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物语

动画片捷克/捷克斯洛伐克2018

主演:扬·布达尔,伊里·拉布斯,加罗米尔·杜拉瓦

导演:杨·史云梅耶

播放地址

 剧照

昆虫物语 剧照 NO.1昆虫物语 剧照 NO.2昆虫物语 剧照 NO.3昆虫物语 剧照 NO.4昆虫物语 剧照 NO.5昆虫物语 剧照 NO.6昆虫物语 剧照 NO.13昆虫物语 剧照 NO.14
更新时间:2023-07-24 11:14

详细剧情

捷克超现实主义大师杨·史云梅耶的最新作品,记录了一个业余剧团把恰佩克兄弟1924年的剧本《昆虫生活图鉴》搬上舞台的过程。作为一部低成本的众筹长片,观赏性、艺术性都很不错。原剧本有意把人比作昆虫,充满讽刺意味。

 长篇影评

 1 ) 昆虫虽死犹生,有人虽生犹死

这只是少年的厌世主义

在北影节看这部电影之前并不知道史云梅耶导演,作为鲜少在国外公映的片子来讲又得知是老爷子的封山之作的时候,感觉很欣慰又很惭愧,第一部和最后一部。赶紧抽空看了另一部作品《幸存的生命》,看过之后一直在超现实主义是否真的是超现实呢?还是把现实更露骨滑稽的表现出来了?露骨是为了深刻警醒,滑稽是怕你接受无能。

本部影片改编自恰佩克兄弟的《昆虫生活》,强烈建议密集恐惧症观众谨慎观看,一帧昆虫一帧人类的镜头,让影院的一小部分妹子都惊呼了下。

影片开头和《幸存的生命》一样,还是导演自己本色。不同的是除真人与动画结合之外还添加了场记,颇有些纪录片的味道。导演说:“这只是少年的厌世主义”。

故事结构也很简单,一群小人物热衷课下加入表演培训班释放自己的演员天赋。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打毛衣,偷偷装入火柴盒的屎壳郎和小粪球,伪装成怀孕肚子的坐垫。当你正在纳闷导演的含义时,下一秒就关联到被粪球追,演员生小孩,这些滑稽的小人物扮的小昆虫似乎很随意,但下一秒镜头就提到被导演不断要求忘记自己会表演,释放出来最最不会演戏的状态。越往后看越发现导演的黑色幽默真的一点都不幽默。因为你刚要入戏的时候,下一秒导演就把拍摄过程放上,时时刻刻提醒你是假的,一切都是假的。

剧情中,排练的时候就排练念台词,讲完台词下来后就织自己的毛衣,调自己的情,吃自己的食物。小昆虫们就是应该这样生活的,而人类呢?

我们追逐着,患得患失着,勾心斗角着,不开心着。我想我是被我自己钉在生活那块案板上的,我不自知,还是扑腾着,以为生活就是那样的。

这部影片拍的很松弛,这个杖朝之年的老人并没有刻意评论这些现代人的活法,说出残酷的真相。

排练结束后大家出门,阳光正好,孩提欢笑。

正如导演所说:“我告诉过你的”.

 2 ) 一瞥清晰,一则寓言

抒情之前,咱们先解决下技术问题。

首先,杨不是一个animation director,甚至不是一个film maker。在短评里看到不少打了三星以下的朋友,理由都是动画部分太少了,老头儿没钱做动画和“特效”了……

可能,这些朋友没有意识到,杨从来都只是操控木偶的提线师,骷髅教堂和人都是他的“木偶”;这次的“木偶”,换成了一种名曰“电影”或“戏剧”的东西。杨把它们提扯得如此活灵活现(也有可能是过于活泛儿,惊着了一部分大家),以83高龄,从体力到控制力,太了得了。

以上,仅是技术层面的交待,抒发部分,请参考下方截屏,不赘述了。

欢迎交流,越多层,越好,在深入现实的时候,不至于被太快碾碎:)

 3 ) 杨·史云梅耶无憾,看不懂才是你的遗憾!——解读昆虫物语:不过是一场木偶戏

我能用木偶演尽世间的不公平,纠正它们,报复它们。木偶陪伴我度过了我的整个人生。也许我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一场木偶戏。 ——杨·史云梅耶

Jan Svankmajer

杨·史云梅耶曾说:“看我的电影不需要说明书,我的作品有不少意义,我宁愿观众用自己主动的象征主义去解读。就好像心理分析那样,人总有私自的秘密。没有这秘密,就没有艺术。”

然而,在他最后一部长片《昆虫物语》中,史云梅耶一改常态,为自己的电影写起了“说明书”:做序言、插入拍摄花絮和演员采访,将它整成一出综艺样式的伪纪录片,近乎毁灭性地破坏了他原本引以为傲的“象征主义”,把《昆虫物语》变成了一个“四不像”。

对一般人来说,观看这样一部“四不像”电影只会感到极端的无聊和巨大的恶心,对粉丝则是“失望”,失望来自于它看起来是何等的捉襟见肘,竟如此敷衍地提交这部众筹来的饱含着多少人期盼的作品?!还自以为是地玩这种让·吕克·戈达尔的早就玩腻了的把戏——简直是可笑!最后大叹一声:什么几把玩意儿!江郎才尽了!

但是,这些明面上都看得出来的东西,自然是不值得讨论的。在此我看来,比较有意义的探讨是:杨·史云梅耶,一代捷克超现实主义电影大师,为什么要用这种肉眼可见的“拙劣”方式去完成他的遗作?对得起爱他的观众吗?对得起自己吗?

答案是肯定的。所以我取了一个略微哗众取宠的、很公众平台的标题来表达最基本的立场:杨·史云梅耶无憾,看不懂才是你的遗憾。

这个时候就轮到我窘迫了,我对特别喜欢的、觉得特别好的电影总是语塞,尽管《昆虫物语》不属于此,可我能感知到史云梅耶究竟在做什么,而要把这写出来,传达给别人,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要理解史云梅耶的“无憾”,就得去剖析他的动机,动机也很简单,导演已经对着镜头阐述过了,他想要一种程序化的表演,一如他曾经说过的:

我能用木偶演尽世间的不公平,纠正它们,报复它们。木偶陪伴我度过了我的整个人生。也许我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一场木偶戏。

自画像

电影是造梦机器,史云梅耶则是造梦人;《昆虫物语》是一场木偶戏,史云梅耶便是木偶戏的操控者。

在《昆虫物语》这一出“戏中戏中戏”里,能非常明显的看到扮演昆虫的演员形同皮影戏、木偶戏般好似被操控了的僵硬表演,这是最表面一层。

而中间这层,展现了一个剧组为排练《昆虫物语》的过程,则是史云梅耶作为创作者来操作“演员”成为不可或缺的道具,使“人”成为“木偶”,去成就他一贯的超现实主义大片。

昆虫物语

最里面的一层就是关键了,为什么搞成了这个样子?为什么非要把拍摄花絮加进去?前一秒刚看到一个惊悚可怖镜头,后一面强行给你看“其实我们就是这样拍的,你别激动。”

多数人的解读是片长不够花絮来凑——那是你把史云梅耶当傻子!他难道会不知道吗?需要机智的你来“戳穿”他?可是他愿意,他就是要告诉你“我是这样拍电影的”,所有你看到的这一切都是被操控的一场木偶戏。

他一定是认同以这样所谓“拙劣”的方式来间离,而这,反而使得这部原本不完整的电影上升到了对电影自身的现实批判层次,以此赋予《昆虫物语》新的高度。

于是他在开头说道:

“但我们的电影不讲这个,那么它讲什么呢?我不知道,剧本是一气呵成的,信手拈来,不受理性和道德的控制。

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大艺术家的济世情怀,想革新人类,想改善现状,想警示世人,想去芜存菁。没用的,读读弗洛伊德。

正如一位捷克颓废派诗人所说:对抗残酷人生的唯一有效方式是对想象力的轻蔑。

他又强行地给这样一个荒诞的悲剧基调的故事安排了一个阳光灿烂的结局,为和恰佩克兄弟一样避免“不合时宜的悲观主义”,为剧本写一个完美结局。

而显然,所谓的“完满”,并不是完满,否则史云梅耶的所有荒诞童话都将沦为庸常。而正是这刻意的“避免”成就了影片的现实批判意义,同时为史云梅耶本人增添了可爱可亲的趣味。

如此,当看到“完满”结局,观众可以在心底大骂“操,这是什么shit!”的时候,镜头从戏中戏的剧组摇到了室内的导演:

这,“我早告诉过你了。”杨·史云梅耶说道。

这一个摇镜头也充分说明,《昆虫物语》的故事从来都是一体的。它不是一出再现恰佩克兄弟的超现实主义大戏,也不单单是一出反映如何拍电影的“元电影”现实之作。

你若能从中看到史云梅耶真的有在认真慎重地在为他一生的作品画上句号,并且确实是有点“放弃治疗”地将自己袒露,他直白地让你看他的人、他的想法、他的制作方式……他破坏他骄傲的象征主义,对自己无敌的想象力报以轻蔑,同时打破所谓的第四堵墙,面对面跟你说话,回报你的众筹你的喜爱,如此真诚!如此可爱!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作为粉丝的你,又怎么好意思说他“不行了”?

如果,你真能感受到这些,才能真正进入史云梅耶的内心世界,还能从这部差强人意的《昆虫物语》中看出乐趣来。否则,就是伪粉嘛。

因得不到快感而痛骂,或因失望而站在你观众的制高点去批判——这是没有爱的。贪婪的观众总是在向电影索求,和拜佛求荣的人无异,这也是宗教之所以堕落、电影院沦为约会场所的悲剧所在。

别说你曾多么喜欢他!他没有对不起你。

别再说人家大师才尽了,有问题的人是你啊。

 4 ) 厌食症,“恋物癖”,被禁拍7年,依旧阻挡不了他成为大师 | 杨·史云梅耶

2016年5月,有一位老头为自己的电影发起了众筹,并宣称这是他的封镜之作。

今年一月底,这部电影在荷兰鹿特丹国际电影节全球首映,名为《昆虫物语》。而这位84岁高龄的老头号称是捷克定格动画大师——

杨·史云梅耶

Jan Svankmajer

我想,要不是他,众筹应该没有那么容易成功。也因为是他,才会有这么富有想象力的赚钱方法。

捷克是个神奇的国度,此前介绍过卡尔·齐曼这位电影鬼才,这次轮到另一位鬼才杨·史云梅耶。毋庸置疑,他是当代捷克最具影响力的动画大师,并且声名远扬,无可替代。

▲杨·史云梅耶的定格动画

他的定格动画大多是超现实风格的,不仅不宜未成年观看,也让成年人为之虎躯一震。

▲杨·史云梅耶的定格动画

稍显非主流的重口味画面,略微恐怖的阴郁气质,充满猎奇和冷幽默的想象力,还有对人性本质的挖掘,在视觉效果之后有着反思人类的意义,这点真的很“大师”。

▲杨·史云梅耶的定格动画

但他是什么大师还是难以定夺的,定格动画大师?电影大师?超现实主义大师?木偶大师?这些都对,却始终无法完全囊括。

01

木偶奇遇记

▲《浮士德》剧照

在老杨早期的作品中出现最多的便是木偶。这与他的成长经历和生长环境息息相关。

木偶戏可谓是捷克的土特产,家家户户都略知三四,换言之,不会木偶戏,不说捷克语。

▲小牵线木偶剧院,意大利,50年代

捷克木偶戏最早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欧洲当时处于“三十年战争”,大量来自英国,意大利和德国的流动剧团将提线木偶戏带入了捷克,18世纪,第一位被公认的捷克木偶第一人扬·伊力·布拉特(Jan Jiri Brat)在捷克农村诞生。

▲木偶剧院

经过1个多世纪后,为了不让捷克语失传,守护自己的民族文化,提线木偶戏从最初的街头表演发展成每家每户自设木偶剧场,一直到20世纪中叶,木偶戏日趋成熟,专业,经历了“二战”也未能让热潮褪去。

▲在舞台上的木偶

如今的木偶戏种类繁多,捷克政府还在院校内设立了木偶戏专业,而杨·史云梅耶曾经便在布拉格表演艺术学院学习木偶戏专业。

▲杨·史云梅耶的巨型木偶收藏

“我能用木偶演尽世间的不公平,纠正它们,报复它们。木偶陪伴我度过了我的整个人生。也许我所做的一切都不过是一场木偶戏。”

老杨自7岁那年收到木偶玩具礼物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内向的他喜欢收藏木偶,这个爱好一直持续到现在。

▲《最后把戏》剧照

1964年他30岁,终于从木偶师转型成导演,创作了处女作《最后把戏》。

这是一部有着黑光剧形式的木偶戏定格动画短片,黑光背景前表演的两个诡异的木偶魔术师,争相斗艳,最后大打出手,老杨的起点非同小可,一股浓浓的超现实主义暗黑风立竿见影。

▲《唐璜》剧照

到了之后的《唐璜》,真人电影《浮士德》《爱丽丝》《极乐同盟》等,都利用到提现木偶,而且有的木偶比演员还要高大。

▲老杨的珍奇屋(kunstkammers)

而这些都是老杨与妻子亲手雕刻而成的,说他是“恋物癖”有些言过,但他会把所有奇珍异宝一并收藏在他的珍奇屋(kunstkammers)里。

▲老杨的珍奇屋(kunstkammers)

02

超现实主义不死

在老杨众筹的预告片中,有一个标题写着“超现实主义不死”。

确实他的作品透着满当的超现实主义,但他并不承认是“超现实主义电影”这个定义。他认为这是一种心理学,哲学,而非美学,实际这类电影并不存在。

他更愿意称自己的作品为政治电影。

▲《公寓》剧照

他生长的年代正好也是捷克政治局势异常紧张的时候,艺术教育会受到政治的阻碍,无法接触到现代艺术,从“捷克新浪潮”运动里脱颖而出的老杨当然也是苦过来的人,不谈谈政治怎么行。

▲《奥特兰多城堡》剧照

因此,他的所有作品几乎都有政治因素,像1968年的短片《公寓》,1977年的《奥特兰多城堡》,最明目张胆的莫过于1990年的《斯大林主义在波希米亚的终结》。

▲《斯大林主义在波希米亚的终结》海报

老杨是个狠人,明讽暗讽都来,所以也就被政府和谐了,被禁拍了7年,这也算是他创作生涯的转折点。

03

对话的维度

▲《对话的维度》片段一

被禁拍后的老杨也学聪明了,作品变得更加隐晦。而沉淀后的他愈加大放异彩,所以便有了老杨最出名的短片《对话的维度》。

这部轰动一时的短片被Annecy国际动画电影节评选为“动画的世纪·100部作品”的第三名,还拿到了1983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动画短片奖。

▲《对话的维度》片段二

它分为三段独立小故事,也算是三段对话。

第一段是三个分别由文具,厨房用具,食物组成的人形头状生命体,轮流吞噬着对方,最终都成为了人形粘土。第二段是黏土男女从激情到最后大打出手。第三段是两个黏土人头用嘴巴吐出的东西进行交流,开始时很稳定,结束时依旧大打出手,两败俱伤。

▲《对话的维度》片段三

这则蕴含了人性,政治的猎奇趣事,极其悲观,但又绝对现实。包括之后的《食物》《肉之恋》《黑暗 光明 黑暗》等短片中,都不乏悲观的情绪,仿佛世态过于炎凉。

“对于人生超现实的悲观诠释,只有文学巨擎卡夫卡可以和史云梅耶相提并论。”——法国《电影手册》

▲《肉之恋》剧照

04

“毁童年”

▲《爱丽丝》剧照

在《对话的维度》中可以发现,黏土材料的利用率很高,这也是老杨后期创作中最常见的材料。

▲《对话的维度》剧照

黏土这种似橡皮泥的东西,有着能够调动全人类身体记忆的特点:遇水黏稠,质地柔软,可以变成任何想要的形状,现在已经很少有可以主动传达出触感的作品了,这也是为何老杨可以称为大师,别人不行啊。

但同样的,黏土本身就挺恐怖的,被捏后也许会更恐怖。所以回到最开始说的老杨虽然主打定格动画,却一点也不适合小孩观看。

▲《荒唐童话》剧照

这句话如果老杨听到,他肯定会反驳我。因为我把童真想得过于美好。这些怪诞的作品就来自于老杨自己的童年。

▲《爱丽丝》剧照

老杨的童年并非像童话般纯白无暇,除了热爱收藏各种木偶,内向孤僻的他常被其他小孩孤立,还有厌食症被逼进食的经历,这些都变成了符号放进了他的作品中。《荒唐童话》《地下室的怪物》《爱丽丝》等,都是恐怖的童话。

▲《贪吃树》剧照

《贪吃树》就是一部改变自捷克民间童话的长片,讲述的是一个树婴不断进食,到最后吞噬一切。小孩与大人同样如饥似渴的欲望被无限放大。

▲《昆虫物语》剧照

杨·史云梅耶就是这样,他总是能对任何事物提出质疑,并给予还击。

这样的老杨还真是意气风发,但他的封镜之作《昆虫物语》似乎满足不了现在尤为苛刻的影迷们,缘由众说纷纭:资金太少,动画比例太低等。

▲《昆虫物语》剧照

但更多的老粉认为,杨·史云梅耶不再年轻了,精力实在不足,影片口碑不好情有可原。这应该是他自己的痛点,也是所有铁粉的痛点。

人总要生老病死,但人不会停滞不前,老杨让人感动的是,作为动画大师最后拍出的不是动画,而是一个剧团的故事。

▲《昆虫物语》剧照

曾经收藏了那么多木偶,黏土作品,到最后又开始研究起昆虫。还有三分之一的段落是纪录片,为观众揭秘自己是如何拍电影的。

这场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回顾,不需要观众看懂,是他送给自己的退休礼物。

最好的永远是最好的,世上不会再有第二个杨·史云梅耶。

End

/素材图片来自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感谢大家的支持!

 5 ) 令人不适的真相

快乐而无知地活在充斥着谎言的世界里,未必是一件坏事。孤独而智慧地活在充满谎言的世界上,未必是一件好事。《昆虫物语》选择了后者。


对导演有所耳闻,对于这部片毫无了解,看到首页推荐后觉得值得一看,就抢了北影节的票。

观影时,旁边的小哥换了几次坐姿,最后忍不住两次掏出手机点亮屏幕,我在黑暗中瞥了他两眼,他又把手机收了回去。

在电影结束后,小哥出乎意料地问我看懂没有。我耸耸肩,说大概看懂了一点吧。

他说他非常期待这部片,跟我讲了很多幕后的事 ,包括导演之前是拍摄定格动画的,为了拍摄这部真人片如何拍摄了七年,遇到了很多困难,最后资金难以为继,靠众筹完成了这部电影。

结果完全没有看懂。

我就快速告诉他(内容有所改动):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个业余剧团把恰佩克兄弟1924年的剧本《昆虫生活图鉴》搬上舞台的过程,而导演史云梅耶把他导演电影的过程也剪进了电影里进去,穿插在演员的表演中,达到了戏中有戏的效果。 而且开头导演说原著作者恰佩克兄弟强行给原著安排一个了好结局,结果他也给电影强行安排了一个好结局,然后在电影结尾说“我告诉过你的”,非常有趣。

当然,我不确定小哥是否听懂了,因为他表示要发朋友圈吐槽一下这部电影。

跟小哥告别后,我也踏上了归途。

一路上,风把路人的话灌进了我耳朵里:

有人说他睡着了。 确实,电影开头节奏很慢,让我的眼睛也有点疲惫。不过很多好片子都这样,开头节奏慢,如果坚持了下来会觉得之后的情节引人入胜。

很多人则认为这部电影极其无聊,完全没看懂。

说实话,我一开始也没懂。

电影开头是一群演员在为一部戏剧的排练做准备,有一堆莫名其妙的嘴部特写镜头。

然后这部电影的导演突然在荧幕上出现,告诉观众这部片子的原著是如何写成的,嘲讽了什么,表达了什么。而这部电影想要表达什么,导演自己也不知道。因为剧本是他一气呵成的,不能受到任何艺术家的济世情节所影响。 接下来电影如果以1:1画幅呈现,就是演员演出的电影剧情;如果以4:3画幅呈现,就是史云梅耶导演拍摄电影的幕后镜头。

比如,在这部电影中,前一秒你看着演员被虫子恶心得想要呕吐,下一秒你就会看到幕后人员如何制作了呕吐物喷在地上。上一秒演员在被自动变大的粪球追赶,下一秒你就能看见幕后人员推着粪球前进。原本你认为是一堆蹩脚的演员在演一个奇特的戏剧,下一秒你就看到导演让他们忘记自己所学的技巧,像提线木偶一样演出。

最后,一直在睡觉和织毛衣的演员展现了戏剧实力,呈现了一出精彩绝伦的压轴表演;情节明明发展得无比诡异血腥,却迎来了一个十分阳光的结局。这种不停出现的、出人意料的反转情节,和电影中“真假”镜头的切换一样,像毛毛虫背上的褶皱,被导演往里塞进了很多信息、嘲讽、和真相。

大多数的电影尽力让观众相信银幕上发生的一切都是“真实”的,带观众进入自己缔造的世界

《昆虫物语》则反其道而行之,在努力地告诉观众:这一切都是假的、被操纵的。

那些习惯了电影是造梦机器的观众,自然理解不了这样直白而特别的电影语言。

只有适应了这种直剖真相的叙述方式,才会沉浸其中,并且体会到其中乐趣。

在看完这部看似荒谬的电影回到现实后,我突然觉得现实如此荒谬。

因为在影片中暴露无遗的人性被现实中的人们身上的衣装完美地包裹起来。

【昆虫物语】在直白地展露电影的真相,赤裸裸地嘲讽虚伪的现实。

而现实中的观众无法适应这样的真相,反而更喜欢虚幻的造梦电影。

现实中的真相也被黑暗隐藏了起来;你只能通过听,猜,想,得出似是而非的结论。

本该造梦的电影反而处处展露真实,现实却遍布虚伪和谎言。

所以对现实早已麻木的人,就完全不明白这部片在讲什么,因为这部片想要诉说的对象不是他们。

寻求真相,对于虚伪无法麻木的人,就依稀听到了导演想要倾诉的话语。

《哲学家与狼》指出,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凭借着设下阴谋和识破阴谋的本质,发展出了智慧,“胜过了”自然界的大部分动物。也就是说,人是最会撒谎的一种动物。

在这样的动物组成的社会中,最先学会的技能就是“撒谎”和“欺骗”。

电影,就是服务于这样的动物群体。

它在百年来一直忠实地编织各种美妙的谎言,像魔术一样,明摆着告诉你我就在骗你,只是让你暂时逃离现实,获取片刻喘息而已。

而《昆虫物语》这样的电影,不是要你逃离现实,而是要把被谎言麻木的外壳刺破,漏出一系列如虫子一般让你恶心的真相,让你看到人性的丑恶和欺骗的本质,让你看到电影的本质——一群人是在努力地“造假”,以满足你的幻想(又一个自满的谎言)。

麻木的外壳太过坚硬的人,无法被电影刺破,就不了了之。

一直以来都痛恨这种外壳的人,就被刺破了外壳,但这未必是好事,因为真相可能像昆虫那样丑陋。这部电影让你像婴儿一样打量世界,吃惊地发现人类社会是如此荒谬,竟然是构建在许多谎言之上,而人们还乐在其中,为此而自豪。

但为什么要说出真相?你想那么多有啥用?照着当权者说的做不就完了吗?照着大家喜欢的拍不就好了吗?徒增烦恼什么意义呢?就像《昆虫物语》,给原作强行加上一个符合要求的欢乐结尾就好。没有统治者喜欢说出真相的聪明人,正如皇帝的新装不应该被小孩说出真相。

人类之所以觉得昆虫丑陋,不就是因为昆虫与人完全不同吗?昆虫骨架显露在外,没有皮囊包裹,有发声系统,但没有能够说出谎言的嘴巴。片中反复出现的人嘴的特写,在吐露的不也都是谎言(台词)吗?明知道观众不一定喜欢,还要固执地拍完这部像昆虫一样不讨喜的电影,恰恰也是因为人有嘴巴,有想要倾诉的欲望,想要说出这个世界的真相。

实际上,无论是拍不讨喜的电影,还是说出令人不适的真相,都是有意义的。因为总有一些人,他们受到了真相的诅咒,注定要追求真理。因为他们知道,谎言总有被戳破的一天,只有真理永存世间。他们饱含智慧和坚持,带着那一种近乎愚蠢的天真活在这个世界上,挖掘出真理,试图让那些真理流芳百世,但也让自己在当下永远无法融入大众,难以被大多数人理解。

不过,有特定的人理解,就够了。那些同样孤独的灵魂,看到了《昆虫物语》这样的东西,就知道自己不是一个人在这寻求真理的荒漠中跋涉,他们是有同伴的。


重看的时候,我发现前面所做的一切似乎都为婴儿的出生做铺垫。毛毛虫吐丝织了一件雪白的婴儿小衣服,红裙子女人腹部隆起准备生育,巨大的粪球肥沃青草地,最后,婴儿——新世界诞生了。似乎是寄生虫口中那个人人各取所需,不储藏食物的新世界诞生了。

然而,寄生虫的存活靠的就是吃掉储藏食物的毛毛虫,他(它)也是在杀戮,只不过储藏的方式由储藏室转换到了肚子里、脂肪中。

新世界里,工人仍然每天上下班,庸庸碌碌,资本家仍然在工人上班的时候已经下班了,享受生活。流浪汉仍然需要为了翻找到的剩余食物而庆幸,而麻木自己,告诉自己这样已经足够了,足以构成美好的一天了。

同时我发现,饰演屎壳郎和流浪汉的演员似乎都来自《极乐同盟》。而对于梦境和真实之间的模糊转化,也是他最爱用的手法;可见这部电影融合了史云梅耶之前电影中的精华。是他的集大成之作。只可惜许多人因为没看懂,就认为大师江郎才尽,心有余而力不足,实在是让我为他抱不平。

在你理解一件事物前,别轻易对它下结论吧。如果你没看懂,就多看几遍,就像我一样,每看一遍就会有新的领悟和解读。

 6 ) 依然是熟悉的荒诞幽默

杨·史云梅耶自己宣布,《昆虫物语》是他的最后一部作品。

目前,这部作品亮相于北京电影节,此前,《昆虫物语》只在鹿特丹电影节和捷克、斯洛伐克放映过,北京电影节是该片第一次的亚洲放映。然而,对于无数史云梅耶的老粉来说,《昆虫物语》作为一代动画大师的“封镜之作”却可能并没有达到他们极高的期望值,原因无非是——动画在电影中的比例太小了,不够过瘾!

本部影片改编自恰佩克兄弟的《昆虫生活》,强烈建议密集恐惧症观众谨慎观看,一帧昆虫一帧人类的镜头,让影院的一小部分妹子都惊呼了下。

影片开头和《幸存的生命》一样,还是导演自己本色。不同的是除真人与动画结合之外还添加了场记,颇有些纪录片的味道。导演说:“这只是少年的厌世主义”。

故事结构也很简单,一群小人物热衷课下加入表演培训班释放自己的演员天赋。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打毛衣,偷偷装入火柴盒的屎壳郎和小粪球,伪装成怀孕肚子的坐垫。当你正在纳闷导演的含义时,下一秒就关联到被粪球追,演员生小孩,这些滑稽的小人物扮的小昆虫似乎很随意,但下一秒镜头就提到被导演不断要求忘记自己会表演,释放出来最最不会演戏的状态。越往后看越发现导演的黑色幽默真的一点都不幽默。因为你刚要入戏的时候,下一秒导演就把拍摄过程放上,时时刻刻提醒你是假的,一切都是假的。

剧情中,排练的时候就排练念台词,讲完台词下来后就织自己的毛衣,调自己的情,吃自己的食物。小昆虫们就是应该这样生活的,而人类呢?

我们追逐着,患得患失着,勾心斗角着,不开心着。我想我是被我自己钉在生活那块案板上的,我不自知,还是扑腾着,以为生活就是那样的。

这部影片拍的很松弛,这个杖朝之年的老人并没有刻意评论这些现代人的活法,说出残酷的真相。

排练结束后大家出门,阳光正好,孩提欢笑。

正如导演所说:“我告诉过你的”.

END

有兴趣的小伙伴,关注微信公众号:终极电影网 (id: btdygod )

 短评

表演太多,动画体量不够,太不过瘾。。。一个文本,三重叙事结构,将纪录片剪入故事中,穿插梦的解析,坚定的超现实主义者。还曝光了动画制作技法,镜子中昆虫变形记动画,居然是多层拍摄台做的!总体感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动画太少!不够史云梅耶的成色!

5分钟前
  • 卫卫卫
  • 推荐

北影节第三部,能抢到票真的很开心,一直是史梅云耶的粉,能在电影里看到他本人拆解电影太棒了!众筹拍的这部电影,说是最后一部,但还是希望他能一直拍下去!

10分钟前
  • 蔡粘粘
  • 力荐

我好喜欢这种混乱感。我十分相信剧本是一气呵成的,行云流水般的剪辑。戏剧,怎么拍戏剧,电影,电影拍摄花絮。好想看电影拍摄花絮的拍摄花絮。电影里的戏剧导演在追求艺术真实,而史云梅耶一次又一次在这部电影里剥离真实感。啊,我真的好喜欢。又被大师教育:原来电影可以这样拍。

15分钟前
  • 林文
  • 力荐

超级有趣啊!和纪录片穿插加入了一些幕后花絮,就更有趣了!本以为杨史云梅耶是冷峻拧巴褂的,没想到这么可爱啊!!!

16分钟前
  • 虚清
  • 力荐

对于史大师的影片,我毫不犹豫的给五星,为啥,你们给烂到极致的片子都能看在娱乐的份上给两星,这点是长久以来就是豆瓣的耻辱

19分钟前
  • Palesaint49
  • 力荐

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一个傍晚,杨.史云梅耶从颤抖的电影中走出来,告诫众人这里外里都是一场梦。

22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推荐

4.14 BIFF 陌生化。拒斥概念。4.15 读了原作,是戏剧 making of 嵌套进了电影的 making of 里,且只表述了第二幕和落幕,流浪汉一带而过,原作的讽刺性已经非常不明显,概念几近消失

25分钟前
  • arlmy
  • 力荐

3.5 怎么讲,感觉还是很值的,正片和the making of一锅炖了,史云梅耶还实力卖萌,比较遗憾的是期待很高的动画部分占比过低,未免有点坑。

30分钟前
  • Lycidas
  • 还行

大师建构一生,最后以解构谢幕。大师通过这部封笔之作告诉我们:超现实主义电影像梦,不受理性和道德的控制,但会受到资金的限制。

35分钟前
  • 芦哲峰
  • 还行

演员们应该是深入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体验式表演技巧,每个人都跟磕了药一样,很“飞”,主要就是把自己幻想成为戏剧中扮演的昆虫,命运和臆想也像实拍和动画部分一样,杂糅到了一起。镜头多为中近景搭配特写镜头,中间无缝穿插拍摄花絮和老爷子的访谈,如果区分开来,影片观感痛苦,花絮部分轻松。

38分钟前
  • 幻影刺客
  • 推荐

老爷子的退休之作,老爷子玩的非常开心,偶动画,舞台剧,纪录片 ,肆意杂糅。如老爷子片头所说,作品为什么要承担使这个世界更好的使命,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一个作品变得好,或者变得坏。作品是无意义的,没有任何义务。媒介,剧本,观念,精神性,意义,规则,在这个片子里都是那微不足道的蟑螂腿。

42分钟前
  • Mr.no
  • 力荐

屎壳郎被自己囤积的屎球财富所追逐亦或跳出窗口追逐屎球;独占空巢的蟋蟀夫妇的电影死亡与舞台死亡;寄生虫控诉着黄蜂占有了剩余价值而断其后代美其名曰追求绝对平等;绿灯里的小人出走了,他只能永恒地等待在斑马线前……戏中戏中戏的层层互文与梦境叙述,史云梅耶的《八部半》

45分钟前
  • kylegun
  • 力荐

关于一次糟糕的小剧场排练的元影片。导演讲话与制作现场的插入,令人焦躁的音效设计,坚持不休的民族乐派交响名曲,时间的蒙太奇。不断的分心是合谋,不讨好观众不意外。“顽劣”,是对讽刺使用得当的最高赞美。史云梅耶真是个帅老头,昆虫物语让我想到布鲁诺舒尔茨。

46分钟前
  • 12
  • 力荐

改编自Čapek兄弟的剧作,robot这个词就是他们兄弟俩发明的。弟弟Josef Čapek可以说是20世纪捷克最伟大的作家,七次提名诺贝尔文学奖,1920s的剧本R.U.R是"机器人”这个概念的始祖爷爷。史云梅耶的封山之作致敬他们也是很圆满了。

47分钟前
  • 猫咪建筑师
  • 力荐

有听谣言说是史云梅耶的最后一部电影了,他老人家拼了命在自己电影里卖萌刷存在感

51分钟前
  • 蘑菇张
  • 推荐

动画大师以讽喻名著为题材,遗憾动画和昆虫都只是惊鸿一瞥,粪球变大变小、昆虫标本复活等超现实桥段还挺一惊一乍。《昆虫物语》的故事简言之就是”看史云梅耶如何拍摄话剧团排练《昆虫物语》”,自我指涉做得还算有趣,尤其对道具师拟音师的暴露在同类型套层结构中较为罕见。

53分钟前
  • 喻鸣
  • 还行

2.5 明明是《昆虫物语拍摄花絮精选》,反阐释的前言没错,故事没错,手法没错,部分对白还引用莎士比亚《李尔王》,但没想到还真的炖成了大杂烩,各有各的味,就是下不了口。

54分钟前
  • ChrisKirk
  • 较差

和这个粪球世界没必要说再见了。“I TOLD YOU SO” 剩下的就是想要极力压抑的感动吧(泪)。

58分钟前
  • voidance
  • 推荐

#BJIFF#配乐牛逼,依然是熟悉的荒诞幽默,玩的挺嗨,史大爷借弗洛伊德的理论拍出了自己的《变形计》

1小时前
  • 尘埃眠于光年
  • 推荐

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杨老爷子,太感动!不过最期待的动画部分确实略缩水,心酸。

1小时前
  • strongman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