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大逃亡

喜剧片中国大陆2017

主演:李嘉明

导演:王引

播放地址

 剧照

生死大逃亡 剧照 NO.1生死大逃亡 剧照 NO.2生死大逃亡 剧照 NO.3生死大逃亡 剧照 NO.4生死大逃亡 剧照 NO.5生死大逃亡 剧照 NO.6生死大逃亡 剧照 NO.13生死大逃亡 剧照 NO.14生死大逃亡 剧照 NO.15生死大逃亡 剧照 NO.16生死大逃亡 剧照 NO.17生死大逃亡 剧照 NO.18生死大逃亡 剧照 NO.19生死大逃亡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40

详细剧情

中秋节袁子拿着给女儿买的生日蛋糕回到车上,一位乘客上车后用枪指着袁子,让袁子开往三江。一路上袁子有很多机会可以逃跑,但是袁子又不想再节日期间让其他人受到生命危险,选择自己当人质一边开车一边寻找方式报警。一路上警察涉卡拦截,袁子一路劝说逃犯并答应将逃犯没人抚养的女儿自己帮忙抚养,逃犯最终在警察面前放下枪自首。

 长篇影评

 1 ) 又名《论有一个万人迷妻子的烦恼》

那么好看的老片子都不看,看什么烂片。 电影剧作满分,很多对话都有潜台词。每个人物都让人喜爱,甚至连结尾自杀的上尉也一样。如果现实也这么温情就好了。 开场希特勒,倒叙交待原委的手法在当时也很出众。许多桥段重复运用,以增加喜剧效果。

故事一直在冲突中进行,所以饶有趣味。开场是纳粹戏剧的演员争端,第三者飞行员的加入,战争爆发,间谍到来,飞行员投递讯息,教授与女主调情,男主、飞行员、女主的争执,教授与女主调情,教授与男主交锋,教授死亡,男主与上校交谈,(教授尸体发现)女主与上校交谈,女主找不到男主,(暴露)男主与上校交谈,发现尸体伪装,剧团的人与男主,逃亡计划,纳粹秘密营地,女主与上校,逃亡成功。处于不断的动作变化中。

电影约三分之一处,由于飞行员的发现教授真实身份,影片进入第二幕。约三分之二时,教授死亡,影片进入第三幕。

以下是一些有趣的对话。

——那张照片,他应该像那张照片一样。

——可那张照片就是我的。

——我能在两分钟内扔下三吨炸药。

——真的吗?

——那让你感兴趣吗?

——当然了……

——我不想超越限度,可是我要抓住机会。你能允许我给你看看我的飞机吗?

——也许吧。

——我什么时候找你。

——明天两点到我家里,不,我更希望在机场见到你。

【德军即将入侵】

——这是阴谋,愚蠢的阴谋!

——不只是那样,这是犯罪。

——完全正确。他有一次在我演出的时候离开了。

——我们再也不用为纳粹戏剧担心了,现在纳粹党亲自来表演了,规模更大。

——没有办法阻止他们。

【女主观察字迹】

——我希望你能像那个Y一样,教授。

——他是伟大的伟大的波兰演员,约瑟夫杜拉,你应该听说过吧。

——不,没有。(两次)

——她丈夫是伟大的波兰演员,约瑟夫杜拉,你一定听说过吧。

——是的。

——战前我在华沙看到过他演舞台剧。

——真的吗?

——他对莎士比亚所做的事,就是我们现在要对波兰做的。(真损)

TO BE OR NOT TO BE!的巧妙运用

纳粹戏剧的对词在之后又有出现,喜剧效果更胜。

《威尼斯商人》中夏洛克经典台词的多次出现。

教授巧妙地套出飞行员家属信息。

教授与女主的第二次调情,以及伪造遗书的方式。

用死人作为秘密组织领导人。

教授的尸体被发现,男主却不知道,当他知道后,立刻当机立断用剪掉死者胡子的方式调换身份,并镇定自若地先试探着问其它东西,再转到胡子。欲擒故纵。

上校对斯库兹的恨(爱)。

结尾过于顺利地开挂,算是影片唯一的瑕疵吧。

 2 ) 你逃我也逃

看完这个真是感慨万千,这片放到现在,也会无情碾压一些所谓的无厘头喜剧。对白很严谨,巧妙的利用角色之间的误会,以及对人性愚昧的讽刺,简直妙趣横生,无懈可击,戏中戏的首尾交接也做得非常完美,毫无瑕疵的电影。这片也我想起了巴斯特·基顿的早期作品。
电影的故事简洁明了、干脆利落,节奏紧凑有序,刘别谦的细节设计可以说匠心独运,证明成为经典既要简单又不那么简单。刘别谦的喜剧堪称伟大,他的幽默不低俗、不刻意、有思考、有故事,总是在饱含智慧的剧情反转和戏剧冲突中制造喜剧效果,而《你逃我也逃》的确又是个中翘楚。

 3 ) 从被动到主动

        在早期的默片时代,由于技术的限制,使得电影中的声音和画面无法同步,也正是这个原因,使得默片在缺乏声音的加入下,进入了另一条完全由画面主导叙事的道路,因此,当时很多导演和理论家都认为电影是一门纯粹的视觉艺术。尽管影片在电影院放映的时候,影院会为影片放映现成的音乐甚至后来会专门为影片创作乐曲,但是,在有声片出现之初,还是遭到了无数导演和理论家的反对和抵制。
        1926年的电影《唐璜》已经带有声音,不过这个声音只限于一些音乐。1927年10月,《爵士歌王》的出现才标志着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的有声片的诞生。电影中出现的人物对白使得当时观众为之倾倒,之后拍摄的《纽约之光》更是一部全对白的影片,虽然情节低俗,但是还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到了1929年底,几乎所有的美国城乡电影院都安装了有声装置。一时间,电影院的观众数量大为增加。虽然有声片给观众带来了一系列更为真实和确切的观影感受,但是,导演们也担心声音的出现会带来一个可怕的问题,即很多电影都是从文学或戏剧作品改编而来,这可能使文学和戏剧侵入到电影,用对话取代蒙太奇的表现,因此,爱森斯坦、普多夫金和阿历克山德罗夫在一份声明中提出了“声——画蒙太奇”的概念,即声音是蒙太奇的一个因素,是表达和解决复杂问题的一个不可避免的有效的途径。
        刘别谦的著名喜剧《to be or not to be》出品于1942年,这个时候声音在电影中的运用已经相当成熟了,声音已不再被当作影片的装饰,而是成为积极参与影片,揭示人物内心情感,丰富作品表现力的重要表达工具。这部电影实际上除去紧凑精彩的情节外,使其成功的很大功劳应该是它的台词以及音乐音响的出色运用。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电影中的人物对白。早期的无声片中,由于声音的缺失,在一些万不得已的地方必须要用字幕来交代剧情,即使如此,电影的剧情也不能拍得过于复杂,否则会影响观众的理解,而字幕虽然可以解决一部分的问题,但却占用了影片的时间,打断了影片的画面节奏,影响叙事。因此,剧中对白的出现首先解决的就是关于剧情交代的问题。再者,演员在对白中的表情、音色、声调,都是展现人物性格、心理和情绪的重要工具。例如,影片中约瑟夫·杜拉经常会以“最伟大的波兰演员”自称,并且询问别人有没有听过他的名头,这里展现的就是他对于自己的表演极度自信;再比如影片中真正的艾哈特上校,他总是把自己犯的错误都强加在自己的下属身上,并且用“我还能相信谁”来开脱责任,每次看到他大叫下属的名字加上他吹胡子瞪眼的表情,观众就知道他在干什么了。所以,他的性格特征就是功劳让自己领着,过错让下级担着。最后,本片对白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它潜在的丰富内涵。在影片中最为经典的就是《哈姆雷特》里的那句台词:“to be or not to be”,这是整部电影的名称,在剧中是男演员约瑟夫·杜拉经常要念到的台词,这句台词具有一种黑色幽默的手法在里头,比如第一次在剧场里约瑟夫一念到这句,就看到一个人站起来离开,当时的他表现出的是惊讶和不理解,之后的台词他有一些停顿试图引起离开那人的注意,并且,他的眼神一直跟随着那人的身影,自此,这句台词成为一个带有特殊意义的符号,象征着他的妻子和索宾斯基中尉的见面暗号而对于他来说就是别人对他的表演没有兴趣的暗示。还有一些令人捧腹的台词,例如扮演希特勒的布朗斯基说的:“我自己万岁”这就是一个嘲讽,而且是戏中戏的嘲讽,这是他们拍戏时候的台词,但也同样是刘别谦对于希特勒的嘲讽。还有,布朗斯基在华沙街头,当那个小女孩对他说:“可以给我签个名吗?布朗斯基”,又造成了一种喜剧效果,原因是他一眼就被人认出来了。再比如艾哈特对假扮希利特斯基的约瑟夫说:“他对莎士比亚所做的事情就是我们现在要对波兰做的”,这句话说出口艾哈特上校不知道为什么好笑,但是观众知道,约瑟夫最引以为傲的就是他在莎翁戏剧中的表演,但却被人评价成他在毁莎翁的戏剧,他顿时僵硬的表情让观众忍俊不禁。这整部电影就是以台词取胜,很多幽默的笑料都是台词表达的,试想如果这是一部默片,那么,估计很多地方观众看都不太明白,更不要说笑了。从无声片中需要观众自己揣测剧情到后来的利用对白推动发展剧情人物,声音在电影的地位在逐渐提升。
        其次,要说的是这部片的旁白。例如本片一开始的旁白,这里的旁白是属于客观式的旁白。一开场就是第三者对于画面表现的叙述,描述街道、场景、人物的表情动作以及心理,观众不是很明白,但是随着剧情的发展,后来的再一次解释了开头出现的那段场景。这个旁白的作用主要是在叙事上,就像别人在讲故事一样,有一点小悬念,先说故事的后面,在调过头来讲之所以会出现开头一幕的原因,用旁白的方式倒叙一件事情,引起观众的兴趣。最初电影院中的现场解说可有可无,但是,现在的旁白已经承担着重要的叙事等方面的作用,声音地位的发展可见一斑。
        在本片中,音乐的运用也是一个亮点。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在在华沙被德国纳粹占领以后,画面上贴出了一张张的告示,伴随告示出现的是一段严肃而残酷的音乐,再配上死刑等告示内容,和刮风下雨的天气,展现的就是纳粹占领下的华沙人民正遭受着屠杀和蹂躏。同样的,格林伯格在雪地里拿着铁锹念着夏洛克的台词的时候,也伴随着凄惨的音乐,台词本就凄凉,再配以音乐敲击人心,也表现出华沙人民的水深火热。波兰空军在一起唱歌这段,是影片对于有声源音乐的运用,高亢激昂的歌声体现的是年轻军人们对于保家卫国的激情以及在战争下保持的一种幽默欢快的状态。在索宾斯基中尉跳伞那段,音乐紧张而又有节奏,索宾斯基是逃,纳粹是追,双方即将碰头的时候,音乐立马紧张起来,等到索宾斯基逃过纳粹追捕,音乐又趋于平缓,好像是一个人在长时间憋气以后终于可以呼吸的时候表现出的那种霎时间的放松和舒畅。全片音乐最引人注意的应该就是约瑟夫发现索宾斯基睡在自家床上的那场戏。音乐声从约瑟夫发现凳子那条男人的裤子时开始想起,一开始音乐透露出一丝疑惑,紧接着,约瑟夫走向床边,音乐透露出小心翼翼和探寻,知道打开灯,看到床上躺着的男人,音乐声变为震惊,约瑟夫快速的把头贴近床上男人再直起身,音乐也随他的动作快慢在进行着高低抑扬的变化,配合的是约瑟夫对于眼前这个人的探寻和怀疑的目光,直到他认出索宾斯基就是那个两次在他表演时中途离开的人,音乐戛然而止。整个音乐都是配合着约瑟夫的心理变化来进行的,音乐就好像是约瑟夫外化的情绪一样,直白地表露在观众的眼前。还有演员们在剧场里搜捕希利特斯基时运用的音乐,也是制造了一种紧张的气氛。
        最后,是音响在本片中的运用。一处是假的希特勒要离开剧场,带领一队真的纳粹军官往外走,整齐划一的步伐,踏着有节奏的脚步,跟随着向前走。本是严肃整齐的军队,但是领头的却是假的首领,着铿锵整齐的脚步声就显得很荒唐,因为他们严密保护的对象居然是个冒牌货,军官们自己不知道,但是观众看起来就会觉得很滑稽也很讽刺。另一处就是在约瑟夫的家里,艾哈特上校准备侵犯杜拉夫人的时候,假的希特勒又冲进来了,杜拉夫人随他离开,房门关上,我们听到了一把枪声,艾哈特自杀了,这声枪响表面上只是说明这一点,其实还包含别的含义。比如说,艾哈特他很畏惧希特勒,因此,在得知自己得罪了元首的时候,选择了自裁,他自我感觉很悲壮,但在观众眼中就显得很荒诞搞笑。这枪声其实既是叙事也是在传达隐喻的含义,达到一种讽刺的效果。
        从早期的默片开始,声音就已经在运用当中,但是,声音在电影中的地位是一直在提高的,这取决于它起什么作用,是主动起作用还是被动地发挥作用,并且这作用到底有多大。最早的默片用的都是贝多芬等人的现成的音乐,这音乐根本没有什么作用,有也可,无也可。后来为影片专门配一些伴奏乐曲,这作用最多也就是打破一下影院中沉闷的气氛,于影片来说,就是让情节紧凑一点。这些音乐都是被动地在起作用。再后来,有声片诞生,对白的运用才真正是把声音变为一种主动起作用,配合画面进行叙事和艺术表现的工具。通过对人声、音乐和音响的有机调动,使其同画面形成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把视觉和听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利用双向的渗透作用,达到对艺术的最大最优的表现。通过以上对这部影片的分析,已经可以看到声音在一步步的发展中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一代又一代的导演还在继续发展声音技术的应用,以期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4 ) 乱世爱情

欧洲处于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夕,但波兰的布朗斯基剧院却忘记了他们的处境,仍然歌舞升平。在演员们感觉到战争的威胁的时候,剧院的老板兼主演的布朗斯基关心的只是他的戏剧和生意。而老板娘,也是整个城市最耀眼的女明星安娜也忙着和他的情人飞行员安德烈约会但好景不长,在那不久,剧团接到了演出的禁令,因为他们的演出节目有反希特勒的内容。而飞行员安德烈也飞往英国继续展开对纳粹的战斗,但因为军人们的疏忽,一份印有他们亲人朋友名字的名单落到了间谍萨兰 《你逃我也逃》这部片子完全可以称之为《虎口脱险》的美国版,情节安排一样的高潮迭起,精彩紧凑,笑料百出却丝毫没有牵强。通过对纳粹高明的调侃和讽刺充分体现了美式的幽默和乐观,而片中一个蹩脚演员为了转移纳粹的注意发表的一段即兴演讲却一下子让人热泪盈眶,虽与本片的喜剧分格有点突兀,却让人觉得一下子拔高了本片的意境,强烈推荐大家可以看一下,这部电影让我体会到好电影可以没有特技,没有爆破,没有大场面,没有爱情,没有美女,只要有好剧本和好演员足矣,看完会心一笑之余觉得还会再看一看,这样的电影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

 5 ) 银海遗珠

《你逃我也逃》,英文片名更有戏剧性(To be or not to be)。这部拍于1942年的电影真是被低估了,但是时间会荡去泥沙,多年后CC修复刘别谦作品至少有3部,其中就有这部。尽管当年舆论认为他政治不正确,加上刘别谦的徳国国籍(但他是俄裔犹太人)而很快过气,(当时大众的政治正确简单说就像拍抗日神剧,要把鬼子拍成丑角,把自己拍成无所不能,在法西斯张牙舞爪的时候可以理解哈),相同主题的有之前卓别林的《大独裁者》,直接针对希特勒个人讽刺,很受大半个地球欢迎,甚至有传言说卓别林是希特勒最想杀死的美国人,同理多年以后小崔成了老崔,还是不忘有机会就说钢炮是渣子。 花絮里面的专家说,这是刘别谦导演所有电影中唯一一部他主导编剧的,其他要不改编小说要不别人主编。制片是来自欧陆的柯达,英国中情局背景的才子。当年故事编出来了,首先说服女主卡洛尔(少年成名,当年好莱坞头号喜剧明星,嫁给克拉克盖博,因为备孕息影一段时间在家,还没有怀上孩子,就出山拍电影了,说服她的除了卡洛尔钟意的服装设计师有加入剧组,还有她鲜明的反法西斯立场,拍完电影不久就飞机失事,可惜连首映都没能看到),然后拉来资金,得以成片。 与马戏团成长出来的卓别林不同,剧团出来的刘别谦更具戏剧张力,整体节奏、剧情转折、细节描画、对话巧妙, 在CC里面也是难得。柯达的弟弟负责美术,摄影棚里面拍出来的大场景,画面一点不马虎。

 6 ) Mrs.Tura,Mrs.Gable

刚看完这部电影后,只是喜欢这份幽默和讽刺,喜欢反复引用的莎士比亚,也觉得刘别谦的了不起,也觉得Mrs.Tura无愧于这万人迷的人设。之后看演员表时,惊喜发现Mrs.Tura竟然是隆巴德饰演,她是Mrs,Gable,她是盖博的一生挚爱啊,而且这也是她人生最后一部电影,之后因为二战的缘故,飞机出事,不慎去世。现在还记得初三做过一篇完形填空,文章的主角是隆巴德,那是不知道她,只是在发现她是好莱坞黄金时代演员时感到一种亲切(那是大概也只知道和看过乱世佳人,卡萨布兰卡几部吧)。结果在文章结尾意外发现她竟是盖博的第三妻子,是他的一生挚爱。在她去世后,盖博退出影坛,愤而从军。这样的感觉如何形容呢,就像是在你和一个人初次见面就对他产生好感后无意得知原来你们很久之前就已经见过,原来只是你不知道。

我有时总是很感慨,一切都那么巧和。高中时做过一篇很简单的英语阅读,是一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纪念保罗纽曼的文章。文中出现的《虎豹小霸王》《骗中骗》,乔治·罗伊·希尔让我不胜欣喜。回家急忙上网,知道了纽曼是个多么了不起的人,好莱坞竟然真的有那样一个完美专一得似乎挑不出错的人,自然我也知道了那个第一人称是罗伯特·雷德福。如果没有那篇简单得实在不值一提的英语阅读,我不会又了解了那么多优秀的电影和演员。而那样多的人同时做那篇阅读,或许也只有我从中得到了许多。

对于好莱坞黄金时代的电影我总是有格外的钟情,有时也自嘲自己总是看我爷爷还没出生的电影。不过生活中我自认为也实在算不上是个old shcool。

我的第二次一不像影评的胡言乱语。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7 ) 你逃我也逃:两天三约一吻别

八卦和超人,是演员这个行业与生俱来的两种基因。

一个女演员,哪怕一个粉丝都没有,她也能演绎出一场“相思风雨中”。

不这样,观众没法相信,她倾国倾城。

一个男演员,演过雍正王朝康熙大帝了,遇到小偷小摸性骚扰,他怎么可能不拍案而起,朕,怒了!

不怒,他的情绪受了内伤,以后就再也接不到“帝王将相”的戏了。

刘别谦,把两个演员,八卦女和超人男,放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闪电战,入侵波兰,占领华沙的背景下,做了一出哈姆雷特喜剧。

《To Be or Not to Be》

您不去自己看,真是错过了美好人生。

特别神奇的是,

这部1942年的电影,站在2020年的女权主义立场上,都是那么地政治正确。

女主人公,在两天内,约会了3个男人,分别是纳粹的间谍、纳粹的上校,纳粹的元首的替身。

结果,2个真纳粹当天就死了,那个替身的真元首,后来,也没逃脱死亡的惩罚。

什么叫,颜值即正义?

这就是,100%的,一吻,别。

整部喜剧的核心是:狂妄自大的男主角频频表演失误、然后,大家拼命临时救场。

不断的低级表演失误,

神奇反转的临时救场。

一个假胡子,就玩了5次不一样的笑点。

您不去自己看,我要是用文字描述,那就只能抄剧本了。

最令人难忘的是,

假扮希特勒的群众演员,

一句台词不说,一个眼神没有,就是转身离开这一个动作,吓得纳粹上校,饮弹自尽。

什么叫,纳粹级别的恐怖?

仅仅是想象一下可能的后果,你就宁愿现在,去死。

假设一下,想象一下,

如果《高堡奇人》The Man in the High Castle,科幻小说成了真实的历史。

刘别谦这部电影,就是禁片了。

他本人的下场,就是奥斯维辛了。

你我的生活,就无处可逃了。

So,

能把《To Be or Not to Be》翻译成,“你逃我也逃”这样的幽默片名,真的是一种胜利者的幸福。

看不看电影,随您。

但您总有逃不掉的时候,

To Do or Not to Do.

备注:

刘别谦,作品,《你逃我也逃》 To Be or Not to Be (1942)

《高城堡里的人》是由菲利普·迪克著创造的一部美国小说。

在1963年获得了雨果奖。以《易经》牵引情节,通过对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物的穿插描述,讲述了一个反转过来的“历史”——同盟国在二战中战败,美国被德国和日本分割霸占,探讨了正义与非正义、文化自卑和身份认同,以及法西斯独裁和种族歧视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后果。

 8 ) 挚爱小疯子—纪念卡洛.朗白(卡罗尔.隆巴德Carole Lombard)

纪念一下Mrs. Tura 扮演者卡洛.朗白,顺道缅怀一下她和克拉克.盖博的爱情。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来源是三四十年代的杂志、新闻报道以及粉丝网站和IMDB。

朗白是盖博一生挚爱的“小疯子”,他们1932年拍电影相识,1936年开始约会,1939年结婚,直到1942年朗白的飞机失事。他俩不玩心机爱情游戏,他们互诉衷肠只嫌时间不够,他们开怀大笑眼里只有对方。朗白是怎样的神奇女子?

人美:英德混血,金发碧眼,身材窈窕,面孔360度无死角。美到什么程度?盖博晚年回忆乱世佳人首映式,第一句话是:那天朗白好美,你真该看看别的女人望她的那种眼神。

心善:恋人鲁斯意外离世后,朗白整整七年假扮鲁斯定期写信给他生病的母亲,直到她自己遇难。在派拉蒙影业,她喜欢和大家聊天沟通,熟悉并关心每一位工作人员的状况,身边人有困难她总是慷慨相助,替同事付医药费,帮犯错同事保住工作,资助孩子上学。她无私提携新人,说服美丽的女速记员学习表演,并亲自向大卫塞尔兹尼克推荐其参演电影。附近水灾后,她独自载满食品和衣物驱车前去帮助,回家后浑身是泥,吓坏好友。

率真:男孩性格,不矫情不造作。她说自己对待感情开诚布公,有问题就解决,解决不了会主动分手双方继续做朋友,她和第一任丈夫鲍威尔离婚后仍是好友。她初次与盖博合拍电影,虽有好感,但因双方已婚所以她丝毫未表露,正直正派(来源:Modern Screen magazine, May 1939)。盖博正式宣布与妻子分居一年后,他们才重新认识彼此。她不装淑女,常开怀大笑传递快乐,她讲话会爆粗口,直抒胸臆不加掩饰,希区柯克说从未见过哪个女士说话像朗白这样男性化。

幽默:超级开心果,她举办的派对总让宾客惊喜不断,她送出的礼物总是顽皮搞笑令人叫绝。盖博排练跳舞,她送他粉色芭蕾舞裙。朋友打来电话,她会用各种外国口音接电话说朗白不在家。盖博想乔装打扮躲避狂热粉丝,她郑重地说你那双大耳朵没戏。盖博演政治领袖帕内尔病危,她让人在片场播放歌曲“你这坏蛋,死了我才高兴”烘托气氛。

懂爱:她不是恋爱脑,却愿意奉献。她爱盖博就直接表白,送他画着爱心的汽车,送他刻着“我爱你”的金手链,盖博晚年时常戴着这个手链。她改变自己帮助爱人实现梦想,从时尚派对女王转型成陪伴丈夫打猎探险的农场主妇。她为盖博的事业出谋划策,帮他克服困难,成为他的依靠。盖博录制广播剧时,朗白在现场旁观,他不时望向她,眼里满是爱与默契。

健康活泼:她天生运动细胞发达,上学时运动会常常获奖,她擅长跳查尔斯顿舞,跑步、游泳、网球、骑马、高尔夫、滑水等样样在行,她短时间内学会了双向飞碟射击,迅速成为高手。她跟盖博和一帮男人打猎探险,常常徒步一整天,她让男人们睡木屋,自己缩在车里过夜。

热爱动物:她和盖博养了一堆动物,给动物起了名字,朗白早晨还会跟动物们问好。她和盖博吵架后会送对方一只鸽子讲和。有次盖博打猎回来竟送了她一只美洲狮幼崽。她参加大学函授课程学习农业和畜牧,与盖博一起建设自家农场,让动物们安居乐业。

头脑精明:她出道很早,商业头脑敏锐,深知好莱坞规则,以提高自己票房价值作为立身之本。她总是从制片人角度思考和行动,非常敬业,工作效率极高,从不掉链子,事业越来越旺。后来她索性不再和派拉蒙签约,而是自己单干,成为好莱坞早期的独立演员。她闲时在自家农场养鸡,还扩大生产,向周边居民售卖鸡蛋,盈利贴补家用。

富于谋略:她被哥伦比亚影业老板骚扰,便和导演想出计策,不撕破脸让对方知难而退。她擅长说服别人,能向制片人提出合理化建议陈述利弊,挽救影片免遭票房失败。她擅长谈判捍卫自身利益,与派拉蒙影业续约两次,每次谈判后加薪三倍,一跃成为好莱坞薪酬最高女星,且合同最宽松:她不用加班,可以自己挑选并修改剧本,可以选导演及配角等。这些待遇除嘉宝外其他女演员无人能及。

胆气十足:她少年时开车出游发生交通事故,挡风玻璃嵌入左脸,手术时,她没打麻药直接缝合(当时人们相信麻药不利于愈合,会毁了演员事业),令医生叹服。手术让她受挫,但她毫不气馁成功转型继续演艺事业。二战时,她挺身而出反对纳粹,巡回演讲售卖战争债券,筹集善款助力前线。

这个万里挑一的奇迹女孩让盖博念念不忘一辈子。盖博说过:我可以把生命和希望托付给小疯子,向她展示弱点,她从不让人失望。

 短评

始祖级的戏中戏,无论是环环相扣的情节还是字字珠玑的台词都已经超神;看完这种电影会让人语言贫乏,只能默默在心里大叫一声好。

6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To Be or Not to Be,土鳖拗孬土鳖,刘别谦导演作品,1942年的黑白片,教科书般的杰作,告诉你一个剧团怎么以自己方式愚弄第三帝国,正义怎么欺负邪恶。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在这电影上耗费每一分钟都是值得的,因为充满了魔术般的逆转和杂耍般的狂欢。——鹦鹉史航

11分钟前
  • 香蕉和芭乐
  • 力荐

#重看#完美的喜剧范式,绝妙的讽刺功力,教科书级别的剧本结构,超级优雅的刘式触点,举重若轻的尺度拿捏——喜剧模式覆盖的深沉家国主题,可谓是以四两拨千斤挑起泰山于顶的负载力,当之无愧且不会过时的泽被后世名作。将剧团人员配置/空间结构/剧作文本完美契合到现实的战争状态和对立冲突,一浪接一浪的戏剧性矛盾席卷而来,节奏丝滑顺畅,跌宕之起伏让人沉醉,是谓轻盈感;莎翁名句的反复运用,在不同场景承载不同功能,文本细节的对应着实值得称赞——充分利用已有“资源”彰显其有效性,且在重复的节奏中“再创”倒映般的喜剧效果。每个人物都鲜活生动,主角自不必赘言,就连渴望出演夏洛克的小人物也被描摹得可怜又可爱——在戏剧和人生的舞台上,你们都是优秀的。

1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简直爆笑啊!这才是好喜剧啊,笑点一百年不过时!每一秒都满分!

17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刘别谦式笔触果然不同凡响。相同题材中,[大独裁者][虎口脱险]笑点直接,本片则较为含蓄,兼具优雅、机智与玩世不恭感,昆汀[无耻混蛋]在致敬之余更为疯狂戏谑。影片节奏紧凑,毫无冷场,多处戏中戏反讽与幽默极为精妙。| 他对莎士比亚所做的事情,就是我们现在要对波兰做的。| 我自己万岁。(9.5/10)

19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年代的关系不免有些许瑕疵,夫妻关系的梗贯穿始终,最经典的第一是老公进房门,发现陌生男人在床那段逗逼死,第二是老公发现尸体,冷静解套一段牛逼死,那个年代的片子永远不要给主角设定一个固有印象,后面你会大吃一惊的! 一个演员知名度的梗,一个假胡子的戏中戏,还有官僚体系的迂腐,玩得十分溜。不过刘别谦touch好像在这一部没什么体现。

21分钟前
  • 木可流芳
  • 推荐

喜剧电影分两种:一种是刘别谦玩过的,一种是刘别谦玩剩下的

26分钟前
  • 锟斤拷
  • 力荐

有别于卓别林和巴顿明显的肢体滑稽,刘别谦的喜剧就在于文本台词的出彩。严肃下的戏谑,整个剧院临时剧组现场演戏逃离魔掌,台词处处出梗,戏中戏的剧情天衣无缝。解构、巧合、错位、反讽,上下误会、左右逢源、临机应变的巧妙,这剧情这台词这桥段,纵使莎翁再世也不过如此!1942年呐,战争还没打完,德国人刘别谦就敢于如此讽刺纳粹,真厉害!8.9

28分钟前
  • 巴喆
  • 力荐

刘别谦毫无疑问有天才,而且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让人捧腹和反思的尺度和转换上都把握地相当好。但是也不得不说,这种喜剧化的手法显得过于乐观了,一副隔岸观火的逍遥态度。

32分钟前
  • 鬼腳七
  • 推荐

之前在《希特勒万岁,猪死了!》一书中读到此片的介绍,今终于一睹其风采。我在午夜4点非常享受这部69年前的电影,几乎笑到断气。精彩的剧情,战争的讽刺,让人喷饭的笑点、台词,大师刘别谦的指导,这是你一生中不可不看的电影。副作用是今后当你听到:“是生存还是毁灭”这句经典台词时,会爆笑。

36分钟前
  • 品客
  • 力荐

What he did to Shakespear, we are now doing to Poland.

40分钟前
  • 皮革业
  • 力荐

反转再反转,好玩。Jack Benny老了长残了,不过眼神还是很逗趣。Robert Stack演这部的时候才23岁,英俊死了,要命啊(¯﹃¯)

44分钟前
  • 花岛仙藏
  • 推荐

一波多折,层层推进,细节处处迷人,严肃、紧张、诙谐并存,有我喜欢的一切喜剧元素。刘别谦的绝妙台词令我不断在深夜大声发出阵阵惨笑(希望没有太扰民= =)“她的丈夫是伟大的波兰演员XXXXX,你一定听说过吧。”“是的,我看过他的舞台剧,他对莎士比亚所做的事情就是我们纳粹现在要对波兰做的。”

49分钟前
  • 游牧人·芳汀
  • 还行

脸盲者慎看

52分钟前
  • 影志
  • 还行

“to be …… or not to be…… ”没办法不喜欢这样的影片,设定有趣,幽默无处不在,各种冷嘲热讽,但或许是我笑点太高的缘故,始终没有感受到其他人那种或忍俊不禁或捧腹大笑。★★★★

53分钟前
  • Q。
  • 推荐

第一部刘别谦。1.在评论区感受到深入骨髓的孤独:我怕是全世界唯一一个看懂却全程没爆笑过的人了...2.作为我接触的第三位早期喜剧大师,刘与卓基之流差异明显。对比同为有声/二战的《大独裁者》,仍可见两者在语言与肢体性幽默的倾向分别,但戏剧共通。3.本片精神续集:《无耻混蛋》。

55分钟前
  • Ocap
  • 推荐

LUBITSCH万岁。大笑过之后想起那个总是跑龙套演配角的演员,他一直觉得自己能演好夏洛克,同伴总是嘲笑他一番,后来家园被德国人占领,两人连龙套都跑不了,在街上铲雪的时候,他又背诵起夏洛克那段经典的台词,这次同伴说,你能演好夏洛克了。经历过那些痛苦愤怒之后,我们才能真的写出读出那些诗行吧

57分钟前
  • 艾洛
  • 力荐

一根筋的醋坛子丈夫以高超演技拯救了一个国家,个中桥段太幽默了

1小时前
  • 梦中的D
  • 推荐

“我真讨厌把我们国家的命运交到笨演员的手里“,最乐的部分是正乔装纳粹的演员会忽然分不清戏内外的身份,演哈姆莱特时台下总要重复跳出些喜剧状况,夸张、解构、反讽、利用巧合,想演《威尼斯商人》的龙套演员在不起眼的垃圾时间念了几次夏洛克的控诉,纯属夹带私货,是犹太导演内心最深最真的愤怒吧

1小时前
  • 袁牧
  • 力荐

刘别谦是个德国人,1942年二战还没结束就在美国拍了部讽刺纳粹德国的喜剧片。更重要的是,和卓别林的《大独裁者》比起来,这部喜剧的笑点更加高级。刘别谦电影的魅力真是奇特。

1小时前
  • 上世纪的云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