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石头

喜剧片大陆2006

主演:郭涛,刘桦,连晋,黄渤,徐峥,岳小军,罗兰,王迅

导演:宁浩

 剧照

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2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3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4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5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6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3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4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5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6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7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8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19疯狂的石头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4-04-11 04:50

详细剧情

  重庆一间工艺品厂已经濒临倒闭,却不料在拆倒旧厂房的时候,发现了厕所里的一件宝物——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厂里决定用这块翡翠举办一个展览,赚些钱发拖欠了几个月的工人工资。期间由工艺品厂保卫科长包世宏(郭涛 饰)负责看守这件宝物。但是,国际大盗麦克与本地一帮小偷却让包世宏一筹莫展,他们各施其技接近翡翠,展览馆开始了一场明争暗斗的较量。黑色幽默也开始幕幕上演。翡翠的价值几何?最后谁是胜出者?事情远没有表面那么简单……

 长篇影评

 1 ) 笑后杂谈

喜欢电影陈述事情原委的方式,有逻辑有铺垫也很幽默。看似毫无关系的事其实都是有联系的人相组成,从开始缆车里掉下的可乐展开一个又一个搞笑故事。整体采用偏夸张的表现方式,无论故事情节还是人物演绎。

演员无论表演还是形象都很接地气,每个贼都各有特点,短长时间塑造很多丰满的形象,黄渤的演绎印象很深。

笑点很多,剧情很赞。

 2 ) 接地气才是硬道理

一小成本的电影成了当时一匹黑马,成就了几个当时没有什么名气的演员,没有过多关注,没有过多重视,完全依靠口口相传的一场精彩逆袭大戏,当初的好评如潮记忆犹新! 没有名导演,没有大咖演员助阵,没有大制作大场面,完全是一部小成本的娱乐片,谁也不会想到,它爆了!究其原因,三个字,接地气!那些大制作的豪华场面又如何,气势恢宏,但与老百姓又有什么关系,剧情再精彩,那些背景巨制都在时刻提醒着我们那都是假的,这又如何让我们入戏呢?而疯狂的石头围绕着一块宝石展开,一群抄写方言,吃着泡面的老百姓开始了你争我夺,中间啼笑皆非,哭笑不得,但细细品味一下,这不就是人生吗?为了生存去争去抢,为了生活去努力维持,贪婪的本性谁都有,但人性的光辉却随时在,以老百姓的视角去做的电影才最真实,最能引起共鸣!

近几年接地气的片子依然不多,但希望电影人都要知道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才会被称赞,毕竟我们都是凡人!

 3 ) 宁浩的开山之作

    昨天看了这部戏,感觉的确是部很难得的好片。导演发挥了年轻的创造力,影片带给大家足够的新时代气息的冲击,黑色幽默和写实艺术的结合,正是新一代年轻导演自身性格的体现,宁浩鹤立鸡群,冷眼旁观的拍摄手法,休闲而不失稳重,狂放而不失细腻,从年轻导演的独特视角讲了个幽默的故事,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导演的年轻注定了影片的活力,从发现石头开始,影片开始了具有讽刺意味的幽默旅程,一心想占据工艺品厂土地的光头老板、来自香港的专业大盗、罗汉寺里自信而神经大条的保卫科长、三个敏感而胆大的窃贼和工艺品厂厂长的儿子,相互之间形成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香港的专业大盗显然贴有国际化的标签,一举一动都具有专业水准,但刚下飞机,就被三个贼用最简单的儿戏偷走了皮箱,预示着他强调的国际化、专业化可能并不适应内地。而三个贼中的道哥显然最了解中国的国情,当一个贼在展台面前问红外线在哪儿的时候,道哥鄙视地说:“电影看多了”。与此同时,曾经学过邢侦而濒临下岗的罗汉寺保卫科长正因为前列腺炎而在小便池旁灵光迸发,打算用小便池的自动感应器作为保安手段。影片从这几个人的视角出发,形成了一张丰富而变换多姿的故事网。
    影片的讽刺手段也运用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国际大盗麦克的遭遇,无一不透露出对于号称高科技国际化专业大盗的讽刺。穿着夜行衣隐蔽在变压器前的麦克,竟然被大摇大摆走来的道哥顺手打了个措手不及。从房梁上用绳索掉下来,只差分毫却够不到宝石,在大骂奸商的同时被藏在垃圾桶里一天的窃贼来了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在下水道里被困几天后,出来还不忘立即打电话给雇主,号称“情况还在我的掌握之中”,这种具备了国际化的专业盗贼在小小的罗汉寺里几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而保卫科长在道哥谎报火情被调虎离山之后,竟将怀疑对象锁定棒棒,还特地召集棒棒开会,用武侠小说里饱含江湖义气的方式解决隐患,事后还对保安吹嘘:“看看,给棒棒开了会之后平静多了”,他这种用江湖手段解决问题的方式与麦克用高科技手段解决问题手段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两个都过于离谱,不切实际,所以他们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几乎是错误的。
    最得力的办法,居然就是厂长儿子最直接的调包办法,直接有效。这无疑是对保安科长和麦克、道哥最大的讽刺,当他们绞尽脑汁、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和偷窃石头的时候,他一个简单的手上动作,全盘葬送了三个人的智慧。以至保卫科长在多次遭遇盗贼光临后,濒临绝望的他用嘶哑的声音喊出:“公共厕所吗?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简直是经典。
    影片运用了网络语言的调侃成分,给这部戏增色不少,比如各地的方言,像是BBS上天南地北的方言,“我顶你个肺”势必会成为今年最流行的语言。比如镜头从各自遭遇的情景分开表现,像黑老大骑摩托抢包遭遇的撞车的情节,让我想起BBS上曾经非常火的撞车碰瓷的贴子,每个事件发生时的参与者都从各自的视角和感受讲述同一段故事,令人忍俊不禁。
    影片虽然没有什么大碗,但是主角的功底扎实,角色把握的非常到位,把一部情节曲折,内容丰富的影片诠释的嚼劲十足。
    最后说几个觉得特别好笑的片断,当光头老板在罗汉寺里愤怒的打自己的眼镜跟班的时候,旁边的保安惊恐莫名,但当光头老板走后,他兀自冒出一句:“不要打人哦”。让眼镜跟班几乎跌倒。
    还有当张小盟被绑架,他、道哥和派出所分别打电话给他父亲时,他父亲决然自信的回绝口气,上演了一出狼来了的经典场面。实在是难得的搞笑。

 4 )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

《疯狂的石头》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乃至神作,除了电影技术上的精湛,还有其蕴含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最表层,它反映了世纪之交国企破产——掌权者徇私勾结资本家贱卖国有资产——国企职工处境窘迫还遭背叛的社会状况;深入一点,它展现了人性面对诱惑如何疯狂,然而最后宝石却落到全片唯一不疯狂的人——包妻项上;再深入,它犹如一副当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揭示或隐喻了社会现状,国际化贩毒等情节已远离普通百姓的生活,全片也缺乏国企破产那样立得住脚的大背景,思想性更难追前作,尽管《赛车》在中国喜剧片中已经鹤立鸡群了。(含参考)

 5 ) 抄袭年——跑题漫谈

2006的关键词是“抄袭”,花儿、郭敬明、吉祥三宝、杨辰刚,让本来就混乱不堪的娱乐圈更加肮脏。花儿给老百姓的刺激尤其巨大,以至于每出一首新歌都要掀起一阵考据风潮。现在的人们俨然成了惊弓之鸟,觉得眼熟耳熟的东西就要矫枉过正扣上一顶“抄袭”的帽子,从上世纪末叫嚣至今的原创风潮相形之下愈加显得尴尬和不招人待见了。

为了不浪费看官的时间,我有必要先声名一下,本文压根不打算罗列抄袭事件或者深入分析抄袭风潮下的潜在原因。这是一篇文题不太相符的东西,高考注定得不了高分。一年过半,抄袭风丝毫不减,继而蔓延到电影圈。谁曾想一部小成本的影片平地炸雷,狂卷全国620万票房,真正名利兼得。然而自来爱与恨同在,负面评论也接踵而至。我们暂且不用理会黄姓傻逼的傻逼言论,丫的评价压根就不是为了电影业的健康发展,别看他教出两个第六代高徒。对于《疯狂的石头》,更多负面来自于它对盖•里奇的抄袭。我觉得在这个问题上宁浩显得有些矫情,他大可不必强调剧本创作甚至比盖•里奇还要早,仿佛他和盖•里奇、SABU可以并称新锐三杰一样。固然这类题材局限比较大,不过借鉴就是借鉴,抄袭就是抄袭,都没什么好否认的。谁都可以看出里面充斥着大量《两杆大烟枪》和《掠夺》的元素,《疯狂的石头》和前辈的传承关系不可抹杀。

王晓峰在几天前的文章中曾说,许多追随者无条件拥护自己的偶像,认为“就算人家抄了,但抄的比你好,有本事你也抄一个我看看”。在这里,我必须打破原则,无条件支持一次《疯狂的石头》。坦白说在影片最开始,我无法掩饰自己对该片的厌恶,太多盖•里奇和SABU的东西黯淡了导演的个人才华。假如一味照搬模式的话,毫无疑问我将用剩下的半年时间疯狂挤兑这块石头。就如同《无极》一样,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再宏大再新奇的场面也是白搭。中国人爱讲究个“博大精深”,然而近几年国内电影人光注重“博大”了,“精深”却鲜少关注。在我看来,好的电影起码要会讲故事,毕竟大多数群体还没那么充满哲思,你非要把一个挺简单的事儿逼呲逼呲一大堆深刻的理论和内涵,有的人能做到,更多的人做不到。自古有云画鬼容易画人难,反正鬼谁也没见过,信笔涂鸦说它是鬼就是鬼,可画人你少添一道眉毛都不行。同理如今很多人爱玩个什么后现代,要我说你们该干嘛干嘛去,去你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表达,你踏踏实实拍一部通顺流畅条理清楚的片子我才说你能耐,就是这么简单。

中国人爱蒙人,也爱被别人蒙,对于看不懂的片子不敢妄言还大加赞赏。浮躁虚伪滋长一批老的年轻的电影人往这疙瘩里钻,越拍越走介,你现在让他们拍个《神女》丫不准拍得了。《疯狂的石头》让我看到了一份难得的真诚,宁浩对作品的认真从各桥段的编排上便可感知。在《两杆大烟枪》的框架之下,导演没有对故事做简单的移植,而是将其与地方风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不会使观众产生疏离感。从这一点看,他的作品就已跳脱简单的抄袭框架,其对两种文化的腻合也远远超过张艺谋和陈凯歌对武侠和魔幻影片的臆想。回顾近几年的国产影片,似乎中国人越来越不会幽默了,除冯小刚和黄健新的黑色幽默或可一提,其他的实在不足挂齿。至于纯粹的喜剧更少之又少,搞不好就给弄成装逼犯傻的闹剧,年初风靡一时的《举起手来》是为一例。电影人的灵感枯竭毁了整个电影市场,利欲熏心更是电影死亡的罪魁祸首。我无法理解会有如此多的人为《举起手来》一类的片子叫好,借用《石头》中的一句话说,“它不仅侮辱了我的人格,还侮辱了我的智商”。

本土化是《疯狂的石头》大获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它不仅很好地借鉴了同类型影片的优点,还大胆向其他类型片或电影人学习,并将之全部融入重庆的大环境之中。极具冯氏幽默风格的台词是影片中的亮点,这以后势必有很多经典台词成为时下的流行用语:“我顶你个肺”、“别摸我(BMW)”……宁浩很聪明地将草根文化贯彻到底,并以幽默为幌子巧妙调侃了时下社会的弊端,无论是下岗问题,还是综合执法、抑或是行骗招数,都被他以极为睿智的手法调侃和批判。他的聪明帮助影片通过审查,也让本土观众实实在在感受到什么才是真正的喜剧。郭德纲浮出水面一定程度拯救了濒临死亡的相声,《疯狂的石头》至少证明了小成本仍然能够制作出精彩优秀的影片。它的四两拨千斤使得《无极》这些大家伙看起来如此愚蠢和笨重。

小心眼让我还得回头说说黄某人,中国需要艺术片,也需要商业片,问题是界定两者的标准难道只是简简单单的票房收入多少?我并不认同,《疯狂的石头》的高票房恰恰为时下电影界确立了一个发展走向,那就是大投资无法决定票房与口碑,决定影片成败的终归还是其自身的可看性。换句话说就是好看不好看,你想想最早的火车进站有什么艺术性?《定军山》的出发点又有什么艺术性?况且《疯狂的石头》并非一味媚俗哗众取宠的玩意儿,喜剧?闹剧?和《举起手来》相比,哪个艺术性可看性更高哪个更像闹剧呢?高高在上的人总爱做些和老百姓相左的判断,以此证明自己的阳春白雪。但从票房来判定影片的艺术价值,其实是给自己那张老脸玩命贴金。我不管你丫第几代导演,少装逼装蒜,踏踏实实地用摄影机给人民讲顺一个故事,那就算为社会主义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了。

某导曾说:宁看一部不太好的国产影片,也不看一部制作精良的外国影片。中国电影的发展要靠电影人和大环境的共同努力,而绝非砍腿取齐,你丫阳痿,我没义务死守贞洁。《疯狂的石头》除去抄了那么一点东西,基本没有其他缺点,但和那些吹牛的人比起来,它的优点可真多了去了。

 6 ) 《疯狂的石头》:一石激起千层浪








在谈论宁浩的影片《疯狂的石头》之前必须要提到一个人,就是麦当娜的导演老公盖里奇,这位曾经当过电影院放映员的独立影人因为电影处女作《两杆老烟枪》而名声大噪的,他的这部cult经典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受到追捧,在影片中盖里奇似乎独创了一种全新的电影语言,随后他的第二部同风格作品《偷骗拐抢》也大获成功,以简单的纯娱乐性吸引了无数的年轻观众。然而在几年以后,他却急转直下,先是玩砸了影片《踩过界》,随后重回老路推出黑帮电影《左轮手枪》依旧是劣评如潮。盖里奇的失败很大程度是由于他开始在乎自己作品的思考性,当他将哲思引入到原本结构复杂的影片中,让原本好玩的电影开始变得生涩难懂,从而丧失了他原先作品的简单和纯粹。

如果说盖里奇在丢失自己原先赖以成功的东西,中国的年轻导演宁浩却把盖里奇丢失的东西重新捡了起来,将其改头换面溶入到了中国本土文化中,正所谓洋为中用,而且用得极其服贴。影片《疯狂的石头》的故事被导演宁浩放置在了山城重庆,结合了大量本土的重庆方言俚语,令整部电影不但充满了乡土味,而且妙趣横生。将一些耳熟能详的音乐略加处理作为背景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影片在快速的剪切和场景转换中更是挥发出极具创意的快感。影片人物角色的设置相当众多,彼此关系相互交织。他们往往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环环相扣,令情节总是在不可思议地发生变化,令观众能长时间将注意力放在影片,并且伴以不停地大笑。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纯粹的娱乐商业电影,它并没有想表达什么过于深刻的主题,仅仅是为了单纯的娱乐观众。相比之下,中国电影长久以来相当缺乏趣味性,电影人大都固步自封,多数认定艺术品质才是影片的唯一标准,而大大忽视了电影的产业特性。多年来中国电影只有一个冯小刚能够适时推出合乎观众口味的电影,用低成本换回大收益,事实证明中国已经不缺少能够拍摄高水准艺术片的人才,而恰恰缺少的是能把握市场脉络拍出成功商业电影的人才。不要以为商业片比文艺片好拍,拍一部垃圾商业片自然很容易,但要拍出一部能让观众喜欢的商业片决非这么简单。

影片《疯狂的石头》虽然以夸张的手法来制造笑料,但是你绝不能忽视这部影片严密的逻辑性,片中很多的笑点的成功都在于预先埋下的伏笔,比如影片中有一桥段国际大盗模仿《谍中谍》里下坠盗宝却发生绳子不够长,气得大盗骂了句“奸商”,观众观看仔细得话就会联想到影片上半段中商人卖10米绳子给大盗的镜头。另外还有一个桥段,谢厂长接到儿子求救的电话却数番不予理睬,形成这个幽默的契因是影片伊始谢小盟曾被谢厂长发现在厕所教人用绑架蒙他老爸,这个笑点可谓一炮双响。这样的巧妙布局衔接非常之多,虽然夸张但是非常有说服力,足够观众开动脑子来联想。由于影片中有着太多戏剧化的巧合,太多预设的幽默包袱,而人物彼此之间又有太多的联系,因此在如此庞大的信息量之下故事极易发生纰漏。不过最终宁浩和他编剧小组做得非常好,整个故事讲得相当严密,使影片从头至尾并没有出现过明显的漏洞。这样一部商业电影绝对是需要精密地反复推敲过,而并非耍耍小聪明就可以搞定的。

从影片《疯狂的石头》投放市场的回报来看,影片真正表现出一匹黑马的潜质,事实上从不少院线按排的档期和放映时间段来看,这部电影其实被大片排挤到了角落,它的成功靠得是观众的口口相传与媒体的赞誉。因为是低成本影片所以在宣传上并无太大动作,而且影片的演员阵容也缺少大腕,导演宁浩更是不为人知,所有一切决定影片没有任何其他卖点,只有影片本身。这部影片让我想到了去年的另一部影片《独自等待》,不过相较那部低成本影片,导演宁浩比不上伍仁贤的名气,主演郭涛也比不上夏雨的名头。虽然我一直觉得中国内地演员的表演都太正,不过《疯狂的石头》的演员们的确让我看到了惊喜,演员的表演要有怎样的延展性关键得看戏怎么来编导。宁浩以前也导过两部艺术片,不过就目前的成绩来看,他倒不仿专攻娱乐片,中国电影不缺艺术片导演,缺得是宁浩和伍仁贤这样的娱乐片导演。

有些人认为宁浩是模仿了盖里奇的《两根老烟枪》,事实上个人以为本片绝非单纯的跟风模仿,因为影片《疯狂的石头》的故事概念是全新的,在笑料和情节的设计都建立在自己的文化上,只能说这是一种借鉴。这种借鉴一直是韩国电影人最善长的,他们奉行拿来主义,将国外影片的精华吸收消化来发展自己的电影,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韩国电影不光精致而且多元化。在年轻导演宁浩的身上我看到了韩国电影人的那份学习精神,他懂得去吸纳外来文化为我用,拍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娱乐电影。《疯狂的石头》这类小成本的娱乐电影正是中国电影目前可以努力发展的方向,此类电影很适合中国电影现在的国情,毕竟能够象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这样引来巨资拍摄大片的导演屈指可数。况且中国电影即使投拍大制作也是难望好莱坞项背的,中国的电影市场也远不及北美市场,倒不如努力多做出些低成本的精品来稳步上升。



文:眉间尺

 短评

中国最nb的片

4分钟前
  • 浪味仙
  • 力荐

群像诙谐而精彩,诸多黑色幽默名导致敬的意味,川普有范,宁浩展现出欣喜的才华,尽管现在的眼光看剪辑摄影布景都略显粗糙,但是质朴的幽默是后来作品都没有的。宁浩走上商业道路开始自掘坟墓,拍了心花路放飘飘然。而石头带给华语电影的惊喜和捧腹是不能磨灭的。一连串的巧合,时空错位的拍法有新意。

7分钟前
  • 西楼尘
  • 推荐

缺点如下:不少稚嫩粗糙的摄影、甚至有些辣眼睛的美学、莫名其妙冒出来的配乐、略显拖沓的结尾。其他过分的戏剧性和巧合还是融合于整体风格的。应该是目前看到的最接地气的关于中国城市文明的探讨,那种藏污纳垢的病态的美简直要溢出了。《全世界》对重庆的呈现多么狭隘愚蠢浅薄……

8分钟前
  • 寒枝雀静
  • 推荐

国内好电影

11分钟前
  • 高鹏
  • 力荐

这才是成功的中国影片

12分钟前
  • Белка
  • 推荐

节奏超级紧凑,一环扣一环,黄渤太搞笑了,宁浩差不多是年轻一代最有才华的导演

13分钟前
  • 齐木楠雄
  • 推荐

先发散再收敛的网状叙事,难怪老外会看不懂。重庆话版太接地气了,简直笑死爹~~~~~~~~

15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推荐

像是中国版的两杆大烟枪。

16分钟前
  • 小耳朵图吗
  • 还行

最可贵的一点是没把观众当傻子。国内电影都指着这样儿拍就行,嗯

17分钟前
  • 理想多钱一斤啊
  • 力荐

从这部开始爱上黄渤

18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学大烟枪学Snatch学得很足嘛..套了国风的外壳,很多内容(比如杀手的山寨货等等)也符合国情,就是画面欠点火候.黄渤为本片中最亮眼的配角.

22分钟前
  • 文泽尔
  • 力荐

重温。别说,这片还真能经得住考验,也不是简单一句模仿盖里奇或多线叙事就能概括的。特别里面几组的人物都不仅仅是作为结构故事制造笑点等功能性的存在,而是几乎每位出场人物塑造的有头有尾性格鲜明紧扣主线笑果突出,还贴近生活反映现实,这就很难得了,在这方面石头其实做的比烟枪还要好点。

24分钟前
  • 易老邪
  • 推荐

宁浩式经典喜剧之一,幽默的不肤浅

26分钟前
  • sharon
  • 推荐

不是那种冲着观众卖力吼着 笑啊 你笑啊 的电影 是实实在在的搞笑

28分钟前
  • Kylin
  • 推荐

这天生日。掌门请我们一共七个人在万象城贵宾厅躺着看的。很奢侈,很舒服,谢谢她和我的朋友们。

33分钟前
  • 大头绿豆
  • 推荐

真大很有趣

38分钟前
  • 桃桃林林
  • 推荐

这部片子出色的原因不是这个剧本有多牛逼,《两杆大烟枪》的整体思路在前,宁浩所做的只是好好地拷贝;但他把盖·里奇那阴冷的伦敦范儿完美地转化成了火辣的重庆味儿,这才是关键。

39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推荐

聪明的宁浩,能走多远?

42分钟前
  • 老鸡|扶立
  • 推荐

终于完整的看了一遍,笑不出来

47分钟前
  • 办公室甜心
  • 还行

故事情节错综复杂, 无厘头的搞笑中,看出小人物的辛酸。

52分钟前
  • 橘猫爱吃鱼
  • 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