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纫机乐队

喜剧片大陆2017

主演:大鹏,乔杉,古力娜扎,李鸿其,韩童生,曲隽希,于谦,岳云鹏,王劲松,于洋,代乐乐,赵英俊,马大明,张一鸣,衣云鹤,曹然然,曹桐睿,宋小宝,刘小光,文松,宋晓峰,周冬雨,袁姗姗,宋茜,林志玲,赵露思

导演:大鹏

 剧照

缝纫机乐队 剧照 NO.1缝纫机乐队 剧照 NO.2缝纫机乐队 剧照 NO.3缝纫机乐队 剧照 NO.4缝纫机乐队 剧照 NO.5缝纫机乐队 剧照 NO.6缝纫机乐队 剧照 NO.13缝纫机乐队 剧照 NO.14缝纫机乐队 剧照 NO.15缝纫机乐队 剧照 NO.16缝纫机乐队 剧照 NO.17缝纫机乐队 剧照 NO.18缝纫机乐队 剧照 NO.19缝纫机乐队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25 00:10

详细剧情

  坐落于东北的集安市曾因破吉他乐队成为全国著名的摇滚都市,也激发无数年轻人和儿童们的音乐热情。只是二十年过去,摇滚逐渐没落,连集安著名的标志大吉他都面临拆除的命运。为了守护这里的摇滚灵魂,修车行小老板胡亮(乔杉 饰)从北京请来前破吉他乐队的经纪人程宫(董成鹏 饰),希望对方帮他组建乐队,策划一场守卫大吉他的演出。在胡亮的软磨硬泡下,程宫他们东拼西凑找来了美丽的女贝斯手丁建国(古力娜扎 饰)、背对观众的鼓手炸药(李鸿其 饰)、年事已高的医生吉他手老杨(韩童生 饰)和未成年的小学生键盘手希希(曲隽希 饰)。  他们克服各自的困难,携手朝着音乐梦想前进,心中永远保持着最初的激情……

 长篇影评

 1 ) 《缝纫机乐队》中客串出场的中国摇滚圈名人都是什么来头?

我觉得这个电影挺好的,为什么评分这么低?希望大家都没有成见地去看电影。这个电影有内容有信念给大家带来笑点和泪点,从它能感动人开始它已经算是成功了,毕竟在这个大时代面前心中怀有理想和信念并一腔热血向前的人不多了最起码在一味批评谩骂之时要问问自己凭什么如此辱骂希望大家依然善良并且依然热爱生活心中怀有梦想

 2 ) 摇啊摇

微信公众号:moviesss 首发于 MOViE木卫

很难把一部音乐片拍到很差。

前提是创作者对音乐有个大致了解,还要有不俗的品鉴能力。

不过这么一来,很多人可能也发现,要做好后者,其实比做好前者难得多。

大阵仗制作的《华丽上班族》,却让人记不住任何一首歌。

努力夯实通俗姿势的《闪光少女》,投在中国市场却曲高和寡。

人们围观真人秀的《中国有嘻哈》,现实中每年却只靠几支电影主题曲的口水歌度日。

再不然,你认真看下中国电影的配乐和原声带,其偷工减料瞒天过海,已经到了音乐荡然无存的境地。

所以,大鹏拍《缝纫机乐队》并不是偷懒,而是一次挑战。

唱歌、跳舞,是人类自古以来,自然流露的情绪表达,本不存在高低,只有差异。

正如大鹏拍完了网剧想拍电影了,没有人拦他。他想在电影里组建一个摇滚乐队,同样不妨碍有人落泪,感动。

可是,《缝纫机乐队》拍得并不好。

我看很多人起了争执,《缝纫机乐队》和《煎饼侠》之间,大鹏到底进步了没有。包括之前的大小鹏打人事件,差评上来就是当头一棒,“还不如《煎饼侠》!”

在我看来,真没有什么好争的啊。两部电影都拍得不好,大鹏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如果这两部挂点梦想,唱点理想的喜剧片就能叫好,那中国电影确实也太纯洁了。

《缝纫机乐队》的最大问题,就出在了这支乐队的筹备,组建,演出甚至命名本身,该有的音乐,比重不够

剧作在中段开始,也就是被命名为“缝纫机”以后,完全不可思议地倒向了大鹏扮演的北京来的经纪人身上。他的爱情,他的人生,他的理想,缝得干干净净,漂漂亮亮。

这个视点的转移,导致大鹏与乔杉间的插科打诨,变得无足轻重。

看起来,他们并不像是热爱音乐,追求摇滚,却一直在喊Let‘s ROCK。

乔杉更像是个死缠烂打的狂热变态粉丝,莫名其妙把大鹏当做了偶像,给钱给女人给配置,去帮助大鹏实现梦想。

这样的做法,可能也没有错。

不过,它们跟摇滚或乐队本身,关系就不大了。

就连缝纫机乐队的命名方式,也是我有故事你有酒嘛,显得过于鸡汤轻浮,放在整部电影里分量全无——真还不如大吉他。

只谈钱的大鹏,剧作套路上更接近那种心灰意冷、绝技傍身的老艺人老师傅角色。可电影给他安排的,是个罔顾现实逻辑的失败经纪人角色。

一心想搞乐队的乔杉,他也没有困难到拉拢不起人马(撒了把传单就把人凑齐了)。

乐队成员在随后的排练过程中,完全没有遇到磨合凶险,而是立马进入到欢天喜地与民同乐(那一段很碎的镜头)。

在前半部分电影里,《缝纫机乐队》的电影感还是足够的。

几次无缝不切换的转场,可见整体制作的进步。尤其是拉拢吉他手和键盘手的过程,很符合破铜烂铁组乐队的套路,一老一少一男一女还有一胖子

可是,随着乐队的演练,电影的节奏突然垮了。

大鹏再次暴露了他讲段子的三俗本性,尤其是张发财为首的车内叽歪三人组,抢戏不说,关键也不好笑。

观众想听缝纫机乐队唱歌,他们几个就躲在暗处唠嗑。后来为了给乐队制造麻烦,又让张发财带人去阻拦乐队,强行加戏也就罢了,结尾还要加一个他在观众席落泪感动的特写。

这到底是为什么?把他加入粉丝团队,也比这样强行充当孱弱反派强。

三个人再加上叨逼叨的乔杉,电影就完全是不让听音乐,更像在比拼嘴炮。好好个摇滚,看得人想打滚。就连那场演唱会,它举办与否,跟强拆队的进度,本来就没有关系。

莫非,还真想聚众闹事不成了。

可能也有人喜欢段子,但段子的出现,意味着对电影单位时间的切割捣碎。比如美少女战士和马男的面具,它们在电影里并不具备好笑的元素,而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的应该会很好笑”。

有种常见的故事编排,是应该有另外一个乐队,一组人马,去充当缝纫机乐队在音乐演出道路上的阻碍。无论是误会罅隙还是竞争比拼,他们嚣张跋扈吊炸天,然后大鹏展翅带你飞。

这样俗套却可靠的操作,故事才会围绕音乐、乐队和摇滚的一路前进,盘旋上升,而不是沦为通过搞音乐来讲段子,屌丝翻身满载而归。

《缝纫机乐队》对摇滚的解释,先是来自红领巾乔杉的演讲朗诵,还有儿时见闻。

最后你发现,高潮故事都是来自大鹏的眼睛。表现摇滚的画面,全部来自加工过的记忆画面。

比🤘,摇大旗,人山人海呐喊,疯狂涌入刨出了大坑的工地现场,还有驾老炮,刷老脸,吼老歌。我真吃不消这套。

这样的结尾,以音乐收场,也有人喜欢。正如Beyond是很多人的入门,至今都是KTV必备。

可是,整部电影偏离音乐与摇滚,大肆把玩嘴炮的做法,令我后半场一直尴尬,既不好听,更不好笑。

回想了下,我有两处地方笑了:一是黑带恶妻的现身正家法,然后是电台主持读毕赣的诗。

为了寻找你,我搬进鸟的眼睛。

或许呢,这部电影并没有太多保留,它就是大鹏眼中的摇滚。

 3 ) 对大鹏不抱希望了

哎,我觉得大鹏都胖成这样了就别给自己加感情戏了。又不是实力派多别扭。我特别支持把喜剧拍的有笑有泪,但这对电影的故事和演员演技是有要求的。不是强行加点情怀进去就变得有内涵了。还是煎饼侠的套路,笑点还没煎饼侠密集。说实在的同样是关于音乐关于乐队关于情怀,还没有我昨天推荐的中二病《闪光少女》燃。至少都是少男少女,比看大鹏呲牙咧嘴舒适多了。

2017.9.29

———————————————————————————分割线————————————

说实在的,我只是偶尔在豆瓣上写个影评自娱自乐,没想过有人看,虽然随意,但句句是我的真实想法,这部电影已经热到在豆瓣上写个短评都有人来攻击了?让我想起了以前因为在微博上踩了一下恶棍天使就被脑残粉谩骂的经历。

感谢一楼那位叫我保重的大兄弟。

既然被发现了我就顺道补充一下,我向来对国产电影都抱很大希望,特别是喜剧,当初煎饼侠虽然被很多人批,但我还是义无反顾的支持,我当时的评价是“没有理由不支持正在努力的人”。我认为给年轻导演多一些时间和鼓励,也许我们才能看到中国电影的未来。比如叫兽,大鹏等等,都制作过我之前非常喜欢的网络节目。我认为他们是有才华的,努力又谦虚的草根明星。

你们说的韩国欧巴我也看,但这也并不能证明我就是无脑黑。这是大鹏指导的第二部电影,但我并没有看到我所期待的喜剧效果,我不玩摇滚,也不懂摇滚,我对摇滚的理解无非就是偶尔听听玩摇滚的朋友推荐的摇滚音乐。喜欢的就听,不喜欢的就不听。缝纫机里面的各种摇滚元素,各种音乐节经常出现的摇滚歌手的客串,被渲染过头的摇滚情怀,让一部分人看了倍感欣慰。

那我们这些对摇滚不了解的人呢,我们拿什么觉得欣慰?这和当初煎饼侠请各路喜剧明星客串撩起大家念旧的喜剧情怀有什么区别,而对那些喜剧明星无感的自然就会把重点放到电影的其他方面。其他方面很弱自然就会被批评。缝纫机也是一样。

是的,拍摄手法,道具,都有进步,但也掩盖不了在叙事,人物塑造,故事情节,演员演技,喜剧效果这些方面的缺陷。很多人拿“你所不知道的28件事”引以为豪,我看了,但还是没有改变我的想法,我不认为有了这28件事就能让故事变得丰满,让电影变得好笑,让人物变得立体,也没让我这个摇滚的门外汉感受到摇滚的热情和看到其中的文化,还不如我听一首优秀的摇滚音乐来得直接。

大鹏曾网上喊话,说觉得电影不好看的人可以去找他退票。自信还是自大?电影可以不好看,但要是觉得自己付出了就应该得到所有人的承认,那就很膨胀了。不仅如此,还在高调的卖情怀拉票房,发朋友圈各种卖可怜求拍片,我确实是挺失望的。

电影本身有好有坏,有优缺点,我不喜欢这部电影不觉得有什么问题。

2017.10.4

 4 ) 大鹏老师,中国哪座城市会因为摇滚乐而放弃开发房地产?

(文/杨时旸)

既没有什么所谓燃爆,也并不觉得哪里搞笑,这就是《缝纫机乐队》最直接的观感。这部电影就像故事中那个乐队的名字一样泛着一股尴尬又莫名其妙的味道。

很明显,这是一部企图以喜剧打底,但终究要贩卖情怀和梦想的电影,但遗憾的是,这二者最终彼此抵消,使劲挠痒但终不得法,努力煽情也事与愿违。单独看喜剧设定的那些桥段,甚至还不如之前大鹏监制的那部《夫子雄兵》,《缝纫机乐队》沦落到几乎只能依赖于东北口音本身的一点点喜感拯救自己。

当年,大鹏执导的第一部长片《煎饼侠》被众人批评——段子拼贴,卖弄小聪明云云,但不可否认,那个故事充满密集又扎实的笑点,更重要的是,即便最后的煽情段落也看得出那是大鹏多年以来真实心路历程的一次重述。那部电影让大鹏自我确认了他的故事套路——无助又坚韧的底层小人物为梦打拼,啼笑皆非的境遇混搭着自嘲精神,维系骨子里坚挺的理想,他企图在《缝纫机乐队》中复刻这一切,但是却散失了魂魄,徒留空壳,《缝纫机乐队》味同爵蜡般的呈现一个又一个毫无悬念的段落,最终导向一个更无悬念的结尾。

如果放在15年前,哪怕是10年前,用摇滚乐代言理想主义尚且可以理解,但是21世纪都已经走过了17年,在这个时刻仍然絮絮叨叨地诉说着摇滚不死的说教,一切都显得那么莫名其妙,而且,把这一切都安排在小城集安,这怎么看更像是一个地方性的旅游宣传广告,而不像一个可信的故事。

作为当下的观影主流人群的年轻人或许都已经不再知道,曾经有一个词汇精准地描摹过这故事中乔杉所扮演的胡亮的状态——死磕。1990年代中期直至2000年之后的一小段时间,死磕仍然被认作是一种精神力量,一个可以大张旗鼓说出口的豪迈词汇。北京的树村、霍营和东北旺,那些残破、肮脏、地处边缘地带的摇滚村,吸纳收拢着众多从各地奔赴而来准备死磕到底的摇滚乐手,他们企图对抗一些事情,建立另一些事情,虽然他们所对抗的和企图建立的到底是什么又都暧昧不明,但是那种抵抗的姿态感染了自己。日后,这些人中,有的进入了商业系统,有的下落不明,但无论怎样,人们都不再提及所谓的死磕,并不是因为什么摇滚精神的衰落,而是不再需要那种戏剧化的“战斗状态”,互联网改变了很多东西,让一切变得琐碎、漂浮,但是也让很多事变得丰富和多元,比如乐迷和渠道,即便再小众的乐队也都纷纷找到了具有粘性的听众,乐手们早已不再需要对谁拔刀相向,在这样的现实基础中去看待《缝纫机乐队》的故事,胡亮的行为就显得异常诡异——一个声称热爱摇滚的男人,只写出了两句歌词,却莫名其妙的花费巨资寻找到了一位过气的经纪人,要求对方为自己打造乐队?大鹏所出演的程宫到底是怎样的存在?这个人物的价值是什么?他的出现推动了什么?既然胡亮本人可以散发传单吸引乐手,既然他自己就认识一个又一个深藏不露的摇滚高手,为什么还要倾家荡产地把程宫找来?难道他的目的就是为了重新激发程宫的理想和热血吗?这个故事的根基本身就很可疑,几乎是不成立的。

故事中对“摇滚公园”的征地也好,对于吉他图腾的拆除也罢,这一切不过都是为了表达一个滚滚向前的时代对于某些美好记忆的吞噬,而胡亮用以解决和拯救这一切的方法却比自己高薪邀请经纪人更为离奇——他企图用一场演出,让当地政府看到这座小城的摇滚精神不死,从而收回开发那片土地的经济计划。这又是怎样的一种逻辑呢?这是执着还是痴傻?一个地方政府会因为看到一些人喜欢摇滚乐就放弃开发房地产吗?更何况,摇滚乐这个东西,什么时候被中国的哪一级政府如此大张旗鼓的首肯过?这到底还是不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故事?

大鹏的一些作品,之所以能够迅速吸引人,是因为他对于真实、世俗生活细节的把握和转述能力,但是这些特征在《缝纫机乐队》中全然不见,到处都是逻辑漏洞,这部电影更像是一个主题先行,类型既定,再随后进行故事罗织的创作方式。为了表达理想、热血和对庸俗生活的对抗,从而陷入了臆想。

抛开主题和故事构建,再去看看这部电影无法摆脱的摇滚情结,一切就显得更加暧昧不明,这到底是拍给摇滚乐迷看的电影还是拍给普通观众看的呢?大鹏植入了大量只有乐迷才能解码的细节,那首《都选C》中有涅槃乐队的经典前奏,有AC/DC乐队名字巧妙的融入,有对约翰-列侬那句鸡汤的挪用和改写……这些到处埋藏着的小小彩蛋,对于真正的乐迷来说,浅显得像个笑话,而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又显然无从代入,更不要说那一个个真实的摇滚乐手在片尾亮相时的桥段,就更显得莫名其妙,所以,这一切又一次尴尬了起来,就像是于谦头上那顶崔健式的棒球帽和韩童生身上那件机车夹克一样水土不服。中国的摇滚乐从来不曾像故事中臆想的那般辉煌,也从未像他们描述的那样面临死亡,说到底,这就是一部隔膜的电影,和真正的现实隔膜,和中国摇滚乐隔膜。或许,为数不多的对于摇滚的敬意只在于,大鹏真的注意要求所有人敬金属礼的时候都纷纷收起了大拇指,可问题又来了,这个标准的重金属致意和他们乐队演唱的那首高中生水准的励志歌曲又有什么关系?一群喊着摇滚不死的人,愿意用生命去捍卫摇滚的人,最终唱出了一首和摇滚毫无瓜葛的歌,这或许是对这部电影最微妙的反讽。

(本文首发“枪稿”公众号)

 5 ) 摇滚从来就不是一种精神

我本人不是乐手,也算不上个多专业的摇滚乐迷,关于这个话题,按说没什么可聊的。但是机缘巧合,来《缝纫机乐队》客串的这十四位音乐人,每一位我都采访过,得到一些信息和思考,因此觉得有义务分享出来。

我以前拍了一部摇滚乐题材的纪录片,是我的毕业作品,花了十个月时间跟拍一支年轻的北京硬核乐队。那时我觉得他们这些搞摇滚的特酷,精力充沛,能独立思考,身上还都有那么点理想主义的劲儿。当时对于摇滚乐的理解也差不多是这样,觉得摇滚乐一定要批判,要愤怒,要觉醒,觉醒,永无尽头。

最后采访的时候,每个人我都要问一遍“你觉得摇滚是什么”。得到的回答完全超出了我的预设。他们说:“我觉得玩摇滚就是开心,就觉得这音乐好听才玩的。我们吃喝不愁,没什么可愤怒的,所以就不表达愤怒。”当时我就崩溃了,反思自己为什么拍了十个月还是没有把摇滚精神给拍出来。想了一夜,终于想通了,或许抛去我所谓的摇滚情怀,踏踏实实去挖掘新一代摇滚乐手的生活现状和精神世界,是更贴近真实的选择。于是给片子命名为《无忧》,剪一剪,顺利毕业。

后来有机会采访一些国内老牌的乐队和音乐人,还是每次都会问一下那个特别老套的问题:你觉得摇滚是什么?

大部分人的反应都是笑。

老五说:“哎呦,这个精神啊,千万别下定义,这音乐啊,它就是个媒介。”

萧玮也说:“音乐只是你跟我之间的媒介。所有艺术都会被贴上标签,这样为自己能够更好地区别于人。不是有人说摇滚就是个大骗局嘛,所谓的Rock Star都不像想象的那样愤世嫉俗。”

李延亮说:“摇滚乐有一种唤醒功能,它是一个能量。”

龙隆说:“摇滚乐的核心还是批判,它不是歌颂。”

雷刚说:“反叛是它的一部分,这是需要的,但不是绝对的,有可能这个反叛本身它也是个监狱。摇滚乐对我们的意义可能就是追求自由,追求自由的表达方式。”

高虎说:“摇滚不是什么。”

赵明义说:“摇滚它就是那俩字儿,它没什么。我们只管做我们的音乐,做我们的人就好了。”

谢天笑说:“做音乐应该享受那个过程,而不是去坚持做音乐。”

最后采访肖楠的时候,她笑得很爽朗,说:“摇滚精神这事儿我觉得永远说不清楚,咱还是别聊了。”这个时候,陪她一起来的火叔在场外插了一句:“要我说,摇滚从来不是一种精神,而是一种条件反射的行为,它不是一种深思熟虑的结果。”

当时我们在场的人都愣住了,随后甚至夸张地鼓起了掌。现在想想,火叔的话之所以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大概是他把摇滚的音乐属性放在了精神属性之前,说出了享受摇滚乐的人最认同的状态。

看《缝纫机乐队》的影评,很多人都说这部电影只是打着摇滚乐的旗号,其实并不触及摇滚精神核心。甚至有人打着真假摇滚迷检验机的旗号,对电影当中流行风格的元素进行了全方位鄙视。其实这个问题在《爱乐之城》上映的时候就有过讨论,当时也有爵士乐迷不满电影一边宣扬热爱爵士乐,一边用大量的流行音乐做配乐。

这两天,音乐圈中的鄙视链这个话题再一次被大家热议,说搞古典的看不起搞爵士的,搞爵士的看不起搞摇滚的,搞摇滚的看不起搞流行的,然后他们都看不起搞说唱的。其实不光是音乐圈,很多圈子都有鄙视链,但无论是哪个文化圈子的鄙视链,在我看来都是源于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矛盾,因为这两个矛盾不可调和,所以会有各种人站在自己的文化立场上打口水仗。首先我确实承认,不同的音乐类型存在音乐上复杂程度的高低,但每种音乐都有精华和糟粕,摇滚乐里多的是平庸的作品,流行乐里也多的是好听的歌。所以用音乐类型来标榜自己的品味,真的不是高级的装X方式。何况一个热爱古典音乐的人和一个热爱嘻哈音乐的人在享受他们的音乐的时候, 又有谁能判断谁从中收获的感动更高级呢?

所以“摇滚是什么”、“真正的摇滚精神是什么”、“摇滚过时了吗”,这些命题就像“文学已死”一样,是伪命题。说到底,看书、听音乐、看电影这些事情都是非常私人的事,如果你真的喜欢,请尽情享受它;如果你没那么喜欢,也不要迫于任何舆论的声音去假装自己喜欢/讨厌;如果你讨厌,可以表达出来,但要给别人喜欢它的权利。

 6 ) "北漂"被赋予了神圣的意义

大鹏的新电影《缝纫机乐队》结尾,娜扎扮演的女主角身穿帅气的风衣,手提一个大行李箱,追随大鹏扮演的男主角程宫一起登上了去往北京的列车。 这让程宫感到意外又惊喜。女主看着一脸惊诧的他,“怎么着,难道北京是你们家开的吗?就只允许你一个人当北漂?” 这个时候,“北漂”作为这部喜剧happy ending的一部分,被赋予了非常神圣的意义。 通常,当我们谈及“北漂”,这个词给我们的体验是什么?是一种漂泊不定的生活,是身份感的缺失,是一种对自我认同的调侃,还略微带点自黑与自嘲。 但是大鹏打破了这种绵软无力。当他说出“北漂”这个词时,他是如此理直气壮,语气中充满自豪。 这皆因一个词——梦想。梦想这个词听起来俗烂又煽情。但大鹏还是想用一部电影的时间,狠狠地再说一遍:有梦想的人就是牛逼。 一个潦倒失败的音乐经纪人,一个心怀摇滚梦的歌手,一个情场失意、与父亲闹到剑拔弩张的女文青,一个暗恋对象不知所踪的不靠谱青年,一个曾经摇滚的老妇科大夫,一个迫于妈妈威势、只能偷偷喜欢音乐的小女孩,组成了一支摇滚乐队。 没错,《缝纫机乐队》讲的就是这样一群“乌合之众”的故事。 如同不少电影里呈现的那样,他们对于摇滚的理想主义情怀,被置于一种不可阻挡的商业化浪潮之下——那个象征着城市图腾的大吉他雕塑,和很多的老建筑老厂房一样,即将葬身于开发商的推土机下。 主人公们组乐队,筹办演出,为的就是发出声音,保住他们心目中的那块圣地。但敌人的外部压力和内部瓦解之下,大吉他这个城市图腾并没有保住。 在废墟之上,他们依然进行了演出——即便不能保有梦想,也要与曾经的梦想好好地告别。 然后,废墟里又开出新的理想之花。 电影情节并不太复杂。 和上一部《煎饼侠》一样,《缝纫机乐队》还是一部大鹏写大鹏的电影。拍摄《屌丝男士》红了之后,大鹏收到很多人送来的现成剧本,但他不愿意用,即便这些剧本写得有多么精巧、多么戏剧化。 他的电影,是独属于他的造梦机器。他迫切地想要表达自我,使自己在电影里不可替代。 《煎饼侠》里,大鹏就是大鹏,柳岩就是柳岩,吴君如就是吴君如,小岳岳就是小岳岳。到了《缝纫机乐队》,角色有了他们虚构的名字,不再是演员们自己,但大鹏的个人色彩仍然浓厚。 大鹏年少时就喜欢音乐,但在父母看来,音乐是一个不靠谱的梦想。他不敢违抗父母之命,偷偷地喜欢着音乐,但学习上也丝毫不敢懈怠,努力地做着所有人眼中的好学生。 他的音乐梦想是在家里的一台缝纫机上开始的。缝纫机就是他的书桌,他在上面开始了最初的创作。所以即便“缝纫机乐队”这个片名被人批评不够商业,他却一定要坚持。 同样,摇滚乐这个一小撮艺术青年们热爱并为之献身的音乐形式,在大鹏的情感投射之下,也具有了普世色彩。 它能打动代乐乐饰演的强悍母亲,不再阻止女儿的音乐梦想;能打动唯利是图的无良商人,弥合父女关系;也能使黑帮小混混们为之缴械;令整座城市——大鹏出生并成长的小城吉安——为之倾倒、为之热血沸腾。 尽管这具有乌托邦色彩,尽管为了追秀喜剧桥段和戏剧化效果,这部电影在很多环节上都做得比较糙。 但当大鹏在舞台上忘情演唱,向自小追慕的beyond致敬时,那一股不忘初心的真诚和情怀,依然打动了我。 大鹏在一个演讲里说,自己严谨、刻板,缺乏安全感。工作上,他并非总是游刃有余;创作上,也并非天才。 他大学在父母授意下学建筑,之后进搜狐当音乐编辑、做主持人、做自制节目、拍电影……虽然不乏艰难,但他心中始终拥有梦想,并朝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努力。 “梦想就是一股劲,有了它,盼着每天都赶快开始,没有了它,盼着每天都赶快结束”,在《缝纫机乐队》里,他说。 但是坚持梦想,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梦想和现实,总是不断地冲突、不断地角力。每个心怀远方的人,毕竟也要脚踩大地。 那些放弃家乡的安稳生活、远离父母亲人的北漂一族,既享受着这个城市的新鲜、活力与多元,同样也承担着“长安居,大不易”的各种社会压力。 每天被挤上公交车、在地铁里面贴面呼吸,忍受着这里的脏空气,还有家住通州、单位在中关村的上班族,钟摆一样的燕郊党们……在这个城市里疲于奔命,但梦想并未靠近,而是每一天,似乎离得又远了一些。 这时候,你犹豫着要不要离开。 记得《奇葩说》里曾经有一个辩题:当你的好朋友执着于一个不靠谱的梦想,你要不要劝阻Ta? 你可能不假思索地回答“要”,但再想想,这个辩题的两难性在于,梦想的靠谱与否,真的很难真正去界定。 我的意见是,即便梦想看起来那么遥远,也不要轻易去叫醒那个人。 就像大鹏说的,梦想不是用来实现的,而是用来追逐的。追逐一个更好的自己。 大鹏的喜剧观很有意思。“非常认真和正经的一个人,沉浸在自己无比相信的一件事情当中,并不是说表情和动作非要夸张到逗乐大家。” 看到这样的表述,我眼前立刻浮现的是《将军号》中巴斯特·基顿那张脸,别人为他前仰后合,但他永远沉浸在自己醉心的事物里头。脸上的那种冷静与专注,似乎连岁月都摧毁不了。 ——不论他沉浸于的那件事,到底是对是错,到底是不是很荒谬。 俗话说,当局者迷。可是,迷未必不好,迷就是人生啊。 所以我还是要挺一下大鹏——正因为梦想很难,所以关于梦想的主题,值得被一遍遍地诉说。 电影温暖而执着地提醒我:真正使你在这个城市有根的,不是那一纸户口,而仍然是那个叫做梦想的东西。

 短评

涅磐come as u r的梗,看片时先是一愣,然后是笑,再就是回忆杀引发的飙泪。片子里的老炮情结梗,邦乔维梗太硬,结尾“乐兵式”太煽,这个最妙。再就是引出第三幕的哈雷梗,就像你在地铁里,突然闻到熟悉的香水味,特别想不顾一切去找前女友一样。最后,娜扎终结了为什么男人都有摇滚梦这个话题。

4分钟前
  • K
  • 还行

看得想打……滚。制作上比《煎饼侠》有进步,尤其几次无缝转场,可以说非常电影了。但乐队搭成后,讲段子的本性又暴露了。叽歪三人组加乔杉,完全不让听音乐,更像拼嘴炮。对摇滚的解释,依然停留在比🤘,摇大旗,人山人海呐喊,还有驾老炮刷老脸。有两处地方笑了,一是黑带,然后是读毕赣的诗

5分钟前
  • 木卫二
  • 较差

相比《羞羞的铁拳》滥俗狗血肉麻尴尬无聊,《缝纫机乐队》反而明显要好看许多。尽管剧情也不免滥俗,特别是还用摇滚来言说梦想和热血更显得又土又LOW。但好在细节制作比较用心,笑点设置自然巧妙,乔杉的表演喜感十足,笑果颇佳,至少能让人全程看的开心,笑的不那么尴尬。

7分钟前
  • 易老邪
  • 还行

要在一部青春片里看见李鸿其应该都不会多看两眼,在这片里一衬托,妈呀看完火速下载他之前演的同志电影了!

10分钟前
  • 王大根
  • 还行

大鹏能不能去学习乡村爱情自然真切的感情、立体鲜明的人物等优点?本片浮夸不扎实,不诚恳不落地,带着浓浓的春晚小品味道,日常生活、日常对话都不讲人话,不过普通的人生活,好像是在对着镜子挥斥方遒自我欣赏,对着空气练台词觉得掌握了整个世界,基本就是在虚拟的晚会上跑来跑去表演搞笑和煽情。

13分钟前
  • 内陆飞鱼
  • 还行

大鹏就是为了最后上去唱那一首黄家驹才攒的这部戏吧?整体意思是合格的,但是选的双男主乔彬太不讨喜了,搞笑得很做作,娜扎演太妹也演得有气无力,扣分

17分钟前
  • 黄青蕉
  • 还行

很不争气的竟然被感动了,但是,还是得承认这部影片的问题很多,尤其是剧作部分,反面角色以及矛盾设置得都很奇怪,缺乏必要性,也使得本片在剧情上有点缺少张力。前面的表演也不够顺,后面更好。不过煽情的部分还不错,搞笑的地方也有。大鹏又一次重复了一遍屌丝也有梦的设定。

21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还行

错怪大鹏了,片子挺好看啊!后悔没去电影院,比《煎饼侠》强太多,唯一输给开心麻花的地方就是过往作品在观众心中积淀的口碑。

23分钟前
  • 大海里的针
  • 力荐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和《芳华》分别属于一张磁带的AB两面,都讲述了时代洪流中的普通人在信念和理想崩塌后如何选择的故事,大鹏的处理方式更加积极乐观,“机灵”地用一场全民大摇滚规避了这个问题。新裤子《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选得真是太到位了,歌词和影像高度贴合,让人几欲落泪。

24分钟前
  • 芥末蘸酱
  • 还行

直到今年夏天才明白一个道理,不管是男人还是电影,俗到极致也算大魅力。

25分钟前
  • shininglove
  • 推荐

老的少的美的帅的搞笑的都有了。大鹏这艳福比《煎饼侠》更上一层楼,片子里就他把乐队里俩女的手都牵了,嘴也亲了,连乔杉都亲了。人家从不避讳自己小镇青年的出身,起码这故事没尿点从头笑到尾,情节创作很照顾玩快手的小镇青年。音乐很能提气氛。乔杉拼了。

28分钟前
  • 小A
  • 推荐

【C+】①比想象好看,整体各方面都比煎饼侠进步了。②包袱不新鲜,但甩的很有效果③大吉他公园依旧免不了被拆,怀有音乐梦想的男主最终也还是回了北京,虽然是屌丝喜剧的包装,内核却不是打鸡血的屌丝梦,而是丧失生活热情的人,对曾经理想的缅怀。“不去做,有些东西在你心里就真的死了”

30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大鹏先给《欢乐好声音》配音,又搬人家的剧情,有点不地道

35分钟前
  • 翻滚吧!蛋堡
  • 还行

如果胡亮自己就可以发传单找乐手,自己又认识那么多深藏不露的高手,为什么还要花重金找一个过气经纪人帮自己攒乐队?这故事根基不成立啊。再有,哪个地方政府会因为看到人们喜欢摇滚乐就放弃开发房地产??这还是不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故事?搞笑部分也很尴尬,只能依靠东北腔残存一点点喜感。

38分钟前
  • frozenmoon
  • 较差

邦佳维真是笑死了啊哈哈哈哈,有给版权费吗?作为一个曾经的音乐节咖,新裤子出来的时候还是很感动的,整体流畅完成度不错,值得鼓励,大鹏上一部电影这一部摇滚,下一部会是话剧?绘画?看展?养花?读书?黑文艺青年

43分钟前
  • 闵思嘉
  • 推荐

不仅尴尬,还土到数次引起生理不适...

48分钟前
  • 朝阳区陆依萍
  • 较差

第一次几个人亮本事,贝斯一响我眼泪就下来了。不用为了什么而唱,不为什么,音乐本身就是全部的理由啊。它就是值得不惜一切代价去爱,值得为它扛过暴雨与棍棒,值得为它孤独和贫穷,值得为它脑血栓死在台上。艺术水平分高下,但坚持的心都一样烫啊,谁看到片尾能不燥!(大鹏乔杉无感,娜扎小岳岳赞)

53分钟前
  • 隔壁家的桃太太
  • 推荐

继“尬聊”,“尬舞”之后,又诞生了一个新词“尬摇”。把摇滚与“梦想”划等号是得有多中二啊,为啥修车和妇产科大夫就不能是一份有梦想的职业呢?千万群众举着大旗冲入工地让我穿越到了“大干快上”的集体化时代,上百位乐手同唱一首歌让我想起了新东方。大叔玩农金为的是自由还是投机,这是个问题。

55分钟前
  • 风间隼
  • 还行

鼓励加一星。比(我觉得比较一言难尽的……)煎饼侠进步太多,我相信他是少年时真爱过摇滚。大鹏当然不是天才,可他做到了一个努力的人能做到的极限——这对电影市场来讲就足够了,以后要尊称他一声东北周星驰了。

59分钟前
  • 火山上的一坨石
  • 力荐

上次拍电影,这回组乐队,都带有大鹏一后一前的半自传色彩,这次还回到了大鹏的家乡集安。虽说创作模式是《煎饼侠》的延伸(一帮人一起干成一件事),但有显著进步。保留了明星客串与港片情怀的喜好,做到了去段子化,笑点自然,注重前后反差,用音乐理想拔高,燃!还有歌迷的传承。每首歌的节奏配合情节发展,自然流畅。

1小时前
  • 大奇特(Grinch)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