这种美学也体现在字体上。作为一位7年的资深果粉,我对字体非常敏感。海报上的字体就是我喜欢的现代简洁风,片中运用的字幕也都是同样大气简洁的字体,这些细节也是风格的一部分。

当年《社交网络》拿最佳配乐的时候很多人表示不理解,这货有配乐吗?的确,它不像John Williams的管弦乐有那么强的存在感,但对情绪和氛围的渲染依然不可忽视。血浴情场那幕的配乐真是绝了,其他时候也都是默默的在背景里烘托氛围,比如第一个小时后真相揭露时的音乐,没有太过火,但也恰如其分,扣住你的心弦。显著特点就是音乐往往是在后面备着,例如Amy给高富帅做早餐那场戏,一开始只是淡淡的渲染情绪,你可能都察觉不到有音乐,但是在她跑到窗边摄像头下假装受害时配乐已经过渡到高潮,相当自然。配乐这个东西,很容易变得喧宾夺主让人抵触。反面典型《战马》,动不动就用煽情的音乐告诉你,来,这段要准备哭了哦,这就有点过。本片配乐是同样独特的现代风格,阴冷,无情,却又抓人。最重要的是它没有喧宾夺主,而是积极的为故事服务,实属难得。

剪辑

剪辑师可以说是导演最亲热的伙伴。因为他们不像导演那样天天在片场,对自己拍的素材有感情,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有足够的客观性。如果有华丽的tracking shot但是却没有给故事服务,他们都会勇敢的减掉,而导演就不一定了:老子拍那个镜头花了那么长时间你咋说剪就剪了呢?所以导演要分清楚,最终呈现的素材的效果和自己为这个素材付出的精力是两码事。

前一个小时的剪辑的特点就是“秒切”,不会在某种情绪里让你沉淀太久。诸如Nick求婚那场戏,一亮出钻戒,俩人刚亲上就瞬间切回现实,一点也不让你留恋他们的甜蜜,因为现实里面正在发生的悬疑才是最重要的。还有Nick推倒Amy的那场戏,他刚刚用充满内疚的眼神靠近她的时候又是秒切回现实,都没给观众回味的时间,直接把过去发生的不安延续到现在。这种“不留恋”的剪辑风格把注意力真正放在了失踪案上,并且加重了俩人破朔迷离的关系,很好的在交代情节的基础上营造影片氛围。

毕竟是小说改编的电影,离不开用旁白来交代部分情节。前一个小时我们一直处于上帝视角来关注整个失踪案的进展,Nick偷情都能看的到,本应该是很客观的,但是又加入了Amy非常个人化的旁白。这种客观主观的来回切换可能才是让我们欲罢不能的原因。Amy的旁白回忆部分未尝不是一种扭曲的“新闻报道”,因为它也是在操纵我们的感情。

两个情景交叉剪辑加速情节与悬疑的用法也很显著,诸如Nick解出第三个线索和警察发现日记本的这个montage就运用了快速的交叉剪辑,可以说让观众在期待中同时达到了两个小高潮,紧接着就是Amy自述真相的大高潮,让影片的前一个小时结束的汗彻淋漓。

我喜欢本片的剪辑因为它对节奏的掌控和各种variation。观众很敏感,意味着他们也很容易厌烦。前一个小时我们都已经熟悉了这种闪回+笔记本特写+回归现实的crosscutting模式,等真相揭露之后,这种剪辑模式又变了,这就比较有生命力。例如美剧《童话镇》,永远都是在现实和闪回俩方面来回切换,没有任何变化,时间久了就真腻味了。另外一方面,本片中该切特写的时候切特写,该切中景的时候切中景,很流畅。最好的剪辑都是那种能让你意识不到有cut的手艺。很多电影喜欢用establishing shot呈现人物关系却忽略特写,但只有特写才能让观众凑近人物内心,本片对特写的各种合理运用大大增强了对人物的塑造。



故事

我没有读过小说,但是整体观感总结为一句话:柳暗花明又一村。你以为结束了,但总是还有。我个人觉得真正的戏是在知道一切都是Amy自导自演这个事实时候之后才开始的,而那才在一个小时的位置,与以往的悬疑片都不一样,不是靠一个在结尾的大反转来满足观众,因此对很多东西的挖掘都要深一点。如果你在结尾处展示反转,观众忙着惊叹呢,都没有时间沉淀思绪。而Amy的计划揭露之后还有一个半小时,给观众足够时间去思考婚姻,媒体,并分析众多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诚然结局部分可以再精简一点,但是人编剧就是原书作者,你让人删岂不是和杀掉亲生孩子似的。芬奇可以再大胆一点,多删点东西,如果结尾能再精简15分钟左右的话真的可以成为年度神作。不过长一点的好处是观众会和片中的人物一样身心俱疲,增加对他们无望感的认同。

这是一个让人憋屈的电影,因为最后没有给你一个正经的catharsis。她被绳之于法了吗?没有。他揭露她了吗?没有。最后这个婚姻像牢笼一样紧紧的锁住他们俩,比开头的时候还难受。至少当时他俩虽然埋怨着对方,但依然有离婚的可能。现在却要在恨的同时来装和谐,演给别人看,真是比死罪还难受。这也是我看过的最让人矛盾的结尾,因为从结构上导演用了前后呼应的手法像大括号一样优雅的把影片结束,观众得到了一种满足感,但是从情节上却让人心寒,又是硬生生的把这个满足感剥走。明知自己枕边人是毒蛇,却如牢笼般不能挣脱,更要在面上苟延欢笑,让自己在虚伪和恐惧中度过余生。芬奇不愧是冷峻大师,因为他知道死亡就是解脱,活着才是折磨。或许这才是吃软饭又找小三的Nick应得的下场吧,比抓监狱直接枪毙要有意思,因为他陷入了婚姻的无期徒刑,真的和结婚誓言一样,“唯有死亡才能让他们分离”。

这个电影最有意思的地方是全片没有一个“反派”,故事本身就是大反派。Amy是施害者的同时又是受害者,媒体总是关注受害者那一方,因此把关注和同情都给她。而我们知道真相后Nick又成了受害者,所以我们的感情又移到他身上去了。其实婚姻未尝不是如此,没有人是干净的,每个人既是施害者又是受害者。

我没有看小说,但是根据各种评价来看,小说好的地方是非常具体,对两位主角的详细心理描写让俩人显得真实可信。有人觉得电影不够真实,什么警察为啥不彻查漏洞百出的Amy之类的,我反而觉得太认真你就输了,因为这故事虽然发生在现实社会,但是明显不是真正的“现实”,和《搏击俱乐部》似的。为啥"The first rule of Fight Club is to not talk about Fight Club"?因为如果我们把自己的黑暗幻想暴露在阳光下,我们就会发现其中的不合理性,并且意识到一切都始源于自己的自私与自恋。

其实我觉得本片和《搏击俱乐部》蛮像的,女主Amy和爱德华诺顿的角色Tyler都看破了社会期待的“完美”生活背后的假象,企图用破坏来恢复秩序。而且两部片子都影射了男性对“阉割”的恐惧。其实Nick多软蛋啊,出事了也总是和姐姐Margo窝在一起,在集会上和访谈秀上总是看她的脸色,结尾处决定和Amy继续生活的时候又跑到Margo那里求安慰求肯定。至少《搏击俱乐部》里Tyler意识到自己逐渐消失的男子汉气概,并企图用暴力来恢复,Nick则稍显被动。

不管怎样,从这些角度看,Gone Girl也注定是“假”的,这也无妨,观众能体会到属于自己的问题就好。

本片惊喜的喜剧元素也是不能忽视的。我看的午夜场,观众隔一会就会大笑一次,很多人物对话诙谐幽默,这种在悬疑中穿插喜剧的手法我比较喜欢,很好的调节气氛,但也没有过火的变成无厘头,可是黑色喜剧的范的确是出来了。

我评价一部电影好不好经常是通过对潜台词的展现。反面典型《红磨坊》,虽然是部挺好看的电影,但是“Love”这个中心词出现次数太多了,没有任何潜台词空间,全都帮你说出来了。本片的潜台词有很多,但都是给你呈现出来的,不是靠台词硬生生塞给你的。对媒体的讽刺,对真相的戏谑,对幸福假象的批判,对婚姻的绝望,这些感悟都是观影结束后自然带给观众的(虽说有个别关于婚姻的台词还是有点过于明显的把主题塞给你),所以逼格很高。有好主旨,但是把这些大道理赤裸裸的扔在你脸上的都是一般的电影。好的电影都是在有好主旨的前提下让你自己领悟和体会。


----------------------------------------------------“彩蛋”分界线--------------------------------------------

我知道这是一篇长文,所以为了感谢耐心读完的各位,分享一点独家“彩蛋”。

Gone Girl的美国首映是在9月26号的纽约电影节上,结果就是那一周的周三,大卫芬奇跑到NYU的一个小教室来给电影研究生们交流,后来消息“走漏”,作为本科生的我也跑到教室去凑热闹,听他讲了讲对电影的认识和各种Gone Girl趣闻(为啥不在Gone Girl上映后去呢?摔!有一堆问题想问他) 节选一点Q&A。觉得他是一个怨念的萌老头,fuck shit等词一点也不避讳(可能因为在场的都是学生,他放得开吧)

热情:
如果你有热情,有能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大家都会跟随你的

大制片厂:
- 都贪心

- 得学会销售自己的片子

- 有时候谈判到最后,自己都没有最终剪辑权,很辛酸。《搏击俱乐部》我就没有最终剪辑权

- 有很多白痴(morons,比idiot要更重一点)。有时候大制片厂会问一下“专家”,给他们先看片子,如果他们不喜欢,制片厂就会把片子排到三月初这种烂片档期。关键是这些“专家”都是些没脑子的蠢货,压根就不该问这些人的意见。

票房:
- 你要是信首周末票房那一套那你就信吧

- 票房不是一切。《绿野仙踪》当年票房沉了,几十年之后却卖出了十亿美元

-《搏击俱乐部》当年票房差的不行,但是吧...

讲故事和拍电影:
- 你最享受剧本的时候永远是你第一次读的时候,然后就不行了。特别是作为导演,你可能要把同一个故事给很多人重复100多遍,然后你就会发现故事里的各种漏洞和不合理的地方。再加上片场的时候你会不停的在重复故事,很烦。所以你们平常也要多锻炼,如果把故事重复100多遍你还没有烦,说明这故事是值得讲的,要不断完善。

-《搏击俱乐部》我读了本子后觉得非常有意思,articulate beautifully,所以我决定拍。

-《龙纹身的女孩》我想拍是因为我喜欢里面两个人物的关系。你有一个45岁的记者想要找到evil,然后你又有一个23岁的女孩告诉你,”You don’t know what evil is.” 她自己被政府官员利用,所以深知世界的丑恶。我觉得这两个人的关系很有意思。

- 我和编剧聊的时候只会让他们说一次这个故事对他们的意义,因为你非常容易陷入对故事的抽象解释。我会告诉他们,”Here is what I think I can show”。因为电影永远不是想象中的东西,永远要视觉上可以呈现。

- 拍电影是个很矛盾的事情。一天就要花掉40万美元,你不可能细水长流,很多事情也不会像你当初想象的那样。整个过程就好像给一个正在走T台的模特边走边做衣服,永远不可能是合身的。

导演员:
- 我才不是那种耐心的导演,让演员坐下,然后问“What do you think?” 我才不管他们怎么想的,我只会告诉他们here’s what I want。

- 和演员沟通一定要讲真话。如果我觉得他们演的不好,我会告诉他们,但是这也要讲究说话的技巧。Okay, I think I understand what you are going for, but here is what I actually see.

配乐:
- 我不喜欢18世纪古典音乐那一套东西

- 配乐is an extension of the sonic role of movie

- 最好的配乐师,你和他永远只谈论故事,然后他就会给你创作出来,而你不会和他纠结于配乐细节,比如该用大提琴还是长笛什么的。我很荣幸能和Trent合作这么多次,他很棒。

Gone Girl:
-粗剪3个多小时,我们听了不少意见,然后在音乐上下了不少功夫

-我们拍了500多小时的素材。我现在学乖了,知道不是每一条都会出现在电影里,有一条好的就行,但我还是喜欢在片场多拍点

-很享受在片场。很享受和本片cast的合作

-很佩服Tyler Perry,他相当敬业,永远在片场不是闲着的,专业的态度

-选角还是很自然的,我也说不出来为什么。选Neil Patrick Harris是因为......他是Neil Patrick Harris啊。

-拍本片的时候我不停的想该怎样把这个我已经很熟悉的片子给Virgin Audience带来快感,挺不容易的,需要学习。(给这个比喻跪了......)


------------------------------------------------结束---------------------------------------------------------------

* 第一遍刷的时候根本就没注意NPH和小本露鸟了,二刷的时候使劲看才看到(其实才几秒钟而已,而且NPH的是在血泊中的,看的不真切。小本的也只是一个侧面......) 然后小本老婆Jennifer Garner对此裸戏霸气回应道:“You are welcome. I try to consider myself a charitable person and I wanted to give back.” 简直了。

** 主创们把电影里Amy的日记扫描页全部上传到pinterest, 真是丧心病狂。可以点这里围观:http://www.pinterest.com/gonegirlmovie/musings/

*** 剧本已经可以下载啦!(奥斯卡颁奖季神马的) 有需要的赶紧下,因为很可能过一阵子就没了。//www.foxscreenings.com/GoneGirl_Final_Shooting_Script.pdf


最后说点技术层面的东西,不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直接关掉网页,因为已经和影片本身没有什么关系了。

我自己是个对后期很感兴趣的人,所以当我知道“Gone Girl”全片都是用Premier CC剪辑的时候还是挺震惊的,因为好莱坞主流的剪辑软件依然是AVID,而这是第一部用Premier剪全片的好莱坞大制作。虽然我和周围同学都在用Premier,但是NYU还是个古板的AVID School,要求我们用AVID,毕竟这个软件是业内最认可的。虽然芬奇以前爱用Final Cut Pro 7(反正不是AVID啦)。那他又是为什么要转向Adobe呢?原因之一就是Adobe的After Effects和Premier的协作很流畅,剪辑师在房间这头忙活粗剪,特效人员在房间那头把基本的特效做好,然后通过CC的共享,剪辑师能即刻得到已经特效处理好的素材。有高投资的大片很多场景都是在室内的Sound Stage上拍摄的,以便于更好的控制拍摄元素,这就导致素材里有大量的绿幕。《龙纹身的女孩》里也用了很多绿幕。芬奇是个喜欢用特效营造真实感的人,只是苦了后期人员。比如片中赌场的那个远景,其实那只是个普通的建筑,赌场的招牌是后期加上去的。(也是,我还纳闷哪里找来的这么寒酸的一个小赌场)

不管怎么样,很高兴芬奇有尝试新东西的勇气,也让好莱坞的人知道用Premier剪剧情长片是完全有可能并且高效的。Suck it, AVID!FCP7我就不黑你了。

扩展阅读:http://107cine.com/stream/56624/

参考资料(需翻墙):

Gone Girl 剪辑师的访谈://www.youtube.com/watch?v=2o6pjd2AU9c#t=158

Gone Girl 的特效://vimeo.com/115019179

《龙纹身的女孩》的特效://www.youtube.com/watch?v=LDGqKyNV-HU










版权: cn.hansonhe.com/gone-girl/

 短评

这片无敌了。故事太尼玛牛了。人物状态看得我蛋都疼了。芬奇就是我的神!

4分钟前
  • 云中
  • 力荐

人渣大战

6分钟前
  • RKO
  • 力荐

后半段我一直期待有更惊喜的东西,可惜没有。

10分钟前
  • L'automne
  • 推荐

讲了一个天蝎腹黑绿茶婊的故事!

11分钟前
  • 幸运儿与脱身术
  • 推荐

FFF团大作,四星半,好一对天”作”之合,结局没有改动,剪辑依旧犀利干净,本阿弗莱克真的很贴男主的人设,笑起来又creepy又喜感,面瘫一点不浪费,还贡献了本片90%笑点,其实这是荒诞喜剧我会说,女主SJB起来睫毛都会颤抖,太SJB了,男女主简直天造地设配一脸HE,哈哈哈单身狗笑着出影院最佳选择

15分钟前
  • DEPARTURES
  • 力荐

相信我...其实,这就是马伊琍和文章的故事...

20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力荐

最近看了太多不温不火的文艺片 芬奇叔一出手直接被震得回不到现实世界 原作者执笔很棒 跳切这么多叙事一点都不乱! 女主是一朵最高等级的白莲花! 人美心狠手辣 专注高层次人格扭曲数十年! 自打中段揭露是自导自演以后 我胃部搅动和后脑发麻的感觉就没停过啊! 层层转折后的结局那真是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25分钟前
  • kidpt
  • 力荐

一对和谐的夫妇坐在沙发上尴尬地看完了这片。。。

30分钟前
  • 朱老板
  • 力荐

I love David Fincher! P.S.: 开始前,旁边坐在一群couples中的单身小哥无聊郁闷地喝咖啡;结束后,他幸灾乐祸地跟我说,Now every couple feels no good...

32分钟前
  • Wilkins
  • 力荐

年度最佳date movie💄

37分钟前
  • 推荐

以为结局会改,但只是比小说延续了一些情节,但本质上还是那种生活。全片越看越浑身发冷,女主角的表现确实是奔着小金人去的,但若不是为了冲击奥斯卡,这片本该是情人节的最佳献礼。

42分钟前
  • Sophie Z
  • 推荐

“我爱过你,可后来我们做的一切就只有互相怨恨、互相控制,带给我们的只有痛苦…这就是婚姻” 大卫·芬奇近几年最具观赏性的惊悚悬疑片,水准直抵《七宗罪》,观感介于《危情十日》《登堂入室》之间,手脚发麻,牛逼到停不下来,2014年度十佳。“当两个人相爱,但无法幸福,这才是真正的悲剧。”

45分钟前
  • 影志
  • 力荐

很讽刺啊,高帅富输在大电视上,因为丈夫的深情表演被高分别率的宽屏大电视放大了,如果妻子看的是旅馆里飘着雪花的小电视的渣画质,八成是不会被忽悠的。所以这片子说得就是媒体,尤其是装备精良的媒体有多么可怕,正是为了对抗扭曲现实的媒体,才有的广电总局吧 #工业改变一切#

46分钟前
  • 张小强
  • 力荐

哈内克似的割喉真是万能药... 大卫芬奇要多恨现代媒体。美国社会结构就是少数精英控制了洗脑话语权,而大部分人则自觉或者不自觉地维护着虚幻的道德...

48分钟前
  • 文西
  • 推荐

爱人不见了,千夫所指。爱人回来了,万丈深渊;婚姻是一袭华美的袍,这是面子。爬满了虱子,这是里子。

49分钟前
  • 芦哲峰
  • 推荐

酷到不需要朋友。一个狗咬狗的故事,没有人是无辜的。喜欢男主问为什么我们要毁掉对方互相伤害的时候女主面无表情的答因为这就是婚姻。结局啊结局,我原本以为两个人中终究会有一个杀掉另一个,没想到是一个更加恐怖的结局。

54分钟前
  • 我不是盆栽啊
  • 还行

芬奇的导演值得五星:干净、冷峻、爽利、紧凑而又松弛有度,高潮一幕的配乐甚为精彩,视觉冲击力十足。情节编排上出人意料,有较为明显的社会讽刺,唯一不足在于对Amy的性格解释缺乏,过分聪明的同时也相当愚蠢,而这一切却都理所当然。

59分钟前
  • 艾小柯
  • 推荐

男:我们互相折磨,互相控制,这样有什么意义呢?女:这就是婚姻。

1小时前
  • ToTheMoon1900
  • 力荐

唯一令我不解的是,聪明绝顶的女主为什么不好好跟长得像马云的富二代在一块儿,而要回到那呆傻的丈夫身边呢?就因为看了会儿电视?

1小时前
  • 似零
  • 推荐

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女主角的有力竞争者,当然这也绝对是一部芬奇风格的佳作。这是一个从头到尾都猜不中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情节的故事,叙事视角转换,真相谎言交织,边看只能边感概中国再过一百年也写不出这水平,回来一查原著小说曾经连续八周位居纽约时报精装小说畅销排行榜第一名。【MCL JP】

1小时前
  • 私享史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