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和马克思

动画片其它2009

主演:托妮·科莱特,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巴瑞·哈姆弗莱斯,艾瑞克·巴纳,贝塔尼·维特莫尔,蕾妮·盖耶,伊恩·莫利·梅尔德伦,朱莉·福塞斯,约翰·弗劳思,克里斯托弗·马西,卡罗琳·莎士比亚-艾伦,琳恩·史密斯,迈克尔·延纳

导演:亚当·艾略特

 剧照

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2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3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4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5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6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3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4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5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6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7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8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19玛丽和马克思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6-01 16:10

详细剧情

  1976年,8岁的玛丽·黛西·丁格尔(贝丝妮·惠特摩尔 Bethany Whitmore 配音)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小女孩,喜欢动画片“诺布利特”、甜炼乳和巧克力。玛丽的妈妈是个酒鬼,而在茶叶包装厂工作的父亲平日只喜欢制作鸟标本。孤独的玛丽没有朋友,某一天心血来潮给美国纽约市的马克思·杰瑞·霍罗威茨(菲利普·塞默·霍夫曼 Philip Seymour Hoffman 配音)写了一封信询问美国小孩从哪里来,并附上一根樱桃巧克力棒。44岁的马克思患有自闭症及肥胖,碰巧也喜欢看“诺布利特”动画片及吃巧克力。二人的笔友关系从1976年维持到1994年,期间各自经历了许多人生起伏,直到成年的玛丽(托妮·科莱特 Toni Collette 配音)终于来到纽约看望马克思……  本片获2009年法国昂锡国际动画影展最佳动画长片奖,柏林国际电影节水晶熊奖及渥太华国际动画电影节最高奖。

 长篇影评

 1 ) 最幸运的事

“灵魂伴侣”(soulmate)是个技术含量极高的词。它比友谊更深入,比爱情更严肃,比亲情更纯粹。它可能是柏拉图式的高端精神恋爱,也可以是人生路上默默无言的相伴相扶,甚至还可能是两个从未见过面的人之间的鸿雁传书,比如粘土动画片《玛丽与马克思》。

电影的画面特质和它所描述的灵魂伴侣性质完全一样:平实,朴素、低调。主人公玛丽·黛西·丁格尔(Bethany Whitmore配音)是澳大利亚墨尔本的一个普通8岁小女孩,瘪脸蒜鼻,雀斑点点,额头还有块胶布样的丑陋胎记。玛丽的妈妈是个酒鬼,爸爸是个鸟类标本爱好者,没人理她。玛丽自卑,害羞,一个朋友都没有。而在地球的另一边,马克思·杰瑞·霍罗威茨(Philip Seymour Hoffman配音)是个身住纽约的孤身中年男人,他患有阿斯伯格综合征,自闭,焦虑,无法辨识人的表情,不能通过脸孔表达情绪,也没有朋友。这两个地球两端的孤独人,从1976年玛丽寄出第一封稚气十足的书信以来,断断续续维持了十八年的笔友关系。这期间,玛丽与马克思的人生各自起伏,马克思的焦虑症曾几次达到崩溃边缘,玛丽也差点跟黯淡的人生说再见。

电影中的粘土人物造型都不漂亮,布景也简单到近乎简陋,但画面色调却风格十足:澳大利亚是偏暖色系的淡褐,纽约则是经典的黑白灰,唯一醒目的只有玛丽送给马克思的红毛球跟人的红舌头。配乐也是亮点——马克思第一次给玛丽回信时伴随打字机节奏快步回旋的交响乐,玛丽在半清醒状态下被悲伤的黑幕包围,希区柯克老电影《擒凶记》中那首经典的《Que Sera, Sera》随之忧伤环绕,还有结尾歌剧《蝴蝶夫人》中的低吟,都动人至深。

但最感人的,还是马克思的回信,总是他的回信。

这个对人类表情完全缺乏辨识度,需要看“表情指南”才能分清楚什么代表高兴、什么意味着愤怒的肥胖中年犹太大叔,却有着孩子般的一颗赤子之心。他对玛丽的所有奇怪问题都竭尽所能真诚作答,虽然很多时候答案比问题更疯狂,甚至完全不合时宜。我特别喜欢他在信中谈论他无聊生活中那些毫不起眼全无意义的小事,比如他的一周晚饭食谱(全是拗口的希伯来语犹太名字),邻居老太太闻起来像咳嗽糖浆混合尿液的味道,还有他不信上帝也还坚持戴着的那顶保暖犹太小帽。而那些对常人来说改变命运惊天动地的大事,包括重病、中奖、死亡,都被他一笔带过,羽毛般似乎毫无份量。看看,这是怎么样的一个怪人!

当然,玛丽也有玛丽的一套怪癖与问题。但正如马克思信中所述,他与玛丽的友谊正是基于一种“不完美”的残缺之上,这使他终于能超越“伤害、混惑、背叛、不适、苦恼和气喘”,给予一位朋友人生中最真挚的心灵拥抱。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只能适应;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这样的包容与原谅,我想,就是“爱”的核心了吧。我们欣赏一个人的优点总是容易的:美丽的容貌、健硕的体魄、雄厚的经济力、智慧的头脑、令人羡慕的背景……这一切永远都是被用来提升自身价值的砝码;但包容缺点,比如马克思肥胖的身躯和不够频繁的联络频率,又比如玛丽将马克思当病例对待的人格侵犯,却需要最真挚的理解和关爱。这样的理解不可能是轻佻的口头敷衍,也不会是有所目的的姿态,那是玛丽寄出的半瓶眼泪,那是马克思的全套“诺布利特偶”。

所以,当那一大一小两只手终于握在一起时,屏幕前的我再也忍不住泪光涟涟。那并非爱情,不是亲情,却远远超越友情。它很难用文字描述,也超乎逻辑无法重复,那是两颗心抛弃一切年龄、样貌、身份、种族、性别、信仰、国籍、文化之后,终于坦诚相对一秒钟霎那燃烧的最夺目光芒。

玛丽终于找到了马克思。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啊。



《Open》杂志2010年2月刊稿

 2 )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Max在影片最后的那封信中说:
The reason i forgive you is because you are not perfect.
You are imperfect,and so am i.
All humans are imperfect,even the man outside my apartment who litters.
When i was young,i wanted to be anybody but myself.
Dr Bernard Hazelhof said if i was on a desert island then i would have to get used to my own company – just me and the coconuts.
He said i would have to accept myself,my warts and all,and that we don’t get to choose our warts.
They are a part of us and we have to live with them.
We can,however,choose our friends and i glad i have chosen you.
Dr Bernard Hazelhof also said the everyone’s lives and like a very long sidewalk.
Some are well paved.
Others,like mine,have cracks,banana skins and cigarette butts.
Your sidewalk is like mine but probably not as many cracks.
Hopefully,one day our sidewalks will meet and we can share a can of condensed milk.
You are my best friend.
You are my only friend.

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非完美而我一样,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
我年轻时想变成除了自己以外的任何一个人,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
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
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还说,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平坦,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和我的差不多,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
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看完片子突然想起张楚的那首《孤独的人是可耻的》,歌词抄在这儿了——

这是一个恋爱的季节 空气里都是情侣的味道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这是一个恋爱的季节 大家应该互相微笑 搂搂抱抱 这样就好
我喜欢鲜花 城市里应该有鲜花 即使被人摘掉 鲜花也应该长出来

这是一个恋爱的季节 大家应该相互交好 孤独的人是可耻的
生命象鲜花一样绽开 我们不能让自己枯萎 没有选择 我们必须恋爱
鲜花的爱情是随风飘散 随风飘散随风飘散 他们并不寻找并不依靠 非常地骄傲

孤独的人 他们想象鲜花一样美丽 一朵骄傲的心风中飞舞跌落人们脚下
可耻的人 他们反对生命反对无聊 为了美丽在风中在人们眼中变得枯萎


依照往年的传统,在圣光棍节到来之际俺都会向活跃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剩男剩女们送去节日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今天就把这部电影分享一下,给大家拜个早年~

祝那些想寻找朋友的,寻找男朋友的,寻找女朋友的,寻找纯洁的男女关系和寻找纯男女关系的童鞋都美梦成真。


当然,如果您和我一样也处于孤单但不孤独,寂寞但不饥渴,能忍受寂寞但境界还没达到能够享受孤独的愉悦的那种状态,那么请跟我一起大声念一下醉老师这段话——

    年少的时候,我觉得孤单是很酷的一件事。长大以后,我觉得孤单是很凄凉的一件事。现在,我觉得孤单不是一件事。
有时候,人所需要的是真正的绝望。   
真正的绝望跟痛苦、跟悲伤、跟惨痛都没有什么关系,真正的绝望让人心平气和。你意识到你不能依靠别人,任何人,得到快乐、充实、救赎。那么,你面对自己,把这种意识贯彻到一言一行当中。   
它还不是气馁,不是得过且过,不是“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这样的狗屁歌词,它只是“命运的归命运,自己的归自己”这样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
那天偶然想起我过去几年写的这三个小说,《孤独得象一颗星球》《那么,爱呢》《烟花》,吃惊地发现,这里面其实有一个轨迹,从忧伤到怨恨,然后再到绝望。   
绝望,就意味着自由。   
以前一个朋友写过一首诗,名字叫“一个人要象一支队伍”。我想象文革中的顾准、狱中的杨小凯、在文学圈之外写作的王小波,就是这样的人。怀才不遇,逆水行舟,一个人就象一支队伍,不气馁,有召唤,爱自由。


友情万岁,晚安好运。

 3 ) 不再孤独

      2009年,在电影界,动画片颇为生猛,这一可以将一家老少一网打尽的形式引得各家电影公司纷纷亮出各自高招,而在2009年年末,我才发现自己心中的最佳,就是这部《玛丽与马克思》,这部在我看来很成人的动画,那份怀旧感,那份质朴感,那份温情感,那份孤独感都迅猛的将我击中,在这个寒冬感到一丝温暖。

    哪怕在无数关心我们精神世界的部门拼命扫黄的年代,一提“成人”,大家还是容易往“色”上想,而《玛丽与马克思》的“成人”在于它从氛围到精神内核都不是一部孩子能感受的影片,比如,让如今越写Email,遣词造句能力越差的孩子们如何理解手写的邮件带来的那种感觉,那种构思时的绞尽脑汁;书写时的谨小慎微;那种寄出后的忐忑不安;等待时日思夜盼。这是一部很不阳光的动画,阴郁的氛围,压抑的人生,被粘土这种在如今的动画技术下显得有些粗陋的形式表现的那么动人。玛丽孩童时稚气的声音与她苦闷的童年形成令人心痛的对比,她有着少女常有的公主梦,有着对世界的好奇心,但是,在一个孤独的家庭中,这些注定只是梦。是的,她有父亲,也有母亲,但是她依然孤独,她的父亲是孤独的,一个人做着机械的工作,直到退休,人生显得索然无味。她的母亲是孤独的,一个人酗酒无度,脾气古怪,直到最后死去。两个人,父亲的无趣和母亲的狰狞都从两个极端表现着生活压抑的一面,让人窒息,让人绝望,一家三口人就这样组成一个都感到孤独的“家庭”。

    而马克思的孤独则似乎与生俱来,与年幼的玛丽不同,他以饱经沧桑的语调叙述着自己的生活。他的一生在一种无人知晓的氛围中度过,仿佛他一直在世界的一个角落长大,生活就是一个反馈系统,你越感到孤独,就越是会以孤独的姿态对待生活,进而陷入更深的孤独,马克思成了一个宅男,似乎已经可以看到他将这样死在家中的某个角落。所以,当生活在澳大利亚的玛丽和生活在美国的马克思,因为玛丽好奇心下的一次偶然的尝试而成为笔友时,两个人的孤独终于有了出口。这是一次偶然,但是更是必然,孤独的玛丽必然的想要寻找一份依靠,孤独的马克思必然要回应这样的呼唤。影片让我很有感触的桥段就是,马克思在给玛丽回信时不断的“PS......,PPS......,PPPS......”,而手书一封信件确实有这样神奇的感受,仿佛那个远处的人就与你隔着信纸,如同隔着窗户般的接近,你的笔就是你的嘴,书写你对她的倾诉,倾诉你孤独中压抑太久的沟通渴望。所以,写完一封信就如结束一段对话,马克思要不断的写,不断的说,唯恐结束这段书写,结束这段对话,重新回到那份孤独。然而,这毕竟已经是有了期盼的孤独,玛丽和马克思跨越大洋的信件给了彼此生活的动力和好运,玛丽终于鼓起勇气走出生活的阴影,马克思的生活有了更多精彩。哪怕两人曾经闹出误会,哪怕玛丽曾经抑郁,哪怕马克思曾经迷失,但是这份可以让玛丽放弃前程的友谊,甚至爱足以消散两人的任何摩擦。这样的交织友谊和爱的感情就通过一封封手写的书信维持,显得不可思议,又显得理所当然。

    说起来,玛丽和马克思的故事也就离现在不过三十来年,但是这个故事给我的确是一种古典的感动。我们的时代发展走的越来越快,时代的符号更迭也越来越快,那种邮递员时代书信来往,巧克力和炼乳这样小礼品的彼此赠送,那种等待和惊喜的感觉或许已经很难再见。今天,我一天就可能收到各类电子邮件数十封,还有不少垃圾邮件,邮件写的越来越“精炼”,下笔越来越随意,因为来往只是几秒钟,随时可以再发一封解释上一封的错误,更何况IM之类的沟通方式让我们更是随时可以互通。我不想过度怀旧的大叹如今的沟通方式如何糟糕,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浪漫与温馨,QQ来往中照样可以有无数爱的故事。但是,玛丽和马克思的故事打动我的正是,它的古典情怀下更表现出一种到今天我们仍有的渴望,我们都曾有过孤独的时刻,也不时感到生活的郁闷,乃至绝望,在终日内心的自言自语中,也多么渴望一天,有一个知心的朋友能与我们沟通。他不必近在咫尺,可能远在天边,依然带来远方的温暖;他不必富足,炼乳和巧克力,依然表达彼此的关怀;他不必美丽,可能臃肿呆滞,依然带有爱的情意。

    当玛丽终于来到纽约,来到马克思家中时,本片最令人五味杂陈的时刻到了,他静静的长眠,留下玛丽哀伤的坐在一旁抬头却望见马克思收藏的两人往来的书信,玛丽笑了,我也笑了,这算是悲伤的结尾吗?或许是吧,他们最终没有相视而笑,共叙友情;或许不是,马克思没有死在世界的角落,而是带着玛丽带给他的友谊的温暖,度过了那么多年,最终安然的躺在沙发上去世。想想在十几年前的一天,玛丽偶书的一封信到达马克思眼前,他和她的生活从此改变,一份爱就此伴随两人一生,看着最后死去的和活着的人都面带笑容,仰面而笑,再想想,玛丽来到马克思寓所的一刻真的算是晚了吗?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afcb6a27a560b608908f9df0.html

 4 ) 当孤独的我遇到神经质的你

一个半小时的动画,基本没有对白。
大部分的时间是打字机的“哒哒”声,乡间小镇的嘈杂声,城市的喧闹声,旁白声。可是世界在玛丽和马克思之间,通过信件就穿越成了一条紧密的声带。那样温馨感人。

不知道情感是否也可以负负得正。两个灵魂,一个孤独,一个神经质。一个渴求爱情,一个封闭自我。两个残缺的世界,一个来自破碎的童年,一个来自冰冷的世俗,是否它们拼接在一起才完满?

玛丽是我们心底最弱小的自我,自卑无助。但是充满勇气,给她一个地址,就能寄出追求温暖的信件。
而马克思则是自卑至上强大的自我保护伞,带着消极和神经质,用封闭来免受伤害。
终于这两种情感碰撞升华了,所有的冰冷烟消云散,原来,每个人都有寻求爱情的权利,原来爱是可以给与,可以传递的。

我想正如动画描述的那样,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裂缝,每个人的道路上都有烟头,垃圾,香蕉皮,很难说那些瑕疵是来自于生活的本质还是我们深藏的内心世界。
好吧,曾经有那么一个时刻,我们将孤独紧紧包裹在自我的世界中,用消极对抗人情冷暖,世间百态。玛丽失去了爱人,甚至渐渐披上母亲的阴影。马克思狂暴消极,用内心的挑剔折磨自己的灵魂。
当然这是你的剪影,也是我的写照。我们曾经忘记了在千里之外,还有彼此的相依为命。

但所有的阴霾会过去,当彼此静下心来,会发现没有什么不可原谅,所有纠结的痛苦只是在和自己的内心的对抗,所有消极的出口也不过是对现实的逃离。
终于面对了生活,马克思选择了原谅,玛丽选择了走出房门,她看到了宽恕,看到了克服恐惧的力量。

最后的一刻,玛丽来到纽约。但是马克思却永远的离开。也许就如同他所说:有朝一日,我们的道路会相交在一起,我们会共同分享一罐炼乳。
我愿意相信他的梦想实现了,玛丽握紧了他冰冷的手指,她看到马克思的镜子上贴着自己第一封自画像,桌子上还有送给马克思的眼泪,她看到天花板上贴着她的每一封信,每一张照片。

那一刻我的泪水喷薄而出,这一定是最美的结局,我想我会永远记得马克思说过的话: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我唯一的遗憾是马克思作为无神论者,他将永远上不了天堂,而玛丽有一天会成为天堂的巧克力掌管者,也许道路交织的前方会是更永恒的分离吗?
而我真的希望这个故事还有以后。。。

真的好喜欢温柔的马克思。





 5 ) 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

《玛丽和马克思》可能是我今年看过制作最朴实的动画电影,泥土捏制的人物造型和逐帧拍摄的手法在推崇“科技”和“仿真”的现在电影中已经十分少见。但这部没有炫目的视觉特效、没有英雄主义渲染、也没有大规模的宣传造势的偏独立电影所带给人心灵上的震撼却多过任何一部3D大片,初看这部电影或许会略感沉闷,但不要紧,请沉淀下你浮躁的心情,平心静气的看下去吧,这部电影足够缓慢的拧干你的心脏,直切你神经末梢以为被隐藏的完好的疮疤,良药总是苦口,如果说《飞屋环游记》是一部脱俗的成人童话,这部电影就是剖析我们精神世界的手术刀。

马克思最后说:“我原谅你是因为你不是完人,你并不是完美无暇而我也是,人无完人,即便是那些在门外乱扔杂物的人,我年轻时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自己,伯纳德哈斯豪夫医生说如果我在一个孤岛上,那么我就要适应一个人生活,只有椰子和我,他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我的全部,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每个人的人生就是一条很长的人行道,有的很整洁,而有的像我一样,有裂缝香蕉皮和烟头,你的人行道象我一样,但是没有我的这么多裂缝。有朝一日,希望你我的人行道会相交在一起,到时候我们可以分享一罐炼乳。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这段对白我反反复复的重复看了很多遍,几乎已经背过。

电影的开始如同《天使爱美丽》一样介绍了两个人的概况,色调一明一暗,故事便顺着这两抹色彩发展开来。两个原本没有任何交集的两个人,一个生活在墨尔本一个生活在美国,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开始了通信,他们很相似,爱吃巧克力,喜欢noble动画,都住在城市孤独的角落,极度缺爱,都没有什么朋友,鲜有笑容,在旁人眼里他们古怪难以接触,玛丽因额头的胎记而生性自卑,马克思患有精神病终日与虚构的朋友和金鱼相伴。跨越了地域局限在虚拟世界的相遇让他们找到了最了解自己的人,他们不停的通过信件倾诉着自己对于社会、爱情、友情、性和精神世界的看法和理解,并不断的向对方介绍自己的喜好和经历,诉说着自己平时无法说出口的一切并且互相安慰,一段真挚的友谊就这样的升温,等对方的信成了两人生活中最值得期待的事情,信一封又一封,在倾斜寒冷的世界里两个人“拥抱”在了一起,成为了彼此世界里最忠诚的依靠。马克思的经历要丰富一些,毕竟已经44岁了,所以当玛丽提到一些敏感词的时候,马克思就如同被击碎一般,嘴巴像被订书器钉上一般说不出话,“你有被戏弄过么?”,“你有过爱么?做过爱么?”,这一句句带着天真的疑问像刀子一般把隐藏在马克思记忆深处的痛苦挖了出来,让马克思焦虑的同时不得不再次重新面对自己,他仿佛在玛丽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童年,看到了自己蠢到不行的青春期悸动。而在马克思的心像被放进洗衣机被绞烂的时候,屏幕前的你又是否有所触动呢,玛丽的疑问你能解答么?你是否也感同身受?脱下你的西装,是否也有几道伤疤?成年人都有一座自以为坚固的堡垒,成熟世故已然攻其不破,唯有纯真才能令其轰然倒塌。年幼的玛丽暗恋邻居,渴望爱情,渴望“做爱”,但却一次次被爱所伤,她对马克思说“我知道爱情让我痛苦不堪所有我不想尝试了,我想爱情并不是为我而准备的”,她的一生充满了变故,她失去了父母,失去了爱人,最后险些连马克思这个朋友都失去了。但最后马克思还是原谅了他,因为马克思坚信他没有选错这个朋友,他也只有这么一个朋友,而就在玛丽几乎对生活绝望的时刻,也正是这个老朋友的原谅,让她重新站了起来,原来这匆匆而过的20年,两个人的友谊早已被打磨的坚不可摧,这甚至胜过了玛丽所拥有的爱情甚至亲情。

影片最后的镜头是整部影片最煽情的一幕,多年后玛丽终于鼓足了勇气去找马克思,可进屋才发现马克思已经安详的坐在沙发上离开了这喧嚣的尘世。马克思的身上,正是用来辨识表情的小册子,看来他已经做好迎接这位老朋友的准备了。马克思在房间的屋顶上贴满了来自玛丽这么多年以来的信件,他们工整并且完好无损的晾在那里,一目了然,就像时间从面前静静走过一般,而那架古老的打字机也永远的成为了他们友谊的象征,坐落在窗口的阳光下。此时玛丽看着这一切,泪流满面。我想在两个人惺惺相惜的交流心事过程中,他们早已明白什么是爱,并且实践的比一般人更加伟大,更刻骨铭心。

我们一生都在探讨友情的价值,有些人说友情是最持久不变的,有些人说友情是脆弱不堪的,爱情友情亲情总是作为选择题出现在我们面前,不同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其实在相处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句话是说“你是怎样的,你的世界就是怎样的”,你必须自己先做到完全的能敞开心扉,才能换取到别人的信任和认同,这也许有些冒险,但这也是这场生活中必须付出的代价。就像这场电影里,玛丽根本不知道信的另一头是什么人,却把最真实的自己交了出来,于是,她得到了对方等同的对待,得到了真正的友谊。现代人都具有极强的自我保护意识,在选择朋友的过程中,许多人也总是在追求所谓的完美,总是会给自己设定许多所谓的择友标准,不轻易的交出真心,而家长也会时常站出来说“谁谁谁不是好孩子,别跟他一块玩儿”,这些都是病态的想法,像一堵墙阻碍了心和心的通道,“这种刺猬,连谁曾待我好,都会带来伤势”。我们交朋友不是贪图一时享乐,也不是为了博取利益,更不必去追求所谓的“平等”,我们需要的是最内心的交流和沟通,我们需要的朋友不是每天陪你吃喝玩乐却在你失去一切时弃你而不顾的人,而是能在你犯错的时候给你一巴掌、在你被砍的时候为你挡刀、在你最迷茫的时候陪你走过一条长街,不说话却能完全明瞭你内心所想的人。

友情其实是在寻找另一个自己,因为只有自己才不会背叛自己。



http://new4new4.blogbus.com/logs/49986985.html

 6 ) 世界上每个角落里的人(与本片无关)

没有人是完美的,可是几乎所有人都在花费大量时间努力成为somebody else。
一个别的什么人。一个标准的人。
因此你得学会憎恨自己,焦虑感冉冉而生,每日三省吾身,免得成为坏孩子或变态
因为我们心中的somebody else——那几乎是唯一的正确的选择,光明的大道,照亮航程的灯塔。
要么你就是有病的,如果你不符合所谓“健康”的症候,那你就是有病的。
崎岖小道可够你受的。如果不够富裕也不好看,天生反应慢,那可真够受的。所以从小就得担心自己的衣服扣子,头发,提问时的语速,走路的姿势,甚至包括喜欢的饭菜,钟爱的颜色……

不然你就被边缘化了,被放逐于世界的每个角落里,由于不正常失去了交往的机会和能力,胆战心惊,每天憎恨自己,毫无安全感,画地为牢。
不想这样,你就得隐藏起来,像个正常人那样有追求,保持健康脸色和谈吐,出门的时候穿上别人喜欢的衣服,挂上别人喜欢的微笑,战战兢兢地保持警惕,不肯泄露自己,以免显得像个精神病。
脆弱的人。
霍尼写了《我们时代的神经症》她论述了神经症在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性,只不过有的人压抑得深,藏的好。有的人则被翻腾出来了,被命名了,环境加自己,内外合力,风火互动,就成真了。问题是:怎样才算个正常人?

无解的问题。
love your self,说得太轻松。但是这个是心灵鸡汤,常常没病幻想出病,再没药幻想出药来治。
世界上每个角落中的人,少数族裔,罪犯后代,自闭症患者,磕巴,强迫症,忧郁症,穷人,瘾君子……
如果世界都允许他们爱他们自己。那what a wonderful world!
换句话说,他们,或我们想爱自己,也没人拦着。只是刀锋是难以逾越的。心结难解。
因此也许我们需要个朋友,帮我们在关键时刻挥起斧头,砍断缰绳。

 短评

年轻时我想变成任何人除了自己。

3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上帝赐给我们亲人,感谢上帝让我们选择友人。孤单的水泥世界里,一片汪洋相隔,两个被生活和苦难折磨的人,终于得以通信、安慰、取暖。时隔N年,玛丽打开马克思房门的刹那,似乎一切已经确信。他们从自己的岔路上错过了,用一辈子的时间证明了友情,却如同查令十字街84号一样——错过。永远地错过。

4分钟前
  • 赫恩曼尼
  • 推荐

所以说,一般让人哭得那么惨的片子大半都是自传体。看到一豆友的短评“我们为什么需要3D?”说得真好,我们已经有这么优秀的2D动画了。这是09年最让我感动的动画电影

8分钟前
  • jj73浅之
  • 力荐

拍电影是不是和做爱一样 只有技术做不出感情

10分钟前
  • 披着人皮的鬼
  • 推荐

重温。马克思在原谅玛丽的同时,也原谅了自己。每个人都不完美,Love yourself first

12分钟前
  • 曾于里
  • 推荐

玛丽也在想念马克思。她没忘记他闻起来有甘草和旧书的气味,曾点亮过她雨后泥潭般的眼睛。却不再想攒钱去看他了。

17分钟前
  • 蜉蝣
  • 推荐

伤心电影,好电影。结尾告诉我们,网友见面要早。

20分钟前
  • 阿北
  • 推荐

God gave us our relatives, thank god we can choose our friends.

24分钟前
  • 陌生人
  • 力荐

我们为什么需要3D?

26分钟前
  • sasasasa
  • 力荐

不是只有完美的人,才配爱自己。要知道,完美不存在于这个世界。

31分钟前
  • 匿名的宝贝♥
  • 力荐

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想变成任何一个人,除了我自己。伯纳德医生说:我必须要接受我自己,我的缺点和全部。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缺点,它们也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必须适应它们。然而,我们能选择我们的朋友,我很高兴选择了你。

34分钟前
  • 匡轶歌
  • 推荐

太感人了,这才是真实而又不完美的人生。我想我也是马克思,但是一直没有运气遇到像玛丽般的朋友。

37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推荐

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你是我唯一的朋友

41分钟前
  • 卡比巴拉的海
  • 还行

网友(笔友)的最高境界。

46分钟前
  • 朝暮雪
  • 推荐

每个人都不完美,每个人的人生也总是不完美的,这不是一部迪斯尼电影,所以不会有Happily ever after。一部动画深刻到这步田地,我挺佩服的,挺喜欢的,其实自己也会有那么一时三刻很像Mary也像Max,自卑焦虑又孤独又低落,倒霉的事儿有时也发生,所以有点懂有点感动.

51分钟前
  • 蚂蚁没问题
  • 力荐

两个孤独而绝望的人互相安慰,并且神奇地起到了治疗的效果。《乡村牧师日记》提出过一个问题:“人能不能给予别人自己没有的东西?”也许人很多时候是用幻想治愈了自己,而别人则是幻想的催化剂。不必因此而绝望,可以这样说:人心中本来就有光明,幻想是光明的一种不稳定的表现形式。

55分钟前
  • 丹AI🌵
  • 推荐

PS,娘的,我看哭了。PPS,推荐给所有的人看。PPPS,可以打十星吗?

59分钟前
  • mayfly
  • 力荐

只有宇宙和人类的寂寞是永恒的

1小时前
  • 扭腰客
  • 力荐

孤独是孤独的,又怎么会有共鸣呢?

1小时前
  • 瓜。相信这个世界很变态。
  • 推荐

个人认为影片比《飞屋环游记》要出色

1小时前
  • 二甲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