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放地址

 剧照

西力传 剧照 NO.1西力传 剧照 NO.2西力传 剧照 NO.3西力传 剧照 NO.4西力传 剧照 NO.5西力传 剧照 NO.6西力传 剧照 NO.13西力传 剧照 NO.14西力传 剧照 NO.15西力传 剧照 NO.16西力传 剧照 NO.17西力传 剧照 NO.18西力传 剧照 NO.19西力传 剧照 NO.20
更新时间:2023-07-24 12:44

详细剧情

  故事发生在三十年代的美国,随着经济和文化的蓬勃发展,一个名叫西力(伍迪·艾伦 Woody Allen 饰)的男人横空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这个神奇的犹太人被发现混迹于各种各样相去甚远的交际圈里,不同阶级的,甚至是不同种族的,而每当他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中,他的身上就会迅速体现出这个环境的特征,有时是心理的同化,有时是生理的变异。  曼哈顿医院的精神科医生们对这个怪异的病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普罗大众亦然,他们亲切的称西力为“变色龙”,一大批以他为主题的文化和商品应运而生,一时间,西力成为了这个时代最炙手可热的巨星。可是,真正将西力当做一个病人来关心的只有尤朵拉医生(米亚·法罗 Mia Farrow 饰),年轻又执着的她致力于治愈他的疾病。长此以往,西力和尤朵拉之间建立了深厚而又真诚的感情,这对立场特殊的爱人能否终成眷属呢?  导演伍迪•艾伦自导自演,以伪文献伪记录的方式,生动又真实的重现了本为虚构的西力的一生。

 长篇影评

 1 ) 不曾荒唐的为人

最近一直在看伍迪·艾伦,这个矮个子的小老头,精神矍铄又愤世嫉俗,喜欢在自己的电影里露脸,身份多重,常常身兼编剧导演与演员,多数演员台词都较多,但与侯麦的多台词截然不同,侯麦是富于生活化的细碎用语,伍迪·艾伦则以调侃与表达见长,有时疾风骤雨,有时又限于小众的自言自语,在里面旁征博引甚至让人应接不暇,比如里面人常常讨论的艺术人群,将弗洛伊德,英格玛·伯格曼挂在嘴边,这些并非普通大众所耳熟能详的,但是,正如 T.S.Elliot对自己诗歌发表的看法类似,有些诗歌非得找寻自己的读者,而不是读者找寻它,伍迪艾伦(甚至推而广之,所有的艺术)势必也在找寻自己的观众。

他有几部片子着实精彩,比如颇富盛名的《安妮·霍尔》,里面男女之间的思维差异让人拍手叫绝,如经常被人引用的关于做爱频率问题,一周三次被俩人以截然相反的态度呈现,但是还有一部似乎为国人遗忘了,就是那部才华横溢的仿纪录片,《西力传》(又称变色龙),电影主要以采访与旁白的形式呈现,演员在里面话语相对较少,叙述的是,一个名叫Lenard Zelig的人能够根据自己身处的环境随意变形,只差未能异化成甲虫,蜘蛛或其他动物,但是在同类中的隐藏他游刃有余,比如在一群法国人里面,他便能说一口流利的法语,大胡子中间,他脸上马上可以生出一脸胡须,可为政客,可作军人,一时间甚至万人空巷,只为睹他这个变色龙的真面目,医学上对其进行研究,认为这是病,得治疗,期间为他治疗的女医生对他产生爱恋,医生通过身份移位,催眠等手段得知,他之所以具备这种技能,其实只是为了保护自己,为了湮没于大众,为了不突出,但是这样便失去了自我,当他被治疗好,重塑出自我,并宣布自己与女医生的婚事后,他分裂时的所作所为开始从四面八方向他袭来,如,他在某处有个老婆,在另一个地方又有个孩子,等等,而且每一宗事情都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真凭实据。于是舆论再次哗然,认为他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作恶多端,道德败坏,他像一只过街老鼠一样,被人唾弃,在群情的谴责下,他旧疾复发,逃离本土,来到了德国,在那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他摇身一变,成了一名士兵。

此处加了一段索尔·贝娄的旁白:“尽管他渴望获得关爱,渴望得到爱,但是他身上还有些其他东西,那就是渴望湮没于大众之中,默默无闻,而法西斯主义正好给他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他可以通过加入一场巨大的运动,从而模糊自己的身份”,这段评论无需多加解释,让人不禁想起阿伦特,人类历史上多少事,多少有意识的恐惧导致无意识的作恶是源自于类似的原因,历史上与周围的例子都不计其数,甚至小到意见的表达,为了不出头被枪打,三缄其口。西红柿总不想自己先尝第一口,但却都渴望别人尝过以后,自己可以安然享受那道新增的美味。我个人的实例是,父亲每次在我出门时,都不忘叮嘱一句话:跟同学,朋友,领导搞好关系。其实我明白他的意思,搞好关系在他看来常常就是保留自己的心思,可他不明白的是,不保留自己的心思同样能够与一些同学,朋友甚至领导搞好关系,而那些开诚布公也搞不好关系的,要来作甚?不过我每次都对父亲的叮嘱点头称是。

回到电影,一直相信Zelig无辜的只剩他的医生爱人,她为Zelig辩护,在人格分裂时,没有自我时,或者自我意识模糊时,所犯的错误不能算作犯罪,依然赴汤蹈火般地爱着他,当她寻寻觅觅,最后发现Zelig在纳粹军营时,她不远万里,只身前往,在希特勒发表演讲的当天,人山人海中找到了他,Zelig也认出了她,双方相互招呼,阴差阳错地对希特勒旨在辱骂波兰人的演讲造成了破坏,随后又成功逃出会场,希特勒发现后派人追捕,俩人则驾驶飞机(医生是个业余飞行员),戏剧化的是,女医生被随后追来的飞机吓得手忙脚乱,此时Zelig再次显露出他的变色龙本领,一个从未驾驶过飞机的人,操着方向盘,旋转翻腾,将希特勒的战机远远地甩在了身后。可想而知,回国后,他又成了时代造就的英雄。

此时加上两段评论,一段是索尔·贝娄的,“非常荒谬的是,促使他做成这件事的原因正在于他的能够变形的能力,因而他的病也成为他自我拯救的根源,正是他的错乱,使他成了位英雄”,另一段是欧文·豪的评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真的很荒谬,有段时间,他被人喜爱,后来被人排斥,再后来因为飞机的惊人表演,他又被人奉为英雄,美国二十年代就是这个样子,回想一下,美国现在有什么变化吗?我想没有。“很显然,此处才是电影的主旨,生存只是一场荒谬的赶脚,这种存在主义的虚无与荒诞并没有因为现代科技,文明或道德而有所减损。但是,且慢,这么说似乎过于悲观,萨特的本意也远非叫人悲观,而只是陈述这个荒诞生存的事实,同样事实的还有这个世界的温暖,因荒诞而存在的温暖,比如人们渴望被爱,被认可,被欢迎,担心自己被排斥,被孤立,被鄙视,被遗弃,被惩罚,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它们是趋利避害,但是同样暗含的是,你不付出,不努力,不求更为健全的人格,又怎能避免被人厌弃的命运?荒诞的本质不是让人悲观失望,而是要人在荒诞中找寻一些力气,像贝戈特在等待戈多中种植的那棵绿色的小树。希望总是有的,现在放弃生活,或者为虚无而空洞的生活所吞噬,嘿,借用《布朗克斯的故事》里的一句话,你可以被人爱戴,被人尊敬,你如果不那么做,你便是在浪费你的潜能,而世上最为悲惨的事就是浪费自己的潜能。

倒不是一定要为人接受,为人爱戴才能称之为生活,只是不管什么底下的人群,都拥有为人尊重的权利。Zelig在接受表彰的时候说,”我从来没有驾驶过飞机,这也证明了,如果你是个十足的精神病人,你的能耐会有多大“。当你有足够的毅力坚持,加上汗水努力的浇灌,可以不为他人所动,任何野百合也能开出动人的花朵。

另外一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位唯一对Zelig不离不弃的女医生,他的爱人才更为伟大。如果说让他荒诞跌宕的是因为大众的好奇与无意识,那么真正让他重新来过,改变他一生的则是他的爱人。我不想夸大其词,爱人同志的力量有多大,一个人生活幸福的源泉在哪,关心的,爱护的人一个眼神有多重要,每一个爱过的,被爱的人大概都不会陌生,对方一个眼神能让你意气风发,同样一个眼神也能叫你如坠云端,当然这种能力绝非人人拥有,也绝非一个人对任何人都毫无抵抗力,而是常常具有唯一性,好像全世界的人怎么看你你都不在乎,但是总有一个人对你的评价堪比阎王爷手中的生死状。这当然很傻,是自我的迷失,像孩子达不到父母的预期一样会心惊胆战,可是谁让你我都不完美,你不觉得,人还有犯傻的机会,动物王国中,犯一次傻可是性命攸关,人类拥有这样的特权,何尝不是值得庆幸并应予以尊重的事呢?

 2 ) 等待上帝

一个比赛日,天堂的贝比鲁斯和鲁盖瑞相约一道看洋基队的比赛。小老弟乔•迪马乔因为要去前妻梦露家里品尝她新做的曲奇饼干而没能赴约。上帝则称最近天堂的入境事务繁忙而要晚点过来,这不,比赛都要开始了,老哥俩都觉得其实上帝并不是那么懂棒球,他只是喜欢串门,昨天他还去肯尼迪家里蹭饭,明天据说还约了牛顿去参观他的新实验室。这对棒球史上最恐怖的搭档已经有些年头没见了,一生的队友兼对手见了面仍然互相挖苦一番。

贝比鲁斯:伙计,这么多年不见,你看起来不太高兴。
鲁盖瑞: 你懂的伙计,你是故意挑这几天约我看比赛吧,我以为你是打算跟我老死不相往来了,哦不对,我们都已经死了。
贝比鲁斯:别扫兴了,看比赛开始了,别太在意那些记录。
鲁盖瑞: 那小子确实做得不错,一直在为洋基队打球,记录迟早都是留给人打破的,你看你的那些全垒打,当时从来没人怀疑那个记录会一直保持到世界末日,结果怎样?
贝比鲁斯:别提了,每过几十年我的排名就得下降一位,现在又来了,你看那个第四棒,快600了,他还算年轻,前三位都保不住的滋味真让人沮丧。
鲁盖瑞: 算啦,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时更有钱,更受女孩子欢迎,你看这小子,据说全纽约的女人都想摸他的屁股,他还穿2号,洋基队的2号!我以为没人敢用我们前面的背号了。
贝比鲁斯:他只会打安打,不停的安打,你的射程比他宽多了,你还有很多记录,他破不了。
鲁盖瑞: 你不也有很多记录么,坦白说,对这事儿我真没那么心宽,我可不想到最后当人们提起鲁盖瑞,只想到一个号码跟一种疾病。上帝这家伙怎么还没来。
贝比鲁斯:我的老伙计,你可是洋基的骄傲,没人会忘记你的。
鲁盖瑞: oh,洋基的骄傲,你别拿那事儿刺激我,你演了那部电影,我却只能在这儿看着你们,天啊,现在都没人记得鲁盖瑞长什么样了,人们总是觉得我应该像加里库珀,加里库珀,当然这小子演的挺不错,你知道,他挺高大英俊,也足够强壮,还算符合我的原型。
贝比鲁斯:说起来,你还记得那年春训吗,那一年来着,我最近记性可不大好,你被人冒充那事儿,那时我正在打击,你on deck,我心想回头跟你说,Lou,瞧我来一发大号的,那时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是你吗,Lou?
鲁盖瑞: 能别提那事儿吗,倒霉的事情全让我碰上了,你知道吗,那家伙是个秃子,1000多度的近视,个子是那样矮小,我怀疑他根本举不起球棒,我居然让这样的家伙冒充了!
贝比鲁斯:哈哈,那事儿可闹出不少笑话,那家伙后来好像挺火的,他是个奇妙的家伙,叫什么来着,瞧我这记性,Zelig!Leonard Zelig!
鲁盖瑞: 是的,后来有一个纪录片,我还无意中在这儿看到了,嘿,里头可有当时的录像,就像你说的那样,居然有一个猥琐的小老头站在你身后,我的天啊。
贝比鲁斯:嘿,是有这么个片子,他没给我肖像版权费!
鲁盖瑞: Lou Zelig,他居然化名Lou Zelig,上帝啊,我能感觉到看台上那些球迷,他们嘲笑的目光可全都是冲我来的。嘿,比赛开始了,上帝这家伙真不上道,以后看球可别叫上他。
贝比鲁斯:你得承认,那是部有趣的片子,那是个有趣的家伙。那个年代的影像、老旧的录音,陈年的报纸,真令人怀念,我感觉我又回到那个辉煌的年轻岁月了,那时的一切又回来了,我现在都快300磅了,那时我一年能打60个全垒打,真亏他们能搞到那么多材料,那可不是个容易的事儿。你知道那时我可泡了不少姑娘,无意中也听她们提起,她们很仰慕这个小个子,那可是大萧条时期,他却成了全美国的红人,演出、演讲、参加上流社会派对,甚至成为一种文化,那可是个荒谬的年代,我们却乐此不疲。那小子的特异功能很有意思,当然在我看来更让我关注的是那个女医生很漂亮,是的她有一种沉静的美,医生可是一项高贵的职业,可是如果你长了鸡眼,他们会给你注射胰岛素。不过那姑娘做的不错,她扮演成病人进入了病人的内心,并且爱上了病人,这招绝了,还挺浪漫。不过好景不长,人们总是容易厌倦那些被同化了的个体,需要娱乐的时候你可以是偶像,可是要遗弃你只需要一个道德之类的理由,又或者判你拔错别人的牙齿而把你关进监狱,谁知当你从纳粹德国活着回来,你又是英雄了,这比我们拿世界大赛冠军可难多了,这就是美国,一切荒谬的事情都是那么合理。你知道我也曾思考什么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这在独立自由的美国似乎从来不被人们需要,每个人看上去都是那么独一无二,但你看看这个小个子,他可以在你民主党人共和党人中间游刃有余,同时跟黑人和白人称兄道弟,他甚至轮着礼拜信仰基督教和犹太教,这小子超越了政党、种族和宗教,简直像上帝一样,你看最近上帝不是到处串门么,我想他是想跟所有人打好关系,你知道,天堂里的名流可都不好惹,但显然他做的还没那个小个子好,我甚至不能确定他是不是真的爱每一个人。Oh,把那蓝莓汁递给我。
鲁盖瑞: 那家伙是不是上帝我可不知道,我只知道这会儿上帝再不来连九局下半都看不到了。
贝比鲁斯:瞧,好家伙,安打,新的纪录,别太难过老伙计。
鲁盖瑞: 。。。。。。

“笃笃笃”,敲门声响,“我是上帝,抱歉我来晚了,比赛给力吗伙计们?”

 3 ) 犹太人的身份认同与精神分裂

看《西力传》想到很久之前遇到的犹太人,这个人永远觉得自己不是犹太人,总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但是当你说他是亚洲人的时候,他却会突然下意识的产生反抗心理,改口说自己是以色列人,并认为以色列被视为欧洲国家。与他的沟通非常让人困惑;他也不得不接受长期的心理治疗。

作家茨维格说犹太人在欧洲二战前反犹主义盛行的时候,总会假装别的人种。犹太人的性格呈现出两极特征:强烈的自我厌恶,或强烈的自我认同。犹太教原教旨主义者和极端穆斯林一样可怕甚至更保守;这导致开明派为了划清界限,更加难以承认自己是犹太人,恶性循环。

西力呈现出这种犹太人的普遍特征,不清楚自己属于什么群体,并极力讨好身边的每个人。并且真正有问题的绝不是他一个或者他这样的群体,而是整个社会的反应。资本主义浮躁地消费着病态的人格却缺少真正的人性关怀,对于公众人物的监视使得主人公旧病复发。

中国人往往是西力的反面,过强的自我认同让守旧价值观的布道者大行其道,好为人师的国人十之八九。如果中国人要拍类似于《西力传》的电影,我看必须从其反面来入手。

 4 ) 是西力还是伍迪·艾伦:都市中的“异乡人”

1983年的伍迪·艾伦自导自演的电影《西力传》(又译《泽里格》)是他迄今为止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该片采用伪纪录片的手法虚构了一个关于“变色龙人”的故事:20世纪初一个名叫西力的犹太人,他没有自己的个性,每当进入了一个新环境和群体中,他的身上就会迅速体现出这个环境的特征。西力可以变成与他在一起的任何人,如黑人、胖子乃至变成拥有不同政治立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就像变色龙一般产生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变异。

西力是一名典型的终极从众者,荒诞背后不免隐含着对自我身份的失败认同。 存在主义的观点里,一个人何以成其为他自己,在于他如何做出选择,而非他的身体或灵魂,一个成熟的人存在的价值正是他拥有着独一无二的立场、态度和标准。电影中,西力在接受了催眠后,解释说他选择和别人保持一样是因为“那样安全”、“想要招人喜欢”,告诉心理医生他从小就因为犹太人身份被反犹分子欺负,在同龄人群中被排挤,因而他有足够的动机选择在同化模式里寻找安全感,这是从众行为的深层心理动机。结果就是招致了一个“非本真”的自我,以他人的行为方式为标准随波逐流,甚至不问选择的合理与否,久而久之在人群中异化、沉沦。 值得一提的是,伍迪·艾伦作为“纽约客”是他不可被忽略的身份,所以他在电影里表现犹太人的生活总是会被人看作是带有自传色彩的烙印(虽然他极度傲娇地不承认)。 1935年他出生于美国纽约布鲁克林的一个犹太家庭。追溯历史,美籍犹太裔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涌入美国并通过努力实现了显著的向上流动,并逐渐达到与普通美国人经济、政治结构上的同化。随着多年的代际更替,犹太裔美国人早已与普通美国人并无二致。就伍迪·艾伦的成长经验而言,他是犹太知识分子顺利融入美国文化和经济结构的代表:曾于青少年时期进入纽约大学接受教育(尽管由于个人原因最终辍学),又因为知识广博、天赋异禀很早便能挣得优于大部分同侪的薪资,成年后顺理成章进入戏剧电影行业并很快取得了不小的成就。 但这不代表着如他这样的相当一部分犹太人内心的真正安宁,“尽管在学界、艺术界、商界和政界都占据着突出地位,但是犹太人仍然觉得自己是局外人,因此也不具有稳固的影响力。”(马丁·N·麦格:《族群社会学》)社会上根深蒂固的反犹思想和犹太民族长期流动生活于异族文化的夹缝中,一种对于自我认同的困惑、强烈的非我、局外身份是犹太民族伴随终生的边缘和疏离,让他们成为了“异乡人”的原型。 对于伍迪·艾伦来说,犹太人身份是他的人生和所有作品所抹不掉的一层底色,尽管艾伦极少在访谈中主动谈及犹太人的身份对于他艺术生涯的重要影响,但他所有的电影作品里几乎都是以生长在纽约的犹太人作为主角,从事着“犹太人干的”职业——比如编剧或者节目制作等文化行当,人物无时无刻不透露出因为焦虑和紧张而导致的行为失调。比如《安妮·霍尔》里面,那个会把“Did you eat?”听成“Jew eat?”的神经质。 熟悉艾伦的人都知道,他大部分作品的主人公都相互关联,即便在不同电影里会以不同的角色出现,也是在反复诉说着同一种命运,只有将他们放在一起作为比照时才会产生最终的意义,也许是为了揭示出导演自身所处的荒诞困境? 伍迪·艾伦的“异乡人”情结如同荣格理论中的“集体无意识”一般是一种本能的创作动机,即使当今的美国犹太裔群体正处于成功同化的进程中,但犹太文化因素对艾伦情感和心理的结构性作用早在他出生前就己经产生,且命中注定。

在西力得到最终的拯救之前,他身着军装出现在了希特勒的某次集会上,借艾伦在电影里以索尔·贝娄做出的评价:“在他身上有一种东西,那就是渴望湮没于大众之中,渴望默默无闻,而法西斯主义正好为西力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与众不同有时候意味着被排除在秩序之外,极权主义恰是利用了个人渴望融入集体的心理,如阿伦特所言,意味着私人及公共生活都包摄在了一个囊括一切的统治过程中,极权主义剥夺了存在感和现实感。 “当你放弃了真正的自我,渴望受人欢迎、融入群体,无论是在生活的层面还是政治的层面,都是非常危险的。渴望被一个强大的人格统治会导致彻底的顺从和意志的屈服。” (伍迪·艾伦著:《我心深处》)伍迪·艾伦坦言这是他想要借《西力传》表达的潜在主题之一。 《西力传》表现出了一种具备现代性的“异乡人”经验,且并不仅仅针对犹太人而言。现代社会就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集体,像犹太人曾经那样艰辛地排除异质、消除差异融入美国大众社会的同化是一种生存的策略。然而人的存在关乎着个中偶然和自我选择,因此面对无处不在的“集体”强权,个体也将不可避免地走向无法融合的疏离。当然,伍迪·艾伦是拒绝被同化的那一个。

导演最终以尤多拉医生的爱情化解了西力的病态,“爱”才是最终的拯救,“毕竟,最终改变了他人生的,是一个女人的爱,而不是众人的认可。”伍迪·艾伦比起卡夫卡还是要乐观得多。 很明显,《西力传》是一出自嘲喜剧,伍迪·艾伦简直就是不加收敛乐此不疲地作践自己挖苦世人。凡喜剧都是以不安全感为基础的,不然你看为什么卓别林或周星驰的喜剧背后总是渗透着浓浓的悲观。艾伦玩弄着现状和理想之间的差距,实则是将自我装入了喜剧无政府性的安全阀,是对抗异化的生存态度,也是他的明智所在。

 5 ) 历史漫流中的一块“榜样板”

天才和天赋的区别大概在前者是上帝赐予你一种思考技能,而后者则是上帝仅仅赐予你一个灵感,伍迪·艾伦显然是前者,这部片绝对值得反复看很多遍。像一个逐步肿胀起来的气球,让你从任何一个维度的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完全地刺破它,它内部的气体有足够的力量以某个刺点完整冲出,纪录片也拥有属于自己的观念、态度和话语权。在我看来,这不是反纪录片而是元纪录片,以故事的虚构揭示“纪录片的真实”,既然纪录片是片面的、虚构的、有意识形态立场的,那何不诚实地面对这一欺骗并使它完成其真正的使命?

电影叙事的张力就在事件本身的复杂性中得以建构,每一个镜头与配乐都巧妙地弥合着台词的缝隙,将个体与历史置于空间的二元对立中却在时间上形成逻辑的统一。“变色龙”的病症使主人公可以成为每一个人,而他却还是一个个体,这样就把个人抽象为了一个象征、一个符号,而同时还是一个具有感情能力和说话能力的象征,他游窜于个体生命的各个阶段,游窜于历史的各个阶段,游窜于世界的不同空间,这样一个移动的灵魂通过不断地附着被赋予相应的意义,而荒谬的个人履历其真实感就从这些附着物中来。

一切想要表达的东西在“人”的丰富性中绽放,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人的爱对世界的一次反抗,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个人话语对整体社会的一次挑战,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女性对男性的完美塑造(女性统治男性)与变相成就(女性完成了对自我与他者两方面的成就),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个体人生与历史规律的悲喜协奏曲,你可以把它看成是纪录片的一次独立亮相,你可以把它看成是揭露理想的先锋让我们走在假想的正确道路上忘记了先锋是永远的反动的反思簿......很多的解读空间交织在一个满是漏洞却又那么自洽的完整电影结构中,它只给你整体解读它的机会,因为你会发现其中每一个细节都是对片面理解的有力讽刺。我实在想不到一个不夸它的理由,毕竟它浪漫、诙谐的画面让你即使将它作为茶余饭后的娱乐都显得那样合适。

我认为,从前面提到的个人话语与历史规律的暧昧关系解读似乎更为合适伍迪·艾伦的胃口,毕竟爱情在历史面前的魅力,女性对男性的挑战都融合在个人与社会(人与人的联系)的命题下作为具体的问题被不断提出。个人能抛开个人的历史吗?不能。社会能逃脱自己的历史吗?同样不能。但是在最后那群众的盛大欢呼中,以及爱的巨大力量之下,我看到一种完美结果与原本目的的背离。我们在实现自我中成为了某种政治正确的呼号者,于是两位主人公终于是在“为自我”的追寻中化为了一块时代的“榜样板”。

当追求独立成为向大众的献媚,一切都在自我实现中悄悄走向了反面,而在故事本身“自我导向”与“公众导向”的更替间,我们似乎可以预见,故事远没有终结,历史的车轮还将永不停息地滚过每一个个体,每一条“变色龙”,在过去与未来之间,我们将做何选择?未来的时代是温吞的胜利还是激进的夺魁?这一切虽无解,但都会成为被未来的那群站得更高的人作为历史,去摆弄、去嘲笑。

伍迪·艾伦式的讽刺,正在于你看到了某个问题在一个时代中被想象性地解决,又在下一个历史阶段被重新提出,它们不断变换着面貌却始终不改其质。我们的脚将踏向何方?答案或许是,一个我们不由自主会踏向的地方。你能想到吗,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呢?

 6 ) 做你自己——看《西力传》有感

《西力传》讲述了一个在病态家庭中长大的男人最终获得救赎的故事。西力的童年是在冷漠,暴力和厌弃中度过的。原生家庭把他的姐姐变成了酒鬼,让他的妹妹死于和丈夫的缠斗。而西力则成了一个人格分裂症患者,或者说,他丧失了人格。他演变出一种非常能力,能够随时随地的把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他有时候是办公室职员,有时候则是心理医生,有时候又是油漆工。他时而形体消瘦,时而肚满肥肠;他上一秒还是操着波士顿口音出席上流社交的大亨,下一秒就变成在唐人街鸦片馆里吞云吐雾的中国人。他就像变色龙一样,随心所欲的改变自己的肤色,体型,语言甚至性格。人们发现了他的特异功能,在社会上引起轰动。心理学家集体出动,把他当成一个难得的病例进行各种研究,街头巷尾流传着他的奇闻异事,孩子们唱着他的童谣,大人们开着他的玩笑。他是爆炸新闻,让报纸大卖;他是猎奇对象,给商人无限商机。后来,他的妹妹和妹夫把他关在笼子里各地巡演,一时间“变色龙”声名大噪,人们纷纷掏钱买票来参观这个百变金刚,和他相关的周边产品如唱片,玩具,衣服铺天盖地,层出不穷。

在这场猎奇狂欢中,只有一个人没有参加。她就是尤朵拉。在那个保守年代,尤多拉是少见的女心理医师,开飞机,不结婚。也只有她,看到了西力变色龙外表下迷失的自我,绝望和对爱的渴求。她想治疗他,把他当作一个病人来对待,起初并未得到同行的重视——因为她是个女人。当时美国社会对女人的看法还停留在“她们只适合缝缝补补,当当家庭主妇”。几经周折,尤多拉终于获得了治疗西力的权利。她把西力带到宁静的乡下,在那里开展她的心理咨询。几个月下来,当同行们前来检视治疗进展时,吃惊的发现西力已经变成了一个有主见的人。过去,他不断的变换形象,伪装自己,只因害怕暴露自我,而如今,他却能够勇敢的表达自己的思想了。尤多拉的成就不但让同行刮目相看,给她带来了巨大的荣誉,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她和西力相爱了。西力的表白发生在一次治疗过程中:

尤多拉:“说说你对我的看法。”
西力(被催眠):“ 我想跟你上床。“
尤多拉(吃惊,尴尬,很快恢复镇定):“哦。我还以为你不怎么喜欢我呢。”
西力:“我很喜欢你。你脾气又倔,厨艺又糟。你做的烙饼太难吃了,我总是趁你不注意的时候把它们扔掉。我很爱你。我想好好照顾你。哦……拜托你不要再做烙饼了……”

就这样,立志不婚的心理医生和她的病人坠入了爱河,建立起来相当深厚的感情。他们在一起度过了彼此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

耶内利克在《美好的美好的时光》中写道:“ 里面是隔开的水晶般的世界,可外界还是想生硬的闯进去。”

就在西力完全康复,准备和尤多拉结婚时,他遭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讨伐。人们纷纷检举他在变色龙时期干的错事糊涂事,要他为此负责。他被告上了法庭,最终以“有伤风化”获罪。巨大的压力导致旧病复发,在西力面临逮捕之际他神奇的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从此杳无音讯,不知所踪。

大众很快有了新的娱乐对象,慢慢就把他忘了。几年之后,“变色龙”这个轰动一时的传奇人物早就成为一颗不起眼的尘埃,湮灭在历史之中,消匿于记忆之外。
只有一个人没有忘记。那就是尤多拉医生。她尝试了各种途径寻找西力,但是都不了了之。深刻的思念让她寝食难安,度日如年。直到她从希特勒的演讲中突获灵感——害怕暴露自我的变色龙是否会藏身于狂热的乌合之众中间呢? 抱着一线灵感,尤多拉只身前往经济萧条,战事纷乱的德国,想要在万人之中找到她朝思暮想的心上人。

“到处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 张爱玲 《倾城之恋》

也只有在电影里,尤多拉才能够在疯狂的群众中间保全自我,安然无恙。当第三帝国统治者引领千万人群情激愤时,她却在这群神经症患者中找到了西力,与他相认,相拥,相吻。

再后来,在一次飞行危机中,西力的“变色龙”再次激发,他瞬间成为了飞行员,成功化解了危机,挽救了自己和尤多拉的生命。于是他又一次回到了众人的视线,上了新闻头条,只不过这一次,他既不是猎奇对象,也不是流氓被告,而是民族英雄。

这部电影堪称神作。在叙事结构方面,它开创了仿纪录片形式的先河,用人物访谈+旁白讲述了西力的传奇人生,几乎以假乱真;在内容方面,它以西力和尤多拉的旷世奇恋为主线,探讨了精神分析,催眠,原生家庭对孩子心理性格塑造的深远影响,讽刺了人性和极权主义,闪烁表达了性别平等的倾向。可谓包罗万象。无论从构思角度,故事情节还是思想深度上,《西力传》都极富观赏价值。

西力在从“变色龙“回归正常人之后,发表了一段演讲。演讲中有一句话博得满堂喝彩:“无论如何,你都要成为你自己。”——这句话其实典型的反应了美国民族的根本意识形态:推崇个人主义,反对群氓。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一意识形态得偿所愿的感染着地球上其他民族和国家,甚至连讲究集体至上的东方国家也被渗透。毕竟,现在中国的年轻人有一个基本认识:我的事情应该由我自己做主。尽管这个意识还不够牢固,常常为外界环境所左右。尤其是女性,她一直被指导着从男人的视角看待自己,通过男性文化的方式,将自己的身体拆开,带着严苛的目光挑剔自己的身体部位。所有的女人,无论胖瘦,开口免不了谈减肥;生活中充斥着“好女不过百”,“过25就剩女” 之类的愚蠢言论,20岁的城市姑娘就开始担心自己会嫁不出去——中国女人正在陷入前所未有的焦虑状态中。

做你自己。是中国女人目前最需要的一味解毒剂。唯有成为你自己,才能摆脱愚见的困扰,言论的绑架,重获内心的平静与安宁。你要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当前社会,文化是继续着对女性肉体的利用,掠夺和限制的,男性群体是持续着对女性自主欲望的厌弃的。你要知道,你的身体是属于你自己的,它从来都是一体的,从来都是跟你的精神,历史,体验紧密相连的。你是你自己的主宰,你活着不是为了讨好别人。

无论世道如何险恶,请保持警觉,做你自己。

 短评

感觉被「伍迪·艾伦」给骗了!在不剧透的情况下直接观影,一开始还误以为这是他拍的纪录片?可印象里这部豆瓣8.9高分的电影不是纪录片啊?→原来是伪纪录片方式拍的伪传记电影。这个古灵精怪的创意,加上大量的台词解说,还真是符合伍迪艾伦的话唠风格。而看那些年代久远的黑白影像,让我联想到《阿甘正传》里类似的以假乱真设计。—— 被催眠后的西力:我哥哥打我,我姐姐打我哥哥,我爸爸打我姐姐和我哥哥还有我,我妈妈打我爸爸和我姐姐、还有我和我哥哥,邻居们打我们家人,下个街区的人打我们的邻居和我们家人。😂

6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四星半,包含诸如默片、征兵广告的解说员语气、黑胶唱片似的音乐等各种元素的神奇传奇;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更有意思:在美国某个人一心想变的与周围人一样,被看成是严重的病,一溜医生想方设法治愈你,窝们呢?和旁人不一样倒被当成“病人”了,千方百计奉劝你一定要一样噢,是为了你好噢

9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我完全服了Woody Allen,这个样的片子他都能想得出来,特效太他妈牛逼了,完全以假乱真啊。而且真喜欢他的喜剧,那么有程度有思想水平。

14分钟前
  • 思阳
  • 力荐

9/10。虚拟艺术的真实感,使用老新闻电影素材、做旧的黑白照片和真实名人采访,第一和第三人称叙述不断交织,将严肃可信的资料与虚构夸张的奇人奇事混为一谈,喜剧效果呼之欲出;影片极力批叛了政治、娱乐谈资、社会团体从个体身上捞取名利的贪婪,从众效应的舆论暴力进一步剥夺了人的安全感和独立性。

17分钟前
  • 火娃
  • 力荐

那段呼唤伪装身份的心理治疗片段,说伍迪艾伦只是为了爱开玩笑是不够的。

19分钟前
  • Manchild
  • 推荐

1.改变他的不是公众对他的认可,而是因为一个女人的爱。人,往往是这样,难道不是?2.伪纪录片的形式显得惟妙惟肖,有趣。3.让自己的处境变得安全和不会犯错误的一个方法就是让自己变得跟其他人一样,但是这也让自己失去了个性,失去了自己。4.剧情一波6折,很给力啊。

21分钟前
  • 有心打扰
  • 推荐

天才之作,看过的伍迪老头最棒的作品。极力推荐。“嘿,那就是20年代的美国。可是美国人什么时候变过呢?”

25分钟前
  • 米粒
  • 力荐

完了,有点“连伍迪·艾伦的电影都有太晚看的了”的感觉。应该比这样更喜欢才对。从任意一秒钟开始都能入戏。

30分钟前
  • Ocap
  • 推荐

简直不知道伍迪艾伦脑子都装的什么!一个现代性人格的寓言,形式也很敢。索尔贝娄和苏珊桑塔格都是真人么震惊到了。。。

31分钟前
  • 食菠萝
  • 推荐

伍迪·艾伦最佳之一。1.伪传记纪录片形式,做旧胶片、历史影像资料、访谈、搬演及煞有介事的画外音穿插混融,共同呈现出20世纪20-30年代的浮华与危机。2.节奏酣畅淋漓,笑料段子层出不穷,反讽针砭力道狠辣,70多分钟时间仿佛无所不包。3.Zelig的变色龙/changing man异能恰是对现当代社会人人饰演多角、在高速、高压和虚荣心的作用下失去真我的象喻,群众的猎奇、看客与道德审判心理以及媒体的包装与逐利亦在片中彰显得淋漓尽致。4.以病人来诊断时代的顽疾,无所适从、变化无常的人心一如上下颠倒式的飞行逃生。5.桑塔格与贝娄亦参与访谈,历史影像与虚构搬演通过剪辑与特效无缝结合,后启阿甘。6.这回,伍迪竟在高扬的结局中肯定了真爱的力量。7.为两对分裂人格连体婴治疗-可收8人治疗费;高级自慰课-若我不在那儿,他们自己就会开始的。(9.5/10)

34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天才之作,无处不透露黑色讽刺的喜剧效果,大有马克吐温小说在电影上放映的感觉。实在惊叹伍迪的才华,这样的荒诞的伪纪录片风格,好玩好玩~~8.5

37分钟前
  • 巴喆
  • 推荐

不需要你笑出声,心领神会嘴角微扬即可。这是才华、智商、技术和喜剧融合的范本。通篇洋溢乐观的态度、神经兮兮的疯闹,以及小中见大的魔力!

38分钟前
  • 枯川满
  • 推荐

伍式喜剧巅峰之作,伪纪录风格以假乱真,奥妙之处只可意会,观影体验如读博尔赫斯小说。

40分钟前
  • 芦哲峰
  • 力荐

小伍迪可塑性之强的绝佳例证,虽然演什么都像他自己。MIA的扮相怎么这么老...

42分钟前
  • 小岩菽
  • 推荐

伍迪·艾伦用他对那个时代的熟悉与热爱和对这个世界的洞悉和解剖成就了这部奇妙的伪纪录片。

47分钟前
  • 托尼·王大拿
  • 力荐

《变色龙》也许不是伍迪艾伦最好的作品,但无疑是他最具艺术野心同时也是最被主流观众所冷落的一部佳作。

48分钟前
  • 易老邪
  • 力荐

目前所看伍迪片中最佳!极尽嘲讽之能事,入骨三分,鞭挞入里,最难的在狠狠耍了番“现代变形记”后又来一个温情无比的结尾:能让他不再变形的不是获得公众认可,而是一个女人的爱;伪纪录片形式煞费苦心,爵士年代场景还原逼真,几个惊天酱油,剪辑合成真不错;你永远无法想象他脑袋里在琢磨些什么。

5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力荐

我总觉得...形式这种东西不能玩得太过...

55分钟前
  • 大宸
  • 还行

伍迪艾伦44部达成。应该是老头“最重要”的片儿?伪纪录片,很好玩。倒是从里头看出许多后来发酵成为[午夜巴黎]的小点子(比如嵌入历史的方式)。其实这个虚构的人物介入的30年代美国,大约也是某种“黄金年代”。不过看到苏珊·桑塔格和索尔贝娄还是吓了一跳……

56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很精巧的反类型纪录片。要说这是精心假造的人物传记,不如说是美国社会当时需求的斑驳倒影。泽力格把与环境融为一体看得太重,太害怕与众不同,把自身弄成了变色龙。你爱我像谁,扮演什么角色我都会。如他所说“如果你是精神病,你将无所不能。”但最后他终于在爱中找回了人格独立、实实在在的本我。

59分钟前
  • 煎饼菓子兔
  • 力荐

返回首页返回顶部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